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應變的格言分享

來源:文萃谷 1.84W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關於應變的格言分享

——《老子》

意譯:能夠了解別人的人是聰明人,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是更明智的人。

識時務者為俊傑。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意譯:能看清當前形勢的人是人中豪傑。

通變思深,以微知著

——[三國]阮璃《為曹公作書與孫權》

意譯:指的是一個人有很深的洞察力。

賢不賢才也,遇不遇時也。

——[漢]王充《論衡·逢遇篇》

意譯:做得好不好是才幹的問題,能不能得到賞識是機遇的問題。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

——《戰國策.趙策》

意譯:以前的事情不能忘,成為以後做事的借鑑。

三十六策,走為上計。

——[南朝]蕭子顯《南齊書·王敬則傳》

意譯:兵法三十六計中,走是上上策。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漢]司馬遷《史記·齊悼惠王世家》

意譯:該斷的時候不決斷,到頭來只會受到麻煩。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衞靈公》

意譯:一個人沒有長遠的考慮,必然會有近期的憂患。

病萬變,藥亦萬變。

——[先秦]《呂氏春秋·察今》

意譯:病千變萬化,藥也應隨着變化。

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

——《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意譯:禍患常常是由失誤積累而成,智勇的人常常被喜好的東西所困惑。

明者因時而變,智者隨事而制。

——[漢]桓寬《鹽鐵論·憂邊》

意譯:明智的人根據時俗而變;聰明的人隨着事情的發展而適當地制止它。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

——趙潘《武侯祠聯》

意譯:不能對局勢有清晰的認識與把握都會造成失誤。

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

——[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意譯:成功難得,時機易失。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論語·述而》

意譯:用我,就去幹;不用我,就藏起來。

聖人擇可言而後言,擇可行而後行。

——《管子·形勢解》

意譯:聖人選擇可以説的話而説,可以做的事而做。

天下之勢有強弱,聖人審勢而應之以權。

——[宋]蘇洵《審勢》

意譯:天下發展有強有弱,聖明的人可根據觀察到的勢態,隨機應變。

惟有道者能備患於未形也。

——《管子·牧民》

意譯:只有遠見的人才能在禍患沒有形成的時候預防它。

善不可謂小而無益,不善不可謂小而無傷。

——賈誼《新書·審微》

意譯:善行不能因為它小,認為沒有什麼用處,不善的行為不能因為小就沒有什麼壞處。

事之難易,不在小大,務在知時。

——[先秦]《呂氏春秋·首時》

意譯:事情的'難易不在乎大小,只在乎能否把握時機。

差若毫釐,繆以千里。

——《禮記·經解》

意譯:開始相差一毫一釐,以後就會相差上千裏。

盡天下之卵,其石猶是也,不可毀也。

——《墨子·貴義》

意譯:拿世上所有雞蛋碰石頭,石頭依然如故,不會有任何損害。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裴松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意譯:不要以為壞事小就去做,不要認為好事小就不做。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左傳·襄公十一年》

意譯:雖然處於平安之境,但卻要不斷思考危險的來臨,有思考就會有準備,有準備就不會有隱患。

三思而後行。

——《論語·公治長》

意譯:凡事要經過再三考慮,再行動。

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戰國策·楚策》

意譯:羊丟失了以後趕快去修補羊圈,還不算太晚。

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論語·衞靈公》

意譯:國家政治清明出來做官,國家昏庸,可以把自己的本領藏起來。

妄進者若卵投石。

——[晉]楊泉《物理論》卷一

意譯:輕舉妄動的人做事好比以卵擊石,定敗無疑。

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先秦]《韓非子·五蠹》

意譯:世道不同了,事情也不一樣了,事情不一樣了,那麼準備也就要變化了。

智者決之斷也,疑者事害也。

——[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意譯:有智慧的人做事果斷,疑心重的人總懷疑事情的危害。

虎豹不用其爪牙,而與老鼠同威。

——《韓非子·八説》

意譯:虎豹要是不用爪牙,就與老鼠一樣沒有威風。

見之不取,思之千里。

——[宋]佚名南戲《張協狀元》

意譯:見到眼前的好處不要,其實思慮已到千里之外。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先秦]《周易·繫辭下》

意譯:指有能力的人將本事深藏不露,只等時機成熟時再行動。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意譯: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屈辱,知道適可而止不會有危險。

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

——[唐]李白《馬韓荊州書》

意譯:一旦得到了引薦提拔,就會聲名顯赫。

時不至不可強生也,事不究不可強成也。

——[漢]劉向《説苑·談叢》

意譯:時機不到不可以強行做,事情不到追究的時候不可以強行成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