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革命心得體會範文四篇

來源:文萃谷 2.08W

篇一:學習校本課程的心得體會

校本革命心得體會範文四篇

我參加了校本課程培訓學習,在培訓的過程中,對於校本課程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由理論到實踐、由陌生到熟悉的過程,尤其是以下幾個內容的學習,觸動很深:

一、關於校本課程的認識

目前我國的教育教育課程政策改革的方向正在從原先單一的國家課程模式走向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體制為基礎的課程模式。這一新的變化,使校本課程的開發成為21世紀初期我國課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熱點問題。

校本課程開發指的是學校根據本校的教育哲學,通過與外部力量的合作,採用選擇、改編、新編教學材料或設計學習活動的方式,並在校內實施以及建立內部評價機制的各種專業活動。

校本課程強調的是,在具體實施國家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而開發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校本課程的開發的管理有利於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有利於學校辦出特色,有利於儘可能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也有利於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

二、關於校本培訓的誤解

國小校本課程開發是課程改革的硬性任務,也是建國後首次提出的重大教育舉措。它徹底打破了國家課程一統天下幾十年的局面,使站在課堂第一線的國小教師開始享有課程開發的知情權、決策權和參與權,提升課程意識,進一步加強實施國家課程的能力;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凸顯學校的辦學特色和風格。

目前,校本課程開發已經形成趨勢和規模,為了避免走彎路、碰釘子,我們必須理清若干誤解。

誤解一:校本課程開發技術含量很高

許多學校領導和教師錯誤地以為,校本課程開發技術含量很高,難度很大,甚至非常神祕。其實並非如此。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手段通常包括選擇已有的課程、改編已有的課程和開發全新的課程。國內外的成功案例表明,絕大多數學校採用選擇已有課程或改編已有課程,極少開發全新的課程。譬如,北京石油學院附小英語教學質量很高,國家課程已經無法滿足學生需求,該校英語教師選擇萬洲編寫的《英語隨堂閲讀》作為英語校本課程開發的教材,獲得成功。因此,校本課程開發的技術含量不一定很高,否則它在中國小就沒有推廣的價值和可能。其實,校本課程就在我們身邊,它並不神祕,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誤解二:校本課程開發必須編寫教材

有些學校領導錯誤地認為,校本課程開發必須編寫教材,某些行政部門領導到基層學校檢查工作時,首先要求校方出示相關教材。實際上,校本課程開發不等於編寫教材,其教材、教師用書、輔導材料、練習冊等未必一應俱全。校本課程開發可以編寫教材,也可以不編寫教材,但是必須制定完整的課程方案,包括需求分析、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內容。前一時期,一些學校為了加強“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宣傳和教育,開發相應的校本課程,他們並沒有編寫教材,而是制定完整的課程方案,邀請專家和勞模作報告,組織學生閲讀相關書籍,觀看電影,同樣取得了很好效果。

誤解三:校本課程開發必須由本校獨自完成

這是一種非常狹隘的、片面的理解。校本課程開發不可能閉門造車,必須走出校門,充分利用可以共享的教育資源。如上海可以充分利用黃浦江、蘇州河、南京路、淮海路、外灘、浦東開發、第一次和第二次黨代會會址等資源,浙江紹興可以充分利用魯迅先生的資源,井岡山和延安地區可以充分利用革命傳統教育的資源。各地還有許多具有共性的教育資源,如高等院校、科研部門、廠礦企業、政府機構、博物館、科技館、青少年營地、學者、專家、 勞模、家長等。

校際之間也可以共同開發校本課程。香港大學課程學系副教授歐陽汝穎博士曾經介紹過香港地區“同類地區、同類學校共同開發和共同享用”的校本課程開發經驗。同類地區要求學校外部環境基本一致,同類學校要求學校內部環境基本一致,共同開發比較經濟,共同享用則擴大了受益面。

誤解四:校本課程開發會增加課程總量

幾十年來,國家課程一統天下,近乎佔了課程總量的百分之百。校本課程開發並不是在百分之百上做加法,而是課程總量的重新分配,校本課程開始佔有相應的比例。據統計,世界各國校本課程的比例大都維持在百分之二十左右,目前我國還沒有達到如此高的程度,但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發展水平很不平衡,校本課程開發的比例還有擴大的可能。

誤解五:校本課程只能是選修課或活動課

有人説,國家課程是必修課程,校本課程是選修課程和活動課程。言下之意是,校本課程不能列為必修課程。這是一種誤解。課程分類方法很多,如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必修課程、選修課程與活動課程,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它們之間的關係不是簡單的A等於B、B等於C的關係,而是彼此交叉的關係。校本課程可以列為選修課程或活動課程,也可以列為必修課程。雲南邊遠地區毗鄰“金三角”,那裏一些學校開發的校本課程《禁毒》就被列為必修課程;青海一些學校為了培養學生對家鄉的情感,開發校本課程《瞭解青海,熱愛青海》,也被列為高中畢業班的必修課程。

三、關於校本課程開發值得關注的兩個問題

校本課程作為新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作為學校特色化、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抓手,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展望今後的校本課程開發,有兩點值得大家關注:

(一)學生的興趣是校本課程的生命力。

校本課程開發值得警惕的一個現象是,許多學校的開發思路定位不準,大部分學校把開發思路確定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把校本課程開發作為創辦學校特色的抓手;二是根據教師的特長來考慮學校該開什麼樣的課程。這樣做,也無可非議,但如果換個角度思考,就有問題了,即我們把學生放在什麼樣的位置,開發的校本課程學生喜歡嗎?學生需要這樣的校本課程嗎?在很大程度上,我們開發的校本課程是為了滿足大人們的需要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所開發的校本課程就值得反思了。

(二)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是校本開發的重要因素。

教師專業發展與校本課程開發是互動體,一方面校本課程開發需要有一批具備課程意識與課程開發能力的專業化教師隊伍的參與和支持,目前正是由於缺乏教師的支持,而使得校本課程開發舉步維艱。在調查中發現,百分之四十四的教師因為自己在課程意識與開發能力上的欠缺,拒絕參與校本課程開發。另一方面,校本課程開發的參與也是教師培養自己的課程意識與課程開發能力,促進自己專業發展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徑之一。所以,建立有效的機制,使教師專業發展與校本課程開發同步十分重要。從校本課程開發成功的案例來看,那些參與課程開發的教師的確在開發中得到了較好發展,他們的成長除了得益於學校矢志不移的培訓外,更大的原因是在校本課程開發與研究中,通過不斷地學習、研究、實踐、反思,使自己的專業能力得到了一次質的飛躍。

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教師專業發展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任何校本課程開發,都要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校本課程開發。把校本課程開發作為教師專業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途徑,促成兩者的互動、同步發展是我們要探索的重點問題之一。

總之,校本課程的開發是教育迎接新世紀挑戰的一種迴應,是貫徹實施素質教育對學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學校充分發展辦學優勢和特色,積極參與國家創新工程,貫徹落實國家的教育方針,促使學生和諧發展繼而推動社會的發展,培養和造就“創造新世紀的人”的'一項基本建設。目標指向明確、內容多樣、課程設置靈活的校本課程能使學生在掌握國家課程

規定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引導學生在眾多的課程的選擇中得到個性發展的及時補償,在選擇中發現潛在能力的火花,在選擇中培養學生的信息採集和加工的能力,學會學習,使學生在課程的自主選擇和個性化知識的掌握過程中形成更多更廣泛的能力,更好地認識學習的價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學會生存。這些,正是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所在。

篇二:學習校本課程的心得體會

學習校本課程的心得體會 我參加了校本課程培訓學習,在培訓的過程中,對於校本課程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由理論到實踐、由陌生到熟悉的過程,尤其是以下幾個內容的學習,觸動很深:

一、關於校本課程的認識

目前我國的教育教育課程政策改革的方向正在從原先單一的國家課程模式走向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體制為基礎的課程模式。這一新的變化,使校本課程的開發成為21世紀初期我國課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熱點問題。

校本課程開發指的是學校根據本校的教育哲學,通過與外部力量的合作,採用選擇、改編、新編教學材料或設計學習活動的方式,並在校內實施以及建立內部評價機制的各種專業活動。

校本課程強調的是,在具體實施國家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而開發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校本課程的開發的管理有利於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有利於學校辦出特色,有利於儘可能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也有利於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

二、關於校本培訓的誤解

國小校本課程開發是課程改革的硬性任務,也是建國後首次提出的重大教育舉措。它徹底打破了國家課程一統天下幾十年的局面,使站在課堂第一線的國小教師開始享有課程開發的知情權、決策權和參與權,提升課程意識,進一步加強實施國家課程的能力;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凸顯學校的辦學特色和風格。

目前,校本課程開發已經形成趨勢和規模,為了避免走彎路、碰釘子,我們必須理清若干誤解。

誤解一:校本課程開發技術含量很高

許多學校領導和教師錯誤地以為,校本課程開發技術含量很高,難度很大,甚至非常神祕。其實並非如此。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手段通常包括選擇已有的課程、改編已有的課程和開發全新的課程。國內外的成功案例表明,絕大多數學校採用選擇已有課程或改編已有課程,極少開發全新的課程。譬如,北京石油學院附小英語教學質量很高,國家課程已經無法滿足學生需求,該校英語教師選擇萬洲編寫的《英語隨堂閲讀》作為英語校本課程開發的教材,獲得成功。因此,校本課程開發的技術含量不一定很高,否則它在中國小就沒有推廣的價值和可能。其實,校本課程就在我們身邊,它並不神祕,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誤解二:校本課程開發必須編寫教材

有些學校領導錯誤地認為,校本課程開發必須編寫教材,某些行政部門領導到基層學校檢查工作時,首先要求校方出示相關教材。實際上,校本課程開發不等於編寫教材,其教材、教師用書、輔導材料、練習冊等未必一應俱全。校本課程開發可以編寫教材,也可以不編寫教材,但是必須制定完整的課程方案,包括需求分析、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內容。前一時期,一些學校為了加強“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宣傳和教育,開發相應的校本課程,他們並沒有編寫教材,而是制定完整的課程方案,邀請專家和勞模作報告,組織學生閲讀相關書籍,觀看電影,同樣取得了很好效果。 誤解三:校本課程開發必須由本校獨自完成

這是一種非常狹隘的、片面的理解。校本課程開發不可能閉門造車,必須走出校門,充分利用可以共享的教育資源。如上海可以充分利用黃浦江、蘇州河、南京路、淮海路、外灘、浦東開發、第一次和第二次黨代會會址等資源,浙江紹興可以充分利用魯迅先生的資源,井岡山和延安地區可以充分利用革命傳統教育的資源。各地還有許多具有共性的教育資源,如高等院校、科研部門、廠礦企業、政府機構、博物館、科技館、青少年營地、學者、專家、勞模、家長等。

校際之間也可以共同開發校本課程。香港大學課程學系副教授歐陽汝穎博士曾經介紹過香港地區“同類地區、同類學校共同開發和共同享用”的校本課程開發經驗。同類地區要求學校外部環境基本一致,同類學校要求學校內部環境基本一致,共同開發比較經濟,共同享用則擴大了受益面。

誤解四:校本課程開發會增加課程總量

幾十年來,國家課程一統天下,近乎佔了課程總量的百分之百。校本課程開發並不是在百分之百上做加法,而是課程總量的重新分配,校本課程開始佔有相應的比例。據統計,世界各國校本課程的比例大都維持在百分之二十左右,目前我國還沒有達到如此高的程度,但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發展水平很不平衡,校本課程開發的比例還有擴大的可能。

誤解五:校本課程只能是選修課或活動課

有人説,國家課程是必修課程,校本課程是選修課程和活動課程。言下之意是,校本課程不能列為必修課程。這是一種誤解。課程分類方法很多,如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必修課程、選修課程與活動課程,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它(2011-2012學年度第一學期 )

們之間的關係不是簡單的A等於B、B等於C的關係,而是彼此交叉的關係。校本課程可以列為選修課程或活動課程,也可以列為必修課程。雲南邊遠地區毗鄰“金三角”,那裏一些學校開發的校本課程《禁毒》就被列為必修課程;青海一些學校為了培養學生對家鄉的情感,開發校本課程《瞭解青海,熱愛青海》,也被列為高中畢業班的必修課程。

三、關於校本課程開發值得關注的兩個問題

校本課程作為新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作為學校特色化、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抓手,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展望今後的校本課程開發,有兩點值得大家關注:

(一)學生的興趣是校本課程的生命力。

校本課程開發值得警惕的一個現象是,許多學校的開發思路定位不準,大部分學校把開發思路確定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把校本課程開發作為創辦學校特色的抓手;二是根據教師的特長來考慮學校該開什麼樣的課程。這樣做,也無可非議,但如果換個角度思考,就有問題了,即我們把學生放在什麼樣的位置,開發的校本課程學生喜歡嗎?學生需要這樣的校本課程嗎?在很大程度上,我們開發的校本課程是為了滿足大人們的需要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所開發的校本課程就值得反思了。

(二)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是校本開發的重要因素。

教師專業發展與校本課程開發是互動體,一方面校本課程開發需要有一批具備課程意識與課程開發能力的專業化教師隊伍的參與和支持,目前正是由於缺乏教師的支持,而使得校本課程開發舉步維艱。在調查中發現,百分之四十四的教師因為自己在課程意識與開發能力上的欠缺,拒絕參與校本課程開發。另一方面,校本課程開發的參與也是教師培養自己的課程意識與課程開發能力,促進自己專業發展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徑之一。所以,建立有效的機制,使教師專業發展與校本課程開發同步十分重要。從校本課程開發成功的案例來看,那些參與課程開發的教師的確在開發中得到了較好發展,他們的成長除了得益於學校矢志不移的培訓外,更大的原因是在校本課程開發與研究中,通過不斷地學習、研究、實踐、反思,使自己的專業能力得到了一次質的飛躍。

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教師專業發展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任何校本課程開發,都要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校本課程開發。把校本課程開發作為教師專業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途徑,促成兩者的互動、同步發展是我們要探索的重點問題之一。

總之,校本課程的開發是教育迎接新世紀挑戰的一種迴應,是貫徹實施素質教育對學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學校充分發展辦學優勢和特色,積極參與國家創新工程,貫徹落實國家的教育方針,促使學生和諧發展繼而推動社會的發展,培養和造就“創造新世紀的人”的一項基本建設。目標指向明確、內容多樣、課程設置靈活的校本課程能使學生在掌握國家課程規定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引導學生在眾多的課程的選擇中得到個性發展的及時補償,在選擇中發現潛在能力的火花,在選擇中培養學生的信息採集和加工的能力,學會學習,使學生在課程的自主選擇和個性化知識的掌握過程中形成更多更廣泛的能力,更好地認識學習的價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學會生存。這些,正是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所在。

校本教研與課程研究學習心得體會:

我參加了學校校本教研的活動,讓我在教育教學上有了很大的認識,下面就談談自己的理解和感想

校本研究的重心要置於具體的學校教學情景中,在真實的教學情景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許多教學問題,如果脱離了具體的教學情景去抽象地談論,是容易做到的,但意義卻不大。校本教研強調教師是教學研究的主體,是所有教師的權利和責任。只要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以研究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教學實踐和從事教學工作,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高和解決教學實踐問題的能力,學校教學質量的普遍提高才有真正的可能。

因為教學研究直接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所以,以校為本教學研究制度的基本理念中重要一點,我認為就是解決教師自己的問題、真實的問題和實際的問題。在教學中如何把發現的問題提升為校本教研的問題,再把課題研究的成果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去,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因此,通過學習以及自己對校本教研的理解,針對自己所教學科的特點,自己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教學的,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1、注重引課的藝術:引課可以採取多種方式,如多媒體教具,掛圖、設問等,一定要有創意,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2、利用現代教學技術:利用多媒體教學,配上音樂錄象等,把抽象難以理解的問題,利用形象的動畫設計,使學生很容易接受並加深理解 在採取以上各種教學手段的每節課的教學中,做到隨時發現問題,隨時記錄,找出問題的所在,叫做補改吧,通過這些方法的運用,解決教學實踐中發現的問題,雖然以前每節課後也都寫教學反思,但只是流於形式,沒有把課上出現的問題真正的記錄下來,通過這次的學習、討論,自己深有啟發,對於每節課後,一定寫出詳細的教學反思,有情景

描述、問題分析、對策構想,既要針對教學的閃光點、失誤點、困惑點進行反思,使之具有針對性,把反思與理論學習結合起來,注重理性思考,使之具有深刻性,做到課課有反思,形成理論性問題,再運用到課堂教學中。

總之,通過學習,自己認為教師在教學中發現問題是校本教研的“點火器”,教學反思是校本教研的“發動機”,兩者互相依靠,相互促進,是教師專業素質提高不可缺少的兩個部分。

校本教研與課程研究學習心得體會二: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全面推廣新階段的背景下,“為了學校、在學校中、基於學校”的校本研究,正在全國各地蓬勃興起,迅速成為我國中國小校教科研的主流模式。校本研究標誌着中國小教育科研的轉型,即:由原來的“自上而下”的、“先開發理論然後推廣實驗”的“教育實驗”模式,轉向“自下而上”和“上下結合”的、針對“教育問題”並引起?“反思和行動”的“校本行動研究”。

校本研究是一種“以校為本”的教育教學研究,是將教科研的重心下移到學校,重點指向了促進實施素質教育和教師專業化發展;校本研究又是一種基於合作、開放的教育教學研究,特別強調校際互動、合作學習和區域推進。除了提倡教師個體的“自我反思”之外,校本研究也把教師之間的“同伴互助”和“專業引領”作為其核心要素,要求建立共同願景,實現團隊學習,促進知識流動,推動教師學習型組織的建設。“教學型”校本教研與“研究型”校本教研 是兩種常見的形態。

1、“教學型”校本教研

——圍繞上好一節課而展開,主要研究“什麼是好課”,把研究融入備課、上課、説課、評課的全過程。

——以“課”為載體進行研究,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現方式是“課例”,也包括“説課稿”、“教學敍事”、“教學實錄與反思”和教學論文等。

2、“研究型”校本教研

——圍繞教師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的某個側面展開,主要研究“什麼是好教師(的教學能力)”,把研究融入教學、教研、學習、培訓的全過程。

——以“課題”為載體進行研究,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現形式是“案例”,以及研究報告、研究論文等。

3、兩者的關係

——既提倡教學型教研,打破校本研究“神祕感”: 教師都能夠進行校本研究。

——更提倡研究型教研,防止校本研究“狹窄化”:教師不僅僅只研究如何上好課。

——在兩者結合的基礎上,重新構建校本教研製度:改變目前的教研活動單純關注教材教法和學生成績的做法,把教師專業化發展納入教研的重點,創導反思型教研模式,把新課程的理念轉變為廣大教師自覺的教學行為,幫助教師實現從宏觀理念到微觀教學的轉變。

4、推進校本研究的6大行動策略。即:

(1)從教育敍事研究開始行動:促進教師自我反思,改變教師“做研究”的話語方式,培育教師研究狀態;

(2)以教師博客支持教育敍事:搭建網絡敍事研究平台,促進教師之間的同伴互助和思想互聯;

(3)以觀察研究深入課堂教學:發現和揭示教學問題,改進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

(4)開展以課例研究為載體的校本研修:以問題解決為中心,全面提升教師承載新課程的教學能力;

(5)開展以案例研究為載體的校本研修:實現教學、研究、學習、培訓的結合,全面提升教師專業素質;

(6)構建教師學習共同體:以校本研究為載體,創新教研製度,重構教研文化,建設教師學習共同體。

6、“以校本研修為載體,打造教師學習共同體”的具體做法

(1)建立共同願景,開展觀念更新的“破冰”行動,動員教師廣泛參加校本研究;(2)以敍事研究為切入點,促進教師自我反思,改善心智模式,營造反思文化氛圍;(3)以教師博客和網絡教研為聯結點,打開交流互動的窗口;(4)以教師需要為着眼點,以開放的心態實現同伴互助,積極倡導“深度匯談”,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對話與協作;以組織團隊學習的方式,實行專業引領;(5)以觀察研究為大面積推進手段,診斷和發現教學問題;先導小組引領,教研組連環跟進,開展案例分析教研活動;(6)以問題解決為落腳點,促進行為跟進,改進教學設計和策略,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師專業能力;(7)以制度建設為支撐點,重構教研組織,建立扁平、高效的校本研究管理網絡,創新校本研究的系列管理制度;(8)以打造教師學習共同體為指向,促進全校教師校本研修的常規化和持續開展。

校本課程是結合本校學生的發展要求,對地方文化的不同種類的內容作深度開發,以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在基礎教育新課程的整體框架內理解校本課程開發,其課程目標無疑是指向學生興趣培養並以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為旨歸,其課程形態應包含課程整體規劃,目標設計,實施計劃。有效管理和評價等基本要素。

校本課程開發藴涵着全新的教育理念,帶來教學空間、組織形式、教學形式、學習方式。師生關係等的根本轉變。在校要課程開發視域中,學校成為一種開展的機會,教師本身就是課程,教學重在發現,學習重在選擇。最合適的學習方式就是最好的學習,最有價值的評價是對主體的認同。

校本課程開發的首要原則是“面向全體學生”。國家課程“面向全體學生”意在使每一個學生都達到國家課程標準的底線要求,只是在共同學習要求的基礎上實現的水平層次有差異。校本課程面向每一個學生意在為每一個學生開發課程,不同的學生學習的課程不同,共同的要求在於每個學生都有自己選擇的課程,學生間存在學習內容和實現目標的差異。從這一點上來説,校本課程與傳統的興趣小組活動的差異就在於前者強調服務於每一個學生,後者只服務於部分學生。

校本課程開發的第二個原則是“面向個體需要”。國家課程也面向個體需要,但是在共同學習、共同任務、共同要求的前提下,強調不同的學生基於自身的經驗建構知識,學習的方式知識的理解水平體現個體性。校本課程“面向個體需要”的意義不同,它是從學生自身發展需要出發為學生開發課程,學生需要學習什麼,就提供相應的課程開發服務。學生的學習內容由自己決定,學校則要為學生建立校本課程學習檔案,儘可能保持其個性化課程的連續性。也就是説,校本課程開發不能只滿足學生當下的興趣,要把階段性學習與長期學習甚至終身學習相聯繫,真正實現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課程功能。在這一點上,校本課程與傳統興趣國小活動的差異在於,前者是有計劃的、規範的、系統性的課程開發,後者只考慮學生當下的興趣活動要求。

校本課程開發的第三個原則是“面向自主學習”。國家課程實施中學生的自主學習是有限的,它缺少開放的自主選擇空間,更多的是強調學習過程中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校本課程開發中學生的自主學習是一個全新的思路,學習內容是學生自主選擇的,學習目標是學生自主確定的,學習任務是通過師生對話制訂的,學習方式是學生自我設計的,學習結果是是自然生成的,學生享有充分的學習目標和要求也因人而異。但是,每一個學生都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清晰的學習任務、具體的學習內容、可行的學習計劃,都需要針對個體的學習目標進行個別性的評價。在這一點上,校本課程與傳統興趣小組活動的差異在於,前者是規範的課程實施並充分體現學生的個別化學習要求,後者只是具體活動的組織並強調統一的學習目標要求。

篇三:個人校本研修心得體會

國家的發展在教育,教育的發展在教師。只有教師的水平提高了,課上的生動了,才能真正的吸引住學生眼球,才能真正落實素質教育。因此我要求自己不僅要教好,更要做好自我學習,積極參加專業培訓學習,努力提升自身的理論和教研水平。

一年來,我充分體驗到了網絡學習的便捷與高效,比如上網觀看優質課,研讀優秀著作與論文,積極與同事交流討論,在線提問、發表評論。通過這一系列的專業化學習,我感覺受益非淺,可以説是一次心靈成長的歷煉。期間,為自己充電,吸收新知識、新觀點,新的教學方式。為了能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實踐,我積極參加鎮級、區級一系列公開課,理論指導實踐,從中我得到了研修中獲得了不少啟發。另外,我還積極反思實踐,積極撰寫論文和案例。時代在不斷的變化發展,我應加快步伐,跟隨時代的腳步,讓自己的教學成績更上一層樓。以上是我加入研修以來想法體會的總結,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裏,能在研修茶座的指點下,取長補短,更新教學理念,累積教學經驗,爭取在科學教學領域可以有更長足的進步。

我對“校本研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明白了“校本研修”的精髓所在,有以下收穫:

一、提高了對“校本研修”的認識、明確了“校本研修”的目的。 校本研修是以學校所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學校發展的實際需要為選題範圍,以學校教師作為研究的主體,通過一定的研究程序得出研

究成果,並且將研究成果直接用於學校實際狀況改善的研究活動。校本研修是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校發展,保證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的新的推進策略。

校本研修的目的是讓教師成為教學,研究和進修的真正主人。

二、提高教師的思想素質,認識終身學習的重要性,是迫在眉捷的任務。

目前,有一部分教師的認識還不到位,認為現有的知識足已滿足學生的需要,使得教師輕視學習,對教師的繼續教育持抵制態度,因此,提高教師對學習的認識,是十分必要的。終身學習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做不斷學習之人,來完善和提高自我。

三、為教師提供最合適的培訓管理模式調動教師的學習積極性。 (1)培訓管理模式改革的具體目標。教師繼續教育要在每一個教師需要的時候、方便的地點,以最好的方式方法提供必要的知識和技能,以幫助教師不失時機地獲得所需要的東西。

(2)採取協商式培訓形式。這是指在教師繼續教育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教學方案的設計與實施、培訓結果的分析與評估等方面由教學雙方共同參與、協商進行、合作完成。協商式培訓的基礎在於: ① 不同的人由於內在素質結構的不同而呈現出多元發展趨勢。每一位教師都具有區別於他人的個人和專業發展需要,最適合一個人專業發展的環境可能完全不適合另一個人的發展。為此,繼續教育應鼓勵教師採用自己偏愛的學習形式,來實現自我選擇的目標。當教師

養成了自定目標和自選實現目標的活動方式的習慣時,他們的教育水平就會得到提高。

② 教師具有自我教育能力。首先,他們能恰當選擇學習目標。教師個體對自己的學習需要能作出最適當的判斷,他們有能力自我導向,並自主學習。其次,當教師開始並設計了自己的學習活動後,他們的使命感增強,因而學習的效率高。再次,教師是根據個人的需求判斷來選擇自己的學習目標的,因而,這種學習動機是最強烈的,對教師的個體行為產生的影響是最大的。

今天研讀《校本研修面對面》,談到教師專業發展和信息技術的關係,作者認為: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師專業發展中起着巨大作用。信息技術正在改變着教師的行為習慣和工作方式。對於自覺學習的人,信息技術是一個重要的資源庫,善於利用,可以促進教師的快速成長。

四、信息技術在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中有以下作用和途徑:

1、教學設計與交流:分享教學設計;交流和討論;反思和總結。

2、網上學習與交流:學習理論,同伴互助,工求進步。

3、書寫教育博客:記錄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和總結,展示自己的風采,實現在線交流。

4、課堂實錄與反思:將自己的課堂教學實錄放在博客裏,自己可隨時隨地進行觀摩和反思,便於提高和總結。

在今後的工作,我們將充分利用學校自身的資源,以打造“學習型教師組織”為根本目標,促進我校全體教師專業化發展。為培養一批師德高尚、教技精湛、知識淵博的教師隊伍而努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