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的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來源:文萃谷 1.19W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聖經的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聖經的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聖經的讀後感1

我就是一個內向型性格的人,深知性格的缺陷,因此在閲讀本書過程中感觸特別深刻。好多經歷過的場景浮現在了眼前,同學聚會羞於表達自己,顯得特別拘謹放不開;朋友們玩牌我總是謙讓,怕自己水平不行,好像能失去什麼一樣不敢一起;在單位,我每次開會,快輪到自己發言的時候都會心跳不已,不知道我在緊張什麼,每次彙報都是草草了事,能少説一句絕不多説半句。

但是,在內向的外表下其實我有一顆要強的心,內向讓我在同學、朋友、同事中收到的評價極低,我不甘心僅僅是個好人;內向讓我錯失了學習、生活、工作中的競爭機會,真的幾乎快要成了隱形人。不被關注、不被重視。

我可以意識到不足、危害。因此我有意去鍛鍊、去爭取,希望有所突破,但苦無系統的方法。直到遇到本書後,如獲至寶!

本書總結了破解內向型人溝通的具體辦法,精心準備、展示自己、積極推進、重複練習,簡稱4P法則。作者還從如何應對公眾演講、如何做領導、如何做好項目管理、如何向上溝通、不做會議隱身人、如何建立自己的人脈圈7種場景具體闡述了4p法則的應用。

願每一位內向者都能夠把本書當作心中的聖經,督促自己成長、成功,讓內向不再是我們成功路上的絆腳石!

  聖經的讀後感2

《聖經》是一部人生通俗的生命教科書,凡人生遇到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生死離別,它都給人們欣慰的答案,讓人們性情通達感悟,激發生存的活力,照亮前進的到道路,給人們戰勝困難的智慧。

唯獨智慧能庇護人遇到享通的日子,你當喜樂,造到患難的日子你思想,因為神使這倆者並列,為得是讓人不知煩勞。貪愛銀子不知足,貪愛享受不知足,這是虛空;我見日光之下勞碌之人吃多吃少睡得香甜,富足之人的豐滿卻讓他睡不着覺。我所見到的為善為美者,神賜他一生的日子吃喝,享受日光之下勞碌得來的快樂,它能夠吃用,因為這是他的份。

手懶必受窮手勤必富足,明哲人靜默不言,心理誠實的遮隱事情,往來傳舌的泄漉密事,無智無謀人敗落,仁慈得人善待自己,殘忍得人必擾害自己,通達人明白自己的道,心無知識仍是不善,腳步急快的難免犯罪。遠離紛爭是人的尊嚴,愚昧得人都愛紛爭。寧肯住在房頂的角上,也不住在寬廣的房子漁婦人爭吵。謹守口舌就保守自己免受災難,心驕氣傲得人行事狂妄,人在患難的日子若膽怯就會失掉力量。不要為明天自誇,因為明日要生何事你不知道,要別人誇獎你不要自誇,等別人稱讚你不要自稱。人吃飽了就厭惡峯房的密,忍飢餓一切苦物都是甜的。遙想急速發財必要受罰。

  聖經的讀後感3

“簡單、平易才是成功的關鍵。”

很少看西方的作品,總是固執地認為它們與東方的思想格格不入。直到看了《聖經》才明白:那只是一種主觀的臆想,真的怕的是怕入了門後便難以釋手、不忍掩卷。

《聖經》不是一部作品,它是智慧的結晶!高深莫測的智慧被它以淺易的語言描述,讓人猛地覺察“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的份量!你細嚼那些簡明扼要的語言,易懂卻難行動;你細嚼那些毫無華彩的故事,平淡卻不平凡!看到它們有若拾起一面靈魂之鏡;看到它們有若尋到神之彼岸。

總算明白在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執政期間,一位非洲使者在拜見她時問她“英國強大的奧祕何在時?”她會給他一本《聖經》。沉思中,我猛地若中夢魘般驚起――是誰劫取了神的智慧?

  聖經的讀後感4

從約伯敬虔的生活開始,到苦難突然又臨到約伯的家庭和自己身上,讓我看到不管是約伯也好還是相信上帝的每一個兒女,我們跟隨神的道路上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一切都是風平浪靜,順順利利。

當看到約伯的這些遭遇後,親人的埋怨,朋友的不理解,親人鄰居的遠離使我心生恐懼(我信心很小),當我讀完約伯記後心中又有不同的感受。

上帝和撒旦的對話約伯不知道,我是看見後才知道,細想一下有時候苦難和環境臨到我的時候,豈不是和約伯一樣不知道和不理解嗎?

神的意思是允許讓我們受磨練和試驗的,乃是讓我們更加堅定信心的跟隨他。當我們戰勝一切苦難之後,神的祝福同時也臨到我們。不是説要祝福必須先受苦,而是神讓我們經歷這一切的環境和試驗後,我們會有更多的成長和對神有更清楚的認識,讓我們看到一切事情都在神的掌管之中,又看到神的憐憫和慈悲。

  聖經的讀後感5

在我看來,《聖經》這本書其性質與我們大家都看到過的《心靈雞湯》很類似,都是通過很多一個個小故事來告訴我們做人、為人處世的道理。只不過《聖經》更加的抽象化,更加的過於偉大,更加的傾向於去表達人們的美好願望。最不同的一點是《心靈雞湯》主要是告訴我們“該怎麼做”,而《聖經》則告訴我們“這麼做,你覺得怎麼樣?”。在這點上,我還是比較認同《聖經》的。因為在生活中任何事都沒有什麼該與不該,每個人的看法和處事的方法都不一樣,所以自己覺得怎樣做怎樣好就怎樣做,這樣應該比較符合人性吧。

在讀着《聖經》這本書的時候,我有無數次都被它所感動,總是莫名其妙的有一股熱流從心底往上湧。我知道這是因為裏面的人物,裏面的事情都讓我覺得太美好太讓人憧憬。與現實相比較起來,那是多麼的完美啊,多麼完美的人啊,多麼完美的世界啊。雖然他們是生活在貧窮與飢餓中,但是他們還是對生活充滿了幻想充滿了希望。如果我們身邊的人都有着他們這股耐力與勇氣以及樂觀的生活情緒,我想還在感歎生活不公平的人應該不會存在吧,感歎自己的命運多舛的人應該也不會如此之多吧。在這一點上現代人真的是應該好好反省反省啊,不管怎麼説我們現在的生活雖然還沒打到讓任何人都可以揮霍的程度,但是要讓每個人都吃得飽還是不成問題。只要你肯努力,你可以得到更多。所以《聖經》中的不管遇到任何事情都抱着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想法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聖經》這本書不僅是在故事情節上很生動讓人難以忘懷,而且在語言文字上也很美麗。它的詞,它的句都很樸實而不華;即淺顯易懂,又讓人回味無窮。

但是我們在生活當中不能僅僅只是靠《聖經》中的優美語言來過活的,如果把它當做我們的精神支柱,然後將其付諸於實踐的話,這才是最完美的搭配。如果只是一味的盲目去相信上帝,把任何事情都歸於上帝,希望得到上帝的諒解和寬恕,希望上帝幫自己度過難關,或是希望上帝幫自己達成願望,而自己從來就什麼都不做,什麼都在等待的話就會事與願違,事事都不順。所以我們應該將《聖經》中所傳達的教義和生活哲理賦予精神上的意義,讓它鼓勵自己,給自己一個更加積極的努力方向。

  聖經的讀後感6

本書主要講了人類與自然的區別與關係,人類的起源,人類的文明,人類的科學。主題有環境保護、古蹟保護、生命的作用和意義、科學精神。人類真正的光榮是科學。科學是什麼?科學應當是對自然事物的客觀反映,而不應該是自然的主宰,我們不能説:“自然正在按照科學的定律運行着。”科學禁止了人對科學以外的東西的.認知。如果科學走向恆定,把科學以外的東西稱作偽科學,強迫自然符合科學,見到不符合的就閉上眼睛,裝作沒看見,那麼科學也要成為迷信。科學發明的動機是什麼?無論科學技術多麼發達,我們都不能否定,現在是我們發明機器的動機與原始人發明石器的動機並沒有什麼兩樣的,都是用來滿足人類不斷膨脹的享受慾望。因此,人類的文明對自然造成了破壞,科學技術越發達,破壞越嚴重。這種文明本身並不是要毀滅地球,它本應在人類的理性控制之下。但正如愛因斯坦所説:“除了我們的思維方式以外,一切都改變了。”

人類把地球當成了自己的私有財產,成了地球的統治者。我曾經看過一本書,叫做《人類曾經被毀滅》(聽説已經遭禁,為什麼不容假説呢?裏面的例子有許多都是被封鎖的,就是閉上眼睛。),整本書根據無數的例子、古代世界到處都相同的神話和科學的數據證明了下面這個科學假説:中國天神話中的“天”、甲骨文中的“天”與現在的天根本不是一回事。那是一個有形有體的天——它就是現在天空中的月亮。大約在15000多年以前,一艘來自宇宙深處的外星人飛船——月球宇宙飛船駛進了太陽系,並降臨地球近地軌道,懸浮在中國西北地區的上空,低得彷彿一踮腳就可以摸得着,傳説中的神降臨了地球。月球宇宙飛船上的高級生物降臨地球后,利用地球動物基因,通過剪切、拼接、重組,創造了人類。之後還教育了人類,有了人類的第一代文明。《周易》、中醫、金字塔都是這一代文明的遺留物。由於當時人的理解能力還不完善,所以高級生物只教給了方法,沒有講原理,這就造成我們現在對中醫的原理一無所知。後來月球飛船中爆發了駭人聽聞的戰爭。被擊傷的月球宇宙飛船被迫飛離地球,“天”與地發生分離,誘發了滔天的大洪水,吞沒了平原、谷地上的一切生靈。僥倖活下來的高山牧羊人沒有能力把第一代文明繼承下來,而是發展起我們今天的物質文明。

在《聖經》當中,當上帝知道了夏娃帶領亞當偷吃了“知善惡果”後,十分震怒,他説:“那人已經與我們相似,能知善惡,現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樹上的果子吃,就永遠活着。”於是,上帝將他倆趕出了伊甸園。“知善惡果”在這裏代表一種知識、一種文明。不同的文明對善惡的看法相去甚遠,大洪水前文明的善惡標準肯定與今天物質文明的有所差別。上帝就是告誡後人應當延續大洪水前的文明模式,否則,人類社會將要遭遇意料之外的困難。本來,人們以為上帝自私,不讓人類發展如此好的物質文明:動物被駕奴了,沼澤被疏幹了,江河被防治了,森林被開發了,荒原被耕種了,時間被計算出來了,空間被測量出來了,天體運行被識破了,海洋被橫渡了,高山被跨越了,世界各地都被打上了人力的印記。但是近年來,環境保護的廣泛開展,掀起了對於發展物質文明的反思。另外,西方的科學主張“還原論”,即杯子由陶瓷做成,裏面有分子,分子裏有原子……而人原來都是具有“整體論”的思維模式的。但是,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還原論”出現了許多弊端,許多學科已經開始向“整體論”轉化。人轉了一個大圈,最後回到了當初的起點。看來上帝是夠英明的,在人類初期,他了解物質文明將給人帶來的困難。這個文明的轉化目前人類是沒有資格的。人類離取消“征服自然”的口號還需要時間。但是,人必須對自然界保持基本的尊敬,否則,就難保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幸好,人類僅僅處於文明發展史的黎明時期,離太陽變冷還有十幾萬年光景,我們不必期望過高。文明的等級越高,歧視就越少。原先的奴隸、奴隸主階級歧視已經消亡,國籍、膚色、種族歧視已經逐漸消亡。當人之間的歧視消滅完成後,剩下的是逐步消除物種歧視。對實驗用動物是物種歧視的一部分,終有一天,我們的後代在回顧20世紀我們在實驗室的所作所為時,將感到恐怖與不可思議,正如我們現在回顧古羅馬競技場中的屠殺於18世紀的奴隸販賣時趕到恐怖與不可思議一樣。隨着歧視的消亡,人類的文明一定會改變。依照現在的觀點,若消除物種歧視,那麼難道不可以吃生物、踩死生物、消滅微生物嗎?自然界原是弱肉強食,人類的文明抵抗它並逐步地從同階級推廣到全人類。再要推廣,難道教貓不吃老鼠?

所以説,用現在的觀點看,消除物種歧視、弱肉強食是不可能、不應該的。儘管如此,我們仍然有必要知道,如果人的價值只在於掠奪來滿足自己的慾望,那麼人類與自然界的其他動物就沒有區別。我們今天的探索決不是為了沉浸在輝煌之中,而是為了明天的道路更寬廣。科學的尷尬正面對上帝的嘲笑,源於環境的壓力,改造、佔有物質資料的道路已經受到了反思和懷疑,人類轉了幾千年的科學圈子,又回到了當初的起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