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教師羣文閲讀的心得體會範文(通用9篇)

來源:文萃谷 1.09W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小教師羣文閲讀的心得體會範文(通用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教師羣文閲讀的心得體會範文(通用9篇)

國小教師羣文閲讀的心得體會1

自從聆聽了劉校長的《古詩二首》和《遲到》之後,我對羣文教學模式有了初步的瞭解。通過學習,似乎也看到了它的冰山一角。在此我粗淺的談一些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回顧劉老師《古詩二首》的教學。她主要以古詩的學習方法為主線,貫穿課堂始終,進而展開羣文閲讀教學。在《遲到》這篇記敍文中,她以“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為抓手,進而品味與此相關聯的段落。然後以段落或其中的重點詞句為生髮點,聯繫到與文章內容相關聯的文本,最終實現從“一文”到“羣文”的教學模式。

這樣的閲讀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教學的束縛,讓我茅塞頓開。激發了我的好奇心,通過查閲,我發現所謂的“羣文閲讀”就是在教學現場,較短的單位時間內,呈現多篇文章的探究性教學。那麼,這就意味着我們不能按部就班地“從字詞的學習開始,分析句式,篇章結構,內容探討進行教學。”我們要確定一個主題,然後圍繞這個主題進行選材,抓住重點,把握難點,在同步課文的前提下,拓寬孩子的閲讀量,閲讀視野,掌握一定的閲讀技巧,從而達到從“一篇”到“一羣”的學習目標。

以這次我執教的《小公雞和小鴨子》為例。在劉老師這種羣文閲讀模式的啟發下,我選取了課文中人物對話最精彩的兩個段落進行探究學習。運用了“讀、演、悟、用"的方法,讓孩子們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通過體會描述動作情狀的詞語:“偷偷地”、“飛快地”揣摩人物的心理,進而總結出體會人物感情的方法,然後把這把金鑰匙交給孩子們,讓他們自讀《龜兔賽跑》。讓我驚喜的是,孩子們的閲讀速度不僅快,而且對人物的思想感情體會也比較到位。雖然有一部分同學的節奏還跟不上,因為也是第一次嘗試,而且每個孩子的閲讀水平不一樣,我想如果照這樣的教學模式進行教授,孩子們的閲讀量不僅大大增加了,而且閲讀興趣濃厚,閲讀水平也會悄然提高。

這樣的教學模式讓我聯想到了數學,我們通常把數學應用題分為“歸一問題、差倍問題,行程問題等30多個典型問題,他們都有着典型的解題方法,那麼我們的羣文閲讀模式是同樣的道理。我們或以體裁為主題,或以中心為主題,或以內容為主題,指導正確的方法,以“一文”帶“多文”進行有效的學習,豈不是達到了觸類旁通的效果嗎?回過頭來想想,其實咱們現在的北師大版的主題單元編排方式其實就是羣文閲讀的縮影,只是這些主題大多數以文章的中心來分類,然而我們也可以因文施教、因段施教、因句施教、因詞施教……生髮出類似的文本,拓寬孩子們的閲讀範圍,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總而言之,我理解的“羣文閲讀”應該是用“放大鏡”去縱觀全文,用“顯微鏡”去探究難點。重點在“精準”,其次才“扶文”。用一盞燈,照亮一片天!

國小教師羣文閲讀的心得體會2

“閲讀教學除了單篇精講之外,還有哪些教學形態?”“單篇精讀不是閲讀教學唯一的課程形態,要積極開拓新的閲讀教學形態。”在讀這篇文章前,我從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一直在苛求如何把單篇精讀教學打磨精緻。所謂“單篇精讀”類閲讀教學,是指圍繞一篇選文進行精講細讀,反覆琢磨,充分開掘選文的識字、閲讀、寫作、口語交際等全息性的語文教學價值。他雖然有有利的一面:教學內容選擇個性化,重視教材的文本研讀,高度藝術化的教學設計,綜合展示語文綜合素養,積澱了行之有效的精讀教學方法,長於培養語感能力等等,但有很大的侷限性:

(1)閲讀教學技術化傾向、肥胖症。

(2)遮蔽學生真實的閲讀情形。

(3)不利於培養學生全面的閲讀素養(尤其是高級閲讀能力)。

(4)無法滿足學生精神世界的需求。導致現在的學生得了三種病:貧血(缺少真情和激情)、缺鈣(缺乏遠大的理想和頑強意志)、腦膜炎(跟着感覺走,懶於理性思考)。得病的重要原因就是不讀書啊!

“羣文閲讀”就是在課堂教學的單位時間內,呈現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圍繞同一個議題展開的探究性閲讀教學。理想的閲讀課程體系應該包括多種閲讀形態:單篇(課文)閲讀、羣文閲讀、整本書閲讀……“羣文閲讀”的顯著特徵是:同一個議題、多個文本、探索性教學。羣文閲讀教學具有很強的實踐價值:1、讓師生迴歸生活世界的“閲讀”狀態。2、改變閲讀教學的痼疾。單位時間內,“羣文閲讀”儘可能多的讓學生自己去讀,讓學生在閲讀中學會閲讀。3、發揮閲讀策略指導的優勢。“羣文閲讀”可以依憑“多文本”優勢,充分發揮實用閲讀策略:“速讀”、“比較”、“統整”…4“羣文”更容易促進學生的自由探究。

而現在,我們的“閲讀教學”仍然以識記為主,缺少理解、質疑和發現。是在為老師自己的閲讀而教,為教參而閲讀,為考試而教閲讀。在傳統課堂閲讀中,閲讀者的閲讀行為又過多地受到教師的干預與評價,缺乏獨立地位。

實施羣文閲讀的“先做減法後做加法”也值得深思。把教育的目標放得更長遠些。教育改革不要以增加師生的負擔為代價。減什麼?減去繁瑣的課文分析;減去課堂上大量的無謂的朗讀;減去枯燥無益的語文作業;減去似是而非的語文知識;減去對課文人文內涵的過度挖掘……加什麼?加入不同角度切入的羣文(一篇課文帶出羣文、自助策劃羣文閲讀課程)加入真實生活中的閲讀策略,加入更加靈活有效的教學活動……需要減去的東西恰恰是我們竭力追求的,需要加入的恰恰是我們忽視的啊!

羣文閲讀要求“一節課裏讀一羣文章”,這意味着:教師不能講太多話,不能提太多問題,要發展“讓學”,讓學生自己讀,讓學生自己在閲讀中學習閲讀。教師對課堂結構的藝術性不能有太多苛求,起承轉合、層層遞進、環環相扣、高潮迭起……過於精緻細膩、轉換頻繁的課堂間接地侵佔孩子自讀自悟、大塊時間讀、大塊時間悟的時間。教師不可能這麼深、這麼細、這麼透地講析文章。微言大義、字斟句酌、咀來嚼去……這是內容分析式閲讀的典型特徵。這是老師閲讀感受完全取代孩子的閲讀感受。老師不能夠做的事不正是我們目前所熱衷的大力推崇的麼?“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否也該換成“有一千個讀者,也只有一個哈姆雷特”了?

羣文閲讀還要求,教師不能按部就班地從字詞的學習開始,經由句式、篇章結構、內容探討進行教學”;“羣文閲讀”的教學目標一定要抓住重點,突出要點,把握難點,一定要學會放棄。教師不能將“朗讀”或“有感情地朗讀”無限放大,必須根據讀物的不同性質,更多地嘗試略讀、瀏覽、跳讀等閲讀方式,必須更多地嘗試生活化閲讀。

羣文閲讀的出現,以其靈動性賦予了普通一線教師“編者”的身份,讓其擁有了“選擇”的自由與責任。因此,“羣文閲讀”更是對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巨大的挑戰!課堂上,如果要讓學生讀“一羣”文章,就意味着教師要去讀更多的文章,因為只有精神豐盈的教師,才能引導學生朝向“豐盈”的精神。為此,就需要我們語文教師要不斷豐富閲讀積累!做一個愛閲讀的人!轉變閲讀觀念,改變閲讀方法,明確閲讀目的!“羣文閲讀”教學,讓學生更加自主、更加愉悦、更加生活化地去閲讀、去理解、去質疑、去發現,真正達到提升發展學生閲讀能力的效果!羣文閲讀教學勢在必行!

國小教師羣文閲讀的心得體會3

學校開展的羣文閲讀教學活動進行了近兩年時間。通過學校的培訓,教研組內的學習交流,以及賽教,觀摩等活動,讓作為青年教師的我受益匪淺。也讓了我對自己的教學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和不同的體驗。

“羣文閲讀”是在課堂教學的單位時間內,呈現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圍繞同一個議題展開的探究性閲讀教學。這讓老師的教學過程具有很強的實踐價值。從“一篇”到“一羣”,“羣文閲讀”的教學價值絕不止課堂閲讀形式中“量”的疊加,它的背後,是教師對語文閲讀教學理念更新的“質”的飛躍。

其中,我感受最深的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1、羣文閲讀讓師生迴歸生活世界的“閲讀”狀態。閲讀主要強調的就是“讀”“悟”結合。“羣文閲讀”開拓了學生的自主閲讀空間,讓學生在閲讀中欣賞,在欣賞中閲讀。過於精緻細膩的傳統課堂,間接地侵佔了學生自讀自悟的時間。沒有大塊時間讀,大塊時間悟,就不可能開發學生的閲讀智能。而羣文閲讀就建立在多文本基礎上的“讀”“悟”結合學習,讓學生在“讀”和“悟”中提高閲讀興趣,拓展閲讀空間,使課的內涵得以延伸。

2、羣文閲讀改變了閲讀教學的痼疾。“羣文閲讀”的學習與實踐,讓我們深深認識到按部就班地從字詞的學習開始,經由句式、篇章結構、內容探討等既定途徑進行教學已經是不可能的了。“羣文閲讀”的教學目標需要在抓住重點,突出要點,把握難點上有“質”的突破。因此,相比較對課文進行長時間精細化的學習,在單位時間內,老師必須對課內主體文章進行充分備課,去粗取精,長文短教,改變單位時間內滔滔不絕的“講”,將大部分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讀,讓學生在閲讀中學會閲讀、學會學習。這在有效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的同時,也符合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基本原則。

3、羣文閲讀也充分發揮了閲讀策略指導的優勢。僅僅是一篇文章的教學,可能受文本容量的限制,對於學生閲讀技巧,閲讀策略的教學相對碎片化。而“羣文閲讀”可以依憑“多文本”優勢,在教師的有機整合下,可以充分發揮實用閲讀策略:比如“速讀”、“略讀”、“精讀”、“跳讀”、“比較閲讀”等等。為多方位,全面地學習閲讀技巧提供了便利條件。

4、“羣文”更容易促進學生的自由探究。“羣文閲讀”教學實際上是以最大的真誠,充分信任學生已有的閲讀能力,打破以單篇獨進、深探細究為主要特徵的閲讀教學。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拓寬了學生的閲讀視野,引領了學生的閲讀生活,為學生搭建了很好的閲讀平台。同時我發現“羣文閲讀”有利於豐富和完善“先學後教、互學互教”的教學模式,有利於學生自主閲讀習慣的形成,有利於陶冶學生的情感,也有利於在班級形成濃郁的閲讀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品位。

羣文閲讀提倡連續性閲讀,不像教材那樣是通過專家修整改編的文本,單篇的文本,就像讓孩子放回了大自然,自由的感受文化的氣息和腳步。所以,我覺得“羣文閲讀”的價值還在於對孩子精神的豐盈和海量信息的獲取。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該更多的嘗試對孩子進行“羣文閲讀”的教學,也可以從不拘泥於課內的羣文,從鼓勵孩子課外閲讀開始,從為孩子推薦優秀讀物開始。

以上就是我對於學校“羣文閲讀”教學教研活動中的收穫與體會。

國小教師羣文閲讀的心得體會4

20xx年5月25日,在高新區皇台國小開展了羣文閲讀教學研討活動。我有幸參加了活動。通過學習與研討,大家對羣文閲讀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更使我受益匪淺。

一、走近羣文——打開全新閲讀視野

這兩年,羣文閲讀這個概念在我們身邊悄悄出現,我們學校語文教研活動也開展了羣文閲讀課堂模式的初步探索,但事實上,我們對羣文閲讀還不夠真正瞭解,這次學習,讓我近距離走近了羣文閲讀。所謂羣文,顧名思義,就是在教學現場,較短的單位時間內,要呈現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在多個文本、同一個議題或幾個議題教學的方向引導下,倡導學生閲讀,並在閲讀中推理出自己的觀點,進而提升閲讀力和思考力。是一種全新的語文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它最大的意義就在於可以把語文知識和人文精神轉化為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提升教師的專業思想和專業能力。

二、走進羣文——探索有效課堂模式

研討觀摩活動中,徐偉歌老師執教的《語言的對稱美》,任鬥資老師執教的《文章中的反覆》,在兩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都圍繞教師的問題細細地、靜靜地品讀。孩子們在忙碌着看書、思考、陳述、傾聽;流暢的與同學交流自己的閲讀感受,並傾聽他們的意見,補充修正自己的觀點。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了教師閲讀與兒童閲讀的合作與對話,形成了師生學習合作共同體。孩子在課堂中的思考力和閲讀力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和發揮,所給出的答案也往往讓人耳目一新。

羣文閲讀理念的提出,讓我們看到了兒童閲讀的希望之光,用這樣一種全新的思想來打造閲讀課堂,將是一件特別美妙的事情。羣文閲讀的課堂教學將如何實施呢?要想很好地實施羣文閲讀教學,就必須弄清羣文閲讀與主題閲讀、單元整組教學的區別,羣文閲讀、主題閲讀、單元整組教學三者有諸多表象相似之處,如:三者都是突破單篇文章的閲讀,都關注閲讀主題的把握和處理等,都是以羣的形式出現。但深究之,不難發現,三者源自不盡一致的教學理念。主題閲讀的文本組合,往往建立在一個十分清晰的閲讀主題之上。而主題,只是羣文閲讀的一種結構——在羣文閲讀的語境中,閲讀文本以一定的邏輯關聯組合在一起,這種邏輯關聯可以外現為一定的主題,也可以內隱為一個多元的議題。主題的退隱,可以讓學生以兒童的視角,在比較、分析、判斷中去提升閲讀能力,相對主題閲讀,羣文閲讀更尊重學生的閲讀體驗。單元整組呈現的文本均出自教材,只是把教材中的課文整組了。而羣文閲讀的文本來源卻跳出了教材的束縛,它既可以教材為基礎進行補充,也可完全出於教學者的精心選擇。

羣文閲讀的出現,賦予了我們普通一線教師編者的身份,讓我們擁有了選擇的自由和責任,教師研究羣文閲讀,可以在一定的範圍內,以自己對語文的認識與理解,組合起一定數量的羣文,實踐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語文課堂。

三、展望羣文——行進中的思考

中國小階段的閲讀對於人的閲讀能力的形成來説是至關重要的。而閲讀與一個人的精神發育緊密相關,沒有閲讀就不會有個體心靈的成長,就不會有人精神的發育。不管用什麼樣的方式來閲讀,我們老師都應該從學生的立場出發,引導學生學會閲讀,不止閲讀文章,更是閲讀生活。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我們通過閲讀可以感受更多人的生命。比如,學生讀《秋天的懷念》,可以瞭解殘疾人的生活體驗,讀《裝在信封裏的小太陽》,學會怎麼面對別人的錯誤,他們可以有也應該有自己的認識和看法,當他們面對生活時可以運用閲讀時所學到的做出自己的選擇,而不是由我們老師、家長來決定他們的想法和行為,甚至代替孩子作出選擇,哪怕他們的選擇不夠完美,可能他會走一段彎路,但他收穫了快樂,誰能説彎路上就沒有讓人期許的風景呢?一直欣賞台灣林文寶教授對閲讀的獨到詮釋:閲讀的本質是一種互動,一種休閒和遊戲,是一種盲人摸象式的探索與嘗試,更是一種終生的本能行為或閲讀習慣。細細研磨林教授這段感言,我們不難得出,兒童的閲讀,其關鍵在於有協助能力的大人。兒童閲讀習慣的養成,閲讀方法的嫻熟,閲讀時間的把握,要靠大人來引領。我們老師在學生的語文課外閲讀指導中,就要組織多種活動,讓學生充分釋放自己的閲讀積累,展示自己的閲讀收穫,感受到課外閲讀給自己帶來的成就與快樂,從而形成和諧、合作的課外閲讀氛圍。

羣文閲讀是閲讀教學的補充,不是閲讀教學的顛覆,堅持閲讀,我們一直在路上。只要對孩子有益,我們就樂此不疲。讓我們的教學閃耀創意的星光,閲讀會使學生的心靈豐富多彩,奼紫嫣紅,我相信,堅持閲讀,會讓我們的>語文教學春色滿園!

國小教師羣文閲讀的心得體會5

2016年5月25日,在高新區皇台國小開展了羣文閲讀教學研討活動。我有幸參加了活動。通過學習與研討,大家對羣文閲讀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更使我受益匪淺。

一、走近羣文——打開全新閲讀視野

這兩年,羣文閲讀這個概念在我們身邊悄悄出現,我們學校語文教研活動也開展了羣文閲讀課堂模式的初步探索,但事實上,我們對羣文閲讀還不夠真正瞭解,這次學習,讓我近距離走近了羣文閲讀。所謂"羣文",顧名思義,就是在教學現場,較短的單位時間內,要呈現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在多個文本、同一個議題或幾個議題教學的方向引導下,倡導學生閲讀,並在閲讀中推理出自己的觀點,進而提升閲讀力和思考力。是一種全新的語文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它最大的意義就在於可以把語文知識和人文精神轉化為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提升教師的專業思想和專業能力。

二、走進羣文——探索有效課堂模式

研討觀摩活動中,徐偉歌老師執教的《語言的對稱美》,任鬥資老師執教的《文章中的反覆》,在兩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都圍繞教師的問題細細地、靜靜地品讀。孩子們在忙碌着看書、思考、陳述、傾聽;流暢的與同學交流自己的閲讀感受,並傾聽他們的意見,補充修正自己的觀點。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了教師閲讀與兒童閲讀的合作與對話,形成了師生學習合作共同體。孩子在課堂中的思考力和閲讀力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和發揮,所給出的答案也往往讓人耳目一新。

羣文閲讀理念的提出,讓我們看到了兒童閲讀的希望之光,用這樣一種全新的思想來打造閲讀課堂,將是一件特別美妙的事情。羣文閲讀的課堂教學將如何實施呢?要想很好地實施"羣文閲讀"教學,就必須弄清"羣文閲讀"與"主題閲讀"、"單元整組教學"的區別,"羣文閲讀"、"主題閲讀"、"單元整組教學"三者有諸多表象相似之處,如:三者都是突破單篇文章的閲讀,都關注閲讀主題的把握和處理等,都是以"羣"的形式出現。但深究之,不難發現,三者源自不盡一致的教學理念。"主題閲讀"的文本組合,往往建立在一個十分清晰的閲讀主題之上。而"主題",只是羣文閲讀的一種結構——在"羣文閲讀"的語境中,閲讀文本以一定的邏輯關聯組合在一起,這種邏輯關聯可以外現為一定的"主題",也可以內隱為一個多元的"議題"。主題的"退隱",可以讓學生以兒童的視角,在比較、分析、判斷中去提升閲讀能力,相對"主題閲讀","羣文閲讀"更尊重學生的閲讀體驗。"單元整組"呈現的文本均出自"教材",只是把教材中的課文"整組"了。而羣文閲讀的文本來源卻跳出了教材的束縛,它既可以教材為基礎進行補充,也可完全出於教學者的精心選擇。

羣文閲讀的出現,賦予了我們普通一線教師"編者"的身份,讓我們擁有了"選擇"的自由和責任,教師研究羣文閲讀,可以在一定的範圍內,以自己對語文的認識與理解,組合起一定數量的羣文,實踐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語文課堂。

三、展望羣文——行進中的思考

中國小階段的閲讀對於人的閲讀能力的形成來説是至關重要的。而閲讀與一個人的精神發育緊密相關,沒有閲讀就不會有個體心靈的成長,就不會有人精神的發育。不管用什麼樣的方式來閲讀,我們老師都應該從學生的立場出發,引導學生學會閲讀,不止閲讀文章,更是閲讀生活。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我們通過閲讀可以感受更多人的生命。比如,學生讀《秋天的懷念》,可以瞭解殘疾人的生活體驗,讀《裝在信封裏的小太陽》,學會怎麼面對別人的錯誤,他們可以有也應該有自己的認識和看法,當他們面對生活時可以運用閲讀時所學到的做出自己的選擇,而不是由我們老師、家長來決定他們的想法和行為,甚至代替孩子作出選擇,哪怕他們的選擇不夠完美,可能他會走一段彎路,但他收穫了快樂,誰能説彎路上就沒有讓人期許的風景呢?一直欣賞台灣林文寶教授對閲讀的獨到詮釋:閲讀的本質是一種互動,一種休閒和遊戲,是一種盲人摸象式的探索與嘗試,更是一種終生的本能行為或閲讀習慣。細細研磨林教授這段感言,我們不難得出,兒童的閲讀,其關鍵在於有協助能力的大人。兒童閲讀習慣的養成,閲讀方法的嫻熟,閲讀時間的把握,要靠"大人"來引領。我們老師在學生的語文課外閲讀指導中,就要組織多種活動,讓學生充分釋放自己的閲讀積累,展示自己的閲讀收穫,感受到課外閲讀給自己帶來的成就與快樂,從而形成和諧、合作的課外閲讀氛圍。

羣文閲讀是閲讀教學的補充,不是閲讀教學的顛覆,堅持閲讀,我們一直在路上。只要對孩子有益,我們就樂此不疲。讓我們的教學閃耀創意的星光,閲讀會使學生的心靈豐富多彩,奼紫嫣紅,我相信,堅持閲讀,會讓我們的語文教學春色滿園!

國小教師羣文閲讀的心得體會6

今天學習了著名特級教師蔣軍晶老師的《語文課上更重要的事》一文,我在“羣文閲讀”教學方面有了一些收穫。

2010年,蔣老師上了一節研究課《創世神話》。課上,他讓學生讀了7篇文章:1篇科普文《關於宇宙大爆炸》和6篇神話《諸神創世》、《淤能棋呂島》、《盤古開天地》、《始祖大梵天》、《阿胡拉·馬茲達》、《巨人伊密爾》。現場聽課的一位老師記錄下自己的.聽課感受:這節“冷清”的課,只有教師平靜的聲音通過話筒傳播在會場,孩子們在忙碌地看書、思考、陳述、傾聽。的確不夠熱鬧,如果放到公開課評審系統中,估計連入場的“這樣的教學”是怎樣的教學呢?我把它稱之為“羣文閲讀”資格都沒有。但這的的確確是一節閲讀課,一節真正讓學生在閲讀中“學習”閲讀的閲讀課

“這樣的教學”是怎樣的教學呢?我們把它稱之為“羣文閲讀”。 所謂“羣文”,顧名思義,就是在教學現場,較短的單位時間內,要呈現多篇文章,多到四,甚至七八篇。甚至有日本的一則教學案例,80分鐘左右的時間裏,學生讀了十幾篇文章。那麼從單篇到“羣文”,對閲讀教學而言,意義究竟何在?蔣老師談了三點:意義一:讓師生迴歸到“閲讀”的本原。意義二:對真實閲讀情狀的模擬。意義三:努力改變閲讀教學的痼疾。

“羣文閲讀”,如果僅僅是讓孩子多讀幾篇文章,或者讓孩子感受真實的閲讀情景,又或者是讓孩子體驗到自主的學習空間,這些遠遠不夠。在我看來,“羣文閲讀”應該發揮出更大的教學價值。 從這篇文章中瞭解到了:羣文閲讀意味着“教”的改變。意味着你老師不可能講太多話,不可能提太多問題,不能發起太多討論;意味着老師對課堂結構的藝術性不能有太多苛求,不可能更深、更細、更透地講析文章了;意味着你也不能按部就班地“從字詞的學習開始,經由句式、篇章結構、內容探討進行教學”,你不可能面面俱到,你不可能步步紮實;意味着你不能將“朗讀”、將“有感情朗讀”無限放大……

羣文閲讀追求在有限時間內讓學生經歷較高水平的探究性閲讀,體驗發現的樂趣。有人要問了,難道單篇文章的教學中就投有“發現”嗎?當然有,不過單篇閲讀教學中,發現往往是藉助教師的“講”和“問”,由教師層層遞進的環節設置誘導出來。這樣的“發現”,現實的模擬性不夠強。而羣文閲讀,通過文章的結構化組合以引發困惑,啟動思考,最終導出發現。

他想,相對於朗讀、講述、背誦能力,理解、質疑和發現能力難道不更應該成為語文課堂上的“主角”嗎?為什麼不能給語文課留下一定的時間去嘗試這樣新的可能呢?羣文閲讀或許能夠提供這種可能。

讓我們也大膽嘗試“羣文閲讀”教學,給語文課留下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更自主、更愉悦地閲讀、理解、質疑、發現,從而達到提升其閲讀能力的效果,這真的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國小教師羣文閲讀的心得體會7

4月20日,陽光明媚,在這美好的這日子裏我很榮幸參加了“焦作市羣文閲讀教學觀摩研討會”,讓我這個年輕教師學到了很多,可謂是收穫頗豐。尤其是來自全市十三位老師的現場課,也使我在教育思想上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禮。

在此之前,對“羣文閲讀”的瞭解並不多。只知道“羣文”,就是在教學現場,較短的單位時間內,要呈現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這也僅僅是從字面上瞭解“羣文”。通過這次的聽課,從視覺聽覺都真正的感受了“羣文閲讀”的魅力之所在:

一、“羣文閲讀”是對教師能力的再現。

首先,教師要想教好“羣文閲讀”,必須自己要有巨大的閲讀量,只有先武裝了自己,才能有條不紊的指導孩子在閲讀中出現的問題。在此次的聽課中,每個老師都向孩子們推薦了三篇文章,這都是教師平時在課下多閲讀多積累的結果。反之是選不出有代表有意義的文章。其次,教師還要選擇與孩子年齡或學段層次相適應的文章,只有這樣孩子才容易接受,也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這次研討會上,執教的教師來自不同的教學階段,從低到高,也讓我們從不同視角瞭解到每個階段的羣文閲讀教學目標。再次,羣文課也必須嚴格遵循課程標準。所謂課程標準是我們教師上好課的前提。雖然是羣文但必須按照課程標準來上,只有這樣我們教師才能做到遵循孩子生長髮展規律。最後,羣文課都有自己的主題。教師選擇的每篇課文都是有一定聯繫的,所以在這些文章中提煉出主題,讓生圍繞主題閲讀、思考、完成作業。所以,這就要求教師的主題必須新穎、易懂、易把握。這次學習中每個執教老師的主題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反覆》《走進神話》《童年成長》等,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以後的教學中就必須學會聯繫,更要留心。

二、“羣文閲讀”是鍛鍊孩子閲讀能力的有效手段。

“羣文閲讀”打破了過去只教一篇的教學模式,而向我們展示的是多篇教學。這是對孩子思想上一次扭轉。正如“羣文閲讀”這四個字那樣,就是要求孩子在能較短的單位時間內,閲讀多篇文章,同時這也是對孩子能力的一種考驗。就語文本身而言,就是讓孩子學會語言文字,能夠獨立去閲讀的科目。“羣文閲讀”的過程就是老師把閲讀思路講給大家,孩子按照老師出示的作業,獨立完成其他的文章,這樣也培養了孩子學傾聽、學合作、學記錄的習慣。真正意義上做到了“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作用。

三、“羣文閲讀”是教育上的大勢所趨。

隨着教育的發展,南北方的教育交流越來越密切,南方先進的教育思想逐漸流入北方,的確對北方的教育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最主要的是教育理念的改變。所以就需要教師在不斷的充電學習,適應萬變的教育。

國小教師羣文閲讀的心得體會8

我有幸參加了第三屆兒童閲讀與語文創意教學觀摩研討會。此次活動安排了三天的學習:聆聽羣文展示課;羣文參賽課;聽專家報告,以及參觀特色學校活動。

這次到重慶的學習,讓我這個初出茅廬的求知者受益匪淺,就"羣文閲讀"來説,我從原來的毫無概念到現在有了淺顯的認識。學習回來的這段時間裏,我翻看自己的筆記,回憶聽講座的過程,思考如何整理此次的學習總結。

還記得當時的主題"羣文閲讀,行進中的思考……"我們確實是帶着對"羣文閲讀"的疑惑而去,其實我們在收穫的同時也是帶着更大的疑惑而回的……羣文閲讀如何教?它的確是對閲讀教學內容的突破,也是對傳統教育理念的創新與變革,是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單一輸入到共同參與,一元與多元的辯證,羣文閲讀是一種形散神不散的教學模式。

如何來學習羣文閲讀?每個人有不同的形式,我們是用"拿來主義",還是另闢蹊徑,還是否定現在的課本教材的單篇閲讀呢?

在王林老師的一席話後,我稍許明白,羣文最重要的是在多文本的比較中發現新的觀念,並非否定現行的教學模式,羣文不是要我們去打翻現在的常規,只是對現在教學的補充,在同步課文的前提下拓寬孩子的閲讀量,閲讀視野,掌握一定的閲讀技巧。

觀摩課中,李玉貴、祝新華、將軍晶等老師從羣文的角度向我們展示了一種全新的理念,給我們帶來了耳目一新的閲讀課堂。我印象深刻的是李玉貴老師,她的聲音很輕柔,語速不快,擁有典型的的柔聲細語。課堂上,她與學生的關係迅速拉近,整節課圍繞"我對老人的看法"展開,形式變化多樣,課中,她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意見調查表"讓學生對文章中人物做出自己的評價,學生也在老師不斷的激勵中各抒己見。我真的感覺,一個好的引導者會引發學生無限的想象,在引導中,李玉貴老師喜歡用"是這樣嗎?他説的對嗎?有沒有別的想法?等等這樣貼切的語言,引導孩子有辯證考慮問的想法,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質疑,沒有老師過多的講解,真正的把課堂還給學生。

第二天是來自全國各地的羣文參賽課。六位老師各具風采,其中來自河南商丘的曾謹老師讓我印象較深,也許都是河南的老師,讓我們在聽講過程中格外注意,她的選文是小詩,讓孩子通過讀小詩,抓住詩中關鍵詞語來猜小動物的名稱。她整節課幽默風趣,孩子們也在玩中學習,在學習中玩,課堂氣氛十分温馨。

接下來的時間我們參觀了巴蜀國小,聽了一節綜合實踐課"今天我當家",學生動手設計方案,小組出謀劃策,課堂十分活躍,讓學生也在學習中體會生活的點點滴滴,感受學習來源生活,學習服務生活的真諦。

此次學習,帶給我的是全新的認識,每一天的經歷,也都是一筆無形中的財富,希望接下來的時間裏,我能和身邊的同伴們一起努力,多讀書,讀好書,上好課每一節課。

國小教師羣文閲讀的心得體會9

雖然已經工作三年,並且帶出了自己的第一屆畢業生,但在此之前,對於“羣文閲讀”這個概念相對還是陌生與模糊,通過這一次為期五天的培訓之後,我不僅瞭解了什麼是“羣文閲讀”,也更清楚地知道了這將會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漸漸普及並推廣開來。羣文閲讀的價值核心就是培養卓越的閲讀者,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所謂羣文閲讀就是圍繞着一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相當於一篇課文的多篇同步閲讀文章),而後教師和學生圍繞議題展開閲讀,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簡單的講,就是把一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組合在一起,指導學生閲讀,並在閲讀中發展自己的觀點,進而提升閲讀力和思考力。

最通俗的説法,就是一堂課裏讀多篇文章。一聽起來,這和我們平時所説的一篇帶多篇或者一文帶多文,有些相像,比如説:以詩歌為主題,以夢想為主題。老師重點引導學生學習第一篇,讓孩子們利用在課堂上學到的閲讀方法自主創新學習其餘幾篇文章,羣文閲讀的閲讀目標,更多的是大的議題,從文章內部切入,例如西南大學的餘澤元教授講解的案例《“騙人”的狐狸》,就是從不同題材的作品中感受狐狸的品性,先讀《狐狸與烏鴉》,再讀《狐狸與蟬》,接着讀《狐狸“疤臉》,《列那狐偷魚》,《再被狐狸騙一次》等幾篇文章,學生通過讀議羣文,通過對比文中“狐狸”的目的,行為,品質可以改變學生的定向思維:“騙人”不一定有壞評價;目的不同,相同的行為能體現出不同的品質。 再如重慶市骨幹教師謝芳老師的團隊講授的專題——羣文閲讀助力會考,這對於剛剛帶完畢業班的我來説真是感觸頗深,在我的複習課中教學出現了平面滑行,對於答題技巧也是盲目崇拜,以至於到後期的複習中呈現出了一種“老師認為題目都講過,但學生依然不會做”的惡性循環中。羣文閲讀講求“結構化”,在複習當中,老師可以圍繞議題,也就是考點,要形成一個富有邏輯的架構,針對知識點細説,巧做,各個擊破,在羣文裏同中見異,異中趨同。以針對現代文閲讀裏常出現的一個考點“語段在文中的作用”為例,謝老師的團隊出示了《果園快樂的時光》,《我的暖,一寸長》以及《舌尖上的鄉愁》三篇會考真題,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先給學生展示考綱説明,然後舉例告訴學生這個考點在題型中的呈現方式,讓學生對這一類題目有一個大致的瞭解。通過三篇文章的對比閲讀,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得出結論:語段在文中的位置不同,作用是不同的,在分析語段作用時要結合文段內容指向分析,在答題時要從文章內容和結構兩方面作答。

這樣的複習方式既讓學生了解了考點的呈現形式,又教會了學生分析題目,我想這比模式化的答題技巧更讓學生受益良多。

羣文閲讀應該注意什麼?一節課裏讀一羣文章意味着什麼?意味着老師不可能講太多話,意味着老師不可能提太多問題。老師的話多了,學生閲讀的時間就少了。所以,羣文閲讀只有發展讓學生自己讀,讓學生在閲讀中學習閲讀。改變教師説的多,學生説的少的不良習慣,安身立命,認真傾聽每一個孩子的聲音,聽懂心聲再適時引導,並讓學生認真傾聽之後學會反思別人的答案。 羣文閲讀本身就是主題閲讀,但它又寬於高於主題閲讀,羣文閲讀不能取代教科書,是對教科書的補充,老師要做教材閲讀的引路人,做羣文閲讀的點燈人。閲讀教學要立足於讀,要給足夠的時間讀,有層次的讀,教師重在引導,搭好腳手架,搭好讀書的梯子,讓孩子一步一步攀登。羣文閲讀不能像上思品課,必須關注聽、説、讀、寫語文能力的培養,應該具有語文味,提高閲讀的速度和質量,優化孩子的思維方式,促進教學方式、教學模式的變革,在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中實現集體構建。

為期五天的聽課學習,各位專家為我們展示了羣文閲讀在語文課堂中的魅力,羣文閲讀不僅拓寬了學生閲讀的寬度和深度,而且整體引領語文課堂,授之以漁的學習方法,讀中感悟,深入文本,教師引領恰當,實現了語文課堂的高效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