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塔讀後感2000字左右

來源:文萃谷 5.27K

所謂的母親

東京塔讀後感2000字左右

是沒有欲求的

我的孩子將如何偉大

會如何富有

都不重要

心底深深希望的是

他每天都能健康、快樂

就算有再昂貴的禮物

也不及我的孩子可以心底善良

幸福美滿地度過一生

所謂的母親

當真是沒有任何欲求的

因此,讓母親哭泣

是這個世界上最不可為的事情

《東京塔》這本書趕在前2天就被我看完了,但終究沒有掉下一滴眼淚,只偶爾會濕了眼眶。

所以我應該要寫讀後感了。這,是之前的一個不能算作嚴肅承諾的承諾;但,我得執行。

上一篇博文有提,第一次翻開這本書開始讀起來是在元旦回家的大巴車上,當時心裏或有小小的觸動,更多的卻是被自己臆想出來的人與事渲染了情感,劇情的威力卻還未爆發。

書的前幾章劇情平淡,平淡得讓人覺得這不過就是每個人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發生而已。母親帶着兒子從小倉離開,與父親分居,母親無微不至的關切以及兒子的種種調皮搗蛋,這似乎是每個矛盾家庭的慣相,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可或許正是因為如此,才讓人感覺到小説的真實性和它本身的存在感吧。

本書是由日本的“利利弗蘭克”撰寫的一部自傳體小説,我總是對自傳體的東西有一種特殊的情感,所以我會認同小説傳達出來的那些情感的因素,也會如電影般在自己的腦海中勾勒出每一個細節的表達和詮釋。書中的男主人公“雅也”從一個由母親庇護的小地方開始成長,到踏足繁華大都東京,期間的與母親的思念、與父親的隔閡,包括那些青春的記憶和現實的落魄,相互交織着便融成了成長這部歷史。

所以故事的發生永遠都是平淡的,即便書中無處不透露着母親的愛,母親的偉大和母親的無奈。直到母親患上癌症,在與病魔抗爭逝世之後,讀者自然會領悟到作者想要傳達出來的意思,而這層意思卻是那麼的淺顯,是每個人都能夠理解卻遠遠做得不夠的地方。

我們常説“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但只有到真正失去後才能夠大徹大悟其中的真理。於是,我就總在思考,人活到老究竟又圖個啥呢?“兒孫滿堂”的天倫之樂不過只是我們對老年人最美好晚年生活的寄許罷了。就像書中男主人公的姥姥那樣,年輕的時候靠自己一個人賣魚供兒供女,老了卻獨自一個人生活着,9個子女沒有一個在她身邊,整日吃着發黃的`米飯……我想這樣的事情在現實中應該是有很多存在的;但是,反過來想想,要做到對老人毫無遺憾的贍養也是難以辦到的,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五月裏有人這樣講:一個人即便再孝順,也終究是會後悔的……”

“來到東京後,在給媽媽生活費或是零用錢的時候,要是臉色更好點兒,給得再多些該多好啊。自己大把大把的花錢,為什麼還要那樣子,為什麼不體諒她的心情呢?”

“如果是現在,我一定好好地對你説更多的話,一定讓你吃更多的東西,一定讓你盡情去想去的地方旅行,然而當時,為什麼就沒能做到呢?”

“媽媽的生命中,每一天都快樂嗎?”

……

小説的結尾部分,作者寫出了自己對母親後悔的話語。

我們不是神仙,不是聖人,我們無法預料哪天我們的父母會離開我們,我們無法精確計算我們能夠為他們做多少不留遺憾的事情,我們也不願想象失去他們後我們會為自己本來力所能及卻總是毫不在意的事而自責愧疚,我們更不能夠讓時間和記憶永遠為我們自己打上“不孝”的烙印。所以,不僅是對自己的父母,包括對你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你的每一個親人、每一個朋友、每一個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説話的時候語氣再温和一點、陪伴他們的時間再多給一點、温馨暖心的照顧再周到一點、擾人煩心的事再多分擔一點、快樂愉悦的事再多分享一點,這樣的話,我們給自己的遺憾也就會再少那麼一點,不是嗎?

“十五歲正值叛逆期的雅也,就是在坐上火車前往寄宿學校時,看到老媽準備的行李裏,全新的衣褲跟夾在裏面的一萬元,才一邊吃着便當一邊哭了起來……”

“他曾經想帶老媽一起上一次東京塔,但沒有實現……”

“這輩子,永遠永遠沒有可能了。”

老媽就像橡皮擦,越擦越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