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的天堂》心得體會

來源:文萃谷 1.25W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鳥的天堂》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鳥的天堂》心得體會

《鳥的天堂》心得體會1

前不久,剛上完鳥的天堂。此時,回想起來感觸頗多。年輕的我也和許多同齡教師一樣希望能借鑑、模仿一些名家的教學讓課堂充滿活力,並對使用多媒體教學特別感興趣,總認為只要發揮它們的作用,課堂上一定是輕鬆自在、活躍非凡的。同時,一定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從而創造良好的閲讀氛圍。然而課堂、學生並非哪裏都一樣的,他們的個性很多時候造就了結果與設想產生出入,意想不到的問題悄然出現,因而教學時導致的一些遺憾就不可避免的發生。這些讓我思緒波動了很長一段時間,同時也激勵着我不斷反思自己的點點滴滴。下面就《鳥的天堂》這篇課文一個導入片斷談談自己教學時和後的一些感想。

《鳥的天堂》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寫景散文。它描寫的是生長在我國南方的一棵美麗、壯觀的大榕樹,樹上許多鳥兒在那裏做窩、生活。文章以鮮明的動靜對比手法,生動地描繪了這棵大榕樹是“鳥的天堂”。為了把學生帶到課文描寫的情境中,讓他們知道“鳥的天堂是怎樣的”。我便在導入時,多媒體出示了大榕樹上百鳥鳴、羣鳥飛的錄像,同時我通過語言描繪,創設了來到大榕樹下的情境。本以為身臨其境的觀看錄像能確切的讓學生對鳥的天堂有所感悟,然而並非如此。

師:(播放大榕樹及樹上百鳥飛、叫的錄像。)同學們,在我國南方有一種美麗、壯觀的榕樹,它有着數不清的丫枝,枝上又生根,有許多根一直垂到地上,伸進泥土裏。樹上住着許多鳥兒,它們自由自在地飛呀,叫呀,生活得多麼快樂!這裏就是鳥的天堂。

(板書:鳥的天堂)

師:今天,我們就跟隨我國著名作家巴金一起去欣賞這美麗的鳥的天堂。

師:請同學們迅速讀課文,看一看,作者幾次經過鳥的天堂?每次是什麼時候去的?看到什麼?有不懂的詞、句子用橫線畫出來。

生:(作者幾次經過鳥的天堂?)

……

當時我想着這樣的開場一定能吸引學生的興趣,讓他們饒有興致地投入到閲讀文章中來。但事實偏離了我的設想。學生觀看影片時的確是聚精會神的。可以説是眼睛直盯着影片,一副被陶醉、完全吸引了得樣子。我暗自慶幸,以為這一步走對了,並且走得還很不錯。多媒體在這裏充分發揮了它的作用。很多多媒體運用的思路在腦中一掃而過。接下來便是重點內容了,從初讀到熟讀再到精讀,真正到讀課文時,不少學生似乎一下子愣住了,跟課文就是接不上軌,自以為較完美的導入,一下子就不見影子了,後面的教學就未能達到設想的效果。

為此我課後問了好多同學,讓我大感意外。特別是個別的同學在第一節課學習之後,似乎對哪裏是“鳥的天堂”存在着很大的困惑,有的似乎知道但又不甚清楚。對此我想了很久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一結果呢?按常理來説,我所設計的導入應該是可行的,讓學生直觀的瞭解“鳥的天堂”是怎樣的一個地方,然後在從文本中來體會“鳥的天堂”,從直觀感知到引入文本,步驟清晰可見,問題因該不會出現在這裏。思索再三也找不出緣由,我便又去問那些同學幾個問題。

1、你覺得從影片中你瞭解了什麼?

2、你對鳥的天堂有什麼瞭解?

答案是五花八門的。更出乎我預料之外的是,很多同學對影片所描寫的就是“鳥的天堂”並不知曉。也就是説我在放影片時,描述大榕樹時的一段話並沒有被學生所接受,導致了後來再讀課文時,學生概念的模糊。

回想自己的導入,的確存在着一些弊端,對學生的`認知差異分析的不足,對多媒體過於信任和依賴,讓一篇優美的散文無法發揮它的魅力。

現在我明白了,多媒體無法取代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生的知識量決定着他們對天堂存在着不同的認識。我的導入雖然不唐突,但生硬的牽引學生讓學生直接接受那棵大梧桐樹就是鳥的天堂,其實已經失敗了。結果必將導致許多學生無法理解和明白“鳥的天堂”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以至於學生在讀文章時的興趣不濃厚,也導致學生的思維無法打開,更好的融入到學習中來。

對學生認識水平的瞭解過於簡單,理想化是我這次失敗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對學生進行調查之後,我針對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了一次簡單的測驗,又制定了一個新的導入。那就是直接從文本入手,首先讓學生一起對“天堂”來進行一下認識。當然根據調查學生對“天堂”的認識是不同的但這不會影響接下來的教學。反而會激發起學生的閲讀興趣。人的天堂大家都知道,而鳥的天堂會是怎樣的呢?作者又是怎樣寫的呢?對文本產生了興趣之後,再來閲讀文章,瞭解內容,學習方法那就輕鬆容易多了。綜上兩個導入,讓我明白了一點。萬事開頭難,的確要想開好頭,找到好的導入確實不易,但是我想:如果能把握好感知道目標,並把它輔射到每一個學生,讓學生都能找到。那麼學生就一定能活躍起來。以後如果遇到類似的事件,我會清楚得先考慮學生的認知、感知水平,並且明確一切應從文本入手。多媒體等教具的應用是為了文本服務,它們不能取代了學生對文本的認知、理解。以文載道,才能真正明白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教學也就不再是遺憾的教學了。

《鳥的天堂》心得體會2

《鳥的天堂》是我國著名作家巴金的名篇,主要寫了作者兩次經過鳥的天堂,看到了不同的景象:枝繁葉茂的大榕樹和眾鳥歡樂飛翔情景。文章採用動靜結合、點面結合的寫作方法,表達了作者對榕樹和大自然的讚美之情。通過此節授課,體會良多。

成功之處:

能最大的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運用問題的設置,逐步引導學生順利完成教學目標。教師通過引導讓學生學會了靜態描寫、動態描寫和想像的寫作方法;在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上,採用多讀和圖文結合的方法,以直觀的效果讓學生理解作者對榕樹的喜愛讚美之情,體會到作者內心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從而學生能有感情的去誦讀課文,並通過多讀在較短的時間內背會相關段落。

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手段,用豐富多彩的課件吸引學生,視頻兩面與背景音樂的結合能大大促進學生體會到文字所表達的情感。

不足之處:

1、缺少小組間交流、配合。也有受疫情的影響,不能讓學生通過小組的方式來交流,如此學生對問題的研究就不太深入,學生在回答問題和表達自己觀點的時候,運用語言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2、在各個環節的時間把控上,做的不夠好。在講授靜態描寫榕樹的環節上時間較多,動態描寫鳥的環節時間略短。

改進方法:

課前要充分的熟悉教材,把課堂中的環節設計好,授課時把節奏把握好。現代信息教學手段還要繼續學習完善。

《鳥的天堂》心得體會3

1、形象思維訓練法:

國小生形象思維潛力較弱,理解事物比較直觀,要領悟文字所表達的內涵,應充分調動他們的形象思維,透過形象思維的引路,把語言文字描繪的情景“轉換”成生動的“圖像”材料,讓學生在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

我透過讓學生反覆誦讀,獲得課文資料,初步認識後,藉助電教手段播放了“鳥的天堂”錄像,把學生帶進一種特定的評議環境中,學生神情專注而投入,隨後讓學生看着早上沒有鳥的這一棵大榕樹,啟發學生想想説説,“百鳥歡鬧”是一幅怎樣的情景。當再讀到“百鳥歡鬧”這一段時,學生已學沉浸在期中,彷彿身臨其境,而讓學生説説一隻鳥的特寫景頭時,也能説得有聲有色,到達了必須的效果。

2、品詞析句比較法:

文章的組詞成句構段的方法研究是提高學生對語言感受潛力的有效途徑,在教學中,我抓住有關的句子進行比較、揣磨、欣賞,不斷地提高其對語言感知的'敏鋭程度。

如:教學第8自然段中“這棵榕樹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給我們看,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方,不留一點縫隙,翠綠的顏色明亮地在我們的眼前閃耀,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

對於“顫動”、“展示”這兩個關鍵字,引導學生用其他詞來替換。如用“顯示”、“出現”或“抖動”、“晃動”等,用哪組詞更好?在討論、比較中,讓學生體會到“展示”是清楚地擺出來,明顯地表現出來,突出榕樹的旺盛的生命力;“顫動”是短促而頻繁地振動,課文把微風吹動,陽光照耀下樹葉一閃一閃的樣貌,不但美麗而且動靜結合,顯示了大榕樹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受。

這樣,關鍵文字抓住屯,學生品出了精妙詞語,咀嚼出了它的神韻,從而在心靈上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促使學生語感不斷地增強。

《鳥的天堂》心得體會4

《鳥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散文,作者以優美的文筆描繪了一棵生機勃勃的大榕樹和熱鬧的鳥兒活動的場面,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汪秀梅老師善於抓住教材的特點,從學生實際出發,從自己對文本獨特的見解出發,聲情並茂地給我們上了一節生動有趣的課。她講的是《鳥的天堂》的第一部分內容,指導學生學生作者第一次去鳥的天堂看到的情景,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抓特點描寫事物的寫法。主要有以下幾個優點:

1、能把語文課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特點。

新課標認為,語文既有人文性,又有工具性,語文課應該是語言文字訓練課。在這節課中,汪老師能把字詞抓落實。如,開頭處,指導學生學習“做巢、樹梢、應接不暇”等詞,指導學生寫“巢”字,並引導他們從意義上去理解,讓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應接不暇”,強調“暇”與時間有關係,指的是閒暇。另外,她注意讓生比較句子,“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昭耀着我們的眼睛,每一片綠葉上都似乎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讓生讀出有“似乎”與無“似似乎”有什麼不同,體會作者寫實與想象相結合。

2、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都強調學生要快速瀏覽,而且每次瀏覽時都應把握每部分的內容,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善於對文本內容進行有機整合,突出了教學重點。

汪老師從課文的總體入手,指導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然後抓住文章關鍵處,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文本。如,她問:“作者幾次到了鳥的天堂,什麼時候去,第一次看到什麼,第二次看到什麼?”“作者第二次到鳥的天堂時有什麼感慨?”“昨天是我的眼睛騙了我,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這句話中,你發現了什麼?”然後引導學生重點學習第一部分(描寫大榕樹)。

4、重視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深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在這節課裏,讀的形式多樣,有個人讀,有集體讀,有默讀,有開聲讀,還有配樂讀。我覺得汪老師導讀十分到位,她不是含糊地讓學生有感情讀,而是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讓生來讀。如:“一株大樹垂到地面……卧在水面上。”師讓生先想想從一個“卧”字讓自己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生:看出樹的年齡很老,樹很安詳。師讓生讀出樹的古老與安詳。又如,“這美麗的南國的樹。”師讓生用讚歎的口吻來讀這句話。再如“……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師則讓生先討論“為什麼綠葉上有生命在顫動呢?”然後讓生讀出葉子湧動之美;讀出葉子一閃一閃之美;讀出鳥兒歸巢之美。等。

5、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多元解讀,發展學生的個性化閲讀。

新課標指出,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閲讀。在本節課中,我們可以看出,汪老師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多元解讀。如,老師配樂讀課文前部分內容,讓生閉眼想象,問,你彷彿看到了一棵怎樣的樹?生回答的是各有不同,有的説:“是一棵綠的樹。”有的説:“是一棵大的樹。”有的説:“是一棵茂盛的樹。”還有的説:“是一棵生機勃勃的樹。”師讓學生把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寫在黑板上。另外,在談對“似乎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的理解時,有的生認為是有風,葉子在湧動;有的認為葉子會發光,一閃一閃的;有的認為不是葉子動,而是鳥兒歸巢了。老師一一表揚了善於開動腦筋的孩子,並讓他們根據各自的理解,有感情地讀出來。學生在這樣和諧的環境下暢所欲言。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

6、拓展得當,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汪老師善於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如,假如你是第一隻飛來的仙鶴,你會怎樣呼喚你的好朋友來這住呢?

7、滲透寫作文指導,使學生有所收穫。

葉聖陶説過,文章不外乎是個例子。既然,文章是一個例子,我們應該通過教學,能讓學生舉一反三。在這節課中,汪老師善於引導學生從作者寫作的方法的角度來學習。如,課文從不同的角度寫出了樹的特點,作者是怎樣抓特點,寫具體的呢?讓生根據問題找出説明大榕樹一方面特點的句子。通過在教學中滲透作文指導,有利於學生以後的寫作。

通過聽汪老師的這節課,我覺得有過別地方做得不夠到位:

1、在寫話環節,教師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寫。

2、在背誦環節,有點草草過場的感覺。

《鳥的天堂》心得體會5

《鳥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佳作。課文描寫了兩次到鳥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榕枝繁葉茂,眾寫歡樂歌唱。作者巴金以樸實優美的語言讚頌了這自然景觀。首先,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運用網絡這個信息渠獲取資料、運用資料,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時代飛速發展,信息技術衝擊着我們的生活。教學要創新,首先要緊隨時代步伐。在學習課文時,學生不僅渴望瞭解作者,更想身臨其境去看一看那榕樹、那鳥。網絡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為課堂教學插上了翅膀,學生的實踐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得以不斷激發。其次,課文課程不僅要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同時也應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及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影響。

教學過程實際上是師生情感交流和碰撞的過程。教師應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語文課上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課文本身就有語言形式上的美,並從中可以展開想象,感悟作者美好的感情,並結合生活實踐受到沒的感染,培養了審美的情趣。這節課中學生感受到了動物間以及人與自然間的和諧統一的美,感受了巴金飽滿的.情感,培養了發現美、感受美的樂趣。使學生實現了一次人文精神。教學中將學生引入了物我同一的境界。我既是樹,你既是鳥,樹鳥相互欣賞,形成整體。最後,在課堂中倡導學生充分朗讀,自主體會,獨立創作,力求體現主動參與,合作互動的教學境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但由於教學時間調空不當,致使學生在讀文時讀得不夠充分,後面的自主感悟、換位整合沒有充分展開,使學生未能淋漓盡致的表達自己的感受。今後,我應倍加努力鑽研、探索、提高自身素養。

《鳥的天堂》心得體會6

本次優質課選取了第一組課文最後一篇課文:巴金的《鳥的天堂》,選擇的原因一是因為課時恰巧順延到此課,這是一篇語言非常美的,相信孩子們對此課也很感興趣。二是因為想從區優質課略讀課文的研讀中多加領悟,立足實踐,真正的略讀課文落實到日常的教學中來。

對於此課,我提前設計了預習學習單,將字詞的學習放入到自主學習中來,並且以表格的形式梳理課文脈絡,讓孩子梳理作者兩次去“鳥的.天堂”的不同經歷,這樣在課堂教學中直接採用小組討論的形式,為接下來的拓展延伸節省了很多寶貴的時間。

在課文感知方面,由於國小生形象思維能力較弱,理解事物比較直觀,要領悟文字所表達的內涵,就需要充分調動他們的形象思維,通過形象思維的引路,把語言文字描繪的情景“轉換”成生動的“圖像”材料,讓學生在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如藉助多媒體播放了“眾鳥紛飛”錄像,學生神情專注而投入,隨後再引導學生談感受,將感受帶入朗讀效果就比較好了。

課後練習是課堂學習的延伸,由於本課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是一重點,所以我提前設計看生成單,學生當堂練習“找句子”,讓學生更深刻的體會着兩種描寫方法。隨後又將這兩種描寫方法帶入寫作:以小鳥的身份寫段導遊解説詞來表達自己對“鳥的天堂”情感。通過完成練習,課文再一次地在學生的頭腦中再現,“鳥的天堂”優美的環境成了學生讚頌的內容,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印入學生的頭腦。

當然此次優質課也有很多不足之處,感謝組裏的姐妹們給我提出了這麼多寶貴的意見,每一條意見都是我需要努力的方向,今後我將在課堂語言上多加斟酌,教學設計上更加完善,給孩子預留出更多的時間用來交流與練筆,抓好重難點,取捨得當,同時也多向前輩們學習,爭取在教學這條道路上走出自己的風格。

《鳥的天堂》心得體會7

相同的文本,面對不同的學生,教學內容的取捨有變化。這是我在執教了《鳥的天堂》之後的感悟。

因為接手新班,集體中的成員來自五年級各個班級,在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有的不會讀書,有的不善思考,有的根本沒有接觸過批註式閲讀法。面對這樣複雜的現實情況,我必須放慢腳步,帶着孩子欣賞沿途的風景,在進行略讀課文《鳥的天堂》的學習時,關注學情,有的放矢展開教學。

我首先檢查了學生對《鳥的天堂》的預習情況,有了欣喜的發現。學生在引領下,已經有了文本寫作的意識,他們開始關注表達,關注作者如何有序地書寫。在預習時,他們找到了表現時間順序的詞句,對文本的段落進行劃分。知道了讀書要從整體入手,關注內容,有了對文本脈絡梳理的小嚐試。在品詞析句時,學會關注修辭的精妙與疊詞的運用,寫下讀書發現。但是對於文本細微處的發掘,問題意識仍有待培養。

有了對學生學情的把握,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進一步發現語言美。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將提出的問題進行交流,一同甄別。大家在討論中發現了有些問題本身很淺顯。如“為什麼起初是靜寂的,後來忽然起了一聲鳥叫?為什麼我們要繼續拍掌?”這樣的問題一讀就懂,沒有探究的價值。“為什麼第一天經過鳥的天堂沒有看到一隻鳥,而第二天看到了很多鳥?為什麼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為什麼説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相比之下,這些問題更有利於對文本的深入學習。提問題要提像這樣值得探討、有深度、有價值的問題。

怎樣提出有探討價值的問題呢?我們進行了熱烈的討論。首先要沉下心讀書,找到自己的'疑惑處。不能流於表面,為提問題而提問題。其次要學會確立的重點句段,從中尋找問題點。最後,要做一個有心人,善於發現文中有價值的問題。

為了培養學生敏鋭的捕捉能力,發現文中的精妙處。在學習“大榕樹”時,我鼓勵孩子們學會從看似平常的字眼中尋找精彩。圍繞“就像一株大樹卧在水面上”中“卧”字欣賞,抓住“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中“堆”字品味,對“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中“叫、飛、撲”展開想象。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而我努力依據學情,教給學生科學的方法。在問題意識的浸潤中,伴隨着思考前行,在讀、悟、思中掌握學習語文的金鑰匙。

《鳥的天堂》心得體會8

對於國小語文課文來説,巴金的《鳥的天堂》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文章。文中描寫動靜結合,韻味十足,遣詞造句精妙準確,表達感情充沛細膩,的確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的好文。

對於這篇文章的教學方法,我有以下兩點反思:

1、形象思維訓練法:

國小生形象思維能力較弱,理解事物比較直觀,要領悟文字所表達的內涵,應充分調動他們的形象思維,通過形象思維的引路,把語言文字描繪的情景“轉換”成生動的“圖像”材料,讓學生在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

我通過讓學生反覆誦讀,獲得課文內容,初步認識後,藉助電教手段播放了“鳥的天堂”錄像,把學生帶進一種特定的評議環境中,學生神情專注而投入,隨後讓學生看着早上沒有鳥的這一棵大榕樹,啟發學生想想説説,“百鳥歡鬧”是一幅怎樣的情景。當再讀到“百鳥歡鬧”這一段時,學生已學沉浸在期中,彷彿身臨其境,而讓學生説説一隻鳥的特寫景頭時,也能説得有聲有色,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2、品詞析句比較法:

文章的組詞成句構段的方法研究是提高學生對語言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教學中,我抓住有關的句子進行比較、揣磨、欣賞,不斷地提高其對語言感知的敏鋭程度。

如:教學第8自然段中“這棵榕樹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給我們看,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翠綠的顏色明亮地在我們的眼前閃耀,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

對於“顫動”、“展示”這兩個關鍵字,引導學生用其他詞來替換。如用“顯示”、“出現”或“抖動”、“晃動”等,用哪組詞更好?在討論、比較中,讓學生體會到“展示”是清楚地擺出來,明顯地表現出來,突出榕樹的旺盛的生命力;“顫動”是短促而頻繁地振動,課文把微風吹動,陽光照耀下樹葉一閃一閃的樣子,不但美麗而且動靜結合,顯示了大榕樹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受。

這樣,關鍵文字抓住屯,學生品出了精妙詞語,咀嚼出了它的神韻,從而在心靈上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促使學生語感不斷地增強。

《鳥的天堂》心得體會9

《鳥的天堂》這篇課文質樸,意境優美,感情真摯,寫了巴金先生兩次去鳥的天堂看到的不同景象。

文章運用先整體後部分的方法描寫大榕樹,突出它的靜態之美;用以靜襯動、動中寓靜的方法,繪聲繪色地描寫了百鳥歡鬧的場景。誇美紐斯説:“美的事物總是具體的、形象的、可感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情景,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欣賞和感受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1、充分運用學校高端的現代化的教學設備——一體機,把大榕樹的靜態之美和動態之美直觀地展現在孩子們面前,讓孩子們如身臨其境。

2、羅丹有一句經典而耐人尋味的話:“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教師要練就一雙發現美的慧眼,及時捕捉文眼、亮點,讓學生欣賞和感受美。如《鳥的天堂》中有這樣一句話:“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兒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着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教學時,我讓學生找一找用得特別傳神的詞語。有的認為“堆”字用得好,寫出了大榕樹枝葉繁茂的樣子;有的認為“明亮”用得好,説明大榕樹的葉子色彩鮮明,有光澤;有的認為“顫動”用得妙,寫出了大榕樹旺盛的生命力。學生通過賞析,感受到作者用詞的準確性、語言的優美性。

3、形式多樣的“讀”的訓練,貫穿教師的組織、引導和指點,促

使學生能興致盎然地讀出形,讀出情,讀出味,讀出神。例如,當學生朗讀“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兒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着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時,我對學生進行了這樣的朗讀指導:為了表達出作者的喜愛之情,讀大榕樹茂盛的句子時,語調要稍高,語速稍快,讀出跳躍的感覺,邊讀邊想象一片片葉子綠得發亮,在眼前閃爍的景象;讀最後一句“這美麗的南國的樹”時,要帶着深情的語氣,充分流露出作者對南國的樹的無比讚美之情。

《鳥的天堂》心得體會10

新的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謂的“自主學習”是就學習的內在品質而言的。“自主學習”要求個體對為什麼學習、能否學習、學習什麼、如何學習等問題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楊敏老師執教的《鳥的天堂》就倡導學生的自主性學習。

一、學習目標的自主性。

學習目標的自主確立,不可“一刀切”地用集體的學習目標來取代學生自己的學習目標。一開課,楊老師就説:“我們初讀了《鳥的天堂》這篇課文,誰能説説你讀懂了什麼?”這一問題,簡直是“開窗放入大江來”,打開了學生相互交流的閘門。接着,楊老師又問學生:“你們還想知道些什麼?”這個問題成了尋找學生閲讀起點的`“探測儀”。教師沒有向學生交代這節課我們要去學什麼或要學些什麼,而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根據各自的情況自主確定學習目標。

二、學習方法的自主性。

學習方法是不能移植的。讓學生自由地讀,自由地學,自由地感受,自由地表達,學生有了自由,就有了靈性,就會冒出創造的火花。課堂上,楊老師提問:“巴金爺爺在不同的時間看到兩種不同的景象,一定都很壯觀,要不他怎麼會寫成文章呢?咱們也趕緊去看看好嗎?你想先去看哪一種景象呢?”楊老師讓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分成“觀鳥團”和“賞樹團”。準備好以後,楊老師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學習,既可以單獨學,也可以三人一夥,五人一組,自由組合,共同來學。在這個小環節中,老師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習的內容,自由選擇學習的方法。“用你最喜歡的學習方法學習”,千萬不要小看“最喜歡”這三個字,往深處説,它體現了閲讀教學中的人本思想,意味着對每個學生閲讀個性的尊重。巴士卡里雅曾説:“只有自由,才能學到知識。”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真正意義上的閲讀的主人,這是閲讀教學的首要任務。

最後,提一點不成熟的意見。“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已是一句至理名言。閲讀教學追求的是讓學生通過自主讀教材,在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形成新的閲讀能力。這節課,楊老師在這一點上做得還不夠。

《鳥的天堂》心得體會11

一、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走進文本:

(1)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隨着現代教學技術的不斷髮展,多媒體教學已成為課堂教學的得力助手。特別是創設情境,那絕對是多媒體的拿手好戲。因此,教學伊始,我就利用課件播放大榕樹的錄像,為學生創設了生動直觀的教學情景,化難為易。特別是在感受大榕樹的樹根和大榕樹茂盛的枝葉時,通過課件的演示讓學生有了較為直觀的理解,然後再引導學生細讀句子來感悟文中語言文字的優美凝練,體會大榕樹的美。再如在教學大榕樹上鳥兒紛飛的場景時,我又藉助課件播放羣鳥在大榕樹上活動的錄像,展示鳥的天堂鳥兒翻飛,鳥聲悠揚,令人目不暇接的熱鬧景象,真實地再現了眾鳥紛飛的歡鬧景象,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加深了對內容的理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給學生視覺和聽覺上的滿足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説説你看到鳥兒們在大榕樹上幹什麼呀!這樣既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鳥兒在大榕樹上的快樂生活,又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説話能力。

(2)利用教師的導語,創設情境:

上次聽了張愛華老師的講座後,我深受啟發,覺得老師的導語在創設情境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我也開始嘗試着採用多元化的具有啟發式的導語,以激起學生學習的激情。如在引入第三段時,我就採用教師充滿激情的導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學們,剛才,我們和作者一起欣賞了這枝葉繁茂的大榕樹,相信這麼茂盛的大榕樹一定會招引——許多鳥兒,是呀,第二天清晨,當陽光照耀在水面上,一切都顯得更加明媚的時候,我們再一次來到了這裏。此時,又看到了什麼呢?

二、以讀為本,促進學生感悟:

《鳥的天堂》這篇課文語言質樸,意境優美,感情真摯,很適合於學生自己去體會,去感悟。《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也提倡尊重學生,發揚民主,張揚個性,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多引導學生去讀課文,通過讀來感悟文章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文章的意境。如在教學感悟大榕樹的美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先整體感知,然後抓重點句,談感悟,在欣賞了錄像以後,我就引導學生找作者讚美大榕樹的句子,然後讓學生反覆閲讀,細細品味,從文章的字裏行間去體會榕樹的美,再組織學生談感受,談見解,在交流中去再現勃勃生機的大榕樹。而在教學第三段時,在觀看了錄像後,讓學生説説這一次的鳥的天堂給你什麼印象,你是從哪裏體會到的?學生抓住重點句“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從鳥的品種多,鳥的活動多來體會鳥兒歡鬧的場面。

三、引導質疑,鼓勵多元化理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資源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教材的反應也往往是多元的。”這就告訴我們,語文教學不是灌輸給學生“死”的知識,而是通過學生的努力去學到真正有用的完全屬於他們自己的“活”的知識。古人云“學貴有疑”。學生之“疑”,是仔細閲讀課文的產物,教師應鼓勵提倡。因此,在教學“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兒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在我們眼前閃耀,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一句時,我就引導學生質疑,讀了這句話,你還有什麼問題?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句話的含義,讓學生把頭腦中已有的知識信息進行重組,從而產生創造性的新發現、新設想,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課外延伸,激發情感:

由於本篇課文,在寫鳥兒熱鬧歡騰的場面中,學生只能感受到鳥的多,而對於鳥兒們在大榕樹上生活得怎樣快樂有一定的難度,這樣一來,讓學生感受到“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顯得難上加難。這就需要教師在學生與文本之間架設想象,聯想之橋,創設發現空間,提供創造平台。為此,我在學習了鳥兒熱鬧的場面後,就通過播放錄像讓學生從感性上了解鳥兒們在大榕樹上快活生長的場面,調動學生內在真實的情感體驗,激發他們強烈的表達慾望,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説話訓練,使學生能有話可説,通過説話訓練讓學生真正感受鳥兒們快樂的生活,從而激發學生對鳥的天堂的讚美和熱愛之情。接着又我讓學生説“假如我就是這隻小畫眉,此時此刻你想告訴大傢什麼?”這樣學生對榕樹讚美之情,就自然流露。

《鳥的天堂》心得體會12

今天上了《鳥的天堂》第二課時,從準備到試教再到正式上課花了五天時間,教案也幾易其稿,回顧這幾天的點滴,收穫頗多。

《鳥的天堂》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巴金先生為我們描繪了人與自然的美好與和諧。要讓學生了解文章的內容不難,難的是讓他們真切地體會到作者筆下的這種樹與鳥、人與鳥、人與樹的和諧之美。一開始我在教案中這樣設計:在學習榕樹這部分的時候,先讓學生找到作者發自內心的讚美的話這美麗的南國的樹!然後圍繞這句話去找能夠表現榕樹美的句子,通過反覆的朗讀,體會到榕樹的美,鳥兒能夠在這樣美的天堂裏學習是多麼快樂;學習鳥的部分時,先抓熱鬧一詞,圍繞這個詞展開。還安排了一個句式訓練和拓展訓練寫一寫小畫眉的感受。

第一次試教,效果不好。特別是學習到描寫鳥的部分時,由於之前我點了熱鬧,學生的`思維受到了限制,在寫小畫眉的感受時,只能寫到感謝人們,而沒能想到樹。作為引領者,沒能引導好,學生的感受只能停留在淺層次上。第二次試教,學習鳥的部分時,改變了方法,還是採用圍繞作者發的感歎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展開。這樣學生的思維沒有受到限制,在談自己的體會時有一個學生一下子就説到了樹與鳥、人與樹以及人與鳥之間的關係。

這堂課課我首先出示了大榕樹的圖片,讓學生自由地説看到了一棵怎樣的榕樹,然後與作者產生共鳴:這美麗的南國的樹!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尋找體現榕樹美的句子,給學生最大的自主學習的空間:只要是你認為能夠説明榕樹美的句子,説出理由就可。學生通過朗讀,體會到了榕樹的美,有一位學生説到了榕樹美,為後面描寫鳥多作了鋪墊,因為榕樹美,所以那麼多的鳥都生活在這裏。學習鳥的部分時,與學習樹的部分一樣,也是圍繞作者發出的讚歎,去找能夠充分説明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的句子。重點的句子學生都能夠找出來,而且能夠説出自己的感受。學生説到:鳥兒們可以在這裏自由地飛翔,快樂地歌唱,我順口接引:因為這裏是鳥的學生馬上就接口:天堂!加深了對鳥的天堂的理解。在學生找到描寫畫眉的句子時,採用了換位整合的方式:如果你是小畫眉,你有什麼感受?通過不同的方式來表達。由於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的表現讓人驚喜:編寫小詩唸的、編歌詞唱的、説一説的,令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

看似很成功的一堂課,其實存在着很多問題:

描寫榕樹的段落中作者採用了見聞聯想的寫作方式,完全可以利用,讓學生學一學。在朗讀體會時有一位學生就講到了見聞聯想,沒有深入地挖掘,僅僅一筆帶過。如果讓學生劃一劃見聞和聯想,然後分角色朗讀見聞和聯想部分,那麼這個知識點就可以有效地被掌握,可惜我沒有利用好。

在學習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這個句子的時候,我安排了一個寫話的訓練,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這個句式。由於沒有安排好寫作的時機和形式,學生的仿寫顯的有點呆板,有的學生乾脆在鳥字旁邊加上又,變成雞字。現在回想起來,要是能夠引導學生理解到鳥多、快樂,作者這樣寫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感受,從而讓學生仿寫這一整段話,那麼效果會好的多。而且這個設計比較耗時間,應該放在課外來完成。

雖然在課的結束部分安排的換位整合:如果你是這隻小畫眉,你有什麼感受呢?選擇你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學生的表現十分的精彩,也達到了設計的目的,但是,花的時間過長。關鍵在於之前學生的體悟不夠深刻,如能充分地利用文本,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那麼表達的感受也許能夠深刻的多。另外,也沒有歸攏引導學生進行多元體會,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

嘗試過,失敗過,才會有成功。初為人師,沒有前輩們坐擁江山的悠然與愜意,有的只是初生牛犢不怕生的勇氣。在三尺講台上傳播知識的同時,自己也在不斷地學習,並不斷地進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