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能手個人小結範本

來源:文萃谷 4.59K

語文是一個廣博的字眼,它給了我歡樂,給了我希望,給了我無盡的遐想……回首語文教學的日子裏,一幕幕都彷彿是在眼前。反思近年來的教學經歷,也有一些收穫和反思,現做總結如下:

教學能手個人小結範本

在教學方面,我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現行教學的總體思路,它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了語文教學的特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 的語文課程,在反覆研讀《課程標準》的過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論運用到課堂實踐上,有很大的收穫。

1、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在新課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變化,教師將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在新課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傳統的接受學習向探究學習轉變,而教師的工作就在於幫助孩子們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定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知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策略和發展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係,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多一些鼓勵, 促使他們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裏,學生的思維才可能處於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才能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成愉快的學習活動。因此,課堂上,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語言:“老師,我有個問題。”“***,我對你提個意見。”“我對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覺得……。”老師的語言也成了:“**你先來説説好嗎?”“能向大家説説你是怎麼想的嗎?”“你先等一等,讓別的同學先準備一下好嗎?” 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課堂教學氣氛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它易於造成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奮發向上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從中受到感化和薰陶,從而激發出學習的無限熱情和創造願望,使他們全力以赴地投入學習,提高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2、結合多元智能,理解文本。智力作為一個整體,是認識活動的綜合能力。通常人們的認識活動並非一種而是幾種智力在相互作用。學生的學習也是各種智力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因此,不能只用認識智力去衡量學生的能力,而要切切實實地去培養和開發學生的多元智力,使教育教學真正地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而傳統的課堂教學大多以教師的語言傳遞為主,結合聽説讀寫,這樣做容易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短時間裏使學生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技巧,並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促進語言、數學智能的發展,但容易忽略其它幾項智能,諸如學生個性素質的開發、潛能資源的發揮、創新能力的培養一直受到忽視。這個問題已經受到許多老師的高度重視,我嘗試借鑑了了幾個做法,發現效果還挺好的。

a、語文的課堂上,把肢體運作學習活動和語文科聯繫起來,讓學生搭一搭、動一動、演一演、説一説,將使學生覺得學習語文也是容易的事。在語文教學中,三年級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較困難,一方面我利用生活中的實際事例進行講解,化難為易。另一方面大膽的運用肢體語言,形象而又誇張的進行表演,從而讓學生既覺得活潑,又變得生動。學生不僅興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學完一篇課文,讓學生以課本劇的形式在課堂上表演,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記憶,從中也加強了肢體運作智能、交際智能和語言智能。

b、 愛因斯坦認為 “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的發現和提出,經常意味着一個新領域的開闢 ” 。在語文教學中,老師不僅可以提些問題,如: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收穫?懂得了什麼?你會怎麼做?讓學生聯繫自身回答問題,提高內省智能,同時讓學生善於發現問題。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內省智能、交際智能得到了培養。

3、新課程 “以人為本”,閲讀教學“以讀為本”。“以人為本”,這是新課程教育思想的體現。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我在備課時認真鑽研教材,熟悉課程標準後,再換個角度想,如果我是學生我喜歡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學習新內容。想出幾個方案,在課堂上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選擇不同的教法。把寶貴的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自主學習的廣闊天地裏,享受陽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教學目標。

4、把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融合起來。《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標準》中明確地指出:提倡跨學科教學,與其他課程相融合。這是因為要培養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學生僅靠語文教材內容和傳統教學方法,已遠遠不夠。而需要各學科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思維方式、知識背景等方面相互滲透,再通過有創新地教學才能達到培養目標。那麼,怎樣把各學科滲透到語文中去呢?

a、把音樂融入語文。 如在教《美麗的南沙羣島》一課中,在進入拓展練習環節時,我要求學生以《海底見聞》為題寫一則短文。同時,我是這樣運用音樂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想象的:邊放課文錄音,邊放一曲有海浪、海鳥、海底動物叫聲的自然音樂,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這樣他們彷彿置身於茫茫大海中,看到了五彩斑斕的`景色,摸到了形狀各異的礦石,聽到了各種各樣的聲音……之後,再讓學生把自己的所見所想寫下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朗讀與唱歌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有輕、重、緩、急之分。在教“出息”、 “講究”等輕聲詞的讀法時,發現學生讀不準,不管老師怎樣講解、示範,效果都不好。後來我突然想起輕聲詞的讀法與附點音符的唱法相似,都是前音讀得重且拖得長,後音輕而短促。於是,我就先在黑板上寫下“3. 2”教學生唱準,然後再在“3”音下面寫上“價”字,在“2”音下寫上“錢”字。讓學生照唱法讀一讀,果然學生輕而易舉地學會了。最後老師再總結附點音符的唱法與輕聲詞的讀法之間的相似之處。學生一聽恍然大悟,輕鬆地掌握了輕聲詞的讀法。

b、把美術融入語文 。例如教學《一次成功的實驗》一文,在導入新課時,就用投影顯示三個學生在校長、老師和科學家的號令下進行逃生實驗的景象,再通過聲情並茂的談話激起學生的求知慾:“這個實驗我做過許多次,每次孩子們都爭着往外拉鉛錘,結果鉛錘都堵在瓶口,一個也拉不出來。今天,我的實驗終於獲得了成功。”聰明的孩子你能告訴我們實驗取得成功的祕密嗎?此時學生處於“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狀態下進行學習,效果極佳。如《陶罐和鐵罐》一文的教學,文中插圖可與對話文字結合教學,用投影顯示畫面、文字,然後指導學生透過陶罐和鐵罐的神態、語言、動作等深入剖析,聯繫上下文描寫,體會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友善、剋制。從而揭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c、把自然學科融入語文。在教《趙州橋》這課時,學生在預習中提出這樣一個問題:“50多米長的橋,下面沒有橋墩,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怎麼支撐的起那麼長的橋面呢?如不做成拱形可以嗎?”為體現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問題意識”,我指導學生做了一個小實驗。先讓學生準備一張長方形的畫紙和兩塊小木塊,之後讓學生把小木塊放在兩邊,再把畫紙平鋪其上,然後把橡皮放在紙中間,當放到兩塊時紙便完全陷下去了。第二次,讓學生把兩木塊稍移近固定住,再把畫紙彎曲呈拱形,兩頭分別頂在木塊上,然後將兩塊橡皮放在頂部,紙不會凹陷,放三塊橡皮仍不會凹陷。實驗後,我讓學生根據所提問題組織討論,並説説從中懂得了什麼?學生很快便得出了結論:拱形橋比平面橋能承受更大的重量。學生雖不懂其中的力學原理,但已為他們的繼續學習設置了懸念,也培養了他們主動探索的精神。

d、把數學融入語文。在教《科利亞的木匣》這課中,為讓學生理解科利亞從挖木匣中得到啟發,我讓學生抓住課文中“媽媽走了30步,科利亞只會數到10,就向前走了10步,埋下了木匣。”讓學生算畫出線段圖表示,再畫出四年後的步子線段圖情況進行比較,使學生懂得了時間過去4年,科利亞的步子比那時大了一倍,埋木匣時從家門口走10步,現在需要5步。從而明白時間一天天過去,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同時也獲取了一種新的讀書方法。

e、把作文教學與各學科融合起來 如在音樂課中,讓學生記一記自己是怎樣學習歌曲、舞蹈和當時的心情。在美術課中寫一寫自己是怎樣畫出一幅幅優美的圖畫的,及看到自己畫的感受。科學課中自己怎樣做實驗,發現什麼,心情怎樣等都是難得的題材。如我班的學生以《科學》課中的題材寫了一篇題為《蝸牛比賽》、《什麼是水》、《我會造紙了》等作文寫得比較流利、通順。究其成功的原因是學生能寫出童心、寫出了自己的真實感情。在學科融合中學生能放飛想象、開拓視野、打破作文的框框,現出童心、説出真話,這樣才有佳作的出現。

一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很快就結束了。它使我得到了很多的啟示,也讓我真正體會到作為一位教師“潤物細無聲”的內涵,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們的品質,張揚他們的個性,和他們一起成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