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讀後感15篇

來源:文萃谷 4.96K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人生》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生》讀後感15篇

《人生》讀後感1

在這次暑假期間,我讀了路遙的一本名為《人生》的書,令我感受頗深。

路遙筆下的高加林,是一位雖有一身才華但無用武之地的人,本過着平凡安逸的生活卻被他人所打攪。這怎會不令人惋惜,不心痛呢?在他人生最低落的時候,一位善良的女孩——巧珍走進了他的世界,並給他原本暗淡無光的生活帶來了一束光,讓他撿回來了失去的那份信心。

兩人本會攜手平平淡淡的走完這一生,但偏偏老天又給了高加林一個出人頭地的機會,野心本就大的他怎麼會放過?於是,憑藉着記者這一職位,他總算是混出了頭。可自命清高,愛慕虛榮的他,卻為了與自己尊貴的身份相稱拋棄了那位陪他走出低谷重振旗鼓的女孩,轉而去選擇了一位在他眼裏飽讀詩書的黃亞萍。他靠着這段關係攀上了更高的地位。可惜了,老天又怎會讓這樣有着骯髒思想的人幸福美滿?他那與黃亞萍靠着利益而維持的愛情又怎會長久?最終高加林靠關係的事情敗露,不得不重回以前那個小小的村落,沒有了錢和權的他理所當然的被黃亞萍所拋棄,回到了那個小小的村落後他去找回巧珍,可物是人非,巧珍早已成為別人的新娘。一切都是高加林咎由自取罷了。

讀罷全文,我不禁感歎:世界上有太多的如同‘高加林’一般的人,當你選擇了某件你認為更有利更美好的事物的同時,必定會丟下那些原有的可能真正適合你的事物。當然,如果你追求的那些美好事物是真正屬於你的那必然是最好的,可若是你的選擇沒能讓你走上你想要的那條路時,回過頭你會發現,最初所擁有的便是那些羨煞旁人的,所適合自己的啊,可那些早已被你丟棄,又怎麼有資格去後悔呢?

反過來看巧珍,她是一位受條件限制讀書較少的農村女孩。她淳樸自然,善良的心地如同一片清澄明亮的湖水。少年時期的她就對高加林有了愛慕之心,本以為毫無色彩的她這輩子都不會和他有任何的關係,但在高加林處於低谷時照顧他的巧珍,第一次有了對愛情的憧憬和渴望。巧珍用他她最深沉的愛陪着高加林走出低谷。就算最後她被拋棄了,對他也沒有任何的怨言,而是及時的去規劃自己的人生,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麼,這時的她,依舊是善良而令人惋惜的。

最後,無論是“高加林”也好,“巧珍”也罷,人生總要面對大大小小的選擇,在做出這些選擇前,總歸還是要好好地衡量選擇後的舍與得。無論選擇的結果如何,不違背自己的初心,不會讓自己後悔就好。

《人生》讀後感2

人生幸福是人生的樂事和人生的造化。伍春軒老師的散文集《幸福人生》是他幸福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他積古稀之年人生經驗對幸福真諦的完美詮釋。

人從一來到世間,就一直嚮往和追求幸福。幸福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和不同的理解。上個世紀30年代初出生的伍春軒,閲世70多個春秋,他沉思、他寫作、他的一切努力和拼搏都在追尋幸福,他從部隊轉業後長期從事教育工作,1993年從學校退休後,更是深愛文學、筆耕不輟,創作越豐,幸福越多。他的人生感悟是:美文相伴,幸福人生。

幸福人生是積極的人生。教書育人,伍春軒老師對學生講得最多的是好好學習、積極進取。他的文章寫得最多的也是壯懷勵志篇。有志者,事竟成。只有不斷努力奮鬥才能創造自己的幸福。他寫的寓言《自命不凡的驢子》就是催人上進。

幸福人生是健康的人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是人生幸福的基礎。幸福人生來自修身養性。《學會樂觀》《人生寡慾自得其樂》,人要有豁達樂觀的心胸才能常常快樂無比。從容淡定,幸福常隨。書中還有一些關於養生的文章也給人許多教益。

幸福人生是快樂人生。快樂來自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人生追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幫助別人,快樂自己。《精神的太陽》《心靈的家園》等篇告訴人們要塑造高尚的靈魂,樂生要先淨心樂心。什麼是幸福?在作者看來,靜靜地讀書是一種快樂,默默地寫作是一種快樂,幽徑漫步也是一種快樂。在塵世中,人能知足就能找到快樂、感受快樂、享受快樂。

幸福人生是奉獻人生。伍春軒老師年青時當兵為國戍邊奉獻青春,三尺講台教書育人奉獻知識的甘泉,退休後筆耕不輟奉獻優美的精神食糧。人若只想索取,必生貪得之心,慾壑難填,羈絆太多,就不可能快樂。奉獻的人淡泊名利,就能幸福無比。伍春軒老師對幸福的理解就是無悔的奉獻。

《幸福人生》中的許多篇章是教人作文教人做人的。作者擷起生活中的朵朵浪花,從滴水中折射出太陽的光輝,字裏行間閃爍着哲理的光芒。《幸福人生》是他人生智慧的凝結,也是作者對人生細細品味吐出的芳華,散發出歷史文化名城鍾祥蘭台幽蘭芬芳。讀《幸福人生》可以悟出許多生活之道、為人之道、幸福之道。讀透《幸福人生》,幸福就會與你常相隨。

讀《幸福人生》,享人生幸福。

《人生》讀後感3

海棠何止這般紅豔?人生何止這般境界?年已高齡的季老先生正是用這質樸的文字去抒發自己對人生的思考,與我們展開心靈對話,感慨人生。

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在哪裏?已處於望九之年的季老先生依然在思考這個問題。他在書中寫道:“回憶起自己的童年,眼前沒有紅,沒有綠,只有一片灰黃。”處於舊社會的他,單調,死板,固執,是他生活的寫照。我們降臨在這世上,必定是上帝的苦心安排。我們早已註定要在生活中遇到特定的人或事,對社會做出的怎樣的影響,我們的人生雖然是被動的。但我們要在被動中有所作為。人生不能只是吃喝玩樂或昏昏沉沉就算了事,我們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把握好自己的一生,讓生命煥發光彩。在生與死的對立面上,最重要的則是人生是否有價值。季老先生認為:“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

不完滿才是人生

“月有陰晴圓缺,人生十有九不如意。”世界上百分之百完美的人生是不存在的。正如每當過年時,祝福語總會是“萬事如意”,但又有誰能真的事事順心呢?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只能盡力去爭取。正如季老先生的一生,有陽關大道,也有獨木小橋。他經歷過滄桑鉅變的歷史,經歷過最貧窮的時期。但在這漫長的人生路上,他始終選擇做一個樂觀主義者。他沒有怨天尤人,更沒有消極沉淪。他堅信:“既然冬天已經到了,春天還會遠嗎?”在一片灰黃裏,他看到了湖光塔影,看到了自己的一生。這一切。都源於他的心境,他高尚的人格。“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是啊,人生路源於心境,我們只有內心恬淡,寧靜專一,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達到遠大目標。所以季老先生提出:“不完滿才是人生。”

季老先生的文章,雖沒有太多華麗的語言,但向我們展示出的,卻是一段有聲有色的人生旅途。它讓我感悟到人生的真諦,世間的真理,體會到他對智慧的渴望。也告訴我們,人生雖不完滿,但我們也應該在這不完滿的人生中找到自我,走好自己的人生路。這本書純淨了我的思想,洗滌着我的心靈,滋潤着我人生的幼苗。雖然老者的人生觀我一時難以明白,但我會去仔細琢磨,用心品味。

季老先生的後半生是孤獨的,孤身在外,留下的只有懷念與回憶。而所能引起他的思緒的,所能在異國他鄉陪伴他的,正是海棠——

在一片單調的房頂中,穿插着一樹繁花,絢爛得像是西天的晚霞,這便是海棠。海棠不止這般紅豔,因為它還寄託着季老先生對祖國深深的眷戀。

在一個世態炎涼的社會中,摻雜着一線光明,明亮得像是燃起的火苗,這便是人生。人生不止這般境界,因為它還等待着我們去思考,去追求。

《人生》讀後感4

歌德説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高尚的人説話”而《培根論人生》正是這樣的一本書。書中談論了人生的價值,它告訴我什麼是真正的真善美,告訴我天性與修養的關係,嫉妒與猜測總是會毀掉人世間最美好的東西,其中《論真理》《論死亡》《論善良》是我最喜歡的。

‘什麼是真理’當年彼拉多提這個問題時是不指望得到答案的,因為他認為世人多數心隨境變。

真理分神學、哲學、實踐等。每個人對真理的認識是不同的,甚至有些人根本不相信真理的存在,因為他們會認為堅持一種信念就等於自帶一種枷鎖,會使思想和行為受到束縛,這就是有時候人們寧願追隨詭言,也不會追求真理的原因。比如説‘有一天,人們如果把虛榮心,虛妄的自我估計,各種異想天開的揣測都清除掉,許多人的內心將會顯露出許多渺小、空虛、醜陋,以至於連自己都感到厭惡。

對於世人來説,真理猶如珍珠,它要在陽光的照耀下才變得明亮。真理不是那種紅玉或者鑽石,需要藉助搖曳不定的燭光而幻化出五彩繽紛的色彩。

曾經一個預言家説,基督返回人間的時刻,就是在大地上找不到誠實者的時刻---因為謊言就是請求上帝來執行末日審判的喪鐘。對於虛偽和欺詐者們,這可是一個嚴肅的警告啊!

就像是兒童畏懼黑暗一樣,由於人們聽信了太多鬼怪的傳説,人類對於死亡的恐懼也增大。

其實,與其視死亡為恐怖,倒不如採取一種宗教性的虔誠,從而冷靜的看待死亡---將其視為人生必不可免的歸宿,以及對塵世罪孽的贖還。

然而,人類的心靈並非真的如此軟弱,以至於不能抵禦和克服對死亡的恐懼,---復仇之心可以壓倒死亡,愛情之心能夠藐視死亡,榮譽感可以使人現身死亡,哀痛之心可以使人奔赴死亡······而懦弱會使人在死亡尚未到來之前心靈就先死了。

死亡無法征服那種偉大的靈魂。這種人,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也始終如一,不失其本色。

而死亡還具有一種作用,它能夠消歇塵世的種種困擾,打開讚美和名譽的大門---那些生前受到妒恨的人,死後將為人類所敬仰。

我個人認為善良的定義就是有利於人類。這也是古希臘人所謂的“仁”,或者“人道精神”,但意義還要更深一些。善良,是人類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質中最偉大的一種。

人性中既有天然向善的傾向,也有生來向惡的傾向。那種虛榮、急躁、固執的性格還不是最壞的。最惡的乃是嫉妒他人以至對其加以禍害。有一種人轉靠落井下石,給別人製造災禍來謀生。善的天性有很多特徵。我們可以由此去認識一個善良的人。

《人生》讀後感5

前幾天讀到一本《幽默與人生》,主要內容:在人際交往中,大家普遍喜歡與幽默風趣的人接觸,喜歡與幽默的風趣的人一起工作,共同生活。而幽默風趣的人本身也快樂自在,所以幽默對人對已都有好處。

美國的一家諮詢機構曾經做過一次別出新裁的調查,“你身邊什麼樣的人最受歡迎?”本以為回答會有一個豐富多采的結果,卻出現了驚人的一致性:懂得幽默、富有幽默感的人,是最受歡迎的人。其實很多的成功者都善於幽默,幽默作為人際交往的工具,不但可以幫助他們樹立形象、增加了人格魅力,還可以獲得別人的同情、理解、喜歡與支持。毛澤東、林肯、丘吉爾等中外名人都是善於利用幽默技巧的大師。例如:在轉戰陝北時,毛澤東率領隊伍夜進田家灣。十幾個同志與毛澤東擠在一座窯洞裏睡,房東大嫂不安地説:“這窯洞太小了,地方太小了,對不住首長了。”毛澤東笑着説:“我們的隊伍太多了,人馬太多了,對不住大嫂了。”這樣一説,大家都笑了。一下子消除了房東大嫂的不安。書中還講了一個故事:丘吉爾首相正赤條條地躺在浴缸裏時,羅斯福總統突然推門闖進房間,在這尷尬的時刻,丘吉爾神情自若在説:“美國總統先生,我這個英國首相在你面前可是一點都沒有隱瞞啊。”這句話立刻化解了倆人間的尷尬。據説從那以後,兩人的關係比以前親密了許多。

其實幽默風趣的人不在於文化的多少或是地位的高低。記得《紅樓夢》中劉姥姥就是一個幽默高手:在賈母的一次宴請時,鳳姐、鴛鴦擇揀了一碗鴿子蛋放在劉姥姥桌上。賈母這邊説“請”劉姥姥便站起身來。高聲説道:“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吃一個老母豬不抬頭。”自己卻鼓着腮不語。眾人先是發怔,後來一聽,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來。她的幽默換來了賈府老少主子們的一片笑聲,説明劉姥姥是一個善於製造幽默的人。這次宴席,也由於有了劉姥姥,因此一直笑聲不斷。事後,她意外地得到了許多銀子和吃穿日用之物。還有,前兩天吃飯時,一個女同學提酒説:我是性情中人,我乾了這一杯。另一個男同學接着站起來説:我是性中情人,我也乾了這一杯。他這一説完,大家都笑成一團。

隨着社會的發展,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不斷加大,人與人之間更多的是權與錢的竟爭,少了許多理解和友愛,平常説話都小心翼翼,最流行的一句話就是“鬱悶”。所以在工作與生活中,多一點幽默可以使人們和周圍環境更融洽,讓我們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我是一個性格開朗的人,但不善於交談,更不是一個幽默的人,可是我喜歡聽幽默風趣的人講話,俗話説:笑一笑、十年少。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幽默也是一門藝術,以後我要多花點功夫學習幽默,品味生活、享受生活。哪怕是現學現用,也要贏得他人的笑聲,更要讓我平凡的生活充滿歡笑。

《人生》讀後感6

風在吹,風起的時候,看樹木就最清楚了,用樹枝揮手歡迎,新一季的來臨……風在吹,風起的時候,需要找伴……風在吹,在風吹起的時候……這是韓雅林寫的關於自己父母故事中所出現的,在風吹風起時,他的父母相識,之後相愛,在十七歲時有了雅林……

我認為《撲通撲通我的人生》是一部非常棒的一部電影。韓雅林是個患有先衰症的男孩,他雖然只是十六歲,卻有着八十歲人的身體狀況。他是個很懂事的孩子,當他心痛時,他只是一人忍着痛,直至昏厥都不願告訴他的父母,因為他知道因為自己的病,他的父母為他付出了很多,他不想再讓父母為他操心。但是,很多人都説,孩子是父母上輩子的情人,要前世的五百次的擦肩才能夠換來今生的一次回眸,可見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淵源是多麼的哪?自己有任何的傷痛卻不和父母説,這隻會讓父母更加擔心,更加操心,因為沒有把握的事情是最令人後怕的,我們應該在有傷痛時告知父母。

雅琳有令人羨慕的父母,雖然他們不能給他安逸、富裕的生活,但卻給了他比別人多更多的父母之愛,很多時候,愛比安逸,比富裕更重要,是任何東西都換不來的。雖然大洙與美娜有這樣病症的孩子,但是他們並沒有像其他父母一樣將孩子拋棄,而是儘自己的可能不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努力去掙錢給孩子治病,希望能夠讓自己的孩子像正常的孩子一樣,可以交到知心的朋友,上學。當雅林傷心時,他們也跟着傷心,但卻不讓他知道,在他面前總是笑着,笑着安慰他,開導他。他們愛他,美娜甚至認為是自己害得自己的孩子得了這樣的病,“十圈,二十圈,我熬夜跑運動場!一直跑到心臟都快跳出來!……”這是在深夜,美娜哭着對大洙説的,她自責,認為雅林變成這樣,像一個小老頭,都是因為自己曾經不想將他生下來去跑步所造成的,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這部電影,我認為想告訴我們的道理是:絕境中也有希望,堅持終會創造奇蹟!因為堅持,雅林的父母沒有放棄救治雅林的任何機會,因為他們堅信自己的孩子會好,會有一個與他人一樣的人生,不會在別人鄙夷的目光下生活。當午夜的鐘聲響起,雅林合上了那雙眼,在母親温暖的懷抱裏睡去,而他的父母,在車上傷心的哭着……看到這,相信很多人都會流下淚,都以為雅林已經離開人間,去往了天堂,其實不然……雅林最後活了下來,健康地活下來,與父母一起幸福的活下來。很多人都認為雅林活不下來,雅林他自己也這麼認為,他也想放棄治療,用僅有的生命過完所剩無幾的時光。但是,上帝是公平的,他不會放過一個壞人,也不會帶走一個無辜的好人,他會讓雅林好好的活着,健康的活着,幸福的活着……

《人生》讀後感7

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經説,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由此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着巨大作用和故人對《論語》的推崇。這是這本書開篇的一段話,簡短卻真的讓我們看出《論語》這本被人類社會推崇至今的著作對我們的確有着深遠的啟發和影響,至今,我們仍在學習仍在研究這本論語,還想參出更多的知識。可見這本書是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多麼輝煌的一筆。

于丹説:“這個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是的,《論語》告訴我們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它只是告訴我們如何適應生活,以不變應萬變,怎樣過上我們心靈所需的快樂的生活,怎樣用對的生活態度來應對快速發展的時代,找準個人的生活座標,怎樣在瞬息萬變的時代中活得舒心快樂。

孔夫子心胸寬廣,對待學生永遠態度緩和,因循誘導,這使的孔夫子的的教學態度也是儒家的一種態度,但孔夫子內心卻十分莊嚴,因為他有着強大的力量—便是信念。孔子認為:“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這種信念是多年強大而莊嚴。自古以來便有人想參透長生不老的奧祕,而這些人大部分必是有權有勢的王侯相將,一但有了財富有了權力便會有貪婪,就會“捨不得”死,而他早已將客觀規律拋之腦後,卻不知人類一但違背了自然規律就必然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而孔子卻早已參透這其中的道理,他認為最可怕的並不是死亡,而是國民對這個國家失去信仰以後的崩潰和渙散。也許正是因為這種態度和如此高深思想,孔夫子才會被奉為聖人吧。

古今中外的聖賢到底有什麼意義呢?那就是他會用對生活的體驗總結出一些對我們每個人都有用的道理,他把活潑的人生經驗,穿透滄桑傳遞到今天,讓我們至今仍然覺得温暖。“我眼中的孔子只有温度,沒有色彩”于丹是這樣形容孔子的,的確,孔子不需要多餘的東西來修飾他自己,他的言論、態度、思想都是陽春三月的微風輕撫過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温暖。

有時候讀過《論語》就會發現困擾着自己的心結早已無影無蹤,已經在讀書之中輕悄地打開轉為無形。曾經看來那麼複雜的事情都被聖人的幾句話輕易打散,就如同太極一樣,以柔克剛。

“仁”就是“愛人”,智就是“知人”,這種儒家的思想的確就像中國哲學的態度,莊嚴、理性、温柔、謙恭。孔子身上散發出這種融合的力量,就是“仁”與“智”的力量,也是愛的力量,而我們就將這種愛的力量一代代傳承,一代代受益。

《人生》讀後感8

生活總是這樣,不能叫人處處都滿意。但我們還要熱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愛的東西很多,不要因為一個不滿意,就灰心。

  ——路遙《人生》

情,兩個人一起在田間地頭唱信天游,兩個人一起在夜晚降臨時在一起聊東談西,兩個人同騎一輛自行車逛街,他們墜入了愛情的海洋,巧珍想着便可收他一生。其實劉巧珍也是對的,她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那就是愛這個文人高加林。

可是有些事説變就變,生活能把夢想變成現實同時也能把現實變成夢想,高加林的二叔從新疆轉業回來當了縣勞動局局長,而副局長馬佔勝為加林私底下在縣城謀了一份職業—縣委宣傳通訊幹事,後來加林慢慢的與自己興趣愛好相同的城市姑娘黃亞萍好了起來,一方面是他喜歡和她談古説今,討論國際問題,一方面他也想隨她去南京工作,去更大的城市發展自己,但後來張克南的母親不滿高加林把自己的兒媳婦黃亞萍搶過去,於是向地區紀委揭發了高加林走後門獲得工作的情況,於是高加林又回到了農村。

在高加林個人看來,自己是對的。但在整體的環境和巧珍、黃亞萍、張克南、德順、高玉德、巧珍父親看來,他是錯的,他不應該拋棄深愛他的巧珍,他不應該搶好同學克南的黃亞萍,他不應該忘記自己的出身,他不應該斷了根。

巧珍不希望加林離開他去城市謀求生路,她的加林哥有文化又寫的一手好文章,可以遠走高飛,但走出去以後會不會再像以前那樣愛她。而黃亞萍只是我個人覺得是在利用加林的心理弱點,使加林和她在一起,她心裏清楚,高加林是個志向遠大的人,將來隨她父母去南京工作對他有很大的吸引力,黃亞萍是自私的。為了自己的一己私慾,拋棄了張克南,也讓加林違背自己的內心放棄巧珍和她在一起。

巧珍是善良的,無論是電影當中給人的一種感受還是路遙在作品中所表現的那種巧珍的形象,都是非常可愛,活靈活現的,不論任何一個人都是特別喜歡她的。她最大的悲劇就是沒有上學,不識字。她也試圖靠近自己的加林哥,也讓自己的妹妹巧英教她寫漢字,其中包括“高加林”這三個字

文中不得不提的一個重要地點就是大馬河橋,他第一次被下了教師後因不習慣體力勞動,她母親給蒸了一籃子饅頭去縣城賣,由於他的羞澀不敢張口向市井那樣喊叫“賣饃了”,在文化館呆到將近傍晚時才回家,現實情況是饅頭一個都沒有賣,可就在這兒巧珍幫他把饅頭賣了,一個也不剩,同樣也就是在這兒—大馬河橋,他狠心在半路拋棄了的巧珍,也就是在這兒,他又一次回到了土地。

在農村,在土地上可以釋放自己的天性,而在紛繁的城市之中,人性、人格會被扭曲,渴望走出農村,嚮往城市,又懷念農村的那份人與人之間的純淨。

《人生》讀後感9

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讀完了路遙的《人生》。首先,要為自己驚人的閲讀速度鼓掌。也許小説扣人心絃的情節是使我不顧一切一口氣讀完的動力吧!

先概括一下主要內容吧:

一個當了三年臨時教師的年輕小夥子,被有後台的人頂替了。對於家庭環境困難的他來説,這意味着他又要繼承祖輩作為農民的命運。在開始的一個月裏,他彷徨,悲觀,但同村的一個漂亮,善良,能幹又對他芳心暗許的沒文化的女生又喚醒了他對生活的熱情。當他幾乎就要甘心一輩子當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時,天大的幸運降臨到他頭上。因為多年未見的叔父的關係,他平步青雲,大展才華,也得到了初戀情人的再次愛戀。藉着她的家庭背景,她即將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當然,前提是放棄那個對他痴心一片的農村姑娘。一心想要大展才華的他最終選擇違背自己的良心。可老天似乎就是要跟他開玩笑,因為“走後門”的關係,他又被送回了農村。可謂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當這個沉痛的打擊喚醒他內心的良知和對生活最真實的感悟時,那個他真正愛的人已經下嫁他人。

説實在的,我不懂為什麼作者給這個小説命名《人生》,我也看不懂裏面所藴藏的人生玄機,但我找到了一些觸動我心絃的東西。

對一個女生來説,從我的角度來看,最深刻的感悟如下:(也許真的是俗氣又世故)

永遠不要指望用自己的千斤情誼來留住一個男人的心。

我相信人有良知,但在金錢名望的誘惑下,沒幾個人抵得住誘惑。對一個胸懷天下的男人來説更是不可能。就像小説裏的主人公一樣,對別人痴心一片,掏心掏肺又怎樣。沒有共同的語言,對他的前途沒有幫助,他依然會毫不猶豫的甩了你。這樣的女人最終只會淪為別人的墊腳石,他只有在遭遇重創的時候才會想到從你那裏汲取一點温暖。

也許,有人會想到,誰讓你自己我懂得讀書學習,增長見識,可以與那個人長談闊論。也許這種優越性對一個落魄的男人來説,你的優點是優點,至少你可以幫他出謀劃策,鋪平他的成功之路。可是對一個成功男人來説,你的優點就不是優點了。他不願意自己的伴侶比自己強,不願意看到她毫不依靠自己還能很好得活下去,更不願意被一個女人超越。就像《飄》裏説的一樣,成功男人希望身邊的女人依賴自己,對自己談到的東西總是眨着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問十萬個為什麼,那樣他才有優越感。

我相信女生的本性是安分守己,沒有哪個女人在商場的廝殺中得到真正的幸福。女人最大的幸福,永遠是有一個願意一輩子跟自己牽手同行的伴侶。可是,在沒有確定那個人真的'願意跟自己一路同行時,總是逼不得已像個男人一樣堅強得活着。

哎,為女人悲哀啊!

《人生》讀後感10

在我心中一直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一直無法有清楚的答案。古人説:十五而向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我想自己連而立之年還未經歷,又何談不惑。

一直讀季羨林的《談人生》,季羨林談自己對生命意義、做人處事、名譽、朋友、壓力、困難、愛情、成功等等人生中各種境遇的看法,那麼我的一生怎麼樣完成?我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我的愛人?我的父母,兄弟姐妹?我的價值?

路遙的《人生》則通過小説的故事發展,展現每個人對自己人生的選擇,而這些選擇有出於慣性、本能、環境、也有慾望、夢想,在時間推移中,人物在不同境遇下通過行為表達自己的人生。

《人生》具體背景我沒有查證,應該在改革開放萌芽期,小説主人公高加林以農村知識青年身份出現,有激情、勤奮、才華、理想,在現實社會一次一次打擊下任堅持努力去實現夢想,但另一方面慾望、虛榮充斥着他矛盾的內心,並最終被衝破。劉巧珍一位勤勞、樸實、善良的農村女性,她渴望知識、敢於追求、熱愛生命、忠於現實,她給人以正面形象,或許表達着作者心中對一些事物美好寄託。黃亞平和克南雖都在城裏長大,但成長環境的不同也使他們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女性的黃亞萍任性而敢於追求,男性的也敢於追求,但男性的理性、努力也時時左右他的行為。高明樓的圓通、眼界和眼光,馬栓的圓滑,德順的眼光,高玉德的憨厚,劉立本的精明。

這本小説是朋友推薦的,總希望能找到一些什麼,可越是期望越是失望,直至被去除教師資格的高加林在農田裏對德順説“德順爺爺,我一開始就想把最苦的都嚐個遍,以後就什麼苦活也不怕了。”才被震撼。人最怕面對的是脆弱自己,大的是內心的堅韌。

社會是現實的,人生的岔口也有很多,選擇也就很多。在面對成績,成功時要保持冷靜,要戒躁戒躁,找到原本的自己,真實的自己。在失意的時候,在給自己希望,想想美好未來,重新看待自己,相信一切都會變好。在普通中,在平凡中要耐得住性子,需要努力積累,只有在積累後才能抓住機會,如果高加林沒有才華,也可能成為優秀的通訊幹事。要有堅韌的性格,在困難面前理清思路,克服困難,堅定不移的走出自己的路。

高加林還是高加林,雖然故事結尾他回到了高家村,但我想所有人都清楚只要他夢想不熄滅,此段經歷會成為他最為寶貴的財富。人要有夢想,要有激情,要吃苦耐勞,要敢於折騰,敢於寂寞。

《人生》讀後感11

這個寒假裏,我認真閲讀了肖川先生寫的《好教育、好人生》這本書,該書寫得豁達、平實與質樸,字裏行間折射出作者對教育、對生活的智慧與理性之光,散發出作者心裏的真情呼喚。

文章中説:“一個好的教師意味着什麼?首先意味着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作為一名教師,很少人不愛自己的學生。但是,在教育中,儘管有時我們為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可他們並不領情,甚至常常事與願違,收到相反的結果。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把他當做一個乎等的人來對待,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在教師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導才能成為教育,就本質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關懷學生,讓他經常具有作為智力勞動者的自尊感,作為公民的自尊感,作為自己父母兒女的自尊感,作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績而變得美好起來的個人的自尊感。我們要讓學生經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讓他們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費力氣,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穫。讀了這本書後,我不但對肖川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對他的偉大人格也充滿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誠的心、火熱的血、堅強的毅力、辛勤的汗水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讓每個教育工作者不忘己任,努力完善教育方法,貼近學生的心靈,給他們發展的空間,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的人才。

我想:良好的教育應該是由人性的,有靈魂的教育。作為老師的我們應該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來感染學生,老師自己首先要做到最好,愛學生、關心寬容學生與家長。

在平時的工作中,我總有這樣一個信念——“每個孩子都是平等的”。沒有差生和優等生,他們的“差”只是暫時的,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成功的教育。因此我總是向學生暗示:每一位都是平等的!平日千方百計去激勵學生而不是批評打擊學生,尤其對待“差生”更是抓住其點滴進步,大加表揚和鼓勵。因此,他們總也“差生”不差,信心十足的努力去做。

“每個孩子都是平等的”。讓我們處處為學生着想,用愛心,用不懈的努力共同托起明天更加燦爛的太陽!

《人生》讀後感12

《拐了彎的人生》這本書。希望能對每一個銀行從業人員有所警示和啟迪,從沉重的案例與痛徹心扉的懺悔當中,引以為戒,吸取這些人生教訓,遵紀守法,愛崗愛家。

元月一日,縣聯社就召開會議,要求全體幹部職工認真學了《拐了彎的人生》一書,並認真思索,寫出自已的感悟與心得。通過近一段時間對全文共13個經典案例的學習,書中的各位“銀行員工”從光鮮的各個崗位到到階下囚的轉變,實在令人惋惜。然而他們徇私舞弊,狂斂錢財,給國家、集體、人民的利益造成了損害,確實讓人痛恨,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他們在自己的職位上,有的利用自己的權利或是立場不堅定進行違紀違規的活動,有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進行犯罪活動。在他們任職期間,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他人謀取私利,索取非法收入,收受他人財物。他們的行為讓我們看到了他們扭曲的靈魂世界,完全喪失了作為一名金融工作者原則,喪失了自已的職業道德,他貪婪、享樂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背離了集體,最終走向了咎由自取的滅亡之路。要知道人生如屋,信念是柱,柱折屋塌,柱堅屋固。在任他們職期間,沒有真正理解“權”的含義,他把國家和集體賦予的權力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財產,看作是斂財的工具。權是一把雙刃劍,用好它,可為國家和集體造福,可拯救蒼生,用不好,則害人又害己。我們應當牢記權力的本質屬性和本質要求,無論自已在哪個工作崗位,無論你是從事會計、信貸還是負責人,都要牢記手中的“權力”是組織、集體的信任而給予的,要對得起組織、集體、家庭與自己。

通過學習,使我認識到:

一、道德風險是銀行內控重中之重。我們必須加強自已的法律知識的學習,需要加強自身職業道德的學習。縱觀案例中的人最初都有着淳樸的性格,對從事的職業有理想與抱負,擁有較強的個人能力、責任心以及開拓精神,都曾獲得過各種各樣的榮譽、頭銜,獲得過較好的業績,個人前程是條康莊大道,幸福家庭也引人羨慕。然而是什麼讓頭頂光環的人生之路拐了彎?其實從遵紀守法到違規違法僅在一念之差;因此,只有牢固樹立法律意識,加強道德水平建設的學習,才能更地防範道德風險。

二、我們應當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堅持自修其生,自律其行。要在自己的內心深處經常清理那些不健康的心理和需求,時刻提醒自己“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必須守住做人的底線。

三、我們應當正確認識腐敗現象的本質和滋生蔓延的原因,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居安思危,牢牢掌握抓好反腐敗的主動權,不被金錢、權力所迷惑,拒金錢於千里,不做權力的階下囚。要認真學習各項《違規處理辦法》、《業務經營不準》等各項文件制度,嚴禁觸犯這些。

《人生》讀後感13

如果能重返人生中的某個階段,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

可能很多人都曾在某個瞬間想過這個問題,想着假如回到過去,有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自己一定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從而改變自己現下的命運。然而真的有這樣的機會的話,命運真的會改變嗎?

《重返19次人生》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女主人公柔伊和丈夫艾德很相愛,但卻因備孕屢次失敗導致二人感情失和,他們的婚姻也面臨崩潰。

在一個尋常的早晨,他們大吵一架,艾德摔門而出,在車禍中喪生。

柔伊悲痛欲絕,昏迷後醒來,發現自己竟然離奇地回到18歲,重温了一遍和艾德相遇相愛的日子。

柔伊回到過去的這些日子,曾經是他們在一起甜蜜的日子,也有爭執吵架的日子,但是因為有了失去愛人的悲痛經歷,柔伊開始試着做出和當初不一樣的選擇:比如不厭其煩的對艾德表白自己對他的愛,比如在曾經二人爭吵的日子裏時選擇妥協、化解矛盾,甚至試着努力改變二人的命運……然而一切都是徒勞。

當柔伊回到曾經艾德發生車禍那天時,儘管她想盡辦法,但艾德還是死於車禍,柔伊再一次經歷失去人生至愛之痛!

經歷過失去艾德的痛,柔伊才明白:比起和愛人相守在一起的時光,生活的不如意和爭吵都不值一提!

想起曾經她和艾德因為生活瑣事而爭吵和疏遠,她無比悔恨。

重返19次人生,讓柔伊用另外一種方式面對她和艾德的感情,她把每一次重聚當作和艾德在一起的最後一天,從而無比珍惜。

柔伊再次面對艾德的離去是意料之中,卻又讓人惋惜。值得安慰的是,作者給了讀者一份希望——柔伊甦醒後發現自己懷孕了。這是艾德留給柔伊的珍貴的禮物,讓柔伊重拾生活的信心。

小説中還提到了柔伊的好友簡。本來柔伊和艾德在一起後和簡的來往就少了,但是重返人生讓柔伊意識到了自己不該因為別的事情而忽略了朋友。

還有柔伊的妹妹蘇珊和蘇珊的兩個孩子,之前因為自己備孕失敗,柔伊也很少和她們聯絡,重返人生也讓柔伊明白親情的可貴。

這部小説看似離奇,卻向讀者傳遞出一個很重要卻又很容易被人忽視的道理:

珍惜你擁有的親情、愛情、友情,珍惜你身邊的一切!

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意識不到身邊的一切有多麼可貴,但是當我們因工作壓力、生活瑣事而和親人、愛人或朋友之間發生不快時,不妨冷靜下來想一想:

究竟什麼才是我們一生當中最重要的?

我們總覺得來日方長,總是因為工作而忽略了身邊的人,但實際上,生命短暫,我們應該善待自己身邊的人,特別是深愛自己的人。

珍惜身邊擁有的一切吧!

《人生》讀後感14

清晨,本就應是在家裏悠閒自在的吃一頓早飯的時間,可注重高效的上班族們急急忙忙地飛奔單位;而學生們也正爭分奪秒的趕向學校,每時每刻都在為那最終的一場考試準備着,做不完的練習,寫不完的作業。我們被高壓和快節奏的生活壓迫得喘但是氣來,從早上被鬧鐘吵醒,匆匆忙忙奔向學校,備課、講課、改作業,一天緊張忙碌的工作,累得筋疲力盡。美妙的音樂、泛着墨香的書本、一路的風景從沒有時間,也沒有情緒去欣賞。這就是所謂的生活嗎?

也許,我們就應偶爾抽出那麼幾分鐘,去體會一番什麼叫真正的生活。翻開于丹的《趣品人生》,就彷彿變成了深山隱士,沒有了塵世的喧囂,沒有了俗人的市儈,有的只是無限的寧靜與雅緻。一字一句,將人的靈魂領入了最純粹的自然之中,帶着我們感受古文化中的生活之趣。捧起這本《趣品人生》感到了人生的另一種滋味。于丹講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以各種事例告訴我們,高品質的生活並不是有錢人、有閒人的專利,每個人都能夠擁有古代名士般悠閒舒適的生活。在書中,她傳達給我們一個理念:用休閒的方式找回淡定幸福的自我,也是一種生活的方法。于丹認為,悠閒是內心的一種發現,悠閒是一種樂趣,悠閒是生命的一個節拍。

我們感歎生活的瑣碎和無趣,感歎幸福在這天似乎變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我們自我把尋找快樂的潛力給丟了,丟給了繁雜的生活、丟給了忙碌的時間、丟給了世俗的名利。我們所有的悠閒和情趣丟棄的無影無蹤。

我們的生活需要一些看似無好處的事情來進行調劑,人生苦短,生存的好處不光在於奮鬥和拼搏,還在於懂得欣賞擦肩而過的美麗和隨處可見的淡然。正如書中的介紹:“于丹教授將帶領我們體驗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杯茶,於閒適間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覺。悠閒的情趣與生活方式並非要讓我們閒置大把的時光,放下理想和職責,而恰恰是要讓我們在建立價值的同時不要丟失自我。無論生命的道路上多麼忙碌,不妨忙裏抽閒讓自我停一停、靜靜心,回頭看看最初的起點,向前望望最終的歸宿,然後帶着一個從容的自我,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人能夠憧憬未來,能夠緬懷過去,但能夠抓住的只有此刻,如書中《序》裏所説,做一些看似無用的事。為當下的生活增添一些趣味,在俗世生活中欣然品味“琴棋書畫詩酒花”、“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意境。雖然由於自身的底子薄,達不到那樣的高度,但是,我們能夠多學習,取長補短,將能做的會做的,且有意境的事充分發揮。

《人生》讀後感15

《人生》這部小説中,擺在高加林面前有過無數個選擇,而他也就是在這些選擇中最後走向了悲劇的收場。不只是高加林,我們每個人都面臨着人生的無數次選擇,也正是對問題不同的選擇塑造了我們一個個鮮活而各異的生命。在文中,作者極力刻畫了激烈的矛盾與衝突,但在高加林在巧珍和黃亞萍中的掙扎刻畫的不夠,這也許是為了讓讀者對高加林最後的決定不那麼的憤怒吧。

高加林他有才情、有身材、有學問、有抱負,這在當時的少女們心中應該是典型的白馬王子形象,這樣的他能引起巧珍的注意和愛慕這並不奇怪。然而對於高加林巧珍對他的感情他卻是在一無所有時才真真醒悟過來,他總是為巧珍與他之間的感情塗抹上名利與階層的色彩,如果不是因為教師職位被撤、如果不是心中對劉立本和高明樓的報復,他是否會正眼瞧巧珍,是否會心甘情願的與鄉下沒讀過書的巧珍在一起,這些都是未知數;即使在熱戀的時候,他也不忘劃清學問的自己和沒讀過書的巧珍之間的界限,他對鄉里人的鄙夷使得在黃亞萍出現時,他對巧珍徹底感到無話可談。他總是把讀書人和沒讀過書的人劃分的一乾二淨,標榜着所謂的讀書人的清高,實際上卻是他愛慕虛榮、自負浮躁的藉口。

高加林有遠大的抱負,不甘滿足現狀,一心進取,憧憬着繁華都市的美好生活,這一切都無可非議。然而在閉塞的鄉村,沒有任何“背景”的他只能一次次接受命運的擺弄,而他倔強的性格卻又絕不甘於接受命運,空有一身才華卻無處施展。他痛恨自己的貧窮,但他卻極度貧窮;他希望在他人面前極盡風光,但卻總在人前丟盡顏面。這些都給高加林造成了無限痛苦。

然而事實上,這些痛苦的締造者正是他自己,因為他自命清高,他愛慕虛榮,他躁動不安,他對生活百般挑剔,他過於倔強而少了對於未來未知的應變能力,他只願過一種生活而無法接受和適應其他的生活,他不懂得如何在現有生活中處理得當、安心生活,而是不安現狀,任憑慾望無限度的膨脹,但卻又少了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勇於承擔後果的決心。他智商雖高,可惜情商不足,一個不會應變、不負責任的人,他能有什麼大本事呢?

其實,人生的確是矛盾的,試想如果我們處在高加林的同等境遇,我們敢保證我們會做出比高加林更正確的選擇嗎?當我們作為鄉里人被人奚落和鄙視時,我們就能保證自己仍能保持內心的清醒而不致做出更加狂熱的舉動來嗎?恐怕到時候我們也會感歎悔之晚矣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