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考場閲讀中汲取作文的思想營養技巧

來源:文萃谷 2.66W

大學聯考作文考察的不僅僅是學生的語言文字修養,更重要的是對學生思想性的檢測。所謂思想性,指的是作文中體現出來的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態度和認知水平。它反映了學生對紛繁多樣的事物和事理的認知能力。這種認知能力不僅是高中階段完成學習任務必須具備的條件,也是學生將來進入高校學習和從事創造性工作必須具備的基礎條件。但事實上,學生作文中真正能夠體現深邃思想的優秀作品非常少見,只有部分作文可稱之為見解深刻,而大部分作文思想膚淺乃至蒼白,往往是羅列一些空話、套話、假話,敷衍成文。

從考場閲讀中汲取作文的思想營養技巧

應該承認,提煉論點,選擇論據,遣詞造句,佈局謀篇這些能力在作文寫作過程中也都很重要,但它們畢竟都是“技巧性”的能力,可以通過有效的訓練來提高。唯有作文的思想性,它的形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絕非一個運用“技巧”能夠解決的問題,因為它實際上反映的是作者對社會的認知水平以及理解、分析、判斷、歸納等綜合能力,而且它與作者的閲讀經驗以及生活閲歷有非常明顯的關聯。在以上幾個影響思想性形成的幾個因素中,教師無法豐富學生的生活閲歷,但是可以而且應該積極參與到學生的閲讀體驗中去,對他們的閲讀活動進行指導。這種指導不只是干預學生對書目的選擇,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對閲讀材料思想性的吸收。指導學生善於汲取別人的思想,併為我所用,這正是我們教學工作的目的之一。

一般説來,閲讀經驗豐富的學生,作文中體現出來的思想性也就越深刻。但是,受限於時間和精力等方面的因素,學生的閲讀面不可能無限擴展,同時由於考試作文題目的不可預知性,所以不管閲讀經驗如何豐富,任何一個學生都不可能有把握説,走入考場,他所準備的內容足以滿足考場作文的寫作需求了。事實上,很多學生面對考場作文題時,都有思想材料積累不夠,立意構思左支右絀的無奈。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教師除了要指導學生的課外閲讀之外,還要指導學生善於從考場閲讀中汲取思想營養。

  一、考場閲讀的概念

本文所説的考場閲讀,不是指以答題為目的的對試卷中各個語段的認讀、理解和分析,而是指以積累寫作素材為目的的對試卷中測試材料的閲讀體驗。前者是答題的必要過程,而後者是指以試卷中的閲讀材料為對象,以提高人文素養、豐富文化積澱為目的的閲讀體驗。前者的時間性(規定時間內完成)和目的性(答題的需要)都非常強,後者則是時間性和功利性都不如前者明顯的閲讀體驗。前者偏重於對文本本身的解讀和分析,後者偏重於寫作素材的積累。需要説明的是,寫作素材既可以是事實性的材料,也可以是事理性的材料。前者是議論文的論據,後者是議論文的思想主旨。由於論述角度的限制,本文有意識地把考場閲讀中積累的寫作素材界定為事理性的材料,即作文的思想主旨。

  二、培養考場閲讀意識

絕大多數學生缺乏考場閲讀意識。他們大都認為試卷中的閲讀材料只是考題所依附的文本而已,閲讀它只為了尋找到答案,一旦完成了答題,閲讀材料就沒有了絲毫價值。其實考場閲讀就是平時閲讀經驗的自然延伸。考場閲讀也是一種閲讀,它符合我們對於閲讀的一切定義,所以我們沒有理由不把它視為一種閲讀。而且,試卷中的測試材料(語段)是由具有豐富閲讀經驗的的命題者精心挑選的優秀文本,一般而言,它們都具有豐富的思想性、人文性和文學性。把它們作為閲讀體驗的對象,對於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豐富學生的文化積澱自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有些學生學會了從這種特殊的閲讀體驗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思想營養,寫出了思想深邃、見解深刻的好文章。

在一次以“位置”為話題的考場作文中,我班一個學生寫出了一篇題為《生命的理由》的佳作。他從西班牙鬥牛場起筆,寫中劍的公牛“沉重地倒下了”,接着寫大興安嶺“光禿禿的樹樁上一圈圈的年輪”,再接着寫紐約街頭“一雙飢餓眼睛”。作者首先把一個抽象的概念“位置”化為三個具象的場景,然後發出質疑:“上帝,你本不存在!”他論述説:“所有生命的位置或許是不同的,但所有生命卻具有相同的意義。宇宙間的事物是一個循環,一個個生命構成的循環。一切的位置雖然相異,但都同等重要,錯誤的認識自己的位置,忘卻了生命的理由,整個循環也會崩潰。”

在作文講評課上,同學們都非常佩服這篇文章巧妙的構思和深刻的思想性。據這個同學介紹,他構思的時候,首先由話題聯想到了浦東新區2005年上學期期末考試卷中的一個現代文語段——劉華傑的《假如我們有N個地球》。這篇文章分析了人類倫理主體擴展的幾個階段,即從“親近的人”到“同類人”,再到“人類共同體”、“人類動物共同體”和“人類和土地、植物、動物等共同體”。人類的倫理主體的不斷擴展,反映了人類倫理觀念也在不斷進步,“倫理擴展意味着人類的進步,代表着人類心靈的超越能力突破了傳統的束縛” 。文章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審視了人類倫理的發展過程,高屋建瓴,能夠給予讀者深刻的啟示。我們班級的這個同學在考場上有限的時間內,突破一般人慣常的思維模式展開聯想,從考過的語段中“借”來思想,並拓展昇華為自己的觀點,首先就使自己的作文在思想的深刻性上高人一籌了。小作者把“人類和土地、植物、動物等共同體”這個倫理範疇具象化為血腥的西班牙鬥牛場、自然生態遭受破壞的大興安嶺和紐約街角一雙飢餓的眼睛三個場景。通過這些具有豐富意藴的場景來控訴人類的暴虐行為給地球、給人類自身造成的極大的危害。最後,作者語重心長地提出勸告:“錯誤的認識自己的位置,忘卻了生命的理由,整個循環也會崩潰。” 作者沒有膚淺地談論環境保護或關注弱勢羣體這樣的話題,而是把人類命運放入整個生命共同體中,揭示出人類的命運和其他生命體的命運息息相關,人類並無權力將自身的利益置於其他生命體之上的主旨。文章強烈地主張,人類不能“忘卻了生命的理由”。可以看得出來,他的思想明顯比一般同學來得深刻而理性,而這種深刻而理性的思想正是通過考場閲讀獲取並經過拓展進一步昇華為自己的觀點的。

一般來説,試卷選用的文本在思想性、人文性方面往往是無可挑剔的,它們的作者在人生閲歷和閲讀體驗的優勢也是學生難以望其項背的,所以,善於從考場閲讀中學習和借鑑原作者的思想營養不失為一條成功的途徑。要想做到這一點,當然有賴於在平時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養成考場閲讀的良好習慣。

  三、考場閲讀的特性

考卷中的閲讀測試材料具有功利性的特徵,它最根本的功用是檢測學生的語文能力,所以命題者選定文本時並不會考慮到學生寫作的需要。如果想要將考場閲讀體驗融入寫作過程之中,我認為就需要了解考場閲讀的特性。

1考場閲讀是平時閲讀體驗的自然延伸;

2考場閲讀體驗可以作為構思立意的思維觸發點。

考場閲讀並不神祕,它是平時閲讀體驗的自然延伸,所以它遵循閲讀的一般原則。它同樣要求在準確認讀的基礎上理解、分析和綜合

考場閲讀體驗可以作為構思立意的思維觸發點,所以它往往只能起到“聯類無窮”的作用。作文的思想性可以有多個源頭,比如對社會的體察認知,生活經驗的積累,課外閲讀的積澱等等,但是在考場上,最直觀的源頭還是閲讀測試材料。正因為如此,許多優秀習作都是從考場閲讀體驗中馳騁想象和聯想,把眼前的閲讀材料和自己的積澱結合起來,產生了極好的效果。

2001年全國卷作文題是“以‘誠信’為話題”寫一篇文章。有一篇滿分作文《赤兔之死》曾引起了廣泛的矚目。據作者蔣昕捷介紹,當他看到題目時,他覺得入手容易,但要寫好很難。正好在現代文閲讀(《銅奔馬正名》)中,恰好提到了樑朝簡文帝詩句:“紫燕躍武,赤兔越空。”而且文中明確指出“赤免指良馬,紫燕亦指良馬。” 蔣昕捷説,他一下子就想到赤兔馬,隨之呂布和關羽的形象也浮現在腦海中。這兩個人物都與“誠信”有關,於是他就編纂出赤兔之死的故事。雖然説《赤兔之死》獲得滿分與作者的語言也有很大的關係,但是不能否認,這篇文章精巧的構思和深刻的立意也使文章熠熠生輝。蔣昕捷獨闢蹊徑,從赤兔馬對主人的“誠”着筆,道出了“誠”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巨大投射作用,體現了作者的立意的深刻性,而這種深刻思想性來自於作者對試卷閲讀材料的巧妙借鑑。

試卷測試材料中有關“赤兔”的文字只是作者思維的觸發點,它觸發了作者豐富的聯想,並融入自己平時閲讀體驗的深厚積澱,最後形成了這樣獨具個性的優秀作品。表面上看蔣昕捷的成功或許存在着偶然性的一面,但實際上考場上借用閲讀材料的思想性內容,不是冒險,也不僅僅是靈機一動的臨場發揮,它需要平時大量的閲讀經驗的積累和鋪墊,才能使得考生在考場上運用自如地汲取營養。只有把考場閲讀體驗和平時的閲讀經驗結合起來,才有可能使作文具有豐厚的文化積澱和深刻的思想內涵。

考場閲讀並不一定能解決作文寫作過程中構思立意方面的所有問題,它很有可能與某一次具體的寫作無關。即使有所關聯,寫作也不能只依靠考場閲讀體驗的積累。因為考場閲讀材料畢竟存在篇幅短小,範圍較窄的限制,這就導致了它的涉及面不寬,更何況它的數量有限,不可能涵蓋作文構思立意所需要的各個側面。

另外需要強調的是,考場閲讀確實能夠幫助學生獲取作文的思想營養,但這並不意味着只有考場閲讀才具有這個功效,實際上絕大多數文化積累還是來自課外閲讀體驗。考場閲讀不能也不必替代課外閲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