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作品《道德經》讀後感300字

來源:文萃谷 2.87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哲學作品《道德經》讀後感3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哲學作品《道德經》讀後感300字

哲學作品《道德經》讀後感300字1

著名文學家魯迅曾説過: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道德經是老子所著,書中主要闡“道”,老子認為,事物的種種玄妙都來自於道,而道是什麼,又來自於哪兒?

日前,我再次拜讀了道德經一書,有了新的體會和感悟,道是什麼?道是宇宙間萬物的本源,道無法以語言闡述,卻可以用心去感悟,老子曾用水來闡釋道,上善若水,水可以變成任何的形狀,在杯中便是杯子的形狀,水是最柔軟的,卻也是最堅硬的,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和合乎於“道”。這其中就包含了道家的核心理念,無為而治,無為並非不作為,而是不妄為,在為人處世中,能夠適應於各種環境,能夠快速融入其中並且發揮效用,同時不妄自作為,便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處於一個順暢的狀態。

現代的生活節奏下,許多人們無法真正理解無為的道理,盲目追求金錢財富等,才會造成人們的貪慾不斷膨脹,最終導致了犯罪率的高發,若人們能重讀《道德經》,體悟其中的“道”。終有一天,人們的心能重歸平靜。

哲學作品《道德經》讀後感300字2

自從上了國小以後,學校組織誦讀《道德經》,在誦讀的過程中,我深刻的體會到《道德經》是一部藴藏着豐富人生哲理的經典著作。

《道德經》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講的“道”是天地萬物的本質和本原。表現了老子崇尚自然。第二部分講述了以“德”為中心的人生觀。“德”構成了人們的思想、言論、行為的準則,教我們如何做一個有道德、講文明的好學生。

我最喜歡“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段話的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應當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

自從誦讀《道德經》以後,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做為一名國小生,我要做一個有道德、懂文明、講禮儀的人。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長大後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哲學作品《道德經》讀後感300字3

很多人以為,我這種年歲不合適讀這本書,其實不然,道德經的閲讀對象能夠是任何年齡段。而依據本人的閲歷與人生閲歷,會有不同的感悟。因其有一種深邃的、共同的哲學視角,於是,我被深深吸收……

《道德經》只要五千餘字,後人分其八十一章。固然字數不多,卻是章章錦繡,字字珠璣。可謂曠世奇書。箇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歎。這也不奇,畢竟此書森羅萬象,其中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辦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涵養、軍事哲學、養生之道的聰慧。

中外許多人都曾給《道德經》寫過書評,還有人曾為其寫書。例如魯迅,他曾説:“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理。”再比方説日本的魯川芳郎,他以為此書有一種共同的`魅力,它給世俗世界壓榨下疲憊的人們一種神奇的力氣。確實,往常我們所處的時期就象一棵枯萎的秧苗,盼望吸取《道德經》中的精髓。畢竟,人性的虛榮與願望充滿其中。而我們沒有足夠的定力去靜心、淨心。少私寡慾。所以,我們要學“道”。

哲學作品《道德經》讀後感300字4

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用不多的字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不過分。我對《道德經》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律”。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道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鉅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哲學作品《道德經》讀後感300字5

戴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摶氣至柔,能嬰兒乎?滌除玄鑑,能毋疵乎?愛民活國,能毋以智乎?天門啟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有點懂又不太懂。“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孕育而不佔用,養育而不主宰,是有德啊。這是在批判君臣父子封建等級制度嗎?

卅輻同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埏埴為器,當其無,有埴器之用也。鑿户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這個説的是無用之用,空空什麼都沒有,反而才能當容器。就像一個滿的水杯,要想倒入茶或者別的,必須把裏面的水倒掉,才能在裝進別的。所以有是優點,沒有是用處。

如果心理面有太多成見,或是意見,就不容易客觀看待事物。反而看不清事實。打破偏見,放開心胸,兼容幷蓄。

哲學作品《道德經》讀後感300字6

我和爸爸在遊覽化女泉的時候,看到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道德經》,我想這本書應該對我很有幫助,所以我就央求爸爸給我買了下來,我翻開一讀才知道,《道德經》是老子的一部不朽著作,是一部博大精深、詞意錘鍊的哲理詩。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之書,對我國古代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各方面,都發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無論對於中華民族的性格鑄成,還是對於政治的統一於穩定,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道德經》是我國古老文明的智能結晶,也是一個知識的寶庫,猶如汪洋大海,內容包羅萬象,它不僅包含着宏奧的哲理,而且藴含着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體科學、思維科學、系統科學等多方面的基本素材。這本書主要講了“道”“可道”“德”“下德”。一共有五千文字,最終還是歸結到人,“人”是道的代表,“人”得了道並與“道”合一,才能成為一個有益於自然、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他人、有益於自身的人。

老子的《道德經》這本書,我有時候讀起來不是很理解其中的意思,需要反覆看,才能慢慢看懂,但是其中最主要的還是教導人們要更加善良,與人、與物為善,讓人類有一顆善良的心,和人、物、自然和諧相處!

哲學作品《道德經》讀後感300字7

今天偶然讀《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後有感頗深,便與之分享!

善為何物?難於言説,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説。水乃平常之物,舉目所及,比比皆是。水雖平凡,卻藴含非凡智慧和品性,遠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人,水所為也,地球,亦水所為也,萬物生長,皆賴於水。水有如此之功,然並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饋。水,恩澤萬物而不事張揚,惠及眾生而德行謙卑,總往低處流,總往底下鑽。水,不與萬物爭,不與人計較,你進,她退,你擠,她溢,能屈能伸,看開,大氣,超脱,逍遙,故無詬病,少非議。

水,形易變而性難變。倒杯裏而成杯之形狀,倒碗裏而成碗之形狀,倒鍋裏而成鍋之形狀,外形雖成了別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棄該放棄的,堅守該堅守的,外圓內方,靈活自如。

水,看似無力,實則有力,表面軟弱,內心堅強。堅硬易折,柔軟耐久。水滴石穿,繩鋸木斷,以柔克剛,以軟勝硬。低調,不爭,適應,柔韌,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何謂道,水即是。

哲學作品《道德經》讀後感300字8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並不是説在遠古時代,質樸的人民是隻有美而沒有醜,只有善而沒有惡的。他們看到一隻尾羽斑斕的錦鳥會覺得它美,但那時並沒有“美”這個字眼,人們只是單純覺得心生愉悦罷了。但也有可能有人見烏鴉而心生愉悦,有人喜聞花香,這世上也不免有人喜聞臭草,有人喜歡舒緩之音,有人喜歡剛勁之聲。那時的美,是以人,以人的心之所好為判別標準的。而自從“美”這個詞被髮明出來,萬事萬物就被“標碼”,就會有後人自己不加以思考就全盤接受了別人的價值觀。

契合還好,如若不契合,那那些人豈不是一輩子活在矇蔽之中?“名”的出現,方便了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描述,卻在一定情況下愚弄了世人。

世上的人應該都是向善的吧。“物競天擇”,大自然都在朝着一個更好的情形發育,人亦如是。為害作惡心生的滿足,是自我毀滅式的,要不斷勞心苦力來滿足自己,是暗耗人精力,不長久的。我認為不論什麼生物,都喜追逐長久之道,因此作惡人的內心,可能是自己都矇蔽不知的。

哲學作品《道德經》讀後感300字9

我今天把《老子》讀了一篇,有一篇感悟最深,想和朋友們分享一下。

“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這句話是這篇的中心。我的理解是:如果正在災難中,努力幸福就快來了。正在幸福中,不要得意,因為一驕傲就可能變成禍事了。

我有自己的生活事例來證明他。上學期,因為表現較好,當選了“三好學生”,這可是我夢寐以求的結果。然後我太高興了在課堂上自由散漫,結果被老師把“三好學生”和體委都給撤了。自從老師訓了我以後,我就開始努力學習並加勁寫博文,結果竟在校訊通第八屆“書香班級”活動中上得了一個“閲讀之星”的稱號。我現在要加倍提防,不能驕傲,因為“福兮禍之所伏”呀。而這句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方法:得了獎不要驕傲,有了能力不能傷人。

一篇篇“道德經”,講述了生命的道理,我要多讀它。

哲學作品《道德經》讀後感300字10

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有時候做事很難一心一意。往往是做這件事想那件事——學習的時候,想着待會去玩;上課的時候,想着中午會吃什麼午飯……往往是心不在焉,最後一事無成。難道我們就沒有一點兒“專氣致柔”的時候麼?

那倒未必。回想起嬰兒時代,當我們正在津津有味地玩弄着自己的手指,專心地啃着自己的腳板的時候,無論旁邊多麼吵鬧,我們也不理不睬,專心致志。這不就是“專氣致柔”嗎?

上課上到一半,看着窗外的大樹,看着街上的行人,或者想着什麼事情,心就會飛到別出去,那樣,上課就什麼也學不到了。發呆也一樣。我曾經試過,但不久就被識破。因為那時候的我會兩眼無神,呆呆地盯着一個方向。現在的我們,和以前的我們有不同:做某事時,身邊受到影響,即使是輕微的,都足以讓我們煩躁不安,甚至是分心。或許,只有那些聖人,那些得道者才會做到吧。做到“營魄抱一,專氣致柔”對於已經懂得一些世間道理的我,已經很難了。

當我們在做某事時受到影響,或者是分心的時候,不妨想想這句話吧。努力朝“營魄抱一,專氣致柔”的方向努力,説不定在某一天,你我就能做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