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海大學聯考語文試題特點

來源:文萃谷 3.21W

2014年上海大學聯考語文試卷命題工作的指導思想是:遵循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注重命題的準確性和測量的科學性,有利於高等學校選拔合格的新生,有利於培養考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利於中學實施素質教育,促進中學語文教學改革。

2014年上海大學聯考語文試題特點

一、閲讀材料的選擇

2014年試卷的選文類型,既延續了近幾年大學聯考的基本樣式,又在繼承中有所變化。現代文閲讀的兩篇選文貼近生活實際,關注公民素養的同時,重視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第一篇現代文《受眾的新聞素養:能力和意願》是社科類文章,旨在闡明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除了優化信息環境外,還要提高受眾的新聞素養。上海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公民的新聞素養關乎社會羣體的公共利益,最終會影響每一個人的生活。選文貼近考生生活,文風質樸自然、條理清晰且內涵豐富,為考生思考自己應當具備怎樣的新聞素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古詩文閲讀的選文側重於對傳統文化中真、善、美的挖掘與謳歌,詩歌鑑賞的材料是陸游的《鏡湖女》,作品塑造了一位湖邊船家女子的形象,突出她樂觀積極、熱愛生活的人生態度。文言閲讀一選自《資治通鑑》,主人公劉晏是一位目光遠大、勵精圖治、勤政愛民的官員,具有高超的管理理念。文言閲讀二選用的是東漢徐幹的《治學》,討論“學”的重要和治學的方法,貼近考生的學習生活,啟人智慧,耐人尋味。

二、閲讀試題的編制

今年大學聯考命題在以往成功的經驗上進一步落實“全面、均衡設置測量目標”的命題要求,無論從測量目標的構成、測量目標的比例、試題難易度的比例,還是從試題類型的比例上,都嚴格體現“考試手冊”中的要求,注意與“課程標準”和《上海市高級中學語文學科教學基本要求》提出的目標和要求保持一致。在今年的試題命制過程中,命題組認真研讀文本,結合“考試手冊”和“課程標準”的要求,精心設計試題,力求大多數試題能清晰地對應到某一項能力點上,拒絕作大而無當的考查。比如今年試卷中的選擇題,大多是要求考生對文本中某一方面或某一個角度做出理解,考生的思維會聚焦在某一個點上,測量的目標更為明晰,使考生的應答成為其學科素養或能力的完全體現。另外,還需要就考生的'應答結果進行科學、合理的計分,使考生的得分與其能力聯繫起來。試題在命制時充分重視區分考生在測量目標能力上的差異,在制定評分標準時採用“量表”的方式,對考生的答案不作簡單的肯定或否定,而是依據他們答題所反映出的能力差異,給予不同的評分,並描述其等級表現。

三、作文試題的設計

今年作文題目使用的材料由兩個分句組成,每個分句都既明白如話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句中的“沙漠”一詞可以引發考生豐富的聯想,考生可以賦予它不同的象徵意旨,相應地,考生也可以對“道路”“方式”等詞有多種個性化的解釋,另外還要思考在“沙漠”中能夠選擇“道路”“方式”與“自由”有着怎樣的邏輯關係。後一分句與前一分句句式相同,形成形式上的並列,前一句所具有的思考張力在後一句中同樣體現。另外,前句的“自由”與後句的“不自由”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互文關係,引發考生思考前後分句之間還具有怎樣的邏輯內涵。後一分句中的“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引導考生思考學習、生活、社會,乃至生命中種種客觀存在的“不自由”,進而思考如何正確認識、對待必然而普遍存在的種種限制,正確理解世上沒有絕對自由的道理。只有對這些普遍而客觀存在的限制有了正確的認識和處理方法,才能更懂得“自由”的意義和價值,才能在學習、生活、社會中正確地處理各種“自由”和“不自由”的關係,才能對人生、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有更深層次的瞭解,進而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從呈現方式來看,作文材料表達清晰,這樣的呈現方式可以減少考生閲讀作文題目所需要的時間和思維,避免淺思維習慣下應試作文的模式,降低審題難度,從而更好地落實作文所要求的測量目標,較大程度地避免了分析、概括、歸納等閲讀能力對考生作文能力測量的干擾,集會考察考生的思維品質和表達水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