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清明節的習俗作文(精選20篇)

來源:文萃谷 1.9W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可分為國小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2022清明節的習俗作文(精選2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2清明節的習俗作文(精選20篇)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1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4月4日-4月6日這幾天。清明節最重要的習俗是掃墓和祭祀。清明節掃墓時,要帶上食物和酒去祭拜那些埋在墓裏的朋友和家人,心裏要有一種很傷心的感覺,因為他們已經去世了。那些食物和酒擺放在墓前的地板上,給他們吃食物和酒;還要在墓前土地上燒紙錢,給土地上穿上新衣裳,還可以把柳枝或者鮮花插在他的墓土上面。清明節除了掃墓外,還有放風箏、踢毽子、踏青等風俗。

清明節還是農作物播種和植樹造林的好節氣。我還記得杜牧寫的關於清明節的詩,名字叫《清明》,詩句是這樣寫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正好説明了清明的氣候是播種和植樹的好時節。

我愛清明節。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2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嗽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嗽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毗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戰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箏尾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説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口,轎馬後掛褚錠,架架然滿道也。拜者、酪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褚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墳壟,屆期素服詣墓,具酒撰及艾剪草木之器,周服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按長期形成的風俗習慣,舊時,北京人多在清明掃墓,但祭掃儀式並不在清明的當天,而是在臨近清明的“單”日舉行。據説,只有僧人才在清明當天祭掃墳壟。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荃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他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正如唐代大詩人杜牧的名詩一樣,每年的清明都是伴着濛濛細雨而至,它給人的感覺總是憂愁的。

這不,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伴着濛濛細雨到來了。

這天早上,又是濃郁的天,徘徊了一會了,感到分外憂愁,仍是不適宜!被爸爸拉去吃了早飯,拿起香紙,扛起鋤頭掃墓去了。

踏着路上的荊棘,順着泥濘的小路,我們來到了老爺爺、老奶奶的墳前。爸爸把墳四周的雜草除掉之後,我在上面貼黃紙,插上香就離去了。

眾多親人的墳前都去過了,我們又冒着小雨,準備去爺爺奶奶的墳前。一路上,花呀,草呀,我無心欣賞;鳥叫聲,蟲鳴聲,我無心聆聽,只顧着早些來到墳前。一會兒,我們到了。望着孤零零的墳墓,我不禁滿腹憂愁。待爸爸鋤完草,貼完紙後,我們又拿出紙錢跪在墳前,將它們全部撒在墳上……

雨越下越大,花草被打得東倒西歪,周圍一片死氣沉沉。此情此景,使我一股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想想他們生前對我的關愛,帶給我的歡樂,想到他們臨終前的遺囑,我不禁一陣惆悵,頓時淚流滿面。此時,爸爸也流淚了。雨勢並不減退,我們已經哭成了一個淚人,好久才站起來。

這時,我看見了遠處火紅的杜鵑花。聽媽媽説,杜鵑花又稱清明花,它之所以在清明時節開放,是因為它是紀念和安撫亡靈的最佳物品。於是,我跑了過去,摘了幾束插在爺爺奶奶的墳前,希望他們都能得到安撫……

年年都有清明,年年都有不同的憂愁。這憂愁,不是任何人都能感受到的。我向往在這雨中的憂愁,所以我向往清明節的光臨!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4

每年的陽曆4月5日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節除掃墓祭祖外,其風俗也是豐富多彩的。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年的這個節氣,我們都會在心裏默默地吟誦這首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來表達我們對先人的思念之情。

一大早我和爸爸媽媽懷着感恩的心去掃墓,一路上風景真是美不勝收,春姑娘悄悄的來到我們身邊,讓大自然變得更美。看,金色的油菜花粉色的桃花潔白的梨花都張開了笑臉,柳樹姑娘將它碧綠的小辮探進了清清的小河裏。春姑娘輕輕地吹,小草慢慢地醒。百花齊放萬物復甦,好一幅美麗的景象。

景象雖美 ,可我們卻是懷着沉重的心情去給太爺爺太奶奶掃墓,此時的天空一下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挺拔的大樹彷彿失去了翠綠色,這一段時間,時光彷彿停住了,大地萬物都沉默着,不知不覺我們已來到太爺爺太奶奶的墓前,擺好供品,點上蠟燭,默哀三分鐘,燒上好多的紙錢,藉此表達我們對親人的思念和祝福。並在心裏默默地為他們祈禱,祝福他們在天堂的那邊能夠和我們一樣幸福和快樂的生活着。接着我和媽媽清除了墓邊的雜草,擺上了美麗的鮮花,墓地頓時煥然一新。

在回家的路上我心裏默默地想着,明年的今天,我們還會來看太爺爺太奶奶的。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5

清明節是祭祀已故親朋好友的節日,你曾關注過這個節日嗎?讓我們一起來關注清明節的這些習俗吧!

聽老人們説我們的先人掃墓時將其與踏青結合,一家人通過踏青掃墓再次聚在一起,不辜負春天的大好時光。找一片平坦寬闊的草地,享受生活的樂趣。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過去,有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説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盪鞦韆,也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盪鞦韆不僅有利於身體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我和小夥伴都喜歡玩。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人們也有清明植樹的習慣。

拔河早期叫“牽鈎”、“鈎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時人們清明時節喜愛的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用來訓練武士。

清明節是節氣和節日的結合,它把春天生機勃勃地表現出來。我們和家人一起去祭奠,一起去緬懷,可以種一棵樹,可以放一隻風箏、湯鞦韆、植樹、拔河、踢球。讓我們在大自然中運動起來。讓我們在春天裏歡快地度過清明節。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6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多彩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活動。相傳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一起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在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有個插柳習俗,此俗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的。介子推為明志守節而焚身於大柳樹下,讓晉文公和羣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晉文公親率羣臣爬上山來祭拜介子推時,發現當年被燒燬的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晉文公當下便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並且當場折下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從此以後,羣臣百姓紛紛效仿,遂相沿成風。因此,清明插柳戴柳成為紀念介子推的一種象徵。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小孩子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總會有一些忽大忽小的風,在這樣的天氣情況下很適合放風箏,小孩子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星辰,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用剪子剪斷牽引風箏的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説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一年的好運,由於好玩兒,後代也有人把它流傳了下來。

不過在給親人們焚燒紙錢的時候千萬要注意,一定要等灰完全失去亮光的時候才能離開,不然死灰復燃的時候會引起火災,那樣這個清明節可就充滿罪惡了呢!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7

4月4日,一個舉國悲痛的日子——清明節。到了那一天,心就會特別悲愁垂涕。這一天是給逝世的親朋好友、革命先烈送去自己對他最誠摯的祝願。

看望逝者時,忌嬉皮笑臉,這是對逝者的最大敬意。裝束一定不要太過豔麗,顏色最好為黑色,因為這樣最為尊重逝者,也可以更加體會出人們因為失去親朋好友背痛的心情。

清明節,是中華兒女認祖歸宗不忘故土的重要節日。清明節祭祖和掃墓一般都會給祖墳剷除雜草,添加新主,稱為培墳;用彩紙剪成紙串,掛在墳前,插上香燭,焚燒紙錢,跪拜叩首。簡單的祭祀儀式俗稱“插青”或“上墳”,以此表達對祖先的追思和懷念。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全國各地的風俗不同,祭掃的日期也不同,農曆清明節的時間一般在公曆每年的4月4分至6日之間。

在我的家鄉,放鞭炮也是清明節時不可缺少的。這並不是過年時的喜慶聲音,而是一種思念,對親朋好友、革命先烈的思念。清明節那幾天,天空總會下起毛毛雨或者是淋漓大雨,可這也無法擋住人們紀念逝世人的腳步。他們沉着臉,踏着沉重的步伐向墓地走去,小雨淅瀝,這情景,正應了杜牧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節,一個落雨紛紛的季節,亦是心情壓抑沉痛的季節。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8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臨近清明,學校組織全體師生去烈士陵園掃墓,下午,我們手拿小白花,排着整齊的隊伍,在老師的帶領下,走向烈士陵園。

大約步行了二十分鐘,便到達了目的地。我們邁着沉重的步伐走在烈士陵園裏寬闊的道路上。來到一個巨大的碑下,我們停止了腳步,舉目望去,碑上寫着“永垂不朽”四個剛勁有力的大字,碑下,一個潔白的花圈靜靜地“躺”在上面,那兩根漫天飛舞的布條像眼淚似的在為英雄們感到悲傷,旁邊鬱鬱葱葱的幾棵大樹發出“沙沙”的響聲,似乎也在為烈士們哭泣。正當我們滿懷悲傷情緒為烈士們歎息時,少先隊員代表朗讀了為烈士們精心準備的悼辭的聲音傳到了我們耳邊,他們聲情並茂的朗誦使我們原本沉重的心情又抹了一層悲痛。

“請全體同學為烈士們默哀一分鐘!”隨着大隊長的這句話,我們都低下了頭,一分鐘過後我們又抬起了頭。“請各班同學為革命烈士獻花!”一曲鏗鏘有力的《歌唱祖國》突然響起。我的心不由一震:沒有烈士們,怎能有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沒有烈士們,五星紅旗怎能那麼鮮豔?我們一定要好好感激烈士們!於是,我鄭重地將手中的小白花獻給了烈士們。此時此刻的小白花不僅代表了我們對革命烈士的敬意和感激,而且還表示出我們會好好學習,繼承革命先烈樂於奉獻的光榮傳統!

祭奠儀式結束了,我們又在公園裏玩了一會兒,我躺在一塊大石頭上想: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換來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而我們卻不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整天做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而且還時不時地惹長輩生氣,我們實在太不應該了……“排隊了!”一聲叫喊打破了我的思緒,我立刻爬起來,跟着隊伍,戀戀不捨地離開了烈士陵園。

長眠於地下的英雄們,請你們放心!我們作為新一代的國小生一定會接下你們手中的“火炬”,好好學習,回報社會。共同保衞我們的祖國!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9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清明節掃墓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説,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説法,就是“三月節” 。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10

清明習俗中,流傳的最廣的就是清明掃墓了。掃墓,就需要人們帶來一些相應的祭品去上山前往祖先的墓地。

清明節這一天,很多人都會捧着鮮花去往祭拜我們的祖先。這一天裏墓地裏的人很多,每個人的穿着都較為肅穆,臉上的神情也都帶着一種淡淡的悲傷。清明節原本就是一個最容易勾起人們心底思念的日子。大多數的情況下,清明節這天多是陰雨霏霏,整個大地都帶着一種潤意的。

那些種植在墓地裏柏樹上都匯聚了不少的雨絲,一棵一棵的柏樹挺立在墓地裏,那一排一排的並列的墳墓前,已經有不少的墓地上都擺上了鮮花。這些鮮花就是後人們表達的對先人的一種敬意,也是一種思念。

清明節的習俗中,清明掃墓似乎是必做的一件事。在清明掃完墓後,也有着很多其他的習俗,比如踏青、放風箏、還有插柳等等。我家在清明掃墓之後,會去郊外踏青。會走進自然界裏,去品味一番春天裏希望的味道。

清明踏青也能很好的舒緩一些後人對先人的不捨與思念,看着這一片欣欣向榮的世界,看着自然界裏的新生命,要知道,明天是美好的,也是帶着新希望的。

在今年的清明節裏,家人頭一次的帶着我去放了風箏。在清明最後一天,天空出了點點陽光的影子,又因着春風不斷吹拂,這一天,是放風箏的好天氣。所以當父母帶着我來到廣場上的時候,天上彩色的風箏飄飄揚揚,甚是好看。

那天,我隨着父母一人手中一個風箏,然後就在廣場上比起賽來,看誰的風箏率先飛起來,也看誰的風箏飛得最高。我們一起在廣場上奔跑着,還引來了不少人的觀看。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11

清明節這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不僅杏花開了,而且天氣非常地好。有一首詩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杜牧寫的。

清明節到了,我們當然應該去掃墓了,去紀念死去的親人和朋友,紀念死去的將軍們。他們雖然死的很早,但是在我們的心中,他們仍然活在世上。這個節日是既開心有悲傷的,如五一二大地震時,死了很多人,但是我們要去墳墓邊紀念他們。

清明節的時候踏青是最好不過的了。清明這天,青草、嫩柳都發芽了,出去玩一玩的話,可以有着清新的空氣,給我們帶來快樂和幸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到清明節,喜愛放風箏的人都會去外面放風箏,這也是節日的一種習俗呀!

據説,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所以説,就有了清明節插柳的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12

一進到烈士陵園我就感到了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我們首先來到烈士墓前,烈士墓正前方的墓碑上刻有陳錫聯將軍的題詞:“豫北反攻作戰英勇犧牲的戰士們永垂不朽!”帶隊的老師告訴我們這裏埋葬着為了奪取豫北反攻戰勝利而犧牲的一百七十八位無名烈士的遺骨,除兩位營長是用棺材安葬的,其餘的烈士都是用幾尺白布掩埋的。

聽到這裏,我覺得,雖然那個戰火硝煙的年代已經離我們很遠了,但是那一幕幕感人的畫面彷彿又出現在我的眼前:董存瑞捨身炸碉堡、江姐英勇就義、邱少雲烈火中永生、狼牙山五壯士英勇抗擊敵人……烈士陵園裏埋葬的烈士跟以上的烈士一樣,都是為了國家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我懷着無比沉痛的心情向烈士們敬禮。我把自己親手製作的代表聖潔而莊嚴的小白花放在了烈士們的墓碑前,以表達自己對烈士的悼念和崇敬之情。

在那裏,我看到兩位阿姨為烈士們買來了水果、鮮花和紙錢,很莊嚴地向烈士們敬禮獻花,忍不住向前詢問,原來她們是附近的村民,是自發前來為烈士們祭拜掃墓的。阿姨告訴我們説:“烈士們犧牲之後可能都沒有留下後代,我們都是烈士的後代,我們不應該忘記他們;如果不是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犧牲了自己年輕而寶貴的生命,就換不來我們現在安定、幸福的生活。”聽了阿姨的話我熱淚盈眶,感慨萬千。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13

清明節快到了,今天,我們烈士陵園,沿着台階向上走,兩邊高大的松樹丶柏樹都鬱郁蒼蒼掩映着台階非常美麗。

很快,我們走到了革命烈士紀念碑前,革命烈士紀念碑莊嚴又肅穆,高高地聳立在烈士陵園中央。上面醒目地寫着“革命烈士紀念碑”和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等字樣。望着革命烈士紀念碑,我們肅然起敬。這時,大隊長宣佈”革命烈士紀念活動現在開始“!下面想起了雷鳴般的掌聲。做完儀式後,我們圍着革命烈士的墓轉了一圈,大家個個神情嚴肅,紛紛向革命烈士的墓碑敬禮丶獻花。

儀式結束後,我們去革命烈士遺物陳列館參觀,剛進門,牆上掛着的革命英雄的相片映入我們的眼簾,正前方的牆上還掛着一塊大牌子,上面記載着革命烈士的名字,最引人注目的是陳列館中間的一個玻璃櫥窗,裏面陳列着革命烈士的遺物:有記事本,有獎狀,有日記,這些都記錄着革命烈士的生活和工作。

回家的路上,我心情非常感慨,久久不能平靜,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的革命英雄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1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一聽到這句詩,馬上會想起清明節。這天,人們即會悲傷地思念過世的親人和英勇犧牲的為國烈士們,又不禁抹去悲傷,快活地迎接姍姍來臨的春天,真是一個又悲又喜的節日呀!

談到清明節,大家一定會想起介子推這個為人正直的清官吧,他用自己的肉血救活了逃難的太子重耳,卻不圖回報,即使被烈火活活地燒死了也不下山做官。人們為了懷念他的恩德,確定了四月五日清明節。後來,清明節慢慢成為了民間祭祖的一種固定風俗。按照傳統的習俗,在這一天,人們要進行盪鞦韆.踏青.植樹.放風箏.掃墓.插柳等活動.

清明一詞,又象徵着:春天裏,春雨濛濛的下,喚醒了冬眠的小動物,喚醒了小花小草,還有那剃了光頭的大樹伯伯……到處生機勃勃,春姑娘正踏着歡快的步子朝我們走來

清明節真是一個即使人悲傷,又吃那個慢歡笑的節日啊!望望窗外,一片霧茫茫的,春雨還在濛濛的下……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15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對逝去的親人的悲傷之情逐漸湧入心頭,親人會一個又一個離開你,淚,或許會因時間匆匆流逝而枯竭,但悲傷與孤單則不會消失。於是,祭拜親人之墓以慰懷念之情,清明習俗得以流傳。

我最親的親人都還健在,但一些熟悉的親人卻一去不復返:大婆婆、大外公、曾祖母……今天,是時候去祭拜一下他們了,感覺老天爺在捉弄人,他們三個在去年一年裏相繼離去,帶給我們無限的悲傷。大家都説:“人是假的啊!”,今天,我們只有到他們的墳前在祭拜他們,才能表達我們思念的心情。首先,大舅、姨父等幾個放了一些鞭炮,然後拿上一些貢品,這時就可以祭拜了。我畢恭畢敬地磕了頭,紅紅的火苗烘燙着我的臉,看着在清煙中有些模糊的碑文,我心裏忽生感慨。

一旦死了,一切就變成空了,感覺是那麼的恐懼,死了就消失了,就永遠不存在了!或許,人是無法永生的,但既然活着就要在世界留下點什麼,既然人都會死,那不如瀟灑一世?應該多做一點益事,到了彌留之際,你就可以感歎:“我這輩子沒白活!死而無憾也!”

親人長別的悲痛不願與別人提起,讓其埋在心裏,在一個時候發泄出來,我想這也是清明的意義所在。但現在清明的意義已經被一些人歪曲了。君不見,“陰府豪宅”高几許?“轎車美女”去相伴。也許我還沒完全理解清明,但清明的祭拜決不於形式,而在於內心的感情真實。靠譁眾取寵,靠攀比炫富決不是真正的大孝大悲。

“路人行人慾斷魂”,哭吧,悲吧,畢竟這淚是為至親之人流的!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16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清明節一般在公曆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和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説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為一日。

清明節的風俗,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

這就是清明節的起源和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17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祭祖掃墓的傳統節日,清明又是二十四節氣之一。

在我的家鄉,清明節的主要習俗就是掃墓祭祖。所以又把清明稱為“鬼節”。民間還有上墳、添墳的習俗。晚輩帶着燒紙,供品等,到已去世的親人墳上,燒紙磕頭。最後給墳墓上添新土,還要在墳頭上壓白紙條。聽老人們講這是給已去世的親人修房屋,防備夏天,下大雨漏水。以此來表示對死去親人的悼念。此時我想起大詩人杜牧的一首《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正值春天,萬物復甦,春光明媚,桃紅柳綠,到處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除掃墓之外,還有踏青郊遊的活動。這時,人們就會帶着家人到野外去遊玩,以此來放鬆放鬆自己因工作而緊張的情緒,還可增加家庭的和睦氣氛。古代也有踏青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著名畫家張擇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圖》就生動形象的描繪當時清明節都城人民郊遊踏青的熱鬧景象。

清明節還是植樹的好季節。因此又有插柳植樹的活動。聽老人們説舊時候有“清明不插柳,來年變黃狗”的諺語。

除以上的風俗以外,還有吃蛋的習俗。這就如同春節吃餃子,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一樣。這些習俗隨着社會的發展,有的已經被淘汰,有的流傳至今,有的還增加的新的內容。

清明除這些習俗之外,還有我們小夥伴的歡樂活動,盪鞦韆,放風箏。最好玩的要數放風箏。大家在一片寬闊的空地上,跑來跑去,歡聲笑語,共同把風箏送上蔚藍的天空,大家一起放飛歡樂,放飛夢想,放飛希望……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18

清明節就是中國傳統的節日,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它主要的傳統文化活動有:上墳、踏青、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鈎(拔河)等。其中上墳(即掃墓)之俗,就是很古老的。清明節,它作為傳統文化,就是個佈滿神祕色彩的節日,在這個日子裏,路上的行人都在思念去世的人們,表達對他們的尊重與哀思!

過清明節,在海南的許多本地人中稱其為做清明。中年人對清明節十分看重,即使不就是作為法定假日,他們也會抽空回老家做清明。這説明清明節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成為了一種後人對已故之親人表達思念的一種方式。

清明,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認可及尊重。清明就是古人傳統習俗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節日,也就是最重要的祭奠節日,就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奠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就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非凡氣氛。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而且越加受到人們的重視。

中國人受自身文化的影響,使清明成為了國人追思先祖的節日。在清明人們紛紛回鄉祭拜祖先,這已就是一種文化,一種習慣。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19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當吟起這兩句詩時,然後我總會想起剛剛過去的清明時節的情形。

4月4日,我和爸爸、媽媽及親戚們從三亞回老家,坐在車上,一想到要拜見已去世的愛我的老太公,我的情緒忽有些激動、悲哀。經過一個多鐘頭的奔波,最後回到了爺爺家。爺爺家裏人很多,有大人、小孩,熱鬧極了。

吃完午飯,大人們開始拿起鋤頭、鏟子雲墳地給墳墓“大掃除”,然後媽媽和嬸嬸們忙着煮拜祭祖先的飯菜。下午二點多,我和表弟跟着大家去墳地。

來到墳地,爸爸、大伯、叔叔等人忙着給墳墓打掃、貼紅紙;我和表弟繞着老太公、老太婆的墳墓追趕打鬧。這時,表哥陳澤鼎戴着草帽扛着鋤頭忽然大喊一聲:“我就是關羽,誰敢欺負我!”惹得我和表弟哈哈大笑,但一想到老祖宗,我就停止了笑聲。大人們幹完活後,便在老太公等人的墳地上擺上豐富的菜餚、點心、牛奶、水果等等,然後待燒香後,我們子孫便在草蓆上跪拜祖先。我悄悄地觀察大人們,只見他們的表情很悲傷,我心裏也很悲傷。看到這樣的情景,我在心裏自創了一首詩:“清明時節陽光烈,此人回鄉過清明。摸了墳墓看墓碑,此時想起老祖宗。”

當拜祭完老祖宗後,我心裏想:明年我還要來拜老祖宗。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20

今天早晨剛惺鬆的睡眼,我就發現已經是八點鐘了。我趕緊起牀,去做早晨的那些例行的事情。

就在我洗臉的時候,我發現了我的妹妹也在我家了。等我洗漱完畢之後,妹妹便來到跟前,和我講起了她們班昨天去掃墓的情形。這時我才意識到,今天是清明節。

這時,我聞到了一股莫名的香味,於是我便尋着那香味來到了廚房。一看媽媽正在烙餅,在旁邊還有用豆芽和肉炒的菜。於是我便早就垂涎三尺了。

吃完飯之後,爸爸媽媽就催着我去上墳,但是我有些不情願,因為我滿腦袋裏想着的事情還是那美味的豆芽餅,但我還是去了。

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亞以了墓地。爸爸媽媽先是領着我找到了祖墳,再後來我們就燒了紙和紙錢,只見那一團團黑紙灰沖天而起,像是在向祖先致禮,鞠躬。我目送着它們,趕到它們消失在虛無縹緲之處。這時爸爸便揪了我的衣角,叫我靠後,因為要放鞭炮了。

接着爸爸便拿出了一些食物,供奉上。然後又拿出掃帚,掃了掃墳邊的樹葉和枯草。最後一項是祈禱,我也不知道爸爸嘴裏唸叨的究竟是什麼,於是我也只是説了幾句簡單的話,也就不瑞此公佈了。

回家嘍!我懷着無比高興的心情走在了回家的路上。周圍的小草舒展了一冬的身軀,在這無比和煦的春風中直起了腰桿,就連路旁的蒲公英也綻出了美麗的笑臉,和春風、小草一起慶祝這個美好春天的來臨。

好的時光問題過得很快,不知不覺間天色已晚,我拖着的身軀倒在了牀上,然後便沉入了那甜美的夢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