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總監發言

來源:文萃谷 1.6W

2003年3月22日,“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與國有控股公司運作高層論壇”在北京友誼賓館隆重召開,會議為期兩天。

財務總監發言

十六大以後國資改革的話題吸引眾多眼球,十萬億國資將如何處置,分級行使產權的國資管理機構將如何設置,“管人、管事與管資產相結合”將以何種方式實現,國有控股公司將如何運營等備受各界關注。

新浪財經將為廣大網友全程報道本次會議。以下為部分嘉賓發言實錄:

主持人:大家還有什麼好的提問,請交給我們,我們一併交給專家,溝通之後再答覆大家。下面請第二個專家演講張黎明,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財務總監,原財政部企業司制度處處長。張黎明過去在我們財政部工作過,主要從事中央管理企業的財政財務管理和國有資產管理工作,張黎明同志在財政部工作期間,針對外商投資企業財政財務管理薄弱的現狀,先後牽頭制定了《外商投資企業籌建期財政財務管理辦法》、《外商投資企業清算期財政財務管理辦法》、《外商投資企業中方職工權益資金管理辦法》等2多項外商投資企業的財政財務管理制度,為規範外商投資企業的財政財務管理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體系。他在企業司制度處工作時,牽頭提出了建立政府出資人的財務管理制度的設想,研究制定了《企業國有資本與財務管理暫行辦法》。這一辦法的出台,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並在中組部、大企工委、財政部舉辦的中央直管的180家企業領導培訓班上擔任主講。張黎明同志先後在國家級刊物等上發表了一系列文章。下面歡迎張黎明同志給我們大家演講。

張黎明:我過去在政府做一些工作,從去年3月1號開始已經到企業中去,也是國務院新成立44家企業之一,屬於20家控股公司之一,使得我和政府模式和國有控股的實踐結合在一起。為什麼叫做國有資產不叫國有資本?資本體現所有者權益,作為資產,特別是國有控股裏面的資產,假如是有1%的資產也不能叫做國有資產,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是一些概念上的問題,這個國有資產為什麼叫國有資產,不叫國有資本,如果是88年國有局成立的時候,我們國家還沒有建立資本金制度,你把國有叫做資本不好,我覺得今後從管理的角度來説,應該把國有資產轉化為國有資本,因為我們國家93年開始,就建立了資本金制度,那麼作為資本金制度才能體現所有者的權益,如果説很多資產負債能把它叫做國有資產嗎?銀行不能監控嗎?它可以監控,這些資產就叫做信貸資產,所以從這個角度我們提出來的。

那麼今天我的題目主要是國有控股公司的資本運作和財務控制問題。那麼在資本運作過程中,我想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如何來進行財務控制?所以實際上我重點是放在國有資本的財務控制,那麼這個控制從哪個方面來體現,我主要是講三點內容,第一點內容政府對公共財務需要不需要統一政策,這是公共財務問題;第二點出資人怎樣對財務來進行控制;第三點經營者如何來理財,主要是講這三個方面。

那麼政府作為一個公共管理者他需不需要對財務控制,我們來回顧一下,實際上我們國家曾經建立了宏觀財務管理體系,這種財務管理體系在西方國家,在市場經濟國家,它政府是不管財務的,那麼誰來管財務?是老闆來管財務。那麼在我們國家過去為什麼要建立一種公共財務呢?主要的原因有三點,第一點過去我們是政企不分,政府的社會管理者或所有者職能不分開,所以他把所有者的職能交給政府去實施去了,所以作為所有者來説,他管財務理所當然,所以作為國有者當然要管財務,所以把所有者的功能和政府功能放在一起,所以政府就要管財務。由於過去我們公共財務不健全,所以帶來資產計量等等這些方面,只能由財務衡量,所以財務過去是代替和財務核算的功能,包括計量,那麼現在搞市場經濟以後,我們整個的會計制度管理體系已經慢慢地建立起來,那麼在建立起來的狀況下,那麼公共財務也就應該從會計的職能中退出來,所以完善公共會計的職能。第三完善税收制度,過去由於我們税收制度不健全,税收很多職責由財務來替代,你比如説所得税的扣除,成本的列支等等都是由財務進行規範,所以税收的'功能被財務所侵蝕。所以現在搞市場經濟,我們的統一税收制度建立起來了,那麼你作為財務來説,你就應該從公共税收的職能裏面退出來,來恢復你財務的本來面目。所以這個本來面目怎麼來恢復,所以我們現在一切政策的變化,都是圍繞着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樣一個基本的前提。所以我們説你搞財務,你不要就財務論財務,你應該站在整個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角度去談這個問題,所以我是給大家一個題目。我們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什麼?92年才決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那麼目標決定了,我們採取什麼樣的方針政策去實現這個目標?所以我們國家,我們黨提出了我們現階段基本方針政策是五句話:

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重建發展、保持穩定。這五句話真正有內涵意義的是兩句話,叫做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我們説改革開放是從78年開始,那時候目標沒有找到,你只是一般意義上的改革開放,現在目標找到了,我們必須把改革向縱深的方向改進,把開放向更深的領域去擴展。那麼從改革的角度説,經濟的改革無非是兩個方面:第一是企業改革,企業是經濟的細胞,我們必須激活,政府是經濟的宏觀調控部門,必須建立一套規範的調控體系。那麼在這裏,我引出來企業改革的目標就是要轉換激勵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那麼政府的改革目標就是轉變職能,建立宏觀調控體系。政府又是由許許多多部門組成,新的國務院組成是28個部委,它都面臨着適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樣一個改革的要求,那麼這裏我們回顧一下財政這些年來的改革,它怎樣圍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來進行改革,所以我們説這些年財政改革的內容很多,政策也一個一個的出台,但是歸納起來就是這一句話,我把它叫做三分兩統一管一監督,就構成了這些年來所有財政改革的內容。

什麼叫做三分,三分就是按照國有財務分配,在國民收入分配過程中你到底採取什麼樣政策?第一在處理國家和企業的關係,應該是税利分流,這個政策是從93年開始;那麼大家可能回顧起來,這也是一個財權的問題,我們在1978年以前,國家和企業是什麼樣的分配關係?統收統支,創造的所有利潤全部給國家,企業説我們有點財權不行,國家能不能給我們一點財權,國家説可以給一點財權,從78年開始實行企業基金,企業可以留2%,企業説少了,79年實行利潤分成,企業説能不能把交給國家的通過什麼方式固定下來,所以81年開始利改税,後來企業説45%可不可以固定下來,國家可以;企業説能不能搞承包責任制,86年就進行了承包責任制,雖然進行了這一系列的改革,但是都不能正確處理國家和企業的關係。為什麼?我們過去處理國家和企業的關係,是忽略投資者的利益分配,過去是企業拿小頭,國家拿大頭,55%是國家拿,所以企業是交55%的企業税再交調節税,國家拿大頭,企業拿小頭,那麼企業是誰辦的?是投資者辦的,投資者拿什麼?什麼東西都沒有拿。在舊的方式下不能不關心投資者的利益,所以93年開始必須處理好國家、投資者、企業之間三者利益關係。

那麼三者利益關係怎麼處理?國家提出拿三分之一可不可以,就出現33的所得税,所以剩下的部門企業投資者可以拿去分享,企業留一點,這就是第一個在處理國家和企業的關係上施行税利分流,就是33的所得税。但是現在來看33高不高,企業來説肯定説高,從我過去在政府部門來説不太高,但是現在到企業來説,我説還是有點高。按我們國家本身發展要求來説,説實話還是高一點,肯定要減,減多少我也不好説,就要看企業所得税怎麼調整,減到28,減到30還是多少,現在也不好説。就是必須要建立很規範的分税制。分税制改革是從94年開始;第三個分是在所有權和經營權按資分紅,就是確定所有制本身功能的問題,在這個地方我們現在來説按資分紅這四個字好説,實際上在94年提出來的並不是那麼好提。為什麼?第一我們國家資本金制度都不能建立,怎麼按資分紅,它是一種市場的資源,從這個角度,我們國家才建立資本金制度,才有資產負債表,我們過去資產負債表都沒有。那麼既然我們經歷了資本金制,那麼資本它的功能是什麼?它能不能分紅?所以這裏又牽扯到理論問題,什麼理論?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叫什麼?叫做剩餘價值是由勞動者創造的,資本不能帶來剩餘價值,資本不能帶來剩餘價值,就不能參與分紅,不能參與分紅,我作為投資者投資,幹好活你們都拿走錢,我投資者什麼都沒有,為什麼?資本是不能創造剩餘價值,所以不能產生剩餘價值,就不能參與剩餘價值的分配。所以由於這個理論,在我們企業改制過程中,曾經有一個城市他的市長在大會上,關於改制的問題,他説我們這個企業要進行改制,改制按照十五屆四中全會的精神,我們要投資處理多元化,但是在改制的過程中國有資產投資不能流失,我們企業是1984年幹起來的,我們現在淨資產已經1000多萬了,改制過程中100萬不能流失,這是國有資本不能流失,剩餘的是勞動者創造的,應該分給勞動者。有的市還發表這個文件。我們説如果資本不能帶來剩餘價值,不能分紅,做為投資者誰也不願意投,所以我們説資本的功能,作為一種資源它是能增值的。什麼是資本?資本就是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它的定義就是這樣。如果説不能帶來剩餘價值,不能增值,它是什麼?成本。成本是消耗的,它不是資本,所以我們説資本是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那麼帶來剩餘價值,就應該參與分紅,所以我講這個觀點的時候,有很多老同志説馬克思主義不是錯了嗎?我説馬克思主義理論沒錯,它是政治經濟學,從政治的角度來解決經濟現象,既然政治的角度來解決經濟現象,就要造反,造反要有道理,就説資本家投入的是資本,資本是不能帶來剩餘價值,要把它搶回來,實際上是這樣,但是這都是我個人的觀點,但是我認為資本是能創造剩餘價值的,從這個角度來講,國家在走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實際上就是確認所有者和經營者的關係,也就是確認國家和企業這樣的分配關係的形成,這就是三分。

第二是兩統。第一統叫做統一財會制度。這個政策從93年7月1號開始執行,你們可以看一下我現在寫的還是統一財會制度,這是國家政府部門統一的,那麼這些統一的財會制度,主要是以93年7月1號開始實行的兩則兩制,叫做企業財會通則、企業財會制度,企業會計通則、企業會計制度;第二是統一税收制度,從94年1月1號執行,就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税收制度,這裏我不再詳細講。

一管是加強企業國有資本與財務管理。這裏面的問題就是引申第二個題目叫做出資人對財務如何控制的問題。我們現在觀點説國有企業搞不好,在理論界有個觀點就是出資人不到位。其實我不這樣認為,我説更關鍵不是出資人不到位,我作為控股公司辦企業,出資人還不知道嗎?我是投資人,我是出資人,但是為什麼這個企業還搞不好,很重要是在出資人的管理職責不到位。所以國有企業目前來説,對於控股公司所辦的企業,搞不好原因不在於出資人不到位,而在於出資人的管理職責不到位,也就是説我們常説的控股不控制,資產必流失。你投資控股了,但是不控制,還是經營者去折騰,最後把你折騰完你就完蛋了,所以我認為現在很重要不是出資人不到位,而是出資人的管理職責怎麼去到位的問題,那麼作為一個出資人對企業怎麼來進行控制呢?這裏就牽扯到出資人對財務流通,出資人對財務的控制,首先應該控制的是財權。為什麼?我們講一講出資人管理制度,所以我們這裏一個制度就是財政部2001年制定了一個叫做財企字325號文件,這個文件當時我們沒有把它叫做政府出資人的管理性,我們叫做企業管理資本與財務管理暫行辦法,我們為什麼以這個面貌出現,大家知道我們國有資產的管理體制,我們是經歷了三個階段。在1988年的時候叫做基礎管理階段,它的標誌是以國有資產管理局的成立作為標誌進行劃分;那麼國有資產管理局成立以後,經過十年做了一系列的基礎管理工作,包括股權評估等等;在98年之後撤銷國有資產管理局,把國有資產管理局對資產的管理職能並給財政部,這個階段叫做國家所有,分工監管階段。那麼按照十五屆四中全會的精神,國家所有、分工監管,授權管理,分工監督,就是代表國家行使職責。分工怎麼分工?國務院下面有這些部委,財政部就代表國務院來管資產、管財務,企業工委就代表國務院來管人,那麼經貿委、計委就代表國務院來管一些事,協調一些經營,這就是協作分工監管階段。這裏面存在着一些問題,就是國有管理體制要進行新的改革的問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