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演講稿合集五篇

來源:文萃谷 1.16W

演講稿是作為在特定的情境中供口語表達使用的文稿。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演講稿對我們的作用越來越大,寫起演講稿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勵志演講稿5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勵志演講稿合集五篇

勵志演講稿 篇1

如果一個小小的手機失去了都讓我感到牽腸掛肚的話,那我們生命中一定還有遠比手機珍貴的東西,我們絕對不能隨便失去。

幾天前不小心把手機丟了。按説一部手機現在也不算值錢,而且只要到電話營業廳報失後辦張新卡就行了。但心裏依然覺得丟了一部手機好像失去了很多不可彌補的東西。這部手機已經跟了我好幾個年頭,變成了我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儘管後來出現很多新款手機,我還是沒有捨得更換,好像一個老朋友一樣,交往久了,儘管知道對方有一些不足和缺點,但依然願意交往,因為和老朋友在一起,熟悉對方的脾氣個性,感到更加自在。手機裏還儲存了上千個電話號碼,丟了手機就把和無數朋友的聯繫方式給丟了,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另外,手機中還錄入了一些我常常閲讀和背誦的文章,還有很多場合拍的紀念照片,現在突然都沒有了,就像丟了老朋友一樣,有點魂不守舍了。

突然想到,在我們生活中擁有的很多東西,擁有的時候完全沒有感到這些東西對於我們有多麼重要,只有失去了,才發現這些東西是多麼珍貴,多麼值得留戀。但我們生活中不能等到擁有的東西真的失去了才去體會這些東西的珍貴,因為有些東西一旦失去,就再也不會回來。所以我們必須學會在沒有失去前就小心愛護好這些東西,而不是失去後留下後悔和遺憾。如果一個小小的手機失去了都讓我感到牽腸掛肚的話,那我們生命中一定還有遠比手機珍貴的東西,我們絕對不能隨便失去。

我們不能失去我們的家庭。家庭是風雨中的那間温馨小屋,在整個世界都拋棄我們時我們依然擁有的唯一歸宿。只要家庭存在,我們的靈魂就有堅強的支點,我們走進狂風暴雨,走向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有一條可以回頭的路在身後,把我們從流浪的荒野引向温暖的爐火。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是我們牽掛這個世界的理由,父母、孩子和愛人。

我們不能失去我們的朋友,在生命幾十年的歷程中,之所以有生命的精彩和起伏,是因為有朋友;之所以有事業的成長和輝煌,是因為有朋友;之所以有痛苦後的安慰和温暖,是因為有朋友;之所以有思想的進步和喜悦,是因為有朋友;我不敢想象沒有朋友的生活是一種怎樣的生活,那生命該會多麼痛苦和寂寞。而一路有朋友相伴的旅程是多麼幸福的生命。

我們不能失去書籍,書籍是我們生命中最大的慰藉,再孤單的人生只要有書籍相伴就不怕一個人獨行在路上,書藉也是永不會拋棄我們的朋友,在需要的時候隨時來到身邊,不需要的時候默默守候在一旁。打開書本,總能引人思考生命的意義。有人説在監獄裏整治犯人最殘酷的辦法就是不讓犯人看書讀報,這樣他的精神就會一片茫然,心理就會崩潰。我有過類似的體會,坐長途飛機的時候,十幾個小時,如果有一本你喜歡的書,時間就會過得飛快,如果沒有書籍,十幾個小時就變成了一段度日如年的難熬時光。因此,在我浪跡天涯的時候,我可以什麼都不帶,但是一定要帶上兩本我可以反覆閲讀的書籍。

我們不能失去藍天白雲,儘管這件事由不得我作主,但我深深體會到了人類失去藍天白雲有多麼可怕。城市上空的污染讓我們呼吸困難,疾病叢生;人類的生活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充滿了灰色和壓抑。當我到達草原看到遼闊的天空和黑夜中滿天的繁星時,我突然明白,人類只有生存在這樣的天空下,才是真正酣暢淋漓地活着;難怪草原的歌曲是如此的嘹亮、悠長和動聽。

我突然發現,我們生命中不能失去的東西太多太多,而且都是如此的珍貴,但所有這些珍貴的東西似乎與我們日常的追求和工作沒有太多的關係。在日常工作中,我們追求着事業的成功,追逐着世俗的名聲和地位;當然我們也在追求買更好的房子、汽車或電子設備;但如果有一天,我們只能在兩者中選擇其一,要不選擇親人、朋友、書籍和藍天白雲,要不選擇財富、名聲、地位和汽車時,我想大部分人會選擇前者而不是後者;因此,什麼東西對於我們最重要已經一目瞭然。想到這裏,我覺得丟失手機已經不那麼重要,幸虧我生命中擁有的很多珍貴的東西還沒有丟掉,我還來得及把這些珍貴的東西照看得更好。也許偶然丟失手機是上天對我的生活已經誤入歧途的一種警示?如果是這樣,我覺得丟失手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勵志演講稿 篇2

親愛的朋友們:

今日我要講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我——一個多災多難,但始終不肯向命運低頭,滿懷信心與老天抗爭的女孩。

十四年前,那個草長鶯飛的季節,上帝毫不留情地將病魔降到我的身上:我的右腿患了骨髓炎。不料命運借題發揮,跟我開了個無情的玩笑——醫生先錯將我的病診為骨癌,之後又誤當血癌治療。我的右腿連續做了五次大手術,小腿骨先後刮過兩次,並取出四十多塊碎骨片後,以“永遠不能站起來”“將在輪椅上過一輩子”等可怕的結論,宣告我將終身殘廢。活蹦亂跳的我癱瘓了,命運對我多麼地不公平呵!要知道,當時我才只有八歲。

記不清多少日子,父母上班了,姐姐上學了,孤寂的空間只有我一個人在木牀上爬來爬去,窗台放着食物,牀下放着便盆。只有到傍晚,親人都回到家,我才可以被抱到輪椅上“活動活動”。有一天,我偶然發覺,自己宛若一隻木偶,得靠人支配着生活——就是這麼個小小的發現,深深地刺痛了我的自尊心。不!我不能讓我的腿成為擺設,我要從輪椅上站起來,從輪椅上走下去!

於是,幾乎忘了什麼是行走的我,又開始像小孩那樣練習走路。可是,我失去知覺的左腿根本支撐不住身體,手一離開扶助物,身體便失去平衡,人也立刻摔倒了。一個大活人,重重地摔在水泥地上,而且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摔倒,要説不疼,或者説我不怕疼,那是違心的——頭摔破了、胳膊摔得骨裂了,右腿已癒合的刀口摔開了。但為了能重新走路,我咬着牙默默地忍受着。

經過近兩年的拼命鍛鍊,奇蹟終於出現了:我從輪椅上站了起來,並且可以不用任何扶持慢慢挪動。這是我人生旅途中

第一次通過自己的努力換取的收穫,我的心情是何等的激動、何等的舒暢啊!

然而,當我拖着那條不能彎曲的直腿,一瘸一拐地走出家門時,卻招致鄰居家孩子的嘲笑。到了夜晚,人們都進入夢鄉,我的內心時時不能平靜,想到命運的種種不公,委屈的淚再也忍不住便奪眶而出。殘疾人也是人,尤其我還是個孩子。我要抗爭!我要糾正殘疾人在人們心目中被扭曲的形象!

我知道要想讓他人改變對自己的看法,就要有知識、有水平、有能力,那就需要努力學習,不斷進取,完善自我,增長才幹。“蚌病成珠”説的是牡蠣的痛苦凝成了珍珠。我不奢望自己有一天能成為“珍珠”,但我企望生活得有意義。因此,我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學習上。各位知道,學習好比逆水行舟,一篙鬆勁,退之千里。為了堅持心中那毫無怨悔的生活方式,我利用同齡人玩耍嬉戲、看電視、逛公園以及休息時間看書學習。“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懷着滿腔的壯志豪情,終於走進了殘疾人生命的輝煌:在國小我連跳兩級,上中學後,我仍舊名列前茅。又因為我作文成績突出,在報刊上發表過百餘篇文章,並多次獲獎,所以被譽為“校園小作家”。遼寧電視台、《遼寧日報》、《婦女》雜誌等多家新聞單位對我都進行了專題報導。我沒有滿足自己,而是孜孜不倦,以更大的付出,向更高層次的目標衝刺!

就在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國中升高會考試的準備時,傳來一則我無法接受的消息:市內一些重點學校不允許我報考。原因很簡單,我身有殘疾。

我不敢相信,可又不得不去面對現實。記得著名體操運動員李大雙説過這樣一段話:“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每一道曲折就是一次失敗。如果害怕失敗,一蹶不振,就永遠不能走出曲折,到達勝利。我覺得一個人應該先學會敗,再學會勝。勇於進取的人把失敗看作是成功的階梯;消極悲觀的人往往一蹶不振,那麼失敗就是他的墳墓。”是的,沒有人是永遠的失敗者,只要不瞧不起自己,只要不成為自己的心囚,在所有希望成為絕望之後,所有的絕望仍舊能夠蟬化為新的'希望!

勵志演講稿 篇3

一個人靜靜的躺在草地上的時候,感覺是那麼舒爽。閉上眼睛感受身邊的世界。原來自己那麼渺小。我喜歡這種感覺,這種感覺給我一種無形的壓力,就是這種壓力讓我邁出了人生的一大步。

我現在的行業是從事銷售行業,銷售對剛剛進入這一行的我來説還是那麼陌生,沒有做哪一行不知道哪一行的難處啊。既然選擇了在難也要堅持下來,不管未來的路多麼坎坷、多少困難險阻,都要把它一一攻破,成為腳下的墊腳石,這樣自己的視野才會更寬廣。這樣才能到我們的想要,這樣才不枉付出的艱辛。

有的時候我喜歡靜靜的一個人思考,思考過去,過去哪些種種的磨難,讓我感悟到了現在所擁有珍貴。我是不是應該感謝那麼些經歷呢?如果沒有那些經歷我能有現在的感悟嗎?就是哪些經歷也塑造了我一個充滿自信、喜歡挑戰的個性。挑戰自己不敢。就是有自信、有挑戰我的未來才有了光明。

思考現在,現在的選擇和過去的經歷是密不可分的,現在選擇了就要堅持,只要堅持就會成功,這句話説的簡單,但是做的到的能有幾個啊?不經風雨是不可能看見彩虹的。現在的堅持,就是未來的果實。有的時候遇到困難,真的想放棄。但是如果放棄了,自己的明天就不可能是自己想要的了,相信自己沒有到不了的明天。

思考未來,每個人都有暢想過未來,每個人對未來的定位也不一樣,有的人被現在社會的處境所麻木,不在對未來有什麼夢想,不在嚮往不在追求,早就習慣安於現狀,甚至還對自己的頹廢理直氣壯。對這些人感到惋惜,可能到成功只有一步之遙,在堅持一下你就會到成功的彼岸。

勵志演講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領導:

大家好!

過去,我們一直在講:只管付出,不望回報;只講奉獻,不講報酬。這實際上是一種誤導,是對人性心理的一種扭曲。

其實,就人的心理而言,大凡付出了,就一定期望有所回報,而且付出的越多,回報的期望值也就越高。當然,這種付出和回報既可以是物質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果付出了而沒有得到回報的話,至少人的心理是會失衡的。至於那些曾經付出了而沒有得到回報卻又能一切如常的人,如果不是自欺欺人的話,就一定是心理素質比較高的人了。前者以自欺求得心理平衡,以欺人顯示自己的大度。不過,話又説回來了,能説出自己付出不望回報的話,這本身就昭示了渴望回報的酸溜溜的潛在心理,這就好比為愛付出了很多,卻又一而再再而三地表明自己不渴望愛的回報一樣,畢竟蒼白的言語難以遮掩不平的心靈。

我想,這只不過是難以得到回報或根本得不到回報時的一種説辭而已,並不是其心理的真實寫照。試想,如果上述表白出自真心的話,那麼,當其得到愛的回報時,他是否還會再向對方説出——我為你付出了很多,但並不希望得到你的回報,那些付出都是我心甘情願的,你可千萬不要因為這個原因而給我愛的回報,這一點還是請你考慮清楚的話呢?我猜想,面對這種情況,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除了欣喜若狂以外,都是不會説出這種話的。因為,畢竟付出了愛就總想得到愛的回報。

由此可見,人的內心深處還是渴望得到回報的。至於後者——那些心理素質比較高的人,即便心理素質再高,恐怕也是由於付出不過九牛一毛或者只是自認為做了該做的事情而已的原因,才能保持心理的平衡吧。這就好比給老弱病殘讓座,給災區羣眾捐款捐物一樣,當為而為罷了,自然是不求回報的了。如若他的付出超過了一定的界限,那麼,他也會產生渴望回報的情結的。其實,就一般人的心理而言,付出了就希望能夠得到回報,譬如:幫助別人了,就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感謝,為別人付出了,就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回報等等。既然我們中間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平常人,都有平常的心理需求以及平常的心態表現,那麼,我們就應該尊重彼此的這種心理需求,使我們彼此都能擁有一種平和的心態。

這樣做,於人於己皆有好處,何樂而不為呢?想想看,如果別人為自己付出了,而且自己又心知肚明,可就是無動於衷的話,那麼,我們自己往往是會產生一種負疚感的,而且這種負疚感的折磨恐怕是不會亞於心理失衡的。所以,能給別人的付出以回報的話,最好就給予別人回報;如果不能給予回報,最好就不要接受別人的付出,或許這樣的拒絕會對別人的情感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但小傷害總比以後可能造成的大傷害要強得多吧。

過去,我們常常説我們這個民族是一個知恩圖報的民族,甚至還提出了“滴水之恩必當湧泉相報”的道德準則,這都沒有錯,因為這種道德準則其實就是人的一般心理需要,至於是否“湧泉相報”,這似乎倒無關緊要,重要的是至少該有“報”的表示。“報”了,我心坦然;“報”了,彼心平和。當然,這種“報”指的是積極意義上的回報,與“以德報怨”和“以怨報德”無關。

總之,就常人的心態而言,如果在付出的時候能少一點回報的期望,多一點“助人為樂”的精神;在得到回報的時候少一點對等的要求,多一點滿足的情感。那麼,我們就一定會活得更加開心快樂!

勵志演講稿 篇5

未來經濟是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的結合,這已經是全社會的共識。所有的商業將變成電子化的商業,都會運用互聯網工具,與大數據和雲計算相結合。同時,“電子商務”本身也在發生變化。過去,在網上開個店,得一個訂單賣出一件商品,就叫電子商務。今天徹底不同了,我甚至思考,“電子商務”四個字未來會消失,“商業的電子化”將取而代之。這背後是對商業四大核心領域的徹底重塑——重塑供應鏈,重塑消費者營銷,重塑企業信息化,重塑組織架構。

首先是供應鏈,過去不可想象的事情將會發生:網上開一個店,不再是賣貨,而是帶動整個企業的轉型升級。而消費者將深度介入到產品定製過程中,品牌商將不再依賴傳統渠道,他們會越來越具備零售能力,拉動品牌背後的製造供應鏈條將更加柔性化。

傳統渠道商如果想繼續繁榮,必須加深對品牌的服務,即使是坐擁黃金地段的百貨公司,也必須觸及用户,甚至深度運營貨品,否則只是收取地租差價。過去的百貨公司,很多時候連用户是誰都搞不清楚。而物流公司會扮演企業供應鏈的參與者,為企業提升效率。傳統零售行業牢固的邊疆已經開始逐漸模糊。

其次是消費者營銷。我認為未來的營銷都會是數字營銷。現在,即便是最簡單的三十秒電視廣告,也要放一個二維碼,這背後意味着什麼?背後是渴望抓到用户。今天阿里的平台上,過去12個月有3.5億活躍買家,你很難去定義他們是線上或是線下用户,他們就是一個個鮮活的消費者個體。而且,消費者是會在各個終端間隨時切換的,pc是端、手機是端、電視是端、智能設備是端、線下門店也是端。

企業需要做的,不是把消費者分為線上線下,而是通過大數據把消費者進行分層,同時提供分層的產品和服務,把消費者轉化成企業的粉絲,復購客户或者新客户。最終,所有的企業都會進入到一個全渠道的用户管理,給各個端上能接觸到的消費者提供無縫的、統一的購物和服務體驗。做到這一步,才有可能實現全渠道各終端的互動和銷售。

第三,企業的信息化是老命題。時至今日,很多企業,還沒來得及完成IT化。這是挑戰,也是機遇,因為我們也許能直接蛙跳式進入雲計算。一個清晰的趨勢是,在未來商業競爭環境中,維持企業運轉的系統都會從IT系統走向互聯網化,走向軟件即服務,讓猶如一個個單獨堡壘般的IT系統之間更融合,更敏捷。因為商業環境變了,要求更快速的反應,更靈巧的系統。

最後,這一切都會推動並導致企業組織架構的重構。我喜歡研究組織結構,因為組織結構決定生產力。比如我看到很多企業,電商部和市場部是分開的,電商部負責到各大平台銷售,市場部門負責品牌營銷。但今天,兩大部門的功能正在融合——因為互聯網空前放大了口碑,產品成為最好的代言人,在天貓上銷售成績,和大眾對其歡迎程度是成正比的,這是一個已經經過反覆驗證的關係。

如果兩大部門的信息、資源互通起來,效率就會比現在提高更多。因為這背後都是對互聯網上人的行為的影響,無論是電商還是營銷,都是影響人的方式。

我們已經走過了PC時代,正在經過移動互聯網時代,將會迎來的是智能時代,萬物互聯(IOT)時代。幸運的是,介質在轉換,但數據永存。我們堅信,未來社會的所有商業活動,大數據是基礎能源,雲計算是引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