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組的自我鑑定小結

來源:文萃谷 2.71W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和意義

課題組的自我鑑定小結

(一)背 景

1、課程改革的需求。新課程實施以來,國小數學課堂正悄悄地發生着變化:課堂教學目標多元化,教學手段多樣化,教學內容情境化……課堂已逐漸成為一個充滿探索、充滿情趣的學習樂園。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有不少教師在認識上不深或理解上偏差,導致課堂形、實不一致,教學內容不明確,學習目標定位不準確,在衝破了凱洛夫的五環節課堂結構模式之後,並沒有真正建立起科學的課堂教學結構體系。課堂結構設計不清晰,課堂教學缺乏讓學生有效探索體驗的過程,學生學習表面化,不少教師對四十分鐘缺乏通盤的考慮,課堂教學中存在普遍的隨意性和盲目性,重知識,輕能力,重講解,輕探討,重訓練(熟能生巧—熟能生厭---熟能生笨),輕思維,重結論,輕過程的蘇聯凱洛夫五環節課堂結構還常常影響這部分教師,課常教學結構落後僵化,教學效率低下。

2、教學研究的需要。從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看,教師需要教育研究;需要將教研、科研兩者相結合。引導教師規範、深入地開展國小數學課堂活動結構的研究是一項行之有效的措施。

3、學校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實現學校發展與深化課改的統一,教師和學生成長的統一,教師發展與深化課改的統一,需要引領教師專業發展,塑造研究型教師羣體,並且培養出一定數量的名師和一大批骨幹教師;從而達到大面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校和諧發展。

(二)意 義

一堂課的效果如何,取決於課堂結構是否合理;優化課堂結構是培養全面發展的新人的重要條件;抓住了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也就抓住了教學改革的“牛鼻子”。現代課堂教學,一定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生活”,關注學生的感受,讓課堂成為學生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使課堂教學真正充滿生機活力。構建符合新課改理念的數學課堂活動結構,組織有效地數學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形成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能使學生擁有快樂的學習生活,是我們數學教學不懈地追求。

鑑於以上考慮,本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在於:有利於改變課堂教學單一、封閉和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煥發課堂的生命活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同時通過課題的研究,使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改變教學行為方式,和國家課程改革同步一致,並能發揮教師在教學上的創新能力。理論價值在於:本課題研究成功,將形成國小數學課堂活動結構的一般模式,這一模式具有一定的實踐推廣價值。其次,本課題研究和積累的經驗資料,對於豐富和發展課堂結構理論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優化課堂活動結構,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需要,是革除陳腐的教育觀念,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也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面發展的新人的需要。

  二、課題的界定

本課題研究的課堂活動結構,是指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課堂結構各組成部分的合理搭配和排列。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為主線,兼取行為主義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之長並棄其之短,對“教師中心論”和“學生中心論”的揚棄。它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任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確定。

課堂結構實際上是課堂教與學活動的流程,是由教師、學生和教學媒體三個要素組成,它們之間有着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響。教師和學生作為課堂系統中人的要素,是有情感、有意志、有需要的。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為社會作貢獻的意識構成課堂系統中的整體格局。課堂結構中除了人的要素外還有物的要素,它包括教材、教具等教學媒體。這些“物”是一種信息載體,他存在諸多缺陷。就以教材來説吧,他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滿足每一個學生的需要,優秀的學生理解力強,認為課本過於繁瑣,讀後產生厭煩情緒,差生則看不懂,產生畏難情緒,可以這麼説,教材是一本無人活動的科學筆記。正是因為課堂系統中物要素有侷限性,才導致教師這個偉大而崇高的角色的產生和存在。

課堂結構與教學結構有着密切的聯繫。教學結構多數情況下是針對某個教學階段而言,如果教學結構針對的是整堂課,那麼這種結構就是整堂課的一個活動結構,即課堂活動結構。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教學也是如此,是一種過程性存在。

2、建構主義教學模式理論。美國學者喬伊斯等人提出的教學模式理論是當代教育心理學中的一場革命。是教學思想與教學規律的反映,具體規定了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的活動,實施教學的程序,應遵循的原則及運用的注意事項,成為師生雙方教與學活動的指南,它把比較抽象的理論化為具體的操作性程序和策略,有利於理論研究和指導教學實踐。因此,我們必須在教學實踐中很好地理解、把握這一理論,遵循課堂教學元素多元化,師生關係民主化,課堂教學的情境性、交互性等教學原則,指導教師在優化課堂活動結構中提升改進策略,進而改進教師的教學行為。

3、行為主義理論。行為主義的主要觀點是:人類的行為都是後天習得的,人類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個思維過程,行為的變化是可觀察的,同時通過行為的變化也可以推斷出學習者內心的活動。在個體所受刺激與行為反應之間存在着中間變量,這個中間變量是指個體當時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它們是行為的實際決定因子,它們包括需求變量和認知變量。需求變量本質上就是動機,認知變量就是能力,它們包括對象知覺、運動技能等等。因此,在教學實踐研究中,我們將着力關注並運用一定的策略改進課堂教學活動結構,使其成為課堂結構與有效課堂之間的中間變量來改進並強化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