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考時評:加分政策需要統一規範

來源:文萃谷 2.56W

會考加分”無疑是最近教育界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本來“連冰鞋都踩不穩”卻一夜間成了花滑“二級運動員”,本是漢族卻在中考前搖身一變“回民”……尤其在近日一篇《圍觀:31個省市區中最常見的會考加分項目》的報道中,除去學生特長和榮譽,烈士和軍人子女以及少數民族學生的常規加分之外,一些省市區根據地區實際,制定了一些頗具“地方色彩“的加分項目。

會考時評:加分政策需要統一規範

10年前,“三好學生”和“優秀學生幹部”可以享受會考加分……5年前,家長投資或者納税達到一定標準者,子女可以酌情加分;如今,家長無償獻血超過4000毫升也可以讓子女在會考中加分。綜觀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存在着各式各樣的會考加分政策(9月29日《中國青年報》)。

每年大學聯考前後,關於大學聯考加分的報道和大家網上網下的熱議數不勝數。然而,對會考加分的關注和議論者,除了那些將要和正在參加會考的學生家長之外,沒有太多局外人清楚此事。這就造成會考加分近年來的快速膨脹,以至於到了讓人一看就感覺不可思議的地步。比如,最近被媒體報道的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實行“家長獻血,子女加分”的會考加分政策。

目前,教育部對會考加分政策並沒有出台統一的管理辦法。這種缺位使得各地頻出會考加分的土政策。比如,福建省漳州市政府曾下發文件規定,納税300萬元以上的民營企業家子女,在會考時可加20分。類似的會考加分土政策,全國還有不少。

這就使會考加分成為教育公平公正的一大重災區。許多家長感到忍無可忍了,強烈要求取消會考加分。隨着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會考加分,不夠公平公正的會考加分遲早會受到正視,大刀闊斧地改革,甚至取消到只剩那麼少數幾項實在無法取消的加分項目。

細數下來,加分項目可謂名目繁多,導演出一幕幕跌宕起伏的大戲,正所謂有人歡喜有人憂。那麼,會考加分緣何能被大做文章?為何越來越多人嗅到了加分的變味?如此異化,是否意味着要“一棍子打死”統統叫停加分了呢?筆者看來,完全取消加分政策難免有些偏頗,畢竟如針對少數民族、貧困考生、烈士子女等照顧性加分確實彰顯了教育的社會性與公平性,而當下亟需的是令加分正本清源,從名目繁多實現“名副其實”。

記得有學者曾言,教育腐敗加劇教育的不公,這種腐敗集中表現在對公平競爭的升學考試制度的破壞上,通過權力和金錢的交易換取特殊的教育資源。可謂一語中的,梳理各省加分政策,某些“地方色彩”極其濃厚的自選動作——投資企業家子女加分,引資僑眷子女加分,獻血家長子女加分……這無疑是把教育當成了經濟或其他功利性的附屬品,如此主觀化的評價標準怎能不帶來較大的彈性操作空間?“再苦不能苦孩子”,加分“誘餌”又怎能不引得家長紛紛“上鈎”四處求人呢?

其實,教育並非地方部門利益的'“交易品”,地方想倡導什麼,就大門一開,隨意動用加分設置權;當地想發展什麼,即稱重衡量,把加分“慷慨贈與”。倘若把加分的面鋪得過寬,無疑會讓加分逐漸演化為學生追逐分數的工具,一旦被越發濃厚的功利性所“綁架”,誰又該對孩子心靈的健康成長、對一方的長遠發展負責呢?

那麼,加分如何才能做到“名副其實”? 近年來,其實會考加分政策因其合理性、公平性一直飽受詬病,很多地區也對加分政策進行了調整和瘦身。如成都早在2009年除保留烈士子女等優撫對象,以及華僑子女、港澳台學生、少數民族學生等國家政策規定的項目外,其餘加分項目已一律取消;青島將從2015年起對加分政策再瘦身,規定對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不再加分,只保留國家規定的政策性加分優待項目。實際上,除了政策瘦身之外,還需在加分把關上下足功夫。

對此,有專家建議應該在更大範圍內公開加分的標準、認定辦法和加分依據,通過社會輿論的力量進行有效監督;還可以引入第三方權威評價機制,建立多元、客觀的標準和專業規範。想必回答了“誰加分”、“因何加分”兩大難題,建立起嚴格的制度設計和合理的考評機制,會考加分自然也會重新迴歸育人的本位了。

總而言之,會考加分不能繼續成為教育公平的重災區了。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儘快規範全國各地的會考加分政策,從而有力地維護教育的公平公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