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孔子國小生作文

來源:文萃谷 5.38K
  篇一:我心目中的孔子

腦海中想象的孔子就是個稍微有些學識的糟老頭,可漸漸地觀念隨着瞭解的深入改變了。特別是看了《孔子》這部電影,愈發欣賞孔子,欣賞那時代的賢人志士,看到孔子被迫遠離故士時的迫,有些觸動了。那時我想不通為什麼會有人可以為了理想如此執著,甘願背鄉離妻,扶持走向迷茫的遠方,就在他的弟子紛紛擁來要求與孔子同行時,我感動了,當他無依無靠時,能有這麼多仁士他有難同當。孔子的付出也自值得了吧!再者看到顏回為了拿竹筒付出生命,孔子那份傷心欲絕的樣子時,我流淚了,不僅敬佩顏回的勇敢,也為孔子的傷痛所動容。就像自己身臨其境地瞭解他內心的痛一樣。一路以來,似乎一切都沒變,孔子依舊堅持他的理想,依舊堅持禮,執著於自己的追求,變的卻是他那一日日增多的白髮,以至於他最終回到魯國時早已白髮蒼蒼,那一刻該是多麼令人感慨啊,他的一生坎坷,最終也算是讓人意識到他的重要性,請他重回魯國。看到那個場景,我也總算明白到孔子的偉大,他的追求雖然並未實現,但他所做的卻盡最大力度地實現了它的價值,他被後世讚頌,他的思想流傳千古,影響了整個中華民族乃至世界,在我心中他似乎一豐從糟老對晉升到了聖人的境辦,也更加確定了我心中的真理,所做的一切總是有它的價值的。

我心目中的孔子國小生作文

末了,我想象到這樣一個場景;一個打扮樸素的老人尾隨一羣弟子在漫漫長長路中行走。

  篇二:我心目中的孔子

你是一支在黑暗殘衰王國中孤獨燃燒的蠟燭,以你的星星之火,燎亮了歷史之原,更燎亮了後世萬代的心。

夫子之道,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的思想,古樸而深沉。“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夫子的思想本色,夫子“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被尊為“萬世師表”。在我心中,夫子似乎總被一圈耀眼的光環所籠罩,一提起夫子,好像都是那些耐人尋味的“之乎者也”,而當我靜心走近孔子時,卻驚訝地發現——“此間別有天地”。

命途多舛,時運不濟。孔子三歲喪父,十七失母,周遊列國十三年,卻未求得一紙委任狀,人到垂暮之時,他的兒子和最心愛的弟子顏回也先他而去。

生命的打擊接踵而至,他在七十三年的生命歷程中不知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我總是想當然地以為,孔子在即將離世之際會説出“也無風雨也無晴”之類的老者之語,而他卻在弟子子貢來看他時道出了“太山壞乎,樑柱摧乎,哲人萎乎!”的感慨,在這十二字背後,又有誰能理解孔子的寂寞與無奈……是呀,哲人萎乎,但哲人的心,一生都是火熱而激情的!

道路的曲折無法扭曲正直的心靈,黑暗的長夜無法抗拒黎明的到來。面對人生的磨難與瓶頸,孔子的態度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好一個“知其不可而為之”!鮑鵬山先生説,“痴”分兩種,一因情深,一因智淺。而孔子當然屬於前者!

情不知從何而起,一往情深。孔子對他的“道”有着熾烈的情感,甚至到了執拗的地步,所以,他可以為自己的內心付出自己的生命。這,便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力量之源!

孔子一路走過,留給我的,不僅僅是思想,更多的,是思考。在孔子的激勵下,我會奮然前行,向至真至遠的人生頂峯昂首邁進!

  篇三:我心目中的孔子

孔子的故鄉在魯國。魯國的陬邑有一座尼丘山,這裏有一個背靠尼丘山的村莊——魯源村。公元前551年,孔子在此誕生。

孔子的父親去世時,孔子年僅三歲,那時他並不懂事,但當孔子的母親離世時,他已經17歲了。他十分孝順,為母親守了三年的孝。正是因為他自己很孝順,所以在他作為老師時,也提倡孝道。

公元前522年,在一個名叫杏壇的地方,魯國的平民百姓第一次有機會接受教育,而這個傳授知識的人,就是孔子。在他的教學生涯中,有弟子三千,其中有72賢士。

後來,魯國開始戰亂。孔子想勸説各國以仁待人,便在自己55歲時開始和自己的學生一起周遊列國講學。

孔子游歷過很多國家,但他的辛苦沒有得到回報,沒有一個君王接受他的建議。但他沒有放棄,還在繼續講學,在前往楚國的路上,他們遭到了亂兵的堵截,足足斷糧7天,但孔子仍然堅持講學,體現了他對文學的熱愛和對人人以德服人的嚮往。

公元前484年,孔子在歷時14年的周遊列國之行後回到了故鄉。這時,他已步入晚年,沒有精力去勸説國王以仁治國了。他開始整理自己的書籍和周遊列國時蒐集的詩歌。《春秋》《詩經》都是孔子整理編寫而成的。

在孔子死後,他的弟子們把他的`言行寫進了《論語》,而《論語》裏出現最多的一個字是“仁”。《論語》表達了孔子的主張,它深深地影響着後人。

孔子是中國文明的代表,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要把孔子的思想傳承下去,讓它繼續為祖國添光彩。

  篇四:我心目中的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也是中國儒家思想的創始人。

我心目中的孔子 七年級(2)班 劉僑僑 —— sishup1978 —— 我是子萱孔子的故鄉在魯國。魯國的陬邑有一座尼丘山,這裏有一個背靠尼丘山的村莊——魯源村。公元前551年,孔子在此誕生。

孔子的父親去世時,孔子年僅三歲,那時他並不懂事,但當孔子的母親離世時,他已經17歲了。他十分孝順,為母親守了三年的孝。正是因為他自己很孝順,所以在他作為老師時,也提倡孝道。

公元前522年,在一個名叫杏壇的地方,魯國的平民百姓第一次有機會接受教育,而這個傳授知識的人,就是孔子。在他的教學生涯中,有弟子三千,其中有72賢士。

後來,魯國開始戰亂。孔子想勸説各國以仁待人,便在自己55歲時開始和自己的學生一起周遊列國講學。

孔子游歷過很多國家,但他的辛苦沒有得到回報,沒有一個君王接受他的建議。但他沒有放棄,還在繼續講學,在前往楚國的路上,他們遭到了亂兵的堵截,足足斷糧7天,但孔子仍然堅持講學,體現了他對文學的熱愛和對人人以德服人的嚮往。

公元前484年,孔子在歷時14年的周遊列國之行後回到了故鄉。這時,他已步入晚年,沒有精力去勸説國王以仁治國了。他開始整理自己的書籍和周遊列國時蒐集的詩歌。《春秋》《詩經》都是孔子整理編寫而成的。

在孔子死後,他的弟子們把他的言行寫進了《論語》,而《論語》裏出現最多的一個字是“仁”。《論語》表達了孔子的主張,它深深地影響着後人。

孔子是中國文明的代表,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要把孔子的思想傳承下去,讓它繼續為祖國添光彩。

  篇五:我心目中的孔子

不知人們是何時稱孔子為聖人的,總之現在已是把他高高豎起,聖人也好,神人也罷,孔子依然是那個魯國的孔丘。

因何而生,因何而成,四處奔波流走為了什麼,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又因為什麼,孔子一生致力於“仁”與“禮”,“仁”是“禮”的基礎,“禮”是“仁”的體現。可在那樣狼煙四起的春秋,禮崩樂壞的年代,有才能的人選擇避世,韓非的法家更受歡迎。知其不可而為之,不僅是單純的堅持,更是一種堅守道義的信念。

不得不説,孔子的結局是悲哀的,子路死了,顏回去了,看着自己心愛的弟子離去,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場景不斷上演,是怎樣的一種辛酸。

欲出仕而無人用之,遊天下而眾人笑之,孔子的寂寞,怎幾個字了得。

但孔子的結局也是輝煌的,因為在幾千年後的今天,他已如神般被打上聖人的標籤。

許多人拿孔子與魯迅相比,我認為這沒有什麼可比性,畢竟相隔了二千多年,可他們相同點就在於同樣是混亂年代的思想先驅者。思想的覺醒,不是你讀一篇文章就能得到的,但他的可貴之處並不在此,而是對一這正道的堅持。這就像數學題目,全班同學甚至包括老師、都認為他是對的,而你一個人站出來反對,這需要勇氣,而堅持它一輩子,這是種品質。

高七尺,腦袋下凹,從外表你永遠看不出裏面藴含的品質,這就是孔子,一個可愛又固執的老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