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孝作文(合集15篇)

來源:文萃谷 2.11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孝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關於孝作文(合集15篇)

關於孝作文1

《説文解字》中這樣解釋篆體孝字:“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

人們都説中國人是最懂孝敬的民族。從孝感動天的帝王舜,到親嘗湯藥的漢文帝劉恆。無論是皇室家族還是貧民百姓,都不乏孝順之子。從古代到現代,從公元前到二十一世紀,我們這個民族都傳承着孝的美德。百善孝為先也一直作為傳統美德被人們讚譽。

如今,當人們再次提起孝時,會想起你對父母所做的一切嗎?會想到最美孝心少年們為父母做出的事情嗎?父母是這個世界上唯一愛你卻不求回報,唯一為你付出卻從不説後悔的人。誰沒有父母?誰沒有老去的那一天?孝敬父母是道德的開始,一個人的修養與品德從孝開始。

郯子的父母年老體衰,得了眼疾,需要飲用鹿乳才能進行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羣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每個人的家不同,對孝的理解不同,所做出的行動不同。或許在一個完整幸福的家庭,孝就是讓家裏的每一個人開心;而在一個殘缺的家庭裏,孝便是讓年幼的孩子承擔起不該他們這個年齡所承擔的事務。

或許,孝是自願,亦是被迫。

最美孝心少年黃鳳,一個板車女孩,由於一次意外的摔傷,爸爸高位截癱,媽媽離婚改嫁,當時年僅6歲的安徽女孩黃鳳獨自撐起一個家,10年如一日照顧着癱瘓的爸爸和年邁的奶奶。她樂觀面對突如其來的事故,家庭的分割沒有使她退縮,即使沒有了媽媽的幫助,她也能在課間回來給躺在板車上的爸爸翻身。黃風做飯和餵飯的時候喜歡哼唱流行歌曲,爸爸就這樣默默地聽着來自女兒的歌聲,縱使自己躺在病牀上,也不讓女兒傷心。黃鳳説她最大的心願就是讓爸爸能夠慢慢好起來。“不管多難,我都要好好讀書,以後還要帶着爸爸讀高中,讀大學,有爸爸的地方就有家”。

孝不是讓你在網絡上轉載一篇説説表達自己,那樣只不過是填補了自己對父母關心的缺失,更不用説,面對自己越來越老的父親母親,網絡離他們越來越遠,而你在網上表達的孝意,何時能夠傳達到他們耳中。這樣一種虛擬的孝心,對他們來説更是虛無縹緲。

所以,趁着你還年輕,你還擁有他們,將你的孝展現。人只有有了孝心,才會有責任感,使命感和善良的品質。孝從點點滴滴開始,從現在開始!

關於孝作文2

我們中國人幾千年以來都是以孝為先。弟子規上也説過:“冬則温,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這句話的意思是子女要孝敬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暖和,夏天要讓他們涼快;早上要恭恭敬敬地請安,晚上要替他們鋪好被褥。”還記得,我在這方面的成熟是國中的生活帶來的。

我九年級前老是和父母犟,那時我爸媽有時會特別厭煩我,對我態度也不冷不熱的,我很生氣。因為那時我認為雖然我説話口氣差了些,但説的內容卻也是對的,所以我在九年級前經常和父母犟。九年級開始的時候好了一些,因為那時我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尤其是在暑假的時候。看着父母掙錢的不易,我感到了些許心酸。對父母的話也柔和了一些,也同時由於我住校的原因不經常在家,所以和父母的矛盾也不是很多了。再後來呢,也就是體育訓練期間,學校的辛苦和累更使我體會到了家的温暖,我開始依賴在家時的感覺。終於,我和家人間再沒有了隔亥。我似乎也從來沒有再和父母犟過並和他們吵過,我越來越能夠從父母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了,爸媽也沒有像以前那樣和我一般計較,並且處處關心着我,愛護着我。他們也能夠從我自身的角度來看待問題了,他們也體會到我學習的辛苦和我所擁有的巨大壓力。他們為我做他們能夠為我做的一切。例如,會考前的一天,本來考試地點離家不遠,但我爸卻堅持讓我在考點旁邊找旅館住下。兩天的考試期間,父母和我一起住在旅館,單是那僅僅的兩天,爸媽就因為我的原因而自願花了幾百塊。我認為,是與父母彼此的相互理解使父母與我相互深愛着對方。那之後,我就深切地體會到了家的寶貴,同時,也瞭解到了孝的重要性。“弟子規,聖人訓,守孝悌,次謹訓……”孝是公民的法定義務,也是道德義務。

我曾聽説過一個叫做打虎救父的故事。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着父親去田裏收割莊稼。有一天,突然一隻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己的父親,於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於鬆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脱離虎口,保全了性命。有詩頌曰: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父子俱無恙,脱身虎口中。

通過這則故事,我感受到了楊香的孝。“孝不分老少、富貴貧賤,是人人可行可做的。”願我們能牢記這些話。及時把握行孝的機會,切莫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慟,至此追悔已遲。

關於孝作文3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這是民族歷史上的佳話。要做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臟,只有一具軀殼立於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價值,更何談頂天立地、闖出一番天地,在歷史上,有許多關於孝的感人事蹟,其中在24孝中,有一則是“閔子騫勸父感後母”。感人至深。

閔子騫是周朝時期的人。幼時喪母,父娶某姓女為繼室。閔子騫素性講孝,對待繼母像生母一樣孝順。後來繼母接連生了兩個兒子,於是對閔子騫開始憎惡起來。總是在丈夫面前説子騫的壞話,挑拔子騫與父親的關係。

冬天到了,天氣十分寒冷。後孃為兩個親生兒子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十分暖與的棉花;而給子騫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一點也不暖與的蘆花。蘆花是水中生長的蘆草,到處飛揚的那個輕飄飄的花,哪裏能禦寒呢?所以,子騫穿着覺得冷得非常,好像沒有穿衣一樣。而這位後母反而向丈夫説:“子騫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驕養了,故意稱冷。”

一天,父親要外出,子騫為父親駕駛車馬,一陣陣凜冽的寒風吹來,子騫冷得得戰票不已,手凍得拿不穩馬的韁繩,將韁繩掉到了地上,馬將車子差點兒拉下了懸崖。父親大怒,氣得揚起馬鞭,將子騫猛打。子騫的棉衣被打破了,內面的蘆花飛了出來。父親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責罵後妻,要將狠毒的女人趕出家門,將這個心惡女人休掉。後妻像木頭一樣,呆呆地立着,羞愧得無話可説。子騫跪在父親面前,哭着勸父親説:“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請不要趕走母親。”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這句話不知讓多少人所為之動容,就是閔子騫的繼母也被感動後悔不已,從此待閔子騫如親子,這就是孝行的感化與偉大所在。

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現在的我們應該更要孝敬父母,更何況孝道是我們的悠久文化與傳統美德,但事實好象有點相反,歷史的寶貴財富並沒有得到部分現代人的認同,甚至有的人還要父母來“孝敬”他們,在他們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經地義要養他們,要為他們做牛做馬的觀念。只要自己逍遙快活就夠了,把他人的苦難置之度外。但他們可否想過十月懷胎的痛苦與把一個小嬰兒拉扯大的艱辛,難道這也能讓人所忘卻嗎?如果這些都不能感化他們的鐵石心腸,那他們只能得到社會的唾罵與拋棄。

孝心無價,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要時刻謹記,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們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關於孝作文4

我相信,每一個真誠正直的孩子,都在心底對父母許下了“孝順”的大願,路漫漫其修遠兮,志在必得,成名之後回到家鄉,也一定能夠安心盡孝。

遺憾的是,人們忘記了,忘記了時間的殘酷,忘記了生命的短暫,忘記了世界上有永遠無法回報的善良,忘記了生命本身的不堪與脆弱。

是的,每個孩子都會在父母的眼中成長,但我們不能總是在父母襁褓中成長。我們不應該把父母照顧我們、照顧我們的習慣當成一種義務,因為總有一天我們會長大,總有一天我們會離開,總有一天我們的翅膀會變得堅硬,我們會飛回去尋找自己的天空。但無論走多遠,我們的家總會給我們留下一個温暖的歸宿,也有我們最愛的人。

孝順是無價的,不需要任何補償。那麼,有沒有人親自給父母洗腳?有沒有人為父母系鞋帶穿衣服的?誰給父母洗過澡,穿過衣服?不會,也許,你會覺得父母有手有腳,所以他們做不了這麼簡單的動作,根本不需要那麼做。而且讓人看到也很尷尬。其實這些人想錯了,絕對錯了。孝不是一種儀式,也不是給別人看的,而是兩代人的心與心的交流。現在父母還健在,不需要孩子照顧,需要父母照顧孩子。如果有一天,你的父母老了,做不到有效,你會拋棄他們,責怪他們,責怪他們,説他們給你帶來了負擔嗎?也許會有人連父母都不要了,拋棄在路上。其實到處都能看到這些人。他們殘忍,冷血,甚至沒有人性,一點良心都沒有。為什麼要談孝道?

我們不應該讓父母為了個人利益而努力工作。我們不應該為了家庭財產而讓父母左右為難。我們現在都有能力照顧自己。為什麼不親手孝敬父母?也許是房子,也許是瓦;也許是大洋彼岸的鴻雁,也許是足下的訊息;也許是一桌佳餚,也許是一個野果一朵小花;也許是幾萬台機器的錢,也許只是一枚有體温的硬幣。無論用什麼方式報答,無論是富貴還是貧賤,只要是對父母的孝順,那麼這種感覺是極其珍貴和美好的。

孝順就是即使依戀也要照顧;孝順是不能被重視的幸福;孝,是一個犯了錯,恨了千人的過去。誰存了心報了第三春,就讓我們永遠記住孝的存在,孝是無價的。

關於孝作文5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可見人類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明白了做人先學孝,我們今天就來談孝

孝沒有很多種,只有一種:懷有一顆感恩之心。我們身邊對我們好的人太多了,在我們成長過程中給予我們幫助的人更是數之不盡。俗話説: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那有沒有一種恩情是我們花一輩子也報不完的呢?有啊,我們身邊的母親不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剛剛出世的小姑娘因為父親嫌她是個女孩,揹着妻子拋棄了她,把她扔在了馬路邊的板凳上,一個撿破爛的女人經過,看到了女孩,在她旁邊等了一天一夜也沒有見人領孩子,於是她把女孩抱回了家細心地照料着,因為女人沒有雙腿,幹什麼事情都是她一下一下爬出來的,所以自己的生活起居自己都照顧不好,何況又多了一個什麼都不會做的孩子。女人撿破爛時經常注意撿孩子的附近是否有人在找孩子,可是一年過去了,沒有任何人像丟失孩子的人來過或詢問過,而隨着時間的加速,女人也接受了女孩,還供她上學,因為女人認為這個小姑娘就是上帝派來的天使,與她這個孤獨一輩子的人做伴的。女孩雖然得不到父愛,但是她最不缺母愛了,她一直在心裏很感激母親,什麼事情都幫着母親去做,並暗暗發誓,一定讓母親過上好日子。女孩人窮但是志不窮,十分出色的考上了大學,但是這個消息帶個這個家庭的是喜與悲,考上大學是喜,可是不少的費用無疑給這個家庭增添了沉重的負擔,女孩想要放棄,可是母親堅決不同意,她想盡一切辦法把費用湊齊了學費,這時的家裏已經窮的四面徒壁,能賣的都賣了。四年後女孩畢業了,她小時候發的誓終於可以實現了,可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女人要趕她走,女人把女孩的身世告訴了她,並要她去找自己的親生父母,原來女人得了癌症,而且是晚期,時日已經不多了,不想讓自己的病情拖累到女孩,好讓她有個更好的前途,則女孩肯定是無論母親怎樣的驅趕和勸説都不願離開母親,並告訴女人,她就是自己心中的親生母親,會陪伴女人永遠的。講到這裏我們都應該都能體會到這位女人的偉大,她其實只是盡了一個母親的責任:努力讓孩子變得更好!

我們中也許每個人都比這個女孩幸運得多,和她比起就是天上與地下,那我們是不是應該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以及對我們百般照料的母親呢?母愛是最純真的愛,是不圖回報的愛,母親把她的愛毫無保留的給了我們,那麼我們對母親的孝心也要是最純真,最永恆的!就像這個女孩對待她心中的母親一樣!

關於孝作文6

那是一個下雨的日子,當時也是正值春節團年期間,歸鄉的遊子們猶如離弦之箭射向家的靶心,我也與父親同坐一車去鄉下團年。但車子駛到鄉間小路路口時,這時一箇中年男子腳踏泥濘,推着一輛獨輪車快速地向路口駛來,車上還放着一把撐開的雨傘,男子的嘴裏還不停地吆喝着什麼,在駛到路口時他停住了。這時,我不經意地向傘下望去,驚奇地發現了一位已過耄耋之年的老人。此刻,那個男子隨口向路人打了一個招呼説:“我送母親會家過年。”他的乾枯的臉頰上露出了淺淺的微笑,那是是如此的窘迫,又是如此的温暖。豆大的汗珠悄然間滾下了額頭,他隨意地擦拭了一下,抬起車繼續駛向前方,時不時他還為母親移動一下車上的傘。此刻的我似乎被什麼所觸動,雙眼緊緊地凝望着遠方的那個男子,直到雨霧迷茫了他的身影。在轉身的`那一剎那,我怦然心動,淚珠不經意間流下了雙頰,心中是如此的沉重,又是如此的温暖。為了回家,他甘願在寒冷的冬日為母親遮風擋雨,為了回家,他不畏艱險堅持將母親平安地送到目的地。這是情,是兒子對於一位母親的深情,這更是愛,是兒子回饋母親生育之恩,養育之恩的愛,這更是孝,是作為一個普通的男人應盡的孝,只是這一切都被他用更加委婉,更加温暖,更加美麗的方式表達了出來。

其實,有時候並不是偉人才會令我們內心觸動。平凡的行動加上真摯的情感常使平凡的做出不平凡的事蹟。也許孝不能僅僅只停留在嘴上,用行動常常是其具體化,生動化。有人説表達自己對長輩的孝一定要等到自己有能力的時候。這並不完全正確,孝,實際上就在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在那一瞬間就是孝的體現。此外,孝,是每一個人應盡的職責。

常言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何等的悲哀。孔子有有云:“入則孝,出則弟。”孝是一個人的本能,在何等情況下都不可丟棄。古人有卧冰求鯉,拔竹求筍之説,黃庭堅也有嫡親溺教的孝。連動物都有烏鴉反哺,狐死首丘,作為人,盡孝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老來只求一份安寧,在我們成長的途中他們給予了我們太多,足以我們以一生來回報。等到他們老了,我們就應讓他們安享晚年。20xx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的陳斌強也用自己的行動再次闡明瞭孝的定義。孝是中華民族傳承了千年的美德,它的內涵亙古不變,它也必將一如既往被我們承接與發揚。關注生活中的片段,用細小的行為盡孝,安撫父母,感動他人,也温暖世界。

關於孝作文7

我剛剛讀到,“於是一個孩子醒了,她被綁在腳踝上的繩子拉了上來。”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要把繩子綁在腳踝上?於是我繼續好奇地讀下去:“那個女孩在李根,她是長春鐵路二國小51班的班長。李根的童年充滿了淚水,他的父親李太雲患有嚴重的肺病,導致一個肺壞死,兩個耳朵失聰,語言能力基本喪失,長期卧牀不起。媽媽不能安靜地離開家。”我一讀完這一段,就發自內心的大喊:“為什麼?”為什麼小李根要像我們的同齡人一樣,承受如此巨大的打擊,肩負起家庭的重擔?仔細想想,李根正是帶着一種生活的勇氣和堅持,過早地咀嚼了生活的苦澀味道。如果説人生是一本沒有文字的大書,那麼李根比我們讀這本書要早得多,他咀嚼出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嚐到了世界的温暖和温暖,學會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字,“活下去”。這場災難造就了李根堅韌、耐心和執着的性格。他比我們生活中的人好得多。李根温柔的手承受了太多的痛苦:做家務,照顧父親的日常生活,做父親的護士,完成學業,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生。她每天只睡四個小時!四個小時,同學們,你們能堅持一下嗎?

爸爸的病總是折磨着自己。自從我父親失聰後,他只能用紙和筆作為交流工具,但晚上我父親經常咳血,需要一根針才能吃藥。爸爸過去常常一點一點地挪到李根的牀上叫醒她,這很不方便。李根想出了一個找到尼龍繩的方法,尼龍繩的一端系在他的腳踝上,另一端系在他父親的牀邊。半夜,爸爸拉繩子時,李根知道了。這樣方便多了。每天晚上,尼龍繩一次又一次地搖晃,李根強迫自己一次又一次地起牀,不管天氣是冷還是熱。一次又一次,李根每天睡不到四個小時,有時甚至四個小時都不能滿足,而李根從不抱怨。

當我讀到李根“又困又累,幾乎昏迷不醒”時,他手裏的蒲扇從未停下來為他父親解暑。”我的眼淚忍不住流了下來。李根孝敬父母的精神確實值得學習。説到這裏,我似乎覺得李根的名字還有另一層含義,那就是像根一樣頑強。”李根為了擺脱睡意,用刀刺傷了他的腿”。血浸透了褲子,還要多少雙師生的眼睛!

古時候有個吊樑帶頭,現在有刀捅腿。我説錯什麼了嗎?正是在這種艱難的環境中,李根不屈不撓的精神被創造出來。

這種愛是翻天覆地的。這不是一根普通的繩子,而是一根體現李根心血的“孝繩”!

關於孝作文8

《三字經》中有言道:“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這句話啟示着人們:每個人從小就應該要知道尊敬長輩、孝敬父母,這是做人的準則,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順父母,並激勵自己刻苦學習。

自古以來,孝順就是廣泛提倡的,而孝順的人也是人人稱讚的。“融四歲,能讓梨,悌於長,宜先知。”古時候,有個叫孔融的孩子,有一次,他父親的朋友拿來了許多梨,他父親就讓孔融拿一顆去吃,結果孔融卻拿了一個最小的。他的父親便問他:“你為什麼拿了一個最小的?”孔融回答道:“我是家裏最小的,應當讓着哥哥。”父親又問:“那你為什麼要讓着弟弟呢?”孔融説:“我是哥哥,應該讓着弟弟。”孔融這種尊敬兄長、愛護幼小的精神讓大家銘記於心,被大家廣泛流傳。

不單尊敬兄長、愛護幼小是人人都應該學習並傳承的優良品質,孝敬父母更是值得全社會學會並且傳承的中華美德。陳毅是孝子,1962年,他出國訪問回來,路過家鄉,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親。陳毅的母親癱瘓在牀,大小便不能自理。陳毅進家門時,母親非常高興,剛要向兒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換下來的尿褲還在牀邊,就示意身邊的人把它藏到牀下。陳毅見到久別的母親,心裏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過了一會兒,他對母親説:“娘,我進來的時候,你們把什麼東西藏到牀底下了?”母親看瞞不過去,只好説出實情。陳毅聽了,忙説:“娘,您久病卧牀,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裏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親聽了很為難,旁邊的人連忙把尿褲拿出,搶着去洗。陳毅急忙擋住並動情地説:“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十條尿褲,也報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説完,陳毅把尿褲和其他髒衣服都拿去洗得乾乾淨淨。一位國家元帥,不僅把國家放在心頭,更把孝道放在心上。

自古以來,孝道在中國是第一位,正如《弟子規》中所説:“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談尊論孝,只要每個家庭把孝道放在第一位,就一定能營造出一個美好和諧的社會。

關於孝作文9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題記

我們跌倒時,是誰鼓勵我們爬起?我們犯錯時,是誰耐心地教導我們?我們哭泣時,是誰小心翼翼地擦去我們的淚水……

沒錯,是我們的父母,他們從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就一直陪伴着我們,為我們默默地付出了十二個春夏秋冬。每一位兒女的外貌和心靈深處,都深深地刻上了自己父母的烙印。我們在父母的呵護下逐漸長大成人,在每天的晨曦中和夜晚的燈光下,我們都能深深地感受到父母為養育我們甘願付出一切的那種精神。作為兒女,我們要學會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孝”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最基本的道德規範。“孝”的觀念源遠流長,在商朝時期的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了“孝”字,這表明在公元前十一世紀以前,華夏先民就已經學會了怎樣孝敬父母了。我國古代還把“孝”看成是“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意思是為人子女者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人們是務必身體力行的。

還記得“感動中國”人物田世國麼?這是“感動中國”評委會給他的頒獎詞: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是一個被追問了千年的問題。一個兒子在20xx年用自己的身體做出了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饋給病危的母親,在温暖的謊話裏,母親的生命或許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誠已經堅如磐石。田世國,讓天下所有的母親收穫慰藉。”

其實,孝敬父母也是社會主義道德規範的重要組成部分。孝是做人的根本,古人常説:“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如果對養育自己的父母都不關心、不照顧、不體貼、不尊敬、不愛戴、不常懷有感謝之情,又怎麼會去愛他人、愛集體呢?一個人對生身父母都沒有深厚的情感,又怎麼能夠昇華出高尚的愛國之情呢?一個人只有愛自己的父母,才會愛別人,愛社會,愛國家。尊敬、贍養父母,不只是報答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規定的必須履行的義務,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我們要牢記:百善孝為先!

關於孝作文10

俗話説的好:“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自古以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父母給予我們生命,辛勤地養育我們長大成人,一個人,如果對給予自己生命,辛勤哺育自己,恩重如山的父母都不知道報答,那喪失了人生來就應該有的良知。

然而近年來,我們卻從報紙上,電視上不斷看到關於父母因兒女虐待而不得不訴告的新聞報道:被兒女逐出家門而凍死街頭的;因得癌症被兒子拋棄在醫院的;因受不了家庭暴力離家出走的老人比比皆是,而古時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被譽為孝敬父母典範黃香的故事早已被人們所遺忘。現在還有一些人因不是自己的父母就對他們不孝,難道他們沒有聽過楊得永替病友盡孝道,孝順兒媳孔祥紅侍奉癱瘓公婆二十載的感人事蹟嗎?

孟子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意思是樹想靜止,而風不停,子女想盡孝道而父母卻早已不能等待,撒手歸天了。當我們準備帶着大包小包去看望父母時,心卻在想:“不行,還不夠,要掙“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弘揚傳統孝道美德,在生活中多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能我們現在還只是懵懵懂懂的孩子,但是,孝順來不及等待,我們孝敬父母,必須從現在做起。

我個人認為當今的人都把孝順看的很簡單,很容易。當今的人都以為孝順是給父母過更好的日子。通過金錢,就是隻給父母錢讓他們有地方住,有東西吃就夠了,我還是個十幾歲的國小生,我的孝順就是要讓爸媽開心,放心,不讓他們擔心,或難過,比如説要好好讀書,要更懂事。

五年級的時候,在網上看過一篇文章叫《少年王冕》,王冕很孝順母親。當母親説沒錢供王冕讀書的時候,王冕説:“娘,我在學堂也悶得慌,不如幫人家放牛,心裏倒快活些。”王冕是喜歡讀書的,後來他將零錢省下來買舊書讀,可看出他這樣説,是為了安母親的心,不讓母親覺得內疚,讓母親“安心”。當母親讓王冕處處小心,早出晚歸,王冕一一答應,並落在行動,“白天在秦家放牛,晚上回家陪伴母親”。10歲的王冕遵照母親的話去做,讓母親不為自己擔憂,讓母親放心。

讓父母安心、放心這既是古人王冕的孝,也是我們當代人應該盡的孝,只有做到這一點,才是一個有孝心的人。我想,我從今往後,一定會好好地尊敬父母,好好地照顧父母,好好地孝敬父母,莫要想等到父母老了之後才如何如何地孝敬父母。因為——孝順來不及等待。

關於孝作文11

從小到大就聽大人們説“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在這文明的社會裏,我們習慣了被父母寵愛,卻忽視了我們應該孝敬父母。

我們每個人的記憶都是從五六歲的時候開始的,然而那些之前的事情我們卻毫無記憶。當我慢慢長大,漸漸到了叛逆期,開始和父母作對,不聽父母的話等等。有一天,當我又和父母爭吵過後,奶奶語重心長的帶我到一邊對我説:“你的父母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為了你好,而你卻經常跟他們作對。”然而我卻沒什麼表情,奶奶看到這就對我説:“算了,給你講一個故事吧。你小的時候有一天晚上發了高燒,那個時候已經是凌晨的時候了,你爸摸了摸你的頭髮現你發燒了,就趕緊把你送到醫院。趕到醫院的時候醫生對你爸説要是再晚一會這孩子就不行了。但是幸好最後把你救回來了,那幾天你爸媽幾乎都沒閤眼,一直在一旁守護着你。”聽過這個之後我心裏感覺酸酸的,雖然這個不是那麼驚天動地,但卻體現了父母對我無私的愛。再想想之前與父母的爭吵,真覺得我自己做錯了,眼淚不禁就留了下來。這麼多年,父母一直給予我們關愛,這種愛是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父母親為了我們時刻操勞。他們是我們的啟蒙老師;他們是我們的避風巷;他們是我們遮風避雨的大翅膀。

現在想想,當我們遇到困難,能傾注所有一切來幫助我們的人,是父母;當我們受到委屈,能耐心聽我們哭訴的人,是父母;當我們犯錯誤時,能毫不猶豫地原諒我們的人,是父母;當我們取得成功,會衷心為我們慶祝,與我們分享喜悦的,是父母。生活並非想象中那樣完美,父母的辛勤是我們無法體會的,我們雖不能與父母分擔生活的艱辛、創業的艱難,但我們在生活上可以少讓父母為自己操心。當父母生病時,我們是否應擔起責任,照顧父母?要知道,哪怕一句關心的話語,哪怕一碗自己做好的方便麪,都會慰藉父母曾為我們百般焦慮的心。

我們應該行動了,孝心無價。因為人是很容易衰老的,也是很容易慢慢記性不靈,行為遲緩,需要照顧的。理所當然的,我們這顆樹苗長大了,也要懂得為父母這顆漸漸老去的樹遮風擋雨。風霜的欺壓,夏雷與冬雪,這棵老樹,有了我們的保護與照顧,有了我們的回報和感恩。應該得到了些許的安慰。快樂。要懂得,我們的生命由父母中來,自然也要守護他們的生命。

就讓我們把中華民族孝親敬長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關於孝作文12

中國的漢字文化課文博大精深,一個普通的漢字就有獨特的含義。例如,孝字;它是由一個老字和一個子字組成的,老字在上,子字在下,這就代表着孝就是孩子把老人放在心上,關心愛護。那麼,擁有上下五千年悠久歷史的中國是怎樣看待孝的呢?

當今我國要建設文明和諧的現代社會。可是現代社會是什麼?古文有所介紹。鰥寡孤獨皆有所養;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但是,現在中國有幾十萬的留守老人和空穴老人無人噓寒問暖。我國政府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採取了許多行動,可是都收效甚微。那到底應該怎麼辦呢?我認為應該分三步。

第一步是先對我國國民進行關於孝的思想教育,並且把教育重點放在中國小生身上。這是因為思想是一切行動的基礎,沒有思想的奠基,一切行動計劃都是浮雲。中國小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而且較成人來説容易教育,再加上中國小生的行為會對他們的家長造成一些影響,這樣一來就相當於又間接教育一部分成人,所以就事半功倍。我認為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國家通過教育部在國小和國中開設道德教育課。其他方法也不少,比如:製作關於道德的動畫片,在網上建立相關網站或發佈相關公益廣告……

第二步是斷絕過命的後顧之憂或者説是藉口之源。很多人都以工作忙沒時間等理由掩飾,不想回家看望父母。可是,你們又沒有想過父母為我們犧牲了他們最寶貴的青春年華,甘心為我們做牛做馬,含辛茹苦的把我們養大他們有沒有吝嗇一點時間起我們於不顧?為了杜絕這種人找藉口,國家應設立孝日,來給國民孝敬父母的時間。

第三步是孝敬父母的事例進行表揚。最好的方法就是開展關於孝的評選活動。例如現在的中國十大孝心少年。可是,這遠遠不夠,我們應加大評選範圍:每鄉每鎮都評選孝心國民,並進行獎勵,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不過如果國家這樣做可能會讓外國人恥笑:中國國民孝敬老人還需要國家鼓勵獎勵?太可悲了!因此,大家還是自覺些吧。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但是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是大海汪洋,我們何以為報?也只有常回家看看、常陪在父母身邊才能讓我們的心不在愧疚吧。

關於孝作文13

小弟是一個十分有孝心的人,尤其是對待老一輩。我們的爺爺外公去世很早,在我們出生很久以前。所以,在對待去世的奶奶以及現在已經94歲的老年痴呆的外婆身上,我都看到了小弟讓我覺得我做不到的孝順。

奶奶中風的時候,我們都還在讀着國小,我記得我是五年級,而弟弟是三年級。奶奶中風的第一個晚上從醫院回來,我記得那個晚上我在她隔壁抄着剛借來的學生版的《四庫全書》,那個時候我與家長的關係就已經開始不好。我依稀記得那晚,我在奶奶旁邊守候到夜深人靜,我不需要別人知道,我不喜歡他們那些大人——他們所有的大人,在我眼中他們除了自以為是和自私外就是要四處宣揚自己所謂“奉獻”,而這些更是我反感的。

弟弟不像他們,在奶奶第二次中風後我已經讀了國中,很少回來,但回來看到兩兄弟抬着奶奶到洗澡房讓她自己用一隻能動的手自己沖洗一下身子。這裏需要提一下的是,我有肉體潔癖,不喜歡跟別人接近,更別説幫老人洗澡,所以我一次都沒有幫奶奶與外婆洗過澡,我無法接受這個,而我弟弟似乎也感覺得到。不過,我還是會幫忙做着許多事情,推着奶奶的輪椅讓她出來曬曬太陽,在她從敬老院回來過個新年後離開那天早早起牀煮東西給她吃然後目送她離開。但我所做的都非常簡單,沒有弟弟們所接受的那麼難以接受。

我要説的是,上次一起端飯給外婆吃,表哥把外婆從牀上抱下椅子坐好,我拿起外婆的棉鞋子準備給她穿上,而捧着碗的小弟説他來,隨即把碗給我,他拿起鞋子,用手輕輕拍了一下外婆已經粘了沙土的雙腳再把鞋子給她套上。在我喂着外婆吃了兩口飯之後,小弟洗手回來説讓他喂。在這個過程我注意到外婆的指甲又黑又長,就去舅舅那裏找來指甲鉗。待胃口好的外婆吃完一盤飯和湯菜,我拿着指甲鉗動作笨拙地無處下手,洗好碗的小弟過來拿起指甲鉗依然是那句讓他來,一變剪着一邊説不知外婆有多久沒有剪過指甲了。

我想説,小弟雖然口頭上不會表達什麼,但是在外婆與奶奶身上,我看到了深深的感情。我做不到的、大弟弟做不到的,甚至連奶奶的那幾個兒子都做不到的,小弟都可以做到,這是讓我震撼的,但這些又明明是我和其他人理所當然也應該做的。但有些事情,有些大男子主義的男人就是做不到,不是大男子沒有男子主義的我也是做不到,而小弟可以。

關於孝作文14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這是民族歷史上的佳話,也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

孝,善事父母者;古人在這一方面給我們極大的引領作用,郭巨,晉代隆慮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很擔心,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所以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卻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來供養母親。”於是他們忍痛決定賣掉兒子。但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的地方忽然發現一罈黃金,上面寫着“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之後,回家孝敬母親,並且養活自己的孩子。

郭巨充分的體現對父母盡孝的心,為我們做出引領。

可能有些人説現在時代不同,我們無法做到這種事情,法律也不允許。但盡孝一定要做偉大的事情嗎?不!有可能我們作過的一件小事甚至於我們懂不記得的一件事,在父母長輩眼裏都可能使他們的心泛起滔天大浪,因為我們是他們的晚輩我們的一點點舉動他們都記在心裏。

有一天孔子出行,聽到有人哭的十分悲傷。孔子説:“快,快,前面有賢人。”走近一看是皋魚。身披粗布抱着鐮刀,在道旁哭泣。孔子下車對皋魚説:“先生家是不是有喪事?為什麼哭得如此悲傷?”

皋魚回答説:“我有三個過失:年少時出去求學,周遊諸侯國,沒有照顧到親人,這是過失之一;自視清高,不願為君主效力,沒有成就,這是過失之二;朋友交情深厚,可很早就斷絕聯繫,這是過失之三。樹想靜下來可風卻不停吹動它,子女想要好好孝敬的時候老人卻已經不在!過去不能追回的,是歲月;逝去後想見而見不到的,是親人。就讓我從此離別人世吧。”説完就辭世。

孔子對弟子們説:“大家要引以為戒,這件事足以讓我們明白其中的道理!”於是,有許多弟子辭行回家贍養雙親。

時光流逝,歲月如梭,時光總是在我們不知不覺中悄然逝去,當我們在慢慢長大的時候,父母長輩們也在慢慢的衰老,不要讓我們想起孝敬長輩時,長輩們已然逝去。所以盡孝要乘早。不要發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劇。

孝是前輩古人們留給我們的民族精神,是一個國家的信念。孝,梯,忠,義,禮,儀,廉,恥。孝當先。古人誠不我欺也。

關於孝作文15

三皇五帝時代舜孝感天地的故事,傳至今日,四千多年的時光流過。然而,孝,依然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我想,這是因為孝是一種傳承。《大學》有言“上老老而民興孝”。孝,正是在一代又一代人“老老”的身體力行之中薪火相傳。

大至國家,孝道被大肆推崇弘揚,縱然時代更替,孝是統治者治國理政永恆的主題之一;小至家庭,父母做榜樣,兒女是學徒,在潛移默化中將孝代代相傳。

孝,是責任在肩。最先讓我體會到這一點的,便是母親。那年姥爺因車禍而身患重病,母親與姐妹幾人輪流值班,悉心照顧姥爺。哪怕工作再忙再累,母親也會精心準備,為姥爺做平日愛吃的飯菜。然後,頂着烈日擠着公交一路顛簸來到醫院。在那裏,母親打開香噴噴的飯盒,耐心地將飯菜一口口地喂入姥爺嘴中;而後,用熱毛巾極輕極細緻地擦那張因為子女勞苦奔波而被歲月刻刀無情刻畫的面龐;接着,用蘸着温水的棉籤,一遍遍地將姥爺那如久旱土地般的嘴脣濕潤……一件又一件,母親都做得細緻入微,令人動容。在一旁默然觀看的我,雖然年幼,卻也品得出母親那一片孝心。母親的呵護備至,讓我意識到,孝除了有它潤物無聲的一面外,還有其沉甸甸的一面。這一面,便叫做責任。這是一份羔羊跪乳、烏鴉反哺的責任。因此,它雖壓在肩上,但仍能讓人感到欣慰與幸福。母親的一舉一動都被我看在眼裏,刻在心中。它時刻叮囑我,倘有一天父母卧病在牀,定要推開一切宂雜之事奔赴家中,坐在他們的牀邊,握住他們的手,就像他們曾對他們的父母做的那樣。

孝,是一如既往。打我記事起,父母便每週末都要回爺爺或姥姥家去看望他們,為他們做一頓飯,捶一捶背,陪他們説説笑笑,給這位相伴自己幾十年的老人帶去歡樂,替他解一解閒悶。我也漸漸地從這一週一次的拜訪中,瞭解到老人們獨自在家的孤悶及他們對兒女陪伴的渴望。電視上有太多的公益廣告呼籲人們常回家看看,然而能像父母這樣一如既往的又有幾人呢?許多人一時熱血來潮,帶着禮品便回家看望老人,但卻好景不長;更有太多的人因為忙碌的工作而忽視了年邁的父母,最後只得在墳前痛哭“子欲養而親不待”。與其徒然後悔,不如好生珍惜。我相信自己長大後,定然會效仿父母,一如既往,每週一訪。

孝,是一種傳承。常言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兒女從父輩那裏,一點一點地體味孝,潛移默化中學會孝。孝也就這樣以言傳身教的方式不斷地傳承,歷久彌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