如何正確認識語文試題範文精選

來源:文萃谷 1.7W

語文考試歷史悠長。不管是科舉時代還是現在,也不管人們怎樣痛加撻伐,語文考試始終不能取消。有語文教學,就有考試;有選拔,更得有考試。但怎樣正確對待語文考試,卻一直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或猜題押題,或“題海戰術”,或閉門造車,或任意歪曲,或鄙夷不屑,等等。總之深入研究者少,語文考試的弊端改起來難,這倒是實情。

如何正確認識語文試題範文精選

説弊端難改,並非命題者不願改。在悠長的歷史中,無論誰命題,無論命題者怎樣殫精竭慮,如履薄冰,慎之又慎,但對試題眾口稱善的情形,似乎少之又少。除了“考試”本來就不惹人喜歡,大概對“語文能力”的認識歧見過多,是更重要的原因。近百年來,雖有人對語文考試不斷研究,認識也不斷深入,但還遠不能説盡窺其妙。

20世紀30年代,“頂級”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受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劉文典之託,為夏季入學考試代擬語文試題。陳先生積多年閲卷經驗,以為語文試題“應與前此異其旨趣,即求一方法,其形式簡單而涵義豐富,又與華夏民族語言文學之特徵有密切關係者,以之測驗程度,始能於閲卷定分之時,有所依據,庶幾可使應試者,無甚僥倖,或甚冤枉之事。閲卷者良心上不致受特別痛苦,而時間精力俱可節省。”(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陳寅恪學術文化隨筆》278----287頁《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陳先生闡述了他對語文考試的三點主張:1.足以體現漢語文特性的形式測驗應試者語文能力的程度;2.便於閲卷評分,且能保證閲卷客觀公正,即“無甚僥倖,或甚冤枉之事”;3.單考一篇作文,或考“語法”,都流弊甚多,所謂“應與前此異其旨趣”的“前此”,就是指此而言。他的這些主張,轉換成今天大家熟悉的話,就是要改革考試方法,要用符合漢語特性而且具有可靠信度、效度、區分度的題目來考。根據這樣的主張,陳先生除出了一道題為“夢遊清華園記”的作文題,還擬了“對子題”,給出上句“孫行者”,要求考生對下句。參考答案是“胡適之”(據説考生有對“祖沖之”的,也很好)。

陳先生以為,對子形式簡單,不僅能體現漢語文特性,而且有四條檢測功能:可檢測應試者“能否知分別虛實字及其應用”,“能否分別平仄聲”,“讀書之多少及語藏之貧富”,以及“思想條理”。對陳先生來説,語文考試命題,不過是偶爾為之的“餘事”,但他絲毫沒有輕看這件事。他以對漢語文的深邃理解,擬出“孫行者”這一道對子試題,並專為這道試題寫了近五千字的論文(即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而且事隔三十年(1965年),又為這篇專論寫了一篇300多字的“附記”。淵博如陳先生者,對一道三個字的.試題如此看重,而對這道試題指責批評者仍大有人在,足見語文考試命題之難。

陳先生對待“試題”,尚改革,重研究,積極探索,這是真正人文主義的精神。可惜他在語文考試方面沒給我們留下更多的遺產,有限的嘗試畢竟不能充分揭示語文考試的規律。而今天,在語文考試方面,不研究、不探索、不學無術卻喜歡説長道短的風氣,卻似乎有點時髦,實不能不令人遺憾。

所謂語文試題,其實是語文能力“問題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各類文章作品,則是語文能力非問題化(或“小説化”、或“詩歌化”、或“論文化”、或“報告化”等等)的表現形式。是否善於實現這種“問題化”,是語文教學能否具有啟發性的緊要關節。設計一組好的思考討論題,往往是一堂語文課取得成功的基礎。擬出好的語文試題,則是教學過程中及時反饋、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驟。至於像語文大學聯考這類選拔性考試的試題,對一定年齡段的學生,更具有語文能力“量表”的性質。也就是説,這一組包括語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包括現代文閲讀、文言文閲讀、文學鑑賞以及作文的試題,理應具有從各個維度上準確衡量語文能力程度的作用。

但恰當地實現語文能力“問題化”,是非常難的。如果這件事情容易,那令人乏味的語文課早就絕跡了。陳寅恪先生又何至於為一道語文試題而費那麼多精力呢?

因為至今,我們尚不能對語文能力的結構和各個維度上語文能力的層級説得很清楚。就拿閲讀來説吧,有人誦讀能力很強但理解能力很一般,有人理解能力很強但誦讀能力很一般,這大概可以説明,誦讀和理解雖同屬閲讀能力,但卻並不在同一個“維度”上。而同是閲讀理解,精通此類文獻而對彼類文獻一籌莫展的情況也十分常見。一位詩人,未必能一定讀懂一份裝修材料説明書;一位公務員能迅速準確地概括出上萬字調查材料的內容要點,到要他概括短短一首現代詩所表現的意象,卻可能不着邊際。至於寫作能力,不同維度上的差異就更大了。寫散文足以在報刊上發表的人,寫一份會議簡報卻可能根本不能用。《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就曾有過“才冠鴻筆,多傷尺牘”的慨歎,意思是説,有的人雖有冠絕羣論的文才,卻常常在一般書信的寫作上出毛病。凡此種種,都説明語文能力的結構很複雜,究竟該怎樣劃分語文能力的維度,怎樣準確劃分語文能力的層級,是很難的事情。

但如果因為很複雜,很難,就認為這件事可以不必去做,那就大錯特錯了。整體來説很複雜,不等於每一個局部都不可知。局外者摸不着頭腦的事情,每天躬身實踐於其間的人卻可能早就深諳其規律。如果把語文能力暫限定在“可以在大面積上,用兩三個小時的時間對高中程度的學生進行書面有效測試”的範圍之內----儘管這種限定有很大侷限性,但在對一件事情的整體説不清楚的情況下,能夠説清其一個局部,無疑是很有意義的。(節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