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課程學習心得體會

來源:文萃谷 9.45K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管理學課程學習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管理學課程學習心得體會

管理學課程學習心得體會1

印象很深刻的是管理學中的一節課,當時老師佈置了一個關於我們運用管理學的知識對於未來自己從事職位的規劃。其實課下我也思考過這個問題,可是當真正在課堂的時候我卻並沒有站起來回答自己的觀點。這是很惶恐的一種心態,特別是在聽了班上同學的一些看似遙遠但卻真正是經過思考的回答。

有人設想自己是某市的市委書記,他會通過明確自己工作重點首先將目光關注民生問題,利用資源組織考察;也有設想自己是家鄉養殖場的廠長,就會利用農村的環境和生產優勢,吸收附近剩餘勞動力甚至農民的養殖技術來擴大產業。可能這些想法在目前看來都是比較幼稚的,老師點評了同學的發言,並以自己的專業知識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來啟發我們進行更有深度的思考。在這堂課上我學到了一點,很多事不是你做不到而是你因為知識的侷限性無法去深入地想到。管理學就為我們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提供了很多新穎的想法。

彼得·德魯克説過:“管理,從根本上講,意味着用智慧代替魯莽,用知識代替習慣與傳統,用合作代替強制。”我理解的管理就是為人們任務和工作的有效率、成功的完成提供的一種具有規範性、實用性、藝術性的程序或模式。管理現象也是無處不有,無時不在的,管理學的系統學習就會為我們日常生活和學習提供新穎的想法。例如我作為班級的學習委員,那麼首先我就必須明確學習委員的工作範圍和職責,在此基礎上我會寫一個相關的工作計劃來保證工作的有序進行。

下一步就是充當老師和同學間交流的傳聲筒,就要掌握一定的溝通技巧。其次為自己建立一個獎懲機制以此勉勵個人工作進步。可能的話就是在班級內部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正如李安民説的“現代企業管理重要的一面是建立企業文化,把人當做管理的主體,把文化當做管理人和維繫企業的最有效手段。”其實班級就相當於一個小型的企業或組織,班級學習文化的提倡就會更加有效的促進同學的積極性。管理學課程都有利於提升我們能力的一方面,重點不是在於把知識記住,而是如何運用到生活中,系統妥善地安排自己的事情。

管理學課程學習心得體會2

通過近幾節課鄭老師對管理學的講解,讓我們對管理學有了大致的瞭解。其內容包括什麼是管理學;管理人員的分類等等。鄭老師上課生動活躍且視野開闊,無形中增長了我們的見識和單詞量。

通過大致的學習,我們知道現在中國的管理水平並不高,且分類不夠精準,各部門職責界限模糊。但管理的精髓還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裏。儘管現在我們在學美國和日本的現代管理,高級管理的要義仍然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裏,比如中國的《易經》和《風水》等,其中所包含的內容是每個學習管理的人必須要了解的。管理學的涵蓋範圍很廣。基本包括以下內容: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會計學、企業管理、旅遊管理、技術經濟及管理、農林經濟管理、農業經濟管理、林業經濟管理、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社會醫學與衞生事業管理、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等等。

但個人覺得自己學會管理自己是最重要的。作為當代的大學生來説,當今社會不良的誘惑因素太多,如果自己不能很好的管理自己,可能會讓自己陷於種種艱難的境地。自己要給自己下定義,定目標。要有一個前進的`方向,這樣就不會迷失。

在教學的過程中,鄭老師通過給我們講解《大染坊》來讓我們更好的理解在管理學中的一些概念和手段。《大染坊》是一部很好的學習管理的影視作品。該劇通過陳壽亭這樣一個來自底層社會的民族工業家,在實現強國夢的奮鬥歷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民間智慧、民間文化、民間生存哲學,抒寫了中國的民族工業在20世紀初葉發生、發展的歷程,透視了一代人強國夢的誕生與破滅,講述了一個“亂世奇商”的傳奇故事。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充滿了中國民間智慧。《大染坊》的主角陳壽亭是一個來自底層社會的民族資本家,他的傳奇性主要體現於他在傳統文化浸淫下形成的民間智慧方面。他雖然目不識丁,但又膽識過人,“三十六計”、“三國演義”中的傳統民間智慧成了他獲勝的法寶,藉此得以在殘酷的商業競爭中游刃有餘,勢如破竹。他在實現強國夢的奮鬥歷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民間智慧、民間文化、民間生存哲學,解構了當時的主流意識形態。故我認為知識(不僅僅是管理學)不能只是從書上學習,那樣太過於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因為書上的理論如果要應用於實際,必須“因地制宜”,做出適當的變通,這樣才能使理論起作用。畢竟“真理是檢驗實踐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就拿《大染坊》來説,片中的東家是留學生,學歷遠遠高於不識字的陳壽亭。但他在現實的管理中,完全沒有任何經驗也未能將他所學應用於實際。相比而言,不識字的陳壽亭經驗十足,能夠將他看到的,聽到的成功的轉化為自己的。這比書上學來的更有效。俗話説“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想就是這個道理。

其次,值得我們學習的是《大染坊》最“抓人”的地方當屬其波詭雲譎的商戰故事,對當前的市場經濟,也具有強烈的啟示性。陳壽亭其雄韜大略、商業智慧以及“亂世奇商”的傳奇經歷讓人傾倒,面對商場的爾虞我詐,他的一些戰略戰術,即使在現代商戰中也堪稱高招。爾虞我詐是經商的必要手段。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運用這些手段,一步走錯將全盤皆輸。就如同片中孫明祖一樣,雖然他總在用計卻從未勝利。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再次,主人公身上所藴涵的與時俱進的品格和發展的眼光,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資源。《大染坊》表現了陳壽亭創業的經歷,他從偏僻的周村走出來,進入青島、濟南這樣的城市,甚至夢想着征服繁華的大上海,乃至把自己的企業發展到全國、全球的範圍。他身上濃郁的仁、義、禮、智、信、孝氣息,集中了對中華傳統美德的個性化弘揚。陳是乞丐出身,沒有受過任何教育。然而在我看來他身上最出彩的就是那顆善心。他為人正直,誠懇,真實,知恩圖報。他的產品從未摻假,擁有良好的口碑,無形中成為了隱形資產。還有就是他善良和知恩圖報,也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商機和財富。在看看當今社會的部分企業,為賺錢不惜犧牲別人的利益甚至是生命安全。而且這個問題,現在不僅僅存在於小作坊,就連大型企業(如三鹿、蒙牛、雙匯)也加入製假行列。這一點尤其突出在食品行業。由此觀之,不論接受的教育有多高,要想讓企業立足和長期發展,管理者的善心和社會責任感是必備的。

以上是我本人上完管理學課程的總結。我認為自己受益匪淺,希望自己能將學到的東西學以致用。

管理學課程學習心得體會3

《管理學》這門課是我在本期修的。我學習,是因為,我認為我將來就是一個企業家或是一個公司老闆,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人才”,然而,間接面對的就是“管理”曾聽説過“天時不如地種,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話側面説明了管理的重要,因為,要留住人才,關鍵總在於管理。因此,我修了這門課。

我先説明,我寫的算不上什麼“體會”只能算是“心得”罷了,所謂“心得”即心裏所得到的,就這一點,我想每個人只要接觸了什麼,也都會自然而然的有一點兒心得,因此,我寫的是我自己的心得。

第一:瞭解了這門學科的組成:《管理學》的出現和發展,古代以及現代的經典《管理學》原理,這一章裏,我們學習到了許多經典的管理榜樣,首先,管理的最重要原則——以人為本。這和現代的管理理念一致,到處都是聽説的“以人為本”,因此,在這裏我才真正的在書接觸到了這個觀念。

其次,管理中的“人際技能”,這又映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必須處理好人際關係,同時“人際關係”也是一個立足社會的基本點。

再次,分工與協作,分工要求各盡其職,協作便又是現在熱炒的“團隊精神”。

老師在總結這一章時,提出了以下一些令人受益匪淺的五點意見:

1、自我超越

2、改善心智模式

3、建立共同的願意

4、團體學習

5、系統思考

第二:瞭解了這門課的一些基本思想。首先是“道德與社會責任”我想無論是那門課,這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在這競爭異常激烈的社會,“道德與責任”便成了我們在這個社會能夠得以生存的關鍵。人生觀,價值觀,價值取向也被提到了。其次,全球化管理,這一點,是當今社會非常流行的,因為現代社會的發展就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21世紀,還有就是“信息管理”這是一個新觀念,因為以往沒有,這也是為了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而提出,Internet的建立,改變了人們的思想方式,同時也改變了人類的行為模式,這就是不斷要求現代人要專門化的從事這門管理。

第三:管理有幾個方面:決策與計劃,組織,領導以及控制和創新。在提到決策時,老師曾説了兩句他人的名言“做一件事情,在沒有最好意見之前最好不要做決定(即集思廣益)。如果一件事情,看上去只有一種方法,則此種方法可能是錯誤。”我想這便説明了我們在做一件事決策時候應把握的兩個基本觀點。它教導我們不要“唯心主義”同時自己也要有自己的觀點!同時老師不拘書本上的知識,概括地提出以下6W和3H的思想,有了這些,我們便能更好的決策第一件事了!

在談到領導時,老師也同樣不遺力的講述了優秀領導的作風,其中的“不可求全責備,切忌用人唯親,應當用其才,力戒貽誤時間,以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等,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作為一個優秀的領導,以下兩點又是不可或缺的。絕對深度的溝通技能作為一定的激烈措施。溝通是領導能夠深得人心的重要保證,而激勵便宜是領導能夠留住人心的重要措施。

由於本人未能深入研究這門課程,只是相當淺顯的心得而已,還望見諒!

通過對管理學原理的學習,我對管理學原理中的成本管理感觸頗深,因為隨着我國加入WTO,中國的企業開始直接面對眾多國際化的企業,競爭日趨激烈。中國的企業要想在這種激烈的競爭中生存和發展,必須加強企業的成本管理,強調現代成本管理觀念。以下是我個人的心得體會。

一、我國企業成本管理的現狀

企業價值補償不足。因為生產資料價格不斷上漲,使企業資產價值流失嚴重,價值補償不足,而且企業一般物流管理失控,能源的浪費比較嚴重。產品損失成本增加。企業的生產設備、工藝技術陳舊落後,原材料質量不好,運輸管理不善,以及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次品、廢品造成的質量損失驚人。企業成本信息核算失真。

成本核算不實,一方面是核算人員思想上不重視,另一方面為達到某一目的進行人為調節成本數字,潛虧嚴重,企業虛盈實虧。成本管理短期行為嚴重。由於近年來承包經營責任制不夠完善,企業只包利潤,不包成本,短期行為氾濫;以包代管,管理不力,各項規章制度名存實亡;企業領導任期有限,管理鬆弛,人員素質較差;財政、審計監督不力。

企業管理者成本管理意識薄弱。沒有充分認識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必須加強成本管理的重要意義,沒有充分認識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之間競爭的實質是企業成本的較量。因此,成本管理鬆弛,預算約束弱化,損失浪費驚人。

二、傳統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成本管理範疇過窄。

受長期計劃經濟觀念的影響,企業在成本管理中往往只注重生產成本的管理,而對企業的供應與銷售環節則考慮不多,對於企業外部的價值鏈更是視而不見,這種成本管理觀念遠遠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環境的要求。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現在的企業面臨着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只考察產品的製造成本會造成企業投資、生產決策的嚴重失誤。

從成本動因的角度去考慮,企業的任何一種產品從引進到獲利,其成本絕不能僅僅理解為製造成本,而是貫穿產品生命週期的全部成本發生。與此相適應,成本管理的內涵也應由物質產品成本擴展到非物質產品成本,如人力資源成本、資本成本、服務成本、產權成本、環境成本等。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應樹立成本的系統管理觀念,將企業的成本管理工作視為一項系統工程,強調整體與全局,對企業成本管理的對象、內容、方法進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在管理領域上,只限於對產品生產過程的成本進行核算和分析,沒有拓展到技術領域和流通領域;在管理體系上,偏重於事後管理,忽視了事前的預測和決策,難以充分發揮成本管理的預防性作用。

2、成本管理觀念落後。

在傳統成本管理中,成本管理的目的被歸結為降低成本,節約成了降低成本的基本手段。從現代成本管理的視角出發來分析成本管理的這一目標,不難發現,成本降低是有條件和限度的,在某些情況下控制成本費用,可能會導致產品質量和企業效益的下降。因而這種成本管理是一種消極的而不是積極的成本管理。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不能再將成本管理簡單地等同於降低成本,而應是資源配置的優化和資本產出的高效管理。

因此,企業不僅要關注產品的生產成本,而且要關注其產品在市場上實現的效益。尤其是在科學技術高速發達的今天,企業單純依靠成本的降低來獲取優勢是不可能的,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更多的.應靠技術的投入,從而產生更大的收益,也即現代成本管理中所謂的相對降低成本,從而提高成本效益。

三、現代成本管理的立足點

現代成本管理指管理人員運用專門方法提供企業本身及其競爭對手的分析資料,幫助管理者形成和評價企業戰略,從而創造競爭優勢,以達到企業有效地適應外部持續變化的環境的目的。通過分析比較傳統成本管理和現代成本管理,可以概括現代成本管理的立足點如下:

1、立足於長遠的戰略目標。

現代成本管理的宗旨,是為了取得長期持久的競爭優勢,以便企業長期生產和發展,立足於長遠的戰略目標。而傳統的成本管理則立足於短期的成本管理。比如企業進行人工成本管理,按“降低成本”,企業宜僱傭年齡相對較大、技術熟練程度高的員工以便降低人工成本。以“成本優勢”標準衡量,企業應從長遠出發僱傭年輕、文化程度高的員工,利用學習曲線,以獲得較長時期的成本優勢。

2、立足於總體發展戰略。

現代成本動因的理解應是企業戰略高度上的,它不僅包括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有形的物料及人力的消耗,更應包括企業的規模、市場開拓、企業內部結構調整等無形的成本動因。為使企業產品在市場上具有強大競爭力,成本管理就不能再侷限於產品的生產(製造)過程,而是應該將視野向前延伸到產品的市場需求分析、相關技術的發展態勢分析,以及產品的設計;向後延伸到顧客的使用、維修及處置。

按照成本全程管理的要求,就會涉及到產品的信息來源成本、技術成本、後勤成本、生產成本、庫存成本、銷售成本,以及對顧客的維修成本、處置成本等成本範疇。對所有這些成本內容都應以嚴格、細緻的科學手段進行管理,以增強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如在產品設計階段推行價值分析,就是一種技術與經濟相結合的成本管理手段。現代成本管理以企業的全局為對象,根據企業總體發展戰略而制定的。

它把企業內部結構和外部環境綜合起來,現代成本管理從企業所處的競爭環境出發,其成本管理不僅包括企業內部的價值鏈分析,而且包括競爭對手價值鏈分析和企業所處行業的價值鏈分析,從而達到知己知彼,洞察全局的目的,並由此形成價值鏈的各種戰略。

3、立足於外部環境。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管理的重心應由企業內部轉向外部,由重生產管理轉向重經營決策管理,研究分析各種決策成本也就成為企業成本管理的一項至關重要的內容,如相關成本、差量成本、機會成本、邊際成本、付現成本、重置成本、可避免成本、可遞延成本等等。在企業成本管理中,重視和加強對這些管理決策成本範疇的研究分析,可以避免決策失誤給企業帶來的巨大損失,為保證企業做出最優決策、獲取最佳經濟效益提供基礎。應把企業成本管理納入整個市場環境中予以全面考察。

只有對企業所處環境的正確分析和判斷,才能預測和控制風險,根據企業自身的特點,確定和實施正確適當的管理戰略,把握機遇,主動積極地適應和駕馭外界環境,在競爭中取得主動,最終實現預定的企業戰略目標。而傳統成本管理的對象主要是企業內部的生產過程,對企業的供應與銷售環節則考慮不多,對於企業外部的價值鏈更是視而不見。

四、運用現代成本管理的現實意義

成本管理範圍的日益擴大,更有助於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隨着社會經濟環境的發展、變化以及高新技術和管理科學的不斷創新,成本管理的範圍日益擴大。對處於開發型、競爭型市場環境中的企業來説,應該把企業成本管理問題放在整個市場環境中予以全面考慮。因為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是為滿足顧客需要而設計的一系列作業的集合體,它表現為一個由此及彼、由內及外的“價值鏈”,通過了解整個行業的價值鏈來進行成本管理,更有助於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

因此,現代企業成本管理的範圍不僅包括生產領域成本的控制,而且包括流通領域成本的控制,還要對研究、開發和設計成本進行控制;不僅要通過管理工作控制成本,而且要通過技術工作管理成本。同時,現代科學的飛速發展又使成本管理的範圍向着與多學科相互結合、相互交叉滲透的方向發展,如在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的大背景下,適時生產控制、全面質量管理、作業成本法的出現。相關科學的引入,使成本與技術密切結合,不但擴大了成本管理的範圍,也開闢了降低成本的新途徑。

現代成本管理的實施,有利於改善和加強企業經營管理。作為一個完善的企業管理系統,現代成本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正確引進和運用現代成本管理是我國企業管理中值得深思的問題。現代成本管理是企業全員管理、全過程管理、全環節管理和全方位管理,是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結合的管理,是經濟和技術結合的管理。

在現代企業管理中,成本管理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突破了傳統成本管理把成本侷限在生產這一狹小層面上的研究領域,把重心轉向企業整體戰略這一更為廣闊的研究領域,注重採購、技術、財務領域及競爭對手的成本分析等,有利企業正確地進行成本預測、決策,從而正確地選擇企業的經營戰略,正確處理企業發展與加強成本管理的關係,提高企業整體的經濟效益。

樹立現代成本意識,運用成本——效益分析為企業創造更大收益。現代成本意識是指企業管理人員對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夠的重視,不受“成本控制即為成本降低,成本到一定程度即無法再降低”的傳統思維定式的束縛,充分認識到企業成本降低的潛力是無窮無盡的。確實,在相關指標不變的情況下,降低成本支出的絕對額,反而會相應地增加企業的收益,而單純的成本降低確實是有限度的。然而,在各項經濟指標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有時增加成本支出的絕對額,反會相應地增加企業的收益。

因此,現代企業成本管理的內容不僅僅是孤立地降低成本,其目的是從成本與效益的對比中尋找成本最小化。必須指出,這種無窮盡降低成本的思想必須依靠戰略構築、組織措施的配合才能形成現代完整意義上的成本意識。其表現為,一方面把降低成本的工作擴展到供應、生產和設計等各個部門,形成全廠全員式的降低成本格局,形成貫穿企業各部門的成本意識;另一方面將降低成本從戰略佈局的高度加以定位,即從選擇開發項目種類、進行可行性研究起就注入成本思考,確立具有長期發展觀的成本意識。

成本效益理念可通俗地表述為“為了省錢而花錢”的思想,即為了未來的更多收益應該支出某些短期看來似乎是高昂的費用。比如引進新型設備可能導致一筆較大的支出,但是,在今後設備使用期間,因設備利用效率的提高而增加的產出加上設備維修費用降低的綜合效益,可能抵補支出而有餘,這樣就總體而言,效益有所增加。由此可見,為未來“增效”而樹立成本效益理念是極為重要的。

在市場經濟的今天,經濟環境發生了劇變,信息技術的發展,一方面給企業提供了更好的成本控制的手段,另一方面,使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同時,市場需求瞬息萬變,競爭變得異常激烈,成本優勢的取得對於一個企業的生存至關重要。而成本優勢的取得絕對不限於成本本身,應從管理的高度去挖掘成本降低和獲取效益的潛力。在我國,對成本控制的研究和應用更是迫在眉睫的任務,企業管理者要及時轉變傳統狹隘的成本觀念,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充分運用現代的先進成本管理方法以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管理學課程學習心得體會4

管理學這一門學科對於我們土木專業的學生無疑是陌生而嚮往學習的,因為大家都知道自從人類有了共同勞動,就有了管理,管理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之一。它廣泛的存在於現實生活中,管理是一切有組織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組織部分。也就意識到了管理學這一門學科對於我們今後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和對管理學的好奇與嚮往,我們完成了為期8周的學習。

第一節課剛開始的時候,陳老師就要求我們要保持空杯心態,認真的學習這門學科。陳老師以她獨特的見解和親身的工作經歷贏得了同學們的一致認可,對管理學的學習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興趣。

什麼是管理?科學管理之父——泰勒認為:管理是一門怎樣建立目標,然後用最好的方法經過他人的努力來達到的藝術。法約爾認為:管理就是計劃,組織,控制,指揮,協調。西蒙:管理就是決策。課本上的定義:管理是通過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協調以人為中心的組織資源與職能活動,以有效實現目標的社會活動。我個人認為管理就是讓別人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任務。然而陳老師簡單的將管理定義為:我説你做。是我對管理的定義有了更好的記憶和了解。

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通過歷史的經驗和實踐,中國有着自己獨特的管理思想,主要包括順道、重人、人和、守信、對策、法治、利器、求實等。“內事不明問張昭外事不明問周瑜,國事不明問魯肅,家事不明問老母”,從孫權的話中,我們並不難看出管理者並不一定要有超越平凡人的能力和過人的見解,只要管理好手下的人,也能將國家統治好,實現自己的大業。從小我就喜歡看一部電視劇《楚漢爭霸》,電視劇中項羽的英雄氣概、雄心壯志深得我們觀眾的喜歡,而不喜歡平庸、地位低下的劉邦。就算最後取得天下的是劉邦而不是項羽,我喜歡的仍舊還是西楚霸王項羽,以為劉邦能取得天下完全就是運氣好。學了管理學之後,我的見解也有了大轉變,劉邦之所以得天下用他自己的話就是: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糧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劉邦的能力遠不及這三個人,但他卻能讓他們為他所用,替他打天下,然而項羽妒賢嫉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不善用人之道。可見劉邦得天下並不只是運氣而已。

通過各種例子,管理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然而管理學涉及的東西還很多,短暫的八週時間是遠不能將其囊括手中。但也通過陳老師學習領悟到了不少知識,在今後的工作和學習之中集合實際生活運用管理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最後,真心的感謝陳老師這段時間的教導,感謝你帶我們瞭解學習管理學這門學科,也感謝你送我們的“能”、“敢”、“會”、“能”、“成”。今後,我將記住老師的這五個字,努力學習,爭取做個能做事的人。

管理學課程學習心得體會5

《管理學》專題是我參加自學考試的最後一門課程,並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成績。下面我把自己認為比較有效的讀書方法與大家分享,供各位考友參考。

1.瀏覽綱目,理清框架。我一般在學習教材之前首先瀏覽一下目錄,透過目錄你能較快地大致瞭解全書的結構,讓教材在自己的腦海裏形成一個整體的粗線條的網絡圖。比如《管理學》專題這門課程,包括了:總論——管理過程(管理過程、組織的環境、組織文化)——管理結構(組織的結構、組織結構的演化理論、學習型組織與知識管理)——管理者與管理行為(管理行為、管理者與領導者、人力資源管理)——計劃、戰略與創新的管理(管理的目標與計劃管理、戰略管理、管理控制、變革與創新管理)——比較管理——未來管理。初看目錄後對照自學考試大綱把目錄再瀏覽一遍,目的是弄清楚教材目錄中哪些章節應該是重點掌握,哪些章節是理解掌握,哪些章節是屬於一般瞭解,自己分別做上不同的符號,這樣便於後面通讀、精讀時更加快捷,更加到位,少走彎路。

比如:《管理學》專題考試大綱最後註明,第十四章管理學的比較與國際化、第十五章管理學發展展望均作了解,這樣考生就可把這兩個章節的內容作為略讀。再如,第一章中的中國古代管理思想、管理學研究的對象、研究方法;第二章中的管理信息聯繫過程;第三章中的公司治理;第四章中的流程導向型結構;第五章中的組織範式的演化;第六章中的學習型組織理論的應用;第十章中的企業計劃管理系統——典型案例剖析等等,這些內容在大綱中也均作為了解,因此,考生閲讀教材時對這些內容同樣可採取略讀的方式,這樣一來,原本厚厚的教材一下子變薄了很多,增強了很多的信心。

2.通讀教材,留下印記。在瀏覽綱目,理清框架後就要制定一個通讀教材的計劃,這是我參加自學考試一個很深的體會,我覺得通讀一遍教材很重要,因為試卷中選擇題面廣量大,有時出的題目也比較細微,而這些內容往往就是在通讀過程中留下印記的。

俗話説,不動筆墨不讀書。我有一個習慣就是在閲讀教材時特別喜歡動筆做做記號,比如重點詞語上加加框,關鍵詞語下加加點,重要標題下劃劃線等等,這樣的批註閲讀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教材的內容,收到加深印象、增強記憶的效果,還可以幫助我們整理、積累,便於今後查找、複習、運用。另外我在做記號時也有所區分,一般在通讀教材時我用鉛筆做記號,自認為重要的地方就圈圈畫畫,相對而言做記號的地方比較廣一些。等到第二遍精讀時,我就改用黑色水筆做記號,做記號的內容在第一次的基礎上更精當一些。到重點複習記憶的時候就用紅筆做記號。因此,翻開我曾閲讀過的自考教材,常常會發現有些重點、關鍵之處就用上了三種顏色的標記,我自認為這樣做記號一來能提醒自己的閲讀進度,二來能加深印記,記憶效果比較好。

3.精讀教材,強化記憶。教材通讀後就開始精讀,精讀的目的就是要理解、掌握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弄清楚各章節的考試內容。精讀時我會把教材與大綱對應着看,讀完一個章節,思考一下章節後的習題,並在大綱上標上頁碼,便於查找。精讀時我喜歡用黑色水筆進行批註,對第一次鉛筆批註的內容進行篩選、精簡,突出關鍵內容。比如第一章第二節中典型的管理思想和理論的發展,一共分三個階段:傳統管理階段;近代管理階段;現代系統管理階段。精讀這部分內容時我首先記住重要的代表人物:泰勒、法約爾、韋伯、梅奧、西蒙、巴納德、伯塔蘭菲等,然後抓住最關鍵的詞語理解這些代表人物管理思想的基本點(貢獻)與侷限性,比如泰勒的科學管理,我就記住“使管理成為一門科學”“把工人當成‘經濟人’”;梅奧等人的人際關係學派,我就記住“工人不是‘經濟人’,而是‘社會人’”;西蒙的決策理論學派,我抓住“有限理性”“滿意解”等詞語記憶,考試時抓住了關鍵詞語,再加上臨牀發揮,那就萬變不離其宗了。考前適當的強化記憶也是十分重要的,我會在關鍵的或難於記住的詞句上用紅筆進行批註,這樣反覆的批註能很好地幫助我們記憶。

4、聯繫實際,學以致用。我讀書的另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喜歡把所看的內容與自己的工作,與自己周圍的生活結合起來思考,這樣學習起來也容易記住。例如學習第四章第二節“工作設計”這個內容時,我就聯想到學校這個組織裏就有語文、數學、音樂、體育、美術、計算機等不同專業的教師,這樣的`分工有利於培養專業人才,提高教學質量。但過於專業化分工也有缺陷,限制了教師學習、發展的機會。因此,倡導教師輪換交流(城鄉之間、校際之間),擴大工作範圍,豐富工作內容(學科之間交流聽課),使用工作特色。這樣一聯繫實際,這一節的主要內容全記住了。

再如學習第八章“管理者與領導者”時,我就把這個管理者、領導者看成是一所學校的校長,校長要管理好一所學校,也應該擁有這樣的素質:具有戰略思考的能力、充滿激情、正直;校長領導學校的關鍵行為也應該是:構建願景(學校中、長期規劃)、識別關愛下屬(瞭解教師的發展需求、關心教師的工作、生活)、正確使用與提高下屬的能力(用人機制、培養精英團隊、提升工作效率)、服務於組織目標(辦人民滿意的學校)、保持希望(學校精神、追求卓越)。聯繫自己的工作實際去理解,無論考簡答題還是論述題都不會有問題了。除了考試能夠過關外,我覺得更長遠的收穫就是能學以致用,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品味,豐富自己的人生經歷。

5.做模擬卷,弄清題型。建議考生在購買教材時也最好買上歷年的試卷,考前一兩個星期,自己試着做一做,一來了解考試的題型,二來評估一下自己在哪些地方還掌握得不夠好,可以彌補。做模擬卷這個環節一定需要,因為有時本年度試卷中的題目與往年試卷中的題目類似,比如選擇題或者填空題內容前後稍作變化而已,所以提醒考生在做模擬試卷時也要學會變化,學會換個角度去思考,這樣可能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6.輕鬆上陣,沉着應戰。考生的心態很重要,平時發現有些考生因為過度緊張,或自我壓力太大,雖然考前也花了不少時間,但往往在考試中失誤了。所以考試當天,我們應該以平和的心態充滿自信走進考場。答題時儘量寫具體些,特別是簡答題或論述題,要點應逐一分開寫,序號標出,這樣便於閲卷老師看得清楚。一旦遇到自己不會的題目,請不要放棄,最好根據自己的理解寫上答案,説不定也能得上幾分。另外,提醒考生不要過早交卷,有時間的話選擇題之類的內容可以檢查檢查。總之,考生在考場上儘可能做到沉着、仔細,有分必爭。

考友們,堅持到底,就是勝利!最後,我衷心地祝願大家都能順利過關,如願以償!

管理學課程學習心得體會6

我雖工作多年,但對管理學還是知之甚少,所以非常感謝集團領導給我們提供了這次培訓學習的機會,讓我對管理學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也非常感謝培訓老師毫無保留的傾囊相授的無私精神。

通過這一個多月對《現代管理學》的學習,讓我瞭解到管理學是一門很深奧的知識,任何組織都需要管理工作的支持,而且任何管理工作都是在某一特定組織進行併為該組織服務的。法約爾説管理可以分為實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等。它的研究對象是合理組織生產力,完善生產關係,維護上層建築。

管理有兩重性: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自然屬性具有科學性和管理共性,社會屬性具有階級性和管理個性。自然屬性就是合理組織生產力,管理水平和生產水平的相適應。社會屬性就是管理建立有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上,管理為所有者服務。管理學的來源有這麼三種類型:技術型、制度型、魅力。

管理是一門科學,是有大量學者和實業家在總結管理工作的客觀規律基礎上,借用許多科學家的理論、知識和方法,它是一套管理理論體系,它為指導管理實踐提供了原理,原則、方法和技術。人們掌握了系統化的科學的管理知識,就有可能對組織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可行的、正確的解決辦法。

雖然管理是一門科學,但它只是一門不精確的科學,管理科學並不能向管理者提供解決一切問題的答案。由於管理的對象主要是人,解決的是組織和環境的適應問題。而不同人的心理特點和素質不同,組織就面臨的環境又很複雜多變這就要求管理者能審視度事,隨機應變。管理要達到預期的目的,就必須靈活地、巧妙地運用管理理論、方法和技術。

管理學對人性的假設由經濟人,社會人,自我實現的人假設向“複雜人假設”轉變的。而複雜人是指人們通常有多種需求和不同的能力,往往把滿足需要中的一種或幾種需要結合在一起,作為自己的目標。人是複雜的,既不是單純的經濟人,也不是完全的社會人,而是因時、因地、因各種主觀條件變化而採取適當反應的複雜人。早期管理思想中,把人當作會説話的工具,認為人總是好吃懶做,好逸惡勞,毫無責任心,以泰羅為代表的科學管理理論強調人追求經濟利益的本性,使管理學與經濟學的人性假設趨於一致。之後,梅奧從霍桑實驗"中認識到除了對經濟利益的需求外,人們對社會和心理方面的需求也很重要,因而否定了經濟人假設,提出了社會人假設。其他行為科學理論的代表人也從不同側面強化了社會人假設,其中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把社會人假設發展為一個精典而又精緻的需求模型。由此可看出管理學知識這門學科的應用面之廣。

在學習了管理學後,我更深刻的意識到了一個企業或是團隊的成功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綜合素質,因此,管理不僅是一種知識,也是一種實踐;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它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有機統一。綜上所述,這是這一個半月我學習管理學的心得體會,我也將會應用於今後的實踐工作中,希望能夠取得更多的收穫。

管理學課程學習心得體會7

在現實社會中,人們都是生活在各種不同組織之中的,如工廠、學校、醫院、軍隊、公司等等,人們依賴組織,組織是人類存在和活動的基本形式。沒有組織,僅憑人們個體的力量,無法征服自然,也不可能有所成就的;沒有組織,也就沒有人類社會今天的發展與繁榮。組織是人類征服自然的力量的源泉,是人類獲得一切成就的主要因素。然而,僅僅有了組織也還是不夠的,因為人類社會中存在組織就必然有人羣的活動,有人羣的活動就有管理,有了管理,組織才能進行正常有效的活動,簡而言之,管理是保證組織有效地運行所必不可少的條件。我認為對於有效的管理,沒有一種固定的模式,首先擺在第一位的必須是實際,對於不同的情況,不同的目的,都會有很多個管理的選擇,我們要從中間選擇一種最有效,最節約,又或是最易實現的辦法,都不是容易達到的事情。於是,我們必須要首先明確一個最核心最本質的目標,對於企業管理,那就是使最少的投入換回最多的回報。我認為工作和人是管理的兩個重要部分。

首先是對於工作。所有的企業都是由無數人來擔任無數職位然後形成的,因此所有的企業都有一定的組織結構和工作方式。同時每一個職位的人,不論是管理者、技術人員、工人,他們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是一定的計劃內的,這些都是需要在企業運作前設計規劃好的內容。因此管理的第一項也是最重要的'任務便是把這些工作的結構和內容計劃安排好。單從工作的角度看,如果一個企業的組織結構達到了最合理最科學,而企業中每個人的工作也是最恰當最精準,那麼這個企業就能做到已最少的投入換回最多的回報。現實中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永遠找不到一個最完美的工作方式,同時實際情況也是變化萬千,現實的要求在不斷改變,如果要“最完美”,那就必須不停的改變,這對於管理者來説也是極不現實的。因此管理學家只是致力於更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非求一個“最完美”。在這方面,20世紀初出現的科學管理思想有着很大的成就。泰羅提出的科學管理思想,包括確定合理的工作標準、工作方法標準化、合理配備工人、實行有差別的計件工資制、實行職能工長制。這些理論本身對有效管理起了很大作用,同時也使人們更加重視對工作的科學設計和改造,從而提高效率。每一個管理者都應該從科學管理思想中收穫更本質的內容,那便是通過科學有效的管理,使人們的工作效率不斷提高。

泰羅在這一方面只是為人們開了個頭,後來的管理者需要發揮創造力,面對各種情況,科學理性地設計組織結構、工作方式等,從而使效率達到最大。這便是對於工作的一部分,當然不只是科學管理思想對其有積極作用,但最終目標還是通過調整工作,來使效率達到最大。第一部分無疑是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然而如果沒有第二部分的話,第一部分無疑會大打折扣。

這第二部分是對於人。如果説對於工作的設計和調整是屬於比較固定和硬性的話,那麼對於人的工作是充滿彈性和不固定因素的。因為人和工作工具是不同的,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種因素會影響人工作的效率。如果想提高工作效率,對人的關注是絕對不能忽視的。如果不這樣,光靠改善第一方面內容會使其效果大大降低。如果長久忽視對人的關注,則會產生更消極的影響。對於人,管理者要做到的是,使人的工作效率達到最大,這需要人對工作有很大的積極性,並且一切工作因素都是利於人發揮出他們的最大工作效率。工作環境、人際關係、人文氣氛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在這一方面,梅奧的人際關係學説開創了這一領域。他通過著名的霍桑實驗,提出了與科學管理不同的新概念,包括社會人的假設、士氣的概念、非正式組織。梅奧的理論使人們開始關注工作中的“人”。一個和諧愉快的工作環境、一羣和睦競爭的工人、一股積極向上的工作風氣,能產生的工作效率將會很大地超過一般情況下的工作環境。這一方面顯然不同與工作方面,充滿着很大的彈性和變化,也對管理者有更高的要求。不同類型的管理者或許會營造截然不同的工作環境,即使是優秀的管理者也是一樣。好的工作環境沒有特定的標準,只要能更好地促進人們工作就算是。管理者需要有很強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才能把對人的工作做好,這一點也是相當的不容易。總的來説,對於人這一方面,雖然不及對於工作那一方面重要,但是它產生的效果可能更顯著,同時也會給一個企業帶來一些不能靠改善工作帶來的內容。

我認為企業中的管理,大致可分為這兩個方面的內容,對於工作和對於人。而管理所包括的計劃、組織、控制、激勵、領導五方面工作,都可以包含在這兩方面的具體任務之中。管理是一種藝術,它需要管理者有各方面的能力,同時其具體操作方法又不侷限和拘束,需要有很好的創造力。

管理學課程學習心得體會8

《管理學》這門課是我在本期修的。我學習,是因為,我認為我將來就是一個企業家或是一個公司老闆,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人才”,然而,間接面對的就是“管理”曾聽説過“天時不如地種,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話側面説明了管理的重要,因為,要留住人才,關鍵總在於管理。因此,我修了這門課。

我先説明,我寫的算不上什麼“體會”只能算是“心得”罷了,所謂“心得”即心裏所得到的,就這一點,我想每個人只要接觸了什麼,也都會自然而然的有一點兒心得,因此,我寫的是我自己的心得。

第一:瞭解了這門學科的組成:《管理學》的出現和發展,古代以及現代的經典《管理學》原理,這一章裏,我們學習到了許多經典的管理榜樣,首先,管理的最重要原則——以人為本。這和現代的管理理念一致,到處都是聽説的“以人為本”,因此,在這裏我才真正的在書接觸到了這個觀念。

其次,管理中的“人際技能”,這又映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必須處理好人際關係,同時“人際關係”也是一個立足社會的基本點。

再次,分工與協作,分工要求各盡其職,協作便又是現在熱炒的“團隊精神”。

老師在總結這一章時,提出了以下一些令人受益匪淺的五點意見:

1、自我超越(pemonalmastey)

2、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gmentalmodls)

3、建立共同的願意(buildingsharedvision)

4、團體學習(teamleaning)

5、系統思考(systemsthinking)

第二:瞭解了這門課的一些基本思想。首先是“道德與社會責任”我想無論是那門課,這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在這競爭異常激烈的社會,“道德與責任”便成了我們在這個社會能夠得以生存的關鍵。人生觀,價值觀,價值取向也被提到了。其次,全球化管理,這一點,是當今社會非常流行的,因為現代社會的發展就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21世紀,還有就是“信息管理”這是一個新觀念,因為以往沒有,這也是為了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而提出,Internet的建立,改變了人們的思想方式,同時也改變了人類的行為模式,這就是不斷要求現代人要專門化的從事這門管理。

第三:管理有幾個方面:決策與計劃,組織,領導以及控制和創新。在提到決策時,老師曾説了兩句他人的名言“做一件事情,在沒有最好意見之前最好不要做決定(即集思廣益)。如果一件事情,看上去只有一種方法,則此種方法可能是錯誤。”我想這便説明了我們在做一件事決策時候應把握的兩個基本觀點。它教導我們不要“唯心主義”同時自己也要有自己的觀點!同時老師不拘書本上的.知識,概括地提出以下6W和3H的思想,“WHATWHYWHENWHICHWHOWHEREHOWHOWMUCH”,有了這些,我們便能更好的決策第一件事了!

在談到領導時,老師也同樣不遺力的講述了優秀領導的作風,其中的“不可求全責備,切忌用人唯親,應當用其才,力戒貽誤時間,以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等,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作為一個優秀的領導,以下兩點又是不可或缺的。絕對深度的溝通技能作為一定的激烈措施。溝通是領導能夠深得人心的重要保證,而激勵便宜是領導能夠留住人心的重要措施。

由於本人未能深入研究這門課程,只是相當淺顯的心得而已,還望見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