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小吃介紹作文彙總6篇

來源:文萃谷 3.2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吃介紹作文7篇,歡迎大家分享。

實用的小吃介紹作文彙總6篇

小吃介紹作文 篇1

你想知道我的家鄉在哪裏嗎?你知道我的家鄉有哪些小吃嗎?你想知道就接着往下看吧!我的家鄉在武漢,最有名的小吃就是熱乾麪和豆皮。我覺得這是武漢最好吃的小吃!

我就先介紹一下熱乾麪吧!它是先把面放在水裏熱一下,再放到碗裏,最後放上各種調料,澆上芝麻醬就大功告成了。剛剛做出來的熱乾麪是香噴噴、熱騰騰的誰看了誰都會流口水的。

從幼兒園起,我就喜歡吃熱乾麪,每次我吃熱乾麪的時候,都能吃好幾碗,而且每一碗都吃得乾乾淨淨。

我再介紹一下豆皮吧!它是先把幾個雞蛋和麪攤成餅,然後把蒸好的米飯放在上面,再用另外一個鍋再攤一個餅蓋在上面,就大功告成了!

你的家鄉在哪呢?你的家鄉有什麼小吃呢?你告訴我好嗎?

小吃介紹作文 篇2

上海是各種名特小吃薈萃的地方,它的口味,既不同於粵港地區的純甜味,也有別於四川、重慶的麻辣味,而是以清淡、鮮美、可口著稱。

上海的小吃,有蒸、煮、炸、烙,品種很多,最為消費者喜愛的,莫過於是:湯包、百葉、油麪精。這是人們最青睞的“三主件”。

湯包:上海湯包的特點,做工精細,小巧玲瓏,皮薄,餡多、蝦肉、蟹肉,不論是哪一種餡,都鹹淡適度,口感極好。每一小籠內一般放湯包十個,用松針鋪底,不粘皮、又清香,端上桌後,觀其形、聞其味,食慾大增,咬開皮,包內有少許油水,故稱“湯包”。

百葉:是一種用豆精皮(上海稱為“千張”)做成一個結子的小吃,有若干層,故叫“百葉”,沸水煮熟後盛入有骨頭湯的碗裏,並加入精鹽、味精葱花等作料,吃起來清淡爽口。

油麪精:是用精麪粉發酵後做成一個個小圓團,用油鍋炸泡成金黃色後起鍋,再放入有滾燙骨頭湯和加了若干作料的碗內,食用時,有一種油而不膩的可口之感。

上海除了濃油醬赤的本幫餐飲,其實最令上海人引以為豪的因該是上海的各色點心。無論是市井的四大金剛,鹹菜泡飯,還是綠波廊裏接待西哈努克的鴿蛋圓子、眉毛酥,均是上乘之美味。蒐羅起角角落落的小點心,慢慢品嚐,美味就從小處漸漸蔓延

1.生煎饅頭

生煎饅頭可以説是土生土長的上海點心,據説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生煎用的是半發酵的麪粉報上鮮肉和肉皮凍,一排排地放在平底鍋裏油煎,在煎制過程中還要淋幾次涼水,最後撒上葱花和芝麻就大功告成了。

美味祕笈:底酥、皮薄、肉香。一口咬上去,肉汁裹着肉香、油香、葱香、芝麻香噴薄而出,味道一級。當然咯,生煎如今也有了一定的“美味”發展,蟹肉生煎,雞肉生煎包的口味,也都是一級棒的,而且,現在許多的`上海餐飲小吃店,都推出了類似於這樣的,夠傳統也有新意的小吃,想要一嘗美味,可謂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啊!

2.南翔小籠包

南翔小籠馳名中外,已有百年曆史。初名“南翔大肉饅頭”,後稱“南翔大饅頭”,再稱“古猗園小籠”,現叫“南翔小籠”。大肉饅頭採取“重餡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選用精白麪粉擀成薄皮;又以精肉為餡,不用味精,用雞湯煮肉皮取凍拌入,以取其鮮,灑入少量研細的芝麻,以取其香;還根據不同節令取蟹粉或春竹、蝦仁和入肉餡,每隻饅頭折襉十四隻以上,一兩面粉製作十隻,形如荸薺呈半透明狀,小巧玲瓏。

美味祕笈:戳破皮子,汁滿一碟為佳品。皮薄、汁鮮、肉嫩、餡豐

3.三鮮小餛飩

好像上海人對餛飩的大小分的特別清楚。上海的三鮮餛飩也有別於無錫的三鮮餛飩。餛飩餡並不是鮮肉、開洋、榨菜製成的餡心,而是純肉的。所謂三鮮名堂皆在湯裏,蛋絲、蝦皮、紫菜此三鮮調出薄皮包裹着的鮮肉,口感鹹香爽滑。

美味祕笈:湯燙、皮薄如紗,三鮮份量到位。哧溜一下溜入腹中

4.油豆腐線粉湯

乾點配濕點,這是平常上海人習慣的飲食方法。而濕點中油豆腐線粉湯則是保留節目。雖然它看上去有點清湯寡水,但配生煎等油膩的點心,則是絕配。而且看它的燒製過程也是一個享受:鍋內湯汁翻滾,煮着鐵絲網勺裏的線粉,聞一聞,香氣四溢。

美味祕笈:湯水夠清,味道夠鮮。油豆腐、粉絲和百葉包,再加個雙檔,保證你鮮地掉眉毛。

5.開洋葱油拌麪

以熬香的葱油和燒透的海米(上海人稱開洋),和麪條一起伴着吃。

美味祕笈:面韌勁十足,開洋鮮美,葱油噴香。一碗好拌麪在手,如果桌上再來幾份好味道的小菜,你一定會覺得吃小吃,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啊!

6.條頭糕薄荷糕

南南北北,糕點是中國人拿手的點心。論起上海的糕點,恐怕掰上腳趾,你都樹不過來。但被上海人廣為喜愛的,要數條頭糕和薄荷糕,還有雙釀團之類的。薄荷糕,糯米粉裏拌着些許的薄荷粉,點綴着紅綠絲。條頭糕,糯米粉糅合細沙(不是裹着細沙,而是兩者揉在一起)做成長條狀,油炸了之後更好吃。

美味祕笈:薄荷糕,甜、涼爽口,夏季吃頗為下火。條頭糕,又軟又凝,甜度適中

7.海棠糕

海棠糕可是點心中的老一輩了,年輕人恐怕有很多都沒吃過。它的外層是粉皮,裏面是豆沙餡,在特製的模具中烘烤而成。由於模子的形狀象海棠花,故得名。

美味祕笈:外形呈咖啡色,吃表面撒着飴糖,吃口分外香甜。

8.蟹殼黃

發酵面加油酥製成皮加餡的酥餅。餅色與形狀酷似煮熟的蟹殼。成品呈褐黃色,吃起來酥、鬆、香。早期上海的所有茶樓、老虎灶(開水專營店)的店面處,大都設有一個立式烘缸和一個平底煎盤爐,邊做邊賣兩件小點心——蟹殼黃和生煎饅頭。

美味祕笈:酥、香,滿地找芝麻

9.擂沙圓

擂沙圓是上海喬家柵點心店的風味名點之一,已有70多年的歷史。相傳在清代末年,上海三牌樓一帶有一姓雷的老太太,以設攤賣湯糰為生。為多做些生意,她想方設法彌補湯糰存放和攜帶不便的缺陷。開始,她把湯糰表面滾了一層糯米乾粉,後又試製了各類乾粉,結果採用赤豆粉效果甚佳,大受食客歡迎。後人為了紀念她,就把這種湯糰取名擂沙圓。

擂沙圓品種的品種有許多:鮮肉、豆沙、芝麻等。其色粉紅,豆香濃郁,軟糯爽口,攜帶方便。

做法小貼士:喬家柵點心鋪經營的擂沙圓是將崇明縣大紅袍赤豆煮熟後磨成沙,曬乾後即成紫紅色的粉,然後,把包有鮮肉或豆沙、芝麻等各式餡心的糯米湯糰煮熟,瀝乾水分,滾上一層豆沙粉。這種湯糰,有色有香、熱吃有濃郁的赤豆香味,而且軟糯爽口,攜帶方便,一直深受遊客的歡迎。

10。排骨年糕

排骨年糕是上海一種經濟實惠、獨具風味的小吃,已有50多年曆史。上海有兩家著名的排骨年糕━━“小常州”和“鮮得來”。“小常州”排骨年糕選用常州、無錫等地的豬脊骨肉,用醬油醃漬後,再放入用醬油、油、糖、葱薑末、酒等混合的油鍋中氽,氽至色呈紫紅、肉質鮮嫩、味道濃香時取出。與此同時,將松江大米煮熟後,放在石臼裏用榔頭反覆捶打,待捶打至米已無整粒後取出,每500克切20根,每根裏裹一小塊已經氽過的排骨,再入醬汁油鍋中煮氽。

吃時,灑上五香粉,則既有排骨的濃香,又有年糕的軟糯酥脆,十分可口;

“鮮得來”的排骨年糕是將麪粉、菱粉、五香粉、雞蛋放在一起攪成浸裹在排骨表面,放入油中氽熟。

這種排骨色澤金黃,表面酥脆,肉質鮮嫩。與此同時,將松江大米與紅醬油、排骨一起加上甜麪醬,澆上辣椒醬即可。入口糯中髮香,略有甜辣味,鮮嫩適口。上海市的曙光飲食店的“小常州”排骨年糕、“鮮得來”點心店作的排骨年糕最具特色。

小吃介紹作文 篇3

俗話説:民以食為天,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特產.我家鄉中山那裏就有許多著名的風味小食,如杏仁餅,炒米餅,粽子``````其中,最好吃,最有名的可 莫過於海洲"容樹頭"魚餅了.

海洲魚餅色香味亮,好吃至極,味道可口,令人百吃不厭.那炸好的魚餅,個個"黃皮膚"似的.一咬,那魚肉十分彈牙,那香噴噴的魚肉加上那香葱,這個配合真的是天衣無縫啊,十全十美.那魚餅外層的那塊皮最好吃了,吃下去十分爽口.

海洲魚餅不僅色香味亮,好吃至極,而且形狀十分多.

海洲魚餅的形狀有圓的,用辣椒佳着的;有扁院形的;如果我們想做出更多各種各樣的形狀,那可以做成星星形,正方形,長方形,心形```````注意(以上的形狀在魚餅店那裏是沒有的買的,是我自己研製出來的形狀)

海洲魚餅的做法看似很簡單,其實也有不少的學問和技巧包含在其中.我們首先要用一把鋒利的刀把那條魚切開那些魚肉.把這一片片的肉剁成碎肉,再用木棒或手去打那些魚肉.在拿幾條葱切成葱碎,在灑到那些魚肉裏.再開鍋,放小小的花生油下去,等鍋熱了後,再用一個個圓形的框把魚肉框成圓形,再放如鍋字裏.火候也十分講究,如果太快了會太腥.如果太熟就不好吃,所以炸3到4分鐘左右就可以了.而那魚圓前面的做法一樣,只是把它搞成圓圓的就行了.而辣椒魚餅呢!就是用一個辣椒開口,再把他的崽挖出來,再把魚餅塞進去,在煎.這樣,魚餅就做好了,而且色,香,味樣樣俱全.

吃辣椒魚餅的時候,許多人都喜歡幾口幾口的吃,而我就與眾不同.我就喜歡把那些辣椒和魚餅分開,先吃魚餅,再吃辣椒,因為這樣可以看出辣椒辣不辣.有一次,我爸爸買了許多魚餅和辣椒魚餅,因為那時侯太多人了,我不能那麼噁心地把辣椒和魚餅分開,所以我只好一口一口地吃,當我吃第一口的時候,辣得我的舌頭幾乎沒有知覺,眼淚了冒了出來了.從此我就給辣椒魚餅改了別名----"吃到冒眼淚了"

朋友,你們想吃魚餅嗎?如果想請到我家鄉做客,我一定會給你吃上可口美味而有正宗的海洲魚餅.讓你對我家鄉的魚餅流連往返.

小吃介紹作文 篇4

我最喜歡的北京小吃是老北京爆肚。很小時候在衚衕串子裏,在人們的閒聊聲,自行車履帶的嗒嗒聲和售賣的吆喝聲中,爆肚攤位又開始火爆起來。老闆首先將飽滿筋道的爆肚扔進沸水中,反覆撈起。不一會兒白白的肚子便翻了出來,在水中翻滾、跳躍。火候正當好,一盤藴含着老手藝人技藝的爆肚便出鍋了。老闆遞給食客由韭菜花,香菜,麻醬等配成的蘸料。蘸上配料,將爆肚送入口中,汁水噴出,鮮嫩爽脆。爆肚不僅承載了老藝人的手藝,還有老北京人們一種悠閒樂觀的生活態度,這讓爆肚更加餘香滿口。這就是我向你介紹的北京小吃。驢打滾是北京傳統小吃,香甜的面裹着豆餡兒,在豆麪裏一滾,還真與名字契合。相傳慈禧太后吃了之後大家贊善並問其名稱,上菜的太監送來途中見一驢在地上打滾,塵土飛揚,便脱口而出“驢打滾”。這驢打滾香甜軟糯,令人回味,小時候家長説吃驢打滾不能生氣,否則會黏在胃裏,可吃過如此美味之後誰會生氣?朋友,當你來北京時,咱們一起去品嚐正宗的驢打滾吧!豌豆黃,常見而且製作簡單。豌豆煮熟研碎,只留最細膩綿柔的部分,涼涼切塊,黃橙橙的泛着晶瑩的光,小口細品,綿綿的,沙沙的,滿口清香。品嚐豌豆黃不必拘泥方式,它沒有西式蛋糕那樣精緻的裝盤,也不必在高雅會所,你可以和朋友走在衚衕裏,邊聊邊吃,手捏着、筷夾着皆可。我想我愛的正是它的自然隨意和親民,這才是北京小吃真正的魅力所在——好吃,吃得放鬆,舒服,豌豆黃正是如此。豆汁兒是老北京傳統小吃,承載了許多老北京人的記憶。在別處,豆渣往往被丟棄或用作飼料,而北京人用豆渣熬煎,箅渣取汁,製成這味冬能暖胃、夏能解渴的豆汁兒。小時的夏天,冰棍不是“信手拈來”的,豆汁兒成了夏天的主打。到小攤來一碗剛從冰中鎮過的豆汁,三兩口便下了肚,豆香汁涼,從胃直衝上頭頂。在北京,豆汁兒不僅僅是食物,也是一個夥伴,豆汁也化作夏天的一縷清涼,冬天的一絲温暖,而成為記憶的一部分。

小吃介紹作文 篇5

汕頭是一個美食之鄉,除了享譽內外的潮菜,還有許許多多的潮汕小吃,像老媽宮粽球、無米果、牛肉丸等等。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的是潮汕小吃——腸粉。

説起腸粉,首先就要介紹一下蒸腸粉的工具。蒸腸粉的爐具就像一座鐵皮小樓房,共有5層,可以同時蒸五條腸粉,每層上面都有一個把手。做腸粉首先用一把刷子把油刷在鐵板上,目的是使米漿不會和鐵板粘在一起。把刷過油的鐵板蒸熱以後倒入米漿,左右搖晃,使米漿均勻地覆蓋在鐵板上,再放進爐具裏蒸,直到米漿凝固變成粉皮,就可以把肉餡、雞蛋、生菜還有鮮蝦和豆芽倒在粉皮上,一起蒸到熟。最後加入滷湯、蘿蔔乾粒,一盤香噴噴的腸粉就做好了。

吃上一口,真香啊!薄薄的粉皮裏面裹着餡料,吃起來又軟又香,真爽口!外地的朋友有機會請來嘗一嘗,一定會讓你讚不絕口!

小吃介紹作文 篇6

我的家鄉在朱熹故里——建陽,這裏不僅風景優美,還有許多有名的小吃呢,清明粿就是其中之一。

清明粿是用清明草和米漿製作成的。清明草,全身有白色茸毛,葉子小小的,開着小黃花,聞着有股清香。清明時節,是清明草生長得最旺盛的時節。

記得清明節那天,我在奶奶的指導下,親手製作了清明粿。奶奶告訴我,做清明粿之前,先要準備好菜餡。奶奶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芋頭、春筍、肉絲、醃菜等,奶奶快速把菜切好,然後倒進鍋裏迅速翻炒,不一會兒香噴噴的菜餡炒好了。

接着,奶奶把洗乾淨的清明草弄碎,倒進米漿裏,讓清明草和米漿均勻地混合在一起。經過不停地攪拌,原來白色的米漿變成了淡綠色,還散發出一股淡淡的 清香。綠色的米漿攪拌均勻後,倒進鍋裏用小火煮至七分熟,米漿變得黏黏的就可以出鍋啦。這時,奶奶把它放在菜板上,不停地揉搓,搓成小圓團,最後讓小圓團 變薄,清明粿的皮做好了。將捏好的皮包上香噴噴的菜餡,清明粿的完成就不遠了。

把包好的清明粿,一個一個地擺在鋪着竹葉的篩子上,拿到鍋裏蒸上十幾分鍾,胖乎乎的清明粿出鍋了。頓時,竹葉香混雜着青草香飄滿整個屋子。我第一個去嘗,輕輕地咬了一口,啊!真好吃!

朋友們,聽了我的介紹,你們是否也想來嚐嚐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