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三句半的寫法與要求

來源:文萃谷 1.6W

三句半的來歷:三句半是中國民間的一種羣眾喜聞樂見的曲藝表演形式,也是一種中國傳統的説唱藝術,以説為主的韻文體曲種。起源於嘉慶年間,山東嶧縣西部陶館附近的運河號子,然後由民間藝人在此基礎上,創造出一種曲藝形式——三句半。

關於三句半的寫法與要求

首先説明,三句半並不是單純寫在紙上逗趣的文字,它是一種舞台表演形式。是羣眾喜聞樂見的曲藝形式。

看似簡單的三句半能起到烘托氣氛,活躍現場,吸引觀眾的效果。 三句半由4人演出,每人説一句。由於最後1人一般只説兩個字,故稱“三句半”。

表演者甲乙丙丁四人,手裏各持鑔,小鑼,鼓,大鑼等擊打樂器敲打登場。樂器停,甲高聲朗誦第一句,並根據此句意思做出一個造型動作。下面乙第二句,丙第三句。丁的第四句是“戲眼”,下面單獨説説。

三句半,三句半,關鍵在於半。半,其實只有一個字或兩個字。字多則味淡了。這一兩個字要求很嚴,必須壓韻,簡捷,詼諧,合意,並出忽意料。一經丁喊出,逗得觀眾哈哈大笑才行。

觀眾大笑,台上四人敲打樂器轉場,轉一圈或兩圈,之後接着表演第二段。一般,一個三句半節目有八——十段説詞就可以了.

三句半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要求,如不按其要求和規律去寫,其演出效果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它對句式,字數,押韻等都有要求。如果寫出來的作品不符合要求,那就不是三句半了。三句半的作者腦裏要清楚一個問題,就是:你要寫的作品是用來表演的,而不是給人讀的,所以用詞不能生僻。

三句半不僅要押韻,而且要求很嚴。具體來説就是:一、二、四句必須押韻,“一韻到底”,是把寫詩歌 或快板的押韻方法用到三句半中了。

三句半不僅要押韻,而且要“同調”,即押韻的字不僅要韻母相同,而且音調也要相同,但第三句的音調不能與其他句相同,只有這樣,觀眾聽起來才會感到和諧悦耳。

在實際創作中,最費腦筋的就是這個“半句”。常常因找不到合適的“半句”而不得不放棄前面好不容易想出來的三句。所以有時就先確定最後的“半句”,然後再寫前面的三句。 “押韻”不像有人想的那樣難,但也絕非像有些人想的那樣簡單。要掌握押韻,最好能熟悉“十三轍”的知識,有興趣的人可以找這方面的'書看一下,這裏就不講了。這裏強調一點,押韻不是隻要韻母相同就可以了,其聲母必須不同,換句話説,不能用“同音字”押韻,更不能用相同的字。韻母不完全相同的也可以押韻,如“iang”與“uang”“ing”與“ong”。 韻母相同也不一定能押韻,如zhi與li,前者是整體認讀音節。

有些人以為,既然是“半句”,其字數就是前面每句的一半,這種望文生義的思維方式是最要不得的。三句半的“半句”絕不是其他句子的一半,而是要少於一半,只有這樣,才能使人明顯感覺到“半句”。很多人寫的三句半的“半句”中,有不少是三個字或四個字,甚至有五個字的,這樣根本無法體現三句半的靈魂──“半句”。

為了突出三句半的特點,給觀眾一個“新鮮、奇特”或“詼諧”的效果,三句半的“半句”應該以兩個字為主,當然也可以用一個字,但不容易表達需要的思想。如果用兩個字找不出合適的詞(韻母和音調都受控於前2句,的確很難),也可以用三個字,但應儘量少用。至於四個字和更多的字數是必須避免的。“兒化”音中“兒”不算字數。如“沒門兒”算兩個字

前三句的字數要求不是很嚴格,一般以七字為主,也可以是五字或六字,超過七字的最好不用。少於五字也是不行的。

每段的字數可以不同,但同一段的前三句的字數應該相同。只有這樣,觀眾聽到最後一句時,才會感到新鮮奇特。如果前面幾句的字數多少不一,觀眾感受到的只是字數的變化,而不會

感受到“半句”,也就不是三句半了。

除前面説的外,三句半和詩歌一樣,也有“句式”和“平仄”等要求。要注意每句詞的音調有所變化就行了。如果都是同一音調,聽起來就不舒服。

蘋果甜又脆 價錢還不貴 就是吃得嚼 真累......

平時不努力,考試抓頭皮,小臉仔細看,真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