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古橋作文5篇

來源:文萃谷 4.16K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敍方式。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家鄉的古橋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家鄉的古橋作文5篇

家鄉的古橋作文1

我的家鄉是一個小城鎮,地方不大,但橋多,有新橋,有老橋,大大小小的橋不下二十來座,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橋城。

在這其中有一座橋,是我至今見過最古老的橋,建於宋朝,可以説得上是歷史悠久了。

這橋很有特點,因為南岸低於北岸許多,所以橋的南端有二十四階石級通向橋面,橋面和北岸平接。

整座橋用巨石砌成,橋面均由碩大的石板鋪墊,橋身有三個橋洞,這三個橋洞不但減輕了橋的重量,讓橋更加堅固,還能讓河水從橋洞快速通過,橋洞以青石為主,嚴絲合縫,橋的中拱上嵌着一扇形石塊,上面有“藍溪橋”三字,橋欄外側雕刻着一條栩栩如生的巨大蜈蚣,如果仔細往下看的話,就會發現橋墩很特別,那是分水墩,能最大限度的減輕水流對橋的衝擊,從這些設計可以看出當初橋的設計者的聰明才智絕對是不一般。

站在橋上,河中兩口古井映入眼簾,一口在南岸靠近河中央,一口在北岸邊上,井中的水清澈見底,女人們在井邊洗衣服,小孩在旁玩水嬉鬧,更有老人在僻靜處垂釣,兩岸密密麻麻的人家,小河輕輕流淌,如詩如畫,讓人陶醉。

還有一個關於橋的傳説,這橋原本名為“藍七橋”。以前河裏有一條兇殘的龍,每逢河水上漲就出來興風作浪,殘害兩岸百姓,一位名叫“藍七”的少年決心要殺掉惡龍,為百姓除害,於是遍尋名師,學成一身高強本領,下河與惡龍鬥了多日,最後不幸與惡龍同歸於盡,藍七死後身體變成一座橋,那兩口井便是他的眼睛,從此藍七就這樣世世代代的守護着兩岸的百姓,百姓們得以安居樂業。為紀念藍七,百姓們就稱這橋為“藍七橋”。

古老的石橋歷經風雨仍舊堅強屹立,美麗的傳説依然代代相傳。

家鄉的古橋作文2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對這句話我深有感悟。

我的家鄉雖然不大,但卻有着美不勝收的自然景觀,那座靜靜屹立在河岸的古橋——狀元橋,便是我最愛的家鄉的靚麗風景線!

遠望古橋,只見一片鬆杉葱鬱,就像一個枝繁葉茂的綠色精靈世界。時不時地會有一些大雁啊、鳥雀兒停在一棵大樹上啼囀,那聲音猶如天上的靈泉,清脆極了!

悠悠漫步在古橋之上,向下俯視,映入眼簾的清澈見底的河水會讓你歎為觀止。這條小河就如一塊兒綠瑩瑩的珍貴的翡翠鑲嵌在大地,靜靜地躺着,默默地聆聽着成羣的人們對它的由衷讚美。清風拂過,清河柔柔的碧波隨風盪漾,一圈圈漣漪像一條條有規律地跳動着的波浪線,別有一番情趣!

狀元橋,這座古橋最有意思的便是它身上神奇有趣的刻畫了!每在橋上走幾步,就能看到一幅“畫卷”在你的面前徐徐展開:一隻水中蛟龍活靈活現;“雙龍戲珠”彷彿眼中噴火;“猴子撈月”更是栩栩如生……不少人們都會在這些絕妙的刻畫前駐足痴望。

狀元橋,顧名思義,這老橋還有一個很勵志的故事呢!很多年前,這座小城鎮有着一個十分勤奮刻苦的青年學子,他有着真摯的愛國情懷,刻苦學習只為報效生養他的祖國。無數個廢寢忘食的日夜他就在我們腳下的這座古橋上孜孜不倦地學習。最終,“皇天不負有心人”,他考上了狀元,實現了自己的偉大理想!狀元橋因此得名!

啊,家鄉的古橋,你有着美麗的景緻、動人的故事、默默無聞的品格,我怎麼能不讚頌你呢?

家鄉的古橋作文3

自從到外地讀書,到後來參加工作,每年回老家也就一兩趟,隨着年齡的增長,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了,今年國慶期間,我回老家走走,看見家鄉的一草一木是那麼的親切,那麼的熟悉,彷彿又回到了童年。

特別是離我家不遠的一座古橋,我兒時上學都要從那裏經過,放學時總在橋上橋下玩耍。國慶回去,我特意去看這座古橋,因為橋的每個地方都有我兒時玩耍的記憶。現在的橋有點破損,聽説當地政府正着力保護這座古橋。

相傳這座古橋是公園222年修建的。相傳古橋橋墩上原有四口井,“四口井分別具有酸甜苦辣四種味道,若是需要不同味道的井水可以隨意打水上來。”以前,村民習慣稱這四口井為“四眼井”,後來四眼井被人為破壞,倖存一口。“大旱年間,四眼井不知救活多少黎民百姓。四眼井出水量很大。”雖然很多村民家都有井,但是井水的質量都比不過這口古井。

據老人介紹,橋是三孔橋,中間一孔形比較大,兩邊稍小,孔形大的正中間有一把石頭劍,是斬從這裏過河的鬼怪。那把石劍現已不見了,只留下依稀可見的劍柄痕跡。據説清末民初年間,古橋作為古驛道主幹橋,常年承載南往北走的車輛人馬。村中的老人説,段祺瑞的祖上曾居住在古橋一帶,後因為躲避土豪的騷擾,搬遷至壽州炎劉廟。1879年4月22日(光緒五年閏三月八年級),祖父段佩(以功累保提督銜記名總兵,授榮祿大夫、振威將軍)去世,段祺瑞哭護靈柩歸葬合肥城西鄉大陶崗,從此家道中落,段祺瑞到侯大衞村續讀了一年私塾後輟學。段祺瑞後來發達之後,對曾經養育他的故地念念不忘,聽聞古橋破損,便慷慨出資修復。1954年的一場大洪水差點讓這座古橋毀於一旦。後來,當地政府對古橋進行了維修

古橋事實上建於清朝,是合肥市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石拱橋之一。現已經列為合肥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看着家鄉的古橋,我想起了很多很多。

家鄉的古橋作文4

踩扁了一朵紫羅蘭,它的芳香卻留在你的.腳下,品一杯好茶,它的清苦留在你的舌尖,踩上家鄉古橋的石階,它的古樸卻留在我的心間。

漫步在青石板鋪成的凹凸不平的路上,吮吸周圍原木的清香,彷彿置身於古代,一種古樸典雅的氣息湧上心來。一場淅淅瀝瀝的小雨趕來助興,拍打着我向前瀏覽的腳步,道路兩側房屋林立,緊密相連。碧瓦飛甍透着古樸之氣。牛毛般的細雨浸潤着方格式的純木質窗櫺。赭紅色的門柱飽吸了水分,顏色愈發深沉,幾近黝黑。

再往前行,一座三孔石板拱橋如虹飛架於眼前,橋身全部由花崗巖石鑄成,黃中泛褐。這座古橋始建於明朝,重建於清朝,是宜興保存最完整的古橋。邁步走上寬闊卻又低矮的台階,並不覺得吃力。台階因為風雨侵蝕,已變得坑坑窪窪,些許青苔與雜草的嫩綠,與黃褐色的橋面相得益彰。登上橋頭,兩側的石凳與古橋渾然一體,似乎是經能工巧匠雕琢而出。橋頭中央的漩渦紋栩栩如生,恰似水流般的柔和。佇立橋頭,俯瞰開闊的鯨溪河面,感受夾帶水汽和腥味的河風吹拂臉頰,彷彿看見橋面上有幼稚的孩子在嬉戲,父母跟在身後注視着,微笑着,佝僂的老人們互相攙扶着,悠閒而蹣跚地走着,走累了,在石凳上歇歇腳,和鄰居們嘮嘮家常,説説笑。

從橋頭下去,便是一座碑亭,裏面的石碑上記錄着建橋者,出資者的姓名,有些石碑上的字跡卻因“飽經風霜”而模糊不清,留下了歲月的印痕。

碑亭的一側是一座蜿蜒悠長獨具水鄉特色的歇腳亭。河岸邊秀欣的柳樹賣弄着自己的長髮,柳葉在雨的沐浴下顯出晶瑩剔透的脆嫩。

雨歇住了,彌散着一層薄薄的霧。不知這座老橋千百年後是否依舊能夠架於河上。我願古橋永在,古樸長存。

家鄉的古橋作文5

有一首歌,耳畔縈繞;有一碗麪,餘香繞齒;有一座橋,千古流傳……

我從小喜愛吃麪條,屬於吃麪條有“癮”的那一類,而家裏煮的麪條和藍溪橋面館裏的麪條比起來那簡直是有天壤之別。

我經常會纏着爸爸帶我去藍溪橋面館吃麪條,那兒的麪條對我來説實在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美味。麪館據説是老招牌了,遠近聞名,很多人遠遠趕來只為吃這兒的一碗麪。

這麪館就建在一座古橋橋頭,古橋建於宋朝,橋頭由二十四道石階砌成,整座橋用巨石砌成,橋面均由碩大的石板鋪墊,橋身有三個石拱,橫跨河面,石拱以青石為主,嚴絲合縫,橋的中拱上嵌着一扇形石塊,上面有“藍溪橋”三字,古橋有分水墩,是由一塊塊三角形的花崗巖石塊壘砌而成,分水墩小巧玲瓏,但顯得很精緻,與大橋相比可説恰到好處,橋欄外側雕刻着一條栩栩如生的巨大蜈蚣。站在橋上,河中兩口古井映入眼簾,一口在南岸靠近河中,一口在北岸邊上,兩口井的井水清澈見底。兩岸密密麻麻的人家,小河輕輕流淌,如詩如畫,讓人陶醉。

古橋有一個傳説,這橋原本名為“藍七橋”,以前河裏有兇殘的水怪,每逢河水上漲便興風作浪,殘害兩岸百姓,一位名叫“藍七”的少年立誓要除掉此怪,於是遍尋名師,學成一身高強本領歸來,下河與水怪鬥了多日,卻還是勝不了水怪,受了很重了的傷,有神仙被藍七感動,給他送來了一碗麪,藍七吃了之後,傷馬上就好了,力氣大增,但不幸的是藍七最後與水怪同歸於盡了,藍七的身體變化成了橋,而那兩口井便是他的眼睛,從此藍七就這樣世世代代的守護着兩岸的面姓。百姓們就稱這橋為“藍七橋”。

古老的石橋,美麗的傳説,美味的麪條,都將成為我心中的最愛,讓我回味無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