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教師讀書心得體會3篇

來源:文萃谷 2.7W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心得怎麼能落下!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書心得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師讀書心得體會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教師讀書心得體會3篇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很高興能與大家在這裏共同探討與交流讀書的好處。我給大家帶來的題目是《讀書應伴隨教師的一生》。

為樹立教師終身學習的觀念,加快教師專業化成長,提高教師整體素質,深入推進素質教育,我縣教育局從20xx年秋學段開始在全縣教職工中開展了“讀百部教育名著,做專家型教師”的讀書活動。經過近三年的讀書學習,感觸頗深,現在簡單談一下自己的認識。

“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

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多讀書!“胸藏萬江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讀書,是積累和內化語言的重要途徑,不少教育界的名家大師都十分重視讀書。教師讀書,既是一種“為人師表”、“言傳身教”,也是自我提高、自我成長的一個途徑。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需花。"我們渴望讀書,渴望獲得知識,但是我們卻常常會有這樣的疑惑:我們應該如何讀書?作為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為我們教師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讀書,能夠使教師不斷增長職業智慧。同時,讀書也是新課改的需要,新課程的實施,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有力的挑戰。

通過開展的讀書活動,我有幸閲讀了《做最好的教師李鎮西教育教學藝術》、《教育從愛心走向民主李鎮西教育教學藝術》、《做最好的教師——實現自我發展的55個途徑》等教育專著。接觸到了許多先進的教學研究思想和教育理論,對我啟發很大。“學習、工作、思考”是李鎮西老師走上教育科研道路的三大法寶。他認為,教育科研活動就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處處是問題,處處是研究的源泉。只要教師帶着一顆思考的大腦從事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就會感到富有價值的課題源源不斷的。

李鎮西老師把轉化後進生工作當成是最好的科研課題。“對於每一個老師來説,教育教學中最頭疼的事莫過於‘後進生’轉化了。因此,研究並轉化‘後進生’便成了最有價值的教育科研”。李老師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等途徑,將“後進學生的成因做了大致的歸納:家庭教育方法不當,家長行為不正。家庭離異;學校教師的歧視,教學的失誤,多次嘗試失敗;學生不正當交友,身體狀況,智力狀況等。

李鎮西老師就是在工作中不斷學習、思考,才積累下來這麼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他把“後進生”產生的原因、他們的精神世界、他們的學習心理和吸光、他們的興趣愛好以及轉化他們的種種對策,當成了一種誘惑,一種來自教育的誘惑,任何一個有教育事業心的教育者都難以抵擋這種誘惑。

對於寫作,他認為,要日積月累,不能急功近利;要獨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要自然樸實,不能故作高深;要讀寫結合,不要讀寫分離。

學習、工作、思考是我們教師每天必做的最平常的事情,怎樣讓自己平凡的教育工作煥發光彩,關鍵在於我們教師在最日常的工作中去努力地學習,認真地思考,做教育的有心人!

常讀書和常思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要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善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

“工作再忙也要讀書,收入再少也要買書,住處再擠也要藏書,交情再淺也要談書。”飢之以當食,寒之以當裘,憂患以當安樂,孤寂以當金石琴瑟也。——這就是讀書的境界!

讀書,的確是我們教師應該大力弘揚的好傳統,他應伴隨我們的一生!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2

斯霞老師的教育理念是在漫長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積澱下來的,她的教學思想、教學經驗是從一節節課中凝鍊出來的,她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既重視學習,又大膽創造,因此她的教育、教學理論和經驗,不僅是鮮活的,而且是先進的。這些理論和經驗已成為中國基礎教育的寶貴財富。

《我的教學生涯》其中絲毫看不出理論的成份,每句話皆讓人感覺出自實踐的經驗之談。雖然時間離我們已有二十多年,但對於我們現在的教育,依然具有指導性的意義。這不得不讓人感歎。

書中提到“只要我們立足於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他們能積極地、愉快地參加到教學過程中來,給學生充分的機會,使他們無拘無束地、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那麼我們的辦法也會多起來。如果我們教的學生是在他們積極的思維活動下掌握知識的。那麼,是否也可以這樣説,他們就有較強的學習能力了;而我們培養的正應該是這樣的學生。”也許這些理論在現在看來不足為奇,但在二、三十年前那就是難能可貴了,不由得要讚歎斯霞老師的創新精神和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與此同時,更令人感覺到現在的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教育教學理念反倒更像是“返樸歸真”了。

斯霞老師面向全體、追求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觀在她在這本書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她那時可能還不熟悉素質教育這個名詞,但她的教育、教學充分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思想。她十分愛護學生、尊重學生,在教學中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對發表創見和大膽質疑的學生熱情鼓勵,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認識真正落實到教學之中。她的教育、教學始終面向全體學生,對調皮的孩子或學習上有困難的孩子,她給予更多的幫助和鼓勵。她始終追求學生的全面發展,她一貫反對“負擔過重”“高分低能”,認為每個孩子各有所長,既要承認差異,又要善於發現特長,使每個孩子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特別是通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勇於探索的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從小打牢進行創造性學習的基礎。

斯霞老師在教學中處處體現以人為本的做法和理念,讓身處新課程改革浪潮中的我自愧不如。目前我們的教學改革正在如火如荼、有聲有色地進行,正要求教師改變觀念,建立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的理念。如今,我們再來學習斯霞老師的教學理念,便有一種新意,把斯霞老師的理念融入課改課堂中,會給我們更多的新的教學靈感。

無獨有偶,再看看蘇霍姆林斯《給教師的建議》中提到的:“母親和父親打心眼裏關心兒童的成功和失敗,他們就逐漸懂得了尊重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這門很微妙的學問。同時,在學前進行一些教學,還可以防止家長們產生一種錯誤的想法,即認為‘只要逼得緊一些’,就能使兒童在學習上得‘五分’和‘四分’。我們力求使父母們懂得:對學業成績的評定,並不反映對兒童道德面貌的評定。違背了這一點,會給兒童帶來很深的痛苦,有時候甚至摧殘他的心靈。把學科成績的評分跟道德面貌的評價等同起來,是缺乏理智地追求表面成績(分數)的結果。我們認為,不能容忍把一切都歸結為一條簡單化的結論——好分數就是好學生,沒有得到‘應得’的分數就意味着這個學生‘不夠格’。在這種奇怪的、缺乏教育學常識的觀點裏,沒有把人看成是多種特徵、品質、才能和愛好的和諧的統一體。”

蘇氏也早已作古,但現在有的家長、老師竟還是依然故我地抓分數,這樣的應試教育是要付出代價的,是應該屏棄的。現在經常説以人為本,但何嘗是真的“以人為本”了呢?教育就是培養人,就應該以人為本,這是理所當然的。但現在即便是在大力倡導新課程理念的今天,有些人的教育理念依舊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種功利。這種功利,讓一些教師和家長忘記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試考得怎樣。其實,正像書中所説的那樣,考個60分對有些孩子來説可能是一種退步,但對有些孩子來説就會是一種大進步。總之,尊重差異,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觀。

從《我的教學生涯》這本書中感悟到的東西又何止這些,只是擇取其中的兩點來談談心得。隨着時間的流逝,希望泛黃的只是書頁,沉澱的真知不被埋沒。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3

魏書生認為,尊重別人是一種本事,“不會尊重人,從高層次上講,享受不到尊重人的那種自豪感和幸福感;從低層次上講,自我也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魏書生很尊重自我的學生,學生只要有一點提高,他就表揚;學生犯了錯誤,他也不直接批評,而是用唱歌、寫説明書等形式引導學生自我教育。更讓我感動的可是,魏書生還十分注重點燃後進學生的期望之火,善於幫忙學生尋找長處,發展長處。

魏書生以往講過這樣一件事:新學期,有兩個全校最差的學生進了他的班,他要求這兩個學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每人找到自我的優點”。學生説沒有優點魏書生則説:“不可能,我都替你找出兩條了”還有一個學生向魏書生坦言“我學的不好,只考了8分。”而魏書生則一臉驚喜:“你一不聽講,二不寫作業,三又不看書,還能得8分,這是天賦啊!”我想,類似的故事,魏書生肯定還有很多很多,他善於研究後進學生的心理特點,揚其長而避其短,不斷增強後進學生的內部驅動力,真正體現了“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而其思想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他所説的“尊重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和人性,會使師生生活在一種相互理解、尊重、關懷、幫忙、諒解、信任的和諧氣氛之中,從而真正體驗到做人的幸福與自豪感,減少內耗,明顯提高了工作和學習的效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