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舞蹈:長鼓舞、銅鼓舞、師公舞

來源:文萃谷 2.44W

瑤族的舞蹈與狩獵、農事和祭祀等有着密切關係。同時,瑤族傳統的鼓、歌、舞又常常融為一體,即鼓之、歌之、舞之。主要有長鼓舞、銅鼓舞和陶鼓舞等。下面yjbys小編為大家分享瑤族舞蹈——長鼓舞、銅鼓舞、師公舞,僅供欣賞!

瑤族舞蹈:長鼓舞、銅鼓舞、師公舞

  長鼓舞

瑤族的舞蹈與狩獵、農事和祭祀等有着密切關係。同時,瑤族傳統的鼓、歌、舞又常常融為一體,即鼓之、歌之、舞之。主要有長鼓舞、銅鼓舞和陶鼓舞等。

大長鼓舞主要流傳於廣西金秀瑤山巷鄉坳瑤地區。大長鼓還有公鼓和母鼓之分。公鼓腰細而長,母鼓腰粗而短。演奏時,將母鼓橫於胸前,以右手拍右端的鼓面,發出“嘭”音;左手用竹片打擊左端鼓的邊沿,發出“啪”音。即“嘭——啪啪,嘭——啪啪”的節奏;公鼓,是為了配合母鼓演奏的。公鼓音高,母鼓音低,渾厚,音域寬廣,遠近可聞。舞蹈時,時而鼓聲“嘭——啪啪”,時而男女同聲高歌,時而鼓、歌、舞交織為一體,充分表現了瑤族鼓文化的藝術風格。

中長鼓主要流傳於廣東連南八排地區。舞蹈時,把長鼓斜掛於胸前,鼓的左端高,右端低。鼓的節奏往往與大長鼓相反,即“啪啪—嘭”、“啪啪—嘭”的節拍。舞蹈時有一定的高難動作,舞者是而騰空跳躍,時而下蹲盤行,時而左右搖鼓晃肩等。還有吹牛角,敲鑼、擊鼓伴奏。場面歡快、熱烈,表現瑤族豪邁、奔放、堅強和勇敢的民族性格。

小長鼓舞主要流傳於自稱為勉瑤地區。舞蹈動作豐富多采。其中有36套和72套不同的舞蹈動作,舞姿以輕歌曼舞為特徵。主要表現有造長鼓的,也有表現祭祀的等。有獨舞,也有雙人舞或男女混合而舞。舞者往往是口不離曲,手不離舞,足不離蹈。並有嗩吶、鑼鼓伴奏。

  銅鼓舞

銅鼓舞主要流傳於布努瑤地區。參加的人數多少不限。其中,有的打銅鼓,有的用小木桷相助製造銅鼓的迴音,有的打皮鼓伴奏,有的手持雨帽,不停地穿插於銅鼓舞、皮鼓舞之間,扇風狂舞。時而像雄鷹騰空,時而像猴子攀枝,時而轉身,時而像鯉魚跳龍門。舞姿粗獷有力,生動活潑。銅鼓舞是木柄瑤人民創造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是深受廣大瑤族人民喜愛的地方藝術。流傳於田林縣潞城瑤族鄉三瑤村的瑤怒屯,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是祖國文化藝術百花園中一朵美麗的山花。

銅鼓是木柄瑤祖先遷徙攜帶的寶物,一直被視為神靈。每年農曆正月八年級至二月八年級全寨都要跳銅鼓舞,紀念先人,歡慶節日,祈求健康長壽、六畜興旺、五穀豐登。這天,全寨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節日盛裝,由族中長老主持,舉行一年一度的“起寶”儀式,把譽為一公一母的'兩個銅鼓挖出來,擺上香案,供上供品。祭完銅鼓後,主持人便指揮寨中青年把三面鼓掛起來。由主祭人先打一輪,之後別人才能輪流着打。

鳴鼓開始時,動作緩慢輕柔,逐漸加快,鼓點高亢激昂,最後如疾風驟雨。兩位敲牛皮鼓的是領舞者,他們邊打邊舞,時而正面打,時而轉身打,銅錘不停地從自己的腦後、腰後、胯下,在鼓面上輪流敲擊,節奏鮮明,動作協調,天衣無縫。這時,場上的男女老少也紛紛加入舞蹈行列,人數不限,場面壯觀,熱烈奔放。先跳《圓圈舞》,依次跳《迎春舞》、《扁擔舞》。風格獨特,舞姿優美,獨具魅力,趣味無窮,令人心悦神爽。每年跳完銅鼓,又將銅鼓埋入地下,地點鮮為人知。木柄瑤銅鼓舞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鮮明的藝術特徵,其豐富的內容和傳承歷史,在中華民族文藝百花園中實屬罕見,具有廣泛的語言、文學、美學、音樂、藝術等研究價值。目前,銅鼓舞由於歷史和其他原因,已面臨險境。需要爭取普查、建檔、研究、出版等手段,通過建立木柄瑤銅鼓舞文化生態村,創辦田林縣“木柄瑤民間文藝職教班”。以便使木柄瑤銅鼓舞能夠生存、傳承和發展。

  師公舞

師公舞(又名陶鼓舞)流傳於廣西金秀瑤山拉珈瑤區。由若干個舞蹈構成,如“龍女出遊舞”、“雲霧舞”等。其中“龍女出遊舞”是一套表現東海龍王一妙齡少女厭煩龍宮的生活而梳粧打扮、登岸過橋、遊鄉入寨、自立門户等內容的舞蹈動作。舞者隨着陶鼓優美動聽的鼓點翩然起舞,表演得維紗維肖。

熱門標籤