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篇關於秋天的作文

來源:文萃谷 1.77W

珍惜秋天

寫篇關於秋天的作文

也許是慣讀古人的詩文吧,我向來都覺得秋天過於悲涼和蕭殺。在古人的眼裏,秋天的一切景物都充滿離愁別恨,瀰漫着淒涼和悲切。因此,那落魄文人柳永歎道:“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元朝才子馬致遠的一曲《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寫盡了古人眼中的蕭瑟、蒼涼的秋景,也道盡了古人顛沛流離、飄泊無依的悽情。不知先祖們是否生來就有悲秋之感,抑或秋天本來就是悲涼悽切的,總之,秋天在人們心中總是蕭殺、冷酷、無情的。且看古人所造的“愁”字吧,古人造字的方法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諸法,而以會意形聲最為普遍。“愁”字假如是會意字,那應該是秋天之心即為“愁”,或者是心之秋天而為“愁”;如果“愁”字是形聲字,而表示“憂慮”之意,讀作“chou”之聲的應該不至於一個“秋”和一個“心”吧,為什麼先祖們偏偏要這個“秋”和這個“心”呢?直到今天,人們還在唱“誰道秋下一心愁”(歌曲《秋蟬》)。因此,古今文人心中和筆下的秋風秋雨,秋色秋聲,秋水秋月,秋雁秋蟬等等,無不是孤苦、憂鬱和蒼涼的寄託和象徵;因此,就有了“蟬聲斷續悲殘月,螢燭高低照暮空”和“江聲月色那堪説,腸斷金沙萬里樓”的惆悵,有了“常恐秋節至,焜黃花葉衰”和“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的歎息。

然而,近讀一文人的一篇文章後,我卻改變了對秋天的看法。這位哲人或作者在文章中把人生的童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分別比喻成為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我覺得十分貼切,也符合中國的文化傳統。的確,陽春煙景,萬物昭蘇,充滿了生機,飽綻着活力,頗像一個人的少年時代,但初春發育的幼芽,畢竟未曾飽經風雨,沒有受到折磨,還不免有些嬌嫩、稚拙。待到炎陽播火的夏日,滾滾鳴雷趕着一陣陣疾雨,“綠遍郊原白滿川”,正是萬物茁壯成長的時節,有如人生處於青壯之年。大時代的弓弦呼喚着年輕的臂力,風帆鼓滿,豪氣沖天。秋天是成熟的季節,收穫的季節,人到中年正是如此。經驗豐富,閲歷深廣,情懷由浪漫、激烈而至於深沉、闊大,處事由狙獷、焦灼變為成熟、穩健,像封存日久的佳釀,品味甘醇的水果一般。如果説,青年生活於未來,老年生活於過去,那麼,中年則生活於現在,更注重實際了。在人的一生中,老年雖為收斂時期,是生命的黃昏,卻也意義充盈,豐富多彩,像一年的冬天一樣。冬天是透明的,藍天澄明高爽,白雲輕淡悠閒,“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線月分明”。冬天可以使人透視宇宙萬般,冬天使人清醒。由於它接受了春的絢爛、夏的蓬勃、秋的成熟,因此,冬天也是充實的。與此相似,作為生命交響曲的第四樂章,老年也嘗過了生命旅途中的歡欣和煩惱,期待與失望,頌讚與非議,慰藉與蒼涼,領悟着哲學意義上的寧靜與超然,稱得上是人生的冠冕。在七色斑斕的黃昏麗色中,繼續演奏着生命真實的凱歌,直至生命火化閃滅,落葉歸根,重返大地母親的懷抱,清溶於蒼茫無盡之中。

在一年四季之中,我最欣賞的是明豔的'秋天。我愛它的豐盛、充實、成熟、圓滿。林園漫步,處處光華耀眼,碩果盈枝,或丹紅,或金黃,或絳紫,沐浴着豔美的秋陽,清香四溢,供人們肆意賞玩,盡情採擷。我愛秋天的清涼明澈,深沉淡泊,這遠遠勝過春天的喧囂、浮躁,夏日的炎熱、張狂。唐代詩人劉禹錫有一首寓有深刻哲理的《秋詞》:“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他説,面對蒼涼蕭瑟的秋色,人們會覺得思想沉靜,心境澄明,清爽入骨,精神振奮,而那千嬌百媚、濃豔繁華的春色,卻會挑動人沉酣迷亂,浮躁輕狂。秋天由炎炎夏日的繁華、激越轉入寧靜、安祥,使人思想深邃,頭腦清醒,有助於沉靜的思考一些問題。比如每當我們面對白雲、黃葉、雁陣、澄潭的無邊秋色時,都聯想到,任過中年也應該像秋天那樣,“收拾雄心歸淡泊”,“絢爛之極歸於平淡”。

淡泊,是一種人生哲學,一種生存方式,也是一種審美文化。它的內涵十分豐富,大體上涵蓋了平淡、沖淡、素淡和散淡等多方面的意藴,反映出一個人內在的襟懷與外在的風貌,但集中地表現為一種人生境界,精神涵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