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培訓心得

來源:文萃谷 2.05W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家校共育培訓心得,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家校共育培訓心得

家校共育培訓心得1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家庭教育的優劣對孩子一生的學習和發展有着決定性的影響。每一個孩子從出生起就具有無限的可能。父母的責任就是要精心呵護好這株幼苗,使它能夠自然茁壯地成長。這個時期特別需要“用心靈呵護,用頭腦撫養”。

這次的培訓學習,雖然時間較短,但對我的思想觸動很大,接受一流的家庭教育專家的指導,真是受益匪淺,可以説是經歷了一次家庭教育靈魂的洗禮。我掌握了有關家庭教育知識,明白了家庭教育應注重科學性、針對性和適用性。家庭教育要一是要堅持“兒童為本”原則。二是家長要不斷學習、掌握有關家庭教育的知識,提高自身修養,為子女樹立榜樣。三是家長堅持“多向互動”原則。

感受比較深的內容是(3——6)歲這個年齡段的幼兒處於身心發展的黃金時期,具體表現為:

(1)身體發育方面,幼兒的身高、體重、營養、神經、動作技能等方面獲得長足進步;

(2)語言發展方面,詞彙量迅速增長,已經能掌握各類詞,逐漸明確詞義並有一定的概括性,基本上掌握了各種語法結構,並可自由地與他人交談;

(3)在思維發展方面,逐步克服直覺行動思維,並初步發展到具體形象思維;

(4)社會交往方面,喜歡與同伴一起玩,玩伴的數量隨着年齡增加,玩伴關係不穩定,經常變化。

(5)個性發展方面,這一時期是兒童個性形成的關鍵時期。幼兒開始形成自己最初的個性傾向並會在自己的一生中都保留其痕跡,因而在人的心理髮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我覺得這部分內容非常實用,因為通過了解孩子各個階段的心理特徵,瞭解他們在各個階段的思維特點,我們才能有針對性的、科學的、有效的去指導教育孩子。我的女兒快六歲了,我對照了她的日常行為表現:

1、非常好動、嘈吵,最喜歡向別人挑戰。

2、很玩固及會發脾氣,不大理會別人的感覺,碰到驚慌的事情或意外的事件,情緒之起伏可能影響以至成年。

3、對自己開始有一個整體的觀念。

4、非常健談,心理所想的,嘴巴就表達。

5、由於豐富的想象力,對事實與虛構分不清。

今後家庭教育中:

1、要做有心人,善於發現幼兒的興趣和特長,採取針對性教育,發掘他們的'優勢潛能;多帶幼兒參加各種活動,激發興趣,擴大視野,積累經驗,增長才幹;

2、要鼓勵孩子提問,啟發孩子提問;回答孩子的問題要有啟發性;如果孩子提出的問題家長也不知道答案,應如實告訴孩子,與孩子一塊兒去尋找答案;理性對待孩子因好奇而導致的破壞性行為;併為孩子提供科學探索的機會。

3、要積極為幼兒創造與同伴交往的機會,鼓勵孩子多到社區和兒童遊樂場所活動,幫助他們體驗與他人共同活動的愉悦;在活動中可有意識指導幫助幼兒學會遵守交往規則,學會注意他人的情緒變化,體會和理解他人的情感;還可採用移情訓練,角色扮演等方法幫助幼兒學會用語言、動作、表情等方式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學會分享和合作。

4、掌握諸如食物中毒、燙傷、溺水等突發事件的急救措施;提高自我監護意識,儘可能消除環境中一切傷害性因素,如剪、刀等鋭利物品要妥善保管等;結合生活實際事例,隨時對幼兒開展有針對性的安全教育;從小培養孩子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提高自我保護意識;減少對幼兒各種活動的包辦代替,增加幼兒接受鍛鍊的機會,掌握多種生存技能。

6、改變對幼兒飲食放任自流、過分溺愛的做法;引導孩子少受廣告垃圾食品的影響;以身作則,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飲食氛圍。

我不敢保證在我的教育下女兒一定要多麼優秀,但是我會用自己一顆最真的心,朝着最高的目標去努力,把教授講授的知識逐步消化吸收,讓我的女兒快樂、健康的成長!

家校共育培訓心得2

“此去金陵行棲霞,攜手共賞教育花。”伴隨着一路詩韻,20xx年7月13——17日,在教育局張榮照局長帶領下,我們滑縣40多位新教育的追夢人來到了鍾靈毓秀的南京市棲霞區,參加第十七屆新教育年會。

大美棲霞,魅力無限。科教強區,幸福教育。本次活動的主題是新教育十大行動之一的“家校合作共育”。7月14日,我們首先在金陵國小參加了“20xx中美教育論壇”,吳重涵博士、洪明博士等從理論的角度分享了他們的研究成果,來自美國的嚴文蕃教授和他的團隊交流了美國教育在家校合作領域方面的探索與實踐經驗。

7月15日上午,進行的是智慧校長、榜樣教師、卓越課程、完美教室、年度人物的頒獎活動。通過一個個獲獎人雖簡短卻不簡單的頒獎詞,可以感受到他們對教育的情懷,對學生的熱愛,對新教育的踐行。做為他們的學生,多麼幸運,多麼幸福!值得一提的是來自我們滑縣半坡店的李豔老師也獲得了“完美教室”的提名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些獲獎者必將激勵更多的.新教育人繼續前行,實現自己的教育夢想。下午,是十位新教育人的故事講述,共寫親子日記、建立教育同盟、1236家校共育模式……每一個教育故事讓我們感動的同時,也給大家帶來了許多啟發,讓我們學到了許多好方法、好經驗。特別是我們滑縣新城國小段雲飛校長《推動家校共育,實現共同成長》的故事講述,堪稱完美。雲飛校長落落大方,娓娓道來,向來自全國各地的20xx多名教育工作者展示了滑縣的新教育行動與成果,用真情打動了在座的每一位聽眾,獲得了嚴文蕃教授和李鎮西老師的高度評價。雲飛校長説:“只要有行動,就會有收穫。”相信我們滑縣的教育人都會在新教育的路上取得更多的收穫,遇見更美好的自己,也讓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孩子收穫屬於他們的碩果!發言結束後,嚴文蕃教授進行了總結,他提出:家長是豐富的教育資源,家校合作是互補與共享,開展好家校合作共育,是實現教育公平,提升學校教育品質的有力武器。

7月16日上午,我們分別參觀了棲霞區各個新教育實驗學校。其中的南師附中仙林國小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揚大志向,做小事情”為校訓,立足本土校園文化,開發特設課程。詩歌、民樂、青花、足球等優質教育資源的引入,充分滿足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髮展。卓有成效的課程展示得到了所有參觀者的嘖嘖稱讚。下午,朱永新教授做了以“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場”為題的新教育實驗年度主報告,從家校合作共育的歷史考察與概念界定、意義與價值、合作共育的原則、途徑與方法四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最後,形成了新教育的“南京宣言”:家校合作共育,打開家門做教育。在行動中激活教育磁場,釋放生命的最大能量,讓每位教師、學生、每個家庭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通過幾天的參觀學習,我們感動於每一位榜樣,感動於每一個故事,更感動於大家學習取經的熱情;收穫了家校合作共育的專業知識,學到了具體的實踐方法;同時也對自己的工作進行了總結與反思,對下一步的工作進行了思考。“情起江南,行落故鄉。”在踐行新教育的路上,滑縣新教育人攜手同行,家校合作共育,共築卓越課程,讓滑縣的教育事業如春天的草木一樣蓬勃生長!

家校共育培訓心得3

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常説,“家庭是孩子永遠眷戀且永不停課的學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且永不卸任的老師。”正是通過家庭教育,家長把自己崇高的品德、淵博的知識、豐富的生活經驗潛移默化地傳授給下一代,並將伴隨孩子走完全部人生旅途。

(一)首先是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家庭的和睦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家人之間的相親相愛會讓孩子學會寬容,學會理解,學會愛,愛別人和愛自己。如果缺少家庭的關愛,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冷漠,越來越自私。看到過許多的案例,孩子的墮落,麻木等等問題,都是因為家庭缺少愛,試想一個孩子連自己的父母和家人都不愛,他還會去關心體貼陌生人嗎?所以,一定要給孩子營造一個温馨和諧的家庭生活,讓我們的孩子都能快樂無憂的生活。

(二)及早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

漠漠剛會坐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把她放在凳子上和家人一起吃飯,雖然那個時候她還不能自己吃,但是我們堅持讓他看我們大人是怎麼用餐的,所以慢慢的`漠漠自己就學會吃了,而且是很早就學會拿筷子吃飯,家裏只要能讓他做的事情,都是堅持讓他自己做,比如掃地、洗菜、拿碗筷、搬凳子等等。許多家長認為孩子那麼小能幹什麼呀,還不是越幫越忙,其實做不好是肯定的,但是隻要他參與就好,如果你總是阻止他幹活,他就會覺得媽媽不需要我,久而久之他就不再願意幹了。而且勞動習慣的培養會讓他更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比如説自己玩的玩具不要亂放,垃圾不亂丟等等。

(三)多鼓勵誇獎孩子

孩子的自尊心也是很強的,有時候一句責備的話能讓他難受很長時間。相反多鼓勵鼓勵他會讓孩子幹勁十足。比如孩子幫家長擦桌子了,家長就要使勁的誇一誇孩子,説:你真棒!真勤快!這樣孩子會非常高興,還有可能去接着幫忙拖地了。

(四)找些表現好的小朋友作為孩子的榜樣

孩子之間攀比心很重的,當別的孩子做什麼,往往他就做什麼。因此在教育孩子時,不妨試着找些既勤快又懂事的小朋友做個榜樣。比如孩子經常賴牀,家長可以説:小明天沒亮就起牀背詩了,人家可厲害了,沒人趕得上他。這樣孩子受到激勵,會精神起來,要和小明比比誰起牀早。

(五)營造孩子的學習環境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

有一段時間家裏人看電視看的多點,漠漠也跟着看電視看多了,後來覺得不能再這樣,所以現在家裏人都學會看書,即使不看書也會看報紙,這樣漠漠也跟着學會了閲讀,雖然時間堅持不了多久,但是習慣是慢慢培養的,一點一滴累積起來就會好的。俗話説,行千里路勝讀萬卷書,所以只要有時間還是會帶孩子多出去走走,在大自然中學習知識更能讓孩子接受。雖然教育專家都不建議孩子那麼小就學唐詩古詞之類的,但是我覺得雖然孩子還不懂,但是多讀點這類的詩詞能培養孩子的美感和節奏感。至於兒歌音樂之類的,多讀多聽肯定是有好處的,關鍵是漠漠很喜歡這些,我覺得培養興趣是最重要的。

家校共育培訓心得4

要不是看到孩子挑燈夜戰備考生物,我甚至都不知道孩子考試的事情;要不是孩子説學校給家長佈置了閲讀和寫作任務,我也不會去讀楊東平教授的文章《什麼才是理想的教育》;要不是我愛人非把讓家長寫學習心得的作業留給我,我可能到現在也不會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中角色的缺失。

一直都以為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作為家長,只要把孩子送進學校之後,孩子接受教育的任務就交給老師了,自己做甩手掌櫃也樂得輕鬆。細思之,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有缺失的陪伴最後都需要加倍來償還。孩子上幼兒園讀國小低年級時,因為年齡原因,還需要家長事事親力親為,不厭其煩地講故事、耐着性子陪伴寫作業、出去玩耍目光時時不敢偏離……但等孩子上了國小四年級之後,我想當然地認為小小男子漢長大了,完全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照顧自身的安全,而且不是經常聽到“家長要學會放手”之類的呼聲嗎?於是,我也就理所當然地學着放手,不再事無鉅細地去關心孩子的學習、生活和成長。書還是會買很多,讓他自己讀吧,但讀了什麼,讀了多少,效果怎樣,基本上不曾過問。漸漸地,我對孩子學習的關注也僅限每一學期對考試成績的詢問。孩子的吃穿住行、心理變化,自有她媽媽負責,我這個爸爸做的好像很輕鬆,基本上什麼都不用管。

直到六年級,在一次和老師的交談中,我才知道其實孩子有很多不好的習慣,比如愛偷懶、不認真寫作業,不主動改錯題等等。我眼中聽話的孩子,其實已經在成長過程中開始叛逆了,只不過我被兒子乖巧的表象遮蔽了雙眼,沒有及時看到事情的真相。事實給了我當頭一棒,我意識到這樣下去只會把孩子推得越來越遠。可是家庭教育的最佳時間錯過了就是錯過了,任你多麼後悔也也於事無補。

孩子上國中,選擇了離家最近也最好的五中,也是我的母校。我想讓孩子的夢想重新在這裏起航。作為父親,一定要和青春期的.孩子有足夠的交流溝通,多些陪伴,多些耐心,多些正面引導。教育的終極目標應該是塑造和培養一個健全的人。於是我開始推掉一些不必要的應酬,儘量在孩子放學之前回家,儘量在他學習的時候放下手機,捧着書讀,做一個合格的爸爸。言傳身教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不久我就欣喜地看到了孩子的變化。他開始主動和我談學校的事情,有不會的題也願意向我請教,我突然感覺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自己的形象在兒子眼裏又重新變得高大起來。孩子很快就要升八年級了,現在我看到他身上的閃光點越來越多,而且不管對於什麼事情,都有一股衝勁,還跟我説要做就要盡力做到最好。

我愛人曾經推薦我閲讀《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當時我還不屑一顧,竟然説做媽媽的為什麼要把教育的責任推到爸爸身上?如今我算是明白了,父母是孩子的朋友,是孩子的老師,是孩子的引路人,缺一不可,我們的行為常常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明智的家長一定不會忽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今天借學校給予的這個學習機會,我開始自我反思:只有家長的改變,才能有孩子的改善。從此時此刻起,我下定決心不再推卸責任,要給孩子積極的影響,願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能夠為每一個孩子鋪設一條寬廣大道,讓他們帶着理想和憧憬,帶着對生活的熱愛與感激,走出校門,去創造屬於他們的美好人生!

家校共育培訓心得5

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新的教育形式下,對教育藝術、教育方法有了全新的要求,教育不僅僅是一張嘴、一支筆那麼簡單,而是全方位,立體式的全新教育模式去適應當前教育的需要。其中,學校和家長的聯繫是必不可少的,這是對孩子教育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可以更真實、更全面的瞭解孩子全天候的行為和思想動向。誰重視了家校聯繫工作,誰就掌握了教育的主動性。家校聯繫平台的建立是符合當前教育需要的,是當前教育重視的。

學校是青少年成長的重要陣地,但教育不能僅僅只靠學校,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第一個環境,家長同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加強家校溝通,形成教育合力,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因此,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緊密相連,密不可分。

一、家校合力,才能有效的培養好孩子。

現在的小孩因為生活在網絡環境中,成長環境相對複雜,孩子在家庭中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也會延續到學校中。學校老師要更加全面地瞭解孩子的各項習慣和心理狀態、性格特點等,就須得密切聯繫家長,只有老師和家長充分的溝通,共同探討孩子教育問題,達成共識,才能全方位的幫助孩子成長。

二、培養良好的習慣,受益終身。

習慣是人的思維定勢,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正如智者所言:成功是一種習慣,失敗也是種習慣;有骨幹教師的一句話就講到,與其讓孩子改掉壞習慣不如讓孩子養成好習慣。而良好習慣的養成,需要的是不懈的`堅持。我們都知道要養成一個習慣,最少得21天,在這期間,不僅僅需要學校老師的督促,也需要家長能夠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只有學校和家庭合力,去督促孩子將好的習慣堅持下去,我們的孩子才能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對於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我們可以從孩子的書寫習慣、做作業的習慣以及生活習慣等方面進行着手,從一些不經意的小事中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

三、溝通消除偏差,正確看待孩子。

俗話説“孩子是自己的乖”,大多數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什麼都好,受不得半點委屈。對於老師的批評有時不能正確看待。其實,老師批評孩子,是老師關注孩子,希望孩子能夠變得更好的一個體現,並不是老師對孩子有什麼偏見。如果我們家長、老師保持一致意見,會更有利於孩子改正缺點;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看到孩子的優點,對孩子所取得的哪怕是小小的進步,也要給予肯定,使孩子建立起自信。同時,要淡化成績觀,注重孩子的綜合素質、各方面學習能力的培養。

搞好家校共育就猶如建設好一個好的生態系統,學生是種子,家庭是土壤,教師是園丁,社會是環境;種子飽滿,土壤肥沃,園丁辛勤,環境適宜,才能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的保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