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名言(15篇)

來源:文萃谷 3.06W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名言了吧,名言是對生活、對世界的綜合濃縮,簡短的一句話,藴含着深刻的道理。什麼樣的名言才是好的名言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荀子的名言,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荀子的名言(15篇)

荀子的名言1

1、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

2、人知貴生樂安而棄禮義,闢之是猶欲壽而刎頸也。——荀子

3、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

4、不知戒,後必有,恨後遂過不肯悔,讒夫多進。——《荀子·成相》

5、亂則國危,治則國安。——《荀子·王霸》

6、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強,得百姓之譽者榮。

7、肉腐出蟲,魚枯生蠹。

8、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 《荀子·富國》

9、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10、夫師以身為正儀,而貴自安者也。

11、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荀子·勸學》

12、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1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

14、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勸學》

15、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荀子·勸學篇》

16、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17、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18、君子贈人以言,庶人贈人以財。

19、先義而後利者榮,先榮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

20、禮,所以正身也;師,所以正禮也。

21、恭敬,禮也;謙和,樂也;謹慎,利也;鬥怒,害也。

22、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荀子·勸學》

23、人知貴生樂安而棄禮義,闢之是猶欲壽而刎頸也。

24、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王制》

25、學無止境。

26、篤志而體,君子也。

27、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於矛戟。——《荀子·榮辱》

28、仁義禮善之於人也,闢之若貨財粟米之於家也。

29、禮者,斷長續短,損有餘,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也。

30、惡之者眾則危。——《荀子·正論》

31、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32、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33、尊嚴而憚,可以為師。

34、勞苦之事則爭先,饒樂之事則能讓。——《荀子·修身》

35、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36、見其可欲也,則不慮其可惡也者,見其可利也,則不顧及可害也者。是以動則必陷,為則必辱,是偏傷之患也。

37、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修身》

38、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荀子·勸學》

39、士有妒友,則賢交不親,君有妒臣,則賢臣不至。

40、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

41、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

42、良醫之門多病人。——《荀子·法行》

43、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載人,不能治人也。宇中萬物,生人之屬,待聖人然後分也。《荀子·禮論》

44、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

45、君子之學也,人乎耳。箸乎心。

46、天不為人之器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之匈匈也,輟行。——《荀子·天論》

47、是謂是,非謂非,曰直。

48、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49、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議兵》

50、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利也。——荀子

51、田野荒而倉廩實,百姓虛而府庫滿,夫是之謂國蹶。——《荀子·富國》

52、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

5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54、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

55、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

56、小人其未得也,則憂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

57、長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58、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知者。

59、習俗移志,安久移質。

60、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

61、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62、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

荀子的.名言2

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勸學》

神莫大於化道,福莫大於無禍。——《勸學》

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勸學》[8]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勸學》

肉腐生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勸學》

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勸學》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勸學》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勸學》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勸學》

跬步而不休,跛鼈千里;累土而不輟,丘山崇成。——《勸學》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勸學》

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勸學》

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勸學》

荀子名言

1、仁者之行道也,無為也;聖人之行道也,無強也。仁者之思也恭,聖人之思也樂。此治心之道也。《荀子解蔽篇》

2、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足以相兼臨者,是養天下之本也。《書》曰:“維齊非齊。”此之謂也。《荀子王制篇》

3、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荀子樂論篇》

4、上取象於天,下取象於地,中取則於人,人所以羣居和一之理盡矣。《荀子禮論篇》

5、草木疇生,禽獸羣焉,物各從其類也。

6、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

7、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謂虛,不以所已臧害所將受謂之虛。《荀子解蔽篇》

8、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內省而外物輕矣。

9、聖人知心術之患,見蔽塞之禍,故無慾無惡,無始無終,無近無遠,無博無淺,無古無今。《荀子解蔽篇》

10、身勞而心安,為之;利少而義多,為之;事亂君而通,不如事窮君而順焉。

11、故樂者,所以道樂也,金石絲竹,所以道德也。樂行而民鄉方矣。《荀子樂論篇》

12、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終始一也。《荀子禮論篇》

13、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

14、精於物者以物物,精於道者兼物物。故君子壹於道而以贊稽物。壹於道則正,以贊稽物則察,以正志行察論,則萬物官矣。《荀子解蔽篇》

15、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

16、治氣養心之術:血氣剛強,則柔之以調和;知慮漸深,則一之以易良;勇膽猛戾,則輔之以道順;齊給便利,則節之以動止;狹隘褊小,則廓之以廣大;卑濕重遲貪利,則抗之以高志;庸眾駑散,則劫之以師友;怠慢僄棄,則照之以禍災;愚款端愨,則合之以禮樂,通之以思索。

17、為之無益於成也,求之無益於得也,憂戚之無益於幾也,則廣焉能棄之矣。不以自妨也,不少頃幹之胸中。《荀子解蔽篇》

18、故曰: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荀子禮論篇》

19、人不能不樂,樂則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則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荀子樂論篇》

20、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21、良農不為水旱不耕,良賈不為折閲不市,士君子不為貧窮怠乎道。

22、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則必發於聲音,形於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是矣。《荀子樂論篇》

23、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24、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25、下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下臣事君以貨,所願不得遂毀之。組織裏若有人送禮太大,必有所求,如所求未遂,則常反向攻擊。

26、體恭敬而心忠信,術禮義而情愛人;橫行天下,雖困四夷,人莫不貴。

27、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28、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萬物莫形而不見,莫見而不論,莫論而失位。《荀子解蔽篇》

29、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謹為之文。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樂肅莊則民齊而不亂。《荀子樂論篇》

30、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羣,彼不能羣也。《荀子王制篇》

31、不慕往,不閔來,無邑憐之心,當時則動,物至而應,事起而辨,治亂可否,昭然明矣。《荀子解蔽篇》

32、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性偽合而天下治。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載人,不能治人也;宇中萬物、生人之屬,待聖人然後分也。《荀子禮論篇》

33、勞苦之事則爭先,饒樂之事則能讓,端愨誠信,拘守而詳;橫行天下,雖困四夷,人莫不任。

34、刻死而附生謂之墨,刻生而附死謂之惑,殺生而送死謂之賊。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使死生終始莫不稱宜而好善,是禮義之法式也,儒者是矣。《荀子禮論篇》

35、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

36、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37、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

38、心枝則無知,傾則不精,貳則疑惑。以贊稽之,萬物可兼知也。身盡其故則美,類不可兩也,故知者擇一而壹焉。《荀子解蔽篇》

39、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40、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和人者謂之順;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

41、選賢良,舉篤敬,興孝弟,收孤寡,補貧窮,如是,則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荀子王制篇》

42、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

荀子的'名言3

1、禮者,斷長續短,損有餘,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也。

2、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載人,不能治人也。宇中萬物,生人之屬,待聖人然後分也。

3、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4、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

5、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6、不知戒,後必有,恨後遂過不肯悔,讒夫多進。

7、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8、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9、樂易者常壽長,憂險者常夭折。

10、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11、以治氣養生,則後彭祖;以修身自名,則配堯舜。

12、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13、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

1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15、不知戒,後必有,恨後遂過不肯悔,讒夫多進。

16、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17、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強,得百姓之譽者榮。

18、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19、小人其未得也,則憂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

20、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輕師而賤傅。

21、見其可欲也,則不慮其可惡也者,見其可利也,則不顧及可害也者。是以動則必陷,為則必辱,是偏傷之患也。

22、人之於文學也,猶玉之於琢磨也。

23、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

24、田野荒而倉廩實,百姓虛而府庫滿,夫是之謂國蹶。

25、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於矛戟。

26、天不為人之器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之匈匈也,輟行。

27、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

荀子的.名言4

1、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不讓,然後為德。聞之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不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

2、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進也。

3、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也。——荀子名言

4、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

5、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荀子·勸學》

6、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

7、仁義禮善之於人也,闢之若貨財粟米之於家也。

8、人知貴生樂安而棄禮義,闢之是猶欲壽而刎頸也。——荀子

9、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10、人之於文學也,猶玉之於琢磨也。

11、以善先人者,謂之教。

12、尊嚴而憚,可以為師。

13、良醫之門多病人。——《荀子·法行》

14、長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15、不知戒,後必有,恨後遂過不肯悔,讒夫多進。——《荀子·成相》

16、怒不過奪,喜不過予。——《荀子·修身》

17、天不為人之器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之匈匈也,輟行。——《荀子·天論》

18、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

19、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荀子·勸學》

20、學無止境。

21、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荀子·修身》

2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荀子·勸學》

23、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修身》

24、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強,得百姓之譽者榮。

25、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

26、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荀子·勸學篇》

27、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28、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29、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荀子·勸學》

30、樂易者常壽長,憂險者常夭折。——《荀子·榮辱》

31、怠慢忘身,禍災乃作。——《荀子·勸學》

32、以治氣養生,則後彭祖;以修身自名,則配堯舜。

33、小人其未得也,則憂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

34、先義而後利者榮,先榮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

35、見其可欲也,則不慮其可惡也者,見其可利也,則不顧及可害也者。是以動則必陷,為則必辱,是偏傷之患也。

36、是謂是,非謂非,曰直。

37、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議兵》

38、惡之者眾則危。——《荀子·正論》

39、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輕師而賤傅。——《荀子·大略》

40、勞苦之事則爭先,饒樂之事則能讓。——《荀子·修身》

41、田野荒而倉廩實,百姓虛而府庫滿,夫是之謂國蹶。——《荀子·富國》

42、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43、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勸學》

44、務本節用財無極。——《荀子·成相篇》——荀子

45、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荀子·不苟》

46、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於矛戟。——《荀子·榮辱》

47、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荀子·富國》

48、亂則國危,治則國安。——《荀子·王霸》

49、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荀子·儒效》

50、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51、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

52、禮者,人道之極也。——荀子名言

53、禮者,斷長續短,損有餘,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也。

54、君戒專欲,臣戒專利。

55、酒亂其神也。

56、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

57、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58、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59、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名言

60、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61、君子贈人以言,庶人贈人以財。

62、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63、積土而為山,乘之而後高,積水而為海,積之而後深。故聖者眾之所積也。——荀子經典語錄

64、恭敬,禮也;謙和,樂也;謹慎,利也;鬥怒,害也。

65、公生明,偏生暗。

66、夫師以身為正儀,而貴自安者也。

67、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

68、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載人,不能治人也。宇中萬物,生人之屬,待聖人然後分也。《荀子·禮論》

69、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70、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利也。——荀子71、思索以通之。

72、士有妒友,則賢交不親,君有妒臣,則賢臣不至。

73、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

74、聖可積而致,途之人可以為禹。——《荀子·性惡》

75、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76、凡鬥者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也。

77、篤志而體,君子也。

78、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強,得百姓之譽者榮。

79、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

80、不足於行者,説過;不足於信者,誠信。

81、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辯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荀子名言

82、禮,所以正身也;師,所以正禮也。

8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84、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85、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王制》

86、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

87、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荀子的'名言5

1、匹夫不能夠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

2、以近知遠,以一知萬,以微知明,此之謂也。

3、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利也。

4、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知者。

5、學無止境。

6、君子養心莫善於誠。

7、以治氣養生,則後彭祖;以修身自名,則配堯舜。

8、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暗於大理。

9、怒可是奪,喜可是予。

10、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11、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12、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輕師而賤傅。

13、士有妒友,則賢交不親,君有妒臣,則賢臣不至。

14、樂易者常壽長,憂險者常夭折。

15、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

16、勞苦之事則爭先,饒樂之事則能讓。

17、見其可欲也,則不慮其可惡也者,見其可利也,則不顧及可害也者。是以動則必陷,為則必辱,是偏傷之患也。

18、無德不貴,無能不官,無功不賞,無罪不罰。

19、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餘。

20、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一樣,何以相有也。

21、君子之學也,人乎耳。箸乎心。

22、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23、聖可積而致,途之人能夠為禹。

24、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25、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

26、不誘幹譽,不恐於誹。

27、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

28、恭敬,禮也;謙和,樂也;謹慎,利也;鬥怒,害也。

29、贈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勸人以言,美於黼黻文章;聽人以言,樂於鐘鼓琴瑟。

30、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31、不知戒,後必有,恨後遂過不肯悔,讒夫多進。

32、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33、亂則國危,治則國安。

34、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

35、小人其未得也,則憂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

36、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

37、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38、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39、仁義禮善之於人也,闢之若貨財粟米之於家也。

40、良農不為水旱不耕。

41、以善先人者,謂之教。

42、凡事行,有益於理者立之,無益於理者廢之。

43、人之於文學也,猶玉之於琢磨也。

44、肉腐出蟲,魚枯生蠹。

45、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46、務本節用財無極。

47、知而好問,然後能才。

48、跬步而不休,跛鼈千里;累土而不輟,丘山崇成。

49、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50、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

51、形相雖惡,而心術善,無害為君子也。

52、無稽之言,不見之行,不聞之謀,君子慎之。

53、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54、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55、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

56、禍之所由生也,生自纖纖也。

57、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58、是謂是,非謂非,曰直。

59、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60、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61、名聲若日月,功射如天地。

62、居必擇鄉,遊必就士。

63、積土而為山,乘之而後高,積水而為海,積之而後深。故聖者眾之所積也。

64、凡流言流説流事流謀流譽流訴,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

65、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於矛戟。

66、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67、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

68、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

69、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

70、習俗移志,安久移質。

71、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

72、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

73、君子贈人以言,庶人贈人以財。

74、騰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

75、知賢之謂明,輔賢之謂能。勉之強之,其福必長。

76、刑稱罪則治,不稱罪則亂。

77、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

78、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79、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載人,不能治人也。宇中萬物,生人之屬,待聖人然後分也。

80、先義而後利者榮,先榮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

81、賢能不待次而舉,罷不能不待須而廢,元惡不待教而誅,中庸民不待政而化。

82、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

83、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84、志忍私,然後能公;行忍性情,然後能修。

85、尊嚴而憚,能夠為師。

86、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87、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88、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

89、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

90、禮,所以正身也;師,所以正禮也。

91、學不能夠已。

92、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93、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

94、凡鬥者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也。

95、禮者,斷長續短,損有餘,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也。

96、有兼聽之明,而無奮矜之容;有兼覆之厚,而無伐德之色。

97、思索以通之。

98、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也。

99、人知貴生樂安而棄禮義,闢之是猶欲壽而刎頸也。

荀子的`名言6

1、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2、盡信書,不如無書。

3、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於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4、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5、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6、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7、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8、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9、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0、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11、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12、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荀子的`名言7

1、天不為人之器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之匈匈也,輟行。——《荀子·天論》

2、禮者,斷長續短,損有餘,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也。

3、勞苦之事則爭先,饒樂之事則能讓。——《荀子·修身》

4、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強,得百姓之譽者榮。

5、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荀子·儒效》

6、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7、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荀子·勸學》

8、天不為人之器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之匈匈也,輟行。——《荀子·天論》

9、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

10、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

11、君子曰:學不能夠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12、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13、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勸學》

14、是謂是,非謂非,曰直。

15、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16、夫師以身為正儀,而貴自安者也。

17、樂易者常壽長,憂險者常夭折。——《荀子·榮辱》

18、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

19、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利也。——荀子

20、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21、恭敬,禮也;謙和,樂也;謹慎,利也;鬥怒,害也。

22、長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23、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議兵》

24、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載人,不能治人也。宇中萬物,生人之屬,待聖人然後分也。《荀子·禮論》

2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勸學》

26、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荀子·勸學》

27、田野荒而倉廩實,百姓虛而府庫滿,夫是之謂國蹶。——《荀子·富國》

28、禮,所以正身也;師,所以正禮也。

29、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輕師而賤傅。——《荀子·大略》

30、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荀子·勸學篇》

31、凡鬥者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也。

32、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非十二子》

33、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修身》

34、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不讓,然後為德。聞之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不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

35、不知戒,後必有,恨後遂過不肯悔,讒夫多進。——《荀子·成相》

36、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37、篤志而體,君子也。

38、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

39、匹夫不能夠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40、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荀子·勸學》

41、禮者,人道之極也。——荀子名言

42、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

43、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44、良醫之門多病人。——《荀子·法行》

45、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荀子·富國》

4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47、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荀子·修身》

48、先義而後利者榮,先榮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

49、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荀子·修身》

50、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不讓,然後為德。聞之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不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

51、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名言

52、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於矛戟。——《荀子·榮辱》

53、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

54、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

55、人知貴生樂安而棄禮義,闢之是猶欲壽而刎頸也。——荀子

56、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

57、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王制》

58、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輕師而賤傅。——《荀子·大略》

59、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60、亂則國危,治則國安。——《荀子·王霸》

61、禮,所以正身也;師,所以正禮也。

62、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

63、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64、恭敬,禮也;謙和,樂也;謹慎,利也;鬥怒,害也。

65、怠慢忘身,禍災乃作。——《荀子·勸學》

66、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67、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進也。

68、見其可欲也,則不慮其可惡也者,見其可利也,則不顧及可害也者。是以動則必陷,為則必辱,是偏傷之患也。

69、惡之者眾則危。——《荀子·正論》

70、思索以通之。

71、酒亂其神也。

72、不足於行者,説過;不足於信者,誠信。

73、積土而為山,乘之而後高,積水而為海,積之而後深。故聖者眾之所積也。——荀子

74、人之於文學也,猶玉之於琢磨也。

75、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荀子·勸學》

76、怒可是奪,喜可是予。——《荀子·修身》

77、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荀子·勸學篇》

78、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79、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80、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也。——荀子名言

81、公生明,偏生暗。

82、學無止境。

83、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

84、聖可積而致,途之人能夠為禹。——《荀子·性惡》

85、君子贈人以言,庶人贈人以財。

86、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

87、君子之學業,以美其身;小人之學業,以為禽犢。——《勸學》

88、仁義禮善之於人也,闢之若貨財粟米之於家也。

89、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辯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荀子名言

90、士有妒友,則賢交不親,君有妒臣,則賢臣不至。

91、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92、以治氣養生,則後彭祖;以修身自名,則配堯舜。

93、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94、君戒專欲,臣戒專利。

95、以善先人者,謂之教。

96、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

97、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98、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99、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荀子·不苟》

100、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101、尊嚴而憚,能夠為師。

102、小人其未得也,則憂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

103、不足於行者,説過;不足於信者,誠信。

104、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荀子·勸學》

105、小人其未得也,則憂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

106、以治氣養生,則後彭祖;以修身自名,則配堯舜。

107、務本節用財無極。——《荀子·成相篇》——荀子

108、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109、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

荀子的`名言8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授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慾,給人之求。《荀子禮論》

23.根據材料,孟子和荀子兩人中, 主張“性本善”觀點。(1分)

24. 孟子和荀子認為道德分別起源於什麼?(4分)

閲讀答案

23.孟子(1分)

24.孟子認為道德起源於內在的人性,是人性之善的自然發展(孟子認為道德根源於人心,是先天固有的良知,是人固有的本心本性)。(2分)荀子認為道德源於社會制度對人慾望的

約束協調,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種規範(是人們為在一起生活被動接受的`一種規範)。(2分)(大意相同亦可給分)

荀子的名言9

1.細線常鋸木必斷,檐水久滴石必穿。

2.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3.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

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後漢書

5.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6.聰明在於學習,天才在於積累。

7.日日行,不怕千萬裏;常常做,不怕千萬事。

8.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9.讀書千遍,其意自見。

10.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千日造船,一日過江。

11.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

12.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13.策馬前途學努力,莫學龍鍾需歎息。

14.願乘風破萬里浪,甘面壁讀十年書。

1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16.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7.務於遠者,或失於近;治其外者,或患生乎內。

18.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19.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韓愈

20.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從,不善不能,是吾憂也。

荀子的名言10

以下名言均出自戰國儒家大師荀子的`〈〈勸學〉〉,高中學過這篇古文,很喜歡他語言樸素但深藴哲理,當時從圖書館借過《荀子》一書。今日得暇,於書架挑出上海人民出版社所出的《〈荀子簡注》,讀首章〈〈勸學〉〉,深有所感,古人至理名言,用以修身、治學、齊家,故摘其警句存之。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

“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昏昏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山野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

荀子的名言11

1、人知貴生樂安而棄禮義,闢之是猶欲壽而刎頸也。——荀子

2、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荀況

3、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必讓,然後為德。——荀子《非十二子》

4、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謂之能參。——荀子《荀子·天論》

5、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荀子《勸學》

6、士有妒友,則賢交不親,君有妒臣,則賢臣不至。——荀況

7、故贈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觀人以言,美於黼黻文章。——荀子《非相》

8、小人錯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荀子《天論》

9、學不能夠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

10、君子之學也,人乎耳箸乎心。——荀況

1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不臨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荀況

12、禮,所以正身也;師,所以正禮也。——荀子

13、彼求之而後得,為之而後成,積之而後高,盡之而後聖。故聖人也者,人之所積也。——荀子《儒效》

14、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勸學》

15、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

16、賢能不待次而舉,罷不能不待須而廢。——荀子《荀子·王制》

17、形相雖惡,而心術善,無害為君子也。——荀子

18、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荀子《勸學》

19、仁義禮善之於人也,闢之若貨財粟米之於家也。——荀子

20、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勸學》

21、鍥而舍之,朽木不斷;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荀況

22、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荀子《大略》

23、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24、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荀況

25、積土而為山,乘之而後高,積水而為海,積之而後深。故聖者眾之所積也。——荀子

26、匹夫不能夠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況

27、士有妒友,則賢交不親;君有妒臣,則賢人不至。——荀況《荀子·大略》

28、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荀況

29、賢能不待次而舉。——荀況

30、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昏昏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荀況

31、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以不捨。——荀況

32、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荀子

33、不能則學,不知則問。——荀子《非十二子》

34、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荀子

35、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荀況《荀子》

36、功被天下,守之以讓。——荀況

37、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荀子

38、酒亂其神也——荀子

39、自是者不章,自建者不立——荀子

40、樸愨者常安利,蕩悍者常危害。——荀子《榮辱》

41、不足於行者,説過;不足於信者,誠信。——荀況

42、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不讓,然後為德。聞之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不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荀況

43、篤志而體,君子也。——荀子《修身》

44、不知戒,後必有。——荀況

45、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荀子《荀子》

46、思索以通之。——荀況

47、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

48、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荀況

49、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而止矣。——荀況

50、養心莫善於誠。——荀子

51、君子贈人之言,庶人贈人以財。——荀況

52、務本節用財無極。——荀況

53、是謂是,非謂非,曰直。——荀子

54、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荀子

55、君子贈人以言,庶人贈人以財。——荀況

5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淵,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57、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荀子

58、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荀子

59、知而好學,然後能才。——荀況

60、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王制》

61、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載人,不能治人——荀子

62、居不隱者思不遠,身不佚者志不廣。——荀況

63、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於矛戟。——荀況

64、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荀況

65、君子務修其內而讓之於外。——荀子《儒效》

66、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荀況《荀子》

67、多知而無親,博學而無方,好多而無定者,君子不與。——荀子《大略》

68、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況

69、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一樣,何以相有也。——荀況

70、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勸學》

71、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也。——荀子

72、公生明,偏生暗——荀子

73、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荀子《荀子》

74、禮者,人道之極也——荀子

75、公生明,偏生暗;端愨生通,詐偽生塞;誠信生神,夸誕生惑。——荀子《不苟》

76、以治氣養生,則後彭祖;以修身自名,則配堯舜。——荀子

77、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荀況

78、兵事以民為本——荀子

79、士有妒友,則賢交不親;君有妨臣,則賢臣不至。——荀況

80、伯樂不可欺馬,君子不能夠欺人。——荀子

81、以近知遠,一以知萬,以微知明——荀子

8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荀子《勸學》

荀子的`名言12

以治氣養生,則後彭祖;以修身自名,則配堯舜。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

仁義禮善之於人也,闢之若貨財粟米之於家也。

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也。

伯樂不可欺馬,君子不可以欺人。

公生明,偏生暗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淵,不知地之厚也。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兵事以民為本

君子養心,莫善於誠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

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

流言止於智者。

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法者,治之端也。

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

不足於行者,説過;不足於信者,誠信。

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於矛戟。

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智者。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

荀子的.名言13

1、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

2、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3、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

4、言無常信,行無常貞,惟利所在,無所不傾,若是則可謂小人矣——荀子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人背信則名不達――劉向真話説一半常是彌天大謊――富蘭克林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要自己要誠信――莎士比亞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程頤

5、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秦伯》

7、愛人不外己,己在所愛之中

8、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9、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

10、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11、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12、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13、善言古者必有節於今,善言天者必有證於人。——《荀子?性惡》

14、巧言令色,鮮矣仁!

1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16、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17、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1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

19、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

20、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告子下》

21、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22、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23、故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24、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25、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26、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2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

29、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荀子?修身》

30、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31、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32、儉節則昌,淫佚則亡。——《墨子?辭過》

33、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34、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

35、聖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

36、——《韓非子》

37、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墨子?修身》:讀書人雖然有學問,但是親身實踐才是根本。

38、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荀子?榮辱》

3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也。

40、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41、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42、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荀子·勸學》)

43、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

44、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45、三思而後行。——《論語?公冶長》

46、輕諾必寡信。——《老子》

47、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衞靈公》

48、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大學》

49、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如果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後句)

50、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左傳?宣公十二年》

51、心中有理想,腳下的路再遠,也永遠不會迷失方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

5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53、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54、老子的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55、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論語?憲問》

5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57、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8、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荀子?榮辱》

59、——《左傳》

60、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61、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知不知,上。不知知3.墨子名言兼相愛,交相利愛人不外己,己在所愛之中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4.孟子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2、這是古人一生追求的“三不朽”,立德為其首,任何事業、學業的基礎,都要從自身品德的修煉為根基。

63、篤信好學,守死善道。——《論語?泰伯》

64、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65、不學禮,無以立。

66、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

67、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68、大意: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終,明確它們的先後次序,那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69、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70、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71、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72、孔子孟子

73、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74、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75、日新之謂盛德。——《周易?繫辭上》:每天都有新的變化才是大德。

76、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77、孔子名言

78、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79、荀子戰國末期趙國人

80、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81、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82、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83、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

84、義,志以天下為芬。——《墨子?經説上》

8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86、學至乎沒而後止。——《荀子?勸學》:學習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才算中止。

87、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有危險。

88、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89、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左傳?莊公二十四年》

90、欲為其國,必伐其聚;不伐其聚,彼將聚眾。

9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92、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93、兼相愛,交相利

94、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

95、愛臣太親,必危主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

96、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謂不朽。

97、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

98、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

99、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果:果斷

100、孟子名言

101、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102、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偽詐)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載)行者也。

103、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104、——《孟子》

105、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106、君子以儉德闢難。——《周易?否》

107、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108、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衞靈公》

109、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孟子?盡心上》

110、莊子名言

111、去好去惡,羣臣見素。

112、聖人擇可言而後言,擇可行而後行。——《管子?形勢解》

113、大意:古時候想要使天下人都發揚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養自己的身心;想要修養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證實自己的'誠意;想要證實自己的誠意,就要先豐富自己的知識;豐富知識就在於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114、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115、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荀子·勸學》):比喻學生勝過老師,後人勝過前人。

116、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懲罰有罪過的人,即使大臣也不能放過;賞賜做好事的人,即使平民百姓也不能漏掉。

117、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修身》:路程雖近,不走就達不到目的地;事情雖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118、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119、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

120、率義之為勇。——《左傳?哀公十六年》

121、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繫辭下》

122、節儉則昌,淫佚則亡。

123、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124、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

125、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126、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127、道在不可見,用在不可知。

128、韓非子名言

129、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

130、老子名言

131、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132、終日乾乾,與時偕行。——《周易?乾?文言》:一天到晚謹慎做事,自強不息,和日月一起運轉,永不停止。

133、朝聞道,夕死可矣。

134、法家主要代表人物

135、見利思義。——《論語?憲問》

136、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莊子?_'莀P'莀?山木》

137、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138、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139、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荀子·勸學》)

140、釋儀的妄發者,雖中亦不為巧矣

141、儒家主要代表人物:

142、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修身》)

143、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衞靈公》

14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145、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

14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47、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君子以説的多.做得少為恥。

148、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魚父》

14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150、平時日只知苦練,也許有一天一下就做出驚人的成績。因為,任何成功,都是厚積薄發,多年苦修換來的,不怕走得慢,只怕不開始。

15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152、佚則荒,荒則不治,不治則亂,而賞刑不行於天下者必塞

153、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154、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

155、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15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157、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

158、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159、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

160、夫民之性,惡勞而樂佚。

161、名可名,非常名。

162、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論語?子張》:廣博地學習以堅定自己的意志,懇切的提問並且聯繫實際進行思考。

16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164、天下可運於掌。

165、孔子名言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不學禮,無以立。

166、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則政治黑暗。

167、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168、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169、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

170、荀子名言

171、博學而詳説之,將以反説約也。——《孟子?離婁下》

172、鍥而不捨(《荀子·勸學》):雕刻一件東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恆心,有毅力。

173、其進鋭者,其退速。

174、這是古代仁人君子立身處世的原則。不得志的時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養,得志的時候就要努力讓天下人都能得到好處。現代社會,有很多人鑽進錢眼,不惜違法亂紀;按古人的訓誡:做人,窮也要窮的有骨氣!

175、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176、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177、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178、志不強者智不達。——《墨子?修身》

179、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180、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象》

18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韓非子:

182、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183、不怨天,不尤人。——《論語?憲問》

18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185、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

186、而敦愨純信,用心怯言,則謂之窶。守法固,聽令審,則謂之愚。敬上畏罪,則謂之怯。言時節,行中適,則謂之不肖。無二心私學,聽吏從教者,則謂之陋。

187、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188、老子:1.道可道,非常道。

189、寬則得眾。——《論語?陽貨》

190、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191、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學》

192、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193、克勤於邦,克儉於家。——《尚書?大禹謨》

194、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

195、——《論語》

196、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

197、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198、上善若水。

199、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00、墨子名言

201、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論語?微子》

202、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

20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

204、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荀子·修身》)

205、視死如歸。——《管子?小匡》

荀子的名言14

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見《荀子·非十二子》。當(dàng檔):恰當。知:明白事理。這幾句大意是:話説得恰當,這是明白事理;不説話時也很恰當,這也是明白事理。一個人是否明理,不在於説不説話,話説得多或少,而在於言語是否得當,是否恰到好處。説話時正是該説的時侯,且説得恰如其分,這是明理;沉默時恰好是不應該説的時候,這也是明理。這幾句可用於説明言談必須得當。

百王之無變,足以為道貫.一廢一起,應之以貫.理貫,不亂;不知貫,不知應變。《荀子·天論》

荀子《荀子·天論》經過歷代都相沿不變的東西,足以作為一貫適用的原則.朝代有興衰變化,但都是用一貫的原則來適應.整理出一貫的原則來,社會就不會混亂.不懂得這個一貫的原則,就不知道如何去適應事物的變化.道貫:一貫的原則.一廢一起:指朝代的興衰.理:整理.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勸學》

見《荀子·勸學》。崖:高峻的岸邊。這兩句大意是:寶玉藏在山中,連山上的草木都顯得光澤滋潤;珍珠產於深淵,連高岸邊上的土石也顯得不幹枯。荀子是以~作比喻,説明事物積於內必形於外的道理,並進而聯繫到為學也是一樣,只要專心致志、持之以恆地堅持學習和自我修養,就一定能取得顯著成績並表現出來。現常用以説明在一定條件下的必然性。

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荀子·儒效》

見《荀子·儒效》。知之:知道道理。行:行動,實踐。敦:厚。這兩句大意是:懂得許多道理卻不付諸實踐,雖然知識很豐厚,也必將遇到困厄。這名句體現了荀子的“知行”觀。在社會生活中,“知”很重要,無“知”就沒有人類文明,但“知”並不是目的,“知”是為了“用”、“知”而不會用,不能變成行動,再豐富的知識也無用,而且在實踐過程中必將遇到重重困難。這種強調知行統一,學以致用的觀點,現在看也是正確的。

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荀子《荀子·非十二子》持:持論,主張;有故:有根據。指所持的見解和主張有一定的根據。之:代詞,指所説的話。話説得有一定道理。

良醫之門多病人。《荀子·法行》

見《荀子·法行》。本句大意是:好醫生的家中病人多。人有病,都希望能儘快治好,所以凡是醫術高明的醫生。去上門求醫的人就多。本句多用來説明從病人的多少,可以看出醫生技術的高明與否;也可用以比喻知識淵博、處世經驗豐富的人,登門求教的人就多。

長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戰國·荀況《荀子·君子篇》指年長者和年幼者之間的先後尊卑。

不知戒,後必有,恨後遂過不肯悔,讒夫多進。《荀子·成相》

戰國·荀況《荀子·成相》。戒:警惕,戒除。有(yíu右):通“又”,指重犯錯誤。這兩句大意是:犯了錯誤以後不知道警戒,以後必然重犯。可引用以警告那些犯了錯誤而不思悔改的人。

怒不過奪,喜不過予。《荀子·修身》

戰國·荀況《荀子·修身》。過:過分,奪:剝奪。予:賜予.這兩句大意是:憤怒時不對人過分地處罰,高興時不對人過分地賜予。處事要遵守一定的原則,不可同情緒方面的原因而在執行時過寬或過嚴,這就須要人有較高的修養,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使情感服從於理智,不為喜怒所左右。對犯過錯甚面觸犯刑法的人,即使再惱怒.也不懲罰過分;對作出成就或自己欣賞的人.即使再喜歡,也不獎賞過分。這幾句可用於告誡人們要善於控制自己的喜怒情緒,作到賞罰得當.

天不為人之器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之匈匈也,輟行。《荀子·天論》——荀子名言

戰國·荀況《荀子·天論》。惡(wù悟):討厭,害怕。輟(chuò綽):停止,廢除.遼遠:遙遠寬廣。匈匈:同“洶洶”,吵吵嚷嚷。這兒句大意是:上天不會因為人們厭惡寒玲而廢除嚴冬,大地不會因為人們厭惡遙遠而改變寬廣,見識遠大的人不會因為目光短淺的人吵吵嚷嚷而停止行動。這幾句先以自然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為喻,強調人們的正常行動不要因為種種干擾而中止。可供論述人應當有堅定的信念時引用。

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荀子·勸學》

戰國·荀況《荀子·勸學》。這兩句大意是;(君子)居住必定選擇風俗醇美之鄉,交遊必須接近賢德之士。荀子是。“性惡論”者,他強調人的後天學習、改造的重要性。他認為環境對人有重要影響.所以主張~.認為選擇良師益友和有利於學習的環境,可以使人遠邪近正.修身立德。

樂易者常壽長,憂險者常夭折。《荀子·榮辱》

戰國·荀況《荀子·榮辱》。樂易:和樂平易。憂險:憂危,憂慮戒懼。夭折:短命。這兩句大意是:心情和樂平易的人常常長壽,精神憂鬱、戒心過甚的人常常短命。這兩句從精神狀態方面談養生之道。性情平和,處事平易,不急不躁不怒,保持淡泊愉快,就有利於身體各部分的正常代謝,有益於健康長壽。精神抑鬱,愁腸百結,思慮過度,戒懼過甚,就會損耗精力,不利於身體各部分正常功能的發揮,這樣身體就會大受虧損,常常導致短命夭折。這幾句可用於告誡人們應保持平易愉悦的心情,不要憂思過度,以免有損身心健康。

怠慢忘身,禍災乃作。《荀子·勸學》

戰國·荀況《荀子·勸學》。怠慢:懶惰,鬆懈。作:發生。這兩句大意是:懶惰、懈慢就會忘記自身,災禍就會發生。在社會生活中,人要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而懶惰、懈慢會便大腦處於鬆弛、麻木的狀態,以至於忘記了自身的處境,忘記了對自身的防護,對一切持一種漫不經心的態度,送樣就會導致災禍的發生。這兩句可用於告誡人們要警覺、謹慎,不可懈怠。

禍之所由生也,生自纖纖也。《荀子·大略》

戰國·荀況《荀子·大略》。纖纖(xiān先):細微。這兩句大意是:災禍的產生,是由細微的萌芽狀態開始,~點點發展起來的。災禍的發生不是猝然而至,而有一個萌芽、發展、形成的過程,它的開始總是由細微處萌芽的。所以對於任何可能導致災禍的苗頭,都不可掉以輕心。這兩句可用於告誡人們對災禍要注意防微杜漸。

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荀子·榮辱》

戰國·荀況《荀子·榮辱》。好(hào浩):喜歡。惡(wù務):厭惡。這幾句大意是:飢餓了就想吃飯,寒冷了就想温暖,疲勞了就想休息,愛好利益而厭惡禍害,這是人生下來就具有的本性。飢而欲食,寒而欲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這是人求得自身生存的基本要求,因而也是人的自發慾望,屬於人的本性。可以用這幾句表明衣、食、住、息是人的正常要求,應該得到滿足,好利惡害亦屬人之本能,只要不損人利己,也無可非議。

滿則慮嗛,平則慮臉,安則慮危。《荀子·仲尼》

戰國·荀況《荀子·仲尼》。嗛(qiàn欠):不足。這幾句大意是:富足的時候要想到不足的時候,平安的時候要想到危險的時候。無論是精神上還是物質上,富足的.時候要想到不足的時候,預先為之謀劃;處境平安的時候要想到可能發生的危險,預先作好準備。這就是所謂“有備無患”,即令有患亦可以從容應付。因為世事是複雜的,人生是曲折的,對於逆境不可不防。這幾句可用於告誡人們居安思危。

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荀子·不苟》

戰國·荀況《荀子·不苟》。養心:指自我修養。本句大意是:君子的自我修養以真誠為最好。“誠”是古代重要的道德標準之一,有真誠、忠誠、誠懇、誠實等多方面的含義。撇開當時的封建內涵,那與奸詐、虛偽相對的“誠”,仍是當代應該提倡的一種精神文明,在講為人處事的準則時可以化用。

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於矛戟。《荀子·榮辱》——荀子名言

戰國·荀況《荀子·榮辱》。這幾句大意是:贈人美好的言辭,比布帛還要温暖;出言傷人,比用長矛利戟刺人還要嚴重。言語可以給人帶來愉悦,也可以給人帶來痛苦。這幾句以善言暖於布帛,惡言深於矛戟作比,形象準確地説明了這種感覺意識。這種以物質喻精神的方法可以學習;也可直接用“與人善言,暖於布帛”表達關心、愛護的語言給人們帶來的温暖,用“傷人之言,深於矛戟”表達惡言惡語給人們帶來的巨大傷害,告誡人們切不可惡語傷人。

凡流言、流説、流事、流謀、流譽、流訴,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荀子·致仕》

戰國·荀況《荀子·致仕》。流:沒有根據。流訴:讒言,毀謗。不官:不公開。衡至:橫逆而至。這幾句大意是:凡是那些沒有根據的言語、説法、事情、謀劃、稱讚、毀謗,不公開而橫逆而至的,高尚的人對這些要小心對待。世上總是會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流言蜚語,不管它是毀也好,譽也好,既然它不敢公開,而是通過一些不正常的渠道傳播,大多是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懷着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的作為,至少也是一些好奇無聊的人不負責任的妄言,其結果往往傷人壞事。所以高尚的人對此要洞察秋毫,謹慎對待。若是對己,要置若罔聞;若是對人,則不可以訛傳訛。這幾句多用於告誡人們對一切流言蜚語都要小心謹慎。

有兼聽之明,而無奮矜之容;有兼覆之厚,而無伐德之色。《荀子·正名》

戰國·荀況《荀子·正名》。奮矜(jīn今):傲慢。伐:自誇。這幾句大意是:有善於全面聽取各種意見的明智,而沒有傲慢自大的樣子;有恩澤普及萬物的寬容和仁厚,而沒有自吹自擂的得意之色。這幾句可引以形容那些謙虛、謹慎、賢明、寬厚的人。

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暗於大理。《荀子·解蔽》

戰國·荀況《荀子·解蔽》。患:毛病。蔽:矇蔽。一曲:局部,指認識上的偏見。大理:指涉及全局的根本道理。這兩句大意是:大凡人的毛病,都易於受局部偏見的矇蔽,而不明白關係到全局的大道理。人的認識,由於受到視野和宴踐範圍的侷限,或由於個人認識上的偏見,大都易於被局部的小道理所矇蔽,而看不到、認不清全局的大道理。這兩句可用於勸誡人們不可囿於一曲之見而認不清大理。

凡事行,有益於理者立之,無益於理者廢之。《荀子·儒效》——荀子經典語錄

戰國·荀況《荀子·儒效》。這幾句大意是:處理任何事情,只要是有益於公理的就樹立提倡,無益於公理的就廢除掉。處理任何事情,都要以合不合公理為標準,因為這符合多數人的利益,適合於社會的通行原則,也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對公理有好處的就去辦,就支持;對公理沒有好處的就堅決廢除掉。這幾句多用於説明處事要符合公理的原則。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荀子·議兵》

戰國·荀況《荀子·議兵》。敬:恭敬謹慎。慢:怠慢,疏忽。這幾句大意是:凡是各種事業的成功,一定在於恭謹小心;它的失敗,一定在於怠慢疏忽。所謂“敬”,就是小心謹慎,認真負責,一絲不苛;所謂“慢”,就是敷衍了事,馬虎大意,怠慢疏忽;“敬”.顯示出對事業的追求,“慢”,暗示了對物質生活的貪圖;“敬”表現出積極的進取心,“慢”表現了消極被動的心理。很顯然,“敬”與“慢”是兩種截然相反的工作態度,自然也帶來兩種不同的結果。前着將使事業興盛發達,後者勢必導致衰落失敗。可以此二句説明對工作的不同態度將帶來不同後果,勉勵人們勤於事業。

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荀子·修身》

戰國·荀況《荀子·修身》。這幾句大意是:以是為是,以非為非,這叫做聰明;以是為非,以非為是,這便是愚蠢。~幾句看來很簡單,實際含有很深刻的寓意。在一般人看來.有誰不是以是為是,以非為非呢?但在實際生活中,以是為非、以非為是的人太多了。那種指鹿為馬的人,那種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的人,那種信口雌黃、胡説八道的人,無不以是為非,以非為是。儘管他們這樣作總會找出種種藉口,但歷史最終證明了他們是最愚蠢的。這幾句蜕明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原則,説明人的聰明與愚昧取決於對事物的判斷能力。

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知者。《荀子·大略》

戰國·荀況《荀子·大略》。甌臾:瓦器,一説凹下之地。知:同“智”,這兩句大意是:滾動的彈子遇到低凹地便停止了,流言蜚語遇到聰明人便消失了。一二句以形象的語言説明了生活中的一個真理:見怪不怪,其怪自敗。滾動的彈子若在傾斜的地上滾動,將是越滾越快;一旦遇到了障礙,彈於便無法滾動了,流言蜚語遇到那些撥弄是非者,則會添枝加葉,越傳越離奇。但謠言一到聰明人那裏,便會嘎然而止。因為智者不會相信這些流言,“道聽而途説,德之棄也”(見《論語·陽貨》)。

無稽之言,不見之行,不聞之謀,君子慎之。《荀子·正名》——荀子名言

戰國·荀況《荀子·正名》。無稽(jī積):無從查考,無根據。這幾句大意是:沒有根據的言論,人們見不到的行為,聽不到的計謀,君子應該慎重對待。沒有根據的言論,或道聽途説,以訛傳訛,或別有用心,造謠誣陷,人們自當慎重對待,不可輕信;“不見之行,不聞之謀”皆處隱幽之中,人們不得而知,多鬼蜮魍魎之行,往往出人不意,攻人不備,人們尤當慎重對待。這幾句是從《尚書·大禹謨》“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化來,用於告誡人們要警惕那些無稽之言和暗地密謀、隱蔽施行之事。

強自取柱,柔自取束。《荀子·勸學》

戰國·荀況《荀子·勸學》。柱:通“祝”,折斷。束:被約束。這兩句大意是:過於剛強就自己招致折斷,過於柔弱就自取約束。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定的跟度,超過這種限度,就會導致矛盾向相反方面轉化,這兩句話正説明這樣的哲理。可用於對性格的規勸。

肉腐出蟲,魚枯生蠹。《荀子·勸學》

戰國·荀況《荀子·勸學》。蟲:蛆蟲。蠢(dù杜):此指蟲子。這兩句大意是:肉腐爛了就會生蛆,魚乾枯了也會生蟲。荀子是以~作比喻,説明世上任何事物的發生,都有它各自發生的原因,一個人享受榮譽還是蒙受恥辱,也是依據各自的品德高下來決定的,因此君子應當善於選擇良師益友,遠邪近正,加強修身立德的鍛鍊。這兩句可用以説明:壞事情的發生必有其發生的條件,應當檢查,反思,多從自身去尋找原因。

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荀子·正命》

戰國·荀況《荀子·正命》。名:名稱。實:事物的實質。命:命名。約定:根據人們的共同意向相約而定。俗成:共同約定的;大家認可,習慣上一直遵守和沿用的。這幾句大意是:什麼名稱代表什麼實物,並不是一開始就固定了的,人們相約以此命名這一實物,一旦為社會所承認,固定下來大家一直沿用,這一命名就被認為是此實物的名稱了。荀子的話説明事物的名稱是依據人們共同的意向而制定的,引而為人們承認和遵守。現在也可以把人們經長期實踐而確定或形成的某種事物的名稱或某種社會習俗稱為“約定俗成”。

荀子的名言15

1、尊嚴而憚,能夠為師。

2、積土而為山,乘之而後高,積水而為海,積之而後深。故聖者眾之所積也。——荀子經典語錄

3、長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4、禮者,斷長續短,損有餘,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也。

5、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荀子·修身》

6、勞苦之事則爭先,饒樂之事則能讓。——《荀子·修身》

7、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8、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利也。——荀子

9、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

10、禮,所以正身也;師,所以正禮也。

11、怠慢忘身,禍災乃作。——《荀子·勸學》

12、公生明,偏生暗。

13、以善先人者,謂之教。

14、篤志而體,君子也。

15、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荀子·勸學》

16、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

17、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

18、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19、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20、怒可是奪,喜可是予。——《荀子·修身》

21、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荀子·富國》

22、公生明,偏生暗。

23、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於矛戟。——《荀子·榮辱》

24、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荀子·勸學》

25、匹夫不能夠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2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27、禮者,人道之極也。——荀子名言

28、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進也。

29、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30、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王制》

31、惡之者眾則危。——《荀子·正論》

32、凡鬥者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也。

33、聖可積而致,途之人能夠為禹。——《荀子·性惡》

34、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也。——荀子名言

35、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

36、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強,得百姓之譽者榮。

37、人之於文學也,猶玉之於琢磨也。

38、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強,得百姓之譽者榮。

39、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載人,不能治人也。宇中萬物,生人之屬,待聖人然後分也。《荀子·禮論》

40、君子曰:學不能夠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41、學無止境。

42、先義而後利者榮,先榮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

43、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荀子·不苟》

44、恭敬,禮也;謙和,樂也;謹慎,利也;鬥怒,害也。

45、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46、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

47、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辯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荀子名言

48、夫師以身為正儀,而貴自安者也。

49、樂易者常壽長,憂險者常夭折。——《荀子·榮辱》

50、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51、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輕師而賤傅。——《荀子·大略》

52、以治氣養生,則後彭祖;以修身自名,則配堯舜。

53、君子贈人以言,庶人贈人以財。

54、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55、小人其未得也,則憂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

56、仁義禮善之於人也,闢之若貨財粟米之於家也。

57、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

58、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

59、見其可欲也,則不慮其可惡也者,見其可利也,則不顧及可害也者。是以動則必陷,為則必辱,是偏傷之患也。

60、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荀子·儒效》

61、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62、良醫之門多病人。——《荀子·法行》

63、思索以通之。

64、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不讓,然後為德。聞之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不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

65、人知貴生樂安而棄禮義,闢之是猶欲壽而刎頸也。——荀子

66、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67、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荀子·勸學》

68、是謂是,非謂非,曰直。

69、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

70、不知戒,後必有,恨後遂過不肯悔,讒夫多進。——《荀子·成相》

71、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72、居必擇鄉,遊必就士。——《荀子·勸學》

73、田野荒而倉廩實,百姓虛而府庫滿,夫是之謂國蹶。——《荀子·富國》

74、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

75、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名言

76、亂則國危,治則國安。——《荀子·王霸》

77、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荀子·勸學篇》

78、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

79、務本節用財無極。——《荀子·成相篇》——荀子

80、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81、士有妒友,則賢交不親,君有妒臣,則賢臣不至。

82、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勸學》

83、天不為人之器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之匈匈也,輟行。——《荀子·天論》

84、君戒專欲,臣戒專利。

85、不足於行者,説過;不足於信者,誠信。

86、酒亂其神也。

87、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修身》

88、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議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