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鄉的名人500字作文

來源:文萃谷 1.18W

"名人"可以指:著名人物,又可稱作名流。我家鄉的名人500字作文,我們來看看,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我家鄉的名人500字作文

  【篇一:家鄉的名人】

鄧亞萍,一個我們都很熟悉的體壇巨匠,曾為我國拿下了許許多多的獎牌,而我們只知道她的球技是多麼多麼的好,卻不知道她的球技是在怎樣艱辛的訓練下得來的。

童年的鄧亞萍,立志做一名優秀的運動員。但是她個子矮,根本不符合體校的要求,所以,年幼的鄧亞萍跟父親學起了乒乓球;父親規定她每天在練完體能課後,必須還要做100個發球接球的動作。鄧亞萍雖然只有七八歲,但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練,基本功更加紮實,便在自己的腿上綁上了沙袋,而且把木拍換成了鐵拍。付出總有回報,10歲的她便在全國少年乒乓球比賽中獲得團體和單打兩項冠軍。

進入國家隊後,鄧亞萍都是超額完成自己的訓練任務,隊裏規定的訓練時間過後,他還在繼續練。鄧亞萍為了訓練經常誤了時間,她就自己泡麪吃。在隊裏練習全台單面攻時,鄧亞萍依舊往腿上綁沙袋,而且面對兩位男陪練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時!

鄧亞萍當運動員的時候,曾經兩次當眾落淚,一次是1992年在巴塞羅那,一次是1996年在亞特蘭大,她在獲得奧運會女單冠軍之後情不自禁。2001年7月13日,當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先生宣佈北京獲得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的那一剎那,鄧亞萍又哭了。“北京贏了,比我自己拿任何一次世界冠軍都激動。”

如今的鄧亞萍,已經不再是體壇上越越欲動的運動健將而是一名教授了,但她的光輝成績卻依然被我們銘記在心。

  【篇二:家鄉的名人】

我們家鄉盛產名人,如乒乓球運動員李菊,數學家楊樂,跳水運動員陳若琳,大畫家笵曾,王個簃……其中,我對王個簃老先生最為了解,那是因為我和王個簃一樣,都喜愛畫畫,我現在在王個簃藝術館學習國畫,我的老師可大有來頭,他可是王個簃老先生的學生的學生的學生的學生的得意門生呢。

王個簃,原名王能賢,後省去”能“字,易名王賢,字啟之。個簃是他的號,後以號行。祖籍江蘇省海門市,是現代著名的書畫家,篆刻家藝術教育家。王個簃自幼篤好詩文,金石,書畫,青年時代就讀於南通中學,畢業後在城北高等國小教書,常與喜愛美術的同道及母校同事一起作詩,習字,篆刻,刻印,作畫,撫琴,尤其喜愛吳昌碩的繪畫和篆刻,便攜帶自刻印譜,求教於南通書畫家李苦李,後來又託諸負長攜帶印譜給吳昌碩看,得到賞識,並在每方印拓邊上詳細地加上評語和讚語。

1925年,29歲的王個簃帶着書畫,抱着古琴,離開南通達到上海,向吳昌碩習藝問道,並在吳家擔任了家庭教師,為昌碩孫兒吳長鄴授業。吳昌碩常常喜歡在夜籟人靜時,和王個簃交談,徵詢當天所畫作品的意見。王個簃還陪吳昌碩遊歷浙江塘棲,杭州等地,師生之間朝夕相處,受益頗多。

得於老師”畫當出己意,摹仿隨塵垢。即使能似之,已落古人後“和”老學師何補,英年悟最宜“的教誨,王個簃的國畫創作深得吳昌碩畫風之精髓,並且吸取了青騰,白陽,八大山人,石濤等明清諸家之長,另創新意,形成了自己雋逸灑脱的風格,他善於以篆籀之筆入畫,用筆渾厚剛健,筆勢靜藴含蓄,瀟灑遒勁,結構嚴謹,色彩奇麗,氣韻流動,可謂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王個簃又精於詩文,喜歡在畫面上作題詩,一畫既成,詩也差不多同時擬好。

王個簃虛懷若谷,誨人不倦,老而彌堅的美德,愛國愛黨愛鄉的奉獻精神,得到人們的普遍敬重,他真正做到了人品與畫品的完美統一,他的人格道德和藝術風範,將在中國畫發展的前進里程中永放光彩。

  【篇三:家鄉的名人作文】

巴金、霍金、錢學森……這些名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我們家鄉無錫也有一位家喻户曉的交通協管員,他就是老秦、秦加財。

老秦年近60旬,中等個、瘦瘦的、黝黑的皮膚,十年前他從工廠下崗後就一直從事交通協管員的工作。十多年來他不論嚴寒酷暑,不管風吹雨打,每天堅持站在馬路上管理交通,用他的話説:“我從事的是最平凡的工作。”

老秦的工作確實平凡;你看!在朝陽廣場的十字路口他一次又一次地對過馬路的市民説:“這位同志您越線了,請往後退,謝謝。”“對不起,現在是紅燈,請稍等。”……他一次又一次的做着稍等、轉彎、直行的手勢,是繁忙的路口變得井然有序;可就在這平凡的工作中,我們可以看出老秦那不平凡的品行。

有一次,老秦和往常一樣正忙碌的值勤,一對騎電動車的年輕人經過了他的值勤路口,老秦上前禮貌地糾錯,但騎車的年輕人卻蠻橫地把老秦用力一推,還振振有詞地説:“你憑什麼來管我?你算老幾啊!”面對這樣的情形老秦始終面帶微笑,對違章的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在老秦不厭其煩地勸説下,這對年輕人終於轉怒為喜,笑着承認了錯誤。

老秦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受到市民的一致好評。人們不僅稱讚他敬業的工作態度,而且對他規範的執法動作也大加讚賞。

老秦的辛勤工作得到了市民們的認可,一時間成為一名“網絡紅人”,還被有關單位評為“再就業明星”和“無錫市優秀**”,他還光榮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的這種敬業精神和認真的工作態度值得我學習。

  【篇四:家鄉的名人——孔繁森】

我的家鄉在山東,那裏的物產豐富,人們熱情,有特色的風味小吃;有風景如畫的景色;還有那善良樸實的人們,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家鄉的名人——孔繁森。

孔繁森1944年出生于山東聊城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18歲參軍,在幹了7年,196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復員後,他先當工人,後被提拔為國家幹部。1979年,國家要從內地抽調一批幹部到西藏工作,時任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主動報名,請人寫了“是七尺男兒生能捨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的條幅。剛到西藏,他又寫下“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腔熱血灑高原”,以此銘志。

進藏以後,原定孔繁森擔任日喀則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當地黨委考慮到他年輕能幹,徵求本人的意見後,派他到海拔更高的崗巴縣任縣委副書記。在崗巴工作的3年間,他跑遍了全縣的鄉村、牧區,訪貧問苦,和當地羣眾一起收割、打場,幹農活、修水利。1981年,孔繁森奉調回山東,先後任莘縣縣委副書記、行署辦公室副主任、地區林業局長、聊城地區行署副專員等職。

1993年,孔繁森進藏工作期滿,但他繼續留在西藏,擔任了阿里地委書記。為了摸清實際情況,他深入調查研究,求計問策,尋找帶領羣眾脱貧致富的路子。不到兩年的時間,他跑遍了全地區106個鄉中的98個。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區,外出時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個人影。他們餓了就吃口風乾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來的雪水。旅途中雖然艱苦,孔繁森卻充滿樂觀,並風趣地對隨行人員説:“快嚐嚐,這是上等的礦泉水,高原沒有污染,等我們開發出來了,讓外國人花美元來買!

這就是我家鄉的名人——孔繁森同志,他熱愛祖國,不怕苦累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篇五:家鄉的名人】

在我的家鄉,有一位遠近聞名的“養雞大王”,他曾經是大都市裏一個不起眼的保安,但他從小就有着不屈服命運的志氣。幾年來,他通過自己的雙手辛勤地努力,從大都市回到家鄉,歷經了許多次失敗,最後靠養雞致富,他,就是我的大伯。

大伯的養雞場離村子不遠,進入養雞場,映入眼簾的是許許多多的小雞,成千上萬的白色小雞就像給養雞場的地面鋪上了一層厚厚的毯子。只見大伯和他的助手一把雞飼料倒下去,小雞們都來爭搶,好不熱鬧。

聽奶奶説,大伯是一次偶然的發現使他走上養雞致富的道路的。當時,大伯是一位不起眼的保安,一次他下班後到他的一個朋友家去玩,這位朋友辦了幾個養雞場,專門養殖飼料雞。很快,大伯發現養雞收入豐厚,因此,就萌生了養雞的念頭。從那時起,大伯一邊上班,一邊利用空餘時間到養雞場學習養殖技術。經過一年多的學習,他終於把技術學到手。於是大伯就辭去保安工作,拿出多年打工的積蓄,東湊西借,投入5萬元,建立了兩個養雞場,可是好景不長,這不,就當大伯第一次養雞時,全國遭受禽流感,結果把本錢全賠了進去,還欠了一大堆債務。可大伯身上有着不屈服命運的志氣,他毫不氣餒,他白天在養殖場上忙忙碌碌,晚上又在台燈下讀書,還把飼養的雞全部注射了疫苗……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大伯的努力下,他終於成功了,成了遠近聞名的.養雞大户。

如今,大伯招收了5個返鄉農民工專門負責養雞場的喂料工作,每年都有很多户農民來向他買雞苗,請教養雞技術,大伯都毫不猶豫地傳授給他們。

這就是我的大伯,一個遠近聞名的“養雞大王”。

  【篇六:我家鄉的名人】

我家鄉的名人那可真是數不勝數,有種田能手,養鴨大王、養豬大王……如果聚集起來,那可真是高手如雲!今天,咱們遠的不説,就説説身邊的親人吧。我的身邊其中有幾位值得一談,那就是我的三位舅舅。

我的三位舅舅都是開碼頭的,對經營黃沙、石子再熟悉不過了。他們對黃沙、石子的價格、品種、質量都倒背如流,有一張能説會道的嘴,到他們那兒去賣貨的人,從來都是一句話:“我相信你。”其實,他們靠得不只是口才,而是響噹噹的聲譽,因為他們已經來到揚中20幾年了。

一九八幾年,舅舅們離開家鄉,帶着外公東借西借的兩千元錢來到了揚中。他們購買了十幾噸的跑運輸的小船。當時,那個小船非常的破舊,設施很簡陋,有幾處輕微的漏洞,還沒電燈。那幾年舅舅們冬天挨冷,夏天受冷,常常1個月都吃不上一頓肉,吃的都是自己做的鹹菜。而且,從來都沒有睡過一次好覺。每天晚上,都擔驚受怕,半夜三更起牀看一下船漏的水是不是很多。雖然,這種日子很苦,但舅舅很樂觀,對未來的美好生活充滿了憧憬。

就這樣,舅舅們一直為自己的未來打拼。漸漸地,舅舅賺了一些錢,便把小船賣了,買了大船;買了大船,舅舅靠自己的努力,在江邊買了一塊地,開起了碼頭,買了貨車。直到現在,舅舅們不僅有了舒適的住所,還開着小轎車。

更值得我一提的,就是舅舅們自己過上了好日子,還不忘家鄉的村民們,每次逢年過節,舅舅們回老家,總不忘給村裏那些貧困的家庭和孤苦的老人帶上一些禮物或送上一些錢。去年,村子裏修路,舅舅們捐了一些錢,雖不多,但都代表了他們的心意。

舅舅們雖然不是明星,偉人。但在我的心中,他們卻是名人。而且我相信,在老家村民眼中,他們也是一個名人。

  【篇七:家鄉的名人】

我的家鄉——南陽,可出過不少名人,諸葛亮、趙子龍、張良……而在這裏最令我自豪的,便是“醫聖”張仲景。史書上的張仲景長着柳眉小眼,一縷濃黑的鬍子使他又增添了一份莊重。

張仲景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醫學家,世界醫史偉人。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

他一生勤求古訓,博採眾方,集前人之大成,攬四代之精華,寫出了不朽的醫學名著,開辯證論治之先河,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醫學思想體系,對於推動後世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我不禁對張仲景肅然起敬。當時政治黑暗,黎民百姓飽受戰亂之災,加上疫病流行,很多人死於非命。面對瘟疫的肆虐,張仲景內心十分悲憤,於是下定決心潛心研究傷寒病的診治,一定要制服這個瘟神。

建安年間,張仲景行醫遊歷各地,親眼目睹了瘟疫對百姓的危害。經過數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終於寫出了一部最有影響力的光輝典籍。

張仲景還為後人樹立了淳樸無華,勤懇踏實,不驕不躁的學風。他診病和學習時遇到一絲一毫的問題絕不放過,紮紮實實地按照孔子的話去做,因為學習沒有止境,必須終身學習,活到老學到老。

我從這位“醫聖”身上學到了對醫學的不懈鑽研和勤懇踏實的學風,令我受益匪淺。

這就是令我敬佩的家鄉名人——張仲景。

  【篇八:家鄉的名人】

我的家鄉柳州是一個美麗的地方,説他人傑地靈肯定也不為過,因為柳州真的有很多的名人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是我們每個人都很尊重的人。最出名的,我想應該要數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詩人柳宗元吧!相信你一定也聽説過,但是肯定知道的不多,沒關係,聽我慢慢為你介紹吧!

詩人柳宗元是山西省永濟市虞鄉鎮人,詩人柳宗元曾擔任唐朝禮部員外郎,但因參加政治革新失敗被貶,晚年居官柳州。詩人柳宗元在柳州的時候,幫助了很多人,他使已被淪為的奴婢,仍可以用錢贖回,使一些貧窮的老百姓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並且親自領導他們自己勞動,為國家做出有益的貢獻。詩人柳宗元和劉禹錫是詩文方面互相欣賞的好朋友,唐代順宗永貞年間,二人共同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改革。到了任上,詩人柳宗元寫信給同樣貶謫的劉禹錫,説:“我遠離家鄉被貶到這個土地荒蕪瘟疫橫行的地方,將自己放逐于山林湖澤之間,倍感壓抑窮困煩悶,只好將全部心思都放在賦詩作文上了。”劉禹錫就時常寫信給詩人柳宗元,以自己樂觀的情緒鼓勵安慰他。和十年,詩人柳宗元又被調職任柳州刺史,劉禹錫則再次被貶謫到播州,詩人柳宗元知道播州是一個十分貧困偏僻的地方,於是他上書給皇上,希望皇上可以看在劉禹錫年邁的老母親的份上,讓他去柳州,自己則替換他去播州,大臣們被詩人柳宗元所感動,紛紛給劉禹錫求情,最後,皇上批准讓劉禹錫改去聯州。

詩人柳宗元雖然活了不到50歲,卻在文學上創造了光輝的業績,在詩歌、辭賦、散文、遊記、寓言、小説、雜文以及文學理論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的貢獻是我們都永遠銘記在心的。

這就是家鄉的名人——詩人柳宗元,怎麼樣,通過我的介紹,你是不是對他更加敬佩了?那就讓我們一起向名人致敬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