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製作需要膠片的原因

來源:文萃谷 1.04W

為什麼電影拍攝要用膠片,站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來解釋原因,和在一百多年前電影攝影術剛發明時回答,原因將是截然不同的。就讓小編換個角度,回到電影攝影術剛剛發明時的十九世紀語境下,説説為什麼當時會選擇膠片。

影視製作需要膠片的原因

電影攝影術的成立,需要許多技術條件,它要求在若干個不同的領域都取得技術突破,而這些領域的技術發展是不同步的。

人們在1880年代已經搞清楚活動影像(moving picture)的基本原理,但電影攝影術還在等待感光材料技術的成熟。

電影攝影的本質,是快速的間歇性曝光。在後來我們熟悉的柔性介質發明以前,人們運用玻璃幹版作為成像的載體,它的缺點顯而易見,又笨重,又易碎,但在1880年代之前,還沒有別的東西能替代它。玻璃幹版取代的是更早的濕版火棉法,它的光敏感性提高不少,使得在幾分之一秒內曝光成像變得可能,這是活動攝影成立的'前提。那時候的大發明家、大攝影家,像幕布裏奇和馬雷,都是用玻璃幹版法開展自己的運動實驗。幕布裏奇把二十四台相機一溜排開,輪番曝光,而馬雷只一台,但拍攝時用旋轉的玻璃幹版來曝光。為了創造運動的幻覺,拍攝完畢後還需要把這些單張照片印到連續的載體上,再用西洋鏡一類的設備來觀看。這在柔性介質發明之前,一直也沒有很靈活的方案。

也許有人不知道,膠片巨頭伊斯曼柯達公司,最早也是從幹版技術起家的。不過在1885年,他們發明了一種原始的「片卷」(roll film),向柔性介質技術邁出了關鍵一步。他們還想到,可以用紙來代替傳統的幹版。與此同時,在歐洲,也有發明家路易·勒·普林斯在從事「紙膠捲」的研究。

紙膠捲的出現,使得玻璃幹版在活動照相領域被迅速拋棄了,但在圖片攝影領域,因為玻璃幹版法不容易變形,保存時間久,在天文攝影、大地測繪、光譜分析等高精尖領域,它至今仍有用武之地,所以這提醒我們一點,沒有百分之百被取代的技術。

比起玻璃來,紙卷有很多優點,靈活柔軟,但它太脆弱,透明度低,給沖印和放映都帶來難題,所以紙並不是理想的結果,人們還在繼續尋找它的替代品。

這時候有人開始嘗試一種新的塑料製品,叫做賽璐珞。人們先是想用賽璐珞薄片代替玻璃幹版,但一直都失敗。直到英國發明家John Carbutt在1888年率先發明瞭塗覆了明膠乳劑的賽璐珞薄片底版,但它的柔韌度仍然不夠,無法裹成捲筒的形式。

和Carbutt同時的一個美國業餘化學家、攝影師Hannibal Goodwin提出了一個專利,他同樣是基於硝酸纖維-賽璐珞製成了一種優良的透明感光薄片材料,並且可以用於卷片式相機。然而Goodwin的專利野心太大,涵蓋了很多領域,致使他沒有在第一時間通過審核,又花了兩年時間修訂。在他等待專利批覆的時候,伊斯曼柯達公司進入了這個領域。

伊斯曼柯達公司在1888年發明了最早的柯達相機,正在尋找理想的透明柔性感光材料。第二年,他們宣佈找到了,並迅速推向市場。這種材料很薄,像紙一樣輕,像玻璃一樣透明,它仍然是用到硝酸纖維素-賽璐珞為片基。為此,Goodwin還和伊斯曼柯達打了幾十年的官司。

電影攝影術的最關鍵一步至此完成。

同時,攝影和放映設備方面的研究從未停止,愛迪生公司、盧米埃爾兄弟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而他們也都離不開伊斯曼柯達發明的賽璐珞膠片。幾年後,我們今天所説的「電影」正式誕生。

總結一下,為什麼是賽璐珞膠片?因為它光學性能、物理性能、化學性能都很好,符合電影攝影的需求,是十九世紀末人們能找到的最理想材料。當然它不完美,因為硝化纖維最大的缺陷是易燃易爆,不安全,所以後來人們用醋酸片基、聚酯片基替代了硝酸片基,但本質上「膠片電影」的工作原理並未變化。

到目前為止,膠片時代構成美學基礎,美學模式,審美判斷,依然決定着攝影師和觀眾的創作和觀影方式。關於反差,色彩還原,清晰度等等概念和過去一百多年來幾乎沒有什麼本質的變化。甚至很多攝影師,即便是使用數字技術拍攝,都不願讓別人判斷出來。“如何看起來和膠片拍攝幾乎一樣”成為很多攝影師和電影愛好者的共同基點。經典電影(幾乎都是膠片拍攝的)構成的影像模式還在決定着創作者的審美。

可以説膠片技術,奠定了電影百年美學的基礎。

有時候我在想:如果電影最早是用數字技術拍攝,只是到了現代膠片技術誕生了,才該用膠片拍攝,電影攝影的美學特徵是什麼呢?不過這個假設是沒有意義的,甚至是有違歷史規律的。膠片無論從顯影模式,觀影方式都是古典的,不可能現代科學技術從現代倒退到古典,除非是為了“忘卻的紀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