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不泯的農心

來源:文萃谷 9.04K

端午節到北京的女兒家小住。早晨,我常常沿着一條被硬化了的小河堤壩散步。一次,不經意間竟發現了一棵孤零零生長着的倭瓜,其長勢非常茂盛,葉子大如扇,蔓莖粗如繩。枝枝叉叉、散散漫漫的一片綠色從堤壩一直向下延伸至河水邊,平鋪了河堤的大半個斜坡。起初我認為倭瓜是野生的,但蹲下身仔細一看,發現其根部是長在一棵被刨掉的老樹坑裏的,而且周圍還有澆水施肥的痕跡。顯然,是人為的。我順着河堤往前走,又發現了同樣的兩棵、三棵……無疑,這是有人精心種植培育的!

人生感悟:不泯的農心

無獨有偶,我的腦海又浮現出在新加坡留學期間的一些影像。那個發達的小國家可謂地地道道的城市化了,竟也有類似的情況出現。記得在從學校到住宿地經常走的一段兒路途中,曾不斷看到旮旮旯旯裏種植着的一些農作物,但多數是叫不上名字的熱帶植物,偶爾也會看到一些我們家鄉才種植的蔬菜,如豆角、絲瓜、黃瓜、韭菜等。每當看到這些,都如遇到久別的親人似的,感到十分親切,又禁不住停下腳步認真觀察欣賞一番。

最不可思議的是我居住的小區,原來留作觀賞的花池一度竟全部被業主們種成了各色蔬菜。一到夏季,呈現在人們眼前的不僅是林林總總、參差不齊的綠,還有戴着草帽、光着膀子的“準農夫”們忙碌勞作的身影。隨着汽車時代的快速到來,業主們不得不把這些菜地除掉硬化成停車場,但就在剷車清除菜地的一剎那,令人想象不到的一幕出現了,幾位老者竟然端坐在自己的菜地裏強烈抗拒,而這些老者都是本市最高學府退了休的學者、教授。後來幾經思想工作,才勉強得以實施。現在“菜地”雖然變成了停車場,但這些大腕兒的教授們仍然矢志不移地在自己的'陽台或樓後邊的空地上,擺上形狀各異、大小不一的花盆乃至廢棄的浴盆、包裝箱、大缸等,一如既往地精心種植着自己最喜歡的各類蔬菜,諸如茄子、絲瓜、梅豆、黃瓜、豆角等等。每每看到這些,我都會在些許疑惑裏感到忍俊不禁,甚至還饒有興趣地拍下一些照片來。

徹底改變我的認識的還是對“開心農場”的參與。何謂“開心農場”?即將一大塊土地分成若干多個小塊兒(每塊大約三十多平米)有償承租給城市裏的居民們(稱之為“會員”),供其種植。當然,“農場主”要負責基礎設施建設,諸如各種農具的購置、水管的鋪設等。“會員”們則自由選擇種植項目,但大多為季節性蔬菜。我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和幾位好友融入到了“開心農場”的。

從春至夏,“開心農場”成了我們的一份兒“牽掛”。每到週六、日,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彙集到這裏來,待弄着那份兒暫時屬於自己的土地。早春,大家先是站在那片有些荒涼的黃土地上很認真地制定着年度種植計劃,然後開始洇地、翻土、扒畦、下種……初夏,黃土地很快變成了綠地毯,伴隨着茁壯成長的幼苗,大家又開始了間苗、移栽、除草、捉蟲……不多久就有了收穫。最早的是朋友種的一畦生菜,由於種子撒得太多,長得十分稠密,大家拔了一茬又一茬,無窮盡似的。緊接着豆角、茄子、黃瓜、西紅柿等等,一股腦兒成熟了,幾乎每一天都有豐碩的成果。大家聚在一起品評着各自菜地的長勢,交換着各自的勞動成果,參與者並快樂着,真可謂開心之極!

至此,我一直在思考着一個問題,即:為什麼人們從事着同樣的勞動活動,卻有着截然不同的兩種心境呢?一種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苦不堪言,另一種則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然自得。我又想起了自己早年的勞動生活,多數情況下都是生活所迫,生存所需,都是被動無奈的。而現在的勞動則是生活富足之後的精神享受,則是主動追求的。如果説前者是為了生存的話,那麼後者則是為了享受,這可能就是勞動活動的不同之處吧!

我還想,或許人們如此鍾愛種植活動,還有更重要的因素隱含其中,那就是“付出”與“回報”。在這裏,大地對於侍弄他的人們是最誠實的,你對土地付出多少,土地必有多少回報,並且立竿見影,絕不打半點兒折扣,這種因果報應和“誠信”正是現代多元社會所缺失的,更是人們所孜孜追求和殷切期盼的。

“成就感”則是人們的另外一種收穫。人們看着自己種下的一粒小小種子破土而出,質變為一棵活脱脱的小苗,一天天長大,直至開花結果,強烈的“成就感”不禁油然而生,這猶如夫妻相愛生育出自己的孩子,在倆人的精心哺育下不斷地成長,不僅充實着生活,更幸福着人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