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交互設計帶頭人辛向陽的體驗設計思考

來源:文萃谷 1.75W

辛向陽,現任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交互設計帶頭人,卡耐基梅隆大學設計哲學博士。下面是由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交互設計帶頭人辛向陽的體驗設計思考,喜歡的可以收藏一下!瞭解更多詳情資訊,請關注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中國交互設計帶頭人辛向陽的體驗設計思考

辛教授在演講開始回顧了過去他關於體驗設計的一些重要觀點,包括“交互設計五要素”和“行為邏輯”等交互設計領域的重要理論和方法。

辛老師提到“Positive User Experience provides evidence of excellence. (積極的用户體驗是卓越產品的重要證明。)” 例如小米在用户體驗方面的出色表現帶來了大家對整個產品的認可,positive user experience可以帶來消費者對於整個品牌和企業的認可。隨後他引出在本次UCAN大會上的主題演講《Strategic Positioning of Experience Design 》,他跳出之前對體驗本身的探討,引發大家對於體驗範疇和定位的重新思考,重新拓展。

  用户體驗設計是情境化的實踐活動

辛老師提到一個現象,目前國內的手機市場還沒有花很多精力在用户體驗上,手機的噱頭和賣點往往是一些功能,其實這在一定程度上説明了消費者在購買過程中,用户體驗在整個購買決策中所佔的比例大小。還有類似的案例,打開很多應用需要取消四五個請求彈窗才能進入界面。公司並不是不知道這影響用户體驗,然而彈窗裏面卻有着許多互聯網產品的所謂商業邏輯乃至變現模式—User Experience用户體驗從來不是自身獨立存在的東西。

用户體驗在整個產品鏈路中是所有問題空間的一個方面,不是全部。如今社會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做好任何一個產品,除了要滿足用户的需求,有廣泛的社會意義,還要考慮商業的可持續。用户需求、技術支撐、可行性、商業可持續性缺一不可。User Experience design is contextualized practice (用户體驗設計是情境化的實踐活動)。

設計師需要了解到以用户為中心、以人為本是沒有錯的。個人的用户體驗到廣泛的社會價值都是要去追求的,但是也要清楚地看到用户體驗只是產品的一部分。以前人們都坐出租車,現在轉而坐專車、快車,很多事情已經成為了趨勢,這個趨勢形成的過程中,到底是UX起作用,還是Marketing起作用?是設計起作用,還是商業起作用?其實是他們共同發揮作用的結果。設計師的職業非常重要,在相對成熟和穩定的商業模式基礎上,用户體驗是產品差異化的重要手段。技術創造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技術成熟的階段一定更多地需要設計的參與,如今設計走向了決策的中心地位並非偶然。

  生活方式可以作為對象被設計嗎?

當一個產品改變了大家以往的行為,比如説一個人要出行,前天晚上可以預約好車,和司機溝通等等,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都潛移默化地被改變了。微信是個改變生活方式的例子。人們挨着坐在一起,還會用微信聊兩句天。每天不打開微信,感覺不完整,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用到微信。據説,Google的內創項目特別多,項目要保證每天讓用户使用兩次,如果不能每天使用兩次,這個項目很難培養用户的生活習慣。如果無法培養用户的生活習慣的話,生活方式就不會改變。如果產品的使用可以改變生活方式,那麼生活方式本身能不能作為一個設計對象呢?

2014年,澳大利亞用户體驗大會上,美國設計工業協會的前主席Michelle Berryman女士做了題目為《節奏孕育》的演講。她提到當用户進入一個APP時,從零點幾秒到幾秒鐘,到任務完成下來大概幾分鐘,但是幾個星期之後培養的用户習慣最終影響的是生活。實際上這個例子已經非常清晰的把生活方式當做一個設計對象,解構其中每一個可被設計的小細節。從一個小板塊,開始一點點的引導,再從這個小產品引導用户進入到某種狀態,培養某種使用習慣。當黏性培養起來之後,就變成了行為習慣、生活方式的改變。

生活方式作為一個設計對象可能有些虛無。設計師知道如何設計一台汽車,但是怎麼設計生活方式呢?實際上UI設計、交互設計、迪斯尼的服務設計、體驗設計都不是實體的。把生活方式作為一個對象,社會學早就研究過生活方式的不同維度。這些維度和指標體系可能不是直接就能搬來用的。我們改變了什麼生活方式,也許是用户的興趣,也許是用户的生活內容,也許是用户的生活節奏。微信在很多方面都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最終它會改變人的價值觀。

多年來辛老師和他的學生一直在研究如何做生活方式設計。這種改變不是做完某個設計,生活方式明天后天立刻就改變,而是需要一個東西觸發行為的學習,行為的學習鞏固之後,有可能會形成一個價值觀。比如一個人信佛之後,開始吃素,他的朋友圈發生變化了,去吃飯的地方發生變化了,對身邊所有事物的個人觀點看法都發生變化了。這時候生活方式才真的發生變化,生活方式的鞏固是價值觀的形成。辛老師講到他和學生們在研究生活方式是如何構建的,包括生活方式的外部環境和自身條件。這其中有關於移動終端APP對用户生活方式重構的影響。也有關於即時用户體驗的差別到生活方式的形成(Immediate UX到Lifestyle的過程),從即時用户體驗到生活方式的.構建就是用户黏性的問題。

  體驗設計的戰略定位

幾年前,辛教授開始提出如何把生活方式作為一個設計對象,如何把企業作為一個設計對象,如何把體驗當作一個設計對象。當用户體驗被看作是用户使用產品的感受時,用户體驗在這裏是作為設計原則的角色,而不是作為設計對象。事實上,體驗也可以作為設計對象。辛老師和學生做了幾年研究之後提出EPI模型,就是將體驗作為設計對象拆解成一些要素。體驗不再是一個評價標準,而是一個設計對象。

體驗設計包括生活方式設計,互聯網帶來的影響已經不僅僅是生活方式了,而是整個社會文化的改變。這個文化的轉變值得設計師思考,從用户體驗到用户構建是一個趨勢問題。那麼文化構建能不能作為一個設計對象?有很多社會學研究者提出了文化的構建,文化的構建從1899年開始,制度經濟學的創始人韋伯綸就提出制度設計保證經濟活動有序的發展,合理的增長。制度經濟學討論的是組織和制度的設計。如何從生活學領域、經濟學領域、設計領域去參與文化構建,設計師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文化作為設計對象應該如何去操作?這都是值得探索的問題。辛老師同時提出企業的願景十分重要,價值觀和信仰可以凝聚和吸引人們在一起做事,是非常關鍵的力量。企業的組織文化、信仰是不是設計對象?這是企業要思考的問題。

辛教授的演講提到多個問題,從用户體驗到趨勢,到生活方式,到文化構建,都是他一直思考的問題。演講更多的是分享給大家一些值得去思考和研究問題。體驗設計應該具有更加宏觀的定位,設計的對象也應當更廣泛,從產品黏性到生活方式到趨勢到文化,這也將給設計師以及設計師的價值帶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