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詩的作文彙總8篇

來源:文萃谷 2.1W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過許多經典的古詩吧,古詩作為一種詩歌體裁,指的是與近體詩相對的古體詩,又稱古風、往體詩。那麼你有真正瞭解過古詩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的作文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古詩的作文彙總8篇

古詩的作文 篇1

人們在品評古代詩歌時,常把一句詩中至關重要的一字叫之為詩眼。詩眼在詩句中是極其重要的,因為著“眼”處常常是全句之關節點,詩句的神采氣韻往往繫於此一字之錘鍊。若錘鍊得好,則全句生輝,若錘鍊得不好,則會使整句詩顯得索然無味。

在古代詩歌的那些名篇佳句中,詩眼隨處可見。如杜甫《旅夜書懷》中的“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一聯,其中的“垂”和“湧”即為詩眼,“垂”字和“湧”字本是極平常的字,但用在這裏卻有了極不平常的表現力。星而言“垂”,月而言“湧”,語意十分奇特,再配以平野的闊展,大江的奔流,便給人一種水平的延伸和空間的垂直相交織的感覺,表現出廣袤、空曠而又寂靜、悽清的環境和氣氛。又如《夜宴左氏莊》中的“暗水流花徑,春星帶草堂”一句中的“帶”字,在這裏意思雖有一定的彈性,但主要為映帶之意。詩人不用“映”而用“帶”,則更顯出月落後夜色的朦朧,如果用“映”字,就顯得一般化,而且有一種亮的感覺,與上句中的“暗水”不協調。再者,“春星”、“草堂”,詞語都比較輕麗,用一樸重的字墜於其間,既相映成趣,又使全句沉着而不飛揚。在遣詞造句和錘鍊關鍵字方面,杜甫曾有言“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可見其在這方面的重視程度。又如陸游的《臨安春雨初霽》中的“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中的“聽”字,亦為詩之眼。這一“聽”字的使用,不僅使那初春之夜,細雨綿綿的境象躍然紙上,而且把作者當時身居京城小樓倍感孤寂無聊、閒愁難耐的心情刻畫到了極至。其他如賈島的《題李凝幽居》中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一句中的“敲”字,盧照鄰《折楊柳》中“露葉凝愁黛,風花亂舞衣”中的“凝”字和“亂”字,等等。這些字都起着詩眼的作用。詩眼於一句詩的重要性,猶如一串珍珠中最光豔奪目的那一顆,因其閃亮,使整串珍珠都顯得熠熠生輝。詩眼常顯示出詩人駕馭文字的能力,讀者也能借此一斑窺見全豹,看出詩作者藝術修養的高低。

詩眼雖然主要是針對古體詩而言的,但在現代新詩中,也有詩眼,只是因為現代詩在句式上非常自由,因而詩之眼或者表現為一行詩句中的關鍵詞和詞組,或者表現為一首詩中的關鍵詩句。如艾青《花樣滑冰》中的“有大的弧線的徐緩/有小的急促的旋轉/忽而是旋轉中的跳躍/忽而是跳躍中的`旋轉”這幾行詩,其中“弧線的徐緩”、“急促的旋轉”、“旋轉中的跳躍”、“跳躍中的旋轉”即可謂詩眼,它們起着使詩句更精煉、使詩的意象更明確的作用。再如徐志摩《再別康橋》中的“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一節,其中詞組“輕輕的”就是這一節詩的詩眼。通過這一詞組的使用,就把詩人當時離開英國時對劍橋的懷念之情極其自然地傳遞給了讀者,同時,因這一詞組的使用,還使整節詩讀起來朗朗上口,極具音樂感。

可以説,作詩時,錘鍊好詩眼,才能使詩句更凝練;而讀詩時,注重詩眼,才能把握詩的傳神之處,從而更好地領會和感受詩的意境。

古詩的作文 篇2

飄飄灑灑,淅淅瀝瀝,醉人的小雨躍動起靈動的舞姿。我獨倚窗前,靜聽冷雨,記憶似乎開始變得縹緲,最終定格在古詩中的雨……

雨·杜甫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是誰,憑欄遠眺,錦官城內繁花似錦,好雨啊好雨,是你昨夜踏着輕快的步伐,喚醒了沉睡一冬的生靈麼?

是的,春風和着細雨,對楊柳耳語一陣,楊柳就抽出了嫩芽;輕輕撫着小草嫩嫩的髮梢,小草就輕輕地抽出了身子,抖一抖泥土,綠得那麼羞澀;輕吻着花兒的臉,花兒的臉就紅了。

這一夜,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而這一切都細細無聲。

雨·陸游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是誰,仰卧在潮濕冰冷的土炕上,身上搭着一條破敗的棉絮,老朽之年,尚有一股豪氣,為國家願意付出一切。

那場雨,成就了他的夢,風雨交加,雷聲轟鳴。睡眼朦朧中,彷彿回到了沙場,金戈鐵馬馳騁殺敵,冰冷的雨中彷彿帶着敵人温熱的血。他從夢中醒來才發現,雨還是雨,夢還是夢。

於是,他又翻過身去,在夢中繼續他的金戈鐵馬。那場雨見證了一顆熾熱的心。

“我(雨)是大海的歎息,是天空的淚水,是田野的微笑”雨不但澆灌了禾苗,盪滌了灰塵,也浸潤了文人墨客的心田。

走進古詩中的雨,欣賞雨的詩情畫意。

走進古詩中的雨,感悟雨的自古多嬌。

走進古詩中的雨,品味雨的百年滄桑。

古詩的作文 篇3

快看快看,我校的古詩遊園會開始啦!看,那邊的教室彩旗飛揚,看,這邊教室裏的氣球五顏六色,那邊的教室裏還有綵帶,我們班的黑板上還寫了“詩句背靠背,暢遊古詩園”這幾個大字。

隨着音樂,我們爭先恐後地摘取自己喜歡的詩句。一會兒,我們班的卡片就沒了,幸好我摘了十個,要不然就得不到滿分了。林老師説:“還可以到別的班級去摘。”話還沒説完,一些人就迫不及待地去了樓下,去摘別的班級卡片了。我去了四(1)班摘了2張卡片。四(2)班好可惡喲,他們把門關着,不讓我們進去。我就氣沖沖地上了樓。然後我到座位上把卡片一一粘在紙上,然後給組長背,哪!全對,通過了!還有的人更可惡,有人把紙放在桌上,有些“小偷”就趁他不注意,把他紙上的一個粘在一起。我心裏想:就算他們得的分數再高,也不算是他們爭取得來的。然後,老師讓我們回到自己的座位,報自己的分數。哇,最高分是210分,陸曉曉和陳子玥竟然找到了21張,太厲害了!

今天,雖然是傾盆大雨、電閃雷鳴。但是我的心裏卻陽光明媚,歡聲笑語一定會留在我心裏。

古詩的作文 篇4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首詩是曹操寫的,名為《觀滄海》,是曹操去追捕敵人的時候路過這兒看到滄海的雄偉借景抒情寫下的詩。全詩前三句都是寫景,後兩句則是抒發自己的情感,給人身臨其境的感受。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則是千古名句,並且運用雙關的手法寫出日、月、星星的運行。這句話的大意是:太陽、月亮,是從這大海里面出來的;燦爛美麗的星河也會回到這大海中去。而我理解一這句更深刻的意思是:曹操他統一天下的志向從開始便不會有結束,就像太陽、月亮、星星,落下了還會升起。

每當我讀到這兒,我就彷彿看到了曹操站在山頂眺望滄海,眺望一切美景,想着太陽、月亮、星星升起了又落下,心中的激動便溢於言表。正像他全詩的積極向上,興奮之情一般。也像他詩中最後一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每每想到這兒,我就會逼問自己,為什麼沒有曹操的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呢?曹操他的志向是統一天下,而我現在眼前的目標是努力學習,我明白,只要像曹操一樣堅持不懈,向着目標努力奮鬥,我便一定會成功!

因為曹操的精神和志向一直激勵着我,所以我很喜歡這首詩。

評:對詩的理解有一定深度,並能聯繫實際,闡明喜歡的原因。但,文章闡釋詩歌意義的時候,是不是不夠精準,尤其第幾句。

古詩的作文 篇5

南風,吹熟了莊稼,吹來了豐收,也吹來了農民的辛苦。

相傳為舜帝所作的《南風歌》大概是最早歌詠南風的詩歌:

“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史記·樂書》曰:“舜歌《南風》而天下治,《南風》者,生長之音也。舜樂好之,樂與天地同,意得萬國之歡心,故天下治也。”

這首詩,借舜帝口吻抒發了先民對“南風”既讚美又祈盼的雙重感情。因為,温熱而適時的南風,對夏季莊稼的生長成熟,對萬民百姓的生活是那樣重要,那樣不可缺少。

“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這是就苦夏的日常生活而言。赤日炎炎,暑氣如蒸,百姓怎能無怨?而南風一起,暑熱的天氣多少能使人感覺到一點涼爽,所謂薰風兼細雨,喜至怨憂除。白居易《首夏南池獨酌》中“薰風自南至,吹我池上林”一句,就表達了這種情懷。

“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清涼的南風可以解民之愠,適時的南風則可以阜民之財,由日常生活轉而到收成財物,詩意更進一層。《禮記·樂記》曰:“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則飢。”可見,“南風”的“阜民之財”比之“解民之愠”更為重要,也更為令人祈盼。司馬遷説:“《南風》之詩者,生長之音也。”(《史記·樂書》)王肅也説:“《南風》,育養民之詩也。”概言之,《南風》之歌,即讚頌“南風”煦育萬物、播福萬民的恩澤之歌。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白居易的《觀刈麥》則直敍其事,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觀刈麥》是白居易任周至縣縣尉時有感於當地人民勞動艱苦、生活貧困所寫的一首詩。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兩句一開頭就流露出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一派豐收景象,大畫面是讓人喜悦的。可是誰又能想到在這豐收景象下農民的悲哀呢?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這八句,通過具體的一户人家來展現這“人倍忙”的收麥情景。婆婆、兒媳婦擔着飯籃子,小孫兒提着水壺,他們是去給地裏幹活兒的男人們送飯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牀後先忙家務,而後做飯;小孫子跟着奶奶、媽媽送飯時一齊到地裏。她們是要在飯後和男人們一道下地去的。你看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這四句正面描寫收麥勞動。他們臉對着大地,背對着藍天,下面如同籠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們用盡一切力量揮舞着鐮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記了炎熱,因為這是“虎口奪糧”,時間必須抓緊呀!捨不得浪費。天氣如此之熱,白天又如此之長,而人們卻竭力苦幹,就怕浪費一點時間,可見人們對即將到手的麥子的珍惜程度。

這首詩對造成人民貧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責,於自己無功無德又不勞動卻能豐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現了一個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義精神。因為白居易時任周至縣尉,主管緝捕盜賊、徵收捐税等事,所以他對勞動人民在這方面所受的災難也知道得最清楚:詩人想到自己四體不勤卻飽食祿米,內心十分慚愧,於是寫下此詩。

南風,在關注民生的詩歌裏,承載着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在一些田園詩歌裏,表達的大多是詩人自己內心的閒適愜意。

宋代劉攽 的《初晴》 :“青苔滿地初晴後,綠樹無人晝夢餘。唯有南風舊相識,偷開門户又翻書。” 這首詩描述了新晴之後頗為清靜的環境和詩人悠閒的心情,語言通暢易曉而又情趣十足。最後兩句詼諧而有創意,詩人把南風想象成一個善於戲謔的老朋友,他偷偷地推開了門,闖了進來,還裝作愛讀書的樣子,正不停地翻着書。這兩句擬人手法的運用,使得本詩自然親切,生動有趣,也從側面烘托了詩人閒適愜意的心情。

明代楊基的《天平山中》:“細雨茸茸濕楝花,南風樹樹熟枇杷;徐行不記山深淺,一路鶯啼送到家。”綿綿細雨中,楝樹開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於沾上了雨珠,顯得格外嬌豔和滋潤。初夏的南風輕輕吹拂,在鬱鬱葱葱的草木叢裏,不時露出一樹樹金黃色的枇杷。茸茸細雨,微微南風,徐行山中,讓人好不愜意舒適!

古詩的作文 篇6

國小六年裏,我們學過很多古詩,有詩仙李白的,詩聖杜甫的,還有辛棄疾的,李清照的……接觸得多了,我發現詩歌這種文學體裁實在是太奇妙了,讓人忍不住讚歎。

有的詩句中會靈活運用表示顏色的詞語,將一幅幅美麗的場景形象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比如“霜葉紅於二月花”“日出江花紅勝火”就是運用紅色將深秋美麗的景色描繪出來。“新梢漸變鵝黃色”“兩個黃鸝鳴翠柳”是用黃色生動地描寫出活潑的黃鸝。運用黑色的有“黑雲壓城城欲摧”,這句詩將黑雲滿天、壓抑低沉的氣氛描寫得是那麼逼真。“春來江水綠如藍”是用一江碧綠的春水錶現出江南水鄉的唯美。

除了上面的這些例子,古詩中運用顏色的句子還有很多。更奇妙的是,有些古詩並沒有明顯地使用表示顏色的詞語,但字裏行間卻又顯露出來,比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雖然沒有用到顏色,卻能讓人想象到飛雪漫天的情景。就像作文中,不提傷感卻又寫出傷感,不提快樂卻又表現出快樂。比如,“今天,我背上書包,走在路上,太陽是那樣的温暖,小鳥為我歌唱,小草向我招手”,這句話裏並沒有提到快樂,卻能讓讀者感受到快樂。

説到這裏,我不禁感歎古人的知識真是太淵博了。古詩中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要靈活運用,這樣才能寫出更好的作文!

古詩的作文 篇7

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的歷史源遠流長,名篇佳作卷帙浩繁。而在這燦爛的詩文化中,明月成為名家筆下的寵兒,成為一刻璀璨的明珠。

月,在中國人心中已經被神化了。人們賦予了月亮靈魂和精神。月,在中國歷史上走過了千年,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藴。“嫦娥奔月”的故事婦孺皆知。賞月成為中秋的重大節目。

遷客騷人,情有獨鍾於月。

一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成為千古絕唱。似乎每個人從孩提時就開始背誦李白的【靜夜思】。但只有遠離故土時,方能體會到詩中的真諦。想到相思,人們會很自然得抬頭望望明月;看到明月,不禁勾起了相思之情。在中國,“明月”於“相思”似乎已經潛規則般結合在了一起。從古至今,無數像李白一樣的異鄉人,看到明月便會很自然地惦念起家中親人同窗故友。明月呀明月,你牽動着多少遊子的肝腸。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曲【水調歌頭】道出了千百遊子的心聲。詩中作者借月抒懷,表達了對親人深切思念,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身雖離,心相依。即使相隔千里,我們不也能共賞明月嗎?就讓思念與祝福趁着月色,乘着清風飛到想念的人身邊吧。明月呀明月,你成為多少遊子感情的寄託。

王維的“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白居易的“獨出門前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

明月,為中華文明增添了一抹絢麗的色彩

為月消得人憔悴。

古詩的作文 篇8

政治失意,仕途受阻,成為文人墨客千古不絕的浩歎。從某種意義上來説,他們從來就不曾瀟灑過。

但一些人是幸運的。李白、劉禹錫和蘇東坡的詩文裏,兼濟天下的使命感並沒有消磨於壯志難酬的扼腕之中,反倒是一種豁達開朗的情懷躍然紙上。

天寶元年,李白離都當官,唐玄宗並未重用李白,加之受到佞臣的讒言污衊,他難忍其辱,懇請唐玄祖放他還山。與其説是自願退仕,毋寧説是被皇帝賜金放還,排擠到朝廷之外。於是,李白背上行囊,出走廟堂。李白二十年來的入世之夢瞬時灰飛煙滅,其中的艱辛又怎能輕易釋懷?李白憑天縱之才謀得小吏之職,頓感行路之難。一腔意氣化作茫然,他便著下《行路難》一詩。寶劍出鞘,揮向何方?杜甫曾評價李白“未就丹砂愧葛洪”,説他歸隱避世也是徒勞。就這樣,在處處逢難,舉步維艱之際,李白的仕途生涯決定再續。希望重燃,仰天一聲“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筆鋒陡然一轉,錚錚鐵骨在久居暇荒之後,再次讓世人看到了骨子裏就有的豁達樂觀之情懷。

劉禹錫在政治上失意後,感慨時事之變遷,依舊曠達逍遙。時值王叔文政治改革失敗,劉禹錫遭貶。路經揚州城,遇到了老友白居易,宦海生涯如風吹草蓬,他鄉相遇,該當暢敍別情。白居易為劉禹錫鳴不平,劉禹錫自然應作詩答謝,於是誕生了傳世佳作《酬樂天揚州處逢席上見贈》。這首詩在他身後的一千多年裏,温暖了無數人。當政治抱負無處施展,蒙受不白之冤時,我更偏愛劉禹錫的憤世嫉俗、泰然處之。千帆過盡,萬木逢春,如同寒冬的一抹斜暉,即使不熾熱,卻也讓人相信身後的豔陽天,一代詩豪終究是在文壇上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座標,也終是一身浩然正氣,活得灑脱自在!

蘇東坡在世人眼中,亦是幾分豪氣幾分俠義。他一生宦海浮沉,數次被貶,奔走四方。那一夜,他寫下《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正值中秋。當時他被貶密州,由於政治立場不同,與弟弟子由數年未見,甚是想念。面對明月,蘇軾心潮洶湧,由矛盾苦悶,力求超脱到積極達觀,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個性氣質展現於世人面前。詞中對苦難的傲視和對痛苦的超越幾乎是前無來者,後無古人。蘇軾一生風雨,過眼雲煙,我行我素,泰然處之,他把別人眼中的苟且居然活成了自己的瀟灑人生。真正是:蘇軾一出場,就驚豔了整個大宋。

斯人已去,此三人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他們留給我們的,是心靈的喜悦、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他們的詩文,窮盡了曠達的風骨,窮盡了豁達的情懷。只願字斟句酌,隨他們一起遊走其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