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博物館心得體會(彙編15篇)

來源:文萃谷 1.51W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穫以後,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參觀博物館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參觀博物館心得體會(彙編15篇)

參觀博物館心得體會1

一週前就聽老師説學校要組織我們去參觀大慶博物館。聽到這個消息我興奮極了,可是時間彷彿在作弄我,一週的因此卻變得漫長起來。

終於捱到了前一天,夜晚我想象着博物館的樣子,許久才睡着。一早我就爬起來,興沖沖地來到學校。8點整,一隊大客車開進校園——整整9輛,好壯觀啊!

坐在寬敞的大客車裏,我們全班同學在老師的建議下唱起了歌,從《春天在哪裏》到《讓我們蕩起雙槳》,從《童年》到《踏着鐵人的腳步走》,車廂裏歌聲盪漾,一路歡笑。 要到了,透過車窗,一圈紅色建築映入我的眼簾,老師告訴我們,這裏是我們大慶的文化區,左邊是城市規劃館,正對着我們左邊的就是大慶博物館,右邊的'是大慶歌劇院、大慶書苑。哇,好漂亮呀!一圈紅色的建築凹字形環抱着一個廣場,就像張開的臂膀在歡迎着我們。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我們不如館內,迎面就是一組高大的雕塑羣,講解員告訴我們説中間的是猛獁象,左邊是東北野牛,右邊的是披毛犀,這些都是大慶地域史前的動物,都是因為地質氣候變化滅絕的物種。通過腳下的環形地坑,我們看到了這些生物的骨骼化石,每一件都可以説是碩大,難怪雕塑中它們都這樣高達威猛呢。

順着電梯來到二樓,這裏是《東北第四紀自然環境》,在這裏我看到模擬數以百萬年前的自然羣落實景,老虎、狼、鬣狗、麋鹿等動物的標本佇立期中,看着這些栩栩如生的畫面我似乎自己置身在廣袤的東北大草原上,樹木葱蘢,野草起伏……

《東北第四紀哺乳動物》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真正看到了猛獁象和披毛犀的完整骨骼化石整齊地排列在展區裏,一排排,一隊隊威武雄壯,突然感覺自己穿越到了史前,參見它們隆重的慶祝儀式。 沿着電梯上到三樓,來到《大慶地區古代人類文明》展廳,這裏陳列着各種文物,通過講解員的講解我瞭解了大慶遠古人類、燦爛的青銅文化、遼金元時期民族融合、驛站文化四個專題知識,原來我們的油都大慶的古代先民文化是這樣的豐富多彩呀!

不知不覺地參觀結束了,坐在返回的車上,看着窗外一棟棟高樓林立,一叢叢油井鑽塔轟鳴,突然發現原來我們的大慶原來這麼美麗,這麼可愛!回想起序廳裏坐落的當前中國最大的一對銅質鑄鼎,鼎身鑄就《大慶賦》和《鐵人銘》銘文所記述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不就是大慶人的自豪嗎?

回味中,歌聲又想起來,又是從《童年》到《踏着鐵人的腳步走》,那聲音比來時更嘹亮,感覺比任何時候都自豪,幸福。

參觀博物館心得體會2

4月29日天空中細雨紛飛,無聲的滋潤着世間萬物。在這個特殊的天氣和這個特別的日子,我公司組織青年職工參觀了位於大慶市讓胡路區中央大街西側,大慶油田勘探園內,現名叫“大慶石油科技博物館”。

它的陳列面積是1480平方米,是一個普及石油知識,介紹大慶油田歷史和科研成果的展覽館,館內分“大慶油田”、“油田地質開採”、“科研成果”、“巖芯標本”4個陳列室,展品有2500餘件,展出物品顯示了地下油層千變萬化的狀況。

走進大慶石油科技博物館猶似置身於一個地質的世界,許多標本,各種化石,奇形怪狀,顏色各異,都是從地下數千米深的地方採集出來的,宛如一座天然地下宮殿。在感到新奇的同時,也會感到科學技術的精妙和深奧,也會對採油工人產生深深的敬意。當我走進地質油層的立體模型中時,便會如置身油田地層的情景,如油層的厚薄,油層埋藏的深淺,石油怎樣從地底下被抽出地面等,使觀者大開眼界,學到許多知識。講解員為我們介紹了勘探、開採、注水工藝,油層、氣層分佈情況,油層模型,許多圖表,各種地質圖,大慶油田地面設施模型沙盤,巖心樣本,數十種石油產品等等。

參觀大慶地宮就如同走進了一個地質標本、油田知識的世界,在這裏我獲知:過去的西方石油理論認為,石油一般藴藏在海相沉積中,而大慶這樣歷史上從未成為海洋的地方,也就是陸相沉積,不可能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大慶的成功開發,宣佈了西方落後石油理論的破滅,也促使我國幾乎所有地質條件相同的平原與盆地,均已找到了有開採價值的油田。

在我為中國人的智慧和過硬的科研水平而感到驕傲的同時,又想到大自然為人類藴藏珍貴的`資源是有限的,如果資源枯竭了我們即使擁有再高新的技術也會無濟於事,應該懂得去珍惜這些不可再生的資源;在慨歎大自然的神奇奧妙的之餘,又被我們的曾奮戰在這片荒原上的石油工人們那種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而折服,為自己身為大慶人而感到光榮自豪。作為當代的青年人,我們有義務把值得驕傲和自豪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繼承並使其發揚光大,為我們企業、油田能夠日益壯大,和諧穩固的發展而奮鬥!

參觀博物館心得體會3

20xx年6月29日下午,我們國小組織我們年級參觀了深圳的勞務工博物館。

那裏一共有兩個館。我們第一個參觀的是主展廳。在那裏,我們看到了勞務工人們留下來的書本,日常用品,收音機,樂器,照片,工作證等。在講解員熱情的講解下,我們知道了這個博物館中以前發生的事情。一台擁有16年“高齡”的海鷗牌相機,靜靜地躺在一個乾淨的玻璃櫃裏,他的主人當初是一位來深圳打拼的員工。相機的鏡頭無數次的對着那些幸苦工作的勞務工們。在博物館裏,我們也看到了許多勞務工們的照片。雖然他們可能吃不飽,穿不暖,可能工作很幸苦,但是,他們的臉上依然掛着微笑。我們要感謝這台攝影機,因為它讓我們看到了勞務工人對祖國的熱愛,我們要向他們學習。

我們第二個去的館是“三來一補”。裏面擺放的是勞務工人們工作的地方和吃飯的地方。他們工作的地方是很多人擠在一起,夏天炎熱時,沒有我們現在的空調;冬天寒冷時,沒有暖氣吹。他們每天就在這個窄小的地方沒日沒夜地工作着,我想:那兒一定也很吵。可是,勞務工人們為了打造更好的明天,他們熬了過來,他們為我們打造了一個全新的生活。

這些勞務工,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但是,他們把自己的青春,生命奉獻給了深圳。他們沒日沒夜地工作,不僅僅是為了換取那一點點的工資,而是為了創造更好的生活給我們,讓我們可以健康快樂的成長。他們為了建設深圳,背井離鄉,好多年都見不到自己的親人。為的是什麼?就是為了建設深圳。看看我們現在的高樓大廈,看看現在四通八達的地鐵,看看現在寬敞的公路,在看看一個個美麗的公園,這些都是勞務工人們修建的。他們的辛苦工作,換來了我們一個美麗的深圳,一個全新的深圳。

以前的`深圳,公路凹凸不平,甚至連公路都沒有。人們居住的就是一間很矮小的平房,房子裏暗無天日,陰冷潮濕。一家人就擠在一個這樣的房子裏。學校也就是幾間小平房,富有一點的天花板上就有幾個燈管,而平窮一點的,就只能靠屋外的陽光和蠟燭上課。課室裏,只有一個大黑板,老師就在大黑板上寫字,教學。

現在,公路四通八達,人們居住的都是高樓大廈,有的還有電梯,屋子裏亮堂堂。天氣炎熱時有空調,天氣寒冷是有暖氣。學校裏,高大的房屋,亮堂堂的教室,整潔的桌椅,上課時不僅僅有黑板,還有電腦。操場寬大,還有很多體育器材。我們有今天這個美好的生活,都是拜那些勞務工人所賜。

深圳,正在向着美好而前進,我們要像勞務工人們一樣,為了造福子孫後代,而努力學習!

參觀博物館心得體會4

20xx年的夏秋之際,我懷着一顆對歷史的崇高敬畏之心,興致勃勃的參觀了陝西曆史博物館,心中頗有些感觸,願講出來與大家一同分享。

陝西曆史博物館是位於陝西西安的一座國家級的綜合性歷史類大型博物館。她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生前的遺願建設的。該館籌建於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之日正式對外開放。它的`建築外觀着意突出了盛唐風采,館舍佈局成軸線對稱,主從有序;由一組“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仿唐風格建築羣組成。它把唐代的古典建築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相結合,融中國古代宮殿與庭院建築風格於一體。

陝西曆史博物館館區佔地6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5600平方米,文物庫區面積8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1000平方米。館藏文物370萬餘件。

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可謂是館藏文物數量之多、種類之全,品位之高、價值之廣泛。例如:有精美的商、周青銅器,有千姿百態的歷代陶俑(兩千多件漢、北朝、唐、宋、元、明、清時期的陶、釉陶和唐三彩等),以及漢、唐銀器,唐墓壁畫(四百多幅,畫面面積一千多平方米)等。可堪稱是陝西悠久的歷史與文化象徵。

在詳細參觀了上述諸多館藏曆史展覽物件後,我就在思索:三秦大地是我們中華民族生息、繁衍,是華夏文明誕生、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而陝西西安自古就是帝王之都所在,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燦爛的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都曾於此建都立國稱帝,以號令天下。

可以説,陝西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有着深厚的文化積澱,正是這種文化的積澱形成了陝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而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的陝西曆史博物館則是展示陝西曆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

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國,即: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古中國。其中三大古國文明皆有中斷,唯有我中華文明未曾中斷,一直綿延至今。著名歷史學家閻崇年教授曾説:後人對中華文化遺產,應抱以敬畏之心,讚頌之意,驕傲之情,欣賞之趣,而行守護之職,關愛之意,學習之心,弘揚之責。

是啊!作為炎黃子孫,特別是陝西人,且又是一名歷史的學習與鑽研者。我覺得,我們這些當世的後輩子孫有傳承和弘揚中華文明這一歷史使命和責任。我由衷的希望大家有機會一定要去參觀陝西曆史博物館,切身實際的感觸一下悠久淵源的中華文明史和民族文化氣息。極力呼籲廣大社會青少年朋友能夠以身作則,行使“弘揚中華之文化,傳承民族之精神,立中華之美德”的光榮傳統習俗!

注:三秦大地:歷史上楚漢相爭之時,以秦都咸陽為中心,關中地區被楚霸王項羽一分為三,封給了當時的秦朝三位降將。即司馬欣封塞王,管轄咸陽以東地區,建都櫟陽(今西安及臨潼一帶);封董翳為翟王,管轄陝北地區,建都高奴(今陝西延安);封章邯為雍王,管轄咸陽以西地區,建都廢丘(今陝西興平)。此三王互為犄角之勢,共同防禦遠在漢中之地的漢王劉邦,故稱“三秦大地”。

參觀博物館心得體會5

星期天,我們參觀了南京博物院,在館內豐富的藏品讓我們大開眼界的同時,我們也深切感受到了文物工作者在文化保護一線的辛勤工作。

此次參觀最令我難忘的是玉器館、陶藝館、瓷器館和雲錦館。 玉器館展出了總共六百餘件精美玉器,有玉飾,也有宮廷傳世的奢華玉件。“上古玉器,琮璧成套,斧鉞馳騁;中古玉器,變化中求統一,推陳出新;近代玉器,發揚傳統,與世界文化融合”可以説概括了中國豐富多彩的玉文化。

陶器館展出了從新石器時代到明代的近一百件陶器珍品,館中的陶器既有平常百姓的生活用具,又有唐三彩這樣的藝術品。可以説中國古代陶藝既是一部社會生活史,又是一部藝術史。

瓷器館展出了近六百件精選展品,青花瓷、五彩瓷、琺琅彩等展品品種豐富,琳琅滿目,讓人流連忘返。

雲錦因美若雲霞而得名,它和蘇州的宋錦、四川的蜀錦並稱為三大名錦。雲錦館展出了一百多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並且放有一台大型的雲錦提花織機現場為大家演示雲錦的製作過程。而云錦製作是目前我國唯一不能被機器取代的織造工藝,兩人相互配合操作一天僅能織出5-6釐米,所以有“寸錦寸金”的説法。南京的雲錦不僅僅是美若雲霞,更是千百年民族文化遺產中的活化石。

當然,此次參觀我們瞭解到的不僅是令人驚歎的古代文物,還有那些為文物保護傳承作出貢獻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

在入口的宣傳單上,我看到了南京博物院自行研製的文物保護設備:絲網一體機——為脆弱、殘破的紙質文物進行加固;減壓滲透加固儀——在真空室處理文物;整本圖書脱酸設備等。這些精密的儀器都是奮戰在文物保護一線的科研人員智慧與心血的結晶。

在保護文物的`實踐中,江蘇省創造性地打造了文物流動醫院,由南京博物院對珍貴的文物實施預防性保護和搶救性保護。文物流動醫院在户外對大型石刻、建築彩繪、大遺址等進行測繪併為保護規劃設計,在小件文物方面,對陶瓷、青銅、木器紙張、紡織品等進行應急保護處理,還為多家博物館進行了義務“巡診”。這體現了文物工作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敬業與努力。

志願者也是這個集體中一道亮麗的風景。這次參觀最讓我欣喜的不是那些歎為觀止的展品,而是南京理工大學的志願者的合影印在宣傳單上。看着學姐學長們志願服務的微笑,我感到的是發自內心的快樂和肩頭的責任。畢竟,只有年輕一代自覺擔起傳承的重擔,燦爛的文化才能發揚光大。

這次參觀讓我有了很深的感觸,南京博物院雖然館藏的文物有限,但是它們讓我看到了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也讓我看到了身邊的人為傳承文化正默默地儘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觀博物館心得體會6

有朋友在MSN上笑:鄒老師真勤奮哦,陽光明媚的大週末還在上網伏筆耕耘啊?

我倒誠實: 沒寫東西,呵呵,在看別人寫的,檢查一下自己的不足……

人家繼續:那還是勤奮……

哈哈,其實,陽光明媚的大週末俺既懊惱自己沒有早點起來出去去什麼博物館看看,也沒什麼想法可以寫得出來的,只好在網上看別人的博客。

主要是看別人寫去博物館的觀感。一般人其實很少去博物館的。只要去各種博物館看看就知道了,各類博物館一般都是沒啥人去,顯得冷冷清清的。

去過的人,一般都是會用圖片和文字的形式把去看的過程寫出來。我看着頗得教訓和啟發:有些博物館,看別人的敍述之後,我其實就不太想去的了,有些則更加有興趣;還有的也太不正規的了,比如人家遇到了找錢給假鈔什麼的,我要去的話,就得小心了,事先準備好零錢;還有的朋友照片照得比我的好,我也研究一下是相機問題,還是角度問題,或者怎麼樣補救光線的不足?還有,大家去的都是一個博物館,但看到的東西,很多的觀感都是不一樣的,為什麼那些我沒有看到想到,怎麼樣使自己的目光和思維得以改進?想法很多,看得多,得到的也多,這裏大致總結一下:

要解決“為了看什麼而去博物館”、“去哪些博物館”、“在博物館怎麼看”、“看完之後如何變成有用的知識”這些問題之後,博物館才真正實現了其社會價值。為實現這個目標,需要一點一滴去做,需要長期努力,還需要回顧和檢討改進。

北京168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點綴着大大小小140多家博物館。一百多家博物館,市外的風景秀麗、空氣清新;市內的鬧中取靜,不失幽雅。天氣適宜的週末,參觀博物館既能學知識,又能活動活動玩得開心。

博物館參觀竅門是:安排好時間和路線,博物館一般閉館較早,要想一天多去幾個,最好早點起,早出門,並安排好行程;還有就是提前往想去的館點打個電話,落實一下是不是開館,有些博物館正在裝修改造中,如果貿然前往可能撲空,還有就是關注當天的天氣和調整好自己的體能了,呵呵。

再有,一定要安排好行車路線,能節省不少時間和體力!還有要了解博物館大概有多大,根據自己的興趣等判斷大概要花多長時間,附近有沒有其他博物館,回來什麼路線,中午到哪裏吃飯等等。

最後,出發的時候別忘了換一雙舒服的鞋子,女性朋友最好穿平底鞋。北京很多博物院的各個展館比較大,要細緻地觀看一遍,可能要花費好幾個小時,小心別讓自己的腳受委屈。還有,衣服要可以穿脱的,因為很難講那個博物館的温度會怎麼樣,有的過熱,有些很冷,我都遇到過。

博物館不同於公園:博物館所藴含的歷史文化知識很多,如果把參觀博物館等同於逛公園,那就錯了。逛公園,為的是單純的欣賞風景,娛樂放鬆身心,那走馬觀花地玩是最主要目的。博物館參觀就不同了,它是以一定的展覽主題為背景,通過觀看和接觸展品,對某一個領域的知識作一定的瞭解,進而擴大視野增加個人的文化素養。參觀博物館是一種知識的薰陶和觀察自然與社會的一種方式,通過這個窗口滲透進歷史、人文、科學知識的源源活水,積累深厚的文化底藴,所以還得有點認真的態度才行。否則,走馬觀花的看,您的參觀只是為博物館增加人氣,買票參觀的話只是為GDP的增長做貢獻,自己的收穫不大。

參觀博物館要想有更大的收穫,參觀前最好做一些相關的知識準備。有些展出可能是我們從來不知道的,會有些深奧枯燥,最好提前查閲一下相關的知識。最好參觀時能將知識和展品實物相結合,最重要的是激發興趣,調動眼睛去觀察,耳朵去聽(最好能找講解員講解或者租用自助導覽設備),主動地思索問題。目前北京地區許多博物館已煥然一新,早已是散發無窮魅力融聲、光、電、多媒體和互動體驗等多種表現形式於一體的現代化館點,好多博物館提供動手區域(DIY)如果可以也多爭取動手操作,親身體驗。

瞭解博物館的功能和價值,利用博物館資源進行學習,進行知識的深化,要有一定的物質準備,比如水,比如筆記本和筆,比如相機,帶了這些最好存包之後再入館參觀。因為博物館的每件展品都有其豐富的內涵,認真看完整座博物館的展品需要大量時間,因此攜帶包、袋就需要花費相當的體力。

留意博物館內的提示牌,非動手區的展品不能動手摸,萬一摸壞了俺們陪不起。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本厚重的`教科書,僅靠一兩個小時的自行參觀,很難有真正的收穫,而通過傾聽講解員的講解,邊聽邊看,參觀效果會更好。最好能聽講解員講解、跟着講解員一起走,聽他們的講解會讓你受益匪淺。

當然聽他們解説之前後,自己也可以一個人安靜地瀏覽一遍,因為解説不會每個展品都解釋的,很多他們會省略,那遇到自己感興趣的展品可以隨意看個夠。然而最愜意的應該是跟解説互動,遇到問題可以隨時求教和討論。

語音導覽器,看情況吧,如果自己看不懂,就要去租的,一般都是租用一次20元左右。

參觀中帶着相機、筆記本等可能更好,因為這樣可以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拍攝或記錄下來。現在很多博物館不僅允許參觀者攜帶各種各樣的輔助參觀用品進去,而且往往允許照相,前提是不對文物造成傷害即可。到博物院參觀完後,如果有所感、有所得,那麼一定將您的感悟記錄下來,這樣不僅可以深化記憶博物館知識,還可以跟更多人分享你的收穫並進行交流。

個別展覽所展示的展品因版權原因,博物館不允許參觀者拍照。特別是一些臨時展覽和引進展覽,主辦方一般都會明確要求不允許參觀者對展品進行拍照。那其實也沒關係,我看了下,就是再不讓照的,很多照片他們自己的網站上和網友的博客其實都可以找到很多照片。

此外,部分展品因為材料特殊,如古籍善本、織繡品等文物,都很怕光,在強光的照射下,會加速它們的“衰老”,甚至造成永久性的損壞。因此,沒有很必要,不照也是做好事,遵守博物館的規定也是好人的表現。

先説這麼多,以後想到其它的再補充……

參觀博物館心得體會7

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特展的展廳在博物館右側的二樓。博物館一樓右側的展廳原先是"文化遺產日特別展覽",已於前一天結束了,裏面正在收拾整理,不再對遊客開放,讓我和妻感到很大的遺憾,還好,在接下來在二樓的參觀中看到的大量寶貴文物,讓我們減少了些許的遺憾。在樓梯口檢票後,將打過孔的票張進口袋,同妻一起順着樓梯來到二樓。感覺到有些累,正好展廳門口的長椅上有空閒的地方,於是讓妻一人進去先看,我喝了點水,在椅子上少時休息後進入展廳參觀。

展廳分左室和右室兩個部分,我從左廳開始參觀。順着門左側在選購紀念品的眾多遊人往去,第一件展品就深深的吸引住了我的目光。那是一件青銅器方鼎,具體的名字我現在記不清了,大概叫做"虎耳牛頭鼎"。五頭形態各異的長角、虎耳的銅牛首尾銜接的站在鼎口上圍成一個圈,剛好將鼎口圍住;鼎腹兩側各有一隻頭朝上、尾朝下、呈爬行狀的銅虎,威猛之勢自然流露;三隻虎足形鼎腳均勻的分佈在鼎腹底側,使圓鼎穩穩的站在展櫃上。整個圓鼎結構緊湊,佈局合理,想象豐富,造型逼真,銅綠色顯示着它年代的悠久,讓我駐足許久不忍離去,盡情感受着那段昔日的歷史。

1959年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墓地第10號墓出土的"彩陶背壺"是新石器時代的文物,在展廳中部展出。壺的腹壁一面扁平,兩側各有一環耳,另一面中部有一豎鼻與扁平腹部的一面相對,3個附耳繫繩之後便於背在肩後攜帶。背壺為紅陶,近口沿處繪有3個等距離的黑白彩同心圓;壺頸與環耳之間的肩部內白外黑兩道細線形成一帶狀圈,沿帶繪有黑地白彩渦紋;壺腹繪有黑白彩同心等邊三角形,頂角上下相對沿壺腹排列;腹下繪有黑色細帶,在其上等距白點排列;底部繪有白色圓點。我不是一個專業的文物工作者,更非一個歷史研究人員,無法從專業角度進行解釋和説明這件文物的特點和意義,能做的,僅僅是將我眼中看到的記錄下來罷了,以後當我讀到相關的資料時,能從我的記憶中找到相關的記憶片段,來讓我重温這段歷史,引起相應的共鳴,那或許便達到了做為一個普通老百姓所需要的精神享受了吧。

在展廳靠近裏側的中間位置,橫列着一個長約2m、寬1m左右的的展台,著名文物"金縷玉衣"就靜靜的"躺"在裏面。對金縷玉衣是早在國中的歷史課本中就已經知道了,但對它的認識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記載上,沒有一個實際的或者更可以説是基本成形的概念,今天得以在眾多的參展文物中見到了它的廬山真面目,實屬幸事、慶事。在我面前的金縷玉衣是由一塊塊紅白色的大小不一的玉石片組成,大的平均長約10cm、寬5cm,小的平均長約3m、寬1cm,最大的玉石片是腳底的那片,長約25cm、寬10cm左右,所有的玉石片,無論大小,厚度都不到1cm,表面光滑、紋理清晰。在每塊玉石片的四角上各有一個米粒大小的孔,金絲穿過這個小孔,將所有的玉石片串連起來形成一個整體,將要穿戴金縷玉衣的人從頭到腳、絲毫沒有放過的包裹保護起來。能看出,展示在我面前的`這件金縷玉衣是為男性製作的,因為在其大腿根部有用小塊玉石片穿接而形成的小筒子,用來盛裝男性的生殖器官。頭部用小塊玉石片穿接起來、按照人的五官巧妙的分開鼻、眼、耳器官,軀幹及臂膀、腿部用大塊的玉石片錯落有秩的穿接,手掌及腳部用大小不同的玉石片按照一定的順序交叉穿接、用一大塊整片的玉石片坐為腳底,腳趾前端用小塊玉石片豎立串起,使整個腳部能合適地放入。整個金縷玉衣渾然一體,大小不同的玉石片在金線的連接下有序地成為一個整體,緊湊而不擁擠的將穿戴的人包裹在金與玉的氛圍中。據資料顯示,這件金縷玉衣整整花費了當時數百名技藝精湛的玉石匠人兩年多的時間,花費的資產相當於幾百户富裕人家一年的所有花銷總和。花費這麼大的人力、物力來製作出的金縷玉衣,顯示出當時的統治者希望通過這種外在的保護來達到自己屍骨永存的願望,但後來發上的事實可與他們的想法背道而馳,往往在他們穿上金縷玉衣不久的以後,他們的墳墓就被垂涎於墓室寶物的盜墓人所挖掘,寶物被偷盜,而他們的屍骨卻落的個蕩然無存的地步。

一件件的珍品,在我的眼底出現,一段段的歷史,在我的腦海中重現。宋呆瓷器珍品"官窯貫耳瓶"、兩漢時期的"碧玉谷紋璧"、唐代的"騎駝樂舞三彩俑、三彩馬"、商朝的"玉援銅內戈"、兩漢時期的"市樓畫像磚"、漢代青銅燈具"彩繪銅雁魚燈"、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陶牛車"、讓我痴迷的"四羊方樽"等等珍貴的文物,在我的面前一一閃過,讓我通過它們去解讀和感受那段昨日的輝煌,所有的這一切讓我留戀、讓我駐足、讓我忘記了去分辨左右兩個展室佈局上的不同,更讓我忘記了朝代的更替、忘記了時間的流逝,恍惚間不同朝代人們的日常生活展現在我的面前,而我,也貪婪的呼吸着那已經久遠了的熟悉的祖先的氣息,深切感受着祖國母親的博大精深。

參觀博物館心得體會8

海南省博物館的前身是1984年開始籌建的海南博物館,1990年海南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海南省博物館”,1996年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掛牌成立,兩者合署辦公。因為當時海南剛建省,百廢待興,政府資金不足,籌建中的博物館遲遲沒有開工。

20xx年11月15日開館的海南省博物館是海南省唯一的綜合類現代化博物館,位於海口市國興大道68號,省文化公園東部,是我省重點文化基礎設施。省博物館工程佔地面積60餘畝,第一期工程佔地面積約18000平方米,主要包括陳列展廳、文物庫房、技術用房、服務設施、辦公用房。正在規劃設計的二期工程建設面積約7000平方米,將依託“華光礁I號”沉船的保護修復及沉船中出水的近萬件瓷器,重點展示與南海歷史、海上絲路、地緣政治和海洋生物礦產資源等方面有關的文物和標本。

館內設有基本陳列4個,《海南館藏文物陳列》、《海南歷史陳列》、《海南少數民族陳列》及《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對海南的歷史、少數民族文化、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物遺存等進行了全方位的展示,目前已有館藏文物2萬多件。通過琳琅滿目的文物、形象逼真的佈景及多媒體手段的展示,觀眾可以全方位、多層次、身臨其境地瞭解和感受海南獨特的歷史傳承和文化氛圍。

館內還先後舉辦了《開拓二十年(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20週年成就展)》、《20世紀中國文學大師風采》、《亞洲藝術水彩博物館館藏精品展》、《國家寶藏展》、《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高新科技成果展》等近20場專題展覽,共接待觀眾80餘萬人次,受到社會各界好評,使海南省博物館成為省會海口、乃至全省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眾多省內外旅遊者、包括外賓紛至沓來,為海南省旅遊島的建設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近年來,我館各部門的業務骨幹對我省的文物資源進行了大量系統的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學術成果:

由館長丘剛同志擔任主編的《海南歷史文化大系文博卷》已於20xx年4月正式出版,該卷彙集了大學著名教授、文博研究學者及我館多位業務骨幹,向讀者展現了海南古遺址、海南古建築、海南古墓葬、海南古陶瓷、海南古村落等文物考古的各個領域。此外,我館擬編輯出版《中國文物地圖集海南分冊》、《西沙羣島文物普查報告》等;個人學術專著有:《三亞落筆洞》、《古書畫仿製研究》等;參與編寫《中國黎族傳統文化》、《中國黎族》、《海南民族風情》、《黎族傳統織錦》等;發表考古發掘報告、論文及黎族傳統文化研究文章等數十篇。這些學術活動的'開展為研究海南省的歷史、文物、民族,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作出了貢獻。

海南省博物館的建成開館,不僅是我省重要的社會文明標誌,對建設國際旅遊島和促進我省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必將對全面推動我省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觀博物館心得體會9

海南省博物館展出了以“國家寶藏”命名的國寶精華。帶着幾乎可以説是“企盼”和“虔誠”的心情,我們走進了設立在一樓兩個展廳的“國家寶藏”展廳(見圖1)。

這個展覽所陳列的文物,從被稱作“世界八大奇蹟”的秦始皇兵馬俑,到堪稱中華文化極至的甲骨文、“青銅時代”最為顯赫的四羊方尊,還有金縷玉衣、編鐘、編磬、人面魚紋彩陶盆……這個展覽被稱作“國家寶藏”,確然名副其實!

我幾乎是忘我地投入了對這些文物的速寫記錄當中,渾然忘記了時間的流逝……

大約出現在新石器時期的彩陶傑作《人面魚紋彩陶盆》,是一件無論是在考古發現還是在藝術表現上都堪稱“人類文化奇蹟”的史前藝術作品。作品的紋飾是用黑色描繪的,作為用來盛殮兒童屍身的容器,上面的人面應當是殮葬的主人;豐富的魚飾紋,應當是祈福和富足的象徵。

從作品的器物上看,這種通過就地取材、低温燒製的粗陶製品,時至今日還可以在我省的很多地方可以看到;陵水、瓊中、三亞的黎村仍有製陶傳人。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這些產生於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7000年、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的製陶藝術,相比較於海南的民間傳承藝人,居然也是以女性為主。

《四羊方尊》(是公元前1600年到前1046年之間的大型青銅盛酒禮器,總重接近70斤。

我國素有“水之精為玉、士之精為羊”的説法,羊是德政和善良的象徵;民間常把“三羊開泰”比作為福祉和政通人和。這件用四個羊頭組合而成的重要禮器,不但是中國青銅鑄造史上、堪和《司馬戊大方鼎》相比肩的偉大作品,在藝術的表現手法上,《四羊方尊》無疑更勝一籌。這個展覽的青銅器較多,其中對書法愛好者特別有意義的幾件國寶文物,也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虢季子白盤》高:39.5cm、口長:137.2cm、重達4百多斤,是與散氏盤、毛公鼎並稱為“西周三大青銅器”的巨構。“盤”是盥器,有8行111個字,記錄了虢季子的.戰功。

《讓瞂其來》是一件全甲刻有“卜辭”文字的龜甲作品,這對有愛好古文字的讀者來説,實在是難得的學習機會。

河南出土的《“作冊般”銅黿》,“黿”就是大龜。就記載在龜背的“金文”來看,這是件古代勇士連發四箭射殺巨黿的紀念性作品;難得的是在我國國寶檔案中,這也是僅見的一件以黿為造型的青銅藝術品,堪稱奇蹟。

一路匆匆走過、畫過……眼見還有大量的國寶藝術品還來不及記錄,深感遺憾……

我多麼希望這樣的國寶展覽也會如我在國外的巴黎、羅馬,國內的北京、上海看到的類似展覽那樣——一票難求、莊嚴靜穆!

這絕對是貨真價實的國寶展覽、是真正的‘國家寶藏’展覽。如果一件金縷玉衣還不足以説明展覽的價值,這些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的精華。

參觀博物館心得體會10

在寒假期間,我抱着緬懷革命文人,繼往開來的心態,參觀了魯迅紀念館。它給我們的內心帶來了無比的震撼。

眾所周知,魯迅先生給我們這些晚輩留下的,不僅是文章、語言,更多地是精神和靈魂得感動。這些都是十分珍貴的財富,無人能及的是他中國第一篇帶來的革命,誰也不能替代他在中國文壇的地位。

其中有一件展館是專門介紹魯迅和許廣平之間的愛情經歷的。魯迅與許廣平的愛情,是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壇的一段佳話。從1923年起,魯迅在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任教,執教期間,魯迅發現許廣平是最敢於淘氣和放肆的'一個。她坐在第一排,好提問題,有時竟會打斷魯迅先生的話。是她的聰明、才氣以及肯動腦筋的好習慣打動了魯迅先生,使魯迅對她頗懷好感。後來與許廣平相識、相知,並彼此傾心愛慕。

魯迅是一個極為孝順的兒子,父親過世得早,從小是母親帶大的。從小是母親帶大的。所以當他得知母親騙他回國娶親的真相後,也沒有拒絕,他説過,他説過,與朱安結婚是母親送給他的一個意外的禮物,是母親在娶兒媳婦,“我只能好好地保養她供養她,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於是和朱安的名義婚姻一直持續到了魯迅去世。

魯迅的偉大體現在他的愛國上。他曾經立下“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豪言併為此而奮鬥着,棄醫從文是他意識到從精神方面改變國民的重要性所做的決定,為此邁出人生道路上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以筆作為自己救國救民的戰鬥武器。當封建制度死灰復燃時,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擊千年來的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給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以沉重打擊,有力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南京”、“日本”的求學經歷,使青年時期的魯迅抱定“救國救民”的信念,後來又毅然做出“棄醫從文”的決定。“在北京”的教學與革命經歷,使他有機會宣傳進步思想,在反動派的白色恐怖之下寫出慷慨激昂的戰鬥檄文,喚醒沉睡的國民,激勵人們革命救國。在這段時光中,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忠實伴侶許廣平。可以説,正是有了許廣平的大力支持,才有了先生在“在上海”,也是生命的最後9年時間內,留下了浩卷繁帙的文學作品。

魯迅,這個名字永遠烙印在我心裏,每當聽到這個名字,尊敬之情油然而生。如今有幸能夠參觀魯迅紀念館,興奮之情難以言説。他的生活是如此的簡樸,他把他的一生致力於喚醒國民、振興中華的偉大使命之中。“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寫照,他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

參觀博物館心得體會11

20xx年5月26日,我們集體參加了學院組織的青馬工程陝西曆史博物館參觀活動,充分感受了中國歷史的源遠流長和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經受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三秦大地是中華民族生息、繁衍,華夏文明誕生、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曾在這裏建都。博物館建築古樸典雅,別具特色。它將中國古典宮殿建築和庭院建築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色彩協調,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築風格,同時具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豐富的文化遺存,深厚的文化積澱,形成了陝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的陝西曆史博物館則是展示陝西曆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

陝西曆史博物館展廳面積11600多平方米,展出文物精品2700多件,展線總長2300米。展廳跨度大,層位高,視野廣闊,照明設備靈活多用,通風設施好,裝飾古樸典雅,給人凝重、舒暢、清新之感。整個陳列分為序廳、基本陳列、專題展覽、臨時展覽和已開闢為國際畫廊的中央大廳等幾個部分。序廳位於中央大殿前端,陳列一尊巨大的千年石獅(唐順陵石獅複製品),襯以黃河巨幅彩照,引導觀眾去領略由黃土黃河孕育出的古老文明。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基本陳列為陝西古代史陳列,它以歷史進程為線索,選取各時代的典型文物進行組合陳列,來揭示陝西地區古代社會文明發展狀況。該陳列展廳面積4600平方米,共三個展室,分為七個部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精選的20xx餘件珍貴文物包括:反映古代先民生活情景和藝術追求的豐富多姿的彩陶器皿,反映周人興起與鼎盛的青銅器,反映秦掃六合統一天下氣勢的青銅劍、經機、兵馬等,以及顯示秦漢奮發崛起精神的鋼建築構件、大型瓦當,還有反映封建盛世繁榮景象的精美的唐代金銀器和唐三彩等,並配以遺址模型、圖表、照片等輔助展品。系統地展現了自115萬年前至1840年陝西地區的古代歷史。由於中國古代社會周、秦、西漢、隋唐幾個盛期都是在陝西地區建都的,所以該陳列以這幾個時期為重點,既突出反映了陝西地區古代燦爛的文化,也反映了這幾個時期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

專題展覽廳位於序廳西側,陝西青銅器珍品展和陝西曆代陶俑精華展是陝西曆史博物館首次推出的兩個專題展覽。展廳面積約2600餘平方米,展出文物600多件(組)。其中陝西青銅器珍品展選取這個陝西曆史上文物最宏富、最突出的橫斷面,從種類與用途、銘文與書法、造型與裝飾、隨葬與窖藏、青銅鑄造工藝五個方面予以展示。展出青銅器260件(組),整個青銅器展室給人一種厚重凝鍊的感覺。陝西曆代陶俑精華展展出文物341件,以時間為序,分為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代五個階段,分別以神武鷹揚、氣勢古拙、神韻質樸、儀態軒昂、典雅華美、灰色凝練、餘光明媚為主題展示了陝西乃至中國陶俑的發展過程。

其中展示了八大類,還有字畫、版本、經卷、織物、骨器、木器、漆器、鐵器、石器、印章、封泥,以及近現代文物和民俗民族文物。

漫步在五個大的展覽廳中,可以感受到陝西洶湧、博大的文化,在博物館的`幾個小時中,我們一舉跨越了從公元前21世紀到現代社會。通過一件件的文物,我們無聲的與古人默默對話,感受着幾千年甚至數千年勞動技術結晶所帶來的衝擊。思想接受着歷史大浪的沖刷,歷史推着我們的好奇發笑。通過這次活動相信同學們對歷史文化也會有新的體驗和理解。

如今的中國,已經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走得穩健而自信,但是在世界形勢愈發複雜的情況下,中國仍面臨着來自經濟、政治、安全等等方面的挑戰,我們不能安於現狀,讓我們每一個參觀的同學懷着對中國璀璨文化歷史的感受和理解更應該以高度的責任感投身於學習和實踐,繼續革命前輩們奮鬥終身的事業,積極發揮現代大學生團員的特色,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

參觀博物館心得體會12

從xx年來北京上大學,到此刻有13年之多了。13年來,每一天生活在這個城市,卻有一種不知廬山真面目的感覺,除了上學時的歷史課本之外,再沒有真正立體全方位的去了解過我們的首都。

參觀首都博物館新館給了我這個機會。首都博物館新館坐落於西長安街延長線白雲路的西側,外觀雄偉,氣勢磅礴。進入之後,按照導覽圖一一參觀,不知不覺沉醉於祖國首都的一草一木,一鼎一印之中。透過參觀首都博物館,我對首都的認識在以下四方面得到了提升:一為博。首都地大物博自是早就知道,但僅限於一個模糊的概念。這次系統詳細的參觀了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古代瓷器藝術精品展、古代佛像藝術精品展、燕地青銅藝術精品展、古代書法藝術精品展、館藏京劇文物展、書房珍玩精品展等各項展覽,不禁感慨祖國首都的文化底藴之博,物產資源之博,藝術內涵之博。首都以她博大的胸懷,包容和養育着生活在那裏的20xx萬人民百姓。二為史。北京是古城,歷史悠久。曾有多個朝代以此為都,北京的歷史中填充着無數色彩繽紛的故事。

承載着朝廷權威的皇家玉璽,記錄着世代變遷的竹簡,刻畫着滄海桑田的鐵器銅器,象徵着雍容華貴的玉器古玩,還有留着戰爭疤痕的民間遺物,每一件都在給我們講述着自己説不完的經歷和史實。三為情。老北京的民俗和風土人情是聞名世界的。展廳中模仿的婚慶場面洋溢着熱鬧喜慶,也洋溢着純樸的民風民情;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從頭到尾透着誠懇和熱情;還有日漸稀少的老北京四合院的風情,街坊鄰里們談笑風生,互相幫忙,誰家有事,一聲招呼,一個院落攜手共濟,不是親情而勝似親情,讓我們現代人無比羨慕那完美的和諧。真正老北京的民情是淳厚的、温和的.、謙遜的,這是需要我們此刻去重温,去尋找和拾回的。四為美。名勝古蹟之美,現代建築之美,自然風光之美,北京的美無處不在。活靈活現的皮影兒和麪人兒,獨特的傳統服飾和民間剪紙,享譽世界的京劇文化,神祕高雅的篆刻和書法,首都北京的文化藝術之美更是魅力無窮。再看從博物館本身的建築設計,到展區展品的設置,無處不在的貼心服務,到細心品味的參觀人羣和天真活潑、認真參觀學習的孩子們,也展示了我們首都北京的精神禮貌之美。

只有真正瞭解一個城市,才會真正熱愛她。參觀之後這一個月以來,我走在街上總是有意無意的用欣賞的目光去觀察路邊的建築;每次看到有損市容市貌的行為時心中總是想,這麼好的城市,我們為什麼不能好好愛惜她保護她。首都博物館是一個窗口,就應面向社會各界免費開放,讓大家都來了解北京,熱愛北京,進而更加熱愛祖國,熱愛黨,熱愛人民。很難想象一個亂貼小廣告或隨意扔垃圾的人會是一個對首都,對國家充滿感情的人。因此,倡議各中國小校組織學生進行羣眾參觀,倡議我們同事帶家人和孩子前去參觀,倡議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到首都博物館進行參觀和學習。

參觀博物館心得體會13

非常感激這次有機會去到xx博物館參觀,回來之後我感慨萬千,這次的參觀讓我見識到了我們過去的歷史,大開眼界,我很多時候都會去想我過去為什麼不早點來參觀,自從這次去到了博物館之後我感覺我就深深的愛上了博物館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就是這麼過來的,我們在參觀的過程當中會有發生很多有趣的事情,這種有趣不是嬉戲,我是真的感覺一件件過去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東西,擺在我面前的時候那種感覺是非常奇妙有趣的,在這個過程當中有很多不一樣的東西,現在我是真的能夠感受到這一點,我希望能夠在今後生活當中讓自己去學習,多多去接觸,見識到一些有趣的文物的時候我就會感覺非常的奇妙,一些過去的上百上千年的東西竟然就在自己的面前,這種感覺是在是太好了,現在我一直都在懷念這種感覺,有的時候我也非常希望能夠在這個過程當中去吸收學習,不管是做什麼事情都抱着學習的心態,這就是現在我對自己的一個態度,這次就去到xx博物館我也有一些心得。

這種感覺讓我意識到了我們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參觀博物館一行真的也讓我感觸良多,我是一個喜歡文化的人,接觸這些之後這種感覺越來越濃厚,這絕對不是偶然,我認為我們的過去的就應該主動的去了解,我們只有瞭解的過去的才能更好的去面對未來,博物館就能夠讓我們明白這個到底,參觀博物館看到我們歷史的興衰,看到的我們的文化的結晶的.時候,我便感覺自己未來沒有什麼事情是過不去的,因為我們的現在經歷的或者我們即將要經歷的,我們的先人們都經歷過了,這種感覺是非常奇妙,那一件件漂亮至極的文物,讓我流連忘返,我當時站在展廳裏面似乎感覺永遠都欣賞不夠,有些構造複雜,外觀精美的文物讓我咂舌,感歎古代的能工巧匠手法之精妙,同時也讓我意識到了我們現在怎麼就看不到這些東西了,不禁就惋惜了起來,這是我們先人的智慧,只有見識過了才能知道那種手藝之高超。

我認為每一件文物都是有生命的,它們見證了我們的過去,在歷史不斷的發展過程當中見證了興衰,然後存留至今,這次參觀博物館讓我也明白了很多道理,雖然我與這些文物只有一面之緣,但是這一面之緣卻讓在我腦海中深深的紮下了根。

參觀博物館心得體會14

 結束了中山紀念堂的參觀,時間尚早,我們爺孫倆步行來到西漢南越王墓參觀。

還是06年我參觀過南越王墓。它位於市區北部象崗山,和著名的越秀公園僅一路之隔。南越王墓是1983年考古發掘的嶺南規模最大的唯一的漢代石室墓。出土文物一千餘件(套),具有重大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它集中反映了兩千多年前秦漢時期嶺南地區地理、政治、軍事、社會、經濟、和文化概況,是最著名、最有價值的一處古蹟,被列為我國二十世紀重大考古發現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越王墓博物館是廣州兩千多年悠久歷史的見證,它保存有完好的古墓原址,以及內涵豐富的漢代文物。來廣州我覺得應該帶着小孫子到這裏參觀,瞭解南越歷史,感受祖國悠久的歷史文化。

南越王墓佔地面積不大,整個博物館擠在周圍的高樓大廈間。大門臨街,需要走上十幾級台階。館內設三個展區:臨街的三層綜合陳列樓、古墓原址、主體陳列樓。

我們爺倆來到這裏,購買了參觀券,在館前留影后,拾階而上,就進入館內參觀。也許臨近閉館還有一個多小時,參觀的人不多。綜合陳列部分已經沒有什麼活動,沒有參觀。我們繼續爬樓梯,大概上三層樓,到達第二部分墓室位置,參觀了墓坑。

南越王墓這是嶺南地區目前已知的、規模最大的石室墓,共有七室,面積一百多平方米。墓室的佔地面積很小,墓坑是掏空山崗建的,主要是用石料。墓坑不算大,可隨葬品挺多,包括活人妻妃、僕人十多人以及幾千件隨葬品。

走出墓坑,我們來到主體陳列室,這裏由五部分組成:南越文帝、主室瑰寶、墓中殉人、御庫藏珍、鐘鳴鼎食。展出的文物薈萃有青銅、鐵器、陶瓷、玉枕、龍袍雕刻等文物飾品,讓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這些文物集歷史、知識、藝術於一體,透視了古時的歷史淵源,可窺見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生活景象。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血脈和精神,是勞動人民在在物質、精神、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展示。幾千年的文明成果真是豐富多彩,輝煌燦爛。深感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參觀後感到在這狹小的墓坑裏,竟有如此豐富的文物,從日常生活用品、印章、飾品到兵器應有盡有,反映了古代帝王生活是多麼奢華無恥。墓主人的陪葬品也令人觸目驚心,除了他的妻室,還有很多僕人,甚至小孩,可見古代封建帝制統治的殘酷。

我們走出主體陳列室,又來到一古炮台,參觀了這裏陳列的古炮,稍作休息,便啟程返回。

參觀博物館心得體會15

省博物館始建於1929年,原名x省立西湖博物館,是x省內最大的集收藏、陳列、研究於一體的綜合性人文科學博物館,館藏文物達十萬餘件,參觀省博物館觀後感。其中河姆渡文化的陶器、漆器、木器、骨器和象牙製品,良渚文化的玉器和絲織品;越國的青銅器,越窯、龍泉窯、南宋官窯等窯口的.青瓷,會稽古銅鏡和古銅鏡;明清浙籍書畫家的作品等,均為聞名遐邇的文化瑰寶。

省博物館舊館址的一部分為江南著名藏書樓文瀾閣。11003年,x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竣工,新館佔地面積20400平方米,博物館裏有幾個場館,分別是歷史文物館、青瓷館、書畫館、錢幣館、工藝館、禮品館、呂霞光藝術館、常書鴻美術館、明清傢俱館、精品館等十個展館。館舍建築以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單體建築和連廊組合而成,形成了園中館,館中園的獨特格局,樓閣亭榭,以長廊逶迤相連,掩映於湖光山色間,成為天堂x一處耀眼的文化新景點。省博物館舊名西湖博物館,1931年更名為x省立西湖博物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改稱x省博物館。該館原設歷史文化和自然科學兩大業務部門,11000年分出歷史部文物組,成立x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1004年分出自然科學部,成立x省自然博物館。

省博物館是省內最大的集收藏、陳列、研究於一體的綜合性人文科學博物館。有關數據顯示,該館館藏文物十萬餘件,其中一級品158件。藏品有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的人工栽培稻和漆碗;良渚文化的綢片和麻布;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的各種青銅兵器、青銅農具、印紋陶和原始瓷;從東漢至明代各個青瓷窯系的一批標本;還有大量的古今書畫。不久我們參觀完了,便回家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