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融合作文通用15篇

來源:文萃谷 1.38W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融合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融合作文通用15篇

關於融合作文1

融合隨着世界的發展,追求融合的理念已滲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過去,道家思想追求“大同之世”,就是希望能融恰相處,像一個大家庭。而今的“融合”絕不簡單止於基礎條件的交融,而是嚮往更寬更廣更深遠的影響與合作。

幸福來自融合的家庭。家,是我們避風的港灣,是心靈得到休息的花園。家庭早已不是一棟房子,我們更渴求從中得到生活的動力和靈魂的慰藉。當我們累了,看見擺在家門口的拖鞋,看見桌上還留有餘温的茶,抬頭看見家人一個鼓勵的微笑,彷彿疲憊已經不復存在,又重新擁有面對一切的信念。多數成功人士都有一個融合的家庭,因為他們沒有多餘的煩惱,可以讓他們更好地面對工作。而又有多少人因為破碎的家庭而走上墮落與極端。歌手任靜和付笛生,一首《知心愛人》是他們愛情的見證,也陪伴着他們走過生活的日日夜夜。多年過去了,他們還是唱着那句“我們永遠都保存着那份愛,不管風雨再不再來。”正是融合的家庭讓他們依舊顯得年輕,幸福的氛圍也培養出了優秀的兒子。因此,融合從家庭出發。

創意來自融合的智慧。蘋果前任行政總裁,他去世的消息震動了全球。人們都在惋惜失去了一位英才。其實,從他的早年經歷我們可以知道,之所以蘋果有那麼多令人稱奇的創意,都是他所學知識的融合。當年喬布斯在大學裏上美術字課程,學到了不同種漂亮的字體。當他設計第一台電腦時,就將這種字體加入了設計,後來每當一台新的Iphone出現的時候,總有新亮點。許多作家、設計師抱怨沒有靈感、沒有創意。那是他們沒有敏鋭的思維、洞察力將他們所學聯繫融合起來。真正的創意來自融合,這樣我們能看到更多改變世界的“喬布斯”!

和平來自融合的世界。如今我們生活的世界能如此平靜,如此安詳,是因為各國之間緊密融合的利益。正是融合的力量讓站爭不能輕易打響。世博會是科技的融合,奧林匹克運動會是運動與運動員精神的融合,世貿組織是經濟的融合,各國間的友誼交流節是文化的融合。可以説,是融合讓世界和平,讓世界美好!

各個領域的融合滲透,拉近了心靈的距離,讓愛不再有國界。我們生活在融合中,就是生活在幸福的、充滿創意的、和平的、愛的世界裏。融合,讓一切成為可能!

關於融合作文2

古人有云“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再巍岸的大山,也是靠靠小小的土石堆積而成,再波瀾的大海也是通過小小的水滴匯聚而成。所以再燦爛的文明也是通過小小的水滴匯聚而成,所以再燦爛的文明也是通過多種元素融合起來的。如果沒有我國其他少數民族的文化融合,怎能成就我國燦爛的文明呢?所以説融合是世界發展的大趨勢,許多不接受外來文化的民族一般都走向了衰敗,如瑪雅人,阿茲特克人都有輝煌的文明成就,但面對先進的外來文化,他們都選擇了全盤否定,並沒有去之糟粕,留之精華,並沒有選擇其中的有用文化融入到自己的文明中,最終走向了滅亡。

再回想近代清朝統治時的中國,發佈禁海令,閉關鎖國,統治者在帝國夕陽的餘暉中仍洋洋自得,對外來的歐洲的先進文化置之不理,導致了列強欺辱我中華,瓜分我中華的慘劇,許多有識之士醒悟到必須學習西方先進文化,才能留我中華之種,必須變法圖存,開展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才能讓列強的侵略步伐放緩。

所以文化融合是世界的發展趨勢,文化的融合能使各國之間的交流加強,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加簡單,但吸收外來文明的時候,要注重去之糟粕,留其精華,不能全盤接受融合的優勢不僅體現在文化上,也體現在科學上,世界上偉大的科學家一般都涉足許多科學領域,是多種學科的融合,例如有數學王子之稱的高斯,他既是數學家也是物理學家也是天文學家,他的知識覆蓋科學的方方面面,正是這種學科的融合讓他在科學史上寫下了自己輝煌的一張。不只是高斯,歐拉,牛頓,愛因斯坦哪個不是如此?反觀國內的一些大學,學科和系分得越來越精細,雖然出發點是好的,想培養一些學科的專門人才,但是這樣卻導致了一個人知識的單一性,從而阻礙了其在其他學科領域的發展。

有人評價當今科學在一些方面的止步不前時説道:“正是因為物理學家不懂如何解高次方程,數學家不懂物理理論,其他學科亦是如此。”這樣學科的精細可能會導致科學的止步不前,因為其培養不出擁有綜合知識的人才。所以説融合不僅為文化的必然趨勢,也是科學的必然趨勢。各文化和科學的融合才能創造出璀璨的世界人類文明。

關於融合作文3

融合程璐華融合,集天地之大成,收萬世精華於一體。“融”即入,“合”乃一,淺到水乳交融,深到生命與生命,“人與自然”的結合。

人們常説“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這其實有誤,我們若是秉持這種觀點,終將無法達到融合的境界。

人是自然中的成員,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即,就合説“語文與學識並肩齊行”一樣矛盾。這種思想,給人一種感覺,人和自然是兩樣東西,如同兩種文化,人脱離了自然而活。我們極力追求要融入自然,便成了無稽之談。

回想過去,春暖花開。

竹林七賢中的嵇康,阮籍,他們崇尚老莊的“清靜無為”思想。深居於山林之中,與山雀共舞,與黃鶯同鳴,琴聲與流水共同跳躍,詩詞與大山共同低吟。他們將思想與生命融進了這片山清水秀,那是真正的融合。

一次,遊客遊覽鍾南山,到了傍晚,天邊,緊緊地連着山崖的地方,一片飛鴻,夕陽正灼燒這片山林,心裏一陣暖意。看着晚霞,看着雲海縈繞的美景,如同步入天堂,身處仙境。而一旁長居於山的砍柴老人,則埋頭繼續走着山路,任憑那遊客大呼小叫。

是的,習慣了,老人寄生命于山林。一生了。他習慣了自然美景,天地變幻。老人,與自然心心相映,不點已自通。

這才是真正的融合。

如同“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然後,“你粧點了別人的夢。”當你在觀景時,寄寓於情,便被別人當做了江南水鄉圖中的一點墨色,你也成了風景,便與天地相融相合了。

現在,我們只是山林的過客,不是主人,“楊柳岸、曉風、殘月”中,沒有你我的身影。要想,人能真正與自然相融合,便要拋開什麼“人與自然”,什麼“人與動物”,要將自己化成清晨帶着露珠的一棵草,午後陽光下耀耀生輝的一朵花,紮根於土地,將自己變成一抹風景,把心交給白雲,把思想灑入大海。你覺得身體變得空靈,輕盈,灑脱,變成了正在向空中蒸發的水珠。你便與自然融合了。

你的身體融進了天地,大氣澎湃的山川與土地,淺斟低唱的黃雀與夜鶯,不羈桀驁的石崖與潮水,你是其中的一員。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悦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

關於融合作文4

五千年曆史的演化,沒有磨滅掉我們作為一箇中國人的特徵——黑眼睛,黃皮膚。然而有一些東西正在悄無聲息地發生着變化,不是嗎?

隨着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進入到中國。各種文化在衝突中磨合,在磨合中融合。融合,註定會讓我們失去一些東西。

曾幾何時,越來越多的人們在日常與別人説話中喜歡摻雜一些英文詞彙。對於突然蹦出的幾個英文詞彙,我不討厭,但也絕不能理解。中國漢字的博大精深,有什麼是非要用英文代替的呢?或許,那只是一種習慣,但又或許,他是在語言文化的融合中,失去了那些漢字。

曾幾何時,鋼琴、小提琴等西洋樂器火爆程度令人咂舌。一個普通的40人班級中,會鋼琴的都快一半了,而那些具有民族氣息的樂器如二胡、古箏卻無人問津。嘻哈、RAP等國外興起的音樂形式,在中國越來越被熟知,被接納,荒廢了中國的民族音樂,我很想問一問為什麼,但我已經明白了。在東西音樂文化的融合中,我們失去了真正屬於自己的傳統音樂。

又是曾幾何時,西方的文化已經無孔不入地融合進了我們的生活。漢堡、牛排已經為人們所津津樂道。蘋果、NIKE等國際名牌已經引領了中國的潮流,街上跑的是國外名牌轎車,人們穿的是國外名牌衣服,人們嘴裏哼哼的是國外的潮流音樂,人們現在所接受的,是國外的文化與理念。

朋友們,中國特有的文化難道不岌岌可危嗎?

中國,作為一個有巨大潛力的國家,吸收和融合東西方的文化與理念本無可厚非。但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我呼籲國人們不要忘了自己的根。

沒有根的樹,很難碧綠遮天,一個沒有本質的國家,相當於沒有了根,即使他再強大,再富有,是沒有號召力的,是不團結的。“中國人”,就是讓我們凝聚在一起,身處異鄉,心在一起。就是讓我們無時無刻不感受到祖國的温暖。就是讓我們在他鄉能驕傲地説“I am Chinese!”

朋友們,讓我們去尋找自己的枝枝蔓蔓,去尋找自己的根,讓我們在國外文化的衝擊下守住自己作為一箇中國人的最後陣地。在國際間交往如此頻繁的年代裏,能夠讓更多的外國人,瞭解中國五千年來的歷史,他們一定會豎起大拇指説“Good!”

融合,並不代表失去。

關於融合作文5

冰雪作春水是[融],人際關係和諧是[融],文化交流思想溝通是[融]。

琴韻難絕,是古箏雨豎琴之融;巍峨浩渺,是高山與流水之融;清瘦難渾,是古道雨西風之融;春意盎然,是清風與鳥之融;歷史不老,温柔長存,是因為你與我相似相融。

融合,需要人與歷史的淺吟低唱。

雄渾壯美的長安古城承載著歷史的一段輝煌。國泰民安,連那突厥鐵騎也臣服於盛威之下。羽衣霓裳,千門萬户,在歷史的窮空下奏響黃鐘大呂的不絕之響。於是詩仙李白,自那西域颯沓而來,飄然而立於盛世之間,仰偃嘯歌,醉影淩亂,認衫飄飄,他的仰天大笑,他的會須一飲,他的白髮三千,他的青崖白鹿 之所以可以流芳百世,是因為他生於盛世,他的酒入豪腸,只有在盛世才能三分釀成月,七分嘯成劍嗎揮灑人間,直沖霄漢。而他的綉口一吐,有事半個盛世,是他與歷史的融合。李白與歷史相融,詩史多了絢爛一筆。

融合,呼喚人與人的相濡以沫。

從茹毛飲血的蠻荒時代,人就學會了手與手的相牽,肩與肩的相攜,心與心的相融。就連兇猛的野獸,在人的融合中也不禁顫慄了。從抗擊非典到聯合反恐,從温情中國到災難印度洋,從百年奧運到千手觀音。人與人的融合譜寫了一篇又一篇憾人心扉的樂章。融合,是愛在風中穿行,血液裏的温暖流轉人間。

融合,需要心與心的溝通,血雨靴的相融。

擁有真誠可以得到蔚藍的天空,自由飛翔的翅膀,忘不了二戰那個荒煙墓草,戰火紛飛的年代,和平鴿的綠色橄欖枝失去了色彩,縱然歲月的車輪已滾滾碾過那一段嘶啞的歷史,然而我們的心依然會回望那段歷史,她傷痕累累,她在哭泣轉過昏暗的昨天,今天令人欣慰的是德國人真誠的懺悔,歷史縱然不能化為灰燼煙消雲散,但因為真誠換的了諒解。

融合,如那飛越關山的大鳥,飄然千里;融合,如那流過秦磚漢瓦的涓涓細流。川流不息;融合,如那温暖的鳥巢擁圍舉翅欲飛的鳥兒。

萬芳搖落獨暄妍固然為沒,而千朵萬朵壓枝低的繽紛相融更是美,融合的天空,融合的世界,是你我今日融合藴蓄的無盡希望。

關於融合作文6

曾今和許多人説起過,伍爾芙是我的絕對偶像。在對她如煙海般的評述中,有一段關於她記憶的刻畫最為精準:她的記憶一面光明,一面黑暗;一面温熱,一面寒冷;一面灑滿天堂之光;一面燃燒地獄之火。而正是種種極端的匯聚融合,互相牽扯,使這個有着舉世才華與撼世情感的女子在一個日光傾城的午後選擇用自身的消亡來保持靈魂的純粹。

記得有一次在《寰宇地理》中看到對法國的介紹,其中在手搖船上拍攝的一段塞納河之景最讓我記憶猶新。造型簡單而修飾繁複的拱橋,寬敞深靜的河濱走廊,方圓幾百米內不見高樓,唯有舊時底矮復古的小樓將這一方滄浪默默守護。看到這一幕的我曾不住感歎,建設規劃真是了不得,將城市與自然融合得如此不着痕跡又恰到好處。彼時的我有認為,最艱深的融合當屬人與自然。而直到我閲讀伍爾芙,我才發現,人與人思維的融合才最是難能可貴,可遇而不可求。若説人與自然的融合還能被規劃,被設計,將刻意的構思變成無意的天工之作,那思維的融合便是那辨認不得的經藏,沒有供解讀的譯文,即使再拼盡且全力得到的也只是分崩離析的月亮,握緊就是黑暗。伍爾芙並不是傳統意義上孤獨的人,她有自己的布魯姆斯伯裏文化圈,有一羣驚才絕豔,睥睨世俗的友人。

只可惜,沒有人,始終沒有人能與她的思想融合。現實往往比夢想來得殘酷得多。她寧願將自己灼息的思想埋于山谷葬於深海,也不願傾杯於人。時至今日,她的才情,她對女權運動的影響才如火山噴發,從她親手種下的傷口處噴湧而出,形成了一股名為意識流的烈焰。可是你知道的,無論你怎樣努力捕捉,你永遠無法真正瞭解,也無法做到她等待了一輩子的“完全通暢,完全無阻礙的交流”,你們的思想永遠無法融合。融合,美則美矣,然可被融合的只是浮於表面的。有人提到文化。但請原諒,我真的無法想象詩詞被翻成英語,聖誕節在中國大行其道是怎樣一副諷刺與怪異的隱喻。在融合的勢頭成為不可逆轉的狀態下,總有東西是美麗的意外。請尊重思想的獨立性與純粹性,在所有事物都被以不同方式組合在一起的今天,唯有它依舊保持着清白乾淨的模樣。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它立於山巔,如同騎士的盾與國王的劍,鎮守一方河山又具有摧枯拉朽的力量,影響並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來人。

關於融合作文7

自1990年起,整個上海以浦東為頭,開始了高速的發展。東海的浪滌盪去上海的塵埃,黃浦江的水滋潤着上海的土地,城市的面貌日新月異,東南西北風吹來各方不同的氣息,融合成一股獨特的“海派風”吹散至上海的各個角落。

我腳步輕快地行走在南京路步行街上,擦肩而過的是各種顏色的皮膚,各種顏色的頭髮。耳邊傳來一口字正腔圓的中文,定睛一看,是一羣金髮碧眼、身材高挑的異國女子;身後兩位黑頭髮、黃皮膚的男子卻説着一口流利的英文;眼前一位高大魁梧、滿臉笑容的`黑人,正左手、右手各抱着一箇中國娃娃,肩上還坐着一箇中國娃娃,只聽“咔嚓”一聲,一幅披灑着陽光的和諧畫面定格在了周圍人的腦海中。

我走的似乎不是南京路,十年前的上海還沒有如此的熱鬧景象,但我確確實實走在南京路上,我走在上海的沃土上。上海以其獨特的城市魅力吸引着四方賓客,五湖四海的人帶給上海五彩繽紛的文化,上海又以自己的過濾系統,吸收精華,形成上海獨特的繁榮景象。

看那浦江兩岸飽含着各種不同氣質的萬國建築羣,一個個宛如各國佳麗風姿綽約地站立在外灘上,成為岸上一條優雅的風景線。與之隔江相望的,是陸家嘴金融中心。環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和金茂大廈形成了一個“品”字形,他們仿如三位風度翩翩,西裝筆挺的紳士佇立着,他們代表了上海的高度。

浦江兩岸的“紳士”與“佳麗”讓人們看到了海派文化的獨特氣質。夜晚璀璨的霓虹燈更是將“夜上海”的繁榮景象推向了極致。

正是因為上海以“海納百川”作為城市精神,才能讓世界文化在上海融合。沒有融合,哪來的學習?沒有融合,哪來的交流?沒有融合,哪來的發展?站在上海公民的視角,我看到了座座高樓拔地而起,我看到城市交通網絡日臻發達,我看到了世博會舉辦的盛況……中國還沒有一座別的城市能像上海這般繁華,“經濟之都”是上海名副其實的美譽,上海超過兩千萬的流動人口已深深説明了上海的吸引力。

上海因有吸引力而具備融合能力,又因融合而發展,因發展而不斷吸引,不斷融合,促進了世界經濟文化的共同繁榮。

關於融合作文8

融合很多人認為,比薩餅已經成為了當今最流行的一種食物。它融合豐富的食材,風味,甚至可以將不同國家的美食特色融於其中,形成醇厚的口感。比起其他食物單一的口味而言,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在我看來,比薩所體現的便是一種“融合”的思想。善於接納,兼容幷包。正是這些為它提供了最終豐富的滋味,獲得世界的青昧。融合是一種胸懷,海納百川的精神。想象你的眼前有一汪清澈的潭水,它明靜,柔婉,少女般可人讓你愛憐。

而過了幾天,幾個月,幾年……你再來到它的面前,還未走近便聞到一股腐臭之氣……原來,這是一個死潭。因為不與外界的水源融合,僅沉醉於自己的世界而自我消亡。而大海何以令人如此敬仰?因為,它善於融合。傾聽每一顆水滴的故事,接納每一條哪怕微不足道的支流……最終呈於世人面前的,便是寬廣的深沉,博大的氣韻。清末時期的中國,正是一個死潭。沉浸於天朝上國的迷夢,深陷在自己狂妄自大的心態中,從而閉關鎖國。將自己封鎖,也將那時期中國的發展之路死死封閉。因不懂融合而扼住了自己的命脈。而同時期的日本,早已融合了西方先進的思想,完成明治維新。以一股新崛起的洶湧之勢,打敗了中國,自己曾經的老師。屈辱的歷史給我們以警醒。融合,何止是一種胸懷?它更表明了一種敏鋭的眼界,一種有着對未來發展長遠而毒辣的目光,是睿智的一種體現。

幸運的是,在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之後。中國又像雄獅般地漸漸甦醒。從“師夷長技以制夷”觀點的提出,中國不斷地學會融合,從而漸漸前行,飛躍甚至蜕變。縱觀當今,“和諧”的思想越發頻繁地被提及。何為和諧?在我眼中,和諧即是一種融合。社會以包容心態融合雜而繁複的階層,使它們如同每一種必要的食材存於比薩餅中,存在並散發自己獨特的風味。這是一種理想而趨於平衡的狀態。需要社會的融合,也需我們每個人心生的包容。融合是胸懷,是眼界,是趨於平衡大境的必由之路……它是智水生存及生活的必然選擇,更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一顆星星,因形單影隻而只散發微弱的光芒。

而一個銀河系,融合了眾星之光而魅力非凡。如果有一天,世界能夠成為一隻超級大比薩,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在此佔據一席之地,各民族的文化,技術,特色都在此融合,我想沒有人會不期待這道世界大餐。

關於融合作文9

筆觸長卷,色如墨開。筆尖如魚遊走宣紙,彩墨留痕由內而外。一滴兩筆,相似相溶,合為一體,濃淡各色,別有風韻。

最美的融合莫過於“畫”。思想如畫,世界如畫。

成長,就是汲取思想,產生思想,傳播思想的過程。從他人之處獲取,經過濾和滌盪,附之個人感悟,轉換為自己的寶藏。在交流溝通之中,思想得以積累、更新與補充,亦如畫卷中的色彩,逐漸融合多姿起來。我的血液裏流淌着各種元素,我的人生之畫中留有繽紛色彩。“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都有兩種思想。”

這便是思想的融合。從個體到整體,從小我到大我,人類是在不斷思考和交流中,在汲取和融合中進步的。

從遙遠的過去,百家爭鳴的思想盛宴餘韻猶存,儒道法墨名各執一詞,有碰撞亦有認同,有爭鳴亦有融合。儒家尚“仁”,墨家“兼愛非攻”,道家“清靜無為”,法家以法為先。百家如百色,匯成那個紛亂社會最精彩的畫卷。

隨着人類社會不斷髮展,科技進步,思想堆積與迸發,產生傳媒業、網絡通訊等新興產業,它們推動着思想交流,加速思想的融合,世界在眾多思想的描繪之下異常絢麗。

思想的範圍甚廣,它的身影涉及世界發展的各種領域。作為一名中學生,怎樣與世界對話,與各種思想“融合”呢?

從書裏,我獲取教養,穿越古今,在腦海裏繪成人類真善美與假惡醜的顏容;在溝通中,我暢談人生,聯結社會,聆聽我與他人心跳中相似相異的律動。我更有許多外出交流的經歷,在活動中讓思想一起舞動。

在澳大利亞,我看到自然與人類和諧共存,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在台灣,我與台灣中學生交流,感受他們的大方禮貌,品學兼優,學識廣泛;在新加坡,我在街道上找不到一張紙屑,把對“花園城市”的讚歎化為一陣反思;在日本,我從文明與素質的思考中感受着不足與差距。

我努力地與這個世界相融,千千萬萬人亦然。

社會在發展,融合成必然。它應該是自然和平的。思想不應該是有些人的武器,應該作為心靈與道德的良藥,是溝通的載體,是畫卷中的明亮色彩。

思想的融合擴展到文化、經濟、科學等各種領域,它是基礎、是本質、是源頭活水。奧運會開幕式一個“和”字、一曲《我和你》,這是中國的思想,是理想的畫卷,更是無數人的心願。從“合”到“和”,我們從未停下腳步。要立志學習,使自己也成為巨幅長卷之中的一抹亮色!

關於融合作文10

人生於世,人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睜開眼,便開始尋找,於是融合。古有孝文帝改革,促進民族融合,讓熟然不知的兩個民族相互滲透;今有胡錦濤領導,讓中國人民同各個國家的人民相互學習,無貴賤之分,無等級之別,有的只是源源不絕的新知識、新概念。孔子,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所傳播的“仁”已深入人心。在海外,無人不知中國有個孔子,而我們也深知愛因斯坦等偉人。

唐朝中期,外邦人穿上了絲綢做的衣服,柔軟光滑;喝到了茶葉泡的茶,清新苦澀。清初,人們嚐到了玉米的味道,美味甜口,感受到了交流的魅力,耳目一新。這,就是融合,它使多個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從物質到精神,全面進行交流滲透。在這浩瀚的世界裏,身處在地球上一個角落的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早已懂得了融合,並且融合於他人世界中。搬入新小區,面對毫不知道的新環境、新鄰居下,人們開始適應,主動去交流溝通,於是,一切變得可知;住在一個陌生的地方,口味不同,風俗不同,這就必須融合,於是,一切變得美好。這才發現,無論一個國家還是個體,都離不開融合,因為生活需要它。

明朝實行海禁政策,到了清中直接閉關鎖國,不去發掘外來事物的新事物,也嚴禁外人的到來。結果可想而知——一聲通天大炮,打開了國門,我們,落後了!只有無奈地被欺凌、被壓迫,卻隻字不吭。魯迅有這麼一句話:“事實是毫無情面的東西,它能將空言打的粉碎。”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要害怕融合,也不要拒絕它,只有身在融合的範圍內,才能真正體會到它的快樂。世界原本的一切都是無的,但人創造了一切,因為人有思想,人會變通,把一切不好的抹去,把一切美好的留下,傳至千年。及之而後知,履之而後艱。

烏有不行而知者乎?披之五嶽之圖,以為之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譜,以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不要猶豫,去親身實踐到融合中去,做一個旁觀者是行無用之功。踏出腳步,你已融合在這世界中。而這一切,多麼美好!

關於融合作文11

融合為現世界發展大趨勢,融合的理念已滲透每個領域。縱觀古今,無論是改朝換代,還是知識科技,融合的產生是事物客觀發展的必然結果。二者“融”之為一體後,才有“合”的理念的產生與強化。

中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無時不對摻雜着融合的理念。泰國的“商鞅變法”之後,泰國不再是以前的小國家,經濟繁榮昌盛,一個國家的崛起改變了齊、楚、秦、燕、趙、魏、韓七國的局勢,中國的統一就在此拉開序幕。再者,幾百年之後,完整的中國大陸卻包含着不完整的疆域,國家;這一局勢也隨着隋朝的出現而改寫,三國兩晉南北朝最終只能成為歷史。國家的融合,必將是由民族融合,文化融化乃至一種民族精神的融合為一體,構成一種新的意識形態從而維持着國家的發展,在某些方面,也決定着國家的生死存亡。但在此,國家融合利必大於弊,就拿現社會主義的中國來説,各民族的統一團結,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現如今,中國的世界上的崛起不就是融合理念的最好闡述嘛?

國家的融合,開啟的是一個新的轉折點。但科學技術的融合,意味着新時代的誕生,黑夜中萬家燈火的光亮,不正是人類從機械手工時代向電汽時代跨越的最好證明嘛?與此同時又有多少科學家為這個時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法拉第的電磁效應,愛迪生的鎢絲燈泡,居里夫人鐳元素的發現,各領域科學技術的融合,最終的目的卻都為了改變世界,而這卓越科學技術的提高與科學領域的探索必定為人類文明開闢一個新篇章。

哲學中提到事物的發展有利必有弊。而這融合卻也可能釀成民族的文化的一種缺失。現今發達國家對於發展中國家的文化侵入卻不容樂觀,孩子們看着“洋電影”,吃着“洋快餐”,念着“洋語言”,過着“洋節日”,而中國傳統文化的流失日趨顯著。我們不希望看到快時代的發展卻要由文化的喪失作為代價。這“融”只可“恰到好處”,萬萬不可“寧濫勿缺”,這“合”才能起到一種催化作用,那融合的意義也就不言而喻了。

亞當夏娃的融合創造了人類的開端,科學技術的融合開闢了時代的跨越,國家民族的統一奠定了社會的和諧發展。現如今世界的不斷融合將是人類的新起點,未來如何雖無法預見,那結果便是那好的,無以質疑的。

關於融合作文12

彼岸,秦桑低綠枝,燕草碧如絲。或可滿載一船春色,平鋪十里湖光。看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彼岸,總是燈火闌珊。在美國的一座小鎮上有一處著名的景點,是位於湖中心的一座小島。然而該處有種特別的遊覽方式,就是不許遊人上岸觀光,只許隔湖相望。彼岸,風乍起。看萬千藤蘿舞動,燦爛耀眼或在一片光華之下,引得多少人如痴如醉。美國人用融合了距離美感的智慧,贏得絡繹不絕的遊客。二戰之後,德國幾乎被撕碎。然而德國人在水深火熱的危難間仍不忘追求美。於是,即便只能住在地下室,他們每天都會安插一束怒放的花。

這樣一個融合了美,紮根於美的民族,一旦有了養料便會盛放,做出像花一樣漂亮的成績!我也曾為一份融合了對生命敬重的警告而動容。胡佛是美國人,面對墨西哥人的非法移民,他憤怒卻依然冷靜。於是他在亞利桑那沙漠中建立了水站,為那些非法入境者提供水源。在他印發的警告上不僅寫着:“回去吧,沒有水等於送死!”又詳細表明瞭水站的地點。面對國人的斥責,胡佛回答説:“恨和尊重是兩碼事!”人借花傳情,花借人繁衍。文學融合了自然最能醉人。

洛夫就讓荷花融合了愛情。他説愛荷如同愛情,因為愛上誰就是:“眾荷喧囂/你卻是離我最近/最靜,最最温柔的一朵/"你愛荷不僅愛它花開時的風情萬種,也愛它花謝後的翠葉田田。若連葉也殘敗,就愛打在池中的雨聲。你愛人不僅愛他年輕時的美好容顏,也愛他衰老的臉上的哀傷和他朝聖所謂靈魂。融合始終是時代樂章水中的高音,強音。它同“適者生存”的法則一樣,違逆者亡。因拒絕融合,閉關鎖國給中華民族帶來深仇大難;因拒絕融合先人智慧,科學家遭遇瓶頸,作家被扼殺靈感;因拒絕百家融合,才有了“焚書坑儒”的慘劇。

融合是從唐代遊弋而來的魚,宋時古風河畔的拂柳,清時穿堂而過的風,一直迤迤邐邐千百年,一直不曾褪色,不曾被淡忘。別隻眺望彼岸,帶着片面的嚮往。融合眾人力量,拾柴堆焰,小舟也能遠航---終有一篇屬於自己的傳説!

關於融合作文13

又一場傾盆大雨,雨滴與大海不期而遇了。

雨滴悲憤地對大海説:“我在九宵之上,白雲之間,散可為汽,聚可成滴,自由自在,不亦樂乎?這世外桃園般的仙境,不也快哉?可恨我的那些好‘夥伴’們,硬是與我融合,才從這天堂上跌下來,唉,可悲啊!”海平靜地説:“你又何必如此苦惱?我這匯聚了五湖四海之水,極其廣闊浩淼,喜則風平浪靜,悲則巨浪滔天,變幻莫測,令人畏懼。況且,哪怕四極廢,九洲裂,我依然存在;哪怕烈日炎炎,或是風雪漫天,我依舊不滅。若天地不亡,我便與世常存,而你看那些河水、湖泊,卻常有斷流的,就更別提你們雨水了。為什麼呢?這便是我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不斷融合,便有了自己的本源,便可以不幹涸。”

雨滴歎了口氣,無奈道:“為什麼一定要融合?我不甘啊!誰説不融合就不能真正逍遙自在?況且難道融合了就一定能永生嗎?也不能吧?可歎,可歎!”海語重心長地説:“萬物皆不可永生,那不過是虛妄罷了。水中的蜉蝣看岸上的馬彷彿一直存在,便認為馬是永生的;馬看地上的樹彷彿一直存在,便認為樹是永生的;樹看這星空一直存在,那這宇宙可是永生的嗎?但‘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這便是道的境界中的‘天人合一’,而這‘天人合一’,便是融合之道。況且萬物都不能脱離宇宙而獨立存在的。論浩瀚,你可能夠與我相比麼,不能吧;那麼我可能與宇宙比麼,不能吧;那麼宇宙能與道相比麼,不能吧;既是如此,那為何能如此浩瀚呢?我匯聚天下之水而融合之,宇宙匯聚諸天星辰而融合之,道匯聚周天萬物而融合之,故一個比一個浩瀚。”

水滴若有所悟道:“那如何才能融合呢?你又為何不能融合諸天星辰甚至周天萬物呢?”海微微一笑,説:“韓非子説過‘上不天則下不遍覆,心不地則物不必載’,故心有多廣,天地便有多廣,胸襟有多博大,就能融合多少物。當你能將天地兼容幷包之日,便是你真正自在、逍遙之時了。”

水滴兩眼彷彿放出精光,道:“融合之後又當如何?”海笑了一聲:“好好體悟那些意境吧。這天下的冰、水、汽都是相似的,其本質便是水,當你能體悟這份意境時,便可與我論道了。”

金山區上師大二附中高二8班王旻敏

“滄海一聲笑,滔滔兩浪潮,浮沉隨浪,只記今朝,蒼天笑,紛紛世上潮……”海如是唱道。

我笑了,其實單一的道是不存在的,各種道的融合才成了真正的大道。這便是融合之道啊。

關於融合作文14

融入,合而為一乃融合。融合的趨勢今昔已大面化,為了更好地生活,學會更好的適應——融合,理所應當。

在進化論主推的社會自然狀態下,“適者生存”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能融合於“物競天擇”的自然狀態下便是值得推崇的。各種各樣的人物層出不窮,社會的各式形態應接不暇,左顧右盼之下不如會得融合。

會得融合後進取事業是如下這般説法。拼搏得出眾首先得分為兩種,一種是融心地拼搏,把心融合事業是最自然不過的,而另一種是融身的拼搏,多勞多得尚有一計可尋。權衡之下,融心比融身進取事業更為容易,然而同時融心融身卻更為可取。所謂拼搏,絕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做了再説,而是有頭腦有思想地去與事業周旋。袁隆平雜交水稻的技術,英國專家的試管嬰兒誕生,楊利偉圓夢飛天,21世紀的信息戰,各方面事業的閃耀點都是有融心之跡的,融心是把思想融合,同時又有身體力量的注入,會得融合自己於事業。如此説,這樣的融合便可是大為之道。

會得融合於進取事業的同時,會得融合於人是客觀存在並且客觀地要面對的。當下,處理好人際關係逐漸成為理商是否能如意的主戰場。在生意場上,交際場上,面對形形色色的人物,融合於他們顯得尤為重要。其實,融合於人就是委婉地處理事情,在於一個情商問題,以友善的態度謙恭於他人。正如服務行業就特別需要融人,“微笑服務他人”,“顧客是上帝”的説法着實就是融人。退一萬步為顧客考慮,顧客的心自然會海闊天空,生意自然順此也就做得起來。如此之下,事業進取的融合倒是的確與人際關係的融合相輔相成的。

然而,在諸多現實情況下,諸多人不懂得融合與事業,融合於人,其實就是融合於生活。上面説了這麼多也就是一個理,更好地適應於生活,更勇敢地面對生活的浪淘沙。於此,我不禁想到清末統治者的慘狀,他們為何如此不堪一擊?就是因為頑固派與維新派沒有深刻認識到融乃至合,不與時俱進的下場就是如同傅儀這般。即便《天演論》出世,即便嚴復滿懷期望又能如何?他的融合融不到統治者頑固派,他的融合只是一人,融不到整個時代,融不到所有人的生活。統治者因不融而毀,百姓又怎能不學得融合。

只是不幸的,在進化論優勝劣汰的殘酷下,更多的人選擇爭鋒相對,鋒芒畢露,不擇手段,拼死拼活在夾縫中生存,卻不懂得學得融合後巧應自如於天地。

記住,是你融合於生活,是你讓生活的步伐隨之而行,而並不是生活左右你。

關於融合作文15

《三國演義》開篇便説道:話説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一點,我不敢苟同。羅貫中的意思是這世界依着二元循環論發展,在合與分中輪迴,逃不出所謂宿命的魔掌。

可世界格局和形態的演變其實是如同基因鏈般螺旋迴環上升的,而這螺旋上升的趨勢與方向便是——融合。

十五世紀,葡萄牙與西班牙的騎士和航海家們冒着迷路的危險、瘟疫的肆虐、暴風雨的挑戰,為了信仰,遠渡重洋。迪亞士到達好望角,達伽馬到達印度,哥倫布首航美洲,麥哲倫環球航行,正是這一條條偉大的航線串聯起了當時的世界,使其從分散走向整體,從分裂走向融合。這便是那世界融合發展的伊始與開端。

其後的世界便在這歷史的必然趨勢下演進與發展,一步步走進工業文明、信息文明,一步步邁向現代化。在這融合的大背景與大趨勢下,局部的分裂或分散是難以避免的。一戰、二戰兩次世界性戰爭,將國家與世界硬生生地分為戰勝與戰敗,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許多弱小國家成了大國強權政治的犧牲品,比如德國。二戰戰敗後,德國被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並於1949年分裂為東西兩德。一堵高大的、佈滿鐵絲網的柏林牆被豎起,用以阻隔德國民眾的溝通與交流。可是,再難以逾越的高牆也抵擋不住歷史的滾滾車輪,兩德統一在融合的趨勢下完成,同時也促進了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攜手。

其實,融合並不僅侷限於國家層面、政治領域,它早已細化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它的理念已滲透進每個領域。

最普遍卻也最高深的便是思想的融合。現在已經很少見到一個人在某一領域“單打獨鬥”了,無論是科學家還是藝術家,亦或思想家還是教育家。他們都深諳融合之道,相信唯有通過協作、聯合,才能取得成就、獲得提升。文聯或是作家協會不正是最好的詮釋嗎?雖然寫作是一個個體的行為,需要“躲進小樓成一統”以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可是由於它的受眾範圍十分廣泛,所以走出書齋、融合思想、百家爭鳴也是必需的。因為只有這樣,作品才能更真實地反映生活,給人以啟迪。縱觀古今中外,融合已是不容置疑的歷史軌跡與趨勢,它引領世界的發展、指引人類的走向。

恰如詩中所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這“道“何嘗不可以理解成為一種融合之道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