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觀後感彙編15篇

來源:文萃谷 2.76W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孔子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孔子觀後感彙編15篇

孔子觀後感1

在先秦時期的百家學術派別中,產生於魯國的儒家學派是最早的一個學派,也是最大的一個派別。它的創始人就是春秋末年的大思想家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在他看來是一個“禮崩樂壞”的亂世。而電影《孔子》則以高超的藝術手法為我們展示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呈現出一個有戰爭、有陰謀、有聖人、有梟雄、有美人、有思想的恢弘大氣的春秋亂世。

那正是戰火頻仍、動盪不已的時期,聖人孔子應世而生。在孔子51歲任職魯國中都宰後,先後有“夾谷會盟、武子台平叛、墮三都以及齊魯大戰”等戰事、爭端發生,而這些正是在《孔子》裏重點表現的“四大戰役”。“夾谷會盟”的兇險、“武子台平叛”的火攻、“墮三都”的浩壯、“齊魯大戰”的慘烈。看過《孔子》之後,我們的心,都有着太多的感觸。

該如何去評價孔子呢?又該如何形容孔子的一生?

在電影中,魯國季相國的葬禮上,漆雕弓被指定陪葬,而他因為不想死,就趁看守不注意時逃跑,終被孔子的弟子冉求救回了夫子家裏。而在朝會上,孔子向君上請求赦免這個小男孩,並在朝會上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孔子向這種慘絕人寰的殉葬制度發起了犀利的攻勢,最終戰勝了世俗偏見。孔子的愛心被展現的淋漓盡致,而我們,也被悄然感動。

在我們感動的同時,也會發現,孔子不止有着大愛,也有着至高的'智慧。孔子任中都宰的一年,魯國大治,引起鄰國齊國的不安,試圖通過相約會盟的方式挾制魯國國君。孔子深知這是一次不可告人的政治陰謀,於是求季孫斯援兵五百乘。但當魯國國君和孔子到達夾谷時,兵車並沒跟來。當齊國準備發動隊伍挾制魯國國君時,孔子設計的第二方案,讓一百牛車在後方揚起了灰塵,敵人以為有千軍萬馬,硬生生收了兵,還歸還了之前被搶的汶上三城。孔子的大智,亦讓我們敬佩。

孔子做了太多太多,卻終在墮三都時受阻撓而致失敗,隨後的日子裏,魯國君臣迷於聲色,怠於政事,疏遠孔子,而孔子最終也被迫離開魯國。該如何去體會孔子當時那悲痛的心情呢?當磅礴大雨敲打他的身軀時,當他在大雨中大笑聲努力不讓眼淚流下時,他該是怎樣的悲痛?他又是否後悔當初説的那句:“我的道,在人間。”……

望着茫茫無盡的沙漠,孔子終是開始了漂泊的人生,顏回來了,那些弟子們也來了,他們追隨着孔子,與他同甘共苦。周遊列國,固執的傳播着自己那至高的思想與智慧,縱然有着無盡的阻撓,孔子也沒有放棄……

該説,孔子是寂寞的,就像南子所説:“世人能夠理解夫子的痛苦,卻不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領悟到的境界。”四處漂泊又如何,不被重視與理解又如何,孔子的胸襟與堅持一直都在。

當齊國再次發兵攻佔魯國,年邁的季孫斯想把孔子迎回魯國。但最終還是隻讓孔子的弟子冉求回國。那個時候,孔子的內心又是如何的悲痛,彈琴數夜,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冉求終在齊魯大戰中率軍取得大勝,而垂暮之年的季孫斯幡然悔悟,希望在臨死前得到孔子的原諒,一定要把孔子接回魯國。

我想,孔子是渴望歸家的,當他決定啟程歸魯時,只希望專心講學,一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與傳播工作,並致力於教育。孔子渴望的,許是自己那無盡的思想智慧得以傳播,讓周圍永遠安寧和諧吧。

孔子的一生,是痛苦與無奈的,而面對一生中所經歷的挫折,他卻沒有任何想要放棄的念想,孔子的愛,孔子的智,孔子的堅持,孔子的一切都讓我敬佩,孔子經其終生倡導和歷代儒家的發展,使中國儒家學説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餘年,我想,如若他能明白這些,也該欣慰的笑了吧。

君子固窮、君子死義、君子傳道以及君子不愠,這便是一部《論語》,這便是一個孔子。我想,孔子,縱然一生落寞,卻也有着讓我不得不感動與敬佩的性情。

孔子,你的思想,已成永恆,而你的堅持,也將會是我們想要一直延續下去的……

孔子觀後感2

看完《孔子》,只記得一句話:求仁得仁,又何怨。也許可能加上一句:雖未能至,心嚮往之。只是內求的信念,是反求諸己,而非外求他人。

也許,無為方能無不為,但無為而非不能,無用安知不是大用。為何在乎結果,而非過程,無果而非成功否?有因才有果,無因而無果,因比果更重要,不是麼?有A點方可達到B點,無起點何來終點,無生方能死?只求果,那是證明,有因無果,那是勇氣,無因有果,那是荒謬。想有果,那要承受支撐果價值的艱辛。

也許,兩點之間,直線不是最短。我們的意志和良知告訴我們,我們是有選擇的自由的,能負責任的,可是我們在外部世界的日常經驗中卻受着因果律的支配。生活中我們明知“有因必有果”,是不是我們的生命最終也要服從因果律?以前我們提“曲線救國”,由於直線直接、血腥,是革命而非改良。若這樣理解,兩點之間,是不是就可以説曲線最短。遇山遇水,我們搭橋鋪路,甚至挖隧道,從經濟學層面説,這不是最經濟的。路總要隨着地勢,你搭橋挖道,不是美化自然,而是破壞自然。如果我們要達到山頂,是不是也可以搭橋、掘坑?因此詹天佑的“人”字形鐵路才是偉大的創舉。一切偉大的創舉總不能置於別人或自然代價之上。

孔子知不能為而為之,實則無畏,因其思想方能流傳千古而不衰。在此不討論其作為儒家思想之源的效用而存在。也許在功利社會的當今,有因無果,不成主流,實認愚蠢。因此當今最短這樣思想理念,因此成功學成了主流,大家都想有車有房有美女嫁個有錢人。有人説有錢人就是等有了錢才是人,學好數理化不如拼老爸,有了錢就能活在天堂,天堂與地獄的區別就在於有錢否,再也不是好人與壞人的區別了。

如今社會最喜歡樹立英雄,因此孔子只能作為聖人。伽利略説過:需要英雄的國家真不幸。因此如今最缺的是聖人,而非英雄。孔子知不能而為之,實則時代賦予的責任,也是良知應起到的作用。如今中國,談的是權、錢和關係,因此時代的使命必與之相反,那又有幾個人能夠明確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有時我們説個人的偉大,其實歷史並不使單個的人不朽。雖然孔子知不能而為之,但他不能打斷歷史的循環。歷史總是曲線前進的,就如基因也是螺旋式的。若個人想用直線式打斷歷史循環前進,那某些個別事例、事蹟或事件,也同樣打斷了我們日常生活的循環。無論何時,只要人們追求他們的目標,像耕種那如果沒有他們的勞作,就無所出產的土地,若強迫自由飄蕩的風揚他們的帆,越過不停翻滾的浪,也就打斷了無目的的,只能在自身內翻轉的運動了。因此影片中説,夫子的思想又有誰能夠理解。因此當我們在一種歷史過程的意義上深思歷史的.本質、國家的歷史命運及它們的沉浮興衰時,永遠不能寄託於個人而忽視歷史過程必定是循環的。

我們所有的人都通過出生來到這個世上以及這個世界通過誕生而持續更新。也許這才是我看《孔子》最大的想法,歷史總不能靠個別人來承擔。既然提出“文化強國”理念,迴歸孔子儒學不知可否?

孔子最後回魯國講學立着,我們也可以反思下如今的教育。從教育功能上看,其目標不是把年輕人引入世界,而只是帶入世界的一個有限部分。教育不能不伴隨着教,沒有學的教育是空洞的,很容易陷入道德和情感説教,但是沒有教育也能輕而易舉地教,一個人即使活到老學到老,也不一定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所有這些問題都是必須留給專家和教育局考慮的細節。

其實,教育的要義在於,我們要決定我們對國家的愛是否足以讓我們為國家承擔責任,是否要讓它免於毀滅,由於若不是有新的、年輕的面孔不斷加入進來和重建它,它的毀滅就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教育是立國之本,不是説來玩笑。強國戰略無不是人才戰略,而不是政治、經濟、軍事戰略,但也不是不無關係的,只是輕重之別。

孔子觀後感3

常有思想,有謀略的人,也為他能更進一步的實現自己仁政的夢想而感到高興。孔子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體現出了孔子過人的指揮才能。但這引發了佞臣謀反,直接導致了季桓子罷黜孔子。孔子從此便開始帶着弟子周遊列國。

“子見南子”的情節讓我印象頗深。衞國,是孔子周遊列國的第一站,也是唯一有機會施展個人才能和影響力的外國。而給他這個機會的是南子,沒有南子,孔子未必有機會在他國施展自己的學識和抱負。所以講究禮節注重道德的孔子力排眾人的勸誡,去見了名聲不好的南子。南子的輕 -浮和挑-逗都在孔子的預料之中,可是南子卻説“世人也許很容易瞭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領悟到的境界。 ”這句話完全出乎孔子的意料,南子的深深一拜,恐怕不只是仰慕孔子的學識和人品。

孔子師徒的周遊之路異常艱辛。遭人嘲諷,被人誤解,居無定所。在這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孔子一行人四處漂泊講學,卻常常遭人驅逐。後被困於小村莊,絕糧多日,但即使在這種連生命都難保的危難關頭之時,孔子依然講誦《詩》《禮》,孔子弟子子路很迷惑,於是問孔子説:“君子也有處境艱難得時候嗎?”孔子便説:”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這表現出了孔子對於理想的堅持和身處逆境時的平和心態。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張不被眾人接受,甚至處處被人誤解、迫害,孔子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燒,鼓舞着他不斷講學。就算身處逆境,君子也可安於艱難困苦。

顏回,子路,相繼去世,讓孔子一夜白了頭。孔子依然在漂泊着,直到魯君請求孔子回國。當問及是如何找到他時,一人説“有人告訴他,東面有個外鄉人,其額像堯帝,其肩像子產,神氣像大人物,卻狼狽像喪家之犬,我一聽那説的便肯定是夫子你。”孔子説確實是喪家之犬。我不知孔子是如何説出這句話,內心活動是什麼,我只是感受到了濃濃的悲傷與深深的無奈。

孔子望着窗外,喃喃自語,魯春秋,後人理解我因為這本書,誤解我也是因為這本書。 後世之人,一直在學習孔子,但也許正如南子所説“世人也許很容易瞭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領悟到的境界。”

禮儀是個人心理安寧、心靈淨化、身心愉悦、個人增強修養的保障。當每個人都抱着與人為善的動機為人處事,以文明市民的準則約束自己時,那麼,所有的人都會體驗到心底坦蕩、身心愉悦的心情;禮儀是家庭美滿和睦的根基。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緣為紐帶的一種社會關係。家庭禮儀可以使夫妻和睦、父慈子孝、家庭幸福;禮儀是人際關係和諧的基礎。社會是不同羣體的集合,羣體是由眾多個體匯合而成的,而個體的差異性是絕對的;禮儀是各項事業發展的關鍵。職業是人們在社會上謀生、立足的一種手段。講究禮儀可以幫助人們實現理想、走向成功,可以促進全體員工團結互助、敬業愛崗、誠實守信,可以增強人們的交往和競爭實力,從而推動各項事業的發展;禮儀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載體。要繼承弘揚祖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文明禮儀宣傳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內容。有助於提升個人素質。禮儀是社會交往的潤滑劑和黏合劑,是熟人之間的奢侈品,會使不同羣體之間相互敬重、相互理解、求同存異、和諧相處。

禮儀對當代中國非常重要,正如孔子所説“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以禮治國,才能使國家永遠昌盛,百姓安居樂業,實現大同社會。

孔子觀後感4

對於一個常年來被繁華都市喧囂與商業資訊所“圍困”的普通市民,或者一個已過天命之年而極少走進劇院的人來説,被朋友邀至那近郊清新的大學校園劇場內,去觀賞由中國歌劇舞劇院演出的舞劇《孔子》,似乎感覺到十分的慶幸與“精神奢華”,似乎有一種逃離都市“文化霧霾”,感受重返大學校園“清純”的衝動。

國家劇院、舞劇、《孔子》、校園——遂將這一系列完美的詞語一一連接起來,腦海中頓然閃現出舞台上華美的光焰,未曾想匆匆進入劇場後即是應了主持人精簡的開場白:“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但是當大幕徐徐拉啟之時,整個舞台上閃耀出華麗、飄逸、靈動的浩大場面,富有古典宮廷樂舞的輝煌場景在夢幻般舞台燈光的映襯下,一個個舞者在高調色彩、統一服飾變幻的曼舞中,好似羽化登仙。舞劇序部的執羽情景之後,《孔子》四幕大戲分別以《亂世天問》、《絕糧》、《大同》、《仁殤》依次而展現,在場所有的觀眾似乎頃刻凝神屏息關注於舞劇演繹的每一刻,全然沉浸在舞劇敍事接連的情節中,伴隨着深刻的主題哲理延伸,伴隨着妃、公、臣三者與孔子人物關係、故事場景的演化,伴隨着舞蹈人體動態描摹狀物方式的激情深化,及道具、音樂、燈光、佈景一系列有邏輯的深層次推進,孔子這一“聖人化境”的形象聚合成真善美的“實體神像”,似乎千年後活着的孔子躍然而出,且栩栩如生……

此刻,我好似已陷入悲欣交集、香色濃豔的故事場景劇情氛圍中,被置身於古代人文與現代時尚虛實交替的情景裏。誠然,我是被中國歌劇舞劇院“高雅藝術進校園”的義舉而感動了。

《孔子》舞劇以“樂也者,聖人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的傳承宗旨,溯源逐本。孔子劇組或許融入“古代樂治就是由樂舞的道德感化力量促成社會安定”這一大義,同時把握孔子對非禮之樂“八佾舞於庭”的斥責,遂將“聖人”活的人物搬上舞台,以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達到雅俗共賞、內外行同贊這一種難能為美的藝術極境。

試想在社會倫理悖化、價值理念資本化、文化商業化、藝術泛娛樂化的全商時代困境中,要用何等超常的意志力、創新力來精心締造孔子仁者愛人、天地人物一體同構、參贊化育、曲成萬物、大德敦化的境界,或許這本身就是一種聖賢般的執着與使命,秉承“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的凜然正氣。

首先《孔子》舞劇敍事性結構,融匯了古典舞、現代舞與民間舞等多種舞台戲劇表演特色與精髓,編劇選取春秋戰國禮崩樂壞的亂世、諸侯紛爭、天災人禍不絕的時期中孔子列國周遊、歷盡坎坷的片斷。其次,突出其治國之策的推行,書院教育理念的傳播,為民請命的苦旅3個核心史實,採用綴聯、梳理到穿越、整合及至參差、提升藝術創作方法,展現宮廷帷幕菜譜嚴下的肅殺冷酷、殘暴無道,一如進諫中的'危境,君臣間的殺戮,傳道中的悲欣,祭祀時的決然,令人震撼的是舞劇敍事結構中細節的亮色始終貫穿其間,無論是舞美設計中竹簡書法背景的推移,或是進諫書簡道具舞蹈的託物言志;無論是舞台古俑道具緣物寄情千年的寓意,還是萬民跳儺、祭祀典禮,或是聖人舞劍祈天的心願,都契合了一代聖賢內心“仁者”無窮的張力。儘管校園舞台所限、羣舞人物龐雜,但是藝術表演卻儼然有序、色彩清新、主題意藴深刻,而每一時段的舞台燈光音樂富有節奏的演進變化,將每一位舞者的表情賦予傳神與出彩(而整部舞劇並未燈光分區切割或炫光特技)。

以筆者之見,觀賞《孔子》舞劇最是以空杯心態、以唯美的情感、以回味的方式為上,正所謂見仁見智,仁者第一。所以真的想再一次觀賞由中國歌劇舞劇院演出的舞劇《孔子》,默默無語地觀舞者聖境,分享美美與共,“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孔子觀後感5

看完《孔子》,只記得一句話:求仁得仁,又何怨。也許可能加上一句:雖未能至,心嚮往之。只是內求的信念,是反求諸己,而非外求他人。

也許,無為方能無不為,但無為而非不能,無用安知不是大用。為何在乎結果,而非過程,無果而非成功否?有因才有果,無因而無果,因比果更重要,不是麼?有A點方可到達B點,無起點何來終點,無生方能死?只求果,那是證明,有因無果,那是勇氣,無因有果,那是荒謬。想有果,那要承受支撐果價值的艱辛。

也許,兩點之間,直線不是最短。我們的意志和良知告訴我們,我們是有選擇的自由的,能負職責的,可是我們在外部世界的日常經驗中卻受着因果律的支配。生活中我們明知“有因必有果”,是不是我們的生命最終也要服從因果律?以前我們提“曲線救國”,由於直線直接、血腥,是革命而非改良。若這樣理解,兩點之間,是不是就能夠説曲線最短。遇山遇水,我們搭橋鋪路,甚至挖隧道,從經濟學層面説,這不是最經濟的。路總要隨着地勢,你搭橋挖道,不是美化自然,而是破壞自然。如果我們要到達山頂,是不是也能夠搭橋、掘坑?所以詹天佑的“人”字形鐵路才是偉大的創舉。一切偉大的創舉總不能置於別人或自然代價之上。

孔子知不能為而為之,實則無畏,因其思想方能流傳千古而不衰。在此不討論其作為儒家思想之源的效用而存在。也許在功利社會的當今,有因無果,不成主流,實認愚蠢。所以當今最短這樣思想理念,所以成功學成了主流,大家都想有車有房有美女嫁個有錢人。有人説有錢人就是等有了錢才是人,學好數理化不如拼老爸,有了錢就能活在天堂,天堂與地獄的區別就在於有錢否,再也不是好人與壞人的區別了。

如今社會最喜歡樹立英雄,所以孔子只能作為聖人。伽利略説過:需要英雄的國家真不幸。所以如今最缺的是聖人,而非英雄。孔子知不能而為之,實則時代賦予的職責,也是良知應起到的作用。如今中國,談的是權、錢和關係,所以時代的使命必與之相反,那又有幾個人能夠明確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有時我們説個人的偉大,其實歷史並不使單個的人不朽。雖然孔子知不能而為之,但他不能打斷歷史的循環。歷史總是曲線前進的`,就如基因也是螺旋式的。若個人想用直線式打斷歷史循環前進,那某些個別事例、事蹟或事件,也同樣打斷了我們日常生活的循環。無論何時,只要人們追求他們的目標,像耕種那如果沒有他們的勞作,就無所出產的土地,若強迫自由飄蕩的風揚他們的帆,越過不停翻滾的浪,也就打斷了無目的的,只能在自身內翻轉的運動了。所以影片中説,夫子的思想又有誰能夠理解。所以當我們在一種歷史過程的意義上深思歷史的本質、國家的歷史命運及它們的沉浮興衰時,永遠不能寄託於個人而忽視歷史過程必定是循環的。

我們所有的人都經過出生來到這個世上以及這個世界經過誕生而持續更新。也許這才是我看《孔子》最大的想法,歷史總不能靠個別人來承擔。既然提出“文化強國”理念,迴歸孔子儒學不知可否?

孔子最終回魯國講學立着,我們也能夠反思下如今的教育。從教育功能上看,其目標不是把年輕人引入世界,而只是帶入世界的一個有限部分。教育不能不伴隨着教,沒有學的教育是空洞的,很容易陷入道德和情感説教,可是沒有教育也能輕而易舉地教,一個人即使活到老學到老,也不必須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所有這些問題都是必須留給專家和教育局研究的細節。

其實,教育的要義在於,我們要決定我們對國家的愛是否足以讓我們為國家承擔職責,是否要讓它免於毀滅,由於若不是有新的、年輕的面孔不斷加入進來和重建它,它的毀滅就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教育是立國之本,不是説來玩笑。強國戰略無不是人才戰略,而不是政治、經濟、軍事戰略,但也不是不無關係的,只是輕重之別。

孔子觀後感6

語文課上,又一次觀看《孔子》這部電影,此已是第三次與它見面。前兩次,一為電影剛上映湊個熱鬧,二為父母觀之而陪。這兩次多為觀其情節、重其演員演技,將其定義為一部“經典國產片”,未有多思多慮之處。而此次,在李老師的課上再觀《孔子》,卻有了一些微妙的想法。

電影上映之處,出現了不少“反《孔》精英”,痛批這部電影這樣那樣的不足。的確,作為一部電影,它或許是有些商業化,有些重形式。但孔子這個題材太難拍了,看得出來導演用心了,試圖表達點兒什麼,只是有些流水賬。不過,畢竟這部電影表達出了孔子其人與其弟子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們身處那個時代所遇到的困境以及他們為此作出的努力與犧牲。

簡單的人物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卻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捨,耐人尋味。孔子連同他身後的弟子,或許大多是弱弱的讀書人,但他們給人的感覺確實如海濤般洶湧澎湃的千軍萬馬,統領着一個時代。孔子周遊列國十四載,受盡風霜之苦離別之痛,嚐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依然堅守禮儀仁和,堅持在求索,這樣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萬世的.思想,是奠定中華化千年傳承的核心,是使後人受益匪淺的精神之髓。

接下來細説一下電影裏幾個最有感點的片段: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朝堂之上的孔子舌戰羣儒,圓形的會場,不知道當時是不是這樣的,整個場景很像古羅馬元老院或者現在英國議會,對待公山狃的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個話啊”,展現了孔子的從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劇中,人物退場大多是生離死別,顏回之死、南子之死、子路之死、季氏之死再到最後孔子之死。在此,我不一一論道,只做一個小的總結。

孔子本人很少談論生死,劇中孔子自稱“我的老師子產曾説過‘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其實孔子並非這樣如此簡單,他心中的社稷其實是天下百姓的福祉,如果僅為某種領袖者的號召而賣命,其實就是愚忠、愚死。所以他説“危邦不入”,他才是實實在在重視生命。“生生之謂大易”這是儒家最為根本的精神。到了孟子那裏生死就不得不提了,因為孔子的時代即便仁義缺失,還是有些仁義的,到了孟子的時代就完全不同了。所以孟子説“有大於生者,有大於死者”。

例如顏回之死。雖然可以考究歷史上顏回並非是撿竹筒而死的,但編劇如此安排,我倒覺得也有其巧妙之處,但如此安排是是壞就由人評論了。顏回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其深受孔子教誨,深諳孔子思想。在馬車經過冰山時,冰山裂開,竹筒掉入冰水中,顏回為了撿回孔子的竹筒,一次接連一次潛入冰水中撿回竹筒。當時電影音樂淒涼,觀眾都為之感動為之呼喚。或許有人是在心裏默唸:顏回啊顏回,你對孔子的思想是參的有多透,你將孔子的竹簡看的你年輕寶貴的生命還重要啊,孔子沒白教導你,你的此舉正是對孔子的教育成果最的展示,你死的值。或許也會有人在心裏默唸:顏回啊,你個傻子,你個白痴,趕快上來啊,不要再撿了,你年輕寶貴的生命比那幾本破竹簡重要多了,竹簡還可以再寫,你的生命卻只有一次啊,你個傻瓜,趕緊上來,活命要緊啊。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正是編劇要的效果,有分歧才有看頭嘛。另外,其實編劇如此安排,也正體現出了孔子為人師表教導有方,弟子願意為其畢生思想而付出生命的偉大節操。

在電影結尾,孔子吩咐弟子將魯《春秋》拿去。然後感歎:“後人理解我,因為這部書,誤解我,也是因為這部書。”正如這句所言,這部《孔子》也是一樣的,會在不同人心理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電影抓住了孔子與時代的關係,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癥結點,帶給我了這些感受。

孔子觀後感7

電影《孔子》中的情節主要從孔子五十多歲起展開。五十多歲的孔子受到魯定公賞識,從中督宰晉升為大司寇,這讓他得以踏上仕途。在魯定公的支持下,孔子在那一時期完成了自己許多的政治設想,設計幫助魯國收回了被齊國侵佔的三城,維護了魯國的尊嚴,提出墮三都的想法。然而就是因為如此導致三都對此大為不滿,在季桓子的設計下,孔子開始流亡,周遊於列國,直至晚年才回到魯國。

電影《孔子》改編了史書中記載的墮三都、周遊列國、子見南子、孔子回國以及韋編三絕等故事,除了闡述中國儒家“仁義禮樂”思想外,兩千多年前的陪葬祭祀、叩拜禮數、木簡文書、建築風格等都映射着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片中孔子帶領弟子離開魯國踏上週遊列國的顛沛之路——他們走過四季輪迴,在傳道授業的同時遭受百姓非議、經歷飢寒與戰亂、忍受弟子死亡的切膚之痛等場景,氣壯悲歌,令人敬畏。

電影中孔子在沒有季桓子軍*的幫助之下,巧用計謀奪回被齊國侵佔的三城這一情節非常令我震驚。我們都知道孔子是世家大儒,是位聖人,這似乎就給了我們其實孔子只是個書生的感覺,卻不知其實孔子也是非常善於用兵作戰的,他的射藝其實也是頗為高超的,這可以從孔子與季桓子比試那一情節中看出來。通過電影孔子,我們不難發現,孔子其實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大儒。

在整部影片中,孔子都像觀眾們展示了一個大愛大仁,擁有高尚政治理想的形象。他可以為一個陪葬的小奴隸而向君王求情不惜得罪在魯國權勢滔天的季桓子,可以在被魯國拋棄的情況下依舊讓弟子回去解救魯國於危難中,可以在被困飢寒交迫之時依舊彈琴、講授······這樣看,稱孔子為聖人當真不為過,他的言行舉止貌似已超脱於“人”這個概念了。

然而,我想説,孔子的確當真是個聖人,但是也絕對是個普通人。這部電影將孔子拉下神壇,從一個凡人的角度去詮釋這個“聖人”。孔子亦是一個普通人,他也有缺點,也有七情六慾。不經意見了南子給後人留下口實,他是驚豔與動心於南子的美貌的,但是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斬斷了即將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簡單的人物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卻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捨,耐人尋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樂,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愛國家而不能報其君,戀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懷理想而不能償其志。孔子周遊列國十四載,受盡風霜之苦離別之痛,嚐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依然堅守禮儀仁和,堅持在求索,這樣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萬世的思想,是奠定中華文化兩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後人受益匪淺的'精神之髓。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這部電影的主線與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決淡定,禮儀之説娓娓道來。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是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衞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在電影中,顏回死後,孔子一直緊緊地抱住他的屍體,始終一語不發,呆坐在那裏,茫然如求,若有所思。孔子愛顏回甚至比愛他的兒子還要多一些,因為兒子只能傳承血脈,顏回卻可以傳他的大道。

當影片最後皓首霜須的孔子再回到闊別多年的故國之時,跌落塵埃痛哭失聲,既符合一個受盡顛沛之苦的遊子應有的情懷,也凸顯了這個於平凡之中孕育偉大的生命個體的不同凡響之處,同樣地這一手也深深撥動了我內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孔子説: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春秋》。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裏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電影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癥結點,讓我有悲傷又有感動。君子固窮、君子死義、君子傳道以及君子不愠,這便是一部《論語》,這便是一個孔子。

孔子觀後感8

對於一個常年來被繁華都市喧囂與商業資訊所“圍困”的普通市民,或者一個已過天命之年而極少走進劇院的人來説,被朋友邀至那近郊清新的大學校園劇場內,去觀賞由中國歌劇舞劇院演出的舞劇《孔子》,似乎感覺到十分的慶幸與“精神奢華”,似乎有一種逃離都市“文化霧霾”,感受重返大學校園“清純”的衝動。

國家劇院、舞劇、《孔子》、校園——遂將這一系列完美的詞語一一連接起來,腦海中頓然閃現出舞台上華美的光焰,未曾想匆匆進入劇場後即是應了主持人精簡的開場白:“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但當大幕徐徐拉啟之時,整個舞台上閃耀出華麗、飄逸、靈動的浩大場面,富有古典宮廷樂舞的輝煌場景在夢幻般舞台燈光的映襯下,一個個舞者在高調色彩、統一服飾變幻的曼舞中,好似羽化登仙。舞劇序部的執羽情景之後,《孔子》四幕大戲分別以《亂世天問》、《絕糧》、《大同》、《仁殤》依次而展現,在場所有的觀眾似乎頃刻凝神屏息關注於舞劇演繹的每一刻,全然沉浸在舞劇敍事接連的情節中,伴隨着深刻的主題哲理延伸,伴隨着妃、公、臣三者與孔子人物關係、故事場景的演化,伴隨着舞蹈人體動態描摹狀物方式的激情深化,及道具、音樂、燈光、佈景一系列有邏輯的深層次推進,孔子這一“聖人化境”的形象聚合成真善美的“實體神像”,似乎千年後活着的孔子躍然而出,且栩栩如生……

此刻,我好似已陷入悲欣交集、香色濃豔的故事場景劇情氛圍中,被置身於古代人文與現代時尚虛實交替的情景裏。誠然,我是被中國歌劇舞劇院“高雅藝術進校園”的義舉而感動了。

《孔子》舞劇以“樂也者,聖人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的傳承宗旨,溯源逐本。孔子劇組或許融入“古代樂治就是由樂舞的道德感化力量促成社會安定”這一大義,同時把握孔子對非禮之樂“八佾舞於庭”的斥責,遂將“聖人”活的人物搬上舞台,以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達到雅俗共賞、內外行同贊這一種難能為美的藝術極境。

試想在社會倫理悖化、價值理念資本化、文化商業化、藝術泛娛樂化的全商時代困境中,要用何等超常的意志力、創新的力來精心締造孔子仁者愛人、天地人物一體同構、參贊化育、曲成萬物、大德敦化的境界,或許這本身就是一種聖賢般的執着與使命,秉承“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的凜然正氣。

首先《孔子》舞劇敍事性結構,融匯了古典舞、現代舞與民間舞等多種舞台戲劇表演特色與精髓,編劇選取春秋戰國禮崩樂壞的亂世、諸侯紛爭、天災人禍不絕的時期中孔子列國周遊、歷盡坎坷的片斷。其次,突出其治國之策的推行,書院教育理念的傳播,為民請命的苦旅3個核心史實,採用綴聯、梳理到穿越、整合及至參差、提升藝術創作方法,展現宮廷帷幕菜譜嚴下的肅殺冷酷、殘暴無道,一如進諫中的危境,君臣間的殺戮,傳道中的悲欣,祭祀時的`決然,令人震撼的是舞劇敍事結構中細節的亮色始終貫穿其間,無論是舞美設計中竹簡書法背景的推移,或者是進諫書簡道具舞蹈的託物言志;無論是舞台古俑道具緣物寄情千年的寓意,還是萬民跳儺、祭祀典禮,或是聖人舞劍祈天的心願,都契合了一代聖賢內心“仁者”無窮的張力。儘管校園舞台所限、羣舞人物龐雜,但藝術表演卻儼然有序、色彩清新、主題意藴深刻,而每一時段的舞台燈光音樂富有節奏的演進變化,將每一位舞者的表情賦予傳神與出彩(而整部舞劇並未燈光分區切割或炫光特技)。

以筆者之見呢,觀賞《孔子》舞劇最是以空杯心態、以唯美的情感、以回味的方式為上,正所謂見仁見智,仁者第一。所以真的想再一次觀賞由中國歌劇舞劇院演出的舞劇《孔子》,默默無語地觀舞者聖境,分享美美與共,“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孔子觀後感9

看過《孔子》後,覺得這部電影是商業片的犧牲品,無論是從影片本身劇本的質量還是從影片所希望傳達出的教育當代人的目的,《孔子》都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位置。這部古裝大片只是在市場上跟商業操作方面上都成功了,導演胡玫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國內第一個票房過億的女導演。只是觀眾在看完後覺得一塌糊塗,完全大打折扣,不過那已經是後話了,因為你給票房貢獻的銀子沒有打折扣。

當胡玫導演宣佈要拍電影《孔子》時,我對這部電影持謹慎的悲觀態度。從導演的角度上説,雖説胡玫以前拍過很多大的電視劇,在經驗上不存在什麼問題,但電視劇拍多了,再來拍電影,而且這一拍就是歷史重要人物的古裝大戲,能否控制住這個電影的尺度,能否把握住演員,是這個關鍵問題。畢竟,電影與電視劇完全是兩碼事。再從劇本上説,這部電影要把孔子的一生在兩個小時內詮釋,是非常困難的。在投資方面,投資方也會有自己的'考慮,畢竟他們要的是的商業片,他們要最大的票房以收回龐大的投資,因此在劇本上也會需要一些妥協與大膽突破。如果投資方要把《孔子》當作商業片來拍,那必將很危險,很可能使這部古裝大戲票房慘敗。其實古裝大片到《赤壁》已經審美疲勞了。此外,孔子的精髓在於他的思想,怎麼把他視覺化,這還是一個問題。不能依靠老套的説教方式跟子曾經曰過的幾句經典來呈現出來。

但對於這部宣傳力度相當大的電影,也有值得人們期待跟關注的地方。孔子,幾千年來,我們孔子奉為儒家的代表人物,我們也都是在儒家文化的薰陶下一代代成長着。我們都很希望看到現實生活中的孔子。因此,我們需要一個孔子的“代言人”,才能更好的將經典中抽象的孔子與現實具體的生活聯繫起來。導演選中發哥,更準確地説是投資方選中的發哥!發哥的演技、形象都沒的説,他能壓得住,有強大的氣場。在《卧虎藏龍》中李慕白就是恪守儒家思想的典型,可以説算是孔子的徒子徒孫,換一個角度講,若不用發哥,用誰合適呢?孔子太出名了,用誰都會有爭議。再説這麼大規模投資,就需要有國際市場號召力的演員,這部電影值錢的就是是孔子跟發哥,投資方拿着發哥跟孔子做招牌,打開國際市場。

在這部電影中,女主人公周迅扮演的南子的出場,完全是因為投資方要加一個女人,加一點情感戲份,覺得這樣才能豐富電影。“子見南子”這段戲,專門挑出史書中原本只有支言片語的一小段來大做文章,其動機一目瞭然。影片中南子的一句“世人也許能夠領悟夫子的痛苦,但永遠無法領悟夫子在痛苦中所達到的境界”,一下子把夫子弄哭了,同時一下子把觀眾弄傻了。這句台詞之所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是因為之前缺乏充分鋪墊,感情的積累,表現得倉促毛糙。觀眾還不明白:1、夫子在痛苦中達到了什麼境界。2、這種境界如何不為人所理解。3、南子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她能夠理解夫子。後來的夫子之哭也就顯得不合情理,南子之死就顯得更加荒謬無理。

《孔子》的失敗是必須的。從《阿凡達》2D版被迫下映給《孔子》讓路,到發哥帶着朱軍一起跪拜孔子,再到導演所説的“阿凡達除了特技沒有什麼好看的”,“相信大家都會做出正確的選擇”,“中國人都要看《孔子》”。投資方跟劇組完全沒有表現出與其他優秀電影良性競爭的姿態,一點都沒有儒家的風範,還希望通過《孔子》來教育當代人。劇組對待那些對影片提出質疑跟批判的人們,統統以對儒家文化的大不尊,對孔聖人的不大敬來予以迴應。我們似乎又看到了中國版的《皇帝的新裝》!

假若這樣的一部電影成功了,那麼我想其他的中國電影人會跟風似的拍攝《老子》、《莊子》、《孟子》、《墨子》等等,在我們國家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根本不缺少什麼諸如此類的子。説不定沒準會有那位導演會給孫中山拍一部,但是就是電影叫什麼名字不好説了。

當歐美的商業大片,越來越具體人文氣息,去更深的發掘人性跟社會,我們這些依舊挖祖墳挖的樂此不疲的導演們拿什麼去跟國外優秀的影片競爭?

孔子觀後感10

電影《孔子》主要講述了公元前六世紀,屹立數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漸衰落,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為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戰。此時社會混亂,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先生出身於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而深感憂慮,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先生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先生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他於晚年返回魯國,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最終,孔子先生在失意中逝世,一腔報國熱血空付東流。但是,禮崩樂壞終促成萬世師表。孔子先生逝世之後,其言行及思想終為後世所認同推崇,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諡“大成至聖先師”。

電影《孔子》中的情節主要從孔子先生五十多歲起展開。五十多歲的孔子先生受到魯定公賞識,從中督宰晉升為大司寇,這讓他得以踏上仕途。一次,在魯國季相國的'葬禮上,被指定陪葬的小男孩因為不想死而逃跑,途中被孔子先生的弟子救回孔子先生家中。孔子先生同情這個小男孩並且反對這種沒有人性的陪葬制度,於是他在一次朝會上請求君主赦免這個小男孩。孔子先生的這一舉動在朝會上引發了激烈爭論。雖然最終孔子先生在爭論中取勝,但他卻因此與季桓子結怨。從這個情節中,我看到了孔子先生身為儒家創始人的善良。“仁”的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仁者愛人,以禮殺人,則非禮也。”孔子先生是一位偉大的仁者。

後來,孔子先生隨魯定公赴齊國會盟,與齊景公和大夫黎鉏鬥智鬥勇,維護了魯國的利益,討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國相。從這一情節中我感受到孔子先生不愧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個非常有思想,有謀略的人。

孔子先生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體現出了孔子先生過人的指揮才能。但這引發了佞臣謀反,直接導致了季桓子罷黜孔子先生。孔子先生從此便開始帶着弟子周遊列國。

“子見南子”的情節也讓我印象頗深。南子妖豔而又清純,她能夠讀懂孔子先生作為聖人的痛苦與寂寞。但面對這樣一個女人,孔子先生表現出了可貴的理智。美色與權貴擺於眼前,孔子先生仍然堅守了內心的仁義道德。這種精神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孔子先生師徒的周遊之路也是異常艱辛。孔子先生離開衞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3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先生便帶弟子離開,楚國派人去迎接孔子先生。陳國、蔡國的大夫怕孔子先生到了楚國被重用,於是派人將孔子先生師徒圍困在半道,孔子先生師徒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國派兵迎孔子先生,孔子先生師徒才免於一死。但即使在這種連生命都難保的危難關頭之時,孔子先生依然講誦《詩》《禮》。孔子先生弟子子路很迷惑,於是問孔子先生説:“君子也有處境艱難得時候嗎?”孔子先生便説:”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這表現出了孔子先生對於理想的堅持和身處逆境時的平和心態。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張不被眾人接受,甚至處處被人誤解、迫害,孔子先生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燒,鼓舞着他不斷講學。就算身處逆境,君子也可安於艱難困苦。

影片的最後孔子先生歸魯。眾人喜極而泣的場景讓人感動。

電影《孔子》讓我瞭解了孔子先生晚年的一段經歷,瞭解了那個時代的風風雨雨,更讓我瞭解了聖賢孔子先生的勇氣和謀略,以及他對理想的堅持和他思想的偉大。

孔子觀後感11

電影《孔子》中的情節主要從孔子五十多歲起展開。五十多歲的孔子受到魯定公賞識,從中督宰晉升為大司寇,這讓他得以踏上仕途。在魯定公的支持下,孔子在那一時期完成了自己許多的政治設想,設計幫助魯國收回了被齊國侵佔的三城,維護了魯國的尊嚴,提出墮三都的想法。然而就是因為如此導致三都對此大為不滿,在季桓子的設計下,孔子開始流亡,周遊於列國,直至晚年才回到魯國。

電影《孔子》改編了史書中記載的墮三都、周遊列國、子見南子、孔子回國以及韋編三絕等故事,除了闡述中國儒家“仁義禮樂”思想外,兩千多年前的陪葬祭祀、叩拜禮數、木簡文書、建築風格等都映射着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片中孔子帶領弟子離開魯國踏上週遊列國的顛沛之路——他們走過四季輪迴,在傳道授業的同時遭受百姓非議、經歷飢寒和戰亂、忍受弟子死亡的切膚之痛等場景,氣壯悲歌,令人敬畏。

電影中孔子在沒有季桓子軍隊的幫助之下,巧用計謀奪回被齊國侵佔的三城這一情節很令我震驚。我們都知道孔子是世家大儒,是位聖人,這似乎就給了我們其實孔子只是個書生的感覺,卻不知其實孔子也是很善於用兵作戰的,他的射藝其實也是頗為高超的,這可以從孔子與季桓子比試那一情節中看出來。通過電影孔子,我們不難發現,孔子其實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大儒。

在整部影片中,孔子都像觀眾們展示了一個大愛大仁,擁有高尚政治理想的形象。他可以為一個陪葬的小奴隸而向君王求情不惜得罪在魯國權勢滔天的季桓子,可以在被魯國拋棄的情況下依舊讓弟子回去解救魯國於危難中,可以在被困飢寒交迫之時依舊彈琴、講授······這樣看,稱孔子為聖人當真不為過,他的言行舉止貌似已超脱於“人”這個概念了。

然而,我想説,孔子的確當真是個聖人,但也絕對是個普通人。這部電影將孔子拉下神壇,從一個凡人的角度去詮釋這個“聖人”。孔子亦是一個普通人,他也有缺點,也有七情六慾。不經意見了南子給後人留下口實,他是驚豔和動心於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斬斷了即將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簡單的人物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卻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捨,耐人尋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樂,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愛國家而不能報其君,戀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懷理想而不能償其志。孔子周遊列國十四載,受盡風霜之苦離別之痛,嚐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依然堅守禮儀仁和,堅持在求索,這樣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萬世的思想,是奠定中華文化兩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後人受益匪淺的精神之髓。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這部電影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決淡定,禮儀之説娓娓道來。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衞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在電影中,顏回死後,孔子一直緊緊地抱住他的屍體,始終一語不發,呆坐在那裏,茫然如求,若有所思。孔子愛顏回甚至比愛他的兒子還要多一些,因為兒子只能傳承血脈,顏回卻可以傳他的大道。

當影片最後皓首霜須的孔子再回到闊別多年的故國之時,跌落塵埃痛哭失聲,既符合一個受盡顛沛之苦的遊子應有的情懷,也凸顯了這個於平凡之中孕育偉大的生命個體的不同凡響之處,同樣地這一手也深深撥動了我內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孔子説: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春秋》。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裏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電影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癥結點,讓我有悲傷又有感動。君子固窮、君子死義、君子傳道以及君子不愠,這便是一部《論語》,這便是一個孔子。

孔子觀後感12

浩浩中華,上下五千年,在歷史的積澱中,“禮”已經無孔不入地滲入了生活的每一寸肌膚。禮尚往來、彬彬有禮、禮多人不怪……關於禮的成語名言成語如此之多,然而“禮”究竟是什麼呢?我想很難有人給出明確的定義。當我看了《孔子》這部電影之後,突然感覺心有慼慼焉。

孔子的一生簡單而複雜。簡單,是因為他始終只有一個目標,他終其一生都只為這一個夢想而奮鬥。他不慕功名、不求利祿,淡泊明志……複雜,是因為他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經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付出了畢生心血,他冒死為逃奴請命,用百輛牛車嚇退五百戰車,五十五歲周遊列國,時間長達十四載……

這些都是孔夫子應用和智慧的體現。夫子曾説,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孔子的高大堅毅是我難以望其項背的。然而,有三件事情如同時間為樹刻上年輪那樣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中,讓我每日三省自身。

公山大人死的時候立下遺囑,命令他生平心愛的人都要陪葬,陪葬的.奴隸紛紛被亂刀砍死,只有一名小奴隸漆思弓在慌亂之中僥倖逃出,但後面的追兵仍舊緊追不捨。離弦之箭絲毫不差地插入漆思弓的身體,他驚恐之下,向一名配劍的勇士求救。勇士以其勇猛與智慧嚇退了追兵,救下了漆思弓,這名勇士正是孔子的弟子子路。

子路擔心因為自己的“一時魯莽”連累大家,想將漆思弓送到他內兄家去,孔子知道此事後,不僅表揚了弟子,並告誡他“見義不為無勇也。”毅然決然地留下了漆思弓。當公孫狃來搜查時,孔子面無懼色,進行了有理、有據、有節的反駁,充分顯示了他作為一代聖人的睿智。

冬祭大會上,孔子又為漆思弓請命,但公山大人的兒子站起來反對,説讓漆思弓陪葬是對父親大人的孝順和尊敬!孔子反駁:“公山大人的遺囑是讓他生平心愛的人陪葬,您是他的兒子,公山大人怎能少得了您的陪伴呢?”公山大人的兒子啞口無言,只好同意了漆思弓不陪葬。最終,孔子不僅僅挽救了漆思弓,而且還適時提出廢除奴隸殉葬的舊俗。

的確,以禮殺人非禮也。孔子“仁”的思想,再此體現得淋漓盡致。

孔子與其弟子周遊列國時,在一個寒冷的冬日,一車竹簡不幸掉入了冰洞裏,弟子顏回縱身一躍跳入冰洞裏……竹簡回來了,子路卻永遠地走了……

看到孔子抱着顏回的屍體久久不願放開時,我的眼眶濕潤了,在當今社會,人人都説好書是一生的財富,書籍是人類的朋友……然而,有誰會認真地對待一本書?有誰願意為一本書付出生命?禮,不僅僅是從與人交往而言,對待任何事物,不論有無生命,都要有一顆赤誠之心。

孔子弟子子路為保護年幼的國軍,浴血奮戰,倒在了血泊之中。然而,臨死之前,他仍舊記得夫子的教導,將官帽端端正正地戴好。在他整理好官帽的一剎那,敵軍又圍了上來,他沒能繫好帽帶,含恨倒下……

看到這裏,我被深深震撼了,衣冠正人正,子路在這裏端正的並不只是自己的衣冠,更是他的道德、是他的人格……

後兩件事情,讓我看到了孔子對於弟子的言傳身教,正所謂學高為師,德高為範。只有學高身正的老師,有才能、有氣節的弟子啊!

禮,穿越千年,到了我的眼中,禮變得很簡單——

在圖書館看書時,不大聲喧譁!

在跑步比賽時,不橫跨跑道!

在煩惱時,不對父母親發脾氣!

……

當腳要踏入草坪的時候,收回腳是對小草的禮貌!

當手伸向花兒的時候,收回手是對花兒的禮貌!

當槍對準動物的時候,收回槍是對動物的禮貌!

……

禮,是生活的一切,無論任何時候,做任何事情,只要想到這個字,就會有一種道德、一種力量在你的心中油然而生。

孔子觀後感13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電影中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於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朝堂之上發哥舌戰羣儒,圓形的會場,不知道當時是不是這樣的,整個場景很像古羅馬元老院或者現在英國議會,呵呵,對待公山狃這種小人,最經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個話啊”,展現了孔子的從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魯國大相國季恆子。季恆子雖然跋扈不仁,但是他識時務懂謀略。季恆子,既是阻止孔子在魯國改革的主要對手,又是迫使孔子周遊列國的推動人,最後還是讓孔子還歸故里的邀請人。造化弄人,季恆子的所作所為成就了孔子在德仁禮義方面的全面發展,而且季恆子還是最瞭解孔子心思的人之一,致死不忘迎孔子回國。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睿智,聰慧,他是最理解夫子的人,也是能寬慰夫子的人,並是一個誓死不離夫子身邊的弟子。劇情中,一是魯君與齊君會面之時;二是夫子被冷落至不得不離開之時;三是給斷糧幾天的夫子送馬肉湯時;四是冰裂捨身救書卷至死時。一次一次加深了我對其的印象,他面帶正義,心向樂觀。孔子是人心中的聖人,但他同樣是一個普通人。在他失意之時,也是需要有人安慰。而顏回正是安慰孔子之人。在夫子與弟子們斷糧那一情景中,我更可看出,顏回的與眾不同。子路餓暈,斷不喝夫子遞來的湯,夫子一口,子路也只喝一口,命眾弟子每人一口,眾弟子竟搶似地爭奪這一口。而回一口未喝。顏回死時,夫子抱之良久不鬆手。夫子不僅失去了一個他最欣賞的弟子,更失去了一個理解他的知己呀。

還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的死,讓人心痛。魯莽而急躁的他為實現老師理想而出戰,為保護國君之子而死,死之前不忘老師訓言。“夫子説過,君子就是死,也要正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後,喪徒如喪子,但是夫子沒有讓淚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雖然沒有如償所願,但已得為仁。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子見南子一段,儘管篇幅不長,但卻是本片畫龍點睛之筆,周迅也很符合衞國夫人南子的角色,當嫵媚的'南子試圖挑逗孔子時,孔子卻表現出謙謙君子坐懷不亂的氣概。南子説:“世人也許很容易瞭解夫子所體會的痛苦,但未必能領會夫子在痛苦中體會到的境界。”是呀,孔子一生始終懷抱理想禮教眾人。直至淪為喪家犬又如何。南子對其的評價難怪讓夫子神情大變,顫慄不止呢!孔子心裏也很感激南子的知遇之恩,遂説出:“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正如胡玫所説“《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着一個時代。

電影片尾,孔子説:“後人理解我,因為這部書;誤解我,也是因為這部書。”是呀,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而記錄他言行思想的《論語》也只能任人解讀了

孔子觀後感14

學校組織孩子看一場免費的露天電影《孔子》,規定家長需陪同觀看。因我當天晚上有個工作沒幹完,只好讓孩子他媽陪着去看了。看完電影,老師佈置了作業:寫觀後感。於是,我們家長之間分工就心照不宣了:陪看的不動手,沒陪看的動手寫文章。

為了完成老師佈置的光榮任務,接連幾天,我從網上斷斷續續地看完這部電影,最後得出的觀後感,坦率地説,這不是一部適合孩子觀看的影片。原因如下:

首先是電影中人物對白是大量出自《論語》等儒家經典書目中的文言古語,其文白夾雜,掉書袋的地方比比皆是……這不要説對孩子彷彿如聽天書,就是對一般不愛讀文言文的家長來説,已是非常頭疼了。話都聽不懂,這電影叫學生怎麼看呢?從這個角度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拍攝者從來就沒有打算面向孩子,這完全是面向成年人、甚至是成年人中熱愛國學人羣的一部電影。因此,給國小生觀看,屬於“知難而進”的安排,精神可嘉、效果堪慮。

其二,電影導演拍攝這部大片時的心態,看得出來是非常之矛盾的,其用力的方向也是紊亂的,這直接導致的後果是,電影沒有一個好的視角和敍事方式,難以打動觀眾,這觀眾當然也包括孩子。大片就是大製作,大製作可以是苦心孤詣的藝術片,也可以是看點多多的商業片,而《孔子》似乎是一個兩難之選,而最終還是靠向了商業大片。這樣一來,請人氣高、成本高的演員如香港著名演員周潤發、著名女星周迅等,來作票房號召,也就順理成章了。也正是基於商業片的思路,影片濃墨重彩地表現了兩軍對壘、戰爭殺伐的熱鬧場面,希冀以此營造大片的視聽震撼,然而這份量極重的段落,與刻畫孔子人物形象而言,着實聯繫不大,倒有畫蛇添足之功效。孔子是“文”的,不是“武”的。以“武”來塑造,即使有合理的歷史邏輯,在孔子而言,不説離題萬里,也可劃歸言不及義。“武”本來至多是一個歷史背景,刻畫內心的邏輯真實,才是影片應該着力的方向。如果導演心態夠端正、用力夠果決的話,那麼,類似周迅飾演的南子這一妖姬角色,則完全沒有必要風騷地存在。戰爭與美人,正是許多庸俗商業片的基本要素,企圖以此“附麗”於《孔子》來賺吆喝,正是導演內心脆弱的表現,最終導致影片的多重訴求交織之下,拍攝遠離了初衷——原本是為了塑造一個可親可敬、真實動人的孔子而來的嘛。

其三,對孔子的塑造缺乏令人可信的情節設計。基於拍商業片的訴求,這一點是可以理解的。表面熱鬧好看是重點,合不合理則是其次的。這個上面已經説過一些了,不重複了。影片故事情節的設置,不少地方讓人覺得很是彆扭,比如孔子的學生顏回之死,熟知的記載是餓死,但影片給了他以掉進冰窟而去搶救那些木簡書籍而死。這完全是生硬的故事設計,其設計動機直接令人想起了“高、大、全”時代的革命英雄主義形象觀。總之,圍繞孔子展開的許多情節設計,給觀者最大的感受就是:浮在面上的造作和不靠譜。這可以看出,導演的綜合素質平平、駕馭功力不足。以我個人的觀影經驗,在中國電影中拍得好、有深度的.影片,往往都是有精彩小説作藍本改編而成的。凡是電影本子由編劇直接“瞎編”出來的,多數不忍卒“觀”。所以,既然成人都覺得不可信,那還給孩子看個什麼勁呢?

看到韓寒評價《孔子》用了極端的話語,我雖然不全部同意,也還是有共鳴。他説:“《孔子》這部電影,無論從拍攝意義,商業利潤,藝術追求,電影探索,教育啟蒙,警世感人,視聽震撼,娛樂消遣,記錄歷史等任何一個角度,都沒有存在的必要,是一部完全可以抹去的電影。”

不過,從教育的角度,讓孩子從小就多接觸多感染傳統文化,這個大方向是值得讚賞的。可惜的是,我們所做的很多事情,大方向錯的少、操作起來則不知所云的不在少數,這一點,倒是真的值得觀後作更多思考。而且,我們的思考,肯定不能止於我們的教育部門是不是被電影製作公司忽悠了這一點上。

孔子觀後感15

電影《孔子》中得情節主要從孔子五十多歲起展開。五十多歲得孔子受到魯定公賞識,從中督宰晉升為大司寇,這讓他得以踏上仕途。在魯定公得支持下,孔子在那一時期完成了自己許多得政治設想,設計幫助魯國收回了被齊國侵佔得三城,維護了魯國得尊嚴,提出墮三都得想法。然而就是因為如此導致三都對此大為不滿,在季桓子得設計下,孔子開始流亡,周遊於列國,直至晚年才回到魯國。

電影《孔子》改編了史書中記載得墮三都、周遊列國、子見南子、孔子回國以及韋編三絕等故事,除了闡述中國儒家“仁義禮樂”思想外,兩千多年前得陪葬祭祀、叩拜禮數、木簡文書、建築風格等都映射着中國深厚得傳統文化。片中孔子帶領弟子離開魯國踏上週遊列國得顛沛之路——他們走過四季輪迴,在傳道授業得同時遭受百姓非議、經歷飢寒和戰亂、忍受弟子死亡得切膚之痛等場景,氣壯悲歌,令人敬畏。

電影中孔子在沒有季桓子得幫助之下,巧用計謀奪回被齊國侵佔得三城這一情節很令我震驚。我們都知道孔子是世家大儒,是位聖人,這似乎就給了我們其實孔子只是個書生得感覺,卻不知其實孔子也是很善於用兵作戰得,他得射藝其實也是頗為高超得,這可以從孔子與季桓子比試那一情節中看出來。通過電影孔子,我們不難發現,孔子其實是一位文武雙全得大儒。

在整部影片中,孔子都像觀眾們展示了一個大愛大仁,擁有高尚政治理想得形象。他可以為一個陪葬得小奴隸而向君王求情不惜得罪在魯國權勢滔天得季桓子,可以在被魯國拋棄得情況下依舊讓弟子回去解救魯國於危難中,可以在被困飢寒交迫之時依舊彈琴、講授······這樣看,稱孔子為聖人當真不為過,他得言行舉止貌似已超脱於“人”這個概念了。

然而,我想説,孔子得確當真是個聖人,但也絕對是個普通人。這部電影將孔子拉下神壇,從一個凡人得角度去詮釋這個“聖人”。孔子亦是一個普通人,他也有缺點,也有七情六慾。不經意見了南子給後人留下口實,他是驚豔和動心於南子得美貌得,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斬斷了即將昇華為曖昧得一種情愫。簡單得人物出場,寥寥得情節鋪陳,卻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間得取捨,耐人尋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樂,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愛國家而不能報其君,戀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懷理想而不能償其志。孔子周遊列國十四載,受盡風霜之苦離別之痛,嚐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依然堅守禮儀仁和,堅持在求索,這樣得孔子留下得是立足萬世得思想,是奠定中華文化兩千年文化得核心,是使後人受益匪淺得精神之髓。

周潤發飾演得孔子是這部電影得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決淡定,禮儀之説娓娓道來。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得精神如命。子路助衞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得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得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在電影中,顏回死後,孔子一直緊緊地抱住他得屍體,始終一語不發,呆坐在那裏,茫然如求,若有所思。孔子愛顏回甚至比愛他得兒子還要多一些,因為兒子只能傳承血脈,顏回卻可以傳他得大道。

當影片最後皓首霜須得孔子再回到闊別多年得故國之時,跌落塵埃痛哭失聲,既符合一個受盡顛沛之苦得遊子應有得情懷,也凸顯了這個於平凡之中孕育偉大得生命個體得不同凡響之處,同樣地這一手也深深撥動了我內心中那根最脆弱得弦。

孔子説: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春秋》。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裏留下不同得印象,在不同人得內心埋下不同得種子。電影抓住了孔子得神,抓住了那個時代得癥結點,讓我有悲傷又有感動。君子固窮、君子死義、君子傳道以及君子不愠,這便是一部《論語》,這便是一個孔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