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學習作文12篇

來源:文萃谷 1.18W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談學習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談學習作文12篇

談學習作文1

當我還在幼兒園小班的時候,父母就要求我學寫毛筆字,希望我能像老爸那樣,寫一手端正漂亮的好字。為了實現這個“崇高”目標,字都不認識幾個的我,稀裏糊塗地被送進了書法學習班。

第一節書法課,老師是怎麼教的早就忘記了,但至今我清楚地記得墨水瓶散發出來的一股濃濃的臭味,還有自己不知道怎麼會變成烏黑的一雙手,而那支貴重的毛筆也被我糟踏得不成樣子,讓人意外的是我劃的鬼符似的歪歪扭扭的“一”橫(至少我當初是這麼認為的),竟然得到了“高度評價”,老師狠誇我有寫字的天賦。這一誇可把我誇慘了,從此以後,起碼有二分之一的時間被練字佔用,許多時候只能是硬着頭皮練,好多時候呆呆地望着窗外,羨慕地看着小夥伴們快樂地玩耍。

轉眼間,N年過去了,我興高采烈地背上書包,成了一名國小生。當初背上書包那種光榮感,現在回想起來,真還覺得有點幼稚可笑,不過,誰都曾經幼稚過。本來以為上學後就不用練字了,結果上學沒幾天,練字還得繼續,而且又多了“數學”和“趣味語文”二個興趣班。據老媽説,報數學班是因為她發現我有數學“天賦”,算幾加幾不像別的小朋友那樣,扳着手指頭一個一個數過來,也為了以後數學競賽有好成績,就給我報了名。趣味語文班完全是副產品,報名理由非常可笑,老媽説,既然數學報了,語文也報一個吧!説得輕鬆,我可是被整得苦不堪言,課餘時間都得在不同的興趣班之間奔波。辛苦終有回報,數學班激發了我對數學的興趣,自己覺得腦子越用越靈;語文班養成了我喜歡看書的愛好,沒事的時候總是喜歡看看書,不知不覺中,詞彙量增長很快。

隨着作業量的增加,我的時間越來越緊張,在我的強烈要求下,也可能是寫字確實沒什麼進步,老媽只好同意我退出書法學習。

在老媽多年的正確領導下,我走上了一條興趣班的康莊大道,現在的我,每天平均八小時是在興趣班或學校裏度過的,收穫是學習成績有所提高(至少沒有退步)。可能是老媽從中領悟出學習不能半途而廢的道理,她又開始動員我學習書法了……

談學習作文2

對於愛學習的人來説,學習是一種樂趣,從中能夠得到美的享受。

心思高遠的時候,我喜歡學習數學——靈活的思緒定能讓我突飛猛進,拓寬我廣闊的思維空間;靜謐之時,我喜歡學習語文——一門心思咬文嚼字,沉浸到文字的世界裏,感覺思想的風箏越飛越高;喧鬧之時,我喜歡學習英語——簡單,朗朗上口,讓我的學習之路變得輕鬆而愉快。

面對學習,憑着自己的努力,辛辛苦苦琢磨出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這定會得到心靈的滿足;面對學習,憑着自己的努力,不斷認識並完善自我,以越來越多的熱情投入學習之中,感受着學習的美妙,生活的充實,這定會得到心靈的滿足;面對學習,憑着自己的努力,鍛鍊自己勝不驕、敗不餒的心態,面對困難披荊斬棘、勇往直前,同樣會得到心靈的無比滿足。

這些擁有了,自然而然的,就有了好的成績。這又是一種動力,源源不斷地補充到自己生活的各個方面,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動力化為習慣,習慣生出動力,當你努力學習、拼搏多年後,回過頭來看看,仍是一番難得的享受。

學習,包括讀書。書是美好的,儲藏着從古至今的天地之精華。如果説讀書是在與一位智慧的長者交談,那麼,學習是與前人的智慧交流,繼而讓自己的心靈更加豐富而充實。

同樣的,學習並不單單指坐在教室裏上課、寫作業,亦指課堂外與大自然的接觸。在大自然中學習,別有一番風味,在書本上學到的,運用到這裏的實踐之中,因實踐而昇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説的就是這個理。所以,在大自然中能學到許多課本以外的知識。

拋開“學習知識”不説,單單是令廣大朋友熱愛的“學習足球”、“學習籃球”、“學習畫畫”、“學習唱歌”等,僅看字面,就包含着豐富的趣味。換言之,學習是有趣味的,關鍵要看自己的心是否在“學”上,在“習”中。

學習是令人享受的,它帶來的意志的磨練、心靈的滿足、技藝的精純,是其他任何事物都無可比擬的。學習,有着美的享受——關鍵看,你有沒有發現美的眼光,享受美的行動。

談學習作文3

我認為,數學,是所有學科中最能令人感到喜悦與自信的科目;而它的魅力所在,有三點——

首先,它能使人們通過以身試“法”,享受成功的喜悦。任何學習都需要方法,沒有方法,那學習起來只算是被動的;想到哪學到哪,聽起來似乎很瀟灑,但沒有一個目標,也許你會多走一些彎路才能到達,更甚者無法到達;樹立一個目標,相當於把自己的人生之路修成了一條直線——而數學這一科,就把這一道理體現得淋漓盡致。為什麼有些學生非常討厭數學、總是學不好它?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沒有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七年級這一年,我一有空就會琢磨各種方法,有的感覺可行,就在學習時使用出來,試一試適不適合自己。無數次的嘗試,有數次的失敗,我尋找着自己學數學的特點,不斷完善着它,完全着它。直至今日,我仍沒有終止這個計劃:尋找數學方法,完全屬於自己的。這是個艱難的歷程,但我們必須走過來,因為它是一勞永逸的,但“不勞”,永遠不會“逸”。以身試“法”,試出自己的“法”,你就會感到一種莫大的成功,莫大的喜悦,莫大的自信。

其次,它能令人們竭力去思考數學思想。真正潛進其中去思考時,那種感覺是很美妙的,無法用筆墨寫出。努力轉動自己的腦子,調動自己的每一個腦細胞,去思考數學的奧妙,待精疲力竭、從中出來時,你不僅會感覺到自己的進步,還會有一種快感,一種不僅是喜悦的快感……我曾體會過許多次,這種感覺令我流連忘返,不自覺地就會愛上這種感覺,愛上數學,也就愛上了動腦筋,愛上了學習,愛上了進步。

最後,它還能令人們讚歎邏輯的奇妙。我在課堂上學到的數學邏輯已經很令我折服了,但暑假中,我翻閲的《幾何原本》更讓我讚歎。邏輯這東西,真的很奇妙,説會也會,但又不那麼理解:怎樣理解邏輯呢?能不能去解釋它?這個問題真的很複雜,很奇妙。但鍛鍊邏輯的過程就是思考邏輯的過程,在數學中,我們不斷思考着邏輯,在其中不斷翱翔,定能找到自己滿意的答案!

數學,很多時候不能僅僅那“一門學科”去理解它。它包含着許多至深的哲學——但想必正是因為如此,許許多多的人們才會這麼熱愛它吧!

要我看,學習數學,真的很享受!——

享受以身試“法”,享受思想數學,享受思考邏輯!

談學習作文4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在生活中尋找真理;“黑夜給了我黑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詩人尋找前途的光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尋求天下的安危,人民的安定。從古至今,有人尋求平等,有人尋求夢想,有人尋求成功有人尋求幸福……無數次在心底問自己:“我在尋求什麼呢?”良久,才發覺,我尋找的是和大多是學生一樣的——前途。

十年寒窗,只為日後“春風得意”,有朝一日能看盡“長安花”。一個暑假的努力,我尋到了什麼?是知識?是經驗?是方法?應該都有吧!每天都存在新的收穫,即使在睡覺,只要運用得當,也不曾見得是虛度光陰,也可以是一種學習,因為牀也可以是一個書房。

“十年磨一劍,今日把示君。”一個暑假的時間,我覺得我也學到了不少,《四書五經》裏領略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學術,《石頭記》裏品嚐大觀園中的慘慘慼戚,《千家詩》裏飽覽詩律音韻,《最後一課》、《紅與黑》、《戰爭與和平》、《飄》……裏瞭解海外風情。一副副對聯藴藏着人文藝術,一篇篇詩詞歌賦陶冶精神的情操,儘管朦朦朧朧,懵懵懂懂,還是對文學感到驚歎!

能受苦方為智士,肯吃虧不是痴人。學習了一個暑假,知道的越來越多了,不懂的越來越少了,何虧之有?閒暇時活動活動,批發是畫畫寫字,也很快樂。雖然沒做很多的練習,沒有寫很多很多的作文,現在覺得,積累,積累,日積月累,只要每天有一點點收穫就是好的。

阿姆斯特朗説:“我邁出的一小步,是人類歷史上跨出的一大步。”用在這裏也是一樣的,每天的一點點收穫,便是日後成功的一大步。語文重在積累,有積累便有收穫,看了那麼多的書,感覺對寫作有了很多幫助,雖然“作文最忌百家衣”,但我感覺“百家之長”還是可取的。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但娛樂和學習可以兼得,經過一個暑假我才悟到“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娛樂的過程。”雖然得道甚晚,但亡羊補牢未為晚也。我要在八年級更加努力,改掉七年級的一些壞習慣。

士別三日,令當刮目相看,都別六十日了,怎能不變?

談學習作文5

苟子説:“學不可以已。”認為學習不可以停止,要求一個人“活到老,學到老”。他的意見是完全正確的.。一個人要是不學,則無術,他將難以在社會中立足,更談不到過幸福生活、實現人生價值了。

有人説體校的學生只要訓練成績突出就行了,何必要學文化課呢?這是一種極錯誤的觀點。雖説體校以體育成績為主,但文化課的學習也同樣重要。文化學習與體育訓練是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的,只是相對普通中學而言,體校學生學習文化課的時間少一些,學習的壓力小一點。但是,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21世紀,體校生光有體育成績,文化知識淺薄,是很難就業的。我們現代社會需要一專多能的人才。要想在社會中立足,就要不斷地充實自己,不但刻苦訓練,更要勤奮學習,學會做人,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需要。

就拿我校來説,有一部分同學由於他們的錯誤認識和本身條件所限,常常對學習失去信心。他們大多來自農村,雖樸實,能吃苦,但文化基礎較差。到體校後進了中專班,就認為進了“保險櫃”,國家包分配,鐵飯碗即將握在手,就不思進取,不再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得過且過,等待分配。等到中三快畢業時,回顧文化課,卻一無所獲。另一方面,那些比賽拿了好成績的同學,一旦獲得金牌,又是開慶功會表彰,又是高額獎勵,他們就飄飄然,自滿地認為搞體育光榮又實惠,而學文化費腦又費時,將來有啥用?久而久之,趕不上學習進度,對學習失去信心,自暴自棄。再加上訓練中體力和精力消耗較大,一學習就頭疼,見了文化課就厭惡。這是體校生學習差的幾個主要原因。然而,在體校也有一少部分同學始終抱有清醒的頭腦,訓練學習兩不誤,當他們走出校門後,很快謀得了適合自己的一份職業,且越幹越有出息。這就叫:“有志者,事競成。”

俗語説得好:“假如要相信上帝,不如相信自己,全能的上帝沒有奇蹟,仁慈的上帝從不賜予,那麼我將告訴你,上帝就是自己。”只有相信自己,只有努力學習才會有美好的前程在等着你,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使你變得更聰明,才能發揮你的潛力,使你一生有所作為。

對學習來説,一分耕耘就會有一分收穫。因此不管在什麼時候我們都要時刻謹記我們是學生,我們是青年,我們是跨時代的新一代。我們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探索,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談學習作文6

探究作為我國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常常出現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探究性學習給我們帶來好處的同時,其弊端也在逐一顯現。認識這種學習方式的優劣,並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才是將這種學習方式物盡其用的最好途徑。首先,探究性學習給了我們一個更大的施展個性與才能的平台。通過探究性學習,我們可以提高自我與他人合作、溝通能力。我們通常通過組建小組形式進行探究,小組成員之間共同合作、分工明確,有利於我們提高合作意識與能力,並通過團隊找到自己的定位與價值。通過探究性學習,我們可以提升自學能力。

我們通過自己動手解決課本上的知識,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升,課本上知識學得更透徹,記憶更牢固。探究性學習,使我們對學習更感興趣,學得也更輕鬆。其次,探究性學習也往往因其自主性而時常流於形式,或對學生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我們在國中剛開始階段學校或許會組織較多次自主探究性學習,可隨着學生學業逐漸繁重,這種學習方式逐漸被閒置一旁,無人問津。在臨近考試時,才會讓學生做實驗應試。這種學習方式在後期已經流於形式了,既沒有起到真正的作用,也白白浪費了時間,只是為了成績單上那個分數才出此下策,實在是不應該。探究性學習還有一定的風險。學生在外出採集實驗材料時也可能慘遭不測,用完的實驗材料處理不當會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探究性學習有其利,也有其弊,若利弊失衡,那麼這種學習將得不償失。

最後,我認為我們應採取措施,揚長避短,達到預期的效果。而對於探究性學習流於形式的問題,我認為,這與我們現有的教育體系有關。應試教育以分數為上的宗旨導致其出現弊端。教育體系雖不是簡簡單單可以改變的,但事在人為,我們應從現在開始,開始注重素質教育,滴水可以穿石,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這個夢想終會實現,探究性學習終究會顯現出它的最大價值。我們應加強對學生素養的提高,應教給他們各種探究性學習過程中應重視的細節,包括實驗材料的正確採集和後期處理的方法等,這都是學生應該瞭解的內容。探究性學習,如果運用得當,將為我們學生創造一片更廣闊的天空,讓學生不當“書呆子”,而做“神探子”,學習更靈活,更上一層樓。

談學習作文7

通過“五心教育”學習,我深刻記住了:“忠心獻給祖國,孝心獻給父母,愛心獻給社會,誠心獻給他人,信心留給自己。”這可算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應將“五心教育”落實於行動。

忠心獻給祖國,我認為這是必須的。有國才有家,有家才有幸福。我雖小,但我從史書上或影視上了解到:自古以來,有多少仁人志士都把忠心獻給了祖國,為了國家的安全和民族的尊嚴,捨生取義,義不容辭。故此,我目前必須珍惜時光,好好學習,十二年後,我必將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為我們的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孝心獻給父母,我認為這是肯定的。這是報達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父母給了我們的生命,父母照料了我們的生活,父母百般呵護我們的成長。他們是我們最親的人,他們是我們受挫折時的避風港,他們是我們遭受雷雨時的保護傘。我們無論何時都要為父母着想,自古就有“百善孝為先,子欲孝而親不待”等傳世警言,當我們長大後,父母已老去,我們更應該對父母多盡一份孝心。

愛心獻給社會,我認為這是應該的。因為愛是純粹的,愛是温暖的,愛是相互的。我們每一個人都離不開社會這個大家庭,每一個人都在直接或間接地享受着社會大家庭帶給我們的幸福。還有就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所以,無論我們從哪一個角度考慮,我們都應該關心幫助身邊需要關心幫助的人。

誠心獻給他人,我認為這是必然的。誠心,就是真誠對人,真心對事。在生活中,相互幫助,團結一致,講衞生,講文明;在學習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講刻苦,講成績;在處事中,以誠相待,相互尊重,講誠信,講長久。因此,我們無論是交朋友,還是做生意,都應以誠為本。若欺騙別人,得到的只是暫時的利益,失去的卻是什麼也買不到的友誼。

信心留給自己,我認為這是自然的。八年後,讀大學是我的理想,要實現這個理想,我必須要有信心。信心是成功者必須具備的重要心理品質。有信心,才會有決心;有信心,才會有恆心;有信心,才會有勇氣。只有我有了決心、恆心、勇氣,才會具備不怕吃苦的精神,大學校園的鮮花才會為我綻放。我們每一個同學都必須對自己有信心,相信“天生我必有用”,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為將來生活得更加精彩而多讀書,讀好書。

“五心教育”讓我感受頗多,受益匪淺,我將與她相伴終身。

談學習作文8

一個人應當怎樣去學習?取得成功又有什麼重要因素?是豐厚的家底,卓越的天資,還是他人的幫助?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麼我要告訴你:先天的資質、環境對人的影響並不大,學習成功的關鍵在於一己之努力。

狄斯累利曾説過:“堅忍是成功的決竅。”

明初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宋濂,從小家境貧寒,求學極艱。但他卻以一顆嗜學尊師的心,“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不惜百里執經叩問前輩,“色愈恭,禮愈至,故卒獲有所聞”。成名之後,他曾給同鄉馬生寫了一封贈序,便提到“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也就是説,學習中只要善於發現就會有很多足以令自己快樂的事,自然也不覺得吃穿住行不如別人了。

是啊,若把學習比作一場“尋寶”,只有會挖、深掘,在探索中滿懷着學習的快樂,用一顆堅定的恆心去奮鬥,才能掘得財富,獲得成功。

其實在我們的班級裏很多同學都有心學習,熱愛學習,成績卻參差不齊,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有一些同學缺乏毅力,沒有他人努力,儘管有心上進,卻很難有所進步。在我們生活中,“官二代”、“富二代”比比皆是,但這些人在學習上終有所成的也不多,或在學習中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好逸惡勞;或自以為可以選擇其他行業,豐厚的家底足以永遠錦衣玉食。由此可見,家境並不能決定一個人在學習上的作為。

那麼天資是否能決定成敗?我們國中時曾學過《傷仲永》一課,方仲永從小便是奇才,幾歲便會作詩,其聰慧怕是一百個人裏也弄不出一個來。可他後來怎樣?由於家族對學習的輕視,鄰人對其的過度讚美,他便開始麻木,不思進取,最終淪為凡人。“受於人者不至也”的仲永啟發着我們,成功需要天資,可佔99%的還是汗水。

放眼身旁,若你留心去觀察那些優秀的人,你會發現他們無不是以勤奮努力為墊腳石,一步步攀上成功之巔;他們身上,無不因優秀品質閃耀着金子般的光芒。你聽那“襄螢映雪”、“鑿壁偷光”的故事;你看那“滲透”讀書的楊振寧;“餓狼式”學習的傑克。倫敦;為了讀書深夜吃辣椒驅寒的魯迅先生……這些成功之人不都是刻苦學習,終有成果嗎?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21世紀是個高速發展的時代,學習更尤為重要。我們應當像宋濂那樣腳踏實地、勤奮刻苦地學習並掌握好的學習方法,不斷完善自己,才能獲得成功!

談學習作文9

説起“學習”這一詞,我想大部分的人的反應都是排斥,感到苦惱,甚至是滿滿的憎恨,然而我卻認為學習無論是過程還是結果,都是甜與樂的。

我想説説學習過程中的樂,有的人會説:“天哪!你是在開玩笑嗎?學習怎麼會有樂趣呢?”但我想説,學習是一個過程。我就不舉什麼名人或者成功者的例子了,我就説説我的真實經歷吧。

就在剛剛過去的寒假裏,我們一家人去了北京遊玩。媽媽去見了一個大學同學,我們坐在一起聊天兒,聊到了他們的孩子。傅叔叔説,去年他把他的兒子送到了加拿大上學。是想讓他更加獨立,同時也可以開闊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層次。傅叔叔特意提到了在他兒子去加拿大之前,因為是在國外生活嘛,必須要學習英語。而之前他兒子的英語其實並不好,但是因為要出國學習了,他的學習勁頭兒竟然上來了!那段時間他買了許多學習資料,惡補自己的英語,但叔叔説那段時間裏,兒子並沒有感到累,反而十分開心,他覺得每學習一個新的短語和語法都似乎離加拿大就更近一步。最後兒子終於通過了考試,成功到加拿大學習去了。

聽到這兒,我想説,學習的過程,真的是一個很充實並且很快樂的過程,只是現在的我們都缺少動力。動力真是個好東西,就比如,我媽媽説:“姑娘,你幫媽媽掃個地。”這時你爸爸又在旁邊説:“姑娘,你幫爸爸刷個碗,我獎勵你十元錢。”那你會去幫誰?當然是幫爸爸,不管怎麼樣都要幹活,為何不幹點兒有回報的活兒呢?所以這就是我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快樂的原因。每當學習的時候,我總會想這次考試為了爸媽,老師和同學們的認可,我一定要好好學!這樣想着,學習起來就有了動力,過程自然是輕鬆又快樂的。

提到了別人的認可,自然就該想到學習的結果,當你取得了好成績,所有的人都會為你開心並且認可你。那就更不用説,當你考上了理想的高中和理想大學時候的那種快樂了,自己取得了好成績,別人稱讚你自己會十分開心,從而有了動力去好好學習,然而又會取得更好的成績,這樣便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這會讓你越來越覺得學習真的是一件特別讓人開心的事情。

説完了這些事情後,要是再與你談起學習上的苦與樂,你的回答是否與所有所改變?我真的希望每個學生都能明白這樣的一個道理——為了自己的理想去學習,去奮鬥!這樣的學習過程,真的是既令人享受又是令人快樂的。

談學習作文10

中華文化博大情深,尤以語文最為源遠流長。點時學子寒窗十年,誦《耐》《書》《禮》《易》,才得以出口成章,金榜題名。可見學語文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

戰國時期的學者荀子在《勸學》一文中告誡人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唐代的韓愈説“俱收並蓄,待用無遺”;宋代的蘇軾則主張“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學語文絕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個整體素質、閲讀與寫作能力多年積累的體現。

所以在高一、高二時間較為充俗的時候,我們要多讀書,讀好書,沒事兒就可以讀幾本小説,品幾闋詞曲,碰到一些好的詞句、段落,最好抄下來。但是,不能只是盲目地抄,在抄的同時要想到以後如何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要把“用”作為協的目的,否則儘管平時在不停地積累,到了寫作時還是會頭腦一片空的,無話可説。

應試方面:語文考試主要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運和程度。在課堂上學習了知識以後,要想運用到考試中,大量的練習不可少。語文也是如此,特別上了高三以後,最好多找些大學聯考重題,或者模擬題來練習。

在初期,知識點還不熟練,所以最好有針對性進行訓練。大家可以選擇一本講解詳盡的教輔書。先把裏面的基礎知識過一遍,用筆畫出自己記不住的地方,反覆看,反覆記。當礎知識記背得差不多的時候,就可以着手做題。做錯的題要積累下來,比如説哪個句子的語病你沒找出來,哪個成語沒記住,哪個文言詞語的意思你還不知道,哪些閲讀答題技巧你還沒掌握、都要整理下來,定時記背,多看多記多積累。

學語文沒有別的技巧,就一個詞一一積累。成語需要積累,病句需要積累,文言文的實詞、虛詞需要積累,閲讀答題方法需要積累,詩歌鑑賞的角度也需要積累。

怎樣積累這些知識呢?靠的就是接觸各種各樣的題型、各種各樣的文章。因此,在打好基礎後,就可以開始套題的訓練。嚴格按照大學聯考的時間分配來完成一套題目,掐着時間做,做完後總結、積累,這樣不僅能讓你變時間有個比較準確的把握,同時也增加了你知識的積累。

談學習作文11

孔子説:“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這也就説明了有興趣去學習,是學好的根本,學習語文也一樣。

只要有了學習語文的興趣,才會發覺其中的樂趣,才有助於我們去持之以恆地學習語文,沒有持之以恆的精神,根本學不好語文。有的同學認為語文很無聊,要背記的東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學,當然也就學不好語文了。所以,興趣對學習語文來説是很重要的。

其次,學習語文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長期的積累才能使語文學得更好。積累需要大量地閲讀與背誦,當我們空閒的時候,讀一讀,好的書籍或文章不僅能豐富知識,還能陶冶我們的情操。不過,不能只是讀,還要思考,我們應在閲讀的過程中將遇到的好的句子與要點變為自己的東西,當遇到疑點,難點時,也要與旁人討論,聽取別人的看法。這樣水平才會提高。而且,閲讀量越大,知識就越豐富,眼界會更廣。況且寫作也需要素材,只有多看書,多留心身邊的事,將書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寫作時才會思如泉湧,寫出好的文章。古語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們大都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但做到前一句的人卻不多,真正喜愛閲讀的並能從中得到知識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能寫出好作文的人也不多。但我們要做這樣的人,也就是説,我們要學會閲讀並且喜歡閲讀,當我們看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的時候,要去思考它的內涵,去思考它的寫作方法,去思考作者的思路,再把其中好的方面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取人之長以補己之短。還有,我們要勤學好問,要記住不懂就要問,特別是在讀課外的古文言文,古詩、詞時,如果在其中有些字、詞、句我們不能完全理解,這就需要去查工具書,或者及時去問老師,總之一定要及時地弄明白,這樣才能學好古詩詞,我們要切記千萬不能不懂裝懂,使自己的心中留下疑惑,因為日月積累,心中的疑惑就會越來越大。

語文也是一門藝術,它需要我們從讀、説、寫三方面去學習,去品味,去發揚,去欣賞。在語文這門藝術中,説與寫就是我們對語文的體現,靈活運用就是我們學習語文真正的目的。既然就樣,我們就更應該利用空閒的時間去練習寫作,誦讀古詩詞。在與別人的交談中,我們要學會運用自己從閲讀中獲取的知識,這樣,我們就能將語文與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當我們懂得了這些的時候,再來學習語文,便不會覺得枯燥無味了,反而會覺得妙趣橫生,其味無窮。當我們把學習當作是一種享受時,不學好語文也難了!

談學習作文12

在大屏智能手機、APP、4G移動網絡所驅動的移動互聯網大為發展的今天,我們的生活被打成了一塊塊碎片。

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我們的學習也被碎片化了。我們大多數時間不會拿着一本書苦讀,而大多是拿着手機粗略地泛讀一篇篇來源可信度存疑的短篇文字。

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情形呢?

這是由於知識碎片化,信息不繫統引起的。何為碎片化?比如以前的活動界限分明現在就可以彼此穿插融合,這就是碎片化。

移動互聯網與過去的老式學習方法存在差異的是可以隨時隨地地學習了,過去看着書的你現在可能在地鐵三站路的時間裏就聽完了一本書。

變化的還有信息量,之前就説過了,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雖然人們都閲讀了朋友圈的“權威”文字,但我們有沒有仔細想想,這些東西讀了有什麼幫助?對於閲讀,現在的人都傾向於標題黨。我們讀一篇篇新聞時,只會這篇讀完了繼續下一篇,不會仔細地遐想。況且大多數人喜歡點進那些標題奇特的文字,就會構成一個本來是學習後來變成逃避的現象。

現在的信息不同以往,它們從被搜索轉換成了主動推送,這樣人們獲取信息就轉主動成為了被動。而且在你做事時,身旁的手機“嘟”地一聲,如果你沒有自制力,可能就會停下來去看手機,而看手機卻也是粗略地泛讀,既耽擱了你原本手頭的事情,又沒有獲取什麼新的知識,這就構成了惡性循環。

科學家驗證表明,學習時應採用721原則。何為721原則?10%學習新的知識,20%與好友交流或查閲文獻,70%複習理解並構成框架。也就是説我們平常網絡閲讀應該先挑選所好,理解透徹,再在有社會熱點的時候用自己的信息與其直接聯繫,這就是構成框架,框架越搭越牢,信息儲備越來越多,這樣長期儲備就會達到與讀書同樣的效果。

知識碎片化有利有弊,我們應該趨利避害。我們要規劃時間,加強自身時間管理能力,提高求證意識和能力,最重要的就是歸門別類,深度思考。做到以上的所有點,我們就可以將碎片化學習中的所有碎片化知識做到零存整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