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地棲居作文7篇

來源:文萃谷 2.53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可分為國小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詩意地棲居作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詩意地棲居作文7篇

詩意地棲居作文1

每個人都是一朵花,在生命的原野上,我們不僅要生存,還要選擇一種最美的方式綻放。

——題記

人,詩意地在大地上棲居,它不僅僅代表了一種生存姿態,更昭示着一種熱愛生活的理念,一種生命哲學和精神美學。物質的富足只是最低的追求,我們要為自己的心靈找到一個堅定的位置,整個地靜息在那裏,再無貧乏或享受,得到心靈的完全充實,找到真正的幸福。

夢中水仙花開,那淡淡的清香,編織着靈魂的追求。如果可以,願用手中的麪包去換一朵水仙,讓它永遠開在夢中,開在眼前,開在人生的每一段路上,永不凋零。

每個人手中都有兩塊麪包,它代表着外在的物質世界,是我們生存的基礎,缺之不可;每個人心中都曾開過那麼一朵水仙,它是我們內在的精神世界,它不如物質具體,但卻是一種更深層次的追求,缺少了,我們的人生同樣不會完整。

那幽幽的清香無形,卻又在每個人的心中幻化出不同的形狀:有時它化作《詩經》中的歌聲,婉轉悠揚;有時它化作莊子夢中的蝶,翩躚起舞;有時它化作《離騷》中的文字,隨汨羅江淌過千年……

每個人都應用手中的一塊麪包去交換一朵水仙,它是我們心靈的追求,也是我們區別於其他人的根本,在這追求中才能體現一個人的內心。

水仙是莊子的思,戰火紛飛,命若琴絃,他神情枯淡,而內心卻渴望九萬里風鵬正舉;水仙是李白的詩,官場黑暗,壯志難酬,他千金散盡,而內心卻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水仙是梵高的畫,飢寒交迫,難以為生,扭曲的星空下,他卻將自己的生命開成一朵最美的葵花。

是的,在生命這片原野上,不管歲月的風霜使我們怎樣傷痕累累,我們仍要選擇一種最美的方式綻放。

文革中,許多人被下放,在那個貧乏而又艱難的時代,有些人仍不放棄生活的希望,仍每天堅持喝自制的下午茶,讓生命之中保留了一份優雅,這樣的人,不會被艱苦壓垮。

二戰後的德國一片廢墟,但人們相信它定會重新崛起。因為在那片廢墟之中,一朵鮮花燦爛地綻放。在生存都面臨威脅之時,仍不忘精神上的追求,這不正是他們民族精神的最好的寫照嗎?一個在廢墟中仍不忘精神追求的民族永遠不會被擊垮,而今,德國之花果然在曾經的廢墟之上燦爛。

不要選擇一種隨意的姿態度過一生,在生命的原野上,伴一株水仙,詩意地棲居,讓那淡淡花香,喚醒我們對生命的原初印象,看清那些險些忘卻的希望和夢想。

讓自己的心中開出一朵水仙,用一種最美的方式綻放。

詩意地棲居作文2

哲人説:活出意義來。詩意地棲居,正是生活的最高意義。

詩意來源於何處?古人説: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説詩意是大自然和內心完美融合的產物。生活中充滿了美感,詩意讓我們發現了美,昇華了美。

人生最高的欣慰與快樂來源於心靈的感動。詩意地棲居於大地上,我們的心總能為我們所見的事情一動,收穫無限感動與喜悦。看到葉片上晶瑩的露珠折射出陽光的七彩,綵帶灑落到鮮豔欲滴的葉片上,“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讓我感動;看到飄飄灑灑的雪,那些白色的小精靈穿過樹枝躍到地上,“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讓我感動;看到菊花,鮮黃耀目,簇擁而發,“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讓我感動。讓我感動的東西很多很多,詩意地生活讓我們的生活充滿美感,讓我們的生活中充滿欣悦與感動。

詩意地棲居,用心靈的欣慰減輕身體的疲勞與痛苦。靖節先生,詩意地棲居於南山,縱然是“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他還是悠然地與南山相伴;孟浩然歸隱鹿門,詩意地棲居。縱然生活孤寂的“惟有幽人獨去來”,他還是高吟“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詩意地棲居,我們的心不為物質的貧乏,環境的蕭瑟所困,依然愉悦地生活着。

詩意地棲居,我們心會飛向更高更藍的天空。詩意地棲居,讓我們追求人生更高的境界,一身仙氣,詩意無窮的青蓮居士會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勉勵自己奮勇向前;一心“致君堯舜上,當使民風淳”的詩史,在登泰山後,也詩意地説:“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激勵自己追求更高的境界,詩意地棲居,讓我們的人生更加堅定,生活生生不息。蘇軾且吟且嘯“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草任平生”;李白狂歌“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辛棄疾也會説“聽取蛙聲一片……”詩意地棲居,我們生活中充滿嚮往,精彩不斷。

追求詩意的生活,我們永不停息。雖然充滿勞績,然而詩意地棲居於大地上。

詩意地棲居作文3

“你選擇了什麼,你就成了什麼。”哲人在淡淡地微笑着。於是,有了負重一生的小蝸牛,也有了逍遙一世的沙鷗。

在二戰集中營裏,一個叫瑪莎的小女孩寫了一首詩:我要節省/我沒有錢可以節省/我要節省力量和勇氣/使它們可以支持我很長時間/我要節省我的生命,我的靈魂,我的精神的火/我還需要它們很長時間/在這風暴肆虐的日子裏/這些上帝的禮物/我將很快死去,一旦我失去了它們。

每當我想起這首詩,鼻子總忍不住發酸。當潘多拉打開罪惡的盒子,一切災難向人類襲來時,一個朝不保夕的脆弱的小女孩,她選擇了堅強,選擇了活的希望。

生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蚤。人生的確不可能是一條坦途。悲傷與災難的黑烏鴉時時在你頭上盤旋,絕望的死水常常擋住你的去路。是躺下來哀歎命運的不公,還是選擇擺渡自己的渡船?史鐵生折了一隻“寫作”的渡船,霍金打造了一條思考的'渡船,他們選擇了擺渡苦難,因此他們又踏上了繁花似錦的人生大道。

有人説:“一個人不可能既侍奉金錢,又去當上帝的僕人。”它揭示了一個道理:在許多情況下,人要麼選擇物質上的富有,要麼選擇精神上的高尚,這兩者不可得兼。比爾·蓋茨從哈佛中途退學經商,成為世界首富,世人頂禮膜拜的榜樣。可他想參加哈佛校長聚會,卻遭到了部分校友的拒絕,原因是他中途退學,不配稱作哈佛人。在這物慾橫流的世界裏,我們更需要精神上的一塊淨土,供我們詩意地棲居。哈佛校長選擇了精神上的高貴,這也應該是我們的選擇。

既然必須得選擇,那麼就讓我們選擇一棟精神上的小屋,用希望、堅強、勇敢、自信……這些人間的美德來裝飾它;選擇泊在小屋邊那擺渡苦難的渡船,讓我們的靈魂可以在這功利的世界裏有一處詩意的棲息地。

詩意地棲居作文4

不管是有關還是無關,就像赫爾德林所説的人可以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之上。

正因為在大地之上,我們腳踏實地人不可放棄並否認自身的社會屬性,世界將人與人聯繫起來,構成社會,一味的推就並指認自身的孤立是違背客觀的。人是有責任感的生物,我們交際攜手共進,開創未來沒人可以拂袖而去。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是人生教育中基礎的一課,人只有意識到與世界的聯繫,才會有憂患,有眼光有勇氣,人與人的聯繫讓我們收起自身的荊棘,學會包容並進而用平等的價值觀去迎接未來。南非總統曼德拉曾説,人的成就來自於他人。是的我們幫助有關的人,與所有的人,現在和未來遭遇的人,與他們開創無數的遠方。

然而我們真可以放棄自身而投身於大流嗎?智者往往是在浮躁中醒來,是在庸俗的大流中,傲然獨立的,像赫爾德林的塔樓、劉禹錫的陋室、陶淵明的桃源,智者在本能上尋求平靜,這是在與世界的劣爭鬥,我們要學會的,便是保留住自身的獨立與個性,存留住自己的詩意。

詩意是人自身個體的昇華,是個人的理想的體現。它淬於現實,敗於人流中,本質上它與聯繫並無衝突。我們大可以在與世界充滿聯繫的同時,建立只屬於自身的高塔,隔絕世俗,使自己更為純真。

這樣看來人是不可以放棄與世界的聯繫的,而我們也要有自身的獨立自身的眼光去隔絕喧鬧,保留自身的詩意。這並不是放棄喧鬧的世界,人還是太微小,我們用盡全力不過只是確保自身不俗於世界罷了,尼采的話語,在自己身上克服。這個時代有關於無關都不過是人自身的選擇,我們去偽存真,為的也是創造自身更好的價值。同時求得一份真誠的平靜時代,發展只會越來越快,現代人愈發不能遠離社交,浮於表面真實的有關應是腳踏實地的去創造的,無論是遠方還是人們,而建立精神的樓塔,保存自身的詩意與煩悶的無關格局,又會有何人能做到呢?無論是有關還是無關聯繫了,隔絕都在這個時代流失。人們會同時失去兩件寶物在天平的兩端,在人性的兩端。

無數的遠方,無數的人們,對此的關聯抑或隔絕,都要有自己的眼光與胸襟。

願能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之上。

詩意地棲居作文5

秋冬季節,落葉飄零,在眾多城市喊出:“確保地面沒有一片落葉”’口號時,北京市屬公園卻首次嘗試不立即清掃落葉並打造出了”最美落英繽紛”賞秋景點。

從客觀的角度看,落葉堆積。可能會導致環境不整潔,甚至窩藏細菌等。但我想落葉不立即掃去並不代表不掃去。讓落葉在城市多停留幾時,恐怕會使城市更多一些詩意呢!而正如"荷爾德林曾説:人,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我想,我們應讓落葉停留,給生活多一點詩意。

紀伯倫曾在《沙與沫》中説道:把螞蟻的忙碌捧得高於蚱猛的歌唱的眼光是多麼狹仄啊!姑且不談論他是否對眾生的忙碌過多貶低,但我們確實更應對感性的快樂給子更多些的重視。掃去落葉,可能會獲得城市的整潔。可不掃落葉,亦是城市的詩意名片。在這個物慾橫流人心浮躁的時代,人們總是像螞蟻一樣忙忙碌碌。卻忘卻自己當時選擇忙碌的目的正是像蚱蜢一樣美麗的歌唱。所以説,去發現生活之美、詩意地棲居吧!

世界紛繁複雜隨着工業文明的時發達,城市請似乎越來越成為鋼筋水泥的代名詞,高樓拔地而起壓抑了詩情的萌發,如同"或許幸福像玻璃一樣,因為平時從來察覺"一樣,我想詩意也如玻璃一般從未察覺,但其實是觸手可及的,倘若不能有田國風光,何不於陽台一隅處撞見綠色,倘若不能有“秋日薄暮,用菊花煮竹葉青,人與海棠俱醉”,何不於落葉處感受秋景絢爛。

一下雪、北京就成了北平,西安就成了長安。一落葉,情況也應雷同吧,並非雪或落葉有什麼奇特的魔力,而我想更可能是他們的來到挖掘出了城市千百年詩意的根基。而人也是如此。在繁華忙碌、光怪陸離的生活裏失去了對詩意的追求。但落英繽紛能吸引眾多市民,可能也正是喚起了人們生命中最寶貴的詩意之根吧!

畢竟今時不同往日,我們可能再無法有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無法有蘇軾的”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但也絕不應做“生命鐘錶一味往前撥”的人,我們應時時記得“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詩意地棲居作文6

“讓我們詩意地棲居。”一位哲人如是説。那是多麼美好的事情,美好到讓人失去安全感。怕那只是一個觸不可及的夢,一個不切實際的嚮往。

我曾幻想過,幻想過許多城市的詩意情懷,幻想過它們的氣質,它們的故事,它們的神韻。那“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的闊大,雄渾而略帶悲壯的北方,那“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韻古香的温柔清雅的難過,我在夢裏遇見過。可當我走近,細聽它的聲音,卻是單調得讓人無可奈何。那一座座城市,一樣的鋼筋混凝土的森林,一樣的高樓大廈,一樣的霓虹,一樣的馬路和公園。沒有什麼了,格式化的城市中,一點點的詩意只能蜷藏在角落裏,等待尋詩的人走近。

文化風俗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城市是有温度的,用心去觸摸,許多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名片,“武漢黃鶴樓”、“瓷都景德鎮”,甚至包括“長沙臭豆腐”、“葱包檜”等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但泱泱中華,浩浩神州,千年古國,各地獨特民俗浩如煙海,但不知道多少在工業的隆隆聲中被淹沒了,不知道多少在推土機的揚塵中被掩埋了,在它們“逝去”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座現代的、但缺少詩意的“美麗新城”。

城市化是人類社會進步的表現。應該説,城市化與城市的文化、城市的人文情懷並不衝突。城市可以有高樓大廈,可以有七彩霓虹,但也請留住每一個城市獨有的靈性與精神氣質。著名建築學家樑思成説:“拆掉老北京一堵圍牆,就是扒了我一層皮。”但北京的圍牆還是拆了,曾經的紫禁城也不復存在。如今的北京城,除了幾處保護文物之外,就是一座“複製粘貼”的城市了。還有徽州,這個有着厚重歷史文化底藴的地名,終敵不過旅遊業發展的需要,讓位給了“黃山市”,不禁扼腕。文化的生命力真的敵不過城市化嗎?請看荷蘭,發達國家之一,但在國際上,它又以“風車國家”聞名遐邇。所以,城市化的發展是不會抹殺城市的精神物質的,我們更應該去關注、保護和培育我們的城市文化。

上海的阿大葱油餅遭停業處分並不是沒有道理的。但回過頭來細想一下,作為一道著名的城市小吃,阿大葱油餅已經常常融入城市文化的血脈之中,為什麼這多年來,無人查辦營業執照?這就是一種對城市文化的忽視。就算其違法,能不能先督促其補辦證照,而不是粗暴地責令停業。法理大於情理,違法自然要按章處理,但在執法過程中能不能多一點點人文關懷,多一點執法的温情?

當我們共同努力,為城市培育一種人文情懷,給文化民俗一點温情,我們才可以詩意地棲居。

詩意地棲居作文7

生活如酒,過於濃烈則辣喉,過於淺淡則無味,只有平衡的味道才顯醇厚;生活如歌,過於高昂則刺耳,過於低沉則抑鬱,唯有平衡的曲調才顯悦耳;生活如畫,過於繁雜則繚亂,過於簡樸則無韻,唯有平衡的筆觸才顯美麗。

荷爾德林説:“人生充滿勞績,然而人,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人生漫漫旅途中,讓我們在奮鬥的征程裏學會欣賞沿途的風景,讓我們在平衡的生活中詩意地棲居!

在平衡的生活中詩意地棲居,我們要在奔跑中學會憩息。雖然“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仍然要在路途中“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遙望千年以前,孔子駕車周遊列國。遊説,輔君,宣仁,教育,座下三千弟子,他在生活中奔走忙碌,然而孔子並不是一味地只懂得奔跑。“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他懂得在忙碌的奔走中安靜地憩息,他能夠在奔跑中明白停歇的意義。於是我們眼中的孔子,便是那兩袖清風,至賢至雅的聖人。回首當下,多少人在疲倦的奔跑中喪失了心力,名利正如那拴在驢子前的蘿蔔,誘惑着人們不斷邁步。然而驢子的結局是力竭而亡,人又如何呢?人成了奔跑的機器,沒有了靈魂,沒有了精神,何其可悲!生活需要平衡,奔跑中需要憩息,唯於此,我們才能懂得生活的旋律,詩意地棲居!

在平衡的生活中詩意地棲居,我們要在追求中學會享受。因為事業固然是我必須打造的聖殿,但在這聖殿之後還應有一個花園。

阿爾卑斯山腳下有一塊著名的標牌,上書“慢慢走,欣賞啊!”是啊,在你攀登絕頂追逐勝利的同時,別忘了享受沿途如畫的美景。生命在追求與享受中圓滿,人生因奮鬥與欣賞美妙!魯迅先生執筆時端莊肅穆,那筆頓作棍棒,唱醒百萬愚民;又頓而化為刀槍,直刺敵人心臟。這樣的冷峻中,先生為事業為中華民族的覺醒耗盡心血。然而在蕭紅筆下,我看到了一個温和的懂得享受生活的老人。那青花瓷瓶中插着的小花,那裊裊煙霧中輕緩吞息的神態,那一本正經探討服裝搭配的話語,讓我感受到了一位別樣的豐富多彩的魯迅先生。他不是一生伏於案頭的作家,在他追求精神財富的同時,魯迅先生享受着生活帶來的酸甜苦辣,他在平衡的生活中釀造出碎金般的詩意,鑄就了他輝煌而又美好平淡的人生。

從儒家的中庸之道一路走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都在向你宣告着平衡生活的智慧。讓我們且歌且行,於平衡的生活中詩意地棲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