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的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1.02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明朝那些事的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明朝那些事的讀後感

明朝那些事這本書很早就買了,直到寒假,才抽出時間來看。雖然我還沒有把這本書讀完,但是我已經能夠理解,為什麼這本書那麼暢銷,那麼受人喜愛。

作者最大的成功,我想是用通俗的文筆,把本來艱澀難懂的歷史,變得非常活潑,尤其是對人物的描寫,篇幅不長,卻讓讀者感到活靈活現,躍然紙上。

書中刻畫的這些人物讓我印象尤為深刻。

一個皇帝

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皇帝不是開國的皇帝朱元璋,也不是在位最久的萬曆,而是朱棣。

朱棣是一個傳奇的皇帝,在我看來,他一生的功過都有,功大於過。

朱棣打敗侄子朱允炆,展示了他非凡的軍事才華。而登基後的殺戮,則體現了他的殘暴和軟弱。這也是他最大的過失吧。

在朱棣統治期間,他北征蒙古,南平安南,所向披靡。他派鄭和幾次遠航,傳播了中華文化,永垂青史;他修訂了《永樂大典》,這本書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它絕不僅僅是一部書,而是一座中華文明史上的金字塔。

不少史學家給了朱棣極高的評價:

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得評如此,足當含笑九泉!

是的,他不是一個好人,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皇帝。

兩個大臣

從1368年朱元璋稱帝,到1466年明朝滅亡,幾百年裏,可謂人才輩出,但我只對其中兩位大臣最為欽佩。

于謙

是于謙挽救了北京城,他是我心目中永遠的英雄。當北京城被圍,多數大臣主張逃跑的時候,是于謙一聲大吼,堅持留守,併成功的組織了北京保衞戰。沒有于謙,歷史必將被改寫,會被寫上恥辱的一筆。幾百年後,我們仍然對於謙充滿景仰。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和他的詩將永遠被人傳頌。

鄭和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鄭和能得到這樣的評價,當之無愧!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由於他幼年的不幸遭遇,他沒有能夠成家,留下子女,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一個偉大的,為後人懷念的人。

他歷經坎坷,九死一生,終於實現了這一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偉大的壯舉,他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促進了明朝和東南亞、印度、非洲等國的和平交流,並向他們展示了一個強大、開明的國家的真實面貌。

雖然他的個人生活是不幸的,也沒有能夠享受到夫妻之情和天倫之樂。但他卻用自己的行動為我們留下了一段傳奇,一段中國人的海上傳奇。

而創造這段傳奇的鄭和,是一個英雄,一個真正的英雄,是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的驕傲。

三個女性

書中女性人物並不多,但是並不妨礙讀者對她們留下深刻印象。

馬皇后

她從朱元璋於危難之中,在朱元璋被困,就快餓死的情況下冒着生命危險給朱元璋送飯。她雖然是個女子,卻頗有膽識,陳友諒進攻龍灣時,她捐助自己所有的`首飾財物勞軍,並組織婦女為軍隊縫補衣物。

即使在大富大貴後,她也保持了簡樸的作風,不驕不奢,並勸告朱元璋不要忘記民間的疾苦,甚至在用人上,她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願得賢人共理天下”,被朱元璋引為至理名言。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阻止了朱元璋的很多惡行

朱元璋要殺朱文正,她勸告朱元璋,朱文正是你的侄子,立有大功,請你不要殺他。

朱元璋要殺李文忠,她勸告朱元璋,李文忠是你的外甥,也是你的養子,留他一命吧。

朱元璋要殺宋濂,她跪下求朱元璋,宋濂是太子的老師,老百姓尚且尊師,何況帝王家呢。

她就是這樣用她的慈愛去關懷每一個她認識或是不認識的人,把他們從朱元璋的屠刀下救出來。

她比朱元璋更知道人命的可貴。

她重病後,自知很難醫好,居然拒絕醫生為她醫治,朱元璋問她原因,她的回答實在感人心魄。

她説:人的生死是由命運決定的,求神拜佛是沒有用的,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如果讓醫生為我醫治,服藥無效,陛下一定會降罪於醫生,這是我不想看到的。

這是一個始終用自己的愛心關懷他人的人,即使在生命即將結束的時候,她還是那樣做的。

她在病榻上留下了給朱元璋的遺言

“願陛下求賢納諫,有始有終,願子孫個個賢能,居民安居樂業,江山萬年不朽。”

説完,她含笑而逝。

馬姑娘,這個平凡的女子,在困難的歲月裏,她沒有嫌棄出身貧賤的朱元璋,而是跟隨着他,為他奉獻了自己的一切,無論環境多麼險惡,情況多麼複雜,她始終遵守了自己當年的承諾。

無論貴賤生死,永不相棄

在今天,我們可以説,她是一位偉大的女性。

錢皇后(朱祁鎮的妻子)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抓,朱祁鎮並沒有屈服,他依然每天站在土坡之上,向南迎風眺望,無論颳風下雨,日曬風吹,始終堅持不輟。

也先的將領被朱祁鎮的這一行為徹底折服了,他們佩服他,卻也不理解他。他們不知道,到底是什麼樣的力量在支持着這個人,使他在絕境中還能如此堅守自己的信念。

“為什麼你能一直堅持回家的希望?”

“因為我相信,在那邊,還有一個人在等着我回來。”

千里之外的京城確實有一個人還在等着朱祁鎮回來,即使全天下的人都背棄了朱祁鎮,但這個人仍然在這裏等待着他。

痛苦沒有能夠換回她的丈夫,卻損害了她的身體,由於長期伏地痛哭,很少活動,她的一條腿變瘸了(損一股),到最後,她不再流淚了,不是她停止了哭泣,而是因為她已哭瞎了眼睛,再也流不出眼淚(損一目)。

朱祁鎮終於回家了,他知道,自己才是最幸福的人。他終於確信,在這個世界上,還有金錢和權勢買不到的東西,即使他不是皇帝,即使他失去了所有的一切,這個人依舊在他身旁,一直守候着他。

此情可流轉,千載永不渝。

我確信,從古至今,真情永遠是有的。

紀姑娘

也許是上天的安排,她進了皇宮,她雖然沒有權勢,沒有背景,甚至於沒有過人的容貌,卻有着一樣女人最為強大的武器——善良。

成化五年(1469)的一天,紀姑娘正如往常一樣認真清點着倉庫,一個人(明憲宗朱見深)走了進來。

這是他們之間的第一次相遇,他喜歡上了這個小姑娘。上天給了平凡的紀姑娘一個不平凡的命運,就在不久之後,她發現自己竟然懷孕了。可當時紀姑娘面臨的環境則應該用另外兩個字來形容——危險。因為當時的後宮正處於萬貴妃的管轄之下,而這位萬貴妃最不能忍受的聲音就是嬰兒的啼哭,對於她而言,這無異於喪鐘的轟鳴。為了她的地位,她必須除掉所有可能對她造成威脅的新生命——包括那些即將誕生的。

出於母親的天性,紀姑娘很想保住她出生的孩子,所以她多方隱瞞,從成化六年到成化十一年(1475),整整五年時間,緊密森嚴的後宮中多了一個孩子,這一點,幾乎所有的宦官、宮女、妃嬪們都知道,但他們卻無一例外地保持了沉默,守住了這個祕密。

只有一個人不知道——萬貴妃。

這不是一個故事,而是真實的史實,是發生在以爭寵奪名、勾心鬥角聞名於世的後宮中的史實。在這裏,人們放棄了私慾和陰謀,保守了這個祕密,證明了善良的力量。

讀史多年,唯一的發現是:幾千年來我們似乎在重複着同一種遊戲——權力與利益的遊戲,整日都是永遠也上演不完的權力鬥爭、陰謀詭計,令人厭倦到了極點。但這件事似乎是個例外,它真正地打動了作者。

在皇帝知道自己有個兒子不久,紀姑娘就去世了。她什麼連叫什麼名字都沒留下。她是平凡的,也是偉大的,在那些充斥着流血、屠殺、成王敗寇、爾虞我詐的文字後面,人性的光輝與偉大將永遠存在。

四個文人

在《明》書中,讓我最為欽佩的是這樣幾位文人

方孝孺

方孝孺一介書生,輔佐朱允炆,最終被朱棣所擒,大義凜然,誓死不降,他最終結局是:凌遲,滅十族。

方孝孺是一個敢於反抗強暴的人,他雖然死得很慘,卻很有價值,他的行為應該成為讀書人的楷模,他告訴後人什麼叫做氣節,他為我們所懷念。

楊慎

據《明史》記載,明代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楊慎為第一。他少年時聰穎,11歲能詩,12歲擬作《古戰場文》、《過秦論》,人皆驚歎不已。入京作《黃葉》詩,為李東陽所讚賞。正德六年(1511),殿試第一,授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實錄",稟性剛直,每事必直書。武宗微行出居庸關,上疏抗諫。世宗繼位,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1524),眾臣因"議大禮",違背世宗意願受廷杖,楊慎謫戍雲南永昌衞。

相比楊慎並不成功的官場生涯,我更欣賞他給我們留下的文學財富,他的名字和他的著作一樣,名垂千古。

解縉

解縉最大的功勞,當屬主持了《永樂大典》的編寫。

此書收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各種書籍七、八千餘種,共計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三億七千萬字。

全部由人手一個字一個字地抄寫而成

它的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它絕不僅僅是一部書,而是一座中華文明史上的金字塔。

感謝解縉,感謝你主編了《永樂大典》雖然你的結局不是那麼完美,但歷史會記住你,後來的人會記住你。

唐寅

他的詩詞書畫都不拘泥於規則,特別是他的人物畫,被認為三百年中無人可望項背。他是那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那個懷才不遇的中年人,那個心灰意冷的老人。是那個在無奈中痛苦掙扎、無比絕望的靈魂。但是我們會永遠記住他和那首桃花歌:

別人笑我太瘋癲,

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

無花無酒鋤作田。

《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讓人忍俊不禁,讓人熱血沸騰,讓人感慨萬千。

比起那些橫刀躍馬、指點江山的英豪,我們是平凡的;遠離那些爾虞我詐、以命搏利的爭鬥,我們是幸福的。感謝思想家們告訴了我們生活的真諦—活在現在,活好每一天。要不然我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也許,幾百年前楊慎的《臨江仙》,是對生活最好的詮釋吧。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

很早就知道有《明朝那些事》這本書。而且知道這本書先是一本網絡作品,由於廣大網友們的追捧,好評如潮,作者當年明月把博客裏的連載送進了印刷廠,一口氣出版了5本,更多的人看了後還是好評如潮。我還知道當年明月的這套書之所以好評如潮是因為他把枯燥的正史寫得生動、風趣,看過的人沒有人説不喜歡讀這本書的,我還知道但年明月寫這本書的時候好像才27歲!當然佩服之至啊!

雖然還沒有讀完,但是收穫已經很多了。不僅僅是補習了明朝的那段歷史,還領悟到了歷史之外的道理!

讀了這套書,我不禁被書中表現的“厚黑學”驚呆了!這些忠臣、奸臣大都是人前一套,背後一套。人與人之間哪裏還有真誠、信義可言?彼此經常搞些你死我活的鬥爭。很多有才華的人:唐寅、徐文長、方孝孺、解縉,哪一個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家,都是在政治鬥爭中得到了極其可悲的下場。他們的失敗有的源於一句話,一篇文章。真可謂“説者無意,聽者有心”,被別有用心的人一曲解,給大老闆——皇帝奏一本,説上句“此人別有用心”,再分析一下這句話可能危及你的皇位,事情就辦妥了。聖旨很快下了:滿門抄斬,滅九族,還有的滅十族!冤案就此誕生!

我們這些文人的追捧的,因為我們或多或少地有那麼一些“清高”。我的學生們更是單純得可愛,他們比我還簡單。常常因為得到我的一句讚揚而高興,為我發的一張小獎狀而激動,也常常因為我的一個陰沉臉色而苦悶。這樣的一羣喜形於色的人在你的周圍,你還用得上勾心鬥角?你只需要用最簡單的做法來對待他們:真心地愛他們,你就會得到他們對你更真心的愛戴!

所以,看完了這套書,還是最想説一遍:真是慶幸我是一個老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