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國培的學結

來源:文萃谷 2.98W

通過這次國家計劃培訓,我有機會聆聽各位專家教誨,有機會和一流老師交流,有機會集中精力系統的學習和反思。這無疑對我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有很大的提升,培訓對我來説,體會很多,列舉如下幾點,作學結如下:

參加國培的學結

一、本次培訓給我許多思考,深刻的體會到自己有很多東西要去學習。

怎樣成為一個受歡迎的語文老師呢?怎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師生關係?怎樣才能……?我認為要解決的問題還很多,還需要自己不斷的積累,不斷的去學習。

二、不斷反思、積累經驗。

通過網絡上一些老師具體的課堂案例學習、專家的經典點評,使我認識到應該如何把握國小語文課堂教學。通過網絡上一些老師具體的課堂案例學習、專家的經典剖析,使我們認識到應該怎樣突破教材的重點難點;怎樣才能深入淺出;怎樣才能順利打通學生的思維通道、掌握一定的學習要領,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怎樣才能將一根根主線貫穿於我們的日常教學過程之中。新教材的安排與設計充分體現了編者的良苦用心。作為教師,應該通過自己與集體的創造,更好地為我們的學生和社會服務。

三、專家講座有利於指導教學實踐。

走進了培訓學習課堂,是專家們的精彩講座,一次次地激起我內心的感應,更激起了我的反思。在這種理論和實踐的對話中,我喜悦地收穫着專家們思想的精髓、理論的精華。面對改革形式的不斷髮展,我也漸漸感覺自身的能力不夠了,面對學生時總有些不知所措。遠程研修開闢了一條普通教師與全國知名教育專家,緊密接觸的通道。我可以隨時聆聽專家的講座,領略專家科學的教育理論和先進的教學方法,耳目一新,百聽不厭,從根本上轉變了教育觀念。他們的專題講座、對互動話、案例評析和思考與活動。一個個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和專業理論,課堂教學中互動交流活動的設計與組織,學生數學學習水平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上好一堂課,評價一堂課,不光要看教師的教,更重要的是要看學生的學。

只有做好教學反思,才能促進專業成長。對照自己平時備課只是看教科書,教師教學參考書以及一些有關的教學資料而已。也許是大多老師都存在的不足,在培訓中使我明白了實質性的區別,要把我們的課堂設計作為一個舞台,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這個舞台上展示自我。新課程要求,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和進取精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新課程將改變教師與學生的傳統角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和主動探究的精神,教師要不斷地實現自我更新。

新課改強調-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同時認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老師應儘可能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儘可能多的學生參與課堂,把“主宰”權還給學生。我認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學以致用,而不是單純地為了考試,為了升學,因此,作為教師確實有必要轉變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順應課改的需求,把放飛心靈的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營造寬鬆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種輕鬆的氛圍裏真正地引導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學習,這樣一來,學生有了較自由的學習空間,有了與老師平等對話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大膽,在課堂上踴躍發言,積極地表現自我。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我們必須是着眼於未來,採取科學的方法應對隨時出現的新問題,努力使自己適應新時代的教育。在今後的工作中還必須給自己定好位,必須走“學習——反思——研究——實踐”相結合的專業發展之路。

參加國培的學結 [篇2]

11月12日

昨天是光棍節,可能11月11日像四根光棍孤獨地挺立在那兒吧。恰好昨天也是我參加國培計劃研修培訓的第一天。聽了華東師大吳遵民和方智範兩位教授的報告,湧動在心間有兩個字——感動!

坐在華東師大校園河邊的連椅上,兩旁樹木葱蘢,蒼翠欲滴,眼前碧水如鏡,偶爾泛起一陣陣漣漪。此情此景,讓人心靈寧靜,可以從容安詳地反思自我,靜看世間百態。我想,那些在這種情境中長期濡染和靜思修養的學者教授們大概因此方有那種卓爾不羣的氣質和睿智通達的獨特見解吧。

要我用一個詞評價吳遵民教授,那就是勇氣。這份勇氣首先來自於他的真誠。富有責任感、使命感的人才會不避諱功名和得失。這大概就是學者和官僚的最大不同吧。向《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發出質疑,讓教育遠離功利,迴歸育人;讓孩子遠離重負,擁有理想、興趣、幸福快樂地成長,這是他為之憤怒為之吶喊的理由。當下,太缺少這樣有良知的聲音,太缺少這樣有温度的心靈了。

我並非完全贊同吳教授的觀點,但我認同他站在高處,用憂患來警示人們:要培養有良知、有血肉的接-班人,不要讓他們渴盼只擠進北大、清華的校門;國家發生危難時,誰來擔負社會責任?教育要永遠站在中立的立場上,不要隨政治起舞。

方智範教授的淵博令人肅然起敬。他對古詩詞研究的視野已經從《詩經》這個源頭開始,穿越幾千年文化的路徑,撥開浩瀚的文學巨浪,探尋文學先賢們行走的道路。讓我們漸漸觸摸到文學和文化上的基因:從《關雎》的“日之夕矣”談到李白的《致友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天淨沙 秋思》再到唐人的閨怨詞,柳永的《雨霖鈴》,一脈相承的情感竟然共通,娓娓道來讓人如醍醐透頂,豁然開朗。

看到台上旁徵博引,滔滔不絕的方教授,頭髮已經花白,脊背也有些佝僂。不禁感慨,我的所學所教,僅僅是在品評一條正在流淌的小溪泉水的甘冽,而他卻帶領我們在欣賞小溪曲折路徑的風景後,將我們帶到源頭。學問能夠及此,今生復有何憾?

站在高處,可以洞悉世間萬象;站在高處,可以不為一時得失所惑;站在高處,不會迷失前行的路;站在高處,也可以從容淡泊地做自己心靈愉悦的事。

有這些有良知的人站在高處為我們守望,我們固然可以酣然入睡。但我們是國培計劃中的一員,也應早日成長起來,不斷向高處攀登,替那些守望者把關當值,在巍峨的山巔上聚首開懷!

參加國培的學結 [篇3]

歷經10天的國培項目在緊張和忙碌中結束了。作為任何一個活動總有結束的時候,但結束了總會給當事人帶來一點什麼感想或者思考之類的,現在就一些感想寫在這兒,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國培的組織紀律

這次培訓有着嚴格的紀律,不能曠課,10天總共60學時,如果曠課達3學時,將沒有成績。如果違反紀律將受到嚴格的批評。所以大家都積極上課認真聽講。

培訓每天早上6;00起牀,6;40洗漱完畢,出門,步行20分鐘左右到食堂7:00多一點到學校食堂吃飯,7:30就餐完畢,7:40到教室上課,喝點水,基本上很緊張的。每天上課時間早上8:00——11:00,下午13:30——16:30,中午在機房上機,寫心得或者瀏覽一下網頁,沒有睡午覺的習慣了。晚上上課的時間是17:30——20:30.

長春晚上飯館20:00鐘關門,好像沒有夜生活。晚上8:30下課,步行20分鐘左右回賓館。9點多回賓館基本上很快就到睡覺的時間了。

經過10天的學習,學員按照紀律和平時操練評出優秀學員和優秀班幹部。每個小組優秀學員1人,總共9人,優秀班幹部1人。

為了給學員交代清楚要做的事宜,培訓者為每位學員發放培訓手冊一本,上面有課表及上課時間地點,同時對有每位專家的簡介,還有住宿賓館到學校的路線圖。保證每位學員不會因為找不到上課的地方而耽誤學業。堵住了故意曠課學員的任何理由。

每位老師配發了胸牌,座位固定,桌子上有桌牌上書學員姓名,曠課了一眼就知道是哪位學員,回答問題了就知道是哪位學員,哪位學員不認真聽課一看桌牌就知道了,哈哈,好厲害的管理喲。

個人認為,這次國培的紀律挺嚴格的,同時個人感覺東北師大作為部屬院校,有着嚴格的師德要求。聘請的每一位老師能嚴格的要求自己,老師上課不遲到不早退。連續3小時的課,老師一直站着講授,並且中間只休息一次,課間休息的10——20分鐘,老師還站着和學員交流溝通。説實在的,這些老師很辛苦!

第一次和班主任鄭老師交流,她就叫我郭老師。我就納悶,這個女人不簡單啊。我報到的時候,在酒店接待我的是她的研究生也就是班主任助理,班主任本人不在。第二天9月21日早上集體合影,我們一組統一去的遲,買車票,所以我站在了最後,進教室,座位也被佔,我坐在了教室的最後面,這一坐就一直坐到學習結束,因為給我安排的座位也是最後一排。

其中有一位學員比我到得早,但當班主任助理給我講解該注意的問題時,我只是嗯,知道了回答,很快的就將材料領導手,辦理入住手續,而那個來的早的學員還在辦手續。想不到,她們第二天竟然能叫我郭老師,呵呵。40多人啊,一個一個的對號真的很難,況且我的話很少。

二、專題講座對我的影響

10天做了16個專題報告,基本上每個專題為3小時。其中教育技術學的知名教授有李藝(南京師大)、董玉琦(東北師大)、熊才平(華中師大)、鄭豔林(東北師大)、趙蔚(東北師大)、彭立(東北師大?簡歷不是很清楚);教育學教授有於偉(東北師大)、李廣平(東北師大)、李澤宇副教授(東北師大)、劉曉明(東北師大)。中學高級教師有李冬梅(北京大學附中)、金書輝(東北師大附中)、亓瑞(東北師大附中,教育碩士)、谷方明(吉林大學計算機博士後,就職於東北師大附中);中央電教館培訓部副主任杜光勝副教授;長春西新經濟技術開發區教師進修學校副校長趙悦(中學高級教師)。

説實在的,專家組成員還是有自己的見解、想法。尤其高中老師,他們真的很勤奮的。在聘請的教師中,李藝老師(上一次課標)和董玉琦老師(好幾次課標)是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制定者。

信息技術課標專題講座:李藝、董玉琦、李冬梅

教育學專題講座:於偉、李澤宇、李廣平

中國小教師遠程培訓:杜光勝

心理學講座:劉曉明

機器人教育專題講座:谷方明、亓瑞、張君亮等

信息技術培訓:董玉琦、鄭燕林、熊才平、趙悦、姜陽、金書輝、申一頴、白曉琦等

信息技術教學觀摩:長春市11中,教師姜陽。

東北師大附中信息技術教學人員:總共13人,教學人員5人,維護與管理人員6人,媒體管理2人。應該説這支隊伍是十分強大的。一箇中學就有8人為學校教學服務,一個高校又有多少人為教學服務呢?可以説一些高校的信息化教學走在了中國小的後面,這個話題十分讓人感覺汗顏的。一個擁有1萬5千左右學生的高校到底需要多少網絡技術人員?

三、 小組的團結精神

班上成立了臨時班委會,班主任1人、班主任助理1人、後勤管理1人、教學管理助理2人、生活管理1人、生活管理助理1人,以上由東北師大老師承擔,班長1人、文委1人、黨支部書記1人、支部組委1人、支部宣傳委員1人,每小組設組長1人,以上由學員擔任。大家都熱衷於為這個小團體服務。

這次國培共48人,分8個小組,每個小組6人。每個小組給自己起了一個響亮的“暱稱”。

第一組為:藍波灣之隊(no. one)的諧音。口號:我是第一我怕誰。

第二組為:結義堂。口號:五湖四海來相聚,萬水千山總是情。

第三組為:動車組。口號:相聚東師,攜手國培,追求卓越。

第四組為:行者之隊。口號:緣聚國培,相識東師,名師點撥,真知物見。

第五組為:西部牛仔隊。口號:信息技術牛,西部撥頭籌

第六組為:夢之隊。口號:夢想聚團隊,團隊鑄夢想,激情快樂人

第七組為:黑白君王隊。口號:

第八組為:一袋天椒。口號:一袋天椒,飛得更高。

然大家都是成年人了,但想法好像挺多的,每個小組都有一個不服輸的想法,都想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呈現給大家。也真想大家在最後總結時説的那樣“吃在一起,行在一起”、“食堂聚餐隨不豐盛,但其樂融融”。我們第六組,剛開始大家不是很熟悉,還有着一點靦腆和拘謹,到後來,隨着交流的深入,大家一起上學,一起吃飯,一起走路,一起討論問題,一起上機,一起做作業。大家感覺是一家人一樣。如果有一個不在,大家會打電話詢問的,雖然電話費是漫遊+長途,但大家好像不在乎電話費似的。

四、學員對我的影響

這次培訓的學員中教授2個,副教授11人,中學高級教師26人。其中高校教師20人,有博士3人。有幾位中學老師讓我很佩服可以説是仰慕,他們的團隊不僅多次在國內拿獎而且在國際上也拿獎,衝出亞洲了。例如南昌縣蓮塘一中的毛老師、成都七中的張老師、青海五中的張老師、柳州二中的陳老師、開遠市一中的胡老師、山東濟寧市第一中學的鄭老師、還有東北師範大學附中的幾位信息技術的老師,當然由於時間的關係沒有更多的和每一位老師交流溝通,有些老師的情況本人不清楚,望諒解。

閒暇之餘,我儘量找來自不同地區的學員進行交流和溝通,收穫良多,感觸頗深。交流較多的高校老師有華南師大的穆教授、浙江外國語學院的方老師、新疆師大的樊副教授、天水師院的安老師、包頭電教館的範老師、遼寧基礎教育教研培訓中心的高老師、北京教育學院朝陽分院的宋老師等等,都是良師了。

聽各位老師的觀點和想法,的確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本人在好多地方感覺知識不僅僅是欠缺了。向他們學習了好多書本外的知識。

五、談談這次國培的食宿

這次培訓從9月20日——29日,國家給每位學員給了300元的伙食,個人感覺長春的物價特高,每天在學生食堂吃飯一天30元根本不夠,大家都是拿工資的,吃飯還是得自己拿出來點。

由於一次接待的人員比較多,一下子找一個能接待50人的賓館很難,據班主任講,她聯繫了多次才找到這個賓館,由於離東北師大淨月分校比較近,所以我們就在淨月校區上課。第一次住的地方是淨月會館,標間,無星,由於該會館每天接待大量的人員,晚上吵吵嚷嚷,樓道里跑步聲很大,夜深人靜的時候聽起了很嚇人的,有些學員休息不好,於是到了9月26日,在班主任多次協調下,我們搬到了長春市的名人酒店。離東北師大舊校區較近。於是我們就到本部上課,由於時間比較緊,遺憾的是沒有很好的參觀東北師大本部校區。

淨月校區上課的地方在計算機學院,由於是在教學樓,所以參觀的地方較多,本部上課的是圖書館,一進校門就是圖書館。上機的地方在逸夫教學樓,圖書館後面。

據説名人酒店是五星級,但我感覺稍微比原來好點,比如與淨月會館比樓道鋪有地毯、房間燈光集中控制、用中央空調(淨月會館獨立空調)、有浴缸、被子夠長(本人想不通,東北人都是高個,淨月會館的被子蓋不住一個人,賊短,老闆不知道怎麼當的。)、牀大了一點、有冰櫃、擦鞋的東西、賓館裏面有些收費項目(比如方便麪、伏特加、啤酒、飲料等等),當然收費也高了很多,具體高多少偶不知道。

我們吃飯的地方在學校食堂,淨月校區學生數量少,食堂比較大,吃飯容易,本部學生多,吃飯排隊很費勁,且價格比較高。

六、關於這次國培的宣傳的探討

個人感覺這次國培沒有一點商業活動,應該增加一些商業性的贊助。其實像這麼大的活動,找幾個贊助商,提供一下服務,比如視頻攝製、活動場面照相等活動還是挺不錯的。

七、國培給我的思考

如果説這次培訓轉變了我的教學觀念、提升了教育理念、促進理論知識的發展,這是冠冕堂皇的話語,個人感覺不是真實的。通過這次培訓更深層次得是轉變了我的工作思路和教學的想法,也就是如何培養信息技術大學生?作為高校的教師應該給學生教點什麼?我們的培養目標是什麼?難道僅僅是書本知識、教學計劃或者教學大綱內的教學內容?技術發展的後來會是怎樣,還需要教學生基本技能的技術?等等,一直得思考。思考也許沒有結論、沒有結果。但的確能給人一種積極的意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