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中國觀後感(精選30篇)

來源:文萃谷 2.55W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創新中國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創新中國觀後感(精選30篇)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1

這兩年綜藝節目大火,省級衞視紛紛推出種類繁多的同質類綜藝娛樂節目,更催生了一大批流量明星,表面上一片繁榮。

但不知何時起,以央視為主導的一大批文化類綜藝節目異軍突起,贏得不少觀眾的心,曾經被視為曲高和寡的紀錄片竟也受到小範圍關注。

私以為正是因為觀眾從過度娛樂的虛無中幡然醒悟,才轉而對一些致力於知識普及和宣揚傳統文化的節目愛不釋手。這是市場的檢驗,也是央視爸爸終究是你爸爸的最佳證明,因為他身上扛的是主流,是未來。

再從宏觀上講,其實我們真正缺少的正是這樣的科普類節目,因為百花齊放才是最好的,而觀眾更是需要引導的。像美國,《新星》曾作為每天新聞前時段的PBS經典科普節目,探索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的非娛樂節目,依舊很受歡迎,所以特別希望《創新中國》這樣的節目能被更多人知道。

從第一集開篇的成色來看,還是可以看出製作者的.用心。他選擇用領域來講屬於中國的創新故事,信息、製造、生命、空海……不只是講科學家的故事,還有企業、政府、甚至城市,基本可以瞭解到中國創新的新動態。

雖然一集只有50分鐘,但它是一扇窗,讓你看到那偉岸藍圖的冰山一角,真心推薦小孩子們看看,因為創新真的要從娃娃抓起。

當下,這種節目註定不會像一般娛樂節目那麼“熱”,但我希望這是一個好的開始,畢竟中國智造,未來可期!

被“人類的想象力從何而來”吸引了注意力,雖然第一集看完也不知道想象力到底“從何而來”,但覺得沒有浪費兩小時。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2

通過觀看《創新中國》這部紀錄片,讓我深刻了解到創新發展這一恆古不變的生存原則。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從我們身邊經常能接觸的高鐵網絡到高端的量子衞星,從世界首例3D打印距骨植入手術到神奇的基因編輯技術,《創新中國》裏面大量的科研成就,每一項都凝聚着磅礴的中國力量,令世人震撼。

回顧中國近代的.清王朝,由於長期的固步自封,閉關鎖國,導致近代中國經歷了一段痛徹心扉的屈辱歷史。沒有創新,沒有發展,致使中國落後捱打。

在全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所有事物都在日新月異的更替變化,只有不斷地創新、把握時代的發展脈絡,找準方向,掌握核心競爭力,才能在世界叢林裏立於不敗之地。

是否還記得前幾年用的最多的諾基亞手機,當時的諾基亞手機佔有全球手機50%以上的市場,是手機裏的NO.1, 是手機裏的王者。但是僅僅數年,我們還能看到諾基亞手機嗎,滿大街的蘋果、安卓手機。還有我們以前膠捲相機裏的王者柯達,巔峯市值達300多億美元,而現在也只能破產倒閉。這兩個曾經的商界大佬,用生活的案例告訴我們,不懂得創新、不把握時代的脈絡,必將被時代所淘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華民族在悠久的歷史長河裏積累了豐富的創新因子,這是我們中青年幹部繼承的財富和起點。我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偉大中國夢,青年幹部必須要堅定地選擇創新,以激揚的鋭氣、堅定的意志、務實的態度,為實現中國夢兒努力奮鬥。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3

於我而言,紀錄片代表着枯燥、乏味,但是這次黨校安排我們看的6集大型紀錄片《創新中國》卻抓住了我的眼球,先不談內容,紀錄片本身就是一次創新的嘗試,是世界首部採用人工智能配音的紀錄片。

此紀錄片一共有六集分別是:信息、能源、製造、生命、空海和浪潮,記錄片通過一個個事例,展示了當今中國各個領域的最新創新成果,涉及光量子計算機、中國空間站計劃、智能製造、基因編輯技術、世界首例3D打印距骨植入手術等等,極大地開闊了我們的眼界,讓我們明白了現金我們國家的科技發展水平及國際地位,但是本片帶給我最大的觸動是“創新”本身。記得片中有一學科帶頭人説到‘很多前沿高端科技,其他國家是不帶我們玩的,所以我們只能創新,才能實現彎道超車,才能讓國家在高端科技方面永遠落後於發達國家’。我想,正是因為他們的創新精神和聞雞起舞的工作精神,才有我們看到的如今國力。

雖然片中講的`都是前沿科技的創新,但其實創新可以發生在任何行業、任何環境、任何事物。觀完此片後,我有種深深的危機感,我們這樣在一線的基層工作,每天面對大量的不同的人、事、物,按理説,隨着時代的不斷進步,我們理應跟上節奏,以創新的精神,用各種更加合理、更加科學的方法來處理。但事實上,雖然我們時時把創新放在口頭,但很多時候我們奉行的是經驗主義、教條主義,墨守成規、得過且過成了最真實的寫照。

創新是不易的,但是不創新卻是遲早要被淘汰的;創新是需要堅持的,成功不是想想就能得到的。但願我在這裏也不是僅僅説説而已。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4

創新讓我們有了方向。凡益之道,與事偕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斷運動和變化的,只有把握時代脈搏、跟上時代發展,才能找準方向,走在前列,從而立於不敗之地。而創新就需要我們用好戰略思維的望遠鏡,洞悉潮流、研判趨勢,只有保持創新敏感,從而順應時代發展。創新讓我們有了底氣。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大型。

無論做哪一件事情,小事也好,大事也好,僅僅有熱情和能力是不夠的,有熱情只是具備了想幹事的態度,有能力只是具備了幹成事的條件,只有有方法才是幹好事的保證。而方法從何而來,改革任務複雜且艱鉅,不能用不靈的老辦法和低效的舊辦法,就只有開創新的手段,才能有針對性的做好工作。創新讓我們有了作為。窮則變,變則通。面對複雜的改革環境、艱鉅的.發展任務,今天的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創新,世界變化日新月異、民眾訴求水漲船高,通過創新,求變化、求發展,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才能掌握髮展主動權,讓人民享有更多改革成果,讓國家獲得更快進步。

又日新,日日新,苟日新。創新在我全面深化改革時期佔據着重要的位置,始終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在創新中贏得主動,在創新中謀求發展,在創新的進程中逐步滿足人們對“頂配”中國的期待。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5

最近靜下來重新看了一遍《創新中國》,看完後沉默了一段時間,原因是被祖國的強大給震撼到了,太厲害了,不知不覺中我們的國家已經走到了這麼厲害的地步,作為一箇中國人真是感覺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這種油然而生的敬意是從骨子裏發出的,我們已經站起來了,我們不再是東亞病夫,沉睡的巨獅覺醒了。

也許是平時關注度不同吧,各媒體都是在説關於娛樂、影視等圈子的消息,至於科技等領域的瞭解非常少,以至於片中的出現很多科學家、院士名字的時候我感覺很陌生,是他們太低調了嗎?顯然不是。正是有了他們的`堅持和默默付出,才打破了一個個技術堡壘,讓中國科技向前推動幾十年,中國製造不再是廉價的代名詞,中國製造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代名詞。

這麼多創新和突破,離不開科學家們付出,同時和國家的大力支持,領導決策者的支持是分不開的,不得不説現在的中國是強大了,可是領導們並沒有至此停步,因為他們明白了科技可以改變世界的事實!感謝祖國,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

反觀所有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的渺小,放在祖國的大熔爐裏我就是一顆塵埃!我能放棄嗎?不!肯定是不能的。我要像一顆離子一樣,要產生鉅變!釋放無限的能量!做一個有用的人!

之前看過一個電視《雞毛飛上天》,裏面有一句話説的非常好,人要有夢,要學會做夢!有了夢人才會不斷的前行!是啊,我們需要一個推進自己前行的夢,也許在某些領域不是佼佼者,可是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擠進一些領域!去創造奇蹟!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誰又能説的準呢!

我要開啟新的征程了,你願意一起嗎?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6

創新是什麼?在字典裏面對於創新的定義是創立或創造新的,也就是從無到有或革故鼎新。創新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種結果。《創新中國》是一部講述中國最新科技成就和創新精神的紀錄片。平時的我很少看這類片子,但這次根據課程要求被迫看了,我卻看的津津有味,並不斷深省。

創新需要不撞南牆不回頭的精神。創新並不總是激情與浪漫,或許寂寞和爭議才是一個革新者的必經之路。在看第一集《信息》時,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的故事特別打動我。他堅持做的阿里雲一開始飽受爭議,甚至被別人當成瘋子和騙子。難以想象,在如此巨大的壓力之下,他怎麼還能堅持下來。當阿里雲取得成功後,王堅在公司的年會上泣不成聲。創新往往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幾年、幾十年,經歷幾百次、幾千次的失敗。是什麼讓創新者擁有如此堅定的決心,我想是信念吧,為了國家的進步,人民的幸福,自己的理想的實現。

堅持是一件特別不容易的事情。我想到我的工作,失敗與誤解,常常讓我迷失了前進的方向,丟失了前進的動力。但與這些創新者相比,我所遭受的又算的了什麼。只要我們堅持的是正確的方向,無愧於黨和國家,無愧於人民,無愧於心,那就沒有什麼能打到我們。我相信最終的最終,温暖的曙光會來臨的。

創新需要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動車時速達到1000km/h、給蚊子打疫苗、在鹽鹼地上種糧食一個個匪夷所思的想法讓我震驚不已的同時,也抱着十分懷疑的`態度。創新者要想人們不會想、不敢想的未來。有句歌詞是從前的日子過的慢,車馬郵件都慢,那時候的人們怎麼能想到如今的交通高速發展,通訊技術如此發達,人和人的距離那麼的近。而現在的我們又能想到50年後的世界嗎?電影裏描繪的畫面是白日夢還是未來?我們不敢想象,但創新者會走在絕大部分人的前列,為人們描繪美好生活的藍圖。

我想起自己在工作之初,很喜歡鑽研。創新談不上,就是喜歡找一些技巧和方法,來增加工作效率。工作5年了,思想有些懈怠,腦子有時候不願意轉,就想着按照老方法來就好了。這種態度的確需要好好整改一下。雖然我只是社會主義建設中一顆小小的螺絲釘,做不了偉大的創新者。但我可以讓我的工作做一些小小的改變,這不僅僅能讓我的工作更加精準,也能節約自身不少時間,只要在改變之初多花點時間,就可以在以後受益匪淺,何樂而不為。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7

根據課程安排,我們觀看了《創新中國》這部主旋律節目記錄片,整部記錄片共分為信息、能源、製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六個部分,不但畫面感強,故事性也強,科技混合着人情味,緩緩講述了中國人的創新道路。

整部記錄片拍攝了當今中國各個領域的最新創新成果。在這些創新成果中,有些是我們聽説過但沒見過的,也有我們已經在使用卻不知來之不易的,還有在想象中未曾實現的。它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人的腳步在慢慢前進,中國科技技術正在前行。就像在《製造》裏講到的,中國人自己製造的大飛機C919,對於電傳飛行控制律,我們自行設計,對於買不到的瘋狂材料,我們自主研發,克服種種困難,終於實現了我們中國人的大飛機夢,這是值得驕傲的事情,但是在驕傲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大飛機的國產化率,我們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中國的航空發動機水平和中國航空整體水平相比還是比較低的,這是影響我國整個航空工業實力的一個短板,也是需要我們要繼續攻克的.一個難題。這是一個高速發展,飛速變遷的時代,只有把握時代脈搏、跟上時代發展,才能找準方向,走在前列,從而立於不敗之地。我們在前進,別人也在進步,未來是撐握在擁有核心技術的人手裏的,而核心技術仍是我們很大的短板,所以我們始終要堅持一句話: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而我們作為基層單位和基層工作人員,要從自身做起,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真正做到做好媽媽式服務,宣傳和貫徹好上級政策,努力為企業提供平台,如搭建校企等產學研合作平台,為企業提供或聯繫培訓,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等方式,使企業激發創新熱情,樹立創新意識,加大創新投入。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創新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佔據着重要的位置,始終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在創新中贏得主動,在創新中謀求發展。創新中國,永遠在路上。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8

《創新中國》作為最新的一部記錄片,他和《厲害了我的國》類似,節目基調明確,是一個正統的主旋律節目。整部記錄片共六集,分別是:信息、能源、製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不但畫面感強,故事性也強,科技混合着人情味,緩緩講述了中國人的創新道路。如果沒有中興事件的梗,我想我會抱着一種無比驕傲的心境看完,然後熱血沸騰地感歎一下:啊,我們的祖國,擁有了很多的世界第一,已經成為了世界的領航者。很可惜,中興在前,觀影在後,所以在整個過程中,除了感慨還會很自然地帶了更多的問題和思考。

就像在第三集《製造》裏的,中國人自己製造的大飛機C919,對於電傳飛行控制律,我們自行設計,對於買不到的瘋狂材料,我們自主研發,克服種種困難,終於實現了我們中國人的大飛機夢,這是值得驕傲的事情,但是在驕傲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其中的三個百分比數,即10%,60%和100%,這是大飛機的國產化率。C919項目啟動之初,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內部保守估計,C919的.國產化率大於10%即可;交付下線後,這架一出生就能與波音、空客兩大名牌客機相媲美的中國大飛機,實現了近60%的國產化率,並拿到570架的訂單,這是令人驚喜的成果,但C919最終是要實現100%國產化的。那麼在這60%到100%之間,我們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據我所知C919的發動機為LEAP—X1C發動機,而LEAP—X1C型發動機是由國際公司美國通用電氣與法國SNECMA各以50%資金比例合資建立的大型客機發動機生產商“CFM”國際公司研製的大型噴氣客機發動機,也就是説作為大飛機心臟的發動機它是進口的。中國的航空發動機水平和中國航空整體水平相比還是比較低的,這是影響我國整個航空工業實力的一個短板,也是需要我們要繼續攻克的一個難題。

除了中國製造,整部記錄片還拍攝了當今中國各個領域的最新創新成果。在這些創新成果中,有些是我們聽説過但沒見過的,也有我們已經在使用卻不知來之不易的,還有在想象中未曾實現的。它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人的腳步在慢慢前進,中國科技技術正在前行。但這是一個高速發展,飛速變遷的時代,我們在前進,別人也在進步,未來是撐握在擁有核心技術的人手裏的。我們中國領導人也説了: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在別人的牆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甚至會不堪一擊。而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所以最後再想借用前人的一句話: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創新中國,永遠在路上。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9

應該感謝組織同學們觀看《創新中國》這部片子。之前,雖然聽到很多有關創新重要性的講述,但因為工作的慣性,我對於創新的關注是嘴上説説,實際很少主動去了解。現在觀看了片子之後,我有很大的震撼,無論是量子科技的運用,還是利用蚊子本身減少瘧疾的發病,以及在鹽鹼地上種糧食,我無不為中國的進步歡呼,無不為科技的發展點贊。在影片中,更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創新背後科技帶頭人和團隊歷經艱辛、排除萬難、嘔心瀝血、砥礪前行的感人事蹟。這些感人事蹟給了我3點啟示:

一是創新需要別人説不可能我要試一試的勇氣。當人們説這件事不可能完成的時候,我們會怎麼想?既然很多人都説不行,那就真的不行,否則也不會有這麼多人説不行。別人説不行,可能真的行不通,或者難度很大,成功的可能性太低了。最起碼,之前的我就會這麼想。但在看了給蚊子打針的介紹後,我改變了看法。別人説不可能的時候,是因為他的眼界、工作水平決定了他認為不可能。現在我認為,只有理論上有可能的事情,作為科技工作者,都應該去嘗試,特別是自己的研究範疇,更應該大膽嘗試。

二是創新需要耐得住寂寞。在影片中,我發現,創新都是需要科技工作者少則投入幾年,多則投入十幾年,並且在此過程中,你得承受別人不認可的寂寞境況,乃至冷嘲熱諷。看了鹽鹼地上種糧食,一個南方人獨自在北方,就是為了找到把鹽鹼地變田地的辦法,試了各種辦法,終於在十幾年後獲得成功。十幾年,整天奔波在田間地頭,鄉下海邊,沒有高樓大廈和美景,如果沒有一顆耐得住寂寞的心,我想,很多人肯定在中途就放棄了。

三是創新需要失敗上千次也要堅持的恆心。創新是一件在無數失敗中不斷總結不斷失敗又不斷總結的工作。我們熟悉的電燈的發明就是上千次失敗後的成果。當然,恆心不是指知道錯了還要一條路走到底,應該是在失敗時及時吸取教訓,直至找到成功路徑的過程。創新者如果沒有恆心,就如同一個浮躁的`小孩,撿一樣東西的同時又丟一樣東西,不會真正取得成功。

看完片子,我還在思考一個問題,創新會不會像經濟發展一樣,有着內在的發展規律。如果有的話,我認為可以是這樣表述創新的進步和經濟發展、國家的重視有着密切的正相關。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國家的重視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的科技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已從望其項背到緊緊追趕,有些領域並駕齊驅,個別領域開始超越,但在一些投入大、研究時間長的領域我們還是落後的,還需要奮起直追。

在片中,我發現我們的創新大部分是應用型的創新,真正在基礎領域的創新幾乎沒有。讓我們感到自豪的量子研究領域,它的基礎理論和創新的基礎也是來自於別的國家。這是不是反映了我們創新中的一個巨大的短板基礎理論的創新。從世界範圍來看,一個國家只有做到了基礎理論的創新,才能稱之為強國,正如十九世紀的英國和二十世紀的美國。而基礎理論的創新離不開整個國家教育體系的引導和重視。因此,要實現創新強國,就要有強大的教育支撐。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10

《論語》記載,子夏向孔子請教《詩經》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的涵義,孔子從繪畫角度將這句話解釋為“繪事後素”,即先鋪白底,再繪圖畫。子夏深受啟發,繼而進一步從修身的維度作出闡釋:“禮後乎?”意即先修仁心、再學禮樂,贏得孔子的讚許。

對比諸子典籍不難發現,《論語》並非全是孔子一人之言。不少發人深省之言,往往出自弟子口中。正如上面這個故事,弟子之所以能在討論中暢所欲言,與孔子教學中倡導的創新意識密不可分。他不止一次鼓勵弟子從不同角度展開思考,一旦有新觀點湧現便大加讚賞。鼓勵創新、肯定創新的導向,營造開放、平等的創新氛圍,激盪許多啟迪人心的思想。

教育離不開創新精神,經濟社會發展又何嘗不需要創新文化的滋養?20世紀初,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提出,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以實現生產要素或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創新可以促進發展,那麼創新又靠誰來推動?某管理諮詢公司曾對1000家創新公司做過長期調查,發現企業的財務業績與創新投入之間並無必然的聯繫,真正決定企業創新能力強弱的是軟性因素,即企業自身是否擁有培育創新文化的土壤。實踐證明,推動創新,關鍵在於以創新文化去激勵企業與個人的創造活力。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改革開放40年波瀾壯闊的不凡征程深刻地説明: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不僅僅體現於經濟發展不斷創造奇蹟,其本質乃是發展理念的嬗變、社會文化的躍遷。40年思想解放,創新精神、創新文化已經內藴於國家的發展道路,正在釋放着日益強勁的動能。

我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大個頭”也有“阿喀琉斯之踵”。科技發展水平總體不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面對科技創新的短板,亟待我們進一步培育勇於探索、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更好激發藴藏在廣大科技工作者以及億萬人民之中的創新能量。展望未來,隨着創新日益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們必須邁出大力培育創新文化的堅實步伐。

文化的發展變遷是一個複雜而漫長的過程;形成濃郁的創新文化氛圍,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創新文化不是無根之木,它的成長,既需要涵養崇尚創新的“制度水源”,也需要充盈鼓勵創新的“制度空氣”,更需要打造支撐創新的環境載體。“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把對創新文化的追求融入日常生活,將不利於創新的絆腳石一一搬走,孜孜以求、不懈奮鬥,我們就能推動創新文化蔚然成風,以不斷增強的創新能力鋪展高質量發展的美麗畫卷。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11

利用寒假空檔時間觀看了紀錄片《創新中國》,該片共分六集:信息、能源、製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拍攝了當今中國各個領域的最新創新成果。在這些創新成果中,有些是我們聽説過但沒見過的,也有在想象中未曾實現的,有我們已經在使用卻不知來之不易的,也有還處在攻克難關道路上的。

觀看第一集信息時,我就被紀錄片的精彩內容深深吸引住:順豐的無人機投送、無人駕駛汽車、互聯網農業、阿里雲等等,貼近生活卻又感覺不可思議,讓我不禁感歎大數據時代信息應用的觸角已經探向每一個角落。

當我認真看完六集,感觸頗多,《創新中國》如同科普宣傳片,將中國最頂尖的創新技術、最出色的創新成果、最有想法的創新人才,一一展示了出來。從這部紀錄片裏,我不僅能看到這樣那樣的最新創新成果,我更感受到了作為一箇中國的驕傲和自豪。

《創新中國》帶給我振奮人心的自豪感和無限的'期望。曾幾何時,中國雖享有悠久的文化傳承,擁有光輝燦爛的歷史文明,但在世界的舞台上,只是一個飽經滄桑與戰火,剛剛獲得新生的落後國家。值得我們自豪、能讓我們吹噓的,只有在文字與傳承中擁有的歷史。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一直被貼上價格低廉、質量低、品質差的標籤。但在當今的中國,我們看到了中國人、中華民族擁有的底藴與力量,看到了中國在世界舞台崛起所帶來的影響,看到了學成歸來、不忘祖國的科學家,看到了敢做敢拼、敢為人先的企業家們。中國製造已經真正實現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當然,我們還應該清醒的認識到,世界依然處在一個高速發展、飛速變遷的時代,我們不能沾沾自喜、狂妄自大,在其他更多領域,中國依然沒有掌握核心技術,仍在追隨國外的先進腳步。我們的身邊需要湧現出更多的人,為偉大崇高的理想或簡單執着的追求而不懈努力、艱苦奮鬥。

我努力讓自己靜下心來,認真思考、自我反省,人生的歲月已走過半程,我卻不時在消磨珍貴、美好的時光,滿足於現在安逸的生活,丟失了更崇高的追求。一個人、一個團隊、一家企業、一座城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描繪着我們共同的未來。為了夢想,我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12

偶然間發現了一部紀律片,名字叫做《創新中國》,看到這部記錄片的時候,我正準備出門辦事,但是紀律片裏精彩的內容,讓我久久不願起身走開。

這部記錄片共有六集,拍攝了當今中國各個領域的最新創新成果。在這些創新成果中,有些是我們聽説過但沒見過的,也有在想象中未曾實現的,有我們已經在使用卻不知來之不易的,也有還處在攻克難關道路上的。

這六集紀錄片分別是:信息、能源、製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

紀錄片裏具體有哪些內容,在這裏我不想過多的給大家透露,這部紀錄片帶給我們的期望和振奮,只有真正觀看到具體內容,才能讓觀眾充分的感受及體驗。

這部記錄片我還沒有看完,但是已感觸頗多。從這部紀錄片裏,我不僅能看到這樣那樣的最新創新成果,我更感受到了作為一箇中國的驕傲和自豪。

曾經剛剛成立的新中國,雖享有悠久的文化傳承,擁有光輝燦爛的歷史文明,但在世界的舞台上,只是一個飽經滄桑與戰火,剛剛獲得新生的落後國家。值得我們自豪,能讓我們吹噓的只有我們這代人未曾參與的,在文字與傳承中擁有的歷史。

但在這部記錄表片中,在當今的中國,我們看到了中國人、中華民族擁有的底藴與力量,看到了中國在當今世界舞台的崛起所帶來的影響,看到了那些學成歸來,不忘祖國的科學家,看到了敢做敢拼,不落人後的企業家們。

世界處在一個高速發展,飛速變遷的時代,我們的身邊有着那麼多人,正在為了或偉大崇高,或簡單執着的`理想而不懈的努力與奮鬥。看到他們的所作所為,我不僅感到振奮,同時又無比羞愧。

作為一個還不滿三十歲的青年,本來正該是踏實學習、積累、奮鬥的年齡,我卻常常還在無謂的消磨珍貴的美好時光,停滯不前甚至開始倒退。未來要經歷和麪對的變遷和苦難還有那麼多,我卻常常只幻想着將來怎樣去享受和娛樂。

每天好像在努力,在學習積累,但真的只是好像而已,就像羅胖曾經説過的,如果每天只是去接收各種信息和知識,而沒有思考與運用到自己身上,那麼其實所謂學習到的那些知識,都是虛妄的,都是沒有用的。

最近有兩句論語中的話常常在我耳邊響起,“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吾日三省吾身”。

很多看起來的努力和學習,其實我都沒有真正的在努力做,也沒有讓學到的東西成為自己的東西。我很慶幸今天有了這樣的感悟和收穫!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13

觀看了《創新中國》後,深深的被我國的科技發展所震驚。此片將我國最前沿的科技突破、最新潮的科技熱點一一展示,同時還涉及到大量的最新科研成就,比如光量子計算機、中國空間站計劃、智能製造、基因編輯技術、世界首例3D打印距骨植入手術等等。本紀錄片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的科技領域的飛速發展與世界的距離,同時也讓我們普通人瞭解到了我們國家在大眾未知領域一直未有的成就與驕傲。在欣賞感歎之餘,卻不禁深感危機,這幾天一直有一個問題盤在腦海裏:面對發展如此之快的社會,我準備好了嗎?仔細想想,我給出的答案是,時刻準備着。為什麼這麼説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印證:

首先,思想上已做好迎接新事物的準備。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科技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時期,特別是數字和互聯網科技,可以説是日新月異。在新科技、新事物快速推陳出新的時代,要有開放、發展的理念來迎接新技術、新事物。擁有開放、發展的.理念,才能從容的用發展的目光來看待新技術、新事物,從而到接受,再運用。死守舊觀念,故步自封,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將很快被淘汰,特別是作為國家公務人員,沒擁有發展、開放的理念,將很快被這個社會甩在身後,消失在歲月的塵埃中。

加強學習,隨時準備跟隨科技創新腳步前行。擁抱創新、追隨科技,學習一直都是最快也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學習新理念、學習新知識、學習新技術,不斷充電,提高,為迎接新科技做好準備。只有不斷的學習、提升,才能跟上發展的腳步。在紀錄片中看到的新科技,好多都是前所未見的高端科技,這些雖然離我們生活稍微遠了點,但發展卻是無處不在。新科技的發展必定會帶來新的理念,需要我們不斷的通過學習來接受、來吸納、來體驗。也只有通過學習、學習、再學習,為迎接新科技、新事物做好充分準備。

善於創新、勇於嘗試,為新科技應用做準備。科技、技術的創新最終的落腳點都是在應用,無論高端技術的創新還是社會管理的創新,都離不開實際的應用。作為基層公務人員,要善於工作方式的創新,並勇於嘗試,將創新實實在在的融入到實踐中。同時要關注新科技的發展應用,勇於將新科技、新成果運用到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通過不斷的嘗試、應用,才能快速轉化為新成果,助推社會快速發展。

面對快速發展的現在,我已時刻準備着,你呢?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14

觀看了《創新中國》這部記錄片,讓我感觸很深。紀錄片共分六集紀錄片分別是:信息、能源、製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這部紀錄片裏都是拍攝了當今中國在各個領域的最新創新成果,涉及了大量最新的科研成就,比如高鐵、大飛機項目、500噸級火箭發動機、光量子計算機、中國空間站計劃、智能製造等。此外,還有一些人們知之不詳的重大科技進步,比如世界最清潔的火力發電廠、神奇的基因編輯技術、能看清微觀世界的上海光源、世界首例3D打印距骨植入手術等。

我不僅能看到這樣那樣的最新創新成果,我更感受到了作為一箇中國的驕傲和自豪。這部記錄表片中,在當今的中國,我們看到了中國人、中華民族擁有的底藴與力量,看到了中國在當今世界舞台的崛起所帶來的影響,看到了那些學成歸來,不忘祖國的科學家,看到了敢做敢拼,不落人後的企業家們。

紀錄片中的一項項核心技術的發明,一件件創新產品的出現,正在方便我們的.生活、豐厚我們的財富、加速我們的發展。“創新”兩字,讓“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改變,也詮釋着國家以及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方向。創新就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只有創新,才能搶佔高點,才能擁有未來。無論我們個人、企業或是整個國家。

作為個人,要學會創新。如果喜歡創新,那麼這個人肯定是聰慧的,肯定是朝氣蓬勃的,肯定是積極向上的。這個人在當前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獲得成功的機率必定遠遠高於其他人。當今世界處在一個高速發展,飛速變遷的時代,要和我們的身邊有許多人一起,在為了偉大崇高,或簡單執着的理想而不懈的努力與奮鬥。

作為國家,要勇於創新。世界的歷史告訴我們,曾經強大的國家都是勇於創新的國家,近代工業國家的發展,都是伴隨工業革命,生產科技的創新。英國是依靠蒸汽機的發明,推動工業革命,讓國家工業化。成就了日不落帝國。一個勇於創新的國家遲早會屹立在世界強國的序列內。即使現在還不是,依靠創新的動力,必定會發展成為一個文明富強的國家。一個國家,如果守舊不前,那麼距離落後甚至亡國就為期不遠了。大清帝國採取閉關鎖國政策故步自封,無視社會科技進步,拒絕創新,措施發展機遇,導致國際貧弱,人民生活困苦,直至被推翻政權。

創新首先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頑強的創新精神。所謂創新意識就是推崇創新、追求創新、以創新為榮的觀念和意識。所謂創新精神就是強烈進取的思維。其次,創新還要有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指一個人產生新思想、認識事物的能力,即通過創新活動、創新行為而獲得創新性成果的能力。第三,要創新就必須認同兩個基本觀點,即創新的普遍性和創新的可開發性。創新的普遍性是指創新能力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種能力。創新,是一種變革的過程,是一種多樣的選擇,也是一種開拓的精神。遇山開路、逢河搭橋,是一種創新。創新成功與否要靠常理去判斷,要讓時間來檢驗,要靠結果論英雄。就像條條大道通羅馬,但是不同的道路遠近不一,往來成本就成為檢驗選擇正確與否的標準。選擇最短、最安全的道路,這就是最佳的創新舉措。

要創新、想創新、能創新。永遠學習定是不變的真理。我們必須要終身學習,學習應該是一個習慣,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在變化的社會中一直抓住社會中最精華的東西。我們要不斷學習,不斷總結,不斷研究外部環境的變化,不斷對自己提出新挑戰,緊跟時代的發展。我們要在創新中提升,在提升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15

之前看過,《厲害了我的國》。最近又看了這一部,《創新中國》。感覺現在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強大了。而作為泱泱大國中的一份子。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感到驕傲和自豪。曾幾何時。彷彿中國的產品被稱作山寨的代名詞,而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越來越多的高端技術。自主品牌。以及專利技術。都步入了世界先進行列。

之前看到網上很多人説中國這不好,那不好。我想他們是根本沒有把自己當作這個國家的主人吧。光吐槽是不會讓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好的。如果可以,那麼鍵盤俠應該是居功至偉。我們所做的應該少一點吐槽。多一點努力。既然知我們的國家還不夠完美。為什麼我們不能努力把它建設得更好呢?雖然我們每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強大的祖國。正是由我們每個人點點滴滴的努力造就的。不是嗎?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16

就像無人機,裏面設計師的手稿,模仿的是海洋中的一種生物魔鬼魚,這是過去我們從來不敢想的,中國人可以自己設計外形了,還有對不同重量貨物載重的算法,這些都是高技術人才才能駕馭的,然後被我們普通人,就像快遞小哥幾千人中選出四位,是一次機遇,能夠輕鬆不少了,所以在創新發展中要抓住機遇。

從地下停車庫無人車幫助停車的人們自動去停車位,這是一個很有創造力並且很實際的一款創新產品。再從無人駕駛技術的高技術人才的豪情投入到人工智能的浪潮中,確實人生短暫,能讓自己激動的事情就趕緊去做吧。無人駕駛的移動包廂,16線的激光雷達靠算法彌補與64線的激光雷達的差距,這種與昂貴的創新更新替代的抗衡正是我們面臨的.挑戰。

硅谷歸來的中國年輕科學家,通過衞星與無人機技術數出花朵的數量大棚的數量獲取大數據,這種過去想都不會想的方法通過科技創新逐步實現信息的利用。

互聯網時代的大樓,人臉識別後智能聯動,物聯網智能操作系統,未知的未來促進想象力。

中國是數據資源豐富的國家,龐大數據如何轉化為財富。城市大腦很難闡述,語言很難描述創新的未來,心理學博士領導的軟件工程師們尤其,但是雲計算真是求證一大批大多數人懷疑的事情,突破數據的浪費這個難題。

難以描述的還有量子世界,能看到的正在研究的光量子計算機,雖然不太懂但是卻十分想感受創新的美麗。宏觀世界裏的微觀物理極限。相信量子世界能帶來一次革命。戈壁盡頭的天文台與外太空的量子衞星墨子號的星地對接,是燦爛想象力的實踐。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17

聽説過無人駕駛,可您見過“移動包廂”嗎?科學家們又是如何在地球上造出第二個“太陽”的呢?

沒有方向盤、沒有剎車的汽車何時能開上大街小巷?幾十萬年的運算時間如何縮短為幾秒鐘?不可破譯的量子密碼是否真的絕對安全?這些曾經想都不敢想的高科技如今正逐漸地進入我們尋常百姓的生活。

都説創新引領發展、塑造夢想,也帶來自信與自豪。近日,我觀看了央視大型紀錄片《創新中國》,這是世界首部採用人工智能技術配音的大型紀錄片。它關注最前沿的科學突破,聚焦信息技術、新型能源、中國製造、生命科學、航空航天與海洋探索等前沿領域,如:“納米發電”、“火箭發動機”、“人造太陽”、“鹽鹼地改造”、“人工智能”等等。看着中國製造在世界上得到尊重,看着外國人從拒絕中國參加空間站的研究,到中國將成為世界上唯一擁有空間站的國家,自豪之情由衷而發。

本片借用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記錄了當今中國正在發生的充滿激情活力、才思不竭的創意,看到聞雞起舞的幹勁和永無止境的追求。

快遞員從來就不是個平均文化水平很高的職業,江西贛州作為一個非著名三線小城,快遞員們的文化水平那更是可想而知。

影片中快遞小哥A看到無人機操作面試手冊的時候就感覺“要求太高了”“我們這種非專業人士根本搞不來”。

而有的人會説“我不這麼認為”,“我的優勢就是工作在第一線”,“我看到這個機會,一定會去爭取”。

説這番話的陶文斌可能不知道物流無人機的應用對中國來説意味着什麼,但他知道這對自己的意義。不論是中科院院士還是普通的企業從業人員,在每一個或陌生或熟悉的領域,他們用實際行動和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主動接受新思想並敢於創新勇於開拓,才能更加自信的面向未來。

當我驚歎於高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不禁有了憂患意識。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青年,如果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終究是要被淘汰的。看看身邊有那麼多人,正在為了或偉大崇高,或簡單執着的理想而不懈的努力與奮鬥。而我們卻常常還在消磨珍貴的美好時光,哀歎抱怨工作、生活的不如意。

外面的世界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卻感覺自己如井底蛙一般,沒有深刻的感受到時代變遷。這部紀錄片不僅讓我看到了國家的進步、科技的創新,同時也讓我感到自己在新知識、技術領域的無知和侷限。法國著名思想家、數學家笛卡爾説過:機遇總是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只有樹立信心,勇於挑戰,不斷學習,用新知識和新技術來提高自身素質,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和現代工作的需要。

有人説,探索者無畏,只有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才能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18

在中美貿易戰的大背景下,今年中興事件引發的輿論爭議也不是一件壞事,把之前高漲的自我膨脹式的宣傳降了降温,可以更加客觀冷靜的看待我們國家的科技實力,但絕不能因為中興一事一概否定這些年我們取得的成就。近年來,輿論界關乎中國科技實力的評價不乏極端化表達。一種聲音是,中國已為技術神話、軍事神話、互聯網神話充斥;而另一種觀點則否定中國科技的一切超越性可能,“超越美國?那是假象。”

回顧歷史,記得鄧小平復出後主抓的第一項工作就是科技工作,召開了全國科技大會,科技創新一直是我們國家前進發展道路中賴以生存的第一生產力。科技沒有國界,科技競爭不等同於戰爭,是大家都受益的,對一個國家產業的長久發展影響深遠。挑戰在前,我們更需冷靜,既看到中國科技這些年來的成就,又要坦承與世界一流的差距,繼續努力。還是那句話,“實事求是”,這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顛撲不破的實踐指引。逢迎挑戰,更應如此。

這幾天觀看的《創新中國》關注我國最前沿的.科學突破、最新潮的科技熱點,聚焦信息技術、新型能源、中國製造、生命科學、航空航天與海洋探索等前沿領域,用鮮活的故事記錄當下中國偉大的創新實踐。在這部紀錄片中,全程擔任解説的就是AI,主創團隊用AI分析重現了已故知名配音演員李易的聲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正在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新動能。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以來,中國不斷在開展創新驅動戰略,強調創新驅動戰略對中國的重要性,讓每個老百姓切實的感受到創新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與影響。在紀錄片呈現的故事中,創新,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激動人心,有時候,堅持比創意更重要。

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科技競爭就像奧運會一樣,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優勢項目。美國在芯片和操作系統領域有着絕對的領先地位,好在我們已經認識到了差距,並且加入到了競爭行列。我國近幾年在通信、高鐵、港口機械、民用無人機、數字安防等領域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另外在量子科技和人工智能兩個決定未來科技發展的領域,我們也處在前沿水平。今年7月份,國家科技領導小組的成立標誌着中國的科技產業戰略已被系統提上日程。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19

《創新中國》共分信息、能源、製造、生命、空海及浪潮六個部分,涉及了大量的的最新科研成就,如光量子計算機、智能製造、中國的空間站計劃、世界最清潔活力發點廠、神奇的基因編輯技術、世界首例3D打印距骨植入技手術等,記錄了中國科技的創新之路,中國在創新驅動戰略的下,逐步向“中國創造”的轉變。

面對複雜的改革環境、艱鉅的'發展任務,今天的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創新,《創新中國》中,展示的我國在高科技領域方面的突破,折射出中國人甘於奉獻、敢於攻關的無畏精神。FAST望遠鏡、天宮空間站等領先成就的背後,是經過幾代重視創新、敢於創新、善於創新的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日以夜繼的工作而換來的。把原本遙不可及的宇宙太空和深邃的海底,用智慧和汗水化為咫尺。《創新中國》不僅是為國家點贊,也是為每一個奮鬥在科研工作上的人點贊。世界變化日新月異、民眾訴求水漲船高,通過創新,求變化、求發展,敢於啃硬骨頭,才能掌握髮展主動權,讓人民享有更多改革成果,讓國家獲得更快。通過自主創新,中國創造以雨後春筍般的速度展現在世界舞台上時,中國人的科技強國夢也逐漸走向現實。

古往今來,創新是一個民族最深沉的稟賦,只有敢於創新才有話語權,這是歷史的經驗教訓。創新在我全面深化改革時期佔據着重要的位置,始終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在創新中贏得主動,在創新中謀求發展。“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中國如果不走創新驅動道路,新舊動能不能順利轉換,是不可能真正強大起來的,只能是大而不強。”時代賦予一個國家和人民更多的責任和使命,在我們為之自豪的同時,應當繼續前進,在薄弱的環節奮起直追。人説,探索者無畏,只有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才能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20

創新引領發展、塑造夢想,也帶來自信與自豪。近日,我觀看了央視大型紀錄片《創新中國》,它將我國最前沿的科技突破、最新潮的科技熱點一一展示,同時還涉及到大量的最新科研成就,比如光量子計算機、中國空間站計劃、智能製造、基因編輯技術、世界首例3D打印距骨植入手術等等。該片借用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記錄了當今中國正在發生的充滿激情活力、才思不竭的創意,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的科技領域的飛速發展與世界的'距離,看到了我們國家在大眾未知領域一直未有的成就與驕傲,看到聞雞起舞的幹勁和永無止境的追求。

創新是這一切改變的源泉。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有創新思想的人總是世界發展的領頭羊,他們有最精明的頭腦,有最前沿的思想和不斷創造的勇氣和力量。科技發展是第一生產力。中國的創新制造能力不能和以往同日而語,這不是一朝一夕的成就,而是中國人民不斷探索日積月累的成果。“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中國創新的沃土上,年輕創新者們蓬勃向上,從不斷探索日積月累開始,成就着自己,推動着中國夢的實現。“未來總是屬於年輕人的,屬於一大批創新型青年。人才是國家創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發展希望之所在。”

創新讓我們有了方向,在經濟全球化高速發展時代,事物都是在不斷更替變化,只有把握住時代的發展和脈搏,找準方向,走在前列,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創新還要求我們必須緊跟時代潮流,保持敏鋭的洞察力,順應發展。與此同時,創新讓我們有了更大地底氣。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一個國家或個人更應如此,如果固步自封,思維固化,感覺良好就不去前進,那麼只有捱打的份。

外面的世界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卻感覺自己如井底蛙一般,沒有深刻的感受到時代變遷。這部紀錄片不僅讓我看到了國家的進步、科技的創新,同時也讓我感到自己在新知識、技術領域的無知和侷限。法國著名思想家、數學家笛卡爾説過:機遇總是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只有樹立信心,勇於挑戰,不斷學習,用新知識和新技術來提高自身素質,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和現代工作的需要。

有人説,探索者無畏,只有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才能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21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孕育興起,正在深刻影響世界發展格局,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看了紀錄片《創新中國》後,我對創新的認識更加深刻。

《創新中國》講述了中國最新科技成就和創新精神,它將我國最前沿的科技突破、最新潮的科技熱點一一展示,聚焦信息技術、新型能源、中國製造、生命科學、航空航天與海洋探索等前沿領域,用鮮活的故事記錄當下中國偉大的創新實踐。它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科技的飛速發展,同時也讓我們瞭解到國家在大眾未知領域的成就與驕傲。

從順豐快遞員學習無人駕駛技術到中石化開發新型能源——生物航空燃料,從華大自主研發基因測序儀打破國外壟斷到幾百位志願者體驗“天宮一號”六個月,從航天航海到生命科學,從中科院院士到企業從業人員……在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領域,創新者用實際行動和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敢於創新、勇於開拓,才能更加自信地面向未來。而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我們的國家才能不斷髮展,不斷強大。

看着這些充滿激情活力、才思不竭的`創意,感受那種聞雞起舞的幹勁和永無止境的追求,我忽然感到恐慌,因為現在身邊到處是模仿、抄襲和剽竊。一首歌曲,用別人的曲子和自己的歌詞,美其名曰借鑑;一個電視節目,二話不説拿來即用,竟然火爆異常;一篇論文,七拼八湊甚至大面積抄襲,從學生到教授,何其觸目驚心;一款電子產品,推出不久即被山寨,可謂防不勝防……我們可以模仿、借鑑,但要想真正變得強大,就必須創新。安於現在,習慣跟隨,必將永遠落後於人,甚至失去創新的能力。

作為新時期的領導幹部,我們必須要有創新精神,要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開展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一要樹立創新意識。要有自己的革新的勇氣和胸懷,勇於衝破枷鎖,在探索中不斷突破;要把創新精神貫穿工作始終,敢於突破傳統,敢於大膽嘗試。二要掌握創新方法。要保持思想活力,敢於打破常規的思維定勢,破除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多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去思考和分析問題;要不斷提高理論思維能力,增強工作的計劃性、預見性和決策性,樹立正確的發展思路。三要明確創新方向。創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要以新的思維、方式及載體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工作的創新必須基於解決實際問題、推動事業發展,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22

於我而言,紀錄片代表着枯燥、乏味,但是這次黨校安排我們看的6集大型紀錄片《創新中國》卻抓住了我的眼球,先不談內容,紀錄片本身就是一次創新的嘗試,是世界首部採用人工智能配音的紀錄片。

此紀錄片一共有六集分別是:信息、能源、製造、生命、空海和浪潮,記錄片通過一個個事例,展示了當今中國各個領域的最新創新成果,涉及光量子計算機、中國空間站計劃、智能製造、基因編輯技術、世界首例3D打印距骨植入手術等等,極大地開闊了我們的眼界,讓我們明白了現金我們國家的科技發展水平及國際地位,但是本片帶給我最大的觸動是“創新”本身。記得片中有一學科帶頭人説到‘很多前沿高端科技,其他國家是不帶我們玩的,所以我們只能創新,才能實現彎道超車,才能讓國家在高端科技方面永遠落後於發達國家’。我想,正是因為他們的創新精神和聞雞起舞的工作精神,才有我們看到的如今國力。

雖然片中講的都是前沿科技的創新,但其實創新可以發生在任何行業、任何環境、任何事物。觀完此片後,我有種深深的危機感,我們這樣在一線的`基層工作,每天面對大量的不同的人、事、物,按理説,隨着時代的不斷進步,我們理應跟上節奏,以創新的精神,用各種更加合理、更加科學的方法來處理。但事實上,雖然我們時時把創新放在口頭,但很多時候我們奉行的是經驗主義、教條主義,墨守成規、得過且過成了最真實的寫照。

創新是不易的,但是不創新卻是遲早要被淘汰的;創新是需要堅持的,成功不是想想就能得到的。但願我在這裏也不是僅僅説説而已。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23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週年,從我記事以來伴隨着國家改革開放一同成長,我出身普通的農村家庭,少年時期生活是能吃的飽、穿的暖,但穿過帶補丁的衣服、吃過一天三餐的鹹菜飯,家鄉從80年代黑白電視機到彩色電視機,96年參軍時發展到有了電腦和BB機,後來有了大哥大、二哥大等模塊手機,90年代末慢慢有了可以拍照的手機、彩鈴彩信手機,2000年後逐步進入互聯網、智能手機等高科技產品時代,直至現在的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時代。改革開放40年來國家的經濟、建設、軍事的發展可以説是日新月異,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40年國家發展取得的成就可以説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蹟。可能是因為從軍的原因,平日對國防軍事還算比較關注,1999年看到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2003年看到了南海撞機事件等,看到了帝國主義的囂張、蠻橫,無比憤慨的同時也看到國防軍事力量同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明白了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從那以後每當看到新聞上先進的潛艇、軍艦像下餃子一樣的速度下水,戰機從殲六、殲七、殲八到國產飛豹、殲10系列、航母、艦載機直至最先進的殲20及無人機技術、火箭航天技術等等,看到國家國防軍事力量一步步走向強大心裏感到無比激動和自豪,沉睡的獅子終於醒了,東方巨人站起來了。

《創新中國》中的`一項項發明創造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靈,看到那些學成歸來,不忘祖國的科學家們,看到了敢做敢拼,不落人後的企業家們正在為了偉大崇高或簡單執着的理想而不懈的努力奮鬥。他們的成功不知道經歷了多少次失敗,還有多少科研人員一輩子為之奮鬥都沒有取得成功,我想有很多很多。當下,我們享受改革開放成果,享受着和平,享受着高科技時代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捷,我們應該要向所有默默無聞的科研工作者們表達無比感激和崇高敬意。想到自身工作,原來自認為的努力學習和工作,其實根本算不上,究其原因,我想是缺少一顆“中國夢”,希望每個中華兒女都心懷這顆夢,因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很慶幸有了這樣的感悟。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24

聽説過無人駕駛,可您見過“移動包廂”嗎?自從觀看《創新中國》後,對創新頗有感觸。六集的紀錄片總體講述了中國最新科技成就和創新精神。它將我國最前沿的科技突破、最新潮的科技熱點一一展示,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科技領域的成就與驕傲。

“我不是對無人機這個項目出於好奇,而是有這樣一個機會我一定會去爭取。”説這番話的陶文斌可能不知道物流無人機的應用對中國來説意味着什麼,但他知道這對自己的意義。不論是中科院院士還是普通的企業從業人員,在每一個或陌生或熟悉的領域,他們用實際行動和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主動接受新思想並敢於創新勇於開拓,才能更加自信的面向未來。

當我驚歎於高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不禁有了憂患意識。作為一名鄉鎮幹部,如果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就不會有工作上的新突破。今後,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質,讓鄉鎮工作與時俱進。

第一,加強學習豐富頭腦。學習是永恆的主題,要想在基層平台上豐富自己,就要不斷在實踐中學習。要向上級領導、新老同志、基層羣眾學,開拓自己的思維;要從失敗中吸取“營養”,從挫折中理清思路,從逆境中探尋道路,磨練自己的意志。

第二,廣泛調研問計求方。調查研究是傾聽羣眾呼聲、探求處事方略、總結經驗教訓的有效途徑。實踐中,蹲下去、沉下去與基層羣眾促膝交談,掌握第一手資料,聽民聲、重民意;召開不同層次的座談會、研討會,商討解決問題的途徑,尋路子、探法子;這些方式方法有利於工作開展,更有利於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第三,紮實苦幹積累經驗。苦幹是提質的良藥,基層工作特點是急難險重、繁雜零亂,紮根基層必須學會吃苦。要帶着一顆忠誠和感恩的心去完成每項任務,忠誠才能貼心服務、實在可靠,感恩才會愛崗敬業、不辭辛苦。

第四,不斷創新提升自我。創新是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化解新矛盾的關鍵環節。工作中不能拘泥於單一處事方法,施計用策要開拓思維、逆向思維,換位思考、深入思考,從中悟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只有這樣工作才能與時俱進,經驗才能與時俱長,素質才能與時俱升。

這部紀錄片不僅讓我看到了國家的進步、科技的創新,同時也讓我看到了自己的無知和侷限。只有樹立信心,勇於挑戰,不斷學習,用新知識來提高自身素質,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我驚歎於高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不禁有了憂患意識。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25

最近,我們學校舉辦了科技節。

下午第二節課,我們參觀了三班的科技作品,我覺得他們做的很好,有用飲料瓶做的小豬,用木頭做的小魚,還有用木塊做的孔雀等等,做的非常好。它們都是同學們用大腦發揮想像做成的。我們班的科學小製作有火箭、有賽車等,我們的作品也是用我們的'聰明才智做出來的,我也用泡沫和磁鐵做了一個永動機。

老師要選拔出做的比較好的,其中就有我的作品,過幾天就可以參加“學校百優科技小能手”比賽了。

我們都太厲害了!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26

隨着時代日新月異的發展,我們對科學充滿了憧憬,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去攀登科學的頂峯。然而,小小年紀的我也對科學充滿了好奇心。

小時候,當別人談起科學技術,我總覺得它是那麼深奧而枯燥,那可是科學家的事,跟小孩子好像沒有多大關係。

三年級的時候我們開始上了科學課,老師用淺顯易懂的方式為我們展示了各種科學問題,引導我們通過觀察測量和實驗的方法去認識自然界的科學奧祕,並教我們學會應用科學原理去解決生活中的難題。記得有一次,我在家裏玩乒乓球時不小心一腳踩到球,原本圓滾滾的乒乓球一下子凹了一塊,用什麼工具都不能讓它鼓上來。這時,我想起科學課上老師曾經介紹一個利用物體熱脹冷縮原理的實驗,可能會讓乒乓球鼓起來。於是我把球放在一個杯子裏,然後倒進熱水,只聽一聲輕響,乒乓球鼓上來了,恢復了原來的樣子。這件事使我認識到科學技術與我們的生活是如此的`貼近,從此我對科技漸漸深感興趣!

科技的發展是讓人捉摸不透,從古代的造紙術到現在的高速發展。牛頓、愛因斯坦、祖沖之……這一個個創造奇蹟的名字,使科學發展飛速前進。這神奇又夢幻,美妙而真實的展覽就是證明。讓我們去體驗科學的奇幻與美妙,放飛我們追尋科學的夢想!

科技就在我們身邊,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來要靠自己去創造,同學們,讓我們從現在起就胸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從點點滴滴做起,奮發學習,把自己鍛造成一塊有為的好鋼,把我們的社會建設的更加美好吧!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27

老師組織我們收看了《創新中國》,此紀錄片一共有六集分別是:信息、能源、製造、生命、空海和浪潮,記錄片通過一個個事例,展示了當今中國各個領域的最新創新成果。其實記錄片本身也就是一個創新成果的體現,他在製作中創新性地使用了語音合成技術,是世界首部採用人工智能配音的紀錄片。

《創新中國》從順豐無人機研發開講,到農業科技應用、無人車駕駛研發、量子科學、雞糞發電站、神奇玻璃、攻克疾病延長壽命等等,這些都讓人激動,讓人感慨,原來我們的中國創新力量如此強大,我們的未來可能會因創新發生更加巨大的改變。

可以説,創新發生在各個領域,創新促進了人類的發展和進步,創新促進了中國的強大。依靠創新中國大步向前,創新動力源源不斷,創新領域人才輩出,科技成為了強國之重器。

細細思考,紀錄片裏體現的更多是科技創新,但對我們無疑是一種啟發。創新不僅包括了科技創新,還包括了制度創新。在我們日常的行政工作中,制度創新、方法創新尤為重要。黨校是在黨委直接領導下培養黨員領導幹部和理論幹部的學校,是黨委的一個重要部門。這個定位決定了黨校工作創新的重要性。作為黨校人,黨校教育如何在當前的機遇和挑戰面前與時俱進,改革創新?黨校工作中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黨校的性質、地位、作用,黨校的`體制、編制,黨校的教學、科研、後勤,黨校的基礎設施建設、辦學經費,特別是加強和改進黨委對黨校工作的領導等等,應該如何創新?這些都值得我們思考。我想我們可以學習和運用《創新中國》中各行各業的創新精神,從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做起,學會創新,善於創新,創新個人,創新事業。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28

看完紀錄片《創新中國》,其中“製造”篇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近年來,中國正以驚人的速度成長為製造業巨頭,“中國製造”席捲全球,然而片中作者講述的第一個關於玻璃行業的故事就點出了目前中國製造的難以迴避痛點。玻璃這種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件背後,居然隱藏着一個“一直以來中國缺少製造高品質玻璃的能力”的辛酸。一邊是低端玻璃產能的'過剩,一邊是高品質玻璃不得不依靠進口來維持生產。

“這幾年的超薄玻璃的發展一直是在創新,每一個厚度都不是最薄的,就是因為,現在人們生活需要的這些產品,它在輕薄化上,它的追求是無止境的。”信息顯示材料工程師任紅燦介紹,那些從事低端玻璃生產的企業往往由於經營成本相對較低,還能夠佔據一定的市場份額,但這種依靠低價競爭的企業,終將被掌握核心技術的所淘汰。正如紀錄片中所講的那般,玻璃的厚度從2011年的2毫米不斷進行輕薄化創新,在2016年即突破0.15毫米的極限。每一次的創新,每一毫米的突破,都意味對止步不前者的一次次淘汰。

對我市企業來説,與先進地區和先進企業相比,我市企業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投入還遠遠不夠,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精準發力加以提升:一是政策扶持,建立良好創新環境。制定如《科技新政三十條》等專門的技術創新扶持政策,在機器換人、技術改造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最大限度的讓企業享受政策紅利,激發企業的技術創新熱情。二是提高素質,培育企業家創新精神。通過“走出去,引進來”,帶企業家去國外先進地區和企業考察新興製造技術,同時引入先進的智能製造模式、協同製造等先進模式加以推廣,引導企業樹立強烈的創新意識。三是多方參與,促進創新平台搭建。加強與國內外科研院校、温嶺籍專家教授的深度合作,建立如浙工大温嶺研究院等產學研合作平台,幫助企業攻克生產中的實際技術問題,同時提高創新成果轉化率,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在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帷幕拉開之際,唯有創新,才能在在競爭中立於不敗。相信在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企業創新力必將上一個新的的台階。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29

晚上細雨濛濛,打開電視首選央視的記錄片頻道,剛好是一個記錄片的開始《創新中國》第一集信息,主要展示信息技術的發展,開篇就提到了無人機,最吸引眼球的是無人機在農業園的應用。在蘋果園滿園花香的春天,無人機記錄的航拍數據,會測算出花朵的數量,來推算蘋果的產量,並且水分、温度、肥料等土壤數據通過傳感設備被收集應用。

高科技在農業上的應用,超出想象,雖然這不是可以普及的大數據,真正的大數據還是存在於耕種者的內心。高科技農業也只能説明科技到達的高峯,或許有的.區域會因此而改變靠天吃飯的境遇。

《創新中國》可以説是科技成果的展示,那些密集的數據是信息時代的符號,這些高科技系統曾出現在中學時代優秀的作文裏,現在想來那些富有想象的同學們現在是不是正在從事着富有想象的科技創新呢?

幅員遼闊的華夏,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更有科技領域的創新。創新可以有,也應如耕種之初華夏民族發明農機具和選育可種的糧食品種一樣,需要一段時間,可能是很長的時間去更新去駕馭,駕輕就熟是理想的到達。人類想象力是科技創新的動力,希望科技成果的轉化就在不遠的未來。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30

從物流無人機到無人車、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從量子力學到量子計算機、量子通信、量子衞星,從超薄玻璃到大飛機、一體成型鈦鋁葉片、時速超1000公里/小時的高温超導磁懸浮,從3D打印到蚊子免疫、生命科學……《創新中國》向人們展示了中國最前沿科技和創新以及背後的努力,震撼人心也振奮人心,思想和視覺的衝擊是前所未有的,為科學家的執着和拼搏而感動,為中國的強大而驕傲。

創新是當今世界發展的主題,任何一個國家想要發展,就必須要發展科技和實施技術創新。“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中國如果不走創新驅動道路,新舊動能不能順利轉換,是不可能真正強大起來的',只能是大而不強”,“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是國之重器、國之利器,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須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同時強調,“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