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導遊詞

來源:文萃谷 1.23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導遊,通常需要用到導遊詞來輔助講解,導遊詞是導遊員同遊客交流思想,向遊客傳播文化知識的講解詞。那麼優秀的導遊詞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博物館導遊詞,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博物館導遊詞

博物館導遊詞1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產生於隋唐時期,雕版印刷佛經,五代後唐時期作品。線條細膩流暢,文字清晰,圖案規整,梵文佛經呈放射狀圓形圍繞在中心佛像周圍。如此成熟的印刷作品,證明當時印刷術發展已臻於成熟。

伴隨着商品經濟的繁榮,兩宋時期的制瓷工藝和瓷窯體系較唐代有了較大進步,其中以皇室用瓷為代表的五大名窯更是一改唐代濃重華麗之風,而以淳樸自然的單色釉取勝。唐宋時期河南地區的瓷窯遍地開花、分佈廣泛,宋代五大名窯河南獨佔其三,即北宋官窯、汝窯和鈞窯。河南出土了為數眾多的宋代瓷器,展櫃中央的瓷碗就是鼎鼎大名的汝窯。

根據南宋學者葉寘的《垣齋筆衡》記載:“以定州白瓷器有芒而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然汝州為魁。”是説宋代統治者認為定窯白瓷不好用,於是命令汝州燒造青瓷供奉內廷,再加上宋徽宗信奉道教,而道家主張“清淨遁世,返璞歸真”,所以青瓷在宋代盛極一時。

北宋汝窯存在時間只有短短20年,產品存世量極為稀少,由於在釉料中加入瑪瑙,採用滿釉支燒的方法燒造,因此器物釉面光潔如洗、温潤如玉、渾厚天成,歷代都奉為至寶,著名國畫家李苦禪先生曾經評價説:“天下博物館無汝者,難稱盡善盡美也。”我們面前的這件汝瓷碗,雖然經過修復,但釉色飽滿、蒼翠,製作精美絕倫,也是汝窯的上乘之作。

展櫃左側是兩件鈞瓷碗,鈞窯同樣是北宋五大名窯之一,也同樣創燒於徽宗年間,它典型的特徵就是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利用無法控制的窯變使瓷器呈現出獨一無二、妙不可言的視覺效果。

瓷器是中國人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瓷器的種類涉及生活的多個領域,這組展櫃中展出的是宋代不同造型和窯系的瓷枕,有定窯、磁州窯和宋三彩等等。瓷枕最早出現在隋代,唐代和宋元時期最為流行,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醉花蔭》中:“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玉枕指的就是瓷枕,瓷枕可用作寢具、脈枕,也可以用作隨葬,這件牡丹詩詞瓷枕以牡丹花紋為主,配上清麗淡雅的詩文,書法流暢飄逸,隨意中有章法,平淡中有靈氣。

這一組保存完整的宋代瓷象棋,分別以黑瓷和白瓷棋子作為區分,字跡清晰,與現代象棋已無較大區別。象棋於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枚棋子,有河界的棋盤,將在九宮之中等等。南宋時期,象棋“家喻户曉”,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宋代時期墓葬大多趨於簡葬,能夠發現一整組完整的象棋棋子,可見主人生前一定非常嗜好象棋,才將一整組棋子放入墓中隨葬。

唐代滅亡後,五代的後梁、後唐、後晉仍以洛陽為都,北宋也以洛陽為陪都“西京”,金代洛陽為“中都”,但隨着經濟中心的遷移,洛陽逐漸失去了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城市的規模和等級、經濟和文化的繁榮程度相比商周、漢唐不可同日而語。這座象徵着帝王理想的王者之裏,曾經輝煌無比的豐都大邑像一座座高聳的封土一樣,成為了過去的記憶。

一路走來,她承載着商周的定鼎中原、漢魏的文脈風流、隋唐的開放包容,一路走來,她飽經風霜,歷盡了興衰榮辱、城垣更迭。

今天看來,所有的一切都不過是歷史的一個回眸,而洛陽在中華文明演進過程中無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將永載史冊、光照千秋!

博物館導遊詞2

濰坊市博物館新館座落在市區環境優美的開發區內,與山東最大的遊樂園——富華遊樂園相對而立。形成中西合壁互為映襯的兩大景觀。新館地面上共五層,白牆蘭瓦,軒窗明亮,飛檐斗拱,樓閣錯落,象宇闕蟾宮般的巍峨、瑰麗,是一座仿宋代的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大型綜合性博物館。

新館由北京設計院精心設計,1955年4月15日開工,1999年12月20日竣工開館,佔地面積36畝,建築面積18669平方米,屬目前全國地市級最大的博物館。館內設有序廳、濰坊簡史陳列廳、館藏書畫廳、革命歷史廳、科技廳、古生物廳、臨時展廳、文物庫房等設施。

《濰坊簡史陳列廳》:該展通過實物、超寫實雕塑、圖片、新科技演示手段等,展示了濰坊八千年的發展史。其中的多媒體影視合成景觀《古城春韻》是由西安電影製片廠超人公司的專家們精心製作的,該景觀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微縮景觀與影像合成,生動地展現了70多年前老濰縣古樸、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可使觀眾作為一個歷史的旁觀者來品味逝去的古城民風。

《館藏書畫精品廳》:展有馬遠、唐寅、文徵明、董其昌、沈周、黃慎、鄭板橋、劉墉、高鳳翰等書畫名家的作品。

另有《濰坊民間藝術展》、《魯迅生平圖片展》、《共和國與十大元帥》及現代全國書畫名家作品展等。可謂琳琅滿目,多姿多彩。

除固定的展覽外,新館還經常接待國內外有特色的展覽,例如今年先後曾聯繫引進了《德國五位著名女畫家作品展》、《慈禧太后生活用品展》、《台灣故官博物院院藏曆代書畫複製品展》、《航天航海與21世紀》,以及國內著名書畫家聯展或專題展。

濰坊的古生物化石馳名中外、聞名遐邇,其中諸城的恐龍化石最為豐富,是全國少有的恐龍化石寶庫。恐龍化石的分佈以呂標鎮的龍骨澗為中心,縱橫於濰河兩岸20餘公里。已出土的多具“巨型山東龍”、“鴨嘴龍”引起世界的注目。諸城恐龍生存於中生代,距今1億年左右,當時這裏是龍的世界,種類繁多、門類齊全。已出土的有蜥腳類、食肉類、虛骨龍類、鴨嘴龍類、鸚鵡嘴龍類等。其中出土的高8米、長18米的巨大鴨嘴龍被稱為世界之最。

濰坊的古生物化石被稱為世界之最的還有臨朐的山旺化石,在1800萬年以前形成的硅藻巖頁藴藏着大量的古生物化石。目前已發現的化石有124種,其中動物化石有犬熊、豺熊、半熊、無角犀牛、三角原古鹿、鳥類、河鴨、魚類等40餘種,昆蟲100餘屬,近200種。植物化石140餘種,是世界罕見的“化石寶庫”。

另有濰坊市區出土的十萬年前的巨大古菱齒象化石和最近剛出土的十萬年前的河馬化石等,證明了濰坊這片土地上古代生物王國的神奇與絢麗。

為了向海內外觀眾系統地展示這些珍奇的古生物化石,目前,市博物館正籌備着一個令人神往的展覽:《走進神祕的古生物王國》,擬於20xx年國際風箏會期間,這個以現代展示手段和各類動物、植物化石交相輝映的展廳將向廣大觀眾開放。 除上述展覽外,新館還將籌建一個以航海、航天、光學、力學等方面觀眾可參與型的《科技廳》,這是一個以普及科技知識,增進觀眾對科技的興趣為主要目標的展覽。

濰坊市博物館作為一個集遊覽、參觀等多項功能為一體的現代綜合館,將成為山東半島的一個重要的宣傳窗口、愛國主義教育的陣地、科研的基地、收藏的寶庫,為廣大海內外觀眾所喜愛的重要遊覽場所。

該館佔地面積36.08畝,建築面積18669.7平方米,實用面積14400平方米,可用於展覽的面積10299平方米,是目前全國最大的地市級博物館。

博物館導遊詞3

各位團友,大家好,今天要帶領大家參觀的景點是內蒙古博物館。現在在我們車行前方出現的一坐具有濃郁民族特色,頂樓塑有奔騰的駿馬的白色建築,就是我們此行的目的地了。內蒙古博物館成立於1957年5月1日,內部分為四大展廳,在這裏您除了可以領略到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瞭解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的發展進程外,還可以看到亞洲最大的恐龍化石,體會與恐龍近距離接觸的震撼!現在就請您隨同我一起進館參觀。

我們現在參觀的第一展廳為古生物廳。生命是地球上物質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現在地球約有45億年的歷史,而在它形成初期是一個沒有生命的世界。原始海洋大約在39億年前出現,當時地球表面火山噴發頻繁,地殼發生褶皺,有的隆起形成高原和山峯,有的收縮下陷形成窪地和山谷。我們現在所處的呼和浩特位於陰山腳下,其實這是經歷了地殼的幾次變遷而形成的地貌,當年這裏曾經是著名的陰山海峽,由此您便不難理解為什麼內蒙古有豐富的煤炭資源了。

大約在32億年以前,生命在原始海洋裏誕生,也在其中發展和演化。人們按照地殼運動和生物演化的順序,一般將地球歷史分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和新生代。

元古代——低等藻類時代。大量出土的化石資料證明,在距今十八億年至六億年的震旦紀,內蒙古陰山地區曾是洶湧的海洋,繁盛着低等植物藍、綠藻。這一時期出土的藻類化石,是內蒙古迄今為止知道的最早的生命遺物。

古生代——從無脊椎動物(三葉蟲時代)到脊椎動物(魚類時代)。古生代的內蒙古是海洋佔有時的時代。那時,南部有“鄂爾多斯海”,東部、東北部有“蒙古——興安海”。陳列的三葉蟲、珊瑚等無脊椎動物化石,是當時海洋世界的主人。同時大量裸厥厥類植物化石表明,在古生代晚期陸地面積不斷擴大,使內蒙古出現了原始森林。

中生代——恐龍時代。恐龍是生活在距今大約6500萬年前的已滅絕的爬行動物,內蒙古在中生代時期曾是恐龍等爬行類生息的樂園。恐龍可分為兩大類:蜥臀類和鳥臀類。這是根據恐龍的腰帶(骨盆)構造不同而劃分的。

在我們的印象當中。恐龍似乎都是一些龐然大物,但您現在看到的鸚鵡嘴龍是一類身體較小的恐龍,有的甚至只有貓那麼大。它的腳似鳥腳,靠兩足行走。頭既短又重,嘴彎曲成鈎狀,象鸚鵡的嘴,所以叫鸚鵡嘴龍。它主要生活在山地,以植物和一些昆蟲為食。

接下來大家所看到的就是非常著名的劍龍了。劍龍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它的背部有這些大型骨板的分佈,您能猜出這是做什麼用的嗎?有科學家認為它起的是調節體温的作用。劍龍是一種典型的食草恐龍,它的身軀相當於現在的大象,但是它只有一個小的可憐的腦袋,腦容量比小狗還要小,因此科學家認為它是一種很苯的恐龍。

轉過來您看到的就是似鳥龍。他們生活在白堊紀後期,身材比較輕巧,約2米長,形狀頗似鴕鳥,因此有鴕鳥龍之名。他們都有強健的後肢,可以迅速行動:前肢像手,用來抓取食物。但它沒有牙齒,顎像鳥而無力。

這邊展出的恐龍復原模型中,除了我們剛才認識的幾種恐龍外,這隻頭骨較大的恐龍叫做原角龍。它和著名的三角龍外行極為相似,但是體形較小,而且頭上也沒有長角。在內蒙地區曾大量發現原角龍的骨骼、巢穴以及恐龍蛋。原角龍的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的恐龍蛋,此次發現(1920年),使原角龍在恐龍界名勝鵲起。

穿過這個山洞,展現在您面前的就是亞洲最大的恐龍化石了。它的名字叫查幹諾爾龍,長26米,高9米,抬頭可達13米。是1985年自治區政府在錫林郭勒盟建一個大型化工廠時發現的,全身骨骼的百分之七十保存完好。站在這樣一個龐然大物面前,您能想象的出嗎?它竟然是一種植食性動物。同時根據骨骼結構分析,查幹諾爾龍的行動也並不遲緩和笨重。由此您可以想象,在一億多年前的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一帶,植物葱鬱,查幹諾爾龍成羣結隊地在那裏遨遊。它們用集體的力量抵禦肉食性恐龍的襲擊,奏出了一曲高亢的生命之歌。難怪這條恐龍赴日本及美國展出時,雖然這兩個國家的觀眾曾經見過許多奇異的恐龍,但還是為查幹諾爾龍的雄姿所傾倒,不由得為這遠古的內蒙古浩瀚草原的生命奇蹟而萬分感歎。

中生代時的地球,生機勃勃,充滿了恐龍家族的喧鬧聲,然而到了六千五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恐龍動物羣卻在地球上奇蹟般消失了,滅絕的原因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答案,但科學家們提出了一些假説:小行星撞擊地球説;植物中毒説;氣候變化説;火山爆發説;蛋殼變厚説;傳染病説等,但至今還沒有一個確切的説法。

今天,由於生態環境的人為破壞,在地球上的物種也正以平均每天30種的速度決滅着,在您參觀的過程中,就至少有一種生物從地球上消失了。地球只有一個,讓我們從恐龍的滅絕中得到啟示!

新生代——哺乳動物的大發展。動物經過漫長的進化道路,由低級向高級不斷髮展。距今六千五百萬年至一萬年前的新生代,是內蒙古哺乳類鼎盛時代,這裏的哺乳類化石,時代全、門類多,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下面向您重點介紹的是披毛犀及猛獁象化石。

這裏向您展示的是一對披毛犀的化石骨架,他們出土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的扎賚諾爾。披毛犀是二萬多年以前的一種古代哺乳動物,屬於奇蹄目的犀牛科,身上披有長毛,頭部有兩個角(鼻角和額角),與猛獁象同時代,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地方。這兩隻披毛犀一公一母,之所以如此展示是保存了發掘時的原貌,你看他們頭對頭、腳對腳,身體呈側卧狀,這在我國披毛犀化石發現史上還是罕見的“中華之最”——人們稱之為動物界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再往前走,我們大家看到的就是中國最大的猛獁象。那您不禁要問,猛獁象到底是怎麼回事,它和現在的大象有什麼不同嗎?科學家告訴我們:距今80萬到1萬年以前,地球上活躍着一種巨大的陸地動物。這種動物身高三四米,全身披着又濃又密的長毛,即小朋友們常説的長毛象。它抖動着一對上百斤重的象牙,自由自在的在冰天雪地之中尋找食物。這種動物頭頂短而高,呈圓形,肩峯高聳,頭頂和肩峯之間有很深的凹槽,尾梢上有一叢毛。尤其令人感興趣的是,它的背部隆起,類似駝峯,那裏面儲藏着豐富的脂肪,是它的養料庫。這種古老的高大動物就叫猛獁象。猛獁象是韃靼語的音譯,意思是“巨大”。猛獁象同生活在熱帶的現代象不同:現代象身體赤條條的,不怕熱;猛獁象卻身披長毛,不怕冷。大約在舊石器時代的中期和晚期,地球上正是最後一個冰期,冰期過後,氣候轉暖。由於猛獁象怕熱不怕冷,適應不了温暖的氣候,就逐漸遷移、死亡。大約距今一萬年前後,終於滅絕。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具猛獁象化石骨架全長9米,高4.7米,象牙長它3.1米,同樣出土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的扎賚諾爾。專家們經過推算,認為它活着的時候,體重至少在七八噸以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它的腹部還發現了成堆的糞化石,呈黑綠色,它生前咀嚼過的植物莖稈還清晰可見;當燃燒時,仍能散發出野草的香味。這在我國古象化石中還是首次發現。細心的遊客這時可能又要問了,為什麼下面還擺着一副象牙呢?其實這是從裝架的角度來考慮的。因為無論是我們剛才看到的查幹諾爾龍還是猛獁象,他們的身軀都非常龐大,把他們的化石重新裝架恢復原貌是一件既耗時,技術含量又很高的事情,所以我們為了更好的保護這些珍貴的文物,上面裝的是一件輕很多的石膏模型,而把原物擺放在了下面。好了,對猛獁象的瞭解我們就在此先告一段落,旁邊展櫃裏還有一些同時期的王氏水牛、河套大角鹿等珍奇化石標本,看過之後我們就結束了第一個展廳的參觀,前往第二展廳民俗廳。

博物館導遊詞4

西安碑林,以碑石叢立如林而得名。它始建於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歷經900多年的歷史,由孔廟和碑石陳列室、石刻藝術室組成,我國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藝術寶庫。該館藏石3000餘方,現展出的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分別陳列在6個碑廊、7座碑室、8個碑亭中。1961年西安碑林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面,請大家盡情地欣賞一番碑林的藝術精華吧。

西安碑林是在原西安府文廟和西安碑林舊址上建立起來的,到的是第一部分碑林博物館前院,也就是文廟,文廟就是孔廟,現在仍保持着孔廟建築的格調。大家已經看到博物館門外南牆上,有兩個蒼勁有力的描金大字“孔廟”,是由清末陝西著名書畫家劉暉所書。

請大家看這個牌坊,它叫“太和元氣坊”。按照當時的禮制規定,進入孔廟應先經過“太和元氣坊”,但因為“太和元氣坊”的南面是城牆,不便人們出入,所以在東西兩面開了供人們出入的“禮門”和“義路”。中間有座是半圓形的池子。這就是泮池。在封建社會,只有考上秀才方可進人孔廟朝拜,並在泮池洗筆。各位遊客不妨也以秀才的身份,沿祭孔的路線,感受一下秀才祭拜的儀俗。接着進入櫺星門,這也是孔廟的第二道門。門額刻有“德配天地”和“道冠古今”。有三門,每到祭孔大典時,中門只能進出主祭人員或最高官員,一般官員走西門,東門是其他人員出入的。戟門,又稱儀門,是進入孔廟的第三道門。這是古代孔廟陳列兵器用的,兩側室則為祭孔人員熟悉儀規和整理衣冠而設。

好了,關於孔廟的內容我們就講到這裏。現在請大家隨我看兩件國寶級文物,它們分別是唐景雲鍾和大夏石馬,現立於戟門內的左右兩側。

唐景雲鍾因鑄於唐睿宗景雲二年(711)而得名。此鍾重約6噸,是我國古代最大的銅鐘之一。鐘身最頂端蹲有蒲牢,傳説它是龍的九子之一,因善鳴,所以伏於鐘頂。鐘上銘文共292個字,是唐睿宗李旦所撰寫的,主要描述道教的神祕玄妙和對景雲鐘的讚語以及鐘的鑄造經過。銘文外,鐘身分別布着雕刻精美紋飾及32枚鍾乳,既裝飾了鐘錶,又起到調節音韻的作用。這座鐘移被選入世界名鍾之列。每年除夕,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出的第一聲鐘響,即是景雲鍾鐘聲的錄音。

這是一件唯一有大夏記年的文物,稱為“大夏石馬”。大夏即為大夏國,是東晉十六國時期族匈奴人赫連勃勃建立的國家,擁有陝西北部和內蒙部分地區。赫連勃勃命其長子赫連鎮守長安,這匹馬便立於赫連璝的墓旁,便是大夏國鐵騎神駿征戰南北的紀念與見證。石馬由整塊石料雕刻而成,肌肉豐滿,馬腿間有兩組石柱,使馬站的很穩,這也是它從戰火紛飛的年代保存至今的原因之一。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西安碑林廣場。

請大家看!這通碑叫《石台孝經碑》,碑石之林中的迎客第一碑,是館中最大、最華麗的碑石。碑石立於碑廳之中,整個巨石又立於三層石台之上而得名。碑廳上有林則徐手書“碑林”。石台孝經碑文是由唐玄宗親自書寫孝經並註釋,闡述了封建基本倫理—孝道,將孝敬父母和忠於君王聯繫起來,提倡“事君如事父”的思想,以維護封建統治。碑高六米,由35方青石組成。題額是唐肅宗李亨用篆書寫成的“大唐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注孝經台”。

這是《開成石經》。在雕版印刷沒發明之前,為避免學子們傳抄錯誤以及便於校對,唐文宗開成年間,特刻石經為範本,其內容包括我國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必讀的內容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及《孝經》、《論語》、《爾雅》等十二部儒家經典,共刻114石,均兩面刻字,總計65萬多字,被譽為最重、最大的一部圖書,具有“石質圖書館”之稱。清代又增補《孟子》,也稱13經。

《石台孝經》刻成後最早立於唐長安城務本坊的國子監內,唐昭宗時,朱温脅迫昭宗東遷洛陽,唐長安城遭到毀滅性的破壞,佑國軍節度使韓建便將《石台孝經》遷到城內的文廟。北宋元祐二年,陝西運轉副使呂大忠又將石台孝經、開成石經及一批重要碑石移至“府學之北墉”,即西安碑林現址,使之成為西安碑林的第一批文物,奠定了西安碑林的發展基礎。

碑林第二展室集中展出了唐代的一批重要碑石。我們知道,唐代是政治、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的時期,書法藝術在這一時期也達到鼎盛,擁現出一批著名的書法大家和書法作品,在這裏,您可以盡覽唐人的書法,感受時代的氣息。

這座碑石叫《皇甫誕碑》是初唐四大家之一的歐陽詢的代表之作。歐陽詢樹立了楷書在筆法與結構上達於極則的標誌,人稱“結構大師”。

顏真卿是盛唐時期的著名書法家,被喻為楷書第一人。他一生為人剛毅正直,最後為維護唐朝統一,以身殉國,被人尊稱為“顏魯公”。他一生留下來的書法作品有70多種,在西安碑林,陳列的顏真卿真跡有6處。其字豐滿,粗細搭配均勻,頗具整體美,如人筋脈,極有彈性,人稱“嚴筋”。我們現在看到的這通碑石便是顏真卿44歲時書寫的多寶塔碑,是他現存作品中時代最早的一件,歷來都是人們學習楷書的範本。《顏氏家廟碑》是顏真卿72歲時為紀念他的父親而立的家廟碑。通篇文章三千多字,他追求着質樸無華,寧拙毋巧的書法藝術風格,具有一派返樸歸真的蒼茫氣象。可以説,顏真卿的楷書正是通過書寫《顏氏家廟碑》而達到了人書俱老、爐火純青的境地。

下面看到的這通碑石是晚唐楷書大家柳公權所書寫的,叫《玄祕塔碑》。柳公權經歷了唐代的三代皇帝,書法名氣褒揚於天下。相傳唐穆宗曾問柳公權:“筆何盡善?”他回答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這便是被傳為佳話的“筆諫”。其字裏行間透着寧折不彎的氣概,人稱“柳骨”。

這通碑叫《大唐三藏聖教序碑》,是在歷史文化與書法藝術上具有雙重意義的名碑。當年唐太宗為玄奘所翻譯的佛經親自寫好序文之後,玄奘的弟子懷仁和尚決心將聖教序的內容用王羲之的行書集結而成。於是花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從所看到的王羲之的行書中細細拼湊,並注意使之有一氣呵成之感,有些字實在無法找到,他便不惜以千金求購,終於集成這通碑的碑文,故而又稱千金貼。

眼前這塊《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大秦”是中國古代對羅馬帝國的泛稱。景教是基督教中一派的中國稱呼。碑石記載了這一教派入中國傳教情況及景教的教旨、教義、教規,據説今天在國門以外已有幾塊“景教碑”的複製品,而唯一的真品依然倖存於西安碑林,成為了解與研究中國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最珍貴的實物見證。

來到碑林第三展室,您可以見到篆、隸、楷、行、草五種字體,但最有代表性的是草書。

這通碑石是唐代著名書法家張旭書寫的,叫《肚痛帖》,為張旭草書的代表之作。張旭是狂草書體的鼻祖,其字體氣勢連貫,自由暢達,灑脱奔放,神奇飄逸。張旭嗜酒如命,每喝必醉,而且往往酒後呼喊奔走、奮筆疾書,興奮至極時甚至用頭髮蘸墨書寫,狀態幾近顛狂,所以被人們戲稱“張顛”!

懷素是張旭之後又一位草書巨匠。懷素從小家境貧困,便出家當了和尚,但他自幼喜歡書法,並刻苦練習,由於家境貧困,無錢買紙,便在院裏種滿了芭蕉樹,用芭蕉葉代紙練字,練禿的毛筆埋成了土丘,他稱之為“筆冢”。懷素雖為和尚,但喜歡喝酒,並乘着酒興揮筆作書,“援毫,掣電,隨手萬變”,因此便有了“狂素”之稱。。

碑林第四展室主要陳列着宋至清代一些著名碑石,而且內容豐富,雕刻精美。

這是一方奇妙有趣的碑石,叫《關帝詩竹圖》。它將文字與繪畫融為一體,因此又稱“藏詩畫”,碑石上刻繪着一杆風竹和一杆雨竹,而細觀竹葉,卻是由一首五言絕句組成:“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

碑林第五展室以清代碑石居多,而且內容較為專業,為研究當時社會和地方史,特別是碑林與文廟的發展史提供了重要依據。

這“虎”與“壽”字都出自馬德昭之手。均是一筆書寫,筆勢飛動,神氣十足。

碑林第六展室陳列的大部分為清代人的詩詞歌賦,其中不乏大家之作。趙孟頫的《遊天冠山詩碑》及林則徐及《遊華山詩》等都是非常珍貴的碑石。

碑林第七展室陳列的是被稱為“法帖鼻祖”的《淳化閣帖》。

《淳化閣貼》是歷史上一部著名的法帖。“淳化閣貼”共十卷,前五卷為歷代帝王名臣的法帖。後五卷主要是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墨跡。原帖刻成後毀於火。《淳化閣帖》對我國古代書法名跡的摹錄和廣泛流傳起了積極的作用。《淳化閣貼》現存多種版本,唯陝西本刻石最齊全。

碑林的後半部分是石刻藝術室,分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兩部分。

最大的石刻是這件獻陵石犀,重達十噸,來自於唐高祖李淵獻陵。原是東南亞一帶的圓帽犀,現已滅絕,在初唐時期林邑國(今越南)向中國進獻的活犀,所以説這件石犀應視為中外友好往來的紀念物。

藝術價值最高的是昭陵六駿,六駿是李世民在開國戰爭中曾經騎過並且壯烈戰死的六匹戰馬。將六匹戰馬採用高浮雕的形式雕刻在整塊巖石上,立於昭陵司馬道上以示紀念,這充分顯示出李世民對六匹戰馬的深厚感情,同時展示着大唐創業的艱難歷程。

六駿浮雕刻於唐貞觀十年(636),由閆立本主持雕刻而成,昭陵六駿氣勢恢宏,形象傳神,刀法洗練,是中國古代石刻藝術品中的傑出代表。遺憾的是,作為國寶級文物,六駿浮雕中最精美的“颯露紫”和“拳毛騧”早在1920年已被盜運到海外,現存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餘四件也都被割裂成數塊,多有殘缺,令人惋惜。遊人至此,每每感歎,望六駿能夠早日在故鄉團圓。

這尊唐代菩薩像的頭部和雙臂都已殘缺,因而被譽為“東方維納斯”。使宗教造像儘量地人格化、生動化,這正是唐代宗教石刻的獨特之處,而這尊斷臂菩薩像又是這種風格的典型代表。

介紹到這裏,您的碑林之行即將結束了,希望這次遊歷,能增進您對中國古老文化更深層次的瞭解,與此同時,能使您真切為我們的民族感到自豪和榮耀。

博物館導遊詞5

荊州博物館是一座地方綜合性博物館,佔地4.8萬平方米。該館以其優美的環境、豐富的館藏文物和獨具地域特色的文物珍品陳列,以及考古研究的豐碩成果而享譽海內外。1994年經國家文物局專家評選,該館榮獲全國地市級"十佳博物館之首"的美譽。

荊州博物館配合各項工程建設,發掘出土珍貴文物12萬餘件。其中,有史前巧奪天工的各種玉飾;有絕無僅有、質數堪稱國內之最的戰國絲綢;有寒光閃爍、成色如新的四代越王劍、吳王夫差矛;有色彩斑斕、工藝精湛的`戰國秦漢漆器;有目前所知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數學專著《算數書》和蕭和"二年造律"的《二年律令》等漢初簡牘;有迄今為止保存年代最久遠、最為完好的西漢男屍。這些稀世珍寶吸引着眾多的中外遊客,荊州博物館也因此而成為荊州市旅遊觀光的"第一窗户"。

荊州博物館現陳列展出的數千件文物,是該館館藏文物的精華,可謂寶中之寶。文物陳列分前院、後院兩大展區。前院展區的陳列樓為基本陳列,即按歷史發展順序選擇有代表性的文物,展示了荊州地區從新舊石器時代到秦、漢期間的文明發展史。共設兩個專題展覽:《江漢平原原始文化展》和《江漢平原楚漢文化展》,後者被評選為1999年全國十大文物精品展。陳列大樓還專門劈出展室,長年舉辦有影響、有特色的文物專題陳列,適時地奉獻給觀眾。現設有《傳世文物展》、《楚漢簡牘展》和《天星觀二號墓出土文物展》。後院展區的珍品館,內設3個專題展。《荊州鳳凰山168號漢墓》專題陳列,展出的是該館1975年在楚故都紀南城內出土的一具西漢男屍及其棺槨、隨葬物品。據墓中出土文字記載,死者名"遂",江陵人氏,官居"五大夫",下葬於漢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早於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屍。

該男屍在地下埋葬20xx多年而不腐,世所罕見。其主要原因在於深埋、密封,墓室長期處於缺氧和恆温的穩定環境中,內棺10萬毫升含硫化汞等成分的棺液,具有抑、殺菌作用。裝殮男屍的一槨二棺亦保存完好,大型槨室及二套棺表明了主人的高貴身份。陳列展出的數百件隨葬物品中,有稱為"天下第一"的兩件式樣別緻、保存年代最久至今仍完整無損的物品:麻裙和麻鞋,異常珍貴。

博物館導遊詞6

昆蟲是地球上最繁盛的動物,目前已發現的昆蟲約有80萬種,其種類比別的動物加起來還要多,古羅馬作家普林尼曾讚歎道:大自然從未在任何其他作品中展現出如此無窮無盡的創造力,想走近這個奇妙的世界嗎?請與我們同遊上海昆蟲博物館,上海昆蟲博物館坐落在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楓林園區)內,從入口步行約100米後右拐,即可見到一幢白色建築物,底下兩層樓是參觀區,對遊客開放,一樓共有兩個相連的展區,分別為昆蟲生命廳和昆蟲世界廳,在進入昆蟲生命廳之前,我們首先要穿過一條"時空隧道",隧道兩邊的解説牌向你講述了地球生命的漫長演化過程,從中我們知道,原始昆蟲誕生在4億多年前,其出現時間遠遠早於恐龍,請注意隧道左側那張編號為102的古蜻蜓照片,從圖片中的化石上推斷,它的翅膀伸展後約有80釐米長,這表明古代一些昆蟲的體型要比現在大很多,隧道盡頭陳列的那組昆蟲化石能滿足你的好奇心,讓你知道古代的昆蟲究竟是什麼模樣,休息一下,讓我們進入第一展區——昆蟲生命廳時空隧道位於昆蟲生命廳中央,把展廳分割成了兩個部分,先讓我們參觀"時空隧道"的左側展區,一路走來,你右邊的展台裏陳列着很多標本,依次展示了各種昆蟲的口器,眼睛,觸角,翅膀和足,展台旁邊還有幾台昆蟲器官模型,只要按一下模型上的銀色按鈕,它們就會模擬昆蟲器官的各種活動,展區的左邊以照片為主,它們一一列舉了昆蟲王國中的各種明星,例如,最古老的昆蟲蜚蠊(俗稱蟑螂),昆蟲中的跳遠冠軍跳蚤,跳高冠軍黃條跳甲,飛行能手蝗蟲等等,展區的盡頭集中展示了各種昆蟲(包括白蟻,胡蜂,黃刺蛾)的巢穴和棲息環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牆角的蟻穴模型,通過它,你可以一睹螞蟻的地下宮殿,模型操作板上有一排按鈕,分別對應門衞室,糧倉,工蟻室,蟻后室等,按下一個按鈕,對應的穴室就會被燈光照亮,結束了左側展區的參觀,我們來到"時空隧道"右側的展區,你的右邊是一組昆蟲和植物的圖片,其中有田園歌唱家——蟬,隱形殺手——蘭花螳螂等等,吃蟲的植物——豬籠草和蠅草,左手邊的展台用圖説的形式,介紹了昆蟲的各種生活習性,包括生殖和發育,偽裝和防禦等,右側展區最引人注目的是入口處的8台多媒體觸摸屏,上面提供了各種昆蟲趣味遊戲,還不快動手試一試休息一下,讓我們進入第二展區——昆蟲世界廳,進入昆蟲世界廳,你首先將看到一張名為"昆蟲系統樹"的彩圖,它用樹狀結構的形式,簡明地表示了各種昆蟲的進化地位,位於樹根部的昆蟲比較原始,越往上部發展,昆蟲越高等。

在生物學上,昆蟲被分為34個目,每個目相當於一個獨立的王國,想看看各個王國的臣民長什麼樣子嗎讓我們從展區的左邊開始,按照由低等到高等的順序,參觀各個目的昆蟲標本和照片,尤其推薦你關注一下位於竹節蟲目展台的一件中華麗葉蟲修(展品編號207)標本,中華麗葉蟲修("蟲修"讀xiu)是我國特有的珍稀昆蟲,分佈在西藏,因為它酷似植物的葉片,所以人們通常叫它葉子蟲,位於該廳中央的展台上,單獨陳列了蛾和蝴蝶的標本及照片,在這裏,你能看到世界上最美麗的蛾——太陽蛾(展品編號211)和我國唯一被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蝴蝶——金斑喙鳳蝶(展品編號214),太陽蛾是一種有毒的昆蟲,它來自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其翅面中有玫瑰紅的斑紋,就像輝煌的落日,金斑喙鳳蝶是我國特有的名貴蝴蝶,雄蝶的翅面呈翠綠色,其後翅中央有一塊大型金黃色斑,休息一下,讓我們上樓繼續參觀,二樓有兩個相連的展區,分別是昆蟲與人類廳,以及昆蟲文化廳,昆蟲與人類廳主要介紹與人類有關的昆蟲,包括益蟲和害蟲,大廳的中央有一個活體展示區,這裏不但飼養着為人熟知的四種昆蟲:蠶,蟈蟈,蟋蟀和蟑螂,還有一種平時很難注意到的小傢伙——竹節蟲,竹節蟲和我們前面提到的中華麗葉蟲修一樣,都屬於擬態昆蟲,它的整個身體就像是一根竹子或樹枝,一般雌蟲比雄蟲更粗大,由於在飼料中加入了色素,這裏飼養的家蠶能吐出黃色和紅色的蠶絲,這種技術目前還沒投入大規模機械生產,活體展示區右面的一組展品,集中介紹了使人類受益的昆蟲,沿着腳下昆蟲標記的指引,你將依次看到蜜蜂標本和養蜂工具,蠶和絲綢製品,以及能食用的昆蟲,值得一提的是,"食用昆蟲區"展示了不少與昆蟲有關的中藥,其中就有冬蟲夏草,冬蟲夏草簡稱蟲草,是由真菌在吞噬了蟲子的五臟六腑後,寄生在蟲子留下的軀幹內形成,緊接着"食用昆蟲區"的是"昆蟲與仿生"展台,這裏有一面模仿蒼蠅複眼原理的鏡子(展品編號317),透過它,我們能親身體驗同時看到許多相同物體的感覺,接下來,讓我們走到活體展示區左面,繼續參觀,這裏集中介紹了對人類有害的昆蟲,包括白蟻,蟑螂,松毛蟲和棉鈴蟲等、

在白蟻展台旁邊,你能看到採自"樓蘭古屍"頭髮上的蝨子(展品編號326),它距今約有3888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蝨子,休息一下,讓我們進入第四展區——昆蟲文化廳,在展廳的右側,你能看到各種名蟲標本:如善於偽裝的枯葉螳螂,珍貴的南洋大兜蟲,美麗的吉丁蟲,非洲最大的甲蟲——大角金龜,世界上最大的蟬——帝王蟬,喜歡蝴蝶的朋友,可別忘了去展廳中央的六角形展區看看,這裏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蝴蝶標本:鳳蝶,閃蝶,環蝶,貓頭鷹蝶,數字蝶等等,在展區的外牆上,你能見到世界上最美最名貴的蝴蝶——被譽為"光明女神"的海倫娜閃蝶(展品編號417),其單隻標本售價高達36萬元,它生活在南美洲熱帶雨林,其雄蝶能在不同的光線和視角下,閃耀出淺藍,天藍,紫藍等多種絢麗色彩,再讓我們來看看陳列在展廳左側角落裏的飼蟲用具,這裏有養蟈蟈的蟲盒,養黃蛉的蟲籠,專供蟋蟀格鬥的鬥格,甚至有蟋蟀專用的迷你棺材,在飼蟲用具展台的旁邊,懸掛有三幅蝶翅畫,它們全部由產於巴西的閃蝶翅膀製成,十分珍貴,結束了各展廳的參觀後,如果你還意猶未盡,可以去博物館大樓後面的多媒體播放廳和互動實驗室走走,多媒體播放廳可容納100人,放映針對各個年齡層的昆蟲科教片,互動實驗室裏有40台光學解剖鏡,可幫助我們輕輕鬆鬆地看清各種小型昆蟲標本,觀看科教片的同時,再仔細想想今天的收穫,對照手中的學習單,是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得到了解決呢。

博物館導遊詞7

西塘是中國鈕釦之鄉,鈕釦博物館館位於西街上,共有六個展廳:古代鈕釦展示區、近代鈕釦展示區、現代鈕釦展示區、貝殼鈕釦生產工藝流程展示區、鈕釦應用區、中國結展示區。

貝殼鈕釦是我國第一代的專業鈕釦,地處杭嘉湖平原的水鄉西塘貝殼原料極為豐富。過去襯衣上的小田扣就是用江南盛產的蚌殼做的,小小的襯衣田扣,要經過沖剪、磨光、打孔、漂白、整形,當時的鈕釦生產機器大都用人力腳踏操作,完全是手工方式,是一種純體力的勞動,在“鈕釦博物館”內專門有師傅現場演繹貝殼鈕釦生產工藝流程。

鈕釦博物館鈕釦博物館位於水鄉古鎮西塘西街中段的薛宅,這裏原為一家雜貨店,地處繁華的商業中心,前臨街道後依河,為古鎮典型的商住民居。後遭大火而毀廢,鎮上薛氏在舊址重建。因西塘是全國有名的鈕釦之鄉,近年有關部門將其闢為“鈕釦博物館”。

鈕釦博物館薛宅建於民國十五年(1920年),據説薛宅的建造者為薛幼民,當年他買進這塊“火燒白場”後建成現在的薛宅,為前店後宅的結構,總佔地面積約350平方米。因其臨街依河,從前街到後面的河只有30米左右,要在這樣小的地方興建像明清傳統式樣的縱深大宅顯然不可能,故薛宅僅前後有兩進,第一進為沿街店面為東三西一四開間,現東三間為大門,左右兩邊各有供應旅遊紀念品和古玩的專櫃。樓上與底層一樣,屋頂為人字形,但比一般的民居要高爽。

第二進是正廳,二進之間有一天井和牆門,這也是按傳統結構的建造。天井很小,左右兩邊的廂房也十分狹小,如同走廊一般,但都裝長玻璃窗,採光較為明亮。正廳為三楹,上有“崇稷堂”額,按傳統廳堂布設,後半部有長門攔阻,跨出門檻就是市河楊秀涇,還設有河埠可供船客上下。正廳右側是樓梯間和廚房等,結構十分緊湊。由於主人受新文化思想的影響,薛宅建築與傳統建築相比,有三大特色點,第一是建築緊湊,由於其地處西街與市河之間,受場地限制,建築只有兩進,但兩進之間連接緊湊,加上兩廂,從高處往下看,呈回字形走馬樓式建築。第二是結構簡潔,整個建築的細部並無花俏的裝飾,也不設陪弄,更沒有雕樑畫棟,非常樸素。第三是廳堂明亮,由於正廳所有的窗上都配上了玻璃,窗上飾有簡單的花形條格,看起來簡潔明快。因此,有人稱薛宅是江南傳統民居向現代建築轉型過程中的代表。

鈕釦博物館在鈕釦博物館裏你不僅可以觀賞古今中外的各式鈕釦,遊客還可以動手製作鈕釦。在二樓的作坊中,幾位身着唐裝的老媽媽在給遊客演示唐裝“盤扣”的製作過程,一條條布條在她們手中糾纏,不一會就挽出了一個漂亮的鈕釦結,你有興趣可以親自動手學一下,如果學不會也沒關係,買上幾個盤扣回家再仔細研究,同時還可以作為西塘之行的特殊紀念品。同樣,在樓下還有一個用蚌殼做成襯衫鈕釦的第一代手工作坊,兩名老師傅用腳踏手磨方式現場操作,先從貝殼上衝出毛坯,再經過成形、打磨、壓花、鑽孔、拋光等多道工序製成,不一會,一顆晶瑩透亮,閃爍着珍珠一樣光澤的鈕釦做成了,如你喜歡,作坊的老師傅還會將這些鈕釦免費贈送給遊客留做紀念。

“胸腹為君添異彩,容顏使妾日憔悴。”這是鈕釦博物館正廳門口的一副對聯。通過對鈕釦博物館的參觀,我們不僅可以看到豐富多彩的鈕釦文化,也會感受到古鎮西塘豐厚的文化積澱。

博物館導遊詞8

梅州是聞名遐邇的“客都”,也是世界客家的文化中心。客家民俗有着深厚的文化積澱:以中原古漢語為基礎的客家話,是我國漢語八大方言之一;優美的客家山歌蜚聲海內外;古樸典雅的客家圍樓、圍龍屋等特色民居,堪稱我國民宅建築之瑰寶。客家悠久的歷史文化、獨特的民俗風情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客家博物館,是中國國內唯一收藏、研究、展示、傳承客家文化的專題博物館,是國內唯一代表客家歷史文物和民俗文物研究成果及研究方向的場所,是中華漢民族諸多民系中唯一的民系文化專題博物館。由主館中國客家博物館和分館黃遵憲紀念館、梅州大學校長館、梅州將軍館組成。

主館佔地面積5984.7平方米,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館內設有固定陳列《客家人》主題展覽,以“客從何來”、“客家風情”、“地標圍屋”、“人文秀區”、“客家騰飛”五部分展陳客家淵源、客家風俗、客家民居、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等內容,向世人傳播、展示客家積澱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藴。

梅州客家博物館導遊詞3 中國客家博物館,位於廣東梅州,是國內唯一收藏、研究、展示、傳承客家文化的專題博物館,博物館由主館客家博物館和分館黃遵憲紀念館、大學校長館、將軍館、客家匾額館、華僑館及《客家文博》雜誌社組成。其中主館佔地面積5984.7平方米,館內設有固定陳列《客家人》主題展覽,以“客從何來”、“客家風情”、“地標圍屋”、“人文秀區”、“客家騰飛”五部分展陳客家淵源、客家風俗、客家民居、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等內容。

中國客家博物館主館建築面積達9000多平方米,展廳面積達8000多平方米;加上主館東西兩座面積分別為上千平方米的客家古民居改建的《梅州將軍館》和《梅州大學校長館》,組成了廣東省第一個客家博物館。

客家民居是中國五大民居之一,客家人創造的圓形土樓、四方土樓和圍龍屋堪稱客家民居的代表之作。“地標圍屋”展廳,從老民居中拆下、重達數千斤的木樑架被擺進了展廳,與客家人建房用石灰、黃泥、糯米飯夯成的三合土牆實物相映成趣;而作為梅州古民居的經典、大埔縣的“泰安樓”的門樓則被原汁原味複製在展廳外牆;由興寧鄉村建築師製作的巨大的三圍圍龍屋模型,也擺上了展廳。

在“客從何來”展廳,有一本特殊的數碼影冊族譜,大家不需要與這本“族譜”近距離接觸,只須用手在懸空的上方做翻書的動作,輕輕揮動一下手臂,“族譜”就會乖巧地一頁一頁翻開,幫助參觀者找到自己姓氏的由來和淵源,獲得認同感與滿足感。

博物館導遊詞9

各位遊客,大家好,位於武漢市東湖畔的湖北省博物館,是我國重要的國家級博物館,館藏文物豐富。博物館內綠蔭掩映,綜合陳列館、楚文化館、編鐘館等仿古建築三足鼎立,構成一個“品”字,其佈局體現了古楚國建築的“一台一殿”、“多台成組”的高台建築佈局格式。

遊覽湖北博物館,最值得看的是四大鎮館之寶:1978年出土於“曾侯乙墓”的曾侯乙編鐘,音域寬廣,音色優美,可以演奏中外各種樂曲,它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中國冷兵器時代的精品之作越王勾踐劍,至今鋒利無比,在它邊上展出的是“吳王夫差矛”,生前兩人是死對頭,死後兩人的兵器“在一起”;鄖縣人頭骨化石的地質年代距今約100萬年,早於北京猿人的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是元代青花瓷中極其罕見的精品。“元青花”製作精美而傳世極少,反映人物圖案的器物更為罕見。

湖北地處長江中游,在春秋、戰國時期屬於楚國的疆域,博物館的日常展覽具有非常鮮明的古楚文化和古代長江流域文明的特徵。目前館內常設展覽有《楚文化展》、《鄖縣人——長江中游的遠古人類》、《屈家嶺——長江中游的史前文化》、《盤龍城——長江中游的青銅文明》等。這些展覽,展示了與北方黃河文明不一樣的中國南方古代文明。

在博物館觀賞文物之餘,還可以欣賞編鐘表演。在館內的演奏廳,每天有四場編鐘表演,時間是10:30、11:30、14:30、15:30,每場演出時間約20分鐘。看編鐘表演需要另外收費,每場15元。

館內展出文物和陳列位可能因需求而變動,遊客可以依照館內的指示牌進行參觀。湖北博物館內設有遊客休息區域和商店,商店內出售仿製的部分文物。

博物館導遊詞10

吉林隕石博物館,又名吉林市博物館,地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魅力城市――吉林省吉林市吉林大街100號,坐落於風景秀麗的松花江南岸,背靠江南公園,前臨世紀廣場,園林的自然景觀、廣場的別緻建築同博物館的文化氛圍渾然一體,交通便利,是吉林市一處遊客必到的景點。它是一所融自然科學與人文歷史、藝術於一體的地方綜合性博物館。建築面積11,700平方米,展廳面積5,495平方米,可同時接待觀眾2400餘人。

吉林市博物館成立於1962年12月25日,館舍初設吉林市文廟,1978年與吉林市展覽館合併,使用吉林市展覽館館舍至1996年。1990年與新成立的吉林市隕石博物館合署辦公。1996年在原址重建新館,1998年落成使用。

多年來,吉林市博物館充分利用獨特優勢、發揮傳播先進文化功能作用,先後多次舉辦專題展覽和流動展覽,如《天外來客——吉林隕石雨展覽》、《吉林地區歷史陳列》、《吉林市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展》等大型展覽,並舉辦了“紅色節日、紅色旗幟”系列展覽、《崇尚科學、走向新世紀——天、地、人科普展覽》等幾百個陳列展覽。現有《吉林隕石雨展覽》、《吉林牛子厚與京劇藝術展覽》、《金意庵藝術館》、《松花湖浪木藝術館》、《吉林市出土文物展》、《鄒毅冰雪攝影作品展》等基本陳列長年對外展出,觀賞價值較高,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同時還有《由守義易拉罐作品藝術展覽》等專題展覽對外展出。

博物館導遊詞11

青島葡萄酒博物館是20xx年由市北區委區政府投資打造的以葡萄酒歷史與文化展示為主題的集科普教育、收藏展示、旅遊休閒、文化交流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特色博物館,同時也是國內第一座以葡萄酒為主題的地下博物館。外部景觀採用了歐式古堡建築特點這次打造將打破原有建築立面,融合英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南非等多國建築風格。

博物館佔地總面積8000平方米。在這個洞內192米長的主通道部分分五個區域主要講述了釀酒葡萄及葡萄酒基礎知識、新舊世界葡萄酒的發展歷史以及葡萄酒的文化知識等內容。館內以實物、圖片、圖像、雕塑、現場講解、多媒體等多種方式對葡萄酒文化和歷史進行全方位展示,使之成為一處科普的園地,為提高人們對葡萄酒的認識創造一處平台。紅酒坊項目是青島市市北區20xx年的重點建設項目,被列入我區20xx年15件實事之一,目標是建成國內檔次最高的時尚葡萄酒消費區,打造出一條達到國際水準的葡萄酒大道。延安一路紅酒坊(廣饒路-延安路段)總長度近千米,一期規劃建築面積9800平方米。沿途共設計了總計超過400個停車泊位。主要在體育之家和八一飯莊院內,其次沿紅酒坊還有2處立體停車場可供選擇。自南向北分別與廣饒路、上清路、黃山路、標山路和延安路相交。

南段彙集了動物園和青島炮台山遺址公園等風景區;北端直達登州路“啤酒街”,與台東商圈實現對接;遠端與第一海水浴場、八大關等對接,周邊有金獅度假酒店、星程酒店、希望園大酒店、黃海飯店等多家大型星級商務酒店,是一條重要的迎賓大道、景觀大道。

博物館導遊詞12

公元1206年前後,塘沽“始有人焉”。根據史書記載,塘沽是因為黃河改道,帶來大量淤泥,使得“海退而陸成”。“滄海桑田”展廳裏用模型和投影沙盤形象而生動地展示了先民們的生活。從北塘寧車沽採掘到的牡蠣化石也在這裏陳列,這些在薊運河沉睡了至少千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化石,不僅從地質學上考證出塘沽地理地貌的變遷及與黃河數次改道的淵源,同時更能體現塘沽海洋文化的形成契機和演變過程。

“鹽”在塘沽的歷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由於塘沽地底灘平,日照豐富,非常有利於發展鹽業。早在元代,塘沽便建立起了建豐鹽場。700餘年以來,塘沽的鹽田連綿擴展,鹽業成為了支撐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歷史上,塘沽不僅以鹽著稱,暢通的漕運也使這一地區成為繁華的交通樞紐。“鹽興漕暢”用數字投影和在解放路街出土的清代古錢幣坨子等文物,再現了當年塘沽地區商業發達,車來船往,鹽田連綿的景觀。

在“海門古塞”裏,一座大鐵鐘被陳列在了最醒目的位置上。它就是大沽鐵鐘,1844年,為了紀念戰死在大沽口炮台的直隸提督樂善而鑄,曾被懸掛在樂威毅公祠裏。但是,1900年,大沽炮台淪陷後,鐵鐘被英軍掠走,直到20xx年,在多方努力之下,漂泊海外105年的大沽鐵鐘,終於回到了塘沽。據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介紹,將鐵鐘放在如此顯著的位置,是為了讓人們記住它坎坷的歷史,同時,也希望大家看到從戰爭到和平,中英兩國人民之間所建立起的嶄新的友誼。

博物館導遊詞13

大家好,歡迎來到寧波博物館,它佔地面積60畝,建築面積30325平方米,裏面以展示人文歷史、藝術類為主。

你現在所處的位子是一樓大廳,你的左右兩邊都是特展館,在左邊的的展廳裏你們會看見“歷史的豐碑,紀念建黨九十週年陳燮君油畫。”陳燮君是寧波人,他為此次展覽畫了90幅油畫,作品畫出了畫家的紅色之旅的全過程,再現了紅色勝地。在右邊的展廳裏展出的是“慶祝建黨90週年電影海報展”,你會看到建國以來一些經典紅色電影的海報。下面請大家觀看,一個小時後原地集合。

接下來,請大家跟我坐電梯到二樓,二樓是歷史館——東方神舟,這裏有河姆渡文化的精彩演繹,有于越人拓地三江的豐富遺存,有越窖青瓷的歷史發現,有明州港城的奠基與發展。讓我們走進展廳,在歷史中穿梭吧!

歡迎來到三樓參觀民俗館——阿拉老寧波。“阿拉”老寧波作為歷史的片段與文化的符號,是我們這個城市的根和脈,是地域文化經過歷史風雲洗禮後留下來的不熄薪火,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老寧波的風情吧!

感謝您參觀寧波博物館,歡迎下次再來!

博物館導遊詞14

今天我去了中國航海博物館,它的外形像一艘正在揚帆起航的白色帆船,兩個“白帆”交叉起來,當中鑲嵌着藍色的大字“中國航海博物館”,感覺很奇妙。

一進大門,一艘巨大的古代帆船映入了我的眼簾。這船名為“寶船”,它長27.4米,排水量由200多噸,桅杆足有三層樓高,尾巴那兒還有一個比現在的船舵都大的巨舵!船的兩頭向上翹起,船頭上還刻着一條騰飛的龍。

在船後方的客室位置有一個祕密哦,那就是至今仍然舉世聞名的“水密隔艙”。有了它,如果船隻進水,水就會流到水密隔艙裏,隔艙只要把門關牢,那麼進水就不會流進房間,船就安全了。當年的“泰坦尼克”號上也使用了“水密隔艙”這個裝置,可是因為進水量實在太大最後沉沒了。

帆船旁邊還有一個它曾經使用過的木錨,那木錨長7.4米,重達一噸,在當時也算非常巨大了。木錨的前端是用鐵打造的,這樣就可以增加摩擦力,使錨緊緊地抓住江底的沙泥,牢牢地固定住船身。 在船旁的房間裏,我還驚奇的發現了一個保存完好的,距今有8000多年的獨木舟殘片,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獨木舟了!

從八千年之前中國就開始製造各種各樣的船舶。現在世界上最大的貨輪和油輪全部都是“中國製造”,最大的貨輪能裝載一萬多個集裝箱,是不是很了不起呢?!但是中國的郵輪製造技術還不算髮達,我希望能夠多發展一下郵輪製造技術。要知道“郵輪,讓生活更美好呢!”。

這次博物館之行讓我知道了我們中國從古到今在造船技術上一直處與世界領先的位置上,還了解了我國古代的造船技術和今天的發展,這真是讓人高興。

博物館導遊詞15

鎮江市博物館佔地70餘畝,她西依雲台山麓,北鄰浩蕩長江,東毗西津渡古街,是英國在中國沿海沿江建造的最早的領事館之一,共5幢,建築風格為東印度式。她依山傍江,錯落有致,雖經百年風雨,但風姿依舊。這幢具有重要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近代建築遺存,風貌之獨特,保存之完好,在全國比較少見,故被國務院於1996年11月26日公佈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下面是介紹鎮江博物館的導遊詞,大家可以一起來看看。

鎮江博物館是一座地方歷史綜合藝術博物館,成立於1958年,館址為原英國領事館舊址,佔地11700平方米,五幢東印度風格的建築依山而建,錯落有致。1995年建成了1780平方米文物庫房,館舍面積達到5456平方米;1996年被國務院批准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這座藝術殿堂中,珍藏着3萬餘件從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的文物和10萬冊古籍書。其中國寶級文物一件,國家一級文物70餘件,二級文物300餘件。西周青銅器,六朝青瓷器,唐、宋、元、明金銀器,明清書畫為館藏特色。這些珍寶,閃爍着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展示着古城鎮江歷史發展的足跡。

有兩層樓的展示廳 ,展廳內展出《鎮江出土吳文化青銅器精品展展》、《館藏曆代陶瓷器精品展》、《館藏古代金銀器精品展》、《館藏古代工藝精品展》、《“京江畫派”書畫精品展》五個基本展覽,分別展出了該館的精品文物。還有一些民俗文化也有一個單獨的展示廳。

大家先看看這個青銅鴛鴦尊。

江蘇省鎮江市的大港一帶是吳文化的發祥地,這裏分佈着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貴族墓葬。1982年9月鎮江博物館在這裏發掘了母子墩一座西周墓葬,出土文物900件左右,有幾何印紋硬陶、原始青瓷和青銅器。此墓為研究吳國早期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青銅鴛鴦形尊是該墓出土文物中的精品。

鴛鴦形尊是一件實用的盛酒器。通高22.2釐米,口徑18.3釐米。腹深17釐米。整體作鴛鴦形,昂頸平視,頭頂一冠,背有侈口,與常見圓尊同,身體豐腴,雙腳並立與後面一螺旋狀支柱共同支撐全器,保持穩定。全身素面。造型寫實逼真,反映出極強的地方特色。這類仿鳥獸的像生器在商周青銅酒器中是一種特殊的形制,《梁書.劉杳傳》中説:“按古者樽彝皆刻木為鳥獸,鑿頂及脊,以出內酒。”認為這種仿鳥獸像生器是受木質立體雕刻的影響。西周早期器。

然後我們看看旁邊的青銅雙耳簋。

青銅雙耳簋為直口,深腹,卷沿,圈足,雙獸首下垂小珥。口沿下飾幾何形勾聯紋,中間並附飾蝶形浮雕犧首,腹部饕餮紋,圈足幾何形勾聯紋。高14釐米,口徑22.2釐米,腹深11.5釐米,重3.15公斤。簋相當於現在的大碗,用來盛黍、稷、稻、粱等,在商周奴隸社會,簋跟鼎一樣,也曾作為標誌貴族等級的器物。據禮書記載跟考古發現,簋往往成偶數出現,四簋跟五鼎相配,六簋跟七鼎相配,八簋跟九鼎相配。青銅雙耳簋出土在江蘇丹徒大港喬本山脊的母子墩,時代為西周早期。這件器物保存完好,紋飾鑄造精良、優美。具有地方性、時代性特色。現藏鎮江博物館,是國家一級文物。

接着大家看對面那個是青銅鳳紋尊。

該器1976年12月出土於江蘇丹陽司徒公社窖藏,通高34釐米,口徑41.1釐米、腹圍107釐米。器侈口、傾垂腹、圈足,通體飾紋華麗。口沿下為四組由相向的長尾鳥組成的瓣形飾,鳥長尾上卷呈∽形,作鳴叫起舞狀;頸部以兩道弦紋作欄,以乳釘、犧首為界,飾以兩對大型鳳鳥紋,鳳鳥相向、顧首、展翅挺立,目光炯然有神,喙上舉,長冠逶迤,甩向頸部,兩側分尾上下捲曲作C形,鳥爪等均用曲線勾出。兩鳥中各有一小形動物紋,其形式圓首、凸睛、四足有長爪,前足前撲,後足屈伸,一為長形體軀,一為圓形體軀,似為雌雄相異。其有尾似龜,然四足似蛙,龜紋多見於中原青銅器,常用作族徽標誌,如1955年鄭州白家莊所出商代中期獸面紋罍,蛙紋多見於南方青銅器,如廣西恭城蛇蛙紋尊及銅鼓等。

該器在形制和紋飾上與陝西扶風莊白出土之豐尊極為相似,但器體更闊,所有留心紋身軀左右不對稱,兩鳥之爪亦不完全相同,作為地紋的雲雷紋亦顯系隨意勾填而成,其龜紋似蛙,或其蛙紋似龜,亦就不足為怪了。豐尊年代為西周早期偏晚,此尊當為西周中期吳國的仿鑄之器。

再往下看到的是釉陶虎子。

釉陶是指表面施釉的陶器,以陶土作胎,器青施釉,温度較低,一般在900℃以下燒成,屬於低温釉陶,釉色有綠色、黃色或黃褐色。

1972年金壇縣香草河出土的東漢釉陶虎子,身長24.5釐米,高21釐米,腹徑14.5釐米,黃褐色釉,通體作一虎伏狀。虎首左轉,四肢屈曲,張口露齒,以右耳為流,左耳與上翹的尾巴相連,形成把手,紋飾刻以羽毛,全器施釉。此器釉色勻淨,造型生動,神態逼真,刻劃線條流暢,想象力豐富,達到了美與實用的完美結合。

最後這個是青瓷虎子。

1984年宜興出土,時代南朝。口徑7.4釐米,通長30釐米,通高20.4釐米。虎頭上仰,虎子前身大而聳峙,腰部收小,前後腿部微鼓,四足呈俯伏狀,顯得嬌健有力,北有綯索形提樑。

此件青瓷虎子為浙江甌窯產品,甌窯位於温州一帶,漢代的時候開始生產原始瓷器,東漢末年燒製青瓷。甌窯青瓷胎呈色較白,釉色淡青,透明度高。南朝時期,釉色泛黃,開冰裂紋,容易脱落。甌窯青瓷的品種和造型與越窯基本相同,但在造型上也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如這件青瓷虎子,器型奇特,手法簡易,有別於其它窯的青瓷虎子。

南朝時期盛行圓形虎子,虎形虎子少見,在墓葬中雖然出土有虎形虎子,但器形很少,不是實用器,而是明器。像這樣外形美觀,而又較大的青瓷虎子,實屬罕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