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熱門專業就業遇冷?

來源:文萃谷 7.55K

yjbys網為大家揭曉熱門專業就業遇冷的原因吧!

為何熱門專業就業遇冷?

  大學聯考熱門專業就業遇冷 部分專業冷熱不均

1999年,全國只有兩所高校開設了動畫專業;2008年,動畫專業“開進”了全國共1230多所本專科院校。

物聯網工程專業,在2010年全國還沒有一所學校開設;2011年,經教育部批准,全國30個院校可以開設物聯網工程專業,另有19所院校申請但未被批准;2012年,教育部又批准了80個院校開設物聯網工程專業,另有4個院校申請但未被批准。也就是説,兩年間,全國已有110所本科院校開設了物聯網工程專業。

  問題一:熱門專業緣何扎堆?

像動畫、物聯網工程這些新興專業一樣,學前教育、軌道建設等專業,隨着市場需求的增加,新增新興專業的院校量也在迅速膨脹。

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徐玉斌説,一窩蜂地開設專業,證明高校有了很大自主權。哪個行業有前景,有人才需求,院校就都想上這個專業。初期,肯定是什麼專業熱就上什麼專業,這很正常,只是短期內可能會出現某個專業畢業生過剩,質量卻不高。

不少人好奇:每個新興專業出現,隨後都會有一大批學校跟風上馬,大學專業到底是以什麼標準通過審批的?

一位大學教授説,國內大學的專業設置帶有一定的政策性,新設一個專業,多數需要教育主管部門的審批和評估,而這個評估多數停留在材料上,而不是有個專門的機構去評估它,比如看看學校的師資是不是到位,設備是否完善等,“所以我們叫‘跑專業’,常説這個專業‘跑’下來沒。”

這位教授説,大學專業設置作為一種教育內部的活動,應該有教師和學生的參與才行,但現實的教育體制中,無論是在哪一個層面上的決策,教師和學生都是旁觀者、執行者,是局外人。

所以,專業設置從表面上看是技術性問題,實際上反映的是體制問題。

  問題二:招生熱門,為何就業遇冷?

生源是院校辦學的“命根子”。

有考生報,學校就會收,不過招生時熱,未必就業時熱。

從多家人才機構的調查結果看,財經、政法、金融、計算機、生物工程、國際貿易、英語、法學等傳統熱門專業,目前人才市場的需求已開始出現“供大於求”現象。

一所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的楊捷副院長説,每個學校都希望自己的專業齊全,追求大而全,而多數學校在開設新專業前,沒進行前期的人才市場調查,比如:在就業市場上,動漫到底需要多少人才?需要什麼樣規格的人才?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到底適應不適應市場的需要?

“調研太少了。”楊捷説,不管什麼樣的學校,總是先佔着專業再説,學校沒做前期的市場調查,就開始倉促上專業,可能連老師都不一定對這個專業瞭解。

“熱門專業考生蜂擁而至,必然會導致熱門專業畢業生供過於求。同時,倉促上專業,師資力量薄弱,畢業生質量不高,畢業即失業的人數自然就高。”楊捷説,所以,大學在上專業時,一定得理性,學生、家長在報志願時也要理性,不能一味地跟風。

  數據:連續三年紅牌專業基本不變

  2012年紅牌專業:

本科:動畫、法學、生物技術、生物科學與工程、數學與應用數學、體育教育、生物工程、英語、國際經濟與貿易。

專科:臨牀醫學、法律文祕、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國際金融、工商管理、法律法務、漢語言文學教育、計算機應用技術、電子商務。

 2011年紅牌專業:

本科:動畫、法學、生物技術、生物科學與工程、數學與應用數學、體育教育、生物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英語、國際經濟與貿易。

專科:臨牀醫學、法律文祕、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國際金融、工商管理、法律法務、漢語言文學教育、計算機應用技術、電子商務。

2010年紅牌專業:

本科:動畫、法學、生物技術、生物科技與工程、數學與應用數學、體育教育、生物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英語、國際經濟與貿易。

專科:臨牀醫學、法律文祕、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國際金融、工商管理、經濟管理、法律法務、漢語言文學教學、計算機應用技術、電子商務。

現象:被亮紅牌專業,人才飽和了嗎?

如果單純地説哪個專業被亮紅牌了,能説明這個專業的人才真的飽和了嗎?

看了今年公佈的紅牌專業後,楊捷説:“其實有些專業已飽和,卻並沒有被亮紅牌,原因是什麼?”

他認為,這些專業往往是大學裏的傳統優勢學科,這些優勢學科,甚至在某些方面是這個學校的支撐,實際上,這個學科的就業已出現問題了,但因統計的口徑不一樣,就會使這個統計數字失真。

現在各地都注重自身利益,如果把市場就業前景不好的專業都撤掉的話,不僅會影響到大學的`招生,還會影響到當地的大學入學率。

所以説,如果牽涉到學生們的就業問題,就交給市場解決,而不是通過行政手段去幹預。

  支招:設立第三方專業預警機構

我國的經濟已走向市場化,但教育還沒有完全走出計劃經濟狀態。

沒有市場競爭,高校就不存在優勝劣汰的意識。

在國外,一些專業可能是學校的優勢專業,但因市場需求量小了,學校會考慮關了這個專業,而這在國內大學很少見。

比如,在美國的芝加哥大學教育學院在美國辦得非常好,但隨着美國教育市場慢慢縮小,教育專業所需求的人也在慢慢減少,最後,芝加哥大學就停辦了很有名的教育學院,“這個停辦不是因為沒有師資,也不是因為招不到人,而是感到市場已經不是很需要這個專業的人才了,停辦並不會影響它的發展,如果人才需求增加了,可能還會開辦。”

國內的大學往往不太注重投入與產出,“我們培養的人到底有多少能適應市場,能不能馬上進入各個領域從事某些工作,事實證明很多大學生畢業後還要實習、見習,沒有緊跟市場,傳統的專業沒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新設專業沒有根據市場需要開設。”

“那既然知道某些專業不好就業,為什麼教育行政部門不能發佈預警或進行干預,削減被亮紅牌專業的招生呢?”很多考生和家長都有這樣的疑問。

在專家看來,人才市場與教育市場需要一個整合過程,還需要一個第三方的評估機構,不能適應市場需要的,就應及時停辦。

也就是説,設置專業應該由市場説了算,而不是教育行政部門説了算。

在目前高等教育還沒有走向市場的情況下,有個專門機構做這樣的評估、統計、預警是有必要的。

比如通過統計、評估,對某個專業亮紅牌、黃牌,這對高校是個促進,促進學校修正此專業的培養方向,比如:如果一個專業的就業率上不去,説明這個專業的畢業生在市場上過剩了,或者是飽和了,就可以停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