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途風光導遊詞

來源:文萃谷 2.59W

作為一名專門為遊客提供優質服務的導遊人員,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導遊詞,導遊詞是導遊員在遊覽時為口頭表達而寫的講解詞。怎樣寫導遊詞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沿途風光導遊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沿途風光導遊詞

  沿途風光導遊詞1

“北敦煌、南大足”,就算看過龍門,走過雲岡,大足石刻作為中國古代石刻藝術的代表作仍然是不能錯過的。她集我國石窟藝術之大成,把我國石窟藝術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峯。

大足石刻是大足縣境內74處5萬餘尊宗教石刻造像的總稱。大足位於四川盆地東南,西距成都271公里,東去重慶167公里。全縣面積約1400平方公里。大足建縣於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距今已有1230多年曆史,其縣名取“大豐大足”之意。大足石刻始創於初唐永徽年間,歷經晚唐、五代,盛於兩宋,綿延明清。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處(北山、寶頂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四處(南山、石門山、石篆山、北塔),妙高山、舒成巖、尖子山等68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北山、寶頂山可為大足石刻中最具規模、最有價值、最集中、藝術最精美的'石刻造像代表。1999年12月1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將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5處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大足石刻以佛教造像為主,兼有儒、道造像,從藝術上來説,大足石刻體現了我國晚期佛教造像“神的人化”的特徵。

北山石刻中的“轉輪經藏窟”被許多藝術家譽為宋代石刻之精華和代表,此窟石刻造像秀美、雕刻精細、整體佈局和諧協調、保存完好無損,堪稱東方美神之大薈萃。特別是此窟中的普賢菩薩,具有東方女性美的特徵,表情温柔嫻靜、典雅大方,被譽為“東方維納斯”。另外,二十二章《古文孝經碑》,則被稱為“寰宇間僅此一刻”。

寶頂山石刻,氣勢磅礴,宛如一卷鐫刻在500多米的崖壁上的連環圖畫,前後內容連接,雕像無一雷同。而且佛教的世俗化、民族化、生活化特別顯著,可以説完全是中國化了。

南山石刻是中國道教造像的代表,其中的三清古洞,是最完備而有系統的反映宋代道教神系的實物資料,是中國宋代雕刻最為精美的石窟。

石篆山石刻是典型的釋、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區,在石窟中罕見。如孔子龕、老君龕等。

石門山石刻是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區,尤以道教造像最具有特色,如玉皇大帝龕外的千里眼像,眼如銅鈴,似能目及千里;順風耳面貌醜怪,張耳作細聽狀;二像肌肉豐健,筋脈顯露,手法誇張。

作為晚期石窟藝術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藝術精華的基礎上,於題材選擇、藝術形式、造型技巧、審美情趣諸方面都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鮮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為具有中國風格的石窟藝術的典範,與敦煌、雲崗、龍門等石窟一起構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石窟藝術史。

“上朝峨眉,下朝寶頂”。“五山石刻”自古以來就是名勝之地。其中北山、寶頂山更是中外遊客覽勝、信眾朝山進香、僧侶説法傳經的集中地。特別是以“天府靈山”著稱的寶頂山,歷來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九日(傳為千手觀音的生日)前後,遊客如雲,數以萬計。自大足縣1980年對外開放以來,遊客日增,年均在35萬人次以上,最高年達60萬人次,最高日達萬餘人次。

  沿途風光導遊詞2

武陵山大裂谷位於重慶市涪陵區城東南約45公里的武陵山鄉境內,系國家4A級旅遊景區。景區以地球上最古老的“傷痕”—劇烈地殼運動所致絕壁裂縫稱奇,有着“中國第一動感峽谷”美譽。景區1380米天然落差,10公里喀斯特地貌原生態裂谷,景區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夏季氣温平均氣温低至22攝氏度,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達10萬個以上。

景區森林覆蓋率高達95%,生態環境極佳,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具有極佳的峽谷景觀、山林景觀、田園景觀。總規劃面積為29.96平方公里,主要以峽谷、田園、地縫、絕壁等資源為依託,以“雲中漫步、叢林探險、地底探奇、徜徉田園”等主題產品為特色,集峽谷觀光、主題遊樂、生態養生、商務會議等功能於一體的動感主題峽谷。

景區核心區為一條長約10公里的喀斯特地貌原生態裂谷。整個裂谷雄闊壯美、氣勢磅礴,兩岸層巒疊嶂、峭壁如削,瀑布直掛絕嶺、飛瀉而下,河谷迂迴婉轉、幽深迷離,谷底奇石疊壘、溪流淙淙。景區集山、峽、林、泉、瀑、崖、洞、潭、溪、坑、縫於一體,特別是其狀如薄刀、連綿上千米的絕壁石峯國內罕見,一段長約1500米的裂谷地縫冠絕天下。

景區空氣質量極其優良,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達10萬個以上,被遊客譽為“天然氧吧”,夏季氣温比涪陵城區低6—8攝氏度,清涼宜人,是避暑納涼的絕佳勝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