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審題訓練

來源:文萃谷 2.77W

(一)比較下列兩組作文題,指出不同點來。

作文審題訓練

1.a.我們的語文老師 b.我所希望的語文老師 c.我和語文老師

2.a.為老師説句話 b.讓老師説句話 c.對老師説句話

(二)請指出下列各題所提出的要求、範圍、並判斷文體。

1.校園裏發生的一件事 2.評"丟個饅頭算什麼"

3.人民英雄紀念碑 4.春 5.我最喜歡的人

文題1:以“我的老師”為題

[點撥]:論文題類型,這是一篇命題作文。我們首先要弄清“老師”指什麼?凡是能夠傳授知識、技術、給人啟示、教育的都可以稱為老師。題目的要求:寫老師。至於對象、體裁、人稱、時空、內容等均未作要求,寫作時可以“任你行”。可以寫記敍文《記我的老師××》,可以寫散文《感謝你,我的老師!》,可以寫書信體《給××老師的一封信》,可以寫《電腦--我的老師》,《小狗--我的老師》《書是我的良師益友》等等

文題2:下面的作文材料,你讀一讀,審一審。看你發現了哪些對作文有用的信息。?

現在社會上有種風氣,父母愛孩子,真有點近乎溺愛。只要求孩子讀書、升學,至於待人接物、勞動、生活等等都置之腦後了。特別是家務勞動,都由父母包了下來。小到洗一塊手絹,一雙襪子,都是媽媽代勞,這是不利於培養下一代的。我的父母卻不然,他們嚴格要求我會生活,愛勞動,不怕吃苦,勤奮、節約,對我的缺點從不遷就。所以,我學會了自己走路。?

以“我學會了自己走路”或“________這樣要求我”為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夾敍夾議的文章,其中_______代替父母或老師,正式寫文章時將它代進去。本文也可以取材於所見所聞,但要用第一人稱寫。?

[思路點撥]:

審題中發現:①“學會了走路”是一個比喻,指的是有獨立生活的能力②文題中的材料是暗示要寫別人對“我”嚴格要求和“我”自己的努力③作文時不一定要寫自己的父母④作文的內容也可以不是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事。

文題3、以“對手”為話題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文體不限,不少於600字。

[點撥]

對手,競爭的對方,但絕不是敵人,最好不要去想某次你與對手暗中較勁,結果你終於戰勝了對方這一類材料——太老了。本題應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實際,結合社會實際,通過具體實例揭示一個深刻的哲理,給讀者以人生的啟迪和感悟。

若寫記敍文,可寫你與對手(個人、羣體均可)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可寫你某次考試因對手超過了你而暗中憎恨他(她),而對手卻一如既往地幫助你,關心你,使你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可寫爸爸想戒賭(戒煙、戒酒),你想提高成績,於是你和爸爸成了對手……其實,對手不一定是別人,你的虛偽、自私、不光彩的念頭等何嘗不是你的對手?對手也不一定是人,比如:你一心想在雜誌上發表作品,於是優秀作文便是你的對手;你膽小,口吃,於是參加某項活動並獲獎的願望便是你的對手;你身體素質不好,體育成績差,於是運動場便是你的對手,你一定要戰勝它,達到自己的目標……這樣立意,就高人一籌了。

換一個角度,動物也有對手,植物也有對手,能否通過一種現象(或一個事例)來表現動植物在與對手的競爭中生存呢?或許,它們與人也會成為對手,那會有什麼故事?或者,反向立意,假如沒有了對手,這世界將會怎樣?

若寫議論文,可論述競爭對手間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辯證關係,可論述對手在人成長過程中的促進作用,也可論述在充滿競爭的社會裏不必人為地為自己尋找對手……

文題4、我們學習過的許多課文都表達着、表現着作者對“美好”的“感受”。春的温馨,夏的熱烈,秋的成熟,冬的純潔,白楊的力爭上游,紫藤的萬花燦爛,鶴羣的團隊精神,斑羚的飛渡壯舉;三峽的奇麗,石潭的清幽,西湖的朝煙夕崗,滿井的山光水色;魯迅心中的藤野,冰心筆下的紙船,萊蒙托夫的孤帆,瑪麗、居里的信念,張曉風的敬畏生命,畢淑敏的提醒幸福,白求恩的高尚純粹,鄧稼先的忠誠奉獻……這一切都融入了我們成長的歷程。

現在,也讓我們來表達對“美好”的“感受”吧。請以“感受美好”為話題,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自選內容,自擬文題,寫一篇六七百字的作文。

[點撥]

這是一道話題作文,選材面十分廣闊,可以説琴棋書畫,天文地理、風土人情、名勝古蹟,無論人事、物、景皆可入文。儘管相當寬泛,但並非沒有限制。因此要注意審題。命題人的命題意圖是讓我們去感受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讓我們用鋭利的眼睛去感觸生活的迷人風采,擁有一顆追求真善美的美好心靈。寫作的中心詞是美好的感受,對美好的感受在此要盡情張揚。行文中要處處照應話題,要有扣題點題的句子。取文題要有一定的藝術性,最好不要挪用話題,也不要選取平淡無味的話題。選材要新穎,構思要獨特,有些材料你很熟悉,但許多考生也會着筆於此,難免千人一面,為了避免雷同,你最好獨闢蹊徑,要努力寫出自己獨特的心靈感受。對於這個話題,我們可從以下幾個角度去構思:發現四季的美好,發現人情人性的美好,發現動植物身上美的精神,發現生活中的美好情景 。

文題5,據報載:美國一位心理學教授做過一個終身實驗,研究青少年將來的成就與他們在校成績的關係。他對300多名中學生每隔5年作一次面試,實驗進行了60年。教授去世後,他的學生繼續從事這一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兩者之間沒有任何直接的聯繫。根據以上材料,請以《成績≠成就》為題寫一篇評論文章。

[提示]

青少年要成才,要在未來取得成就,需要多方面條件。學校裏的成績,尤其紙面上的成績並不能保證一個人一定會取得成就,文章可根據上述事例論證這個觀點,也可以批評時下學校裏偏重成績而輕視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一些做法。

文題6,消費者孫先生因為被供電局多扣了五分錢電費,竟花了半年多時間投訴,至今還在鍥而不捨地要討個説法。有人認為這樣做是應該的,也有人認為這樣做不值。請以《為五分錢投訴值不值》為題,寫一篇評論文章。

[提示]

五分錢是微不足道的,而半年多時間鍥而不捨的投訴所花費的精力、物力是巨大的,無論“值”,還是“不值”,都可展開議論,但要注意不能就事論事,而要揭示孫先生鍥而不捨所追求的到底是什麼。要把孫先生的行動放到社會的大背景里加以分析,而不要孤立地只是視作他的個體行為。

文題7,據報載:濟南10歲低齡寫出10萬字童話的國小生趙潤東,如今又有驚人之舉。已是國中生的他在去年寒假期間,用半月時間寫出了11萬字的長篇童話《第二世界》,據説他一天可寫7000字。讀了上述消息,你有什麼想法?請寫一篇評論文章,題目自擬。

[提示]

在文學園地中,天才確實是存在的。但創作需要積累,需要紮實的基礎,過早投入極大精力寫作長篇,未必是好事。小小年齡就能寫出長篇鉅作,固然可喜,但從孩子成長的角度來看,其負面影響是很顯然的,拔苗助長的後果往往是適得其反。

文題8、2000年9月5日《新聞晨報》登載一則消息説《今年新生特別乖》。內容是講當年入國小讀書的孩子非常聽老師的話,很少有調皮搗蛋的。有教育專家指出,這不是好現象,孩子的想法被長期壓抑,會導致心理髮育失衡。對此你是怎麼看的。請結合你的所見、所聞、所思,談談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文體不論。

[提示]

中國人歷來教育孩子要聽話,聽話的乖,不聽話的壞,但正是這種教育壓抑了孩子們的創造性。放眼班級裏學校裏不乏老氣橫秋八面玲瓏的乖孩子,然而為何中國至今未有人獲諾貝爾獎,看來與“乖孩子教育”不無關係。

文題9、最近北京零點調查公司採取分段隨機抽樣方法,對北京、上海、武漢、深圳四城市14-28歲1065名常住居民入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曆史知識普遍薄弱,以滿分100分計算,受訪者平均得分27.69,僅有1.5的人超過60分。讀了以上材料,請寫一篇讀後感。題目自擬。

[提示]

歷史是鏡子,忘記歷史或不知歷史的人註定要重蹈覆轍,從這點出發,談學習歷史的重要性。此外要分析造成青少年曆史知識貧乏的原因是什麼?如何補上這一課,哪些人先要補上這一課。也可以聯繫日本人篡改歷史教科書的事件談談我們重視歷史的重要性。

文題10、隨着一大批海外留學人員歸國,出現了有人偽造學歷、誇大資歷的事。例如有人只是碩士、副教授,卻説是博士、教授。想當年老一輩學人陳寅惲錢鍾書從來沒有去追求“博士”“碩士”學位,但照樣學貫中西。請以《學歷與學力》為題寫一篇評論文章。

[提示]

1、從名與實的關係談,名實要相副。2、揭示社會原因——用人單位重學歷而不看學力。3、改革用人機制,不唯文憑而重真才實學。

文題11、1997年9月,年僅12歲的江西少年張國明以578分的高分考進了華東師大數學系。此事當時曾引起轟動,張國明也被媒介譽為“數學神童”。然而不久有消息説。98年期會考試他有好多門課不及格,學校考慮將其勸退。

讀以上材料,寫一篇評論文章,題目《從“神童”夭折談起》

[提示]

中國曆來有“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神童,那麼,神童夭折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我們應當怎樣看待天賦和基礎的關係呢?今後還有沒有必要從少年兒童中發掘和培養優異人才呢?

文題12、早晨的太陽看起來就是比中午的要大,而實際上是同一個太陽;同樣的距離,豎直方向的會看得比水平方向長;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是彎的,拿出來卻是直的;在長長的下坡路上,若坡度很平緩,我們常會誤認為正在上坡……這全是視錯覺“搞的鬼”。

請自擬一個主題,展開聯想,聯繫實際,寫一篇文章。

[提示]

“眼見為實”,説的是親眼所見的可靠性,然而世上的事物並非總是如此。蘇軾夜探絕壁後,以為自己目見耳聞後得出的石鐘山命名的緣由,應是準確的,今天不是仍有不同的看法嗎?因此,我們在觀察事物時不可主觀妄下斷語,還要注意觀察的背景、注意這個事物的發展演變以及它與其它事物的聯繫。

文題13、相傳孫臏的老師鬼谷子在教學中善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一天,鬼谷子給孫臏和龐涓每人一把斧子,讓他倆上山砍柴,要求“木材無煙,百擔有餘”,並限期十天內完成。龐涓未加思索,每天砍柴不止。孫臏經過認真考慮後,選擇一些榆木放到一個大肚子小門的窯洞裏,燒成木炭,然後用一根柏樹枝做成的扁擔,將榆木燒成的`木炭擔回鬼谷洞。意為百(柏)擔有餘(榆)。十天後,鬼谷子先在洞中點燃龐涓的乾柴,火勢雖旺,但濃煙滾滾。接着鬼谷子又點燃孫臏的木炭,火旺且無煙。這正是鬼谷子所期望的。

依據上述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提示]

這則材料可以分別從老師與學生兩個角度去思考。

從老師的角度,鬼谷子是極善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的,他採用的方法也別具一格,這就給不同個性的人發揮才能提供了空間。

從學生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到新的教育理念、方法,並非一定會造就創造型人才。重考前指導

要的是學生自身素質。如果不能在吸收消化的基礎上去創新,只知機械地唯師是從,就很難超越老師。

文題14、父親和兒子走在雪地裏,看到遠處有一棵大樹,就對兒子説:“我們來比賽,誰在雪地上跑出的線最直。”兒子聽了就很小心地走,不斷注意自己的雙腳,把一隻腳慢慢放到另一隻腳前面。

好不容易走到大樹旁,看見父親已經先到,他並不覺得意外,但父親走的路比較直,卻令他吃驚。原來父親明白,要走成一條直線,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光看着腳,而要注視着前方的目標。只要眼睛始終不離開大樹,就能走成一條直線。

生活中也有同樣的情形。請認真閲材料,聯繫實際,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提示]

在材料中“腳”、“大樹”都可是隱喻。“腳”可以是具體的每一件事,是眼前的得失……,“大樹”可以看作是人生或階段的方向、目標等。在我們一生中,我們有時得小心注意自己的腳下,但更多時候,要知道自己往哪裏去。

文題15、你手裏有一個杯子需要出賣,成本是一元錢,怎麼賣?如果僅僅是賣一個杯子,也許最多能賣兩元;如果你賣的是一種最流行的杯子,也許它可以賣到三四元;如果它是一個出名的品牌的杯子,説不定能賣到五六元;如果這個杯子還有其他的功能,它可能賣到七八元;如果這個杯子外面再加上一套高級包裝,賣十元二十元也是可能的;如果這個杯子正好是某個歷史名人用過的,與某個歷史事件聯繫了起來,一不小心,一二百元也有人要。

原來,“功夫在詩外”的道理,並不僅僅限於詩。杯子外面的世界,永遠會遠遠大於杯子裏面的世界。

認真閲讀材料,展開聯想,聯繫實際,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提示]

重要的是要理解“杯子裏”、“杯子外”這些關鍵詞,並由此聯繫自我生活,展開聯想。比如説“杯子”可以是一次大考,成績的好壞,多數是由考前的準備決定的;“杯子”還可是一次機遇,能否抓住機遇,卻是由你的素質決定的……此外“挑戰”、“創新”等,也可作如是理解。

文題16、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洪世清在浙江沿海玉環縣的大鹿島上從事巖雕藝術,歷經16年,利用大自然億萬年造就的巖礁,用浮雕、圓雕、線刻等形式,以大寫意的手法,氣吞山河的氣魄,就勢鑿出海生動物羣雕,給這個小島留下99件巖雕。劉海粟先生譽之為“海天奇觀”。

回顧16年的巖雕創作,洪教授總結説,他的創作思想是:三分之一天成,即這個石頭要很象海生動物,三分之一人工,剩下三分之一讓時間去沖刷,讓日曬、風吹、雨打去完成……

依據材料,自選角度,展開聯想,聯繫實際,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提示]

“海天奇觀”是如何造出來的?16年的不懈努力,巖雕的各種形式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就勢”與“三分之一天成”,抓住這些關鍵詞,我們就會明白,發現自然的美,順應自然,與大自然和諧是造就大鹿島巖雕藝術的精髓。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綠化、建築、教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