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2021年度頒獎晚會個人觀後感(精選13篇)

來源:文萃谷 9.19K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怎麼能落下!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感動中國2021年度頒獎晚會個人觀後感(精選1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感動中國2021年度頒獎晚會個人觀後感(精選13篇)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個人觀後感1

“缺氧氣,不缺志氣;海拔高,目標更高。在高原上,您守望一條路,開闢了一條路……”3月3日晚,《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央視新聞客户端播出,“七一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青海省心腦血管病專科醫院原研究員吳天一當選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

頒獎典禮上,視頻短片裏一個個感人的畫面,一句句真情的話語,還原了這位耄耋老人的感人事蹟。

作為高原醫學事業的開拓者,1958年,吳天一響應祖國號召來到青海。當時,國內的高原醫學研究還是一片空白,在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鑑的情況下,吳天一克服自身頭痛、胸悶、失眠等高原反應,頻繁出入高寒地帶,爬冰卧雪,為牧民治病、收集生理病理數據。受強烈紫外線的影響,吳天一40多歲時雙眼就罹患白內障。在高低壓實驗氧艙進行首次人體模擬實驗時,他的鼓膜被擊穿,聽力嚴重受損。在調研途中,他遭遇過六次車禍,留下十四處骨折,最嚴重的一次,一根肋骨差一點兒戳入心臟……憑藉着一股韌勁,吳天一的高原醫學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開創性成果。青藏鐵路建設期間,他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創造了鐵路建設工人無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蹟,被稱為“生命的保護神”。投身高原醫學研究60餘年,吳天一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國際標準,開創藏族適應生理學研究,診療救治藏族羣眾上萬名。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個人觀後感2

2021年8月8日,備受關注的奧運會圓滿落幕,正當大家為中國取得的成績紛紛喝彩時,我想起了魯迅曾經寫下的令人深省的話,“我每看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後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爭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樑。”

這一次東京奧運會,有兩個中國代表團的運動員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個是00後射手楊倩,沉着冷靜射下東京奧運第一塊金牌,第二個就是32歲飛人蘇炳添,雖然沒有站上領獎台,但他卻憑藉9.83的成績打破了亞洲100米紀錄,在一眾二十幾歲的對手中再次起飛。蘇炳添不服老不服輸的精神令人起敬,他成為我國代表團閉幕式的旗手也實至名歸。

競技體育成績固然重要,但真正的奧運精神是突破、超越自我。蘇炳添的奧運精神是純粹的,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同時,中華人民的奧運精神也是純粹的,即使痛失金牌,我們亦能“輸得起”、“放的下”,真誠的為其他國家優秀運動員的精彩表現喝彩。超越自我、突破極限,這是我們參加奧運比賽的初衷。

生活學習,亦是如此。當我們面臨失敗時,要抱着堅強的鬥志和毅力,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正如鞏立姣那樣,儘管連續四屆奧運會失利,但最終還是拿到我國田賽的第一枚金牌,最終成功“上岸”,實現自我突破。

很多時候,我們的對手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才是屬於我們的奧運精神。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個人觀後感3

俗語説,“榜樣的氣力是無窮的”。大海航行靠舵手,線路學習看榜樣,黨的幹部看彥夫!朱彥夫同志是時代英雄,當代楷模。朱彥夫同志18歲時作戰受傷,在烽火中失往了四肢和一隻眼睛,作為一個普通人來講,他就成了英雄,成了可以躺在戰功簿上享受以後光榮生活的普通一位兵士了!但他沒有這樣想,更沒有這樣做。在他24歲時任村支書,領導全村人民脱貧致富。將其本來可以停止的人生延長到極限與無窮。雖然他的身軀是殘缺的,但他卻成了完善的靈魂播火者,固然他的四肢其實不健全,但他是健全的心靈引導者。

朱彥夫同志是我們黨員幹部的一個精神座標,也是我們基層普通黨員的一面旗幟,更是村中父老鄉親的貼心人,是子女心中照亮前進道路的明燈,是我們每個尋求真善美的教育工作者精神高地的堅守者。我們所有的基層黨支部書記或村長幹部,學習朱彥夫與民心貼心、為民辦實事的精神更有指導意義與實踐價值。我們每名教師,都可以從身旁往找到含有朱彥夫同志精神的典型、榜樣,我們每個教研員,都可以增強為羣眾服務的意識,可以從身旁小事做好為人民服務的具體事情。

聽着他的事蹟,我被深深地感動着;看着他那殘廢的身體,我被極大地震動着;想着他的精神境地,我佈滿了感慨與慚愧;想象着他給他人帶來的人格鼓舞與幫助,我暗自檢討着自己的工作,思考着自己的差距。

1、他本是個普通人,如何成了鋼鐵戰士?

為何傷痛和殘疾並沒有磨滅他鋼鐵般的意志,反而激起了他挑戰生命極限的無窮氣力?由於它有堅定的人生信念與克服困難的韌性。孟子曾説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看來,朱彥夫同志是經歷了人生巨大的風雨與磨難,才在其人生的天空中顯現了美麗的彩虹與雲霞!與其腐爛,不如燃燒!自己則缺少堅定的意志,略微有一點困苦就輕易灰心喪氣,自然界的悽風苦雨常常就令我感冒難耐,昏昏沉沉,工作效力低下,難以有鮮明的成效。

2、他成了眾人眼中的神,如何接近普通的民眾?

朱彥夫同志領導羣眾們脱貧致富,功績卓著。以堅韌的創造生命奇蹟的英雄主義精神建立了一座豐碑;作為一位殘疾人,卻能有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精神,自然是我們普通

羣眾、普通黨員心目中的神。可為何能夠不脱離羣眾呢?為何沒有出現“離親叛眾”的現象,也沒有“眾叛親離”呢?由於他俯下身子當羣眾,眼中有民生的疾苦,心中有鄉親們!我們為何本身就是普通人,就是一位普通教師,為什麼卻有一種盛氣凌人的樣式?為什麼不能接近一線教師與學生?我們要爭取更多的時間到學校往,深進課堂,接觸學生,才能將學習落實到實處。

3、傳承精神因子,成績出色人生。

近期的羣眾線路系列學習,是本人入黨以來的一次重要學習活動,使我對黨的熟悉有了有一次全面而具體的熟悉洗禮,是本人進步熟悉,進步政治覺悟與政治素養的一個重要載體。這攸關本人的專業發展提升,是另外一種情勢的專業技能鋳煉。反思“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更是非常的汗顏與慚愧!只有勇於傳承朱彥夫等人的偉大精神因子,在我們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成績出色的人生。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個人觀後感4

當蘇炳添正被世界矚目時,他回到了家鄉———中山,見到久別的父母,他説,很想念家裏人,想好好陪一下父母,安安靜靜休息一下。沒有榮歸故里的張揚,沒有載譽歸來的豪言壯語,有的只是對家人的牽掛,對未來體育事業的思索。這就是中山人,敢想敢思敢為天下先,這是中山先賢留下來的精神特質,它被中山人很好地繼承,而蘇炳添用自己特殊的方式在百米賽場上將這一精神特質表現得淋漓盡致,也正因為這種“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讓蘇炳添一次次創造奇蹟。

蘇炳添説,一開始,他的短跑事業並不順利,而自己的進步源於起跑技術和前半程跑法的改變,即從以前先出右腳改為先出左腳,並且重點訓練了30米至50米,以及50米至70米兩段途中跑技術,兩項技術的改變讓他進步飛速……看起來,這裏面似乎沒有太多祕密,更多的是一種善於發現問題,不斷嘗試改變,甚至不斷創新的過程。我們看到的是9秒99,而我們看不到的是9秒99背後的汗水與淚水、煎熬與奮鬥,蘇炳添用成績證明亞洲人同樣能站在百米決賽的跑道上,用成績展示出“敢為人先、不斷超越、奮勇拼搏、為國爭光”的“蘇炳添精神”。

“添仔回來了!”家鄉人在朋友圈裏歡呼、祝福,平靜下來,作為蘇炳添的家鄉——中山需要這種“蘇炳添精神”,它帶給家鄉人驕傲的同時,帶來希望,激勵着中山各行各業砥礪前行。

中山,曾創造出可喜的成績,但成績代表着過去,如今的中山正處於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時期,有機遇同時面臨挑戰和壓力。如何破局,是否能從蘇炳添的身上看到些什麼,是否能像全球短跑專家研究蘇炳添一樣來研究學習些什麼,“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加快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像蘇炳添那樣發現問題的同時敢於改變,敢於嘗試,敢於創新,從而推動中山新一輪大發展。

我們相信,香山先賢們留下的“敢為天下先”的精神特質,不僅僅在蘇炳添身上傳承,同時會在每一箇中山人的身上傳承,成功沒有祕密,成功靠的就是這種在蘇炳添身上完美呈現的“敢為人先、不斷超越、奮勇拼搏、為國爭光”精神。

我們希望這種精神不僅是帶來9秒99的快感,朋友圈裏的雀躍,而是將這種精神傳承下去,凝心聚智,將中山推向最美的巔峯,讓生活在這裏的人們每一天都感受到9秒99被不斷刷新的愉悦!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個人觀後感5

感動中國,感動你我。從2003年到2022年,《感動中國》已走過20載。20年來,一個個發光發熱的名字,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既呈現出普通百姓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又實錄了社會變遷、時代前進的鏗鏘足音,其中歷久彌新的中國精神力量,穿透時光的隧道,照亮過去、現在和未來。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走過20年,《感動中國》為何依然打動人心?頒獎詞靠什麼征服一批批觀眾?記者採訪了《感動中國》總撰稿劉凱等主創人員。

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年度人物的感人事蹟全面展現了新時代中國的精神風貌

一幅厚重長卷被徐徐展開,紅底灑金紙上,啟功先生親題的“感動中國”四個字緩緩出現。緊接着,一個個閃光的名字,一張張感人的照片,一幕幕熟悉的畫面,書頁猶如片片“龍鱗”,記錄了《感動中國》創辦以來留下的感動瞬間……這是《感動中國2021》宣傳片中的畫面。

不知不覺間,這檔欄目已陪伴觀眾走過20年,那些平凡英雄的精神事蹟感人至深,人格力量更是震撼人心。

今年的開篇人物將目光聚焦在歸根清華、為中國科學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百歲物理學家楊振寧身上。

1971年,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間長達20餘年的僵局,當美國剛發佈公告解除外國人訪問中國的禁令時,思鄉的楊振寧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歸途。在受到阻礙沒能回國的歲月裏,楊振寧用無可辯駁的學術實力取得了多項頂尖的科學成果,使他背後的“中國”二字越發熠熠生輝。回國定居後,楊振寧為吸引中國頂尖科學人才傾盡心血,始終關心中國重大科學工程及科技決策,繼續用他的科學精神和學術人格,在中國科學界起着顯著的引領作用。

從中華少年,到愛國遊子,到歸根老人,歲月須臾而過,楊振寧用50年的時間迴應鄧稼先“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同途”的約定,拳拳赤子心令人動容、引人落淚。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與祖國同心同向,一起向未來是本次感動中國人物身上共同的底色:中國核動力事業的奠基者彭士祿“深潛”一生,只為永遠守望祖國海洋;超越年齡、傷病、體能侷限,被稱為“中國飛人”的運動員蘇炳添,始終堅信“我們中國人可以跑得更快”;投身高原醫學研究50餘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天一,讓青藏鐵路14萬築路大軍免於高原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愛國精神之外,自強不息是年度人物身上又一顯著特點。

夫妻二人加起來只有一隻手、兩條腿,面對這樣的狀況,生活該怎樣度過?《感動中國》講述了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堅強、自信、樂觀的故事,他們依靠僅有的勞動能力,讓一兒一女考上大學,讓全家人徹底告別了貧困。

像張順東、李國秀夫婦這樣的,還有被譽為“中國的保爾”的朱彥夫,槍桿子、鋤杆子、筆桿子,每一段人生都書寫精彩;從小几乎完全喪失聽力的大學生江夢南,在父母的幫助下,通過讀脣語學會了“聽”和“説”,不僅沒有失學,還走出了偏遠的瑤族鄉鎮,考上了清華大學的博士研究生。這些“平民英雄”彰顯的堅強、自信、樂觀精神,為社會前行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2021年是中國航天的豐收年,本年度《感動中國》的特別緻敬環節聚焦了一個特殊的羣體——中國航天人。

從1970年中國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東方紅一號”到今天,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從近地走向深空、從無人走向有人、從月球走向火星。“敢上蒼穹攬月,不畏艱險啟航,豪情問天,壯志報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道路上,中國航天人勇攀高峯、自立自強,用一個個堅實的腳印,把夢想化作現實。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個人觀後感6

3月3日晚,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揭曉,在東京奧運會上,打破男子百米亞洲紀錄並歷史性地闖進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飛人”蘇炳添獲評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在8月1日東京奧運會田徑男子百米半決賽中,中國選手蘇炳添以9.83秒的成績獲得小組第一順利晉級決賽,並打破亞洲紀錄,他也成為了首位闖進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人。在決賽中,中國選手蘇炳添以9.98秒的成績獲得第六,他再一次創造了歷史。

整個過程,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守在屏幕前,屏住呼吸,緊盯着那張被黑色、白色皮膚人種包圍着的面孔,緊盯着那雙充滿堅毅和信心的眼睛!雖然最終決賽沒有拿到獎牌,可是,以32歲的運動員之高齡,以9.83秒的成績打破亞洲紀錄,兩次進入10秒大關,已讓世界萬般驚歎,國人無比沸騰。

蘇炳添是廣東中山人,出生在古鎮,是一個地道的廣府仔,從他的身上,我們收穫了太多太多。這個沒有得到任何獎牌的運動員,卻沒有讓大家感到失望和不快樂,反而是讓我們很多人興奮得一夜難眠。

首先,過程勝於結果,雖然喊了那麼多年,但是這一次,卻真切地被大家認同。雖然沒有獲得任何獎牌,但是蘇炳添在賽場上拼盡全力、攥緊拳頭,往前衝刺的鏡頭,他那胸前的紅通通的“CHINA”,他那興奮得大吼大叫的馬步和表情……整個過程,都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這個黃種人身上的堅強與鬥志,感受到了他為實現這個目標所付出的百倍艱辛與汗水,感受到了他圓夢之後的狂喜和欣慰!人民日報也在第一時間發表評論:致敬中國速度!不是奪得獎牌才值得慶賀,超越自我就能贏得尊崇!

是啊,全身心付出,超越自己,創造新的紀錄,本身這個過程已經十分精彩絕倫,給人驚喜,至於結果,問心無愧即可!在生活中,特別是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我們很多時候都會這樣説:“好好努力,只要全力付出了,結果和成績不重要。”可是,來到真正接受現實的時候,或許很多人都不淡定了,嘴上那麼説,心裏還是萬分看重那個結果。

是啊,我們要言行一致,才能給孩子們做好榜樣,既然這麼説了,就要這麼做。蘇炳添的經歷,就是最生動鮮活的教育案例:只要認真和艱辛地付出過,享受過程,超越了自我,即便是結果不如期許,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其次,什麼是正能量,什麼是負能量,哪些東西該大力宣揚,哪些東西該遠離唾棄,每個成熟的人心中應該都有一杆秤,都能明辨是非。8月1日晚上,我帶着兒子看了蘇炳添半決賽跑出9.83秒的那一幕,小傢伙激動得上躥下跳,像個欣喜若狂的猴子,馬上催促我趕緊吃完飯,回家去看決賽。在車上的時候,我給他講了近期發生的事件,有某個明星,剛剛被刑拘了,還沒講完,他已經知道我要説什麼,對我笑了起來。我説,哪些是真正的明星,哪些是真正的英雄,哪些人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我們的心裏,要十分清楚;每一個人,必定要有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才能立足於社會;必定要憑自己的實力和問心無愧的付出,才能贏得別人真心的尊重。聽完我一席話,兒子點點頭。

蘇炳添,本身就是一個最好的學習榜樣。健康自律,訓練刻苦,堅忍不拔,胸懷國家榮譽……當前,我們真的不必要去崇拜那些只會蹦蹦跳跳,靠臉蛋、靠流量去贏得燈光和打賞的小鮮肉們,我們的孩子,需要更堅實更勇敢的榜樣;我們的下一代,需要更多的時代英雄和正能量,更多的堅韌意志與人生歷練。所謂“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正是這個用意與要求!

再次,蘇炳添的人生經歷,也讓我們看到了很多人生哲理。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只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奇蹟總會降臨,逆襲遲早發生!一直以來,因為體質和肌肉構成等原因,黃種人都被認為無法在田徑100米短跑上跑贏那些黑人和白人,而蘇炳添做到了!通過系統而科學的訓練,長年的艱苦付出和不斷突破,他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改命和逆襲!無論在哪個行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希望,人人皆可通過卓越努力,達到並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

此外,從蘇炳添成功的人生經歷中,除了他個人艱苦的付出之外,我們可以看到國家對體育人才系統的培養,也可以佐證,基礎性、系統性的體育建設十分重要,我們要高度重視孩子的體育鍛煉與培養,從小抓起,抓出實效,無論硬件還有軟件,都要加大投入。而現在的“雙減”政策,就是要讓孩子們從繁重的作業和培訓之中解放出來,給他們一個快樂的童年,給他們一個健康的體魄!

只有這樣,才能讓一代又一代身心健康的孩子們,站上自己或者國家的榮譽台,為自己的人生或我們的國家增添絢爛的光彩!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個人觀後感7

亞洲人百米也可以跑到9秒85。蘇炳添一句話讓所有人熱血澎湃,而我現在就是那個無限接近這個成績的人,也許當時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荒謬,但是三年後的東京,蘇炳添讓這一幕真真切切的實現半決賽,九秒八三,成功戰勝了奧運百米決賽的跑道,他指着自己胸口的China字樣,告訴世界,我來自中國,我叫蘇炳添。

截止到今天,全世界百米跑進十秒的只有區區155個人,但是登上太空的人類,可已經超過550人啊,蘇炳添只有一米七二,平均步幅兩米零八百米,跑道終點需要48步,而博爾特九秒五八那次只用了41步,這意味着,蘇炳添同樣衝刺的情況下,必須要付出更多的體力,如果説博爾特是非人類的壯舉,那蘇炳添的突破,更像是一個不斷超越自我的勵志故事。

2008年,博爾特統治北京奧運會的時候,蘇炳添19歲,在所有人感慨為何跟博爾特同一時代的時候,每天默默地把汗水留給了朋友,相信博爾特也看了今天這場決賽,那個險些曾經打敗自己的中國人,如今站在了他最熟悉的位置上,向着一段新的歷史發起衝擊,自律職業值得大部分運動員學習。

蘇炳添的教練亨廷頓如此的評價,為了訓練和比賽,他甚至放棄了陪伴懷孕的妻子,安胎帶着30多歲的年齡,也是蘇炳添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就連博爾特也選擇在自己31歲的時候,承認他曾考慮過退役這件事,因為很多人已經懷疑他還能不能跑進十秒,他很不開心,想在在東京大幹一場的夢想永遠在他的心中燃燒。

他默唸着把半決賽當決賽跑,於是,放下了,這次永載史冊的中國速度,我的天哪,每個人的生命當中,總有幾次刻骨銘心的感動,而今天,蘇炳添在亞洲的土地上,在兩小時之內跑出兩槍,十秒以內的成績觸碰了每個中國人的心裏,也感受到了那一幕幸福的淚水,加油,蘇炳添,希望你還能突破自己!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個人觀後感8

楊振寧,美籍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是家喻户曉的科學家。

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是留學歸來的知名學者,1929年應清華大學之聘任數學系教授。自此,清華園中8年的少年生活,給楊振寧留下了温馨的回憶。

清華園對聰穎好學的少年楊振寧,是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對日後成才有着重要的影響。

西南聯大,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無疑是一個神聖的殿堂,楊振寧曾回憶道:“想起在中國的大學生活,對西南聯大的良好學習風氣的回憶總使我感動不已。聯大的生活為我提供了學習和成長的機會。我在物理學裏的愛憎主要是在該大學度過的六年時間裏(1938-1944)培養起來的”。

進入西南聯大後,楊振寧既沒有選擇父親專長的數學,也沒有選擇自己報考的化學,而是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物理學。可見求學道路上,興趣至關重要。

出國留學,是楊振寧生命中的轉折。

楊振寧對理論物理學的貢獻範圍很廣,包括基本粒子、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等領域。對理論結構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貢獻。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風格:獨立性與創建性強,眼光深遠。

楊振寧的求學之路是艱辛的,尋師也是屢屢受挫。歷經辛苦遠赴美國,先是到哥倫比亞大學找尋仰慕已久的費米教授,卻大失所望的撲了個空。隨後前往普林斯頓大學,希望求學於維格納教授,卻由於教授的休假再一次撲空。幸好遇到了昔日西南聯大的教授張文裕,在其指點下終於到芝加哥大學尋得名師,就是仰慕已久的物理大師費米。

實驗是理論的源泉,科學的根本。楊振寧的第一個志向就是完成一篇實驗物理論文。由於動手能力和實驗技巧的欠缺,雖然經過了20個月的實驗工作,楊振寧還是未能完成自己的實驗論文。雖然這是一次失敗的嘗試,但楊振寧的這一志向還是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親身動手進行實驗的重要意義。實踐出真知,楊振寧這20個月的實驗工作也為他日後成為成功的理論物理學家奠定了基礎。

演繹法和歸納法,在科學研究上各有所長。巧妙地結合應用兩種方法,使這兩種方法互為補充,取長補短,會使科研收效良多。這也正是楊振寧日後能在科學事業上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楊振寧與李政道合作研究得出的結論——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可能不守恆,震動了整個物理界,使得兩個人共同獲得了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這些成就的背後,是這位科學家從小到大嚴謹的學習態度,遠大的理想和信念,越挫越勇的求學理念,巧妙結合的科研方法,孜孜不倦的鑽研和探索。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個人觀後感9

説到蘇炳添的田徑生涯,可謂是“開掛”一般:2007年進入廣東省隊,兩年後進入國家隊;2012年在倫敦奧運會上,他以小組第三晉級半決賽,成為中國短跑史上第一位晉級奧運會男子百米半決賽的選手;2015年5月,在國際田聯鑽石聯賽美國尤金站,他以9秒99獲得男子百米第三名,成為首位進入9秒關口的亞洲選手今年的東京奧運會上,蘇炳添更是以9秒83的成績晉級決賽,儘管最終由於體力消耗過大與搶跑選手的影響未能奪得獎牌,但這已然足夠。在當時100米賽道長期由歐美國家壟斷的背景下,能夠進入決賽已然難得可貴,更別説蘇炳添還跑入了10秒大關,這打破了亞洲紀錄,創造了歷史性的時刻,為我國未來短跑事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光明的前景。

蘇炳添的卓越成就,與他數十年來的不懈努力與艱苦奮鬥是分不開的,這一點在他與博爾特的多次競爭中體現的淋漓盡致。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蘇炳添首次與博爾特交手。在巨大的實力懸殊下,蘇炳添最終以0.41秒的差距敗給了博爾特,儘管如此,他並沒有氣餒,而是繼續努力訓練,不斷提升自己,積極為下一次比賽做準備。就這樣,經過了三年的準備,蘇炳添終於完成蜕變。在2015年北京世錦賽百米半決賽中,蘇炳添又一次遇到了博爾特。在國人期盼的目光中,他以極快的速度起跑,並在前80米一度帶亂博爾特,只可惜敵不過博尓特的`中後程加速。最終博爾特險勝,拿下冠軍,但蘇炳添也同樣以第四名的成績晉級,更加令人驚訝的是,他的成績與博爾特的差距縮小到了0.3秒,這也向我們説明了一個道理:萬事皆有可能,只要你願意努力,就一定有機會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從蘇炳添身上,我們還可以發現很多優點:他很自律,據教練與親人回憶,他對於佈置的任務,從來都是不折不扣的完成,家庭聚餐時,他也從不喝酒,吃豬肉,嚴格遵守國家的飲食要求;他也很謙虛,即使拿到了全國冠軍,蘇炳添也不曾有絲毫的驕傲自滿,一有機會,還是一如既往地回家看望親人及啟蒙教練,彙報一些日常的訓練情況。同時,作為一名體育生,他的文化科目成績卻十分優異,雖然因訓練會落下一些課程,卻總是及時補上;他也能同他人和睦相處,他與張培萌協手共進,互相幫助,拿下了亞運會冠軍,並刷新了全國紀錄用一句話總結蘇炳添的真實寫照:不論在路上走得多遠,始終不忘記當初為何上路。

從第一次跑進10秒到跑進決賽,蘇炳添一次次逆天改命,與時間和命運賽跑,一次次挑戰自我,超越自我,即使沒能拿到獎牌,又有何妨?致敬“中國速度”,也致敬每一位為了國家榮耀而拼搏的英雄!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個人觀後感10

“劇變中的不變,喧擾中的沉寂,疾行中的佇立,眼花繚亂中的凝視。”《感動中國》給主持人敬一丹帶來了這樣的感受。在缺席《感動中國2020》後,早已退休的她再度迴歸。

“我們對每一個人物表達不過分、不濫情,沒有拔高的表述,儘可能介紹一個真實的人,將真正的好人表現出來。”在敬一丹看來,接近真實就是這檔節目能保持長久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尋找好人”,這是《感動中國》的初心,是節目最早的“核”——梳理過去一年所發生的事,發掘新聞事件中的主角,感性地刻畫歷史瞬間,放大歷史細節。

我們的時代從來不缺少偶像和英雄,重要的是推崇什麼樣的偶像與英雄。從創辦初始,《感動中國》就聚焦於推動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主體力量,成功評選推出了一個又一個平凡而偉大、樸實而真誠的典型人物。

從“不懼碾作塵,無意苦爭春”的張桂梅,到“島再小也是國土,家未立也要國先安”的王繼才、王仕花;從創造卓越成就的科學巨擘錢學森,到用20年的跋涉飛雪傳薪的普通郵遞員王順友……在人們眼裏,他們都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感動中國》實現了全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動員。每屆“感動中國”的籌備都歷時數月,這本身就是發現先進、褒揚先進、學習先進、效仿先進的宣傳過程,更是先進人物感動公眾、傳承精神、延伸理想的有效途徑。

在節目開播前,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為《感動中國》送來天上的祝福,其中葉光富講述了他與節目的故事,“2003年神舟五號一飛沖天,當時我只有23歲,還是一名飛行員,震動環宇的首次飛行給我內心種下了航天夢的種子。”而那一年度的感動中國人物,正有我國第一位飛天的航天員楊利偉。

近年來,各地也推出當地的“感動人物”。在一個個“感動人物”故事的講述中,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斷傳承發揚。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個人觀後感11

“從霓虹燈的叢林中轉身,讓雙腳沾滿泥土。從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過偏見,用鋼梯超越了懷疑。一條無窮之路,向世界傳遞同胞的笑容,你記錄這時代最美的風景。”這是給予香港無線電視的主持人陳貝兒的頒獎詞。

2021年春天,陳貝兒來到內地,帶着滿腹疑問,踏上了一條“無窮之路”。歷經3個月,陳貝兒一行5人,穿梭全國6個省份,10個脱貧地區,深入海南熱帶雨林、川藏高原、戈壁沙漠,天南海北,翻山越嶺,拍攝製作了12集紀錄片,生動具體地見證了中國的脱貧之路。

偉大精神引領着偉大事業,“無窮之路”,寓意“沒有貧窮的道路”,陳貝兒感人至深的故事正是發生在新時代打贏脱貧攻堅戰的偉大實踐中。

黨的十八大以來,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週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脱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脱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鉅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蹟!

這樣的人間奇蹟,寫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寫在奔騰的歷史洪流中,也誕生了無數的感人故事:有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在脱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的黃文秀;有“一心只為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用自己46年的短暫生命兑現了對黨和人民承諾的貴州省晴隆縣委原書記姜仕坤;有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河北農業大學林學院教授李保國。

在節目中,蘇炳添直言:“一路走來,我最想感謝的是國家。是祖國的幫助,讓我一步一步走到了奧運百米決賽的跑道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運動健兒一次次突破極限,創造佳績。2014年仁川亞運會,中國隊勢如破竹,連續第九次高居金牌榜榜首;2016年裏約奧運會,中國隊奮勇拼搏,連續第五屆奧運會躋身金牌榜前三;2021年東京奧運會,金牌數、獎牌數均位居第二;2022年北京冬奧會,創造“史上最好成績”。

歷史前行的每一步,無不需要精神力量的推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機活力。

今天,中國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強,極大增強了志氣、骨氣、底氣,在歷史進程中積累的強大能量充分爆發出來,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歷史主動精神、歷史創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書寫着新時代中國發展的偉大歷史。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個人觀後感12

楊振寧青年時期喜愛物理,而且想成為一位實驗物理學家。1943年楊振寧赴美國留學時,就立志要寫一篇實驗物理論文。1946年,楊振寧進入芝加哥大學費米主持的研究生班,希望能在費米的指導下寫篇實驗論文。當時,費米正忙於在阿貢國家實驗室從事軍事技術研究。像楊振寧這樣初到美國的中國人是不能隨便進入阿貢實驗室的,於是費米建議楊振寧先跟泰勒做些理論研究,實驗則可以到艾裏遜的實驗室去做。

艾裏遜是芝加哥大學物理系的一名教授。在費米的推薦下,楊振寧成為艾裏遜的6名研究生之一。然而,在實驗室工作的近20個月中,楊振寧的物理實驗進行得非常不順利,做實驗時常常發生爆炸,以至於當時實驗室裏流傳着這樣一句笑話:哪裏有爆炸,哪裏就有楊振寧。此時,楊振寧不得不痛苦地承認,自己的動手能力比別人差!

一天,一直在關注着楊振寧、被譽為美國“氫彈之父”的泰勒博士關切地問楊振寧:“你做的實驗是不是不大成功?”

“是的。”面對令人尊敬的前輩,楊振寧誠懇地説。

“我認為你不必堅持一定要寫一篇實驗論文,你已經寫了一篇理論論文,我建議你把它充實一下作為博士論文,我可以做你的導師。”泰勒直率地對楊振寧説。

楊振寧聽了泰勒的話,心情十分複雜。一方面,他從心底深處感到自己做實驗確實力不從心;另一方面,他又不甘服輸,非常希望通過寫一篇實驗論文來彌補自己實驗能力的不足。他十分感謝泰勒的關懷,但要他下決心打消自己的念頭實實在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想考慮一下,兩天後再告訴您。”楊振寧懇切地説。

楊振寧認真思考了兩天。他想起在廈門上國小時的一件事:有一次上手工課,楊振寧興致勃勃地捏製了一隻雞,拿回家給爸爸媽媽看,爸媽看了笑着説:“很好,很好。是一段藕吧?”往事一件接一件地在他的腦海浮現,他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動手能力實在不強。

最終,楊振寧接受了泰勒的建議,放棄寫實驗論文。從此,他毅然把主攻方向轉至理論物理研究,1957年10月楊振寧與李政道聯手摘取了該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放棄有時候是十分困難的,甚至是十分痛苦的。適時地放棄,不僅需要勇氣和膽識,更需要遠見和智慧。人生之樹,只有捨棄空想與浮華,才能擷取豐碩甜美的果實。

志向堅定固然有助於人生走向成功,但超出自身能力的志向無異於空中樓閣,可望而不可即。所以,正確認識自己,揚長避短,放棄不切實際的追求目標,人生才會轉向真正的成功。楊振寧放棄物理實驗研究轉向理論研究是理性而明智的,他的選擇是他的人生與事業的華麗轉身。放棄也是一種智慧。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個人觀後感13

這位84歲的老人,腳步略顯遲緩,卻目光堅毅,他腳下的高原印記着他半個多世紀以來奮鬥的足跡。抗美援朝期間,年僅13歲的吳天一申請入伍,之後被分派到中國醫科大學學習。1958年,經歷了朝鮮戰場洗禮的吳天一跟隨部隊調防到青海,在這裏他見到了大量因支援高原建設而患上高原病的患者,其中一位志願軍的戰友尤其讓他印象深刻。

吳天一:痰多得從鼻子裏、口腔裏、嘴裏面都湧出來,缺氧特別嚴重。他説飛機大炮都沒把我打倒,我到了這個地方,得了這個怪病。最後,他就去世了。這個話也刺痛了我,這也是激發我要從事這一項研究的一個起因,一個動力。

從此,吳天一開始了他六十多年的高原病學研究,而在當時的中國,這是一項空白。為了獲得第一手的研究資料,吳天一人生的黃金時代,多數是在青藏高原的調研中度過的。山路崎嶇,需要騎馬行進。在騎兵支隊當過兵的吳天一,常常笑稱自己是塔吉克族的好騎手。

趕着馱儀器和行李的犛牛,餓了吃凍成冰坨的羊肉,渴了喝牧民的奶茶。為了拿到一份珍貴的樣本,吳天一常常要一天騎行六、七十華里。

在調研途中,吳天一遭遇過六次車禍,留下14處骨折。最嚴重的一次一根肋骨差一點就戳入心臟。100天后,他又出現在了馬背上。在高低壓綜合艙的人體實驗中,吳天一耳膜穿孔;阿尼瑪卿山科考,雙眼白內障;長期高原奔波,導致慢性高原心臟病。

吳天一:應該説全身很多地方的機器都有損壞。但是你做高原,你沒有這樣的獻出你不可能會有這樣的獲得。

身體屢遭重創,而理想的火焰卻愈然愈旺,吳天一對於高原病學的研究也愈發深入、透徹。2001年,青藏鐵路修建,吳天一擔任醫學專家組組長,他主持修建了45個高壓氧艙、38個低壓艙,建立了三級救援體系,以確保每一位築路工人都能得到最有效的高原救治。

吳天一:因為要保證工人的安全,生命是第一位的,青藏鐵路建設的時候,這些工人很多都要寫血書的,一定要參加。

吳天一和醫療團隊的目標是“不死一個人”,他們按照最高標準,制定了縝密周全的醫療救助體系,而最終5年14萬築路大軍無一因高原病死亡,這被國際醫學界稱為高原醫學的奇蹟。

守護高原人民和建設者的生命健康,是吳天一的初心,而六十多年來,他把自己的生命和激情都融進了廣袤的青藏高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