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續傳統中銘記歷史國旗下講話稿

來源:文萃谷 1.69W

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始終凝聚和傳承着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後人也在這種延續中堅持着對歷史的追尋和銘記,也收穫着自豪和力量。

在延續傳統中銘記歷史國旗下講話稿

讀歷史典籍,我們看到:司馬遷處逆境而奮發有為,寫下傳世鉅著——《史記》;孟子的“我善養浩然之氣”,偉大詩人杜甫的“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均體現一種健康的精神境界;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柳宗元、劉禹錫的“天人交相勝”,無不包含着人定勝天的思想光輝;“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位卑不肯忘憂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全在我少年”,顯示着強烈的責任感;《敕勒川》、《岳陽樓記》、《春江花月夜》,更是體現了我們這個民族與自然界之間存在着的特殊感情。登長江,誦“大江日夜流”,頓生一種豪情;臨高山,讀“一覽眾山小”,頓生一種鬥志;讀《滕王閣序》,吟及“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又生一種慷慨。如此厚重,如此不屈不撓,如此強健,唯斯國方有也!

再讀史書,“獨在他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不斷温暖着我們的心靈和人生;“鳥獸不可與同羣,吾非斯人之徒與誰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中國人熱愛現實,關心現實,很大程度克服了各種虛無主義思想對人心靈的損害,把人們注意力吸引到建設現實生活上;“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中國人並不屈服,而始終保持一種信心、鬥志,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中國人常説“仁者愛人”,強調以友善態度對人,以友善態度對待其它民族,這對於良好社會秩序的建立起着積極作用。從霍去病的`“匈奴未破,何以家為”,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到龔自珍的“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均體現為國為民建功立業的強烈抱負;“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人閒桂花落,月靜春上空”,體現着人與自然有着天然的共鳴。

任何一個民族文化的延續發展,都是在既有的文化傳統基礎上進行的,否定傳統、割斷歷史,就會迷失方向、喪失根本,民族的精神家園也就無從安置。

認知、尊重、繼承、弘揚傳統,是銘記歷史的最佳途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