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集合15篇

來源:文萃谷 1.28W

在平日裏,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小數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國小數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集合15篇

國小數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1

時間也過得蠻快的,不知不覺來到了假期培訓的第六天,在今天下午交流的過程中各位老師就某一個或幾個問題都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討論相當激烈。在“學生口算易出錯問題的原因及如何糾正”問題上,聽了老師們的發言,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有如下幾點看法:

(1)口算“78+1-78+1”學生把結果算成0。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這屬於“強信息干擾”,國小生的視、聽知覺是有選擇性的,所接受信息的強弱程度影響他們的思考。強化了的信息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同數相減得0,0和1在計算中的特性,25×4=100,125×8=1000等等。這種強信息首先映入眼簾,容易掩蓋其它信息。如口算“15-15÷3”,學生並非不懂得“先乘除後加減”的順序,而是被“同數相減得0”這一強信息干擾,一些學生首先想到“15-15=0,而忽視了運算順序,錯誤地口算成15-15÷3=0,同樣“78+1-78+1”也是一樣的原因。

(2)口算時學生常把“+”看成“-”,把“×”看成“÷”,把數字看錯等等。

要進行口算,首先必須通過學生的感覺器官來感知數據和符號組成的算式。國小生感知事物的特點是比較籠統、粗糙、不具體,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現象,看不出事物的聯繫及特徵,因而頭腦中留下的印象缺乏整體性。而口算題本身無情節,外顯形式單調,不易引發興趣。因此,學生口算時,往往只感知數據、符號的本身而較少考慮其意義,對相似、相近的數據或符號容易產生感知失真,造成差錯。

如何糾正這些錯誤呢?

首先,強化首次感知,學生首次感知新材料時,進入大腦的信息可以不受前攝抑制的.干擾,長驅直入,在大腦皮層刻下深深的印記。如果首次感知不準確,造成的不良後果在短期內難以清除。因此教學新口算方法時,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多讓學生動動手、腦、眼、口,促進多種感官協同參與認知,使學生主動參與表象的建立,算理的探求。同時針對學生的感知特點,突出容易忽視的成份,如強調進位、退位、小數點的處理等,以強化感知。

①要強化審題意識,可訓練學生採用自問自答式檢驗:“題抄對了嗎?”,“是什麼運算?”,“先算什麼?”等等。

②在設計練習時,要有創造克服思維定勢的情境,如:四則計算的口算題無規律編排,培養學生養養成具體題目具體分析的慣。

③要加強對比練習,把新、舊知識對比,相似或相近的口算對比等等,促使學生在口算中進一步認識四則運算的意義及相互關係,建構完整的認識結構。

其次,加強記憶訓練

學生口算時,離不開瞬時或短時記憶。訓練學生的記憶能力,應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分層進行。如低年級常採用“對口令”、“接力賽”的方式。教師出示數10,一個學生説6,另一學生則説4;一個學生説2,另一學生則説8等等。“6”、“2”需要暫時記在腦子裏,然後算出“4”、“8”。或者出示一個數8,讓學生連續加8;也可以出示100,讓學生連續減8等等。中高年級可常進行一些兩步計算口算題訓練,教師口述前半題,學生口算出得數後記在腦中,再看卡片上的後半題,算出最後得數。

此外,還應重視學生有意注意的培養,要求學生口算時,從審題、計算到書寫,一氣呵成,中途不東張西望、左顧右盼;還應加強意志的鍛鍊,教育學生樹立責任感、自信心,力爭算一題,對一題,不畏困難,有耐心;還應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細心觀察,認真審題,規範書寫,自覺檢查,及時糾正的好習慣等等。

當然,口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很有很多,這就需要老師們做好充分的準備,從根本上找出錯誤的原因,然後加以改正,而不是隻歸結於“粗心大意”上。

國小數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2

在統計教學中會涉及到最後的統計數據,但是學生在統計數據時往往會出現錯誤,出現與實際的數據不符的現象,這也是我在教學時感到很困惑的地方,結合各位老師交流討論和自己反思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讓學生了解情境圖所提供的'信息,引導學生提出相應的問題,自主探索得出結論。

其次,對於學生出現的原因要搞清楚,(為什麼會出現錯誤?)比如:在分段統計表中對數段表示的意義要搞明白,如10~20包括哪些數字,包括10和20嗎?只要學生了解了各段表示意義相信學生再統計時就不會出現太大的錯誤。

再者,要教會學生記錄數據的方法,比如:不同組的數字在找時用不同的符號來標記區分,畫“﹨”、“√”、“○”等。

還有就是可以讓學生用檢驗的方法把統計的最後結果進行合計,比如還是在分段統計表時把結果合計出來後看是否與總數一樣,不一樣時肯定是統計錯了。

當然這是我自己的一點粗淺的看法,也是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用到的方法,在以後還要多與各位老師交流多學習一些好的方法。“好的方法受益終生!”

國小數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3

長期以來,我們作為教師都在為一個個的教育問題犯難,總是在尋找新的方法,吸收新的理念,而今天,在網上學習了之後,我受益匪淺,接下來我將談談這次學習的心得體會。

一、設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積極探究

這種教學設計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新的知識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的作用,從而挖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和探索問題的能力。

1、在教學中既要根據自己的實際,又要聯繫學生實際,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注重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又把數學與生活實際聯在一起,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教學設計具有形象性,給學生極大的吸引,抓住了學生認識的特點,形成開放式的教學模式,達到預先教學的效果。

2、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做到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動學生活動意識。

3、利用合理地提問與討論發揮課堂的羣體作用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達成獨立、主動地學習、積極配合教師共同達成目標。

二、積極提問,貫穿課堂始終

要想學生40分鐘內都會專心聽你的課那是不可能的,他們或多或少會開小差,他們有的可能連書本都不拿出來或不翻開,甚至還會説話打鬧。這時如果採用提問的方式的話,就會使學生的精神一下子緊張起來,並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問題,但是提問時,不能只提問一些選擇性的問題,因為這樣他們思考的空間就會很小,這樣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另外,提問要有均勻性,不能反覆提問某個學生,這樣會使其他學生回答問題的熱情消退的。

三、設計質疑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慾望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鋪墊。

2、重視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充分發揮和利用學生的智慧能力,積極調動學生主動、積極地探究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3、在教學中提出質疑,讓學生通過檢驗,發展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尋找問題,主動獲取新的知識。

國小數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4

沒培訓時感覺自己的學識很淵博,培訓後才感覺到自己有多麼的無知。

不學習的時候,感覺自己擁有的專業知識已經“可以”了,當培訓學習後,感慨萬千:自己是真的很無知。

學習為的是自己,是充實自己靈魂的陽光雨露,而且還是花公家的時間來提高自己的'素質和水平,填充自己的精神食糧,何樂而不為呢。所以我在緊張的教材培訓完成之際,花費了昨天的晚上和今天的一天的時間,學習了培訓團隊其他老師的文章,寫的是有關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幾個問題的思考,寫的非常好。每句話都有一定的理論和科學依據,非常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只是我學習的速度實在是慢,理解也慢,對於別人來説只需要用很少的時間能完成的東西,我卻花了一天的時間。但感覺還不錯,沒有為了學習而學習,沒有忙三火四地學習,沒有囫圇吞棗地學習,感覺很好。

我認為:要想不被時代所拋棄,學習是最有利的武器。雖人各萬千,思想不一,但已從他的經歷或感悟中增長了自己的智慧,提升了人生的品味,實現一個又一個認知的飛躍。

一段報告,一句話,一個詞,撩動着心彈,撫慰着靈魂。每當此時此刻,幸福——已經來到。

國小數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5

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在教學中非常重要,要發展學生的統計意識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讓學生體會統計是有用的,數據是有信息的,也就是説統計能幫助他們來做出決策,瞭解一些情況,明白統計存在的教育價值。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就可以拿過來當作教學素材。

例如:有一學期我們學校的學生徵訂校服,在班會課我測量了同學們,班長記錄了原始的數據。量完以後,我接着就問我們怎麼上報我們班校服數據,是把我們的剛才的原始數據直接交上嗎。這時一個同學站起來説,這樣上報太麻煩,也沒用。我們統計一下身高多少的有多少人上報就可以,這時候全班同學都説這樣好。可見,學生的統計意識一下產生了。接着,我就放手讓同學們分組去統計,不一會統計表就出來了。我根據統計表上的數據讓學生去發現信息。這樣一來,不僅完成了學校佈置的校服徵訂任務,而且學生也經歷了統計的`過程,並且瞭解了我們班身高在哪一段的同學最多,誰最高、誰最矮,自己和哪些同學差不多高等很多情況。

由此可見,我們身邊有很多例子都可以用來當教學素材,只要合理運用,都可以幫助學生形成一種統計的觀念和隨機的思想。

國小數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6

我有幸參加了,在黔東南廣播電視大學舉行的黔東南州20xx年農村國小數學教師素質提升培訓,培訓時間從20xx年x月x日到8月x日。很快培訓就要結束,在這次培訓活動中,由於班主任老師和學院的精心安排,讓我們得以與凱里學院的張捷老師、凱里七小陳靜老師、凱里八小楊奕、鄭若梅、周秋嘉等國小著名高級數學教師、專家面對面地座談,瞭解他們對數學教學的理解,學習他們的數學思想方法。培訓活動安排合理,內容豐富。在這裏,讓我感受了名師的風采,聆聽了精彩的講座,也更新了教學觀念。使我更進一步瞭解和掌握了新課改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作為一名中年教師,我深知自己在教學上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太多的問題,但是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學習,我相信自己是有所收穫的。一些對教育教學工作很有見解的專家以鮮活的案例和豐富的知識內涵,給了我具體的操作指導,使我的教育觀念進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淺。下面是我通過培訓獲得的點滴體會:

一、 專家引領,思想振盪

本次培訓,安排了多位名師、數學專家等,給我們學員做精彩的講座。各位專家的講座,闡述了他們對國小數學教學的獨特見解,對新課程的各種看法,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探討。在這些專家的引領下,我的思想深深受到震撼:作為一個普通農村國小的數學教師,我們思考得太少。平常我們在學校中,考慮地都是如何上好一堂課,對於學生的長期發展考慮得並不多,甚至於忽視這一方面。聽了各位專家的講座,我覺得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我們不應僅僅着眼於一些短期利益,而應把眼光放長遠一些;課堂教學中應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而不侷限於單一解答方法的教學。

二、要加強專業文化學習,做一專多能的教師。

想給學生一滴水,教師就必須具備一個水庫。輔導教師講的課就充分印證了這句話,他們用淵博的知識旁徵博引給我們講述深奧的理論知識,講得通俗易懂,讓我們深受啟發。我們面對的是一羣對知識充滿渴求的孩子,將他們教育好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各個方面的學習,讓我更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升,不斷加強修養才能勝任教育這項工作。

三、同行交流,教學相長

本次培訓,匯聚了我們劍河縣各個小數數學骨幹教師,每位培訓教師都有豐富的數學教學經驗,教學的外部條件也非常相似,因此,我們之間的互動交流成為每位培訓人員提高自己數學教學業務水平的一條捷徑。在培訓過程中,我積極嘗試與其他學員之間的交流,在交流過程中,瞭解到各個學校的新課程開展情況,並且注意到他們是如何處理新課程中遇到的種種困惑,以及他們對新課程教材的把握與處理。在培訓中,我們不斷地交流,真正做到彼此之間的相長。

四、要有善於反思的習慣,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師。

反思是教師的一塊“自留地”,只有不斷耕耘,才能檢討自己的教育理念與行為,不斷追問“我的教學有效嗎?”“我的教學能更有效嗎?”,不斷總結自己的工作得失,不斷深化自己的.認識,不斷修正自己的策略,從而獲得持續的專業成長。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他就不可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再有發展;教師專業發展所要求的大量知識和實踐智慧,只有靠教師自己在日常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探索和創造才能獲得。

反思的方式有很多,如撰寫教學隨筆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反思方式;還有教育博客,不僅僅是一個知識管理器,它更是一個個人反思工具,是一個多向人際互動的裝臵,它為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五、這次培訓使我感受到了壓力,也增強了信心。在這裏,我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壓力變大了,要想不被淘汰出局,要想最終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就要更努力地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理論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課堂教學能力等。而這就需要我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努力學習各種教育理論,並勇於到課堂上去實踐,及時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反思、調控,我相信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會有所收穫,有所感悟的。令我欣慰的是,培訓班裏有許多優秀的老師,我們有很多的話題可以一同交流和探討。我們有很多的觀點可以一起抒發和碰撞。每一次的聆聽講座和課後交流,我們都能踴躍發言,大膽地陳述自己的觀點想法,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難以解決的問題。我在學習中始終信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信條,堅持和其他學員保持密切聯繫,使自己能博採眾長、開闊視野。

最後感謝上級領導為我安排了這次培訓,我一定會在以後的工作中學以致用,充分運用自己在本次培訓中學到的新知識、新方法,把教育教學工作做得更好。

  20xx年x月x日

國小數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7

經過20號一天的視頻和討論,我覺得對統計教學的認識有了一個新的提高,特別是聽了關於概率和頻率的關係,使我的教學有一個茅塞頓開的感覺。

我認為我們要討論的不是要不要實驗的問題,而是實驗的目的.是什麼?在以前的教學中,我們教師總希望通過實驗使學生能夠得出概率,也就是想通過實驗去驗證概率,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這幾乎是不可能的,這也是我們在教學中最感到困惑的地方,也就是害怕出現所謂的壞數據,沒法向學生解釋。通過今天的學習,我認為概率是一個定值,有一些我們可以通過推理得到,這個值學生也很容易理解,我們實驗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不要認為概率是百分之五十並不意味這在具體操作中就一定是各佔一半,也就是認識頻率的隨機性。就像我們擲硬幣,第一次我們擲了反面,那麼第二次會出現正面的可能性是不是大一些呢?答案是否定的,正面和反面出現的機率還是各佔百分之五十。這就是它的隨機性。在講課的時候我們能夠讓學生通過實驗明白這一點就足夠了,當然我們在描述時要用孩子可以接受的語言。

國小數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8

今天是暑期培訓的第九天,雖然天氣有些炎熱,但依然阻擋不住博興縣第一國小教師暑期培訓的高昂情緒。

7月21日,在博興一小的會議室裏,全校數學教師無一缺席,準時來到培訓地點,對今天所要培訓的內容進行深入的研討、交流。

“……在探索小數除法計算方法的.過程中……”這是五年級年輕幹練的張靜靜老師在給大家對五年級上冊《小數除法》的內容進行詳細、有條理的分析、解讀,老師們都在認真的做筆記。單元教材解讀完成後,張老師又對每一課時的內容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分析,其他年級的教師有疑問之處隨時提出,由五年級的教師進行解答。

培訓過程老師們神情專注、沒有絲毫懈怠。一個環節下來,雖然有些疲倦,但老師們沒有一個退縮,相反,他們正以更充足的理論知識儲備準備下一學年的教學工作。

國小數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9

聽了成玉麗老師“怎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的主題報告深有感觸,成老師從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研究三方面闡述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我認為報告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課堂中出現的問題做簡單分析:

一、存在的問題

1、低年級學生對情境圖“熱情”過度,往往提一些與數學無關的信息;

2、學生提出的問題比較簡單,很難提出有價值的數學信息;

3、年級越高能提出問題的學生越少。

二、問題原因分析

農村低年級學生入學前沒有進行思維訓練,數學對他們來説是陌生的,他們看到情境圖後,吸引他們的是那些直觀的圖畫信息,離我們老師心目中迫切需要提出的“有用”信息還有一段距離。就如我們成人看到一幅中國地圖讓我們提出問題,我們也很難把握要提出哪些類型的問題。也可以説學生低年級學生對提問題是熱情而迷茫的。

隨着年級的提高學生慢慢能提出一些簡單問題,但很難提出有價值的數學信息我想原因主要是當獲取信息後沒有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思考,學生沒有領會信息的`真正含義,造成人云亦云,學生提的問題都一樣。長期這樣學生思考習慣就受到影響,有些同學總是在等着別人的問題,造成年級越高能提問題的學生就越少。

三、解決策略

1、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一方面留給學生觀察的時間,讓學生充分感知這些信息,二是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引導學生感知信息後不要急着提出問題,而是先要思考這些信息有什麼聯繫。只有學生充分能理解了信息才能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

2、在學生提出問題前可以提一些具體的要求。如“你能提出一個用減法解決的問題嗎”“你能提出一個和別人不同的問題嗎”這是專家給我們提供的科學的方法。

3、鍛鍊學生分析信息,有序思考的能力。青島版教材提供的情境圖信息呈現量很大,二年級下冊混合運算單元一個情境圖呈現了8個信息,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學生“你能把情境圖中的信息分分類嗎,你是怎麼想的,為什麼這麼分?”

最後再讓學生提出問題。

4、問題意識的培養要關注到全體學生。每個班裏都有優秀的學生,我們為了很快的切入“主題”往往是這些優秀的學生提出問題,其他學生由於長期沒有發言的機會,也就懶得思考,造成年級越高能提出問題的學生就越少。因此提出問題時儘可能讓多個學生回答,並適時給予恰當的評價。

總之,問題意識的培養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老師在這個過程中要理解,引導好每個學生。特別是低年級教師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正如韓國棟老師所講的低年級是學生數學學習習慣形成的重要階段。

國小數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10

xx月xx日,聽了博奧國小郭長寶老師關於《小組合作的有效性》的報告,感受很深。我知道了如何科學合理的組建小組、建立多元的評價制度等很多方面的知識。我結合自己的教學談一下自己的認識。

一、在小組合作學習時容易出現的現象

1、個別學生不參與。

在合作交流時,有個別學生看着別人操作,聽別人發表意見,自己卻不參與到活動中去。

2、學困生缺少合作交流的機會。

在交流合作中,學困生只做觀眾和聽眾,教師只讓好的'學生彙報,使學困生失去思考、發言、表現的機會。

3、看似熱鬧,實際效果不大。

在教學中發現:當老師説開始交流吧,學生就你一言我一語的説起來,看似熱熱鬧鬧,熱鬧只是表面現象,實際效果不大。

4、不管什麼問題都讓學生討論。

5、對問題,教師沒有及時引導,學生缺少了思考的時間。

當教師提出問題後,出現了兩種現象:只管讓學生討論,教師只做一個旁觀者;學生對問題還沒有討論好就讓學生彙報。

二、在使用小組合作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在小組合作前,熱門思想彙報教師要有適當的講述,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2、在小組合作之前,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時間和機會。

3、要注意設計小組討論的問題。

4、適時把握討論的時機。

一堂課組織多少次小組討論、每次討論多少時間、在什麼時候組織討論,都要根據教材特點和具體要求來決定。小組討論的時機教師一定要把握好:學生不能自己解決,需要共同討論時;學生的想法不一致,產生分歧時;開放性問題。

5、關注學困生。

要為學困生提供更多的幫助,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小組彙報交流時,要先讓學困生彙報,本組的同學進行補充等方式。

國小數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11

20xx年7月20日在織金一中聽了姜老師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鄺老師的《分數的初步認識》、向老師的《確定位置》三節課之後受益匪淺。下面我就談談聽這三位老師的這三節課的感受吧。

這三節課都是經典課,關於這節課的上法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優秀案例也不少。比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節課,教材設計的思路是:先通過數方格的方法數出平行四邊形的底、高、面積,再通過對數據的觀察,提出大膽的猜想;通過操作驗證的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再利用所學的公式解決問題。要讓學生簡單記憶公式並不難,難的是讓學生理解公式。姜老師按照教材的編排設計教學過程,讓每個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獨立思索的基礎上親自動手剪一剪、拼一拼,並帶着自己的操作經歷進行小組內的討論和交流。課堂上值得學習的有幾點:

1、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將“轉化”思想進行了有效的滲透,讓學生學會用以前的知識來解決現有的問題。

比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節課,開始先複習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讓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做鋪墊。在本課的重點就在於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進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在比較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兩個圖形的大小這一教學環節中,學生經歷用了數方格比較方法。然後放手讓學生將準備的平行四邊形通過剪拼轉化成長方形,這樣將操作、理解、表述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有非常直觀的“轉化”感受。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學生學過的長方形來計算它們的面積,這時教師進行適時的小結:探索圖形的面積公式,我們可以把沒學過的圖形轉化為已經學的圖形來研究。學生比較容易掌握把新的、陌生的問題轉化成學生相對熟悉的問題的方法。我們可以將數學方法傳遞給學生,而數學眼光卻無法傳遞,故應着重把握好對數學思想的教學,這樣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體會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

2 .教學中面向全體學,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性。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先讓學生大膽猜測,再通過小組合作剪一剪,拼一拼互相交流驗證,總結得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完成了本節課的知識目標教學。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努力使學生的主體性得以體現。

新課標指出,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在數學教學中聯繫生活中的問題,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讓數學更多的聯繫實際,貼近生活,使數學教學生活化。練習形式活潑多樣,使學生在豐富多樣的活動中,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比如《確定位置》這一節課,老師注重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表達觀點,學會在不同的情境中,準確地表達確定位置的方法。

我深深地體會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應變能力十分重要,有效的把握學生課堂生成,靈活應對課堂突發的情況,是教學中應注重的。

總之,這三節課採用了“遊戲激趣、小組討論、分層遞進,由扶到放”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理解並掌握了分數的有關知識。整個教學環節,步步緊扣,層層遞進,讓學生親自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去探索、研究,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王老師使用了先進的教學手段,使得課堂教學生動有趣,從而大大的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國小數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12

XX年8月4日,教體局教研室組織全縣國小數學教師在實驗雙語學校培訓一、二年級數學教材,通過這一天的培訓活動使得我受益匪淺,這次教材培訓為我以後的教學指明方向,以前的我對新課程理念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通過培訓使得我對新課程理念有了全面的理解,下面我具體的談一下自己的幾點學習體會。

1、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由“情景串”引出“問題串”,倡導數學課堂生活化,也就是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並加以解決,青島版教材較好地體現了這一理念。所以説,在平時的教學中,充分的利用好課本中的教學情景,將將課本數學變為生活數學,儘量創設生活化的的課堂情境,這樣將抽象的數學具體化和生活化,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並不是孤立於書本之上的.,它是與生活有着緊密聯繫的,是與生活密不可分的,所以數學應該是來源於生活,並且能夠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2、教師要有紮實的基本功。

當看到團隊成員中那些年輕的教師,從回答疑問到做報告,每個環節都做得無微不至,面面俱到,對整冊教材理解得那麼深刻,再看看年前的我,卻感到非常慚愧,從中感悟到作為老實現教好學生必須具備紮實教學基本功。

3、要了解低年級學生的特點組織合作學習。

首先低年級的的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合作意識差,他們把小組合作學習當作一塊玩,使得教師很難調控組織教學。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低年級的學生不會傾聽,不會交流,不會合作。優等生搶着説,差生從不發表意見,成了旁聽者。

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低年級的孩子若沒有明確的分工、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就比較混亂;若有分工,也不會聽從組長的佈置,在小組爭搶着分擔每個角色。

學生小組合作意識差,小組的集體觀念淡薄。有些學習好的學生更願意獨立學習,認為合作學習耽誤時間。有些學習差的學生,也不願意與他人合作,對小組的合作學習置之不理。

4、我的幾點對策:

在小組合作前先讓學生充分的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然後再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分工要合理,每個組員都要有事情做。一開始,我嘗試着給他們分工,這樣他們比較滿意服從。小組長要引領每個組員輪流發表意見。

教師時刻提醒學生注意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大膽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當然這一點是一個長期培養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培養好的。

在小組間引入競爭意識,看哪個小組合作學習得好,及時搞好對小組的評價。

總之,合作學習是新課標倡導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和教學組織形式,它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當然還有很多小組合作學習的對策還需要老師們的實踐和探究。

國小數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13

青島版教材留給我們最大的感受是由“情境串”引出“問題串”,要想完成這一轉換過程,關鍵在於培養孩子的問題意識。在今天的培訓會上,成玉麗老師就“如何培養孩子的問題意識”作了專題彙報,在報告中她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向我們展示瞭如何引導孩子會思、會問、會答,讓我倍受啟發。其實對低年級的學生尤其是一年級的學生來説,要想孩子會思、會問、會答,關鍵要靠教師的引導。對此,我也有幾點自己的想法。

一、分清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

教一年級的教師都會有這樣的經歷:當我們出示情境圖後,問學生:你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孩子就會把情景圖上的數學信息讀出來,如:有3條紅魚,有4條黃魚等等,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孩子分不清什麼是數學信息什麼是數學問題,這時我們教師要及時告訴孩子,剛才説的是數學信息,老師能根據你説的數學信息提一個這樣的數學問題:一共有幾條魚?你能像老師一樣提一個數學問題嗎?教師做榜樣引導孩子提出數學問題。我想孩子只有分清楚了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孩子就會問了。

二、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我們也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當出示情景圖後,希望孩子提出一個用加法解決的問題,可孩子總會提這樣的問題:紅魚有幾條?什麼顏色的魚最多?等等這樣的問題,提不出教師想要的問題,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孩子覺得提出的只要是數學問題就好,而不明白教師的意向,這時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提示孩子:你能提一個用加法解決的問題嗎?給孩子指明方向。

三、靈活應用情境圖。

我們都有這樣的發現:青島版教材一幅情境圖包含的數學信息太多,容納了2到3課時的內容。這就使得孩子在觀察情景圖提出數學問題時,就比較的費力,這時我們就可以把情境圖分開用。記得我們在上連加連減時,我們就把與連加有關的情境圖放在一起,把與連減有關的情境圖放在一起,這樣孩子就會非常輕鬆的用觀察到的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總之,我們的目標是:讓孩子會思、會問、會答。

國小數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14

國小數學暑期培訓讓我受益匪淺,感觸頗多,雖然天氣炎熱,有時很困很乏,但培訓團隊較高的理論修養和教學智慧、老師們精彩的發言,令人如飲甘露一般舒暢!我感觸較深的有以下兩點:

一、讓學生盡情享受“有營養”的數學“大餐”。

我們知道:只有屬於學生自己的數學才是最美的數學,只有屬於學生自己的課堂才是最有魅力的課堂。那麼,學生需要什麼樣的數學呢?那就是既“有營養”又“好吃”的數學。“有營養”的數學就是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獲得持續發展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數學思維方式、科學探究態度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好吃”的.數學就是適學生口味的數學,即孩子們喜歡的數學。

二、一節好的數學課,新在理念、巧在設計、贏在實踐、成在後續。

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瞭解學生的情感需求和認知特點,瞭解學生的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注重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培養,注重數學思維方法的滲透。真正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推理、驗證的過程中體驗數學,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自主學習數學,讓學生在應用數學的過程中不斷拓展數學。

國小數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15

暑期培訓已過8天了,幾天的鎮(校)級教師培訓加縣級培訓老師們收穫頗豐,同時在收穫的同時也觸動了自己的靈感,引發自己對相關問題的思考。在第8天的培訓中,韓國棟老師提出了備課的實效性的問題,引發大家激烈的爭論。

備課的質量決定着課堂教學的效益,把備課環節抓住,有效地開展備課活動,不僅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手段,更是把教師引上專業發展道路的必由之路。一個不能認真備課、上課的教師是不可能主動的尋求發展,也不可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校的各種教研活動。目前,許多學校的領導認識到這一點,也為此非常着急,制定了相應的制度,提出了具體的'備課要求,但效果不是很理想。為什麼集體備課的效果始終不是很理想?如何解決集體備課的實效性呢?想要解決學校集體備課的實效性問題,首先就得認真分析學校目前在備課環節上到底存在哪些問題,從存在的問題出發,想辦法解決備課的實效性。

我們在分組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們暢所欲言,各自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同時針對自身的問題也進行了深刻的剖析。

一是教師個人的鑽研不到位。個人備課是集體備課的基礎,個人備課的質量決定着集體備課的實效性。一位教師只有在集體備課之前對所教內容進行充分準備,才能帶着問題參與到集體備課之中,交流中教師之間才能產生思想的火花。因此,想提高集體備課的實效性,必先提升個人備課的質量。二是備課組長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備課組長是一個備課組的靈魂,備課組長的態度影響組員的態度,備課組長的能力決定着備課活動的質量。備課組長的能力欠缺,缺乏研究意識,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開展工作,主動性和創造性不足。學校要重視對備課組長的培養,不僅要從思想上提高認識,同時也要從能力上注意提升。三是教師説的少,或着説的機會不多。説,其實就是交流的過程,讓教師多説一些與課堂教學有關的事情和問題,儘管有些問題不能馬上得到解決,但只要是説,説明教師已經看到了問題。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説的多了,教師們自然而然就會在平常的教學中注意發現問題,時間長了,有些問題就能通過教師們自己的努力而得到解決。這樣的解決問題就是教師發展的過程,是教師主動尋求發展的表現。學校要創造一切條件,讓更多優秀的教師表達自己的思想觀念,讓正氣充滿校園,這也是在創設學校寬鬆和諧的校園文化的過程。四是缺乏對課例的反覆研磨和經歷反思後的錘鍊。課例研究是教師成長中效果最為直接的一種形式,一直受到廣大一線教師們的青睞,備課組的活動在開始階段可經常使用這種形式,讓教師們感受到更為直接的收穫。同課異構、多人多課、一人多課等都是在開展課例研究時比較有效的做法,我們不僅要重視課例研究,還要積極的參與,與教師們平等交流,讓教師們大膽的發言,允許保留個人的意見和想法,在不斷實踐和研討中發現新的問題,進而引導教師們主動的開展課堂教學的研究。教師在發言中,討論中,爭論中,爭辯中,其實都是正在進行着反思的過程,這也是教師發展的重要階段。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還會有其他許多的原因,總之,要想開展好集體備課活動,首先要認清學校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注意分析好各學科備課組面臨的具體問題,根據不同問題採取不同的措施,不能搞一刀切,注意落實備課的細節,更要注意集體備課活動實施過程中的靈活性和開創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