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教學心得體會

來源:文萃谷 1.62W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教學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國小教學心得體會

國小教學心得體會1

作為一名國小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質量有所提高。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受益匪淺,從中選出這幾個“建議”談談我的想法。

一、教師,珍惜兒童對你的信任

“教師面對的是兒童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裏裝進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其實,師生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平等的,融洽的,教師應該學會蹲下來看學生,使他們感覺到你對他是公平的,信任的。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可貴之處,在教師的眼裏學生沒有好壞之分。在學生做好的大時候,我們應該給他們更多的鼓勵;在學生做的不好的時候,我們更要關心和指導他們向正確的方向前進,使他們在認識的道路上更進一步。不要加以指責,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樣。其實他們也很痛苦,作為教師就是要時刻給他們啟發和鼓舞,使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使他們有自豪感和尊嚴感。

二、教學相長,取長補短

“如果你發現絕大多數兒童練習本的字跡端正秀麗,錯別字很少,那麼這就是個明顯的徵兆:在這個班級裏學生可以學到許多東西”

想一想,我這幾個月的教學其實真是這樣的,“練習本”就是學生習慣養成的一面鏡子,也反映着一名教師的教學效果。對於新教師而言,學生習慣的養成是今後有良好教學效果的基礎,我所缺乏的也就是這一點,要時刻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真正得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使得他們在今後的學習中能更省力更有效。

要對同事們的經驗加以研究和觀察,並進行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進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學習優秀經驗,並不是把個別的方法和方式機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優秀教師學習應當取得某種信念.”

三、教師的教育素養

“關於學校教學大綱的知識對於教師來説,應當只是他的知識的事業中的起碼常識。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的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可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能手、藝術家和詩人。”其實,要想達到這樣的境界,我想,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斷地充實自己,完善自己。“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於此”想想自己,在這方面做得確實不好,每天不停地忙於備課、上課、批改,管理班級,總是抱怨沒有時間讀書,但閒暇時又懶得動,而那些教育書籍卻安安靜靜地躺在書架上,早已落滿了灰塵。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想起找一點書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鑑的文章,有沒有可以參考的教案,此時,想一想實在是可悲!可憐!現在覺得自己還年輕,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還足以能“應付”小孩子,然而面對飛速發展的今天,可以説孩子們的視野更加開闊了,我們不得不時刻要求自己要走在前面,那麼惟有讀書才能武裝我們的頭腦,才能讓我們擺脱“坐吃山空”的尷尬境地。而讀書的這種意識更應該是發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望。

年輕的我對於教師這個行業還存在着比較稚嫩的想法,而學習對於我來説是補充自己,使自己成熟的一個最好的方法,我要不斷地學習,積累經驗,使自己能成為一名名師。

國小教學心得體會2

學生們常苦於寫作文。於是,一篇篇學生習作要麼千篇一律,毫無特色,要麼空洞無物,言之無味。究其原因,作文教學不得法也。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有效進行作文教學呢?讓我們把視線移向著名語文教育家──葉聖陶,他曾經以睿智的目光穿越深邃的時空,以他對語文教育真諦的深刻把握,透視語文教育存在的種種弊端,闡發有關語文教育的真知灼見。葉老早就指出:“作文不是生活的點綴,而是生活的必須。”我們如果像河伯觀海、井蛙窺天那樣,侷限在課堂內教作文,侷限在筆頭上練作文,那註定會“走進一條死衚衕”。倘若“作文成為生活的必須”的話,學生還會怕作文嗎?學習、借鑑葉老的語文教育思想,結合自己的教學,我有幾點感悟。

一、寫作源自生活,需給學生自由生活的空間

1、生活是寫作的基礎。對於生活與寫作的關係,葉老有一個形象而生動的比喻,他認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停”。多年的教學,我也深刻體會到: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麼程度,才會做成什麼樣的文字,寫作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有了多彩的生活,才會有多樣的文章。

2、寫作是生活的需要。要着力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為什麼要作文?對此,葉老有過這樣精闢透徹的論述:“寫作就是説話,為了生活上的種種需要,把自己要説的話説出來。……並沒有話而勉強要説話,或者把別人的話拿來,當作自己的話,都是和寫作的本意相違反的。”從寫作的目的上來看,寫作是因為自己有話要説才把要説的話寫下來。生活中人人都有説話的需要,都有需要傾吐的時刻,“寫作就是説話”,建立起這樣的認識,學生就可以把寫作看作是稀鬆平常之事,就不必從心理上去害怕它。這對剛剛接觸寫作的國小生來説,顯得尤為必要。

3、情感是文章的靈魂。葉老指出,“意思情感和表達方式都是從一個人的整個生活中而來”。“必須整個生活產生得出精妙的意思情感與適宜的表達方式”,才能寫出像樣的文學作品的希望。”真正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會更深領悟古人説的“世事洞明皆學問”的深刻內涵。生活中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一種情感、一點感悟都可寫進文章中來,真實的情感是我們寫作的靈魂。

因此,我們要反思自己的教學,我們的社會、學校、家庭給了孩子多少廣闊的生活的空間?整天呆在“象牙塔”裏、埋首於“教科書”中,孩子們能產生出多少“精妙的意思情感與適宜的表達方式”來?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但是需要我們認認真真地做,實乃難事。葉老説,寫作之前,要讓孩子“知人知事”,這“人”這“事”,必須使孩子們去親眼目睹、去親自體察才行。葉老曾經發出這樣的感歎:“國文教授並非是限於教室的教科啊!國文教授並非是限於書本以內的教科啊!”新頒佈的語文課程標準對此也作了明確的表述:要讓國小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觀察事物,豐富見聞,只有生活才能賦予學生具有這樣的本領。因此,我們要為學生開創一片自由的生活,讓他們有自己主宰的時間,有屬於自己的空間。節假日,孩子們可以去郊外踏青、去鄉間遊玩,親近生活、走進自然;雙休日,孩子們可以去逛街購物、去參觀遊覽;更別忘了讓孩子們有自己親密的小夥伴,那裏也有一個“小小”的社會、“大大”的人際關係。

二、寫作基於閲讀,需給學生自主閲讀的空間

閲讀與寫作是一個統一體。“閲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於法度,顯然是與吸收有密切的關係。”不明白這一點,會讓我們侷限於作文訓練這個狹隘的圈子裏,幹“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之事,寫作水平是不會提高的。在長年的教學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目前作文教學效率低下、水平低落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於“閲讀”這一關沒過好。葉老説:“閲讀與寫作是一貫的,閲讀得其法,閲讀程度提高了,寫作程度沒有不提高的。”寫作的技能、本領應該是從閲讀中來的。但是如何教我們學生閲讀,我認為要注重方法:

一是教學生自己感悟。一篇讀物的意義,可以是作者作文的本意,也可以是讀者通過自己積極的思維活動去發現文章所包含的種種意義,也就是説讀物的意義並不等於作者寫作的本意,讀物的意義應該有讀者和作者共同來創造。我想,這樣的閲讀才是開放的閲讀,這樣所獲得的文章意義才是積極的意義。有人歌詠向日葵的“目標專一”,有人卻鄙視它的“毫無主見”;有人欽佩春蠶的“全心奉獻”,有人卻譏笑它的“作繭自縛”。“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名言,證明了“讀書解義”並不是讀者被動接受作者所給的意義,而是積極參與、主動投入的過程。學生讀書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語文學習的過程不應是教師把作者、自己的意圖強加給學生的過程,而應該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切己體味,通過眼前所讀的文字提取自己的生活積累、調動自己的親身體驗去再現作者筆下的情景、去體現作者的生活感受,至於能體會多少、體會多深,教師大可不必強求到位,即使主觀上有這個願望,客觀上也不可能。國小生讀柳宗元的《江雪》與中學生、大學生讀之所得體會一樣嗎?對一篇文章的理解,應允許見仁見智,允許創新求異,關鍵是去悟自己所能體會的“情”、所能感悟的“理”。例如,對於《趵突泉》中的“冒,冒,冒,永遠那麼晶瑩,永遠那麼活潑”這句話,有學生讀出了自然界的“神奇”,有學生讀出了大自然的“偉大”,有學生讀出了泉水的“持之以恆”,有學生讀出了泉水的頑強生命力,對此,我都予以了充分的肯定與積極的鼓勵,因為這是學生切己的體察,這是一種體現主體意識的自我閲讀。

二是教學生在讀中傳情。在學生“讀中領悟情、切己體察情”之後,教師還應要求吟誦玩味,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進入作者的意境、傳達文字的情趣、抒發自己的感興、演繹文章的旨趣。學生如能達到這個程度,就是誦讀達到了另一境界──美讀。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不但瞭解作者説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感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穫(葉聖陶語)。悟到了情,還要傳達出情,這才達到了“讀中悟情”的第三層次。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創設情境、語言渲染、音樂背景、實物再現等手段,帶動學生多種感官,使情動於中,形之於聲。例如,在學習古詩《宿新市徐公店》時,我通過音樂、語言、畫面把學生帶入了美好的暮春田園。“你看到了那金燦燦的菜花地了嗎?你聞到了菜花的陣陣香味了嗎?你聽到了孩子們的聲聲歡笑了嗎?”三個問題,伴隨着美妙的樂曲調動了學生多種的感官去喚起記憶中的感知,“菜兒黃,蝶兒飛,孩兒戲蝶歡”的場面形象的出現在學生的頭腦中時,我就要求學生不要用語言而是通過朗讀把你彷彿看到的景、所能體會的“情”表達出來,即“讀中傳情”。

三是教學生在讀中領會知識。課堂上讀起來了,課文就活起來了:鮮活的語言形式使學生直接而充分地感知了,豐富的語言現象讓學生直觀而自如地接觸了,那麼,在老師的適時引導、點撥下,那些關於語言、語法的一些知識的獲得、一些常見的語言運用的規律的掌握將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事。需要指出的是,這裏的“知識”包含着應該積累的語言材料、語言表達形式、語言運用的習慣,也包含篇章結構的知識、寫作的知識,這種知識切忌以十分理性的“面貌”去告訴學生,而是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和已有的經驗,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自讀自得,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有利於抽象知識的具體化。

三、寫作貴在真實,需給學生自由為文的空間

學生為什麼要寫作呢?葉老説:“那是為生活上有記載知聞,有表白情意的必要,時時練習,時時把知聞記載下來,情意表白出來,這樣成了習慣,才可以終身受用。”由此看來,寫作是一種由內而外的需求,是一種內需,是一種真實的感受。葉老指出:“寫作決不是無中生有。必須有了意思才動手寫作,有了需要才動手寫作。”葉老曾這樣論述作文的認真與不認真:“自己有什麼就寫什麼,就是認真。……反過來,自己沒有什麼而勉強要寫什麼,就是不認真。”如何使學生達到葉老所認可的“認真作文”的狀態呢?我看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一要給學生選擇寫作內容的自由。寫作內容來源於生活,每個人的生活不盡相同,於是每個人筆下的生活也是千姿百態。因此,老師應給學生絕對的自由寫每個人的生活。不要一味以“法官”的眼睛去審視學生作文的內容是否有意義,是否值得作為寫作的題材。學生寫一天的“流水賬”,那也是他一天的生活。只要生活存在,就有“傾吐”的權利。試想,一個還剛剛七八歲的兒童,就被告知這個不可以寫、那個不可以用,那會泯滅他多少情感“表達情意、記載知聞”的需要。長此以往,他還會認為“寫作是生活的必須”嗎?

二要給學生選擇表達情感的自由。由表達自己情感的需要出發的寫作比僅僅從描摹生活的需要出發的寫作,來得更為深刻,對寫作的意義也瞭解得更為透徹。因此,教師不適宜給學生出命題作文,更不適宜給學生的作文定中心。學生需要表達一種什麼樣的情感與心緒,那隻能出於他個人的需要。即使非出命題作文不可,也應做到葉老説的“題者何?思考之範圍也。必以學生所有的東西作範圍,或學生尚未全有,亦宜以其力所能搜索為範圍。”

三要給學生選擇寫作時間的自由。每週2節定期作文課的安排,從作文意義的本意出發,也不夠科學。葉老説:“咱們學習寫作,也要像説話一樣養成習慣。凡是需要寫作的時候,就提筆寫作。錯過需要寫作的機會,便是自己對自己的禁遏。一回錯過,兩回錯過,禁遏終於成功;於是,你覺得一支筆有千斤般重,搜盡肚腸你覺得沒有東西寫的,你不會寫作了。”多麼透徹的寫作心理分析!我們應讓學生養成“凡是需要寫作的時候,就提筆寫作”的良好的寫作習慣,那樣才會讓學生感到真實,讓學生受益無窮。同時我們也要給學生寬裕的時間寫作,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準備,不要總是“今天佈置作文,明天立馬就交。”

四要給學生選擇表達方式的自由。既然寫作是表達情感的需要,是傾吐見聞的需要,可以隨便寫,可以隨時寫,那麼一切都應該是自然的:生活的自然再現、情感的自然流露,應該如泉水“滔滔汨汨地無窮無盡地流注出來,而且是非常澄清的”。於是寫作(非文學創作)似應無章法可言,更多的是“清水出芙蓉,自然去雕琢。”對於國小生作文更應該是如此。葉老多次強調,“寫作系技能,……不能空講知識,以為多講知識即有裨於寫作能力之長進,殊為不切實際之想。”圍繞着寫作技能的作文訓練會讓學生陷入新八股的窠臼,迫使學生循格就範,寫出“只有骨架而沒有血肉”的作文來。

五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一是“時時寫”。“凡是需要寫作的時候,就提筆寫作。”老師要引導學生養成每有所得即刻寫作的記錄的好習慣。如當時條件不允許馬上寫也應養成即刻記錄的好習慣。老師可建議學生身邊常備一個本子,一點新鮮的事物,一點心靈的感動,隨時簡約的予以記錄。二是“日日記”。葉老提議:“日記最好能天天寫,對修養有好處,對寫作也有好處。”許多有作為的人,在談到成功的經驗的時候,許多多歸功於他們所養成的“每天寫日記”的習慣。把一天中的要事記下,把白天來不及寫的有價值的東西一一記錄。可別小看了這小小的日記,不僅培育了情思,鍛鍊了文筆,積累了材料,更養成了“思考、審視、堅持”等等人生必備的優秀品質。三是“常常作”。為養成寫作的習慣,非多作不可;同時為適應生活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寫作是一種能力,“凡能力必須繼續不斷地磨練,才會越來越精強。”在葉老語文教育理論中,“實踐”的思想是一個十分突出的範疇,對作文教學的指導意義就更大了。一學期8篇的作文練習量是無法培養出“自能作文”的學生來的。“多讀書、多寫作”是許多人總結的成功經驗。大腦同四肢一樣,多用則靈,不用則廢。寫作當然也不例外。有了“時時寫”、“日日記”的過程,相信“常常作”將是水到渠成之事。

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一部分,作文教學應從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角度出發,貼近學生實際,尋找適合學生的作文途徑,讓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樂於在作文中盡情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獨特感受,這樣才能讓學生寫出一篇篇文筆優美、生動真切的好文章,這樣的教學才是葉老教育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

國小教學心得體會3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肩負着為祖國的建設與發展培養人才的歷史使命。怎樣才能不辜負“人類靈魂工程師”這一光榮的稱號,怎樣才能完成黨賦予的培養人才的責任,這是每個教師必須認真對待並要用實踐作出回答的問題。

我認為,好教師首先必須有敬業精神,要畢生忠誠黨的教育事業。要做到這一點,就應充分認識教師工作的意義,從而深深地熱愛教育事業。現代的時代是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地區與地區的競爭主要體現為綜合區力的競爭,綜合區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培養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師兢兢業業的工作。只有深深地認識這一點,才能激發對教師工作的熱愛,也才能把這種愛傾注到對學生的教育中去。教師的具體工作在於“傳道、授業、解惑”,也就是説教師要通過自身的教學實踐,給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懂得、各種事理。這就要求教師應具有“學而不厭,悔人不倦”來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並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教師要有崇高的理想,完善的道德情操,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品質,並用它們對學生進行淺夠默化的影響和薰陶。這樣,才能培養出祖國需要的,全面發展的,能適應競爭形勢的有用之才。

其次,必須熱愛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生。教師應該是一位雕塑大師,能將一塊坯材,用自己的思想與感情,將它雕塑成一件藝術精品。從本質上看,學生並不存在好與差之分,“差生”之所以“差”,原因在於他們潛能被種種主客觀因素所束縛,而未得到充分的釋放而已。來自學生自身的主觀因素和來自客觀的影響。主客觀的因素,都會嚴重束縛學生內在潛能的發揮,都會成為學生健康成長與發展的障礙。正因如此,我們教師對這些所謂的“差生”,更應加備的關愛與呵護。在他們身上,我們要傾注全部的愛,去發現他們學習上每一點滴的進步,去尋找他們生活中,品德上每一個閃光點,然後運用激勵機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勵,恢復感到温暖,增強自信,從而縮小師生間心靈上的距離,使他們產生“向師性”。這樣,才會在他們成長與發展的道路上有一個質的飛躍。

第三,一個好教師還必須十分重視“言傳”外的“身教”,要以自身的行為去影響學習,真正成為學生的表率使學生從教師身上懂得什麼應為之,什麼不可為。因此,教師的教學,待人接物,行為舉止,一言一行都必須認真、穩重、規範、得體,切不可馬虎、輕率、任性、不負責任。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和學生進行經常性的心靈溝通,向學生暢開心靈,既可以向學生談自己從人生中取得的寶貴經驗,也可以向學生坦誠地公開自己的.生活教訓,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你不僅是良師還是益友。

經過這次師德師風學習周,我受益良多;師德師風的建設對於一個學校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只有師德師風良好的環境學生才能健康茁壯成長;老師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成果。

國小教學心得體會4

每一位從事語文教學的教師都把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點,國小作文教學。但是,“教師教學難、學生作文難”的問題一直困擾着國小作文教學。如何在困難中不斷學習實踐探索提高們的國小作文教學呢?

一、從低年級抓起,培養習作興趣。

習作雖然在三年級才開始,但是我卻以為習作指導應從一年級抓起,教師應想辦法讓學生很自然的走進作文。要想自然的走進作文。

(1)要加強説話訓練。低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想象特別豐富,他們的思維沒有任何框架,敢想敢説,因此教師應抓住有利時機培養學生説的能力。

(2)是重視寫話訓練。言為心聲。老師要告訴學生寫話就是把所説的話用文字寫下來,減少學生對寫話的恐懼感。

(3)是提高寫話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低年級的寫話訓練是為中高年級的習作打基礎的,培養學生對習作的興趣應該從低年級抓起。為了提高學生寫話的興趣,每週口語交際課抽出1節為展示課。學生把自己寫得好的句子念給大家聽,然後師生共同評議好在哪裏。

二、作文教學應當加大積累,促進表達。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無論是口頭表達,還是書面表達,都是語言積累內化後再創造的過程。

(1)閲讀:課外閲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它能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還能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2)背誦,要求學生背誦優秀詩文,背誦精彩片段,背誦好詞佳句。學生背誦的都是規範的語言材料,通過大量接觸語言文字規範的作品,形成對語言文字的感性認識。

(3)摘抄,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作文指導《國小作文教學》。學生無論是閲讀教科書上的,還是閲讀課外書上的,對那些優美的詞、句、段,都要熟讀成誦,最好能隨手摘抄下來。積累豐富了,語言就會生動而豐富。

三、實事求是,自由表達。

(1)注重課堂的作文指導。記得有位老師曾這樣指導五年級的學生寫描寫春天景物特點的作文。首先給學生一週的時間觀察,然後讓學生回憶自己觀察到的春天有哪些特點。接着我讓學生圍繞一個特點,聯繫實際,發揮想象,寫一段話。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説,這個片段訓練很順利完成了。

(2)是營造自由、輕鬆的表達氛圍。我們在教學中要努力激發學生寫作的慾望,不要用自己的思想去限制學生的思想,而要學會用學生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學生的耳朵去傾聽生活為學生演奏的樂曲,讓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學生的思想感情交織在一起。

四、在作文教學過程中重視對學生作文的激勵性評價。

每次在作文講評時,老師都能從學生渴望的眼光中感受到他們希望老師肯定性的評價。每次作文評講,都要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好作文,在評講的過程中滲透寫作方法和寫作知識。因為這些好作文都是他們同學寫的,離他們很近,便於他們學習、借鑑。另外,對於那些寫得很好的作文,鼓勵他們向學校廣播站、黑板報、各地報刊雜誌投稿。把學生優秀作文編輯成冊。這些做法,都能大大激發了學生寫作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孩子們樂此不疲地積極參與到寫作中來,讓他們體會到作文再不是一件苦差,而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了。

當然,作文教學仍然是任重而道遠,我們仍將上下求索!

國小教學心得體會5

隨着語文教育改革的日漸深入,新觀點、新方法逐步為廣大教師瞭解、熟悉、認同,國小作文教學也發生了巨大變革,國小作文教學心得。我在國小作文的教學工作中,經過一系列方法改進使學生對作文的態度由“要我學”和“要我寫”轉變為“我要學”和“我要寫”。我對課堂作文教學在實踐與探索中感悟甚深。

一堂作文指導課,情境是至關重要的。良好的情境氛圍,就如鮮花招引蜜蜂那樣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作文動機,使他們在美好的情境中能展開思路,從頭腦中提取已經儲存的信息作為題材,寫出自己的起初經歷和真實感受。我認為,讓學生進入情境,摸一摸,看一看,聞一聞,聽一聽,想一想,學生就能較準確地抓住事物的特徵,從中發現美,感知美,喚起表達的慾望,從而激發起學生對作文的濃厚興趣。在作文教學中,我採用音樂小品、話劇、編故事、猜謎語等方法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將所要表達的主題告訴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視野和認識能力組織材料,組織故事在腦子裏,然後把各類故事由學生組成小組改成話劇表演出來,學生很有興趣。他們經過討論,都能根據劇情,塑造自己的角色,因為表演是生動的,又是直觀的,再由學生把故事用文字敍述出來,就容易做到有內容,有個性,有文采。通過情境教學,變“要我寫”為“我要寫”,使學生興致勃勃地投入到作文練習之中。

另外,如何使學生學會積累詞彙和蒐集生活素材,也是寫好作文的關鍵所在。俗話説:“學會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偷。”詩詞是語言精華的濃縮,書讀得多了,不僅有助於提高賞析能力,寫作能力,還能陶冶情操。我認為,學生寫作文也無祕訣可言,無捷徑可走,只有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地積累語彙,才能做到出口成章,妙筆生輝。為此,我們開展了“每日讀範文、記筆記”活動,現在學生作文的語言有了很大的變化,作文中的詞彙豐富了,文章也顯得流暢了。

人們常説,生活是寫作素材的源泉,只有深入生活,從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寫出有血有肉的文章。學生由於條件的限制,生活經驗有較大的侷限性,為了讓學生間接體驗生活,積累寫作素材,我指導學生開展“三個一”活動,即每日講一個故事,每日寫一篇日記,每週讀一篇好文章。書報雜誌刊載了大量的信息,學生讀書讀報不僅能瞭解到外界的情況,還可以學到不少寫作知識。

在指導學生讀書讀報活動中,我還引導學生注意品味文章的標題,記錄一些有價值的典型的人和事,並注意學習、積累文章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一篇好文章,可以讓學生從中領略到文章精美的語言和作者匠心的構思,從而豐富自己的知識。

實踐證明,國小生作文應該走出課堂,到廣闊的生活知識園林中去折枝採葉。只有見識廣了,知識豐富了,才能寫出一篇篇洋溢着對生活真切感受的精彩力作。

國小教學心得體會6

某一閒時,驀然回首,自己走上講台,居然已有20多年了。三年一個輪迴,由七年級到九年級。看着一批批進校時還滿臉稚氣、乳臭未乾的毛孩三年後卻變成了或陽光帥氣、或亭亭玉立的少男少女,心中便湧出頗多感慨。

許是與這些朝氣蓬勃的孩子在一起呆得太久了,時常忽略了自己已老之將至,由青絲變華髮,由蹦蹦跳跳到步履緩慢,由活力四射到沉靜穩重,歲月的痕跡已悄然顯現。唯一不變的就是課堂上的激情和對學生一如既往的熱愛。

二十多年來,學生充實了我的生活,體現着我的生命價值。我一邊教給他們知識,一邊在他們身上汲取智慧,豐富自己,提高自己。取長補短,互相促進;教學相長,其樂無窮。

因為自己讀國小時教師素質有限,所以學的普通話並不標準,一些字的讀音不時有誤,是學生幫我一個個糾正,如“氣氛”的“氛”,“興奮”的“興”,“憎惡”的“憎”,“淺淺流水聲”的“淺淺”等等,我們已達成了很好的默契,只要有錯及時提醒。現在我的錯音越來越少了。謝謝你們,我的“一字之師”們!

有時一堂課會因學生的精彩表現而讓人難以忘懷,如給莫懷戚的《散步》再擬題目時,有些學生的回答非常好。有《初春的温暖》、《親意濃濃》、《愛在田野》等等新穎悦目。自己的一天在學生的精彩中而快樂無限。謝謝你們,免費點亮我每一個平常日子的“小精靈們”!

通過看學生隨筆,讓我瞭解了學生的內心世界,他們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快樂多多,煩惱多多。因朋友鬧彆扭而讓他們傷心欲絕;因前後桌碰倒了書而硝煙瀰漫;因大霧遮日數天而讓他們心煩氣躁;因生病時一句温暖的問候而暖意融融;因考試進步而興奮許久;因老師的一句鼓勵而學勁十足……一羣真實的孩子,一羣正在經歷成長的孩子!他們的敏感,他們的脆弱,讓我明白自己該怎樣去維護他們的尊嚴,怎樣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怎樣讓課堂氣氛更融洽,怎樣鼓起他們的鬥志,怎樣與他們一起經風沐雨……

面對人生中變化最劇烈的青春期的孩子們,我學到了很多。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古人真是智慧,一語中的,一條學習規律流傳至今。

選擇了教師,今生無悔!感謝一屆一屆陪伴我度過三年的學生,你們充實了我人生的每一天!名譽上我是你們的老師,實際上我們是互為人師,互相學習,共同提高。你們讓老師青春永駐,你們讓老師常教常新,你們讓老師與時俱進!

謝謝你們,我親愛的孩子們!

教學相長,我們共同進步!

國小教學心得體會7

國小作文是國小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國小語文教師感到十分棘手頭痛的課題.也是國小生最不願意完成的功課。甚至有的學生提起作文就感到為難,害怕。為了寫好作文,師生都必須付出許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過《語文課程》標準的學習,加之自己十多年來的教學經驗,本人認為,國小作文教學應注重以下幾點:

一、從小抓起,做好鋪墊和銜接。

傳統的語文教學往往是從國小三年級開始進入作文教學.其實國小一年級語文教學就應該重視作文教學了.從學説完整通順的一句話到書寫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門的開端。所以,從這時起,語文老師就應該有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意識,上好每一節口語交際課,讓學生能通順地説一句話,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能圍繞一個意思説幾句相連的話,這樣堅持下去,就會增強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為三年級的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揭開作文神祕的面紗。

國小作文教學實際是教師指導學生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文字表達出來。新課程標準

明確指出國小生作文是“寫話”和“習作”的結合。這既符合國小生學習運用語言表達思想的認識規律,又符合國小作文教學的實際,國小生的作文實質是練習用筆來説話。當學生進入三年級後,學生已經學會或基本學會了用口語,現在只是讓學生學會用筆來説話,實現口頭到筆頭的轉化,把寫變成了一種由內到外的自由傾吐,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寫下來,從而形成一種寫作主體,寫自己的自得之見,抒自己的自然之情,用自己的自由之筆,寫自己自在之趣的思想境界,這樣就從心底裏排除了“作文難”的障礙,減輕了學生心靈的壓力,有利於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益。

三、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愛因斯坦曾經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興趣是一種內在的力量,它能促使學生萌發強烈的求知慾,從內心產生一種自我追求,向着認定的目標前進。作文是現實的生活反映,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命題作文要結合現實生活,一個好的題目,往往能起着概括全文,點明中心,激發學生寫作熱情和興趣的作用,反之如果題目不當,脱離實際或者公式化,學生作文就會感到無話可説。要引導學生寫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説真話吐真情,不説空話、假話,作文和生活是緊密聯繫的,作文要靠生活積累,所以我們語文教師要激發學生對現實生活的熱愛,調動學生觀察、思考和練筆的積極性。從而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使他們願意寫作文,愛上寫作文。

四、注重平時積累。

作文也像語文基礎知識、閲讀一樣需要積累,比如好詞、佳句、精彩片段等。“重視文本”也是新課標的要求,而且很多課文的思考練習中都出現“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摘抄好詞、佳句”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在背誦時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摘抄中積累材料。如果學生能掌握一些好詞佳句就為寫作做好了鋪墊,能夠讓他們有詞可用、有話可説。堅持寫日記是積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練筆的最佳途徑,由於日記的內容很廣,可寫聽到的、可寫看到的、也可寫想到的。總之,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可無拘無束地表現出來。這樣就讓學生有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也能夠寫真實的事情。比如:每組織學生進行一次活動,搞完一次大掃除,都可讓學生把當時的情景用日記的形式寫出來。

五、閲讀訓練與作文教學相結合。

閲讀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閲讀能力是指學生積極讀課外書,,不斷接受文化薰陶,主動培養審美情趣,為作文大量儲備知識的能力。一個學生缺乏閲讀能力或者説這種能力低下,知識心理就發育不全,很難激發作文興趣。大文學家杜甫曾深有體會地説:“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一個人如果生活經驗欠缺,書本知識貧乏,就寫不出好的作文,實踐告訴我們,大量閲讀古今中外文學名著,閲讀其他相關書籍。既可以繼續擴大學生的生活視野,擴寬知識面,又可以引發學生的寫作慾望,提高鑑賞能力,還可以逐步豐富他們的語言、詞彙、寫作素材,領會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寫作規律。國小生閲讀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一項時間長,見效相對緩慢的工作,需要師生雙方的長期共同合作,積極參與。教師要有耐心和毅力來培養我們的學生。在作文教學中,我們還應認真運用好每篇課文的寫作方法,指導學生學會仿寫,從而幫助學生打開寫作思路。

六、注重作文的評價

教師的評價對學生十分重要。評價得當,能激勵學生敢於作文、樂於作文,因而對學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應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給予不同要求的評價,對基礎好的學生要有較高的要求。基礎差的哪怕是用了一個好詞、一個佳句也應該及時表揚。這樣做,能讓一些差生得到鼓勵,看到希望。

總之,作文教學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師必須在教學理論中不斷探索,在教學實踐中獲得啟發,不斷總結經驗,改進教學方法,努力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才能進一步引導他們熱愛寫作,學生把寫話、習作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種自覺需要,切實培養、提高學生認識能力,特別是思維的加工和整理能力,從而提高作文能力。

國小教學心得體會8

學生們常苦於寫作文。於是,一篇篇學生習作要麼千篇一律,毫無特色,要麼空洞無物,言之無味。究其原因,作文教學不得法也。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有效進行作文教學呢?讓我們把視線移向著名語文教育家──葉聖陶,他曾經以睿智的目光穿越深邃的時空,以他對語文教育真諦的深刻把握,透視語文教育存在的種.種弊端,闡發有關語文教育的真知灼見。葉老早就指出:“作文不是生活的點綴,而是生活的必須。”我們如果像河伯觀海、井蛙窺天那樣,侷限在課堂內教作文,侷限在筆頭上練作文,那註定會“走進一條死衚衕”。倘若“作文成為生活的必須”的話,學生還會怕作文嗎?學習、借鑑葉老的語文教育思想,結合自己的教學,我有幾點感悟。

一、寫作源自生活,需給學生自由生活的空間

1、生活是寫作的基礎。對於生活與寫作的關係,葉老有一個形象而生動的比喻,他認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停”。多年的教學,我也深刻體會到: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麼程度,才會做成什麼樣的文字,寫作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有了多彩的生活,才會有多樣的文章。

2、寫作是生活的需要。要着力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為什麼要作文?對此,葉老有過這樣精闢透徹的論述:“寫作就是説話,為了生活上的種.種需要,把自己要説的話説出來。……並沒有話而勉強要説話,或者把別人的話拿來,當作自己的話,都是和寫作的本意相違反的。”從寫作的目的上來看,寫作是因為自己有話要説才把要説的話寫下來。生活中人人都有説話的需要,都有需要傾吐的時刻,“寫作就是説話”,建立起這樣的認識,學生就可以把寫作看作是稀鬆平常之事,就不必從心理上去害怕它。這對剛剛接觸寫作的國小生來説,顯得尤為必要。

3、情感是文章的靈魂。葉老指出,“意思情感和表達方式都是從一個人的整個生活中而來”。“必須整個生活產生得出精妙的意思情感與適宜的表達方式”,才能寫出像樣的文學作品的希望。”真正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會更深領悟古人説的“世事洞明皆學問”的深刻內涵。生活中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一種情感、一點感悟都可寫進文章中來,真實的情感是我們寫作的靈魂。

因此,我們要反思自己的教學,我們的社會、學校、家庭給了孩子多少廣闊的生活的空間?整天呆在“象牙塔”裏、埋首於“教科書”中,孩子們能產生出多少“精妙的意思情感與適宜的表達方式”來?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但是需要我們認認真真地做,實乃難事。葉老説,寫作之前,要讓孩子“知人知事”,這“人”這“事”,必須使孩子們去親眼目睹、去親自體察才行。葉老曾經發出這樣的感歎:“國文教授並非是限於教室的教科啊!國文教授並非是限於書本以內的教科啊!”新頒佈的語文課程標準對此也作了明確的表述:要讓國小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觀察事物,豐富見聞,只有生活才能賦予學生具有這樣的本領。因此,我們要為學生開創一片自由的生活,讓他們有自己主宰的時間,有屬於自己的空間。節假日,孩子們可以去郊外踏青、去鄉間遊玩,親近生活、走進自然;雙休日,孩子們可以去逛街購物、去參觀遊覽;更別忘了讓孩子們有自己親密的小夥伴,那裏也有一個“小小”的社會、“大大”的人際關係。

二、寫作基於閲讀,需給學生自主閲讀的空間

閲讀與寫作是一個統一體。“閲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於法度,顯然是與吸收有密切的關係。”不明白這一點,會讓我們侷限於作文訓練這個狹隘的圈子裏,幹“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之事,寫作水平是不會提高的。在長年的教學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目前作文教學效率低下、水平低落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於“閲讀”這一關沒過好。葉老説:“閲讀與寫作是一貫的,閲讀得其法,閲讀程度提高了,寫作程度沒有不提高的。”寫作的技能、本領應該是從閲讀中來的。但是如何教我們學生閲讀,我認為要注重方法:

一是教學生自己感悟。一篇讀物的意義,可以是作者作文的本意,也可以是讀者通過自己積極的思維活動去發現文章所包含的種.種意義,也就是説讀物的意義並不等於作者寫作的本意,讀物的意義應該有讀者和作者共同來創造。我想,這樣的閲讀才是開放的閲讀,這樣所獲得的文章意義才是積極的意義。有人歌詠向日葵的“目標專一”,有人卻鄙視它的“毫無主見”;有人欽佩春蠶的“全心奉獻”,有人卻譏笑它的“作繭自縛”。“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名言,證明了“讀書解義”並不是讀者被動接受作者所給的意義,而是積極參與、主動投入的過程。學生讀書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語文學習的過程不應是教師把作者、自己的意圖強加給學生的過程,而應該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切己體味,通過眼前所讀的文字提取自己的生活積累、調動自己的親身體驗去再現作者筆下的情景、去體現作者的生活感受,至於能體會多少、體會多深,教師大可不必強求到位,即使主觀上有這個願望,客觀上也不可能。國小生讀柳宗元的《江雪》與中學生、大學生讀之所得體會一樣嗎?對一篇文章的理解,應允許見仁見智,允許創新求異,關鍵是去悟自己所能體會的“情”、所能感悟的“理”。例如,對於《趵突泉》中的“冒,冒,冒,永遠那麼晶瑩,永遠那麼活潑”這句話,有學生讀出了自然界的“神奇”,有學生讀出了大自然的“偉大”,有學生讀出了泉水的“持之以恆”,有學生讀出了泉水的頑強生命力,對此,我都予以了充分的肯定與積極的鼓勵,因為這是學生切己的體察,這是一種體現主體意識的自我閲讀。

二是教學生在讀中傳情。在學生“讀中領悟情、切己體察情”之後,教師還應要求吟誦玩味,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進入作者的意境、傳達文字的情趣、抒發自己的感興、演繹文章的旨趣。學生如能達到這個程度,就是誦讀達到了另一境界──美讀。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不但瞭解作者説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感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穫(葉聖陶語)。悟到了情,還要傳達出情,這才達到了“讀中悟情”的第三層次。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創設情境、語言渲染、音樂背景、實物再現等手段,帶動學生多種感官,使情動於中,形之於聲。例如,在學習古詩《宿新市徐公店》時,我通過音樂、語言、畫面把學生帶入了美好的暮春田園。“你看到了那金燦燦的菜花地了嗎?你聞到了菜花的陣陣香味了嗎?你聽到了孩子們的聲聲歡笑了嗎?”三個問題,伴隨着美妙的樂曲調動了學生多種的感官去喚起記憶中的感知,“菜兒黃,蝶兒飛,孩兒戲蝶歡”的場面形象的出現在學生的頭腦中時,我就要求學生不要用語言而是通過朗讀把你彷彿看到的景、所能體會的“情”表達出來,即“讀中傳情”。

三是教學生在讀中領會知識。課堂上讀起來了,課文就活起來了:鮮活的語言形式使學生直接而充分地感知了,豐富的語言現象讓學生直觀而自如地接觸了,那麼,在老師的適時引導、點撥下,那些關於語言、語法的一些知識的獲得、一些常見的語言運用的規律的掌握將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事。需要指出的是,這裏的“知識”包含着應該積累的語言材料、語言表達形式、語言運用的習慣,也包含篇章結構的知識、寫作的知識,這種知識切忌以十分理性的“面貌”去告訴學生,而是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和已有的經驗,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自讀自得,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有利於抽象知識的具體化。

三、寫作貴在真實,需給學生自由為文的空間

學生為什麼要寫作呢?葉老説:“那是為生活上有記載知聞,有表白情意的必要,時時練習,時時把知聞記載下來,情意表白出來,這樣成了習慣,才可以終身受用。”由此看來,寫作是一種由內而外的需求,是一種內需,是一種真實的感受。葉老指出:“寫作決不是無中生有。必須有了意思才動手寫作,有了需要才動手寫作。”葉老曾這樣論述作文的認真與不認真:“自己有什麼就寫什麼,就是認真。……反過來,自己沒有什麼而勉強要寫什麼,就是不認真。”如何使學生達到葉老所認可的“認真作文”的狀態呢?我看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一要給學生選擇寫作內容的自由。寫作內容來源於生活,每個人的生活不盡相同,於是每個人筆下的生活也是千姿百態。因此,老師應給學生絕對的自由寫每個人的生活。不要一味以“法官”的眼睛去審視學生作文的內容是否有意義,是否值得作為寫作的題材。學生寫一天的“流水賬”,那也是他一天的生活。只要生活存在,就有“傾吐”的權利。試想,一個還剛剛七八歲的兒童,就被告知這個不可以寫、那個不可以用,那會泯滅他多少情感“表達情意、記載知聞”的需要。長此以往,他還會認為“寫作是生活的必須”嗎?

二要給學生選擇表達情感的自由。由表達自己情感的需要出發的寫作比僅僅從描摹生活的需要出發的寫作,來得更為深刻,對寫作的意義也瞭解得更為透徹。因此,教師不適宜給學生出命題作文,更不適宜給學生的作文定中心。學生需要表達一種什麼樣的情感與心緒,那隻能出於他個人的需要。即使非出命題作文不可,也應做到葉老説的“題者何?思考之範圍也。必以學生所有的東西作範圍,或學生尚未全有,亦宜以其力所能搜索為範圍。”

三要給學生選擇寫作時間的自由。每週2節定期作文課的安排,從作文意義的本意出發,也不夠科學。葉老説:“咱們學習寫作,也要像説話一樣養成習慣。凡是需要寫作的時候,就提筆寫作。錯過需要寫作的機會,便是自己對自己的禁遏。一回錯過,兩回錯過,禁遏終於成功;於是,你覺得一支筆有千斤般重,搜盡肚腸你覺得沒有東西寫的,你不會寫作了。”多麼透徹的寫作心理分析!我們應讓學生養成“凡是需要寫作的時候,就提筆寫作”的良好的寫作習慣,那樣才會讓學生感到真實,讓學生受益無窮。同時我們也要給學生寬裕的時間寫作,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準備,不要總是“今天佈置作文,明天立馬就交。”

四要給學生選擇表達方式的自由。既然寫作是表達情感的需要,是傾吐見聞的需要,可以隨便寫,可以隨時寫,那麼一切都應該是自然的:生活的自然再現、情感的自然流露,應該如泉水“滔滔汨汨地無窮無盡地流注出來,而且是非常澄清的”。於是寫作(非文學創作)似應無章法可言,更多的是“清水出芙蓉,自然去雕琢。”對於國小生作文更應該是如此。葉老多次強調,“寫作系技能,……不能空講知識,以為多講知識即有裨於寫作能力之長進,殊為不切實際之想。”圍繞着寫作技能的作文訓練會讓學生陷入新八股的窠臼,迫使學生循格就範,寫出“只有骨架而沒有血肉”的作文來。

五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一是“時時寫”。“凡是需要寫作的時候,就提筆寫作。”老師要引導學生養成每有所得即刻寫作的記錄的好習慣。如當時條件不允許馬上寫也應養成即刻記錄的好習慣。老師可建議學生身邊常備一個本子,一點新鮮的事物,一點心靈的感動,隨時簡約的予以記錄。二是“日日記”。葉老提議:“日記最好能天天寫,對修養有好處,對寫作也有好處。”許多有作為的人,在談到成功的經驗的時候,許多多歸功於他們所養成的“每天寫日記”的習慣。把一天中的要事記下,把白天來不及寫的有價值的東西一一記錄。可別小看了這小小的日記,不僅培育了情思,鍛鍊了文筆,積累了材料,更養成了“思考、審視、堅持”等等人生必備的優秀品質。三是“常常作”。為養成寫作的習慣,非多作不可;同時為適應生活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寫作是一種能力,“凡能力必須繼續不斷地磨練,才會越來越精強。”在葉老語文教育理論中,“實踐”的思想是一個十分突出的範疇,對作文教學的指導意義就更大了。一學期8篇的作文練習量是無法培養出“自能作文”的學生來的。“多讀書、多寫作”是許多人總結的成功經驗。大腦同四肢一樣,多用則靈,不用則廢。寫作當然也不例外。有了“時時寫”、“日日記”的過程,相信“常常作”將是水到渠成之事。

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一部分,作文教學應從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角度出發,貼近學生實際,尋找適合學生的作文途徑,讓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樂於在作文中盡情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獨特感受,這樣才能讓學生寫出一篇篇文筆優美、生動真切的好文章,這樣的教學才是葉老教育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