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教研活動領導講話

來源:文萃谷 1.66W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國小教研活動領導講話

上午好。

首先向為此次活動給予支持和幫助的付莊鄉中心國小和相關班級的師生表示感謝。其次,此次上課的兩位教師為了將較為滿意的一節課奉獻給大家,他們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教法,認真編寫教案,虛心向他人請教,反覆進行試上,對於他們所做的努力,在這裏也一併感謝。

現在,課程標準難了,而且多了些不確定性;教材活了,而且多了些兒童生活世界裏的質樸。不只是簡單灌輸達不了標,而且體驗一番“眾裏尋她千百度”的探究功夫,還拿不準是否就是達了標。因此,就有人以舊思維駕馭新課程,把探究的、討論的、開放的內容改造成確定的,把靈動的、生活的、遊戲的內容改造成可灌輸的,硬是把新課程納入自己的舊經驗,讓孩子們的活力蜇優於自己的權威,這是換藥不換湯,或者説是換了新內容的舊課程。為此,教學依然保守,教師依然勞苦,孩子們就依然“像被釘在桌子上的蝴蝶,無奈地伸展着獲得了些無用知識的翅膀”。

此次開課的兩位教師,,想通過此次活動的開展,力圖讓大家從中尋得些思考,在摸索中前進。為了讓大家對新一輪課改了解得更多一些,今天我就新一輪課改中的有關問題談一談。

一、教師在新課改中角色的取向:

1、傳統上:對教師早有較明確的角色定位。《師説》中:“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就是最好的體現。

2、近現代有三個比喻:

①教師是園丁。

其本意是要表現教師要像辛勤的園丁那樣對學生關愛、關照,其另一任務是“修枝剪葉”,其最終結果是扼殺個性,造成千人一面。我們認為,教師不應是像園丁那樣修修剪剪,最重要的是如何讓學生個性得到全面、充分和自由發展。

②教師像蠟燭。

此比喻表現了教師的奉獻精神,教師在作出奉獻的同時,也犧牲了自己。在現代社會,要求教師具有健康的體魄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要求教師尋求各種機會及時“充電”,使自己成為“長明燈”,以趕上社會經濟和先進技術急劇變化的要求,教師應成為“長流水”。

③教師似春蠶。

這一比喻在展示自然界美好事物的同時,也“作繭自縛”了,缺乏進取意識和創新精神,更不符合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要求。

3、有人把教師分成五個層次:

教育家——大教師——教書匠——以教謀生者——誤人子弟者

(陶行知等)(於永正等)

4、優秀教師的基本特徵:

①應該成為其主修專業、教育專業的學者;

②必須是懂得如何教育才有成效的教學者;

③能掌握學生心理髮展特點、善於與學生進行交往的人;

④教師品格皆為學生的表率,是示範者。

5、對教師的一個評判標準(教學上):

①平庸的教師:傳達知識。

②水平一般的教師:解釋知識。

③好的教師:演示知識。

④偉大的教師:激勵學生去學習知識。

6、有效教學取決以下要素:

①精通本學科基礎知識和背景;

②科學的教學設計和合理的時間分配;

③充滿激情的教學態度;

④照顧不同水平的學生;

⑤注意傾聽學生的需求;

⑥創設愉快和諧的課堂環境;

⑦講解聯繫實際生活;

⑧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等。

7、教師角色的轉換:

①從單一角色轉換為多重角色(教師、長者、朋友、學生等);

②從絕對權威轉換為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促進者。

所謂組織者,通常指組織學生髮現、尋找、蒐集和利用學習資源,組織學生營造和保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等。

所謂引導者,通常指引導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圍繞問題的核心進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等。

所謂合作者,通常指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諧的師生關係,讓學生在平等、尊

重、信任、理解和寬容的氛圍中受到激勵和鼓舞,得到指導和建議。

在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將由知識的傳授者轉化為學生髮展的促進者。作為促進者,一要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積極地觀察,認真地感受學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並給予適當指導;二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給學生以心理上的支持;三要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提供把學生置於問題情境中的機會,引導學生思考和尋找眼前的與自己已有知識體驗的聯繫,營造一個互相合作、激勵探索、加深理解的氛圍,鼓勵學生參與活動,表達交流,並分享學生成功的喜悦。 ③從職業轉換為事業(我是重要的,我是能幹的,我是快樂的。)

④從教學轉換為教學和科研相結合。

二、新課改中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

1、以往教學行為的不足:

①教學目標的狹窄化;

②教學設計的程式化;

③教學結果的短期化。

2、影響教師教育教學行為轉變的主要因素:

①教師的教學行為與教育觀念有關(有什麼樣的教育觀念,就有什麼樣的教育行為。);

②教師的教育行為與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掌握科學的教育策略有關;③教師的教育行為與學校的管理、工作評估有關;

④教師的教育行為與其對學生心理行為的理解與評價有關;

⑤教師的教育行為與外界的支持與指導有關;

⑥教師的教育行為與其自身的性格特徵有關(例如:對其親屬的做法往往反映到對待學生問題的處理上)。

3、目前教師教學行為透視:

表現為如下四種狀態:

①在教師的潛意識裏,封閉教學的結果是基礎的紮實,開放教學的結果是學生雖然思維活躍,但是成績會下降。因此,教師意識到自己的教學是封閉的,但是為了確保考試的成績,寧可採取封閉的教學。

②教師的主觀意願是想開放,但在教學過程中,長期習慣的行為方式,使教師不知不覺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控制意識,硬把學生拉到教師行進的軌道中。 ③教師在教學中完全放開,因為原有的平衡被打破,新的秩序尚未建立,於是教學呈現出一種無序的狀態,教師往往顧此失彼,手忙腳亂,只好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裏是哪裏,學生則被一馬放到天邊。

④新的秩序開始建立,由於教師對開放的目的性缺乏思考和認識,在教學中往往為開放而開放,在進行了一段時間的開放教學後,發現學生的成績開始下降,便對開放教學產生懷疑,於是又回到從前的封閉。

在上述這些狀態中,教師表現出要麼就放要麼就收的教學行為,往往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這些教學行為的背後,是一種非此即彼、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嚴重困擾着教師,成為阻礙教師從根本上轉變教學行為的主要因素。

4、轉變教師教學行為的注意點:

①教學觀念的轉變:

A、課程:課程不只是“文本課程(計劃、大綱、教科書)”,更是“體驗課程”(被教師與學生實實在在體驗到的課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教師與學生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和相互作用的主體。課程也即複雜的“會話”,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會話”。

B、教學:教學不再是師教生學,而是師生的交往。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基於這一理念,課堂上的“師道尊嚴”就非要摒棄不可了。教師心目中的學生,首先是與教師具有同樣價值的人。師生關係應是平等的,教與學應是民主的,教學氛圍應是愉快和諧的。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着教師由傳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所言所行,既促進學生的發展,又促進自身的發展。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體的凸顯、心靈的開放、個性的張揚、潛能的釋放。這樣認識教學,教師便不會“滿堂灌”、“一刀切”、“一鍋煮”了;學生也不會聽你講、學你做,取而代之的是師生共同參與,相互影響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

C、目標:課堂教學目標不再是單一的知識與技能,而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立體的教學目標。這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教師的提問面明顯擴大,更大層面的學生有了回答問題或表現自己的機會;課堂教學的知識標高適度下調,學生的學習負擔得以減輕;教師對傳統意義的中差生有了更多的人文關懷。

②教學策略的把握:

A、打破封閉,走向開放(教學設計、教學過程要開放);

B、以學定教,探究質疑:在確立教學目標時,要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在教學形式上,要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即以學定教,不是以教定學);在教學流程的設計上,要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關注的重點放在向學生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讓學生通過“具體感知——抽象概括——實際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知識,掌握規律;在教學方法上,由單向或雙向的信息交流向主體式信息交流轉變,要把學生的個體反饋、學生羣體間的交流,與師生間的信息交流及時聯繫起來,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多方面的主體信息交流網絡。既要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風格,又要幫助學生改掉舊教育觀下形成的學習習慣。

C、有意支配,因材施教;

D、相機誘導,納入喜好。

③教學行為的落實:

A、帶着微笑進課堂;

B、能傾聽不同的聲音;

C、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

三、新課改中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轉變學習方式,要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能力,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讚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要積極引導學生從事實驗活動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由此可見,轉變學習方式實質上是教育價值觀、人才觀和培養模式的變革。

1、由被動學習到自主學習;

2、由個體學習到合作學習(傳統教學強調學生之間的競爭,缺乏合作意識,偶爾合作也只是“好幫差”,是帶有“扶貧”性質的合作);

3、由接受學習到探究學習(現代學習方式特別強調問題在學習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強調通過問題來進行學習,把問題看作是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過程的主線;另一方面,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